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新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研究

高新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新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研究

姓名:徐俊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指导教师:胡德志

20030501

摘要

本文探讨的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的新型空间要素——高新科技园的规划设计研究。分析了高新科技园概念和类型,总结了现阶段影响我国高新科技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因素,并对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深入的归纳和分析,力图对国内外现有高新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实践的作一个系统的总结。

本文研究高新科技园的规划设计方法的过程,是按照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进行的。

首先,是从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出发,确定高新科技园的特点、定位、类型,介绍国内外高新科技园的发展情况,从而揭示一般发展规律等(第二章)。

其次,从高新科技园的发展特点以及城市定位的要求出发,分析和确定高新科技园区的区位选择、规划理念(第三、四章)。

最后,从高新科技园区对城市规划要素的要求,以及所处的具体地段特点出发,从规划结构、功能组成、空间布局、环境景观、建筑设计等方面考虑,确定规划的重点及内容(第五、六章)。

通过这种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使高新科技园的规划设计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关键词:高新科技园,规划,设计要素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ABSTRACT

TIliSPaDeristendstoprobeintoanewfieldofthecityintheeraof

knowledgeexplosion一一theplanninganddesigningofHi曲一techPark.Byanalyzingtheconception,andthetypesofthehigh—techpark,themainfactorsinfluencingitsplanninganddesigningpresently,andthekeypointsin

question.thisarticle仃iestogiveasystematicsummaryoftheplanningand

designingofcurrentHigh-techParkathomeandabroad.

nleresearchmethodsthisarticleemploysarefromgeneralitytospecialityinaccordtingewitllthescaleoftheparks.

Firstly.inchaptertwo.itintroducesthegeneraldevelopmentofHi口血.techParkinourcountryandtriestoindentifythecharacteristicsandtypessoastorevealthetendencyoftheHigh—techParkdevelopment.Inchapterthree&four.theessaygoesontoanalyzeandindentifytheregionaloptionsandplanningconceptionsofHi曲-techParktomeettherequirementsoftlledevelopmentoftheparkandthecity.

Andinthefollowingtwochapters,itdiscussesthekeyspointsanditcmsofplanninginviewoftherequirementstocityplanning,suchas,thestructure,function,andthelocationofdistribution。sceneriesandbuildings.Aboveall,thisessaytriestomakeasystematicresearchtotheplarminganddesigningofHigh-techParkbyanalyzingfromcommontoindividual,fromabstractnesstospecialitySOastobefollowedstrictly.

KEYWORS:High?techPark,Designing,Planningfactors

II

第1章绪论

1.1课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作为引起这种变化的核心力量,高新科技产业正在飞速前进,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自己的高新科技园。以适应高科技的发展,期望以这次高科技革命为契机,高速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产业结构,适应时代潮流。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项目,国家在这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期望。在我国的一些科技发达地区,例如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浦东地区等,高新科技园也正在迅速起步与发展。作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地,高新科技园区成为见证知识经济种种变化的最好载体。

1973年,哈佛大学丹尼贝尔出版《后工业社会来临》一书指出“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社会”。1982年,奈比斯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知识是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信息经济社会是真实的存在,是创造,生产和分配信息的经济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科技工业园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体力劳动,而且部分简单的脑力劳动都被机器或计算机替代,划分劳动的标准不在是体力和脑力,而是创造性的高和底。

高新科技园内的产业活动内容逐渐变为纯粹的研究和开发行为。在这种现代化科技园中,网络的普及,脑力大量的支出,计算机的替代以及需要不断刺激的创造力都要求建筑师为其提供一个相映成趣的建筑环境。同时,高新科技园在城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经济,环境,空间等方面都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那么,在进行高新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中,与一般的城市中心区或者是商业区有那些区别;应采用何种办法进行规划与设计:在这些运用新技术的专业场所,应体现什么样的规划结构特点和空间布局特点;面临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产业行为对办公程序与组织结构的冲击,其内部功能应该如何组织,建筑与景观应体现何种特点,等等。这些都给我们建筑专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对高新科技园的研究已有了许多的著作,而且研究的领域也是多学科、多角度,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多为宏观层而的种类介绍和原

则归纳。在研究科技工业园的有关文献中,以美国最多,这些文献基本集中在社会创新体系及评价科技工业园发展的标准上,其中包括大量的关于持续刺激园区发展因素的研究。对于这些成果,作者作为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学角度探讨具体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重要参照和价值体系。日本、欧洲、台湾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多是一些实例性的分析和具体介绍,它们是作者文章中实例引述和数据的重要来源。

我国的研究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也有不少,但多数并不系统,也缺少代表性。目前我国的高新科技园建设方兴未艾,而且大多数园区正处于物质空间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阶段。因此,笔者通过对现有园区建设的实例与规划方案的分析,结合国外高新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的经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对高新科技园的规划与建设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提出建议,相信可以对我国高新科技园的整体建设有所帮助。

1.2研究的方法

城市规划的设计组织程序是一种理性分析过程,在以往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已经总结了很多的经验。研究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应该注重其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它是通过分析得来的。这种设计程序应用到高新科技园区的规划中,应当注意在适应一般城市规划地区特点的同时,还要适应高科技产业给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a.首先本论文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探讨,根据问题的层次和实践需要划分轻重缓急,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逐步展开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并不是从某一学科的理论框架人手,也不是将有关学科同时并进,而是针对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研究。

研究涉及的领域:

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理论与政策

b.坚持以案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或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直接调查,避免主观臆断。并通过案例之间的比较来探讨问题的个性与共性,不同国家和城市在一定可比范围和条件下进行研究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客观规律(朱自煊,1986),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借鉴和吸收。

案例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典型性。选择经典的案例。如美国硅谷科技园、德国伊萨科技园、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现实性。选择国内正在开发或完成的案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清华科技园,武汉光谷科技园等。有现实的意义。

前瞻性。选择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案例。指导将来的再开发建设。1.3研究的对象

高新科技园应被视为产业区或工业园(Industrialpark)之一种,从事高科技产品与设备的研发,同时是具有高科技性,高知识性,高网络效率,高创新性,高风险投资,超流动性等特点的科技园区。

第2章高新科技园概述

2.1高新科技产业的特点

高新科技产业,又叫高技术(HighTechnology)产业,该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指那些需要以充满活力和持续进步的研究和开发为基础的迅速发展和高度综合的经济部门,突出了现代科技的经济价值。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则定义为:建立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突出了高新科技的技术性。它一般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和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及管理技术(又称软科学技术)几大领域。高新科技产业也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它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发展有以下几大特点:1.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在于各种资源的快速流动和结合。效率是高新科技产业的生命。在一个产品寿命周期或价格变化是半年或几个月为阶段的情况下,只有各种资源要素的快速组合,才能使高技术成为有效益的商品。这包括资金与技术的结合,供应商与制造商、用户的快速结合,从产品构思到产品的最终使用之间的各个环节要尽量少。在高新科技产业,只有各种资源及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效益。

2.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智力资源而不是固定资产。而要发挥智力资源的创造性,就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机制,保证人才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文化环境。

3.高新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从而加强科技投入、鼓励人们创新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依靠。

4.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有效环境是产业集群。在高新科技产业中,小企业非常活跃。但高科技小企业的发展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的资产规模小,运作资源的能力小,让高科技小企业集群是提高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所谓集群,是指在产品和信息在若干企业之间有较高的流动率。这种制造商、客户和竞争者之间的有效联系可促进单个企业的效率,促进专业化。集群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地理的

接近——建设高新科技园,通过集群,建立起有效的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各种服务网络。

2.2高新科技园的特点

高新科技园(High—techPark),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名称。如美国的“研究园”(ResearchPark)、英国的“科学园”(SciencePark)、日本、法国的“技术城”(Technophiles)等,它们都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九十年代,有关高新科技园的一般概念是这样的,它是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为目的,在科研力量较为集中的区域开辟一处环境优越的地方,集中风险投资、技术人才、和高科技企业,经过规划建设的科学和工业综合体,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

美国的著名教授卡斯特尔(Castell)和霍尔(Hall)1。在对全世界的科技园进行了一番详细的研究之后,认为世界的高新科技园是“21世纪的产业综合体”,他们从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中得到的观点是:高新科技园“总的来说,乃是一种有规划的发展。相当大一部分的园区的发展是由公私合作或合伙兴办的,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往往与大学联合,与占有当地地域的私人公司一起促成这样的发展。这些高技术中心,尤其那些更多引起人们关注的园区,则一直不断的发展,从而超出了仅仅是出租一片片地皮的范围。它们不断的制造着我们这个经济时代的原料——知识和信息,就如同工业时代的煤矿和钢铁厂一般,它们是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综合体。”

卡斯特尔和霍尔做出的这种总结是~种较为深刻的阐述,基本上明确的说明了这个众说纷纭的名词所具有的几个根本的特性:首先,高新科技园是一个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事物,是资本、科技及人才结合的场所,这是它概念的出发点。

1.M.Castel1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学教授,P.Hall为伦敦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教授。两人于1994年对世晃的科技园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完成了熏要的著作Technopolesoftheworl卜TheMakingOf21“

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高新科技园集合了产业发展的各种所需的要素和特定内容,是一种产业综合体。

再次,区位上的集聚只是最后的表现,在很多的情况下是而且只是促进的手段,并不是发展的目标。这是许多不成功的科技园舍本求末,最终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新科技园这些特性使其在发展中国家很快普及,成为同科技发达国家竞争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我国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高新区已达53个,这一被称为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鼓励和引导了中国广大科技人员走出曾经封闭的大学、科研院所,走上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从而大大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根据目前高新科技园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本文也总结了它的如下特点。

第一,高新科技园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科技产品,很容易复制和传播。其生产线和加工的复杂程度也大大降低,空间的要求很少,所以科技园中生产和制造行为十分有限;与此同时,产业对人才的渴求与个人知识的老化直接推动了学习和再教育成为科技园内的一种主要的产业行为。

对于园区的企业来讲,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一个可靠来源就是信息与知识。缺乏信息即会造成生产低效,投资失误,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出现。比尔?盖茨说过:“如果你的企业与信息没有任何关系的话,那将举步维艰”。

由于上述原因,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小型的图书馆,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和俱乐部都成为科技园建设的内容。

第二,高新科技园是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

各高新科技园都首先把自己的功能定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在区位上一般也选择靠近大学院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在校科技人员以及留学人员带着科技成果或创新项目到高新科技园创办企业,依靠技术和智力支持,在园区的全方位服务和帮助下,把科研成果或创新项目变成成熟的商品,成功的推向市场,从而使企业成长壮大。

高新科技园的建立不仅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旋较为配套的硬件环境,更重要的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创造了一个以政策和服务为核心的软环境。各高新科技园通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图2-1硅谷全景

硅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临太平洋的一块约80多公里长的条状平坦谷地,面积约1500平方公理,现有人口约250万。目前,硅谷有大小技术公司近万家,其中60%是以信息为主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实业公司,40%是服务性第三产业,包括金融、风险投资等公司。在这些公司中,世界最著名的高技术公司有10多家,如惠普、网景、雅虎、英特尔、思科等。同时,它还培养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家,如比尔.盖茨等。硅谷是跨国公司的信息天线,不仅有许多世界著名公司,如爱立信、西门子、索尼、三星等在这里设有分支机构,而且还有不少世界著名高科技企业的总部在这里落户。

硅谷最大的特点和诱惑力就是鼓励创新和风险投资。1997年创记录地新建风险公司3575个,风险投资达37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60%,占美国全国风险投资总量的21%。1998年一季度投入18.71亿美元,略高于1997年同期水平。

硅谷是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的聚集地。在这块科技园区,其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上千个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硅谷具有雄厚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科研力量,而斯坦福、加大伯克利等世界一流大学,则是这些资源的宝库、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产业的孵化器。

硅谷园区是自发形成的,既不是政府有计划地“打造”成形的,也不是由政府产业政策引导的投资项目或招商引资而成的。硅谷的出现与成功,在于那里有着能够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激励公平竞争,没有官商一体和特权垄断:还在于那里有包括合理的地价、房价在内的适合于相关企业开展各种研发活动的企业生存环境。

硅谷的创业者更愿意接受风险和试验。他们认为行业及企业间的

人口16.5万。筑波有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48个,它们分别隶属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这里私人公司发展缓慢,到目前私人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只有250多家,并且私人研究机构只能充当研究的辅助力量。

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全国30%的国家研究机构及40%的研究人员都聚集在筑波科学城,国家研究机构全部预算的50%左右投资在这里。10多年来,国家在这里投下的巨资己达2兆日元(100日元约合78元人民币)。但是,由于筑波的科研不讲究与工业界联系,不追求其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也不太关心经济效益。因此,筑波科技转化产业的产值并不高,主要靠农业产出。科学城的许多研究人员至今仍视这个城市为远离人类社会

的孤岛。

在形成机制上,筑波科

学城的形成和发展,完全靠

政府指令,从规划、审批、

选址到科研等整个过程和

运行完全是政府决策,连科

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也都由

政府从东京搬来,私人机构

和企业由计划限制发展,

图2.2筑波科学城全景

整个园区缺乏自我生存机

制和造血功能。

在组织结构机制上,筑波科学城的各类研究机构和教育设施以及其他产业和公司,都有相应的主管部门,垂直领导和垂直指挥,而政府部门之间却缺乏应有的协调和一致。由此导致上面各主管部门争权夺利,并且往往造成重复建设和巨大浪费。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筑波科学城受政府的直接调控,采取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方式,科技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永远不及硅谷。他们的研究人员靠政府配备,互相之间没有真正的竞争,更不是从世界各地吸引人才。各部门培养大学人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本部门和机构补充人力,而不是为了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2.3.2国内高新科技园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印度等国家高新科技园发展成功经验的带动和国家政

lo

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新科技园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开始创建东大科技园以来,我国目前己建、在建的科技园数量已经超过40家,几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城市均有自己的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的建设,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科技产业的发展。以下是国内几家著名高新科技园的发展情况。

2.3.2.1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规划是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和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和环保等支柱产业发展;并带动中介服务业、文化体育产业、教育培训产业以及商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GDP将力争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0%。同时,通过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不断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激励机制、要素流动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政产学研互动机制。

中关村科

技园区的用地

功能分为三个

部分,即:中

心区、发展区、

辐射区。

(1)中心

区大体范围是

南起西外大

街,北至规划

公路一环,西

起京密引水

渠,东至八达

岭高速公路,

总占地面积约

75平方公里。

中心区包括一个核心区和

两条主要轴线。核心区包图2-3中关村科技园区位布局图

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中关村西区(科技商务中心、市场销售中心、商业文化服务中心),用地约10平方公里。白颐路是中心区的主要轴线,连接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关村西区和农科院、人民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馆、紫竹院公园等文体设施。这条轴线有三个主要节点:北部科技商务中心、中部商业服务中心、南部文体中心。学院路为中心区的另一条轴线。

(2)发展区大体范围是规划公路一环以北,海淀区山后地区、清河地区以及昌平县的西三旗地区、回龙观地区,地域范围约280平方公里。发展区规划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起点,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向北呈组团式生长。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北大生物城为第一组团,作为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以西三旗新材料基地为第二组团,作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以回龙观地区

为第三组团,

作为高校教

师、科研人员

的新居住区,

适当安排高科

技研究、开发

用地;以永丰

科技园和航天

城为第四组

团,作为多种

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图2-4中关村科技园西区规划模型地。四个组团的规划建设用地总计

约26.5平方公里。

(3)辐射区。主要是“一环两线”。“~环”是指环市区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包括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丰台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等;“两线”即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向沙河、昌平、南口方向辐射和沿京密路向顺义、怀柔、密云方向辐射。

2.3.2.2台湾新竹科技园区

在新竹科学园区发展台湾为“科技岛”的政策之下,1993年在新

竹规划了占地776平方公里,包括12个乡镇的“新竹科学城”。同时,1995年开始研究开发“台南科学工业园区”的方案,2000年之始有扩大南北园区并广设智慧园区之计划,在一连串科技园区设置的动作中,新竹科学城规模巨大且牵涉各地方乡市至广,一时间无法找到适当负责推行的机制与机构。台南科学园区己完成规划及厂房设施工程,已有许多厂商进驻。为于南港占地34平方公里的软件园区的第一期工程也于1999年10月完成。这是智慧园区设置的一环。

园区在整

体规划上拟订

了具有弹性的

长期发展架

构,也塑造出

未来园区成长

之雏形。在成

长中以都市设

计准则及建

筑,景观,细部设计之规范为基准,图2-5台湾新竹科技园全景

使园区内建筑形式在以下不牺牲表现

个体特有意象的设计前提下得以统一,色彩与材质亦互相协调。同时,在以景观植栽为主要布景的概念指导下,使园区的空间意象具有整体,协调,绿色和永续的特点。

新竹科学园区发展至今,其园区空间的规划及环境品质一向为园区的使用者,乃至园区办事者,国外厂商及研发人员所称道。在园区公园化,生活人性化及厂房科技化的规划设计目标之下,就园区整体而言,是要将其塑造成为整齐,简洁,轻快而富有人性,文化,绿意盎然的高科技工作,生活居住环境。而这个高品质环境从塑成持续至今,当归功于园区的空间规划得体,建筑及景观之管理作业制度的建立,品质管制的落实,组织与机制的良好配合,同时又更要归功于建管人员的专业精神与负责态度。

2.3.2.3武汉光谷科技园区

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空间布局、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宽带信息网络建

光电子科技商贸服务区:位于东湖开发区的核心~光谷广场东南角,面积1_8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以光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贸易为主体的科技商贸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产业。在这里布置建设规划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武汉光谷光电子大市场。

”一轴”是指以产业区为核心,向西沿珞瑜路形成的10公里长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主轴在这条主轴上集中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18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科院、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等56所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机构;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光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智力密集区。

通过这条研发轴,光谷将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光电子信息产业区连接起来,从而缩短科研成果由研发、中试、批量生产到产业化的过程。此外,在这条研发轴上,还汇集了江钻股份、长江通信、烽火通信、华工科技、东湖高新等近十家上市公司和数10家风险投资公司和武汉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从而使得光电子科技成果更容易实现与资本的结合。

2.3.3启示与思考

为了避免在今后发展中走不必要的弯路,尽早地实现我国的信息化发展之路,通过跨越式发展赶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根据国外与国外园区的发展情况,对我国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和思考。

1.以市场为主导,减少政府干预

高新科技园其成败的本质原因就在于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目前,最现实的就是要让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真正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市场主导型,充分发挥自我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走硅谷之路,即市场之路,放松管制,取消行政命令,产业园区的发展才能真正走向成功。政府重要的是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制定鼓励创新、吸引人才和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以及对知识产权切实依法保护等等。同时要对基础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增加投入。

表卜1世界著名科技园人才资源情况

!…r…+……“一r5“.…

:;总人口i本科生l硕士生i博士生

}“一一一…f一~一一~……~

。硅谷(1999年){1048000÷20000j6000以上

15

新竹(1996年)|42257l8400|4300|423

…………、…一……一……i

~……一

……Y…¥

筑波(1985年)l145000{8900ll2500

_v一…——……————————。“~u—^Ⅳ……………一~…~、r…——~~………‘

l大学毕业生平均占雇员总数的I/3,其中剑桥大学的毕剑桥(1984年)|业生占70%。所有管理人占雇员总数的11%,科学家和工

|程师占雇员的25%。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的高技术园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整理。

2.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民间风险投资

在硅谷,建立创业基金和进行风险投资等,都是民间风险公司自己运作的事,无需政府包办。同样,为之服务的投资银行、融资市场和各种基金机构,也都是非政府的民间组织。对我国目前来说,做到这一点还比较困难。但要发展,现在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准备,迈出这关键的一步。我们可以从高新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入手,积极发展非政府创办的风险投资公司和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和规范各类非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形成灵活多样的投入和退出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提供自由创业的良好环境。

3.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和人才的激励机制

”追求物质利益,为社会创造财富。是硅谷人的奋斗目标。如果没有物质刺激,硅谷是不会前进的。根据这一经验,要建立让创新企业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多种、多层次的奖励制度、税收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要重视、善于发现和努力培养企业经营和科技人才,政府特别是要在法律、税收及私人财产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可信、可依的条款,形成良好的、开放的、公平的社会投资和经营氛围。同时,必须创造条件,调整政策,吸引国外人才到中国创业,鼓励在外华人回国建设。

4.培育创新的、人性的文化氛围

在有了产业基础和产业市场之后,园区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体中的精英,特别是软件产业相关的人才不仅需要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更需要一种人文的关怀,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互助的关系。因为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软件产业在创业过程中面l临着更多失败的风险,更需要整个园区特别是成功企业的扶持和鼓励。因此,通过这种创新的、人性的文化氛围的培育,使园区的人

1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渴望创新,勇于面对失败和失败后再次创业的艰辛。这样,园区不仅成为人们物质利益获得的场所,更是人们切实的”精神家园”。而影响这一氛围的首要因素正是政府城市发展计划的标准和物质空间规划的质量。

2.4高新科技园的开发模式

高新科技园区建立的倡导者一般有政府,大学,特定组织机构或经营公司等。高新科技园区(尤其是后来新建的大批园区)常常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政策意志,往往是产业政策或社会政策的产物。于是,科技园区的组织机构和形式就会表现出非盈利色彩和公共性质,其经营主体往往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混合体。

根据日本科学技术厅的调查研究,创新中心的经营主体有50%是由地方公共团体或国家与民间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所谓第三部门的股份公司,46%是财团法人;科学园区的经营主体第三部门占59%,财团法人占24%。总体上,公私混合的第三部门是经营管理日本科技园区的主体,占园区总数的41.体,加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经营的份额,由政府参与经营的部分高达63.4%。但纯粹政府经营的只有21.7%,近80%的科技园区有民间参与。因此,政府与民间协作,是日本高科技园区的主要开发和经营模式。

美国的高技术园区的发起人25%为公立或私立大学,16%为州或市政府,25%为非赢利公司或基金会,15%为赢利公司,21%为公私联合承担风险的机构。

德国高科技园区的主办者主要有以下三类:(1)国家投资型,如柏林创新与创业者中心。(2)混合经济型,如亚琛技术中心,就有房地产商,国营企业,银行,工业企业等方亟的股东合伙投资;(3)私人经济型,由一企业独立投资承建,如卡塞尔企业园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晟初的自主型高科技园区的成长中,大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军事装备的采购予以支持,如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高科技产业带。

美国从来就没有什么国家性计划要仓U办硅谷,硅谷的产生纯属历史的自发过程。硅谷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大型,传统性工业。早期拥有一批杰出人士: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FredTerman:惠普的两位创始人威廉?林利特(willliamHewlett)和戴维?柏克(David

1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