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常识@人物志

法理学常识@人物志

法理学常识@人物志
法理学常识@人物志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思想家,抨击古希腊民主制度,教授大量学生,最终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在法哲学史上,它确立了法律必须被遵守的原则,奠定了今天西方法治的基础。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作流传下来,它的言行主要被记载在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和另一个弟子色诺芬的《会饮》中。

色诺芬(约前430~前354)苏格拉底的弟子,曾参加过对波斯的远征,他的著作《长征记》反映了这一事件,并集中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和制度。他的《会饮》《回忆苏格拉底》都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资料。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苏格拉底最负盛名的弟子,一生为了他的哲学王的理想而奋斗。一生主要分四个时期,28岁以前主要师从苏格拉底学习。28岁时苏格拉底被处死,作为他的弟子,柏拉图外出避风头,在接下来的12年里游学各国。40岁时回到雅典,开始讲学,并撰写了《理想国》等著作,其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区建立学园,门上大书:“不懂几何学者勿入此门。60岁后,三次前往叙拉古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践其哲人王思想。70岁后,放弃政治活动,专心著书,完成《政治家篇》,《法律篇》等著作。《理想国》(即《国家篇》)《政治家篇》《法律篇》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争议问题乃是柏拉图法律思想的主题,他的法哲学即“正义之学”,为后世提供了问题意识和思想范式。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 公元前322)柏拉图的弟子,亚历山大的老师,是西方最负盛名的全才,主要著作有《政治学》《尼个马可伦理学》等。他仍然主张“城邦以争议为原则,但亚里士多德也对柏拉图的正义学说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分配正义和平均正义(矫正正义)的区分,前者是一种个人各得其所的正义,后者是在有人侵犯他人权益时进行的矫正,后者由司法机关执行。他同时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为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一大进步。

佛拉维乌斯(约公元前4世纪)将法律诉讼文书盗出加以功夫,打破了僧侣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柯隆加尼乌斯(公元前3世纪左右)在公开场合传授法律知识。

埃利乌斯(约200)以非神官的身份著有市民法的三部书,奠定了罗马法学的基础,标志着罗马法学的形成。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1月3号—前43年12月7号)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共和国》《论法律》等。他接受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理论,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在《论共和国》中,阐释了他的宪政思想,在《论法律》当中,集中阐释了他的自然法理论。他提出了名言“执政官是说话的法律,法律是无声的执政官”。

盖尤斯(约130~约180)罗马五大法学家之一,法学教授和公共教师,首开比较法学之端,第一个将罗马法与其它民族的法律作了具体比较。以杰出著作《法学阶梯》而蜚声法坛。提出了名言“一个人的住宅即其壁垒”。

保罗(?~222)五大法学家之一,帕比尼安最高裁判官法庭的联席法官

乌尔比安(?~228)罗马五大法学家之一,一度为贝鲁特的法律教授。后与保罗同为帕比尼安最高裁判官法庭的联席法官,公元222年为最高裁判官。后在一次反

对士兵骚乱时丧生。《学说汇纂》中引用他的论述达2464条,占所引学说1/3有余,为五大法学家之首。他首度提出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并提出名言法是"人和神事务的概念,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帕比尼安(150—212)一度在贝利杜斯(今贝鲁特)教习法律。与后来的皇帝塞维鲁斯同时受业于斯凯沃拉,因而与之成为至交和姻亲,后来被任命为皇帝的随身秘书。公元203年成为最高裁判官。奉行的行为准则是“凡是不道德的则是不可能的”。公元5世纪,狄奥多西二世和瓦伦丁尼安三世颁布法令规定,有争议的法律问题以帕比尼安的意见为准。公元6世纪,优士丁尼又命令三年级的学生均称为帕比尼安之徒(Papinianustae),以纪念帕比尼安。

莫蒂斯蒂鲁斯(?-224)五大法学家之一,与帕比尼安,盖尤斯并驾齐驱。

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学的代表人物,对新教教义特别是加尔文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著作主要有《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集中反映了他的新柏拉图主义,体现了自然法学说。

查士丁尼(526 ~ 565 年在位,也译优士丁尼)任命了一个10人组成的委员会,系统编纂罗马帝国的法典,先后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以及他死后才编成的《查士丁尼新律》,统称“国法大全”,又称“民法大全”。

伊纳留(一译“伊尔纳留”,约1055—1130,亦作加纳里乌斯)前期注释法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生于波仑亚。1088年于家乡创设法学院,传授罗马法。传授时以优士丁尼安法为课本,于原文后或原文中的空白处加以注释说明,并纠正其矛盾,使前后一贯,被称为注释法学家,由此形成的学派称为“注释法学派” 。著有《法学问题精义》等书,曾被誉为“法学明灯”。

阿佐(约1150-1230)伊纳留的学生,波伦亚大学的民法学教授,他经过数年艰辛的工作,创作了《法典汇编》和《习惯法汇编》等注释集成。阿佐在进行注释时,不是光停留在文意表面,而是深入挖掘罗马法的立法宗旨和精神实质来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正是由于阿佐的注释,为学习和研究罗马法的人点亮了一盏明灯。将注释法学派推向了顶峰

阿库修斯(约1182~1260)阿佐的学生。他穷尽毕生精力,用40年时间完成了传世巨著《通用注释》,是注释法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也成了该学派的终结性作品,因此他是注释法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注解法学派的开创者。当时有这样一句名言:“得不到注释承认的,也得不到法庭的承认。”

巴尔多鲁(1314—1357)波伦那大学法学博士,14世纪时期意大利最负盛名的法学教授,注解法学派的核心人物。死后其手稿开始出版,主要有《学说汇纂评注》《罗马前期法典九卷评论》已经《罗马后期法典三卷评论》等,他将罗马法和封建官吏以及城市条例作了比较研究,以协调三大法典。当时有谚:“如果一个人不是巴尔多鲁主义者,他也不是一个法学家。”

巴尔杜斯(1327—1400)巴尔多鲁的弟子,在罗马法,教会法已经封建法领域造诣均十分深厚,当时也极负盛名,与其师巴尔多鲁合成“双璧”,主要作品为《学说汇纂第一部评说》。

格拉蒂安,波伦那大学教授,其著作《教会法矛盾调和集》是第一步系统整理教会法并解决七宗差异和矛盾的著作,是教会法学产生的标志。

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经院哲学派的代表人物,起自然法思想相当深刻,将理性引入神学领域,代表作为《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做过许多评论,推动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复兴。他认为整个宇宙→上帝,理性和政治权威三种只需组成,以此将法律分为四类:永恒法,自然法,上帝发,人类法。他的名言是“法律是人们来意导致某些行动和不做其他一些行动的行动准则或尺度。”

格老秀斯(1583—1645)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其代表作为《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他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他认为,自然法来源于"自然"和人的"理性",人们在理性的支配下按照自然的规定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性是自然法的源泉,神是法的第二源泉.作为一种正当理性的命令,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根据自然法理论,格老秀斯提出了天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等观点,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享受法律利益和谋求共同福利而组成的最完善的联盟.

霍布斯(1588—1679)英国人,英国启蒙运动先驱,代表作为《利维坦》。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既提出分权学说,社会契约论等资产阶级思想,又极力维护君主制度,既否定神的存在,认为宗教不过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但总体上他的思想是进步的,他认为国家权力来自社会契约,如果统治者无法维持社会秩序,无法维护公民财产,则人民有权力推翻他。

约翰·洛克(1632.8.29~1704.10.28),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代表作为《政府论》。洛克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观念,此即其“经验主义”学说)。经验主义为实证分析主义提供了思想源头,成为与理性主义分庭抗礼的西方又一重要思想。洛克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洛克也支持社会契约论。不过他也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他的学说后来被美国实践并孟德斯鸠发展成为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代表作为《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是比较法巨作,也大量运用了实证的方法。他在思想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发展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的名言是:“一切权利不受约束,必将腐败。”他的思想也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同它进行妥协,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他一方面对宗教僧侣主义进行了斗争,另一方面他又不是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虽然比其他许多启蒙思想家更深刻地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动力问题,可却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社会观方面他仍然是个唯心主义者。

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忏

悔录》等。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与暴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7年- 1804年)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联邦党人文集》主要作者之一,其努力催生了美国的宪法,实践了自然法的学说。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著作有《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等。他认为只有人才有自由意志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自由。但人为了自身的自由,就必须首先尊重他人的自由,因为他认为,法律就是依照这一最高原则,由立法机关制定出一整套明文规定,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公民,也就是人的自由以及由此派生的一切权利。他的思想与柏拉图等一脉相承,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

黑格尔(1770—1831)德国著名哲学家,著作有《法哲学原理》等。在书中,他论述了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实现。他把这种法的发展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黑格尔还论述了国家制度。他认为,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制度,并具体论述了君主权、行政权、立法权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外权力、国际法等其他问题,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辩护,具有国家主义和绝对主义倾向,他赞成成文法,主张法典化,为公法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边沁(1711—1776)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开山鼻祖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代表作《政府论断片》(即《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以及他死后才出版的《法学总论》。边沁对自然法和普通法(判例法)的缠杂不清感到十分不满,立志要澄清英国法中“普遍性的不准确与紊乱之处”,建立一种准确严谨的“万全法”。在《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中,他提出人们的行为最终可以归结为趋利避害,因此立法的职责也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天性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他同时倡导立法法典化,通过法典使法律清晰明确,使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法律。这使他致力于研究“法律是什么”而不是“法律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使他成为实证主义法学派的鼻祖。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政治理论家,深受英国和法国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代表作为《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他强调功利主义在行为上的标准的幸福,并非行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与此有关系的一切人的幸福。

胡果(1764—1844)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萨维尼的老师。

萨维尼(1779~1861) 德国法学家。历史法学派主要代表,代表作《论立法和法理学的现代使命》《中世纪罗马法史》和《现代罗马法制度》。他认为法律与风俗,语言,政体等一样,都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他主张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法学,法主要体现为习惯法,它是最有生命力的,其地位远远超过立法。法是自发地、缓慢地和逐步成长的,而不是立法者有意识地、任意地制造的。

梅因(1822—1888)19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律史学家,历史法学派在英国的代表人物,晚期历史法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古代法》影响甚巨。梅因吸收了进化论

的观点,把法律看成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并把研究范围从狭小的单个民族,扩大到整个世界,对各民族的法律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到了法的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他的名言:“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奥斯汀(1790—1859)英国法学家,“现代英国法理学之父”,法律实证主义创始人之一,代表作为《法理学的范围》。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霍布斯和边沁。霍布斯关于强势政府和实在法以及现代社会秩序的论述是他讨论的主题,而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他认为的建立现代社会秩序的方法,他认为法律是功利主义政府的工具。他的独创之处在于凭借概念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建立起分析法学,他提出了法律概念的“主权,命令和制裁”三要素说。根据此说,他提出了与自然法针锋相对的“恶法亦法”主张。

穗积陈重(1856-1926),日本近代最著名的法学家之一,日本最早的法学博士,代表作《法律进化论》。他创造了“法理学”这个汉日语词,积极传播西方法律思想,最早提出法律进化论并创造了“法系”这个词。是东亚近代法律思想史上的最重要人物。

施塔姆勒(1856年-1938年)德国法学家,新康德主义的首创人,并推动了自然法学的复兴,代表作《以唯物史观论经济和法》(1896)、《正当法的理论》(1902)、《法学理论》(1911)和《法哲学》(1922)。他认为“公道”(Justice)应当成为法律的一般的基础,一种法律是否可以被归属于良法,应当以其是否符合“公道”的标准来判断。他有名言“快乐在于追求目的”。

维辛斯基(1883—1954)苏联历史中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公认的苏联国务活动家、社会法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代表作《法律与苏维埃国家》《苏维埃法律中的诉讼证据理论》。他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重要实践者,在世界有重要影响,我国的立法和法学教育至今仍受其影响。然而这样一位学力深厚的法学家在大清洗期间充当了帮凶哦,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富勒(1902—1978)美国著名法学家,代表作《法律的道德性》,他认为一个良好的法制度本身就应该具有“最低限度的道德”,他提出了法律的八个“内在之德”:一般性,公开性,可预期性,无内在矛盾性,可遵循性,稳定性以及政府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性。他认这种技术和制度的设计本身具有道德意义,然而南非的种族隔离的法律将他的理论击碎。

约翰·罗尔斯(1921—2002)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代表作《正义论》等。他对公平和正义强调极多,他认为法律正是对理性的人所发出的公共规则的强制命令,目的在于调节人们的行为,提供社会合作的结构。而自由则是制度所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总和,所以法治和自由是相互联系的,法律试图实现正义原则而规定的最好的方针,具有道德的功能。

罗纳德·德沃金(1931——)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法学家,代表作《法律帝国》。第一,批判并超越法律实证主义;第二,坚持认为法律理论依赖于政治与道德理论;第三,把法律理论根植于一种解释理论;第四,将平等的政治价值作为法律理论的核心部分。他的许多理论有后现代的色彩,但总体来说,他依然是理性主义的捍卫者。

凯尔森(1881—1973)美籍奥地利法学家。纯粹法学派(又称规范法学派)创始人,代表作《纯粹法学》。他主张法学研究应排除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将

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截然分开,“纯粹”地研究法律规范。他认为法律的效力来自上一级的效力,而不是来自于国家强制力或者其他道德力量,但是这种理论的缺陷也显而易见,那就是作为一切法律效力的来源的宪法就会失去其效力的依据,他认为为了弥补,必须承认宪法具有先验性的必须服从性,这又陷入了自然法的学说,这是他的理论的致命伤。但是,凯尔森的纯粹法学以研究现实的法为使命,充分发展了实证主义法学,并使法律科学逐渐独立,脱离政治学与哲学的附庸。

哈特(1907—1993)英国法学家。新分析法学派首创人。曾长期任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他的学说和H. 凯尔森的纯粹法学构成了20世纪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中的两派,但有具有一些自然法思想的特征,代表作《法律的概念》。哈特认为一个有效的法律制度能让人感到有义务服从法律,并因此将法律作为自己内心行动的指南。这就是所谓的法律规则的“内在观点”。哈特成法律为规则体系,并将法律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前者是设定义务的规则,后者则是关于义务设定的规则,即设定权利的规则。哈特从规则本身入手构建理论体系,排除了对自然法的依赖,将分析法学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罗斯科·庞德(1870年--1964年)美国20世纪著名法学家,“社会学法学”运动的奠基人,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法和道德》。他主张更加实用地并依据公共利益来解释法律,并侧重于实际发生的法律过程,注重法律的社会效果,反对当时美国法学界盛行的法律实证主义。他认为法律是通过政治组织的安排以最小的代价满足最大社会需求的一种制度。

卡多佐(1870~1938)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官之一,社会学法学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全美最聪明的法学家,被誉为有创造性的普通法法官和法律论说家。他司法必须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他认为对司法过程意义认识的关键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通过司法达到最良好的社会效果。要想通过司法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法官选择正确的司法方法。他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的名言,成为法律现实主义的座右铭。

霍姆斯(01iver“Wendell Ho1mes,1841-1935)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派的倡导者,更是实用主义法哲学的奠基人。他认为任何一个概念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在于它所能产生的实际社会效果。因为法官的任务不是判断合同法理论家的主张孰是孰非,也不是为合同拟订者提供指南,儿女是解决诉讼当事人之间具体的纠纷,。

杰罗姆·弗兰克(1893—1962)美国激进法律现实主义法学家。他认为法院判决的基础不是法律规则,而是法官个人的非理性因素,因此法院的判决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可预见的,具有浓厚的批判主义色彩。

卡尔?卢埃林(Karl N. Llewellyn,1893年-1962年),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法理学: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他认为法律是一种处理纠纷的规则,并且一起对纠纷的处理行为本身都是法律。他认为规则有纸面规则与实在规则,一切制定的规则都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因此应当更加注重社会上实在的规则。这具有深厚的社会法学思想。

波斯纳(1939--)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之一,代表作《法律的经济分析》。他将人们从互相自愿的交易中各自获得利益的简明经济理论和与经济效率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研究,认为一个理性的法律制度应当利用人们的经济理性去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他主张“实质正义”,而排除道德的思考。具有浓厚的实证分析的色彩。

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1949——),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代表作《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批判法学运动》。他竭力批判西方传统的法律思想,否认法律的超然性,认为诸如公法与私法,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等法律意识之间的界限划分是不真实的,他的诉求归结于将法律与政治何以,使二者进入自觉与永久的转换中。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知识点整理(2019最新编订)

六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 一、拼音: ㈠多音字:第1课P2缴;第9课P37吭 ㈡容易读错的字 边鼻音;平翘舌;前后鼻韵;其他 ㈢声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韵母表、字母表(大小写) 二、汉字 1、要求会写的80个字(教材后生字表)能辨别其音、形、意并能运用 2、会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词典 三、词语 1、要求掌握“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的词语,了解“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积累下列词语: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第10课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P51 (2)、关于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精神方面四字词语:回顾与拓展(五)日积月累P120 (4)、邯郸学步:回顾与拓展(一)“成语故事”P21 (5)、舍本逐末:回顾与拓展(五)“成语故事”P121 3、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第3课课后第2题的第1小题;第14课课后第3题的第2小题P71;第20课课后第3题的第2小题P113(理解词语的方法: a、运用工具书; b、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c、联系生活实际; d、联系上下文………) 四、句子: 积累佳句 ⑴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抄写课文中喜欢的句子:第1课课后第4题P6;第18课课后第3题P103;抄写课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第3课课后第3题P10;第20课课后练习第4题P113 ⑵有关人生哲理的格言:回顾与拓展(一)“日积月累”P21 ⑶富有人生哲理的隽语:回顾与拓展(四)“日积月累”P96——P97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重点词语体会等) ⑴联系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第1课课后练习第3题P3 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第2课课后练习第2题P6 ⑶结合生活事例理解:第12课课后练习第2题P57 ⑷联系上文理解:第14课课后练习第3题的第1小题P71 ⑸结合注释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P3 五、阅读: 训练重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读课文,要学会浏览;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弄清文章的详写与略写;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1、要求朗读的:⑴第1课P3;第2课P6;第3课P10;第5课P14;第9课P37;第8课P30;第9课P43;第10课P50;第11课P52;第12课P57;第13课P59;第18课P103; ⑵古诗: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P43;回顾.拓展三“日积月累”P64—65;古诗词背诵P144—153 ⑶综合复习阅读材料P154—172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葛洪义主编的版本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法理学考试要点整理

一、法学史书本4-5页 ·注释法学派:通过对查士丁尼时代所编纂的各个罗马法文献的文字、语言、逻辑的解释和旁征博引,澄清罗马法文献的精确意思 ·后注释法学派:在原有基础上既注释又评论 ·人文主义法学派:主张把罗马法作为整个古典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待,把哲学方法和历史方法运用于罗马法研究,以便更有说服力地复兴罗马法 ·自然法学派:“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自然权利论),反对神性和神权,主张人性和人权;反对专制和等级特权,主张自由和平等;反对人治,要求法治。(提出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民主和法治的模式、起宣传推动革命的作用) 1、基本主张:存在更高层次的法作为评价、判断实证法的标准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恶法非法 2、历史贡献:古罗马帝国、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 3、什么是自然? a.自然世界:自然的命令不可抗拒、自然法是所有动物通用的法律 b.神:任何人都有一种按理性行事的自然倾向 c.理性:与自然相符的正当理性 d.人性:自爱、自私;追求和平的社会生活 4、自然法是上帝为所有人设定的而且只有凭借理性和通过认真考虑其处境与本 性才能认识的一种法律 5、历史: a.抽象到具体 b.“自然”到“道德” c.自然权利的主体由作为自然存在的人——作为神的子民存在的人——作为 人而存在的人 d.从永恒不变——部分可变(孟德斯鸠)——内容可变 e.从重实质到重程序:程序自然法(富勒的八项条件“使法律成为可能的道 德”) ·哲理法学派:以抽象的概念、保守的理论形式、费解的哲学语言传播天赋人权、自由主义、宪政、法治等启蒙思想 ·历史法学派:反对古典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的民族精神或历史传统 ·分析法学派:以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以对实在法律的逻辑分析为己任(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法学的出现) 1、基本立场: a.将法律视为一种社会事实 b.法律是什么和法律应当是什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律的有效性不以合乎 道德为条件,其有效性条件来源与社会事实 c.法学只应关注现存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分析 d.法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 2、历史: a.经验性实证主义法学(奥斯丁):法律被认为是主权者的一种命令,但并 非每一种命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令才具有法律的性质,法理学不考虑法律的善或恶 b.规范性实证主义法学(凯尔森):纯粹主义的实证法学、强制性、法律的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三级地方志书人物志的收录标准和编写要求.

三级地方志书人物志的收录标准和编写要求 一、收录标准 (一)《湖北省志》(1979~2000) 分传、录、表3种,均为断限内去世人物。传和录(录收录的标准略低于传)收录党军政企业副省、副军职以上干部(含国民党时期),著名烈士,院士、学部委员、国务院直管专家或本系统有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教师、作家、艺术家等。表,收录军政企业副厅、副师职以上干部,正高以上职称和在本系统获得国家最高称号的各类专家、学者。 (二)《荆州市志》(1994~2005) 分传、录、表3种,均为断限内去世人物。传与录(录收录的标准略低于传)收录党政军企业副厅、副师职以上干部,著名烈士,国家级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正高职称以上各类科教文卫工程技术人员,其他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人物。表,收录党政军企业正处正团职以上干部,其他有重要影响的各类人物。 (三)《石首市志》(1986~2005) 分传、简介、表3种。 1.传,限断限内去世人物。收录石首本地工作副县职以上干部(含国民党时期、文革等建国后各个时期)、正高职称等各类专业人员、烈士,国家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著名的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石首籍在外军政企业正厅正师职以上干部,获正高职称,并在某一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各类科教文卫工程技术人员等。 2.人物简介,主要收录断限内在世人物。收录石首本地工作正县职以上干部、国家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著名私营企业老板;石首籍在外军政企业正厅正师职以上干部,获正高职称,并在某一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各类科教文卫工程技术人员,著名企业家等。 3.表,分省委、省政府以上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表,职官表,正高职称表和石首籍在外人物表。收录标准和基本要素见表格。正高职称表由人事局统一收录。 二、编写要求 (一)编写内容 省、荆州二级地方志书中的传、录、表(非表格,属于简要的文字记述),《石首市志》中的传,均应记清人物的姓名、别名、曾用名、性别、籍贯、民族、学历、政治面貌、职业职称职务、生卒日期等基本要素,以及生平事迹、主要成果、曾获荣誉、组织结论等。要求生平完整,突出重要事迹和关键环节,揭示人物成功或失败的命运。不要写成履历表、流水帐,不要把人物动植物化,不溢美,不掩恶,不空发议论。《石首市志》中的人物简介,除了记述人物的基本要素外,还需简要记述人物的学习、工作经历,突出主要成果和感人事迹,不要祥记生平。 (二)文字规模 《湖北省志》传,1500~3000字;录,800~1500字;表,150~300字。《荆州市志》传,1000字;录,500字;表,100字。《石首市志》传,1500~3000字,简介,1000字左右。 (三)其他要求 除《石首市志》人物表外,其它各级地方志书的各类人物,每个人均应附登记照一幅,还可以配制其它重要史料图片。

(完整版)法理学考试归纳总结

法的现象:是指能够经验的、凭直观的方式可以认识的法的外部联系的总和,是直观的感性对象--法本身;法的本质则是深藏于法的现象之后以至凭借直观的方式无从把握的法的内在联系,是人们对可感知的法的外部联系的真实本源的一种主观把握和理性抽象。 法的作用:概念: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分类:1预期作用与实际作用: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之别2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对人与社会的有益性3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作用于人于社会关系的形势与内容之别。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形式与实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法通过其规范作用而实现其社会作用。 法的演进:某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法律制度从落后状态向先进状态长期而缓慢发展的过程与路径。 法律权利: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法律义务: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抑制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法律行为:是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责任: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因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法律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包括了法律制度的变迁、法律精神的转换、法律体系的重构等在内的法律进步过程与趋势。法律继承:不同历史类型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承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原有法)对新法律制度(现行法)的影响,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继受。 法律移植: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律,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移植的范围:一是外国法;二是国际法律与惯例。 法制改革: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社会基本属性和社会基本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其现行法律制度的基本属性也不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整体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在法律的时代精神、法律的运作体制、具体法律制度等方面,自我创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法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是法制观念的确立和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立法:特定主体依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立法体制: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关于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立法体制是一国立法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立法原则: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它反映立法主体在把立法指导思想同立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什么,是执政者立法意识和国家立法制度的重要反映。 守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守法是法的实施的一种基本形式。 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过程中,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完整版)法理学复习重点-考试前复习资料(免费)

《法理学》2005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0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0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0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7)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10) ?简答题复习指导 (11) ?论述题复习指导 (13)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其中客观题(选择题)采用机读卡答题,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名词解释题为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简答题为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论述题为1小题,每题20分,满分10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要求考生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或者最为合适的选项。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极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和准确性。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但同时也要注意看清楚题目和选项,一定要看明白问的是什么问题再做回答,以免无谓的丢分。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法学的职能是什么;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法的概念 法的外部特征有哪些;法的本质的不同说法;法的一般分类的标准。 第三章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什么是社会调整;法的产生的标志;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原因;法律制度的继承与移植;两大法系的区别。 第四章法的作用和价值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包括哪些;法的价值的理解。 第五章法治与法制现代化 法治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法制现代化 第六章法的创制 我国的立法体制,主要掌握不同主体的立法权限;我国的立法程序。 第七章法的渊源 我国的法律渊源有哪些;法典编撰与法规清理的异同点。 第八章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的不同分类标准。 第九章法律体系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我国的法律体系。 第十章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与实现的关系;法的适用主体包括哪些。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什么;什么是法律事实。

法理学难点解读

法理学难点 法理学重点问题解读 一、总论 一、法理学三难 1.理论层次之难:法学王冠上的明珠 2.理论体系之难:缺乏法条体系的关照 3.实践运用之难:难以运用自如 二、法理学知识体系 (一)本体论:着重分析法学中的基本概念 (二)运行论:关注法律的实际运行的表现形式(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与法律监督)与内在机理(法律适用的基本原理、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三)演进论:以历史和比较的眼光考察中国法律的传统、现实与目标 (四)社会论:法律与相关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出题规律与复习准备 (一)出题规律: 1.所占分值根据章节依次递减,重点较为突出 2.第二章的分量逐渐增加 3.近些年的出题以法律实践的说明为主,以基本概念的考查为辅 (二)复习准备 1.基础准备: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准确把握(例如:规范性条文与规范性法律文件) 2.硬功夫:分析能力的培养 3.真题的运用:最好复习第二遍之后,再做真题。最少做两遍。 4.每年新增部分:知识难度低,则当年考试难度高;反之,则试题难度低。 四、四个关键: 1、基本原理不因个别反例的存在而无效【所有与基本原理矛盾的表述即无效,即使该表述与题干所给材料一致】 2、注意尺度:理论有效的意义范围【说的过于绝对可能有问题】 3、不能望文生义【注意相似概念、广义与狭义】 4、严格禁止以部门法的知识来考量卷一的法理学选择题 二、知识要点 (一)法概念的争议 1.法概念争议的核心: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概念上的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不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定义要素:权威性制定与社会实效 (2)权威性制定为主,社会实效为辅:分析法学 (3)社会实效为主,权威性制定为辅:法社会学与法律现实主义 3.非实证主义: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古典自然法学:以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2)第三条道路:以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与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二)法律作用的局限性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人物志设计方案

人物志设计方案 一.整体布局 (I)标题 每个人想出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用话作正标题,副标题为“记武汉大学社团联合事务部XXX”,副标题也可以选择不加。 (II)序 鉴于由标题直接到内容过于单调,建议在此加一段对各位读者想说的话语,也可以以微短片的形式。(III)大体内容 推荐使用百度百科人物简介那样的模板格式,即配上人物图片及条列式信息,这样显得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内容有序。 (IV)结尾 结尾处可写上一段对社团未来的祝福,也可以是想对社团成员们说的话。 二.介绍内容 (I)基本信息 人物基本信息,应包括 1.姓名 2.外号 3.故乡

4.院系 5.兴趣爱好 6.特长 7.职务 8.身高及体重(可写可不写) 9.星座 10.喜欢吃的食物 11.口头禅 (II)深入了解 此栏内容大多将由编者采访时以提问方式来咨询,分两部分,一是对人物直接的采访,二是对人物朋友同学的采访,撰写文本内容时可以适当吐槽。(i)对人物的采访 1.对自我的评价 2.对自我性格的描述 3.生活过或去过的地方,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及为什么(这一条很重要,环境塑造人,由此基本能看出性格) 4.自曝怪癖 5.自曝糗事 6.最想见的人(明星,政要,运动员或身边的人) 7.浅谈三观

8.理想型 9.印象最深的电影,音乐及书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条也是,反映人的性格的) 10.对社团的想法,三段式:来之前的看法,参与其中时的想法,对未来的畅想。 11.目前感情状况 12.最崇敬的人 (ii)对朋友的采访 1.曝人物黑历史 2.人物的花边新闻 3.对人物的看法(各方面如生活,学习皆可) 4.描述下社团里的Ta,网上的Ta,日常中的Ta 采访时可应气氛、时机等临场发问。 (3)小编直感 采访完毕后,小编可写一段话,来描述采访时对人物的感受、评价等,以采访者的视角来给大家呈现人物。 武汉大学社团联合社团事务部 罗煜 2014.10.4

法理学复习重点-考试前复习资料(免费)(可编辑修改word版)

《法理学》200510 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8)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10) ?简答题复习指导 (12) ?论述题复习指导 (14)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其中客观题(选择题)采用机读卡答题,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二、考试时间:2 小时。 三、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多项选择题为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名词解释题为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简答题为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论述题为1 小题,每题20 分,满分100 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要求考生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或者最为合适的选项。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极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和准确性。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但同时也要注意看清楚题目和选项,一定要看明白问的是什么问题再做回答,以免无谓的丢分。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法学的职能是什么;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法的概念 法的外部特征有哪些;法的本质的不同说法;法的一般分类的标准。 第三章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什么是社会调整;法的产生的标志;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原因;法律制度的继承与移植;两大法系的区别。 第四章法的作用和价值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包括哪些;法的价值的理解。 第五章法治与法制现代化 法治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法制现代化 第六章法的创制 我国的立法体制,主要掌握不同主体的立法权限;我国的立法程序。 第七章法的渊源 我国的法律渊源有哪些;法典编撰与法规清理的异同点。 第八章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的不同分类标准。 第九章法律体系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我国的法律体系。 第十章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与实现的关系;法的适用主体包括哪些。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什么;什么是法律事实。

法理学重点整理

法理学重点整理 1.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了解分析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及本书观点) 2.法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有哪几种) 3.法理学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三次飞跃,重点是第三次飞跃) 5.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作用及其分类(学会区分法的作用的分类,重点法的规范作用) 8.法的局限性 9.法的定义(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10.法的渊源的内涵及类别(注意区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和习惯) 1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2.法的分类(了解划分方法,注意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效力位阶) 13.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法的对象效力遵循的原则;法的时间效力中最重要的是法的溯及力及原则;了解法的空间效力) 14.法的效力冲突及处理原则 15.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6.法律部门的概念及特点 17.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已经形成了,注意和法治体系不要混淆;了解当前九个主要法律部门) 19.法律概念的分类 20.法律规则(了解三要素说、二要素说,重点法律规则的三大特点) 21.法律规则的分类 22.法律原则的概念及作用(了解) 2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24.法律原则的分类(了解) 25.法律原则的适用

26.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P131页) 27.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重点应有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8.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关系,重点是权利本位的四个法律特征) 29.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0.法律行为的结构(了解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含哪些) 31.法律行为的分类(了解即可,注意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主行为与从行为) 32.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3.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有哪几种分类,重点是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4.法律关系的主体(了解有哪几种) 35.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重点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6.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及种类 37.法律规范的概念 38.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注意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的概念 40.法律责任的构成 41.法律责任的种类(了解即可) 42.法律责任的原则概念及种类 43.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规则原则 44.法律责任的承担(了解有哪些方式,注意违宪制裁) 45.法律责任减轻的情形 46.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和方式 47.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48.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49.法的历史类型(了解有哪几种) 50.法律演进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本重点整理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论述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四.论述普遍联系主要内容。(分析题) 1.联系是指事物内容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五.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运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六.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达。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法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了解西方法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名词解释:各法学流派。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法理学是什么?其答案的四个要点都要展开掌握。其他知识点了解即可。 第五章法的概念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法的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2简答题: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尤其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规章;行政规章等概念;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的清理;法的汇编;法的编纂;法的分类(六种分类各自涉及的概念;法的效力;法的溯及力。(2简答题: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法的汇编和法的编纂的区别;法的一般分类;法的效力范围;法的效力的冲突与协调 第七章法的要素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分类(具体各种分类的概念都要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分类(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性原则(2简答题:法的要素的特征及分类;法律概念的功能;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特点;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的功能;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法律体系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的概念(2简答题: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法理学初阶课本重点整理1到7章

导论法学和法理学 一、法学简说 (一)法学词源 西方:1拉丁文Jurisprudentia,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共和国时代就已经出现,表示有系统、有组织的法律知识、法律学问。 2 柯隆加尼乌斯担任了大神官开始在公开场合讲授法律条文 阿埃利乌斯以世俗官吏的身份讲授法律,法律知识成为一门世俗的学问。 3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给法学的经典性的定义(出自“法学阶梯”) 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理解: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密切联系---关于法的二元结构(国家法和自然法----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不以民族、地域、时间、空间而转移----也就是神的事情,神是没有缺陷的,相当于自然法范畴下的法学立场 蕴含了法的二元结构的观念---立足于人世生活的有序化,形成一种普遍绝对的秩序状态的学问。直接的考察对象是人事,考察目标是要形成一种类似于神界的那种永恒的、绝对的状态---内容蕴含了伦理的正当性,关于“什么是正义的学问” 中国:1 先秦时期被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刑名之学”讲究名辩,强调定分正名,着重对“刑”“名”进行辨析 2“律学”一词魏明帝设立“律博士”以后 3秦代开始就有了“律学”这门学问,主要是对现行律例进行注释 律学是解释现行法,是以承认现行法的正当性为前提----不同于西方 4“法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其含义仍接近于“律学” 中国古代“法学”一次与来自近现代西方的“法学”概念有着很大区别 5现代意义上的“法学”一词,由日本传入,津田真道,维新变法时期传入我国 1896年,梁启超“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一文中呼吁“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 1 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法律同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以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3法律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包括法律条文、法律行为、法律职业、法律关系等。法律现象可以总称为法的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 (三)法学的层次 知识之学智慧之学精神之学(逐步深化) 表现为一种知识系统运用信仰 二、法理学简说 1 法理学是以作为整体的法律的共同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法学,着重揭示法律的基本原理。 2“法理学”一词本为日文汉字穗积陈重 3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乃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准确,全面的把法之“理”揭示出来,以指导法律实践。 4 法理学的学科名称在国内外并不统一,西方法律哲学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黑格尔认为,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是研究客观精神运动的科学,作为科学的法哲学,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存在明显的区别: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都应履行法律义务,但并非所有法律主体都必然承担法律责任。法律义务并不必然同不利后果相关,只有违反法律义务者才承担不利后果;而法律责任必是与不利后果相关的;法律义务可以通过义务主体自觉履行而完成,而法律责任则需要由国家机关来追究。 (2)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两者又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违反法律义务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定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时候追究法律责任是法律义务得以履行的手段和措施;另外,两者都是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在价值指向上具有同一性,均是为法律权利的实现而存在的。 2、成文法相对于不成文法的优点及影响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是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划分标准为法律是否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成文法又称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有权

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者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的法的总称。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 (1)成文法明确具体。成文法是经过特定程序指定的,并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因此,它特别明确、具体,便于实施。不成文法就较为模糊,难于实施。 (2)成文法修改废止的程序严格。成文法的修改和废纸均需必要的程序,因此其修改与废止,都十分明确,便于全社会在法律实施上令行禁止。不成文法的修改和废止,往往缺乏严格的法定程序。 (3)成文法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自由。在成文法下,由于其明确,社会普遍都能较好地获得法律的安全保障,自由的空间相对广泛。在不成文法下,由于法律不明确,人们违法之虞常在,严重时动辄得咎。民众的权利容易遭到侵犯。在不成文法下,公共权力由于其权限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也易于膨胀。公共权力一旦超越权限,出现膨胀,公民的权利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4)成文法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成文法有明确的文字表现,易于在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因而就能在可能出现的不当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在事前较好地发挥对社会的警示作用。不成文法就只有在有了相应的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后,才可能形成习惯法和判例法,预防警示作用相对较低。 (5)成文法有利于推进社会改革。成文法采用成文的形式,有利于

法理学重点问题解读

法理学重点问题解读 一、总论 一、法理学三难 1.理论层次之难:法学王冠上的明珠 2.理论体系之难:缺乏法条体系的关照 3.实践运用之难:难以运用自如 二、法理学知识体系 (一)本体论:着重分析法学中的基本概念 (二)运行论:关注法律的实际运行的表现形式(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与法律监督)与内在机理(法律适用的基本原理、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三)演进论:以历史和比较的眼光考察中国法律的传统、现实与目标 (四)社会论:法律与相关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出题规律与复习准备 (一)出题规律: 1.所占分值根据章节依次递减,重点较为突出 2.第二章的分量逐渐增加 3.近些年的出题以法律实践的说明为主,以基本概念的考查为辅 (二)复习准备 1.基础准备: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准确把握(例如:规范性条文与规范性法律文件) 2.硬功夫:分析能力的培养 3.真题的运用:最好复习第二遍之后,再做真题。最少做两遍。 4.每年新增部分:知识难度低,则当年考试难度高;反之,则试题难度低。 四、四个关键: 1、基本原理不因个别反例的存在而无效【所有与基本原理矛盾的表述即无效,即使该表述与题干所给材料一致】 2、注意尺度:理论有效的意义范围【说的过于绝对可能有问题】 3、不能望文生义【注意相似概念、广义与狭义】 4、严格禁止以部门法的知识来考量卷一的法理学选择题

二、知识要点 (一)法概念的争议 1.法概念争议的核心: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概念上的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不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定义要素:权威性制定与社会实效 (2)权威性制定为主,社会实效为辅:分析法学 (3)社会实效为主,权威性制定为辅:法社会学与法律现实主义 3.非实证主义: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古典自然法学:以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2)第三条道路:以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与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二)法律作用的局限性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2 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3、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 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1)语言表达力的局限;(2)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3)滞后性;(4)法律为人造物。 (三)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1〃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其明确具体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它们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而法律原则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 3〃在适用方法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法律原则是具有不同的“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 (四)法律原则的适用 1、穷尽规则(原则用于补充规则的漏洞) 2、个案正义(规则运用引发个案的不正义) 3、更强理由(原则同时压倒规则背后的形式原则与实质原则) ※当原则和规则在个案中冲突时,必须同时满足后两个条件,原则才能取代规则成为裁判的基础。

浅谈辛弃疾

浅谈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背诵过这首辛弃疾写的词吧,这首词通篇豪迈,极具气势,“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而后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但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这时这首词的内涵就极具表现出来了。诗人为何如此感慨?是什么样的环境带给他这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并且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