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电化教育研究 2003年第6期(总第122期)理论探讨[文章编号] 1003-1553(2003)06-0013-03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Ξ

郑旭东, 张振亭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在教育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创造性和协作性。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教育,它着眼于现实的完整的人的培养,其基本任务和目

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的学习,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协作

性,即促使其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哲学的主潮是高扬人的主体性。[1]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主体这一理念必然会在其中得以彰显。现代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2]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实践领域也应该遵从这一原则,它应该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

对于主体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无外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含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是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把主体等同于本体;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M ichel Foucau lt)认为主体是一个主动的、历史的术语,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则在认识论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概念,认为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能动的承担者。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主要是作为认识主体而存在,因此我们取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概念。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的属性。在教育的视野中,主体性可以被阐释为:作为认知主体的受教育者在与作为认知客体的教育影响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的属性。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主体性已经经历了两种形态即群体主体性、个人主体性,目前正在向第三种形态迈进,即类主体性。所以当代主体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培养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上发展其类主体性。[3]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而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些方面都可以促进它们的实现。

一、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去选择、去接受,同时还根据自身的认知需要来主动地获得学习资源。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可以决定学什么,还可以决定怎么学,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

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习者获得信息素养(info rm ati onal literacy)和掌握信息技术,使学习者能够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的学习,并学会批判地利用信息。对信息素养有多种定义,但综合起来看,不同的定义都包含以下几个共同的内容,即信息的获得、利用、评估、交流。因此,信息素养实质上就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4]而信息技术则是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手段。二者之间是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获取信息,而且能够对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将大大地促进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使之迁移,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更加突出。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实践领域。在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 ECT)制定的信息素养的九条标准中,标准

Ξ[基金项目]此文为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四、标准五和标准六都是针对学习者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的。[5]在威斯康辛信息技术素养学术模型标准(W iscon sin′s M odel A cadem ic Standards fo r Info r2 m ati on and T echno logy L iteracy)中的四大标准之一就是独立学习(Indep enden t learn ing),要求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通过积极和独立地搜寻信息,在阅读、倾听和观察方面表现出批判和鉴别的能力;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力争有卓越的表现,把技术和信息技能运用于有关个人和学术兴趣的问题上。[6]在知识爆炸的社会里,独立学习能力的获得将成为个体应对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 ing)的主要手段。[7]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来看,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即它主要是关于如何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它强调的是“如何”而不是“是何”,因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的权威,将失去对学生学习的全面的控制。教师将更多地承担引导者、支持者和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学生将由接受知识的“水桶”转变为“处理器”和新知识的“生成器”。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究的过程。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操控权越来越大,因而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人灌”或者是“电灌”发生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到了保障。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它的教学活动的展开要内在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学习理论的兴起,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模式,引起了师生关系的质的变革,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二、创造性

批判性和超越性是主体性的重要内容,它在学习活动中突出地表现为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追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所谓反思,伯莱克(J.B erlak)是这样定义的,它是指“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所谓创造能力,是指基于对认知对象的反思基础之上的对认知对象作出合理改造的能力,它更多地依赖学生的元认知。反思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反思的目的和合理延伸。

现代教育是基于资源的教育形态,[8]因而学习将是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 rce2based learn ing)。在现代教育的实践中,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成为其基本要求之一。大量的信息资源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方面,信息资源的丰富增加了学习者选择的自由,从而增加了学习者的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所导致的冗余信息的增加,将使学习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选择困难,学习者徒劳无功的风险也不断地随之加大。在信息社会中,面临着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量,学习者将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患上一种所谓的“信息狂躁症”,最终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这样信息不仅不能使学生从被“灌”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反而演变成又一种奴役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关键。

按照安?史密斯(A nn Sm ith)的说法,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够做到:意识到难题和确定难题;确定解决这一难题所需要回答的问题,识别解决这个难题(或者回答这些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得到这些信息,评价这些信息,组织这些信息;综合这些信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9]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得有用的信息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多地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任务驱动是创设情境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使学生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和掌握技能。基于任务驱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接受的任务是开放性的,彻底摒弃了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传递—接受”模式,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步应该怎么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从而完全恢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力。无论任务的复杂程度如何,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这为学生留下了巨大的自我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任务完成的途径不是惟一的,所以它可以促进思维的发散,而发散思维(divergen t th ink2 ing)是一种不拘常规常法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多端、灵活、精细和新颖。[10]在思考问题时,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去思索,有利于形成这种发明创造的思维品质。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用批判的眼光、用反思的思维进行学习,能够对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根据特定的任务进行合乎目的的鉴别、取舍和综合,能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这不仅仅需要智慧技能的参与,同时还需要学习者必须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因而元认知也必须参与。信息的获取、评估、综合和利用使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发展。元认知的发展深化拓展了反思,不仅使反思的内涵与步骤更为清晰,而且把反思不断地从一种心理形式发展为

一种实践行为,从而推动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它的教学目标往往都是生成性的教学目标(evo lving p u rpo ses)。所谓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学习的进程中根据学习者与认知对象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这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解决锻炼的正是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因而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过程。

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对教学起着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同其他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其评价标准有所不同,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法也都有多元化的特点。[11]它在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的同时,更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求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应该成为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它在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测评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创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地进行创造。它一改以前的只有教师一个评价主体的情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实施学习伙伴之间的评价,集思广益,使各种观点交流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火花,给学习者以有益的启示。新的评价标准保证了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育目标。

三、协作性

作为主体性的最高级形态,类主体性的基本特性是以主体间性(in tersub jectivity)为核心所形成的整体性。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12]主体间性生成的内在根源在于交往。所谓交往,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中介性、交往主体的交互性和自主性。

以交往理论来解释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呈现为一种“主—客—主”的模式(见下图)。[13]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间性表现,为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协作的性质。因而学生主体性的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进程中相互之间具有协作的性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迈进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传统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将被彻底打破。因而信息交流协作意识与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协作精神,成为现代人生存必须具备的能力。协作精神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协作能力因此成为当代教育强调的重要内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四个目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协作内含其中。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国对此无不重视。在AA SL和A ECT制定的九大标准中,标准三的第三个子标准是这样陈述的:学生应该知道如何使用信息去交流自己的观点和采取合适的行动。[14]英国在其信息与通信技术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应该在“交流和共享信息”方面得到发展。[15]在我国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做出了强调。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协作精神和能力表现为信息协作能力。具有信息协作能力的学生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协作途径和工具开展广泛的信息协作,能与外界建立经常的、融洽的、多维的信息协作关系,[16]如能够开展网上的自然科学实验、网上会议、网上协作实验等。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微观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能力。协作原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协作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基本的学习形式。信息的获取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者之间协作的过程,学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方,同时又是提供方。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很多学习任务都不是一个人独自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群体之间的合作。特别是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下,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是无法完成的。信息技术环境要求学生在带有自主能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学生借助小组讲座协商甚至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学科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严格的抽象的理论体系,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过于推崇科学和理性,导致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人为的对立。单一的科学世界造成了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缺失。而信息技术教育着眼于现实的完整的人的培养,信息技术教

(下转第19页)

首先,在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下,向全校教师普及推广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教师对自己担负的教学工作实施设计提供一个有效的结构框架。这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课件使用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当代信息技术设备,那么当年只使用粉笔黑板进行课堂讲授时那种即兴发挥的浪漫情调必然相应减少,必须事前对教学进程精心谋划、妥善安排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必将极大地干扰教学进程,甚至使教学工作难以为继。这是新教学环境对教育技术的呼唤和要求,这不再是当年那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而是今日保证教学质量之所必需。

应该明确,我们所说的教学特指高校本科,尤其是对低年级课程或者是新课程而言。至于高年级乃至研究生课程,我们更希望教师采取能扩大学习者能力空间的途径,有效激励开发学习者的潜在能力。

其次,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当以必要的组织形式为依托,形成常设机构,为全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包括课件设计)提供信息咨询和必要的帮助,并且建设教学资源数据库,以适应教学工作个体化的特征,供教师编制课件使用。

第三,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某个专业课程教师同时具有界面设计、程序编写甚至拍摄处理图像信息的能力。这次展示的课件中某些差强人意的遗憾就是要求专业人员帮助的呼吁。这一情况再次表明,如果要实现信息技术成果在教学中的有效开发,形成规模效益,必须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而这一团队的组建必须以组建教育技术团队为基础。这个团队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媒体设计编制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组成,这样,理有教师参加就可以立即组成一个单独的课题团队,从而可以较为迅速地编制出适合教学要求的课件,以便尽早形成规模效益。

在这次参赛的软件里,还有两个技术水平很高的网络工具软件,即网络教学平台。从功能上看,这种软件好像不新鲜。不过,我们认为这种网络教学平台软件编制的成功,则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实现个别指导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这是适应于以系或全校公共课程为单位的网络教学平台,也就是系或公共课的局域网。这样,整个学校就形成了由各个模块式局域网组成的树状网络。这将有效地开发网络的教学功能,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乔立恭,安嘉翔.教育技术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8.

[2]W.D ick,L.Carey.T he system atic design of in structi on[M].4th editi on,1996.

(上接第15页)育的内容是人生活的一个要素。它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微观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使其教学内容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重返生活世界,重拾失落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桑新民,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3.

[2][3][12][13]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91、16、61-62、106.

[4]F inal R epo rt of the Am erican L ib rary A ssociati on P residen tial Comm ittee on Info rm ati on L iteracy[DB OL].h ttp: www.in2

fo lit.o rg docum en ts 89R epo rt.h tm:.

[5]Am erican L ib rary A ssociati on and A ssociati on fo r Educati onal Comm un icati on s and T echno https://www.doczj.com/doc/018005601.html, rm ati on Pow er:Bu ild2

ing Partnersh i p s fo r L earn ing[Z].1998.

[6]W iscon sin′s M odel A cadem ic Standards fo r Info rm ati on and T echno logy L iteracy[DB OL].h ttp: www.dp i.state.w i.u s

standards pdf info tech.pdf:.

[7][15]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119.

[8]张义兵.解构与整合:网络发展对制度化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9][DB OL].h ttp: in https://www.doczj.com/doc/018005601.html, ~as m ith info lit.h tm l.

[10]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7.

[11]陈晓明,孙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方法与实践[J].网络科技时代(教师版),2001,(10).

[14]Am erican L ib rary A ssociati on and A ssociati on fo r Educati onal Comm un icati on s and T echno https://www.doczj.com/doc/018005601.html, rm ati on Pow er:Bu ild2

ing Partnersh i p s fo r L earn ing[Z].1998.

[15]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本质论[J].网络科技时代(教师版),2001,(11).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动产生学习愿望,以积极主动并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应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归纳总结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师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产生协作关系的过程,是师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位置,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常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作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需要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对于所教内容的不同反应适时改变教学策略,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教学的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学只是单方面的教,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所讲内容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教师应把握机会,从学生都熟悉的内容开讲,逐步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或大家进行课堂讨论,共同论证新的知识点等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民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课堂讨论,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引出新的知识点,综合小组意见,阐述不同观点。教师对于这个过程积极引导,从而有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良好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能够有效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一种方式,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良好有序的开展,对于教学的质量是一种保证,对于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是不可缺少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的满堂灌。 我认为针对此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惫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去学知识。 由于学生知识少并且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写人的文章 1、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什么品质,什么精神)? 2、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写的(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4、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景的文章

1、写了什么景色? 2、景物有哪些特点? 3、采用什么结构写的? 4、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5、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小动物的文章: 1、小动物外形的特点有哪些? 2、有哪些生活习性?如吃食、居住、睡眠、活动、性情。 3、写小动物的目的是什么?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记得,我在上课时,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我请了他回答,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敢于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结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主动回答问题,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是指不听命,不过分依赖他人的积极、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宗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效的学会学习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安排学习生活,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语文教学有责任、有义务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尽绵薄之力。 一、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部分的组成部分,它常常决定着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数。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越高。”是的,在学习过程中,外因只起一个辅助作用,而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就像一个人渴了要喝水,同样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1、导课要具趣味性。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设计新颖,内涵丰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可以在学习之始,就极大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我要学”的渴望。导语的设计要因不同的教材而有所不同。记人叙事的文章,一般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抽出其中引人入胜的地方,在讲课前讲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景抒情的文章,一般语言优美,音韵为悠扬,适合朗读,教师可在课前声情并茂的朗读其中的片段,感染学生,也可欣赏图片导入新课,也可联系古诗词,历史故事、传说增加文章的意境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效果会更好。2、问题要有趣味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渴望,渴望探索未知的领域,渴望发现未知的事物。这种渴望需要一定的媒介激发才能产生。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就是一种激发学生这种渴望的媒介。教师巧设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高效率学习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觉得,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比较,或分类,或归纳,或概括,或联想,或想象,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例如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说明文,要注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第一步要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工具书,课下的注释,扫除这些文字障碍,第二步要找准说明对象,看文章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第三步要找出文章所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并学会运用;第四步要分析文章所用的语言,看看它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亦或是既平实又生动。其次,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18005601.html,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性作者:徐艳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面对文言文理念的指导下,在大力提倡减负的今天,教师应该变从前那种老师不厌其详,不厌其教学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惑,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细地教,学生墨守成规地记的教学状态。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85-02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种难读、难记、难理解、难考试而又很重要的课文。很多学生把听老师讲解文言文比作听天书,可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之大,枯燥乏味程度之深。目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笔者为了能找到一种能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的" 妙方",近六年以来一直在教学中摸索,通过多次的设想,反复实践,修改,总结,最终得出一条结论,充分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性,不仅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文言文,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呢?以下是几点浅见: 1.简单预习,树立信心 我这里所说的简单,并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文的性质,科学合理地布置一些学生能轻松完成的预习任务。简单轻松的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性。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很难读懂。所以,在布置预习时,预习的任务应尽量简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不然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无疑是当头一棒。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信心和兴趣。 2.授之以渔,自我完成翻译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如果采用课堂上老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逐字逐句地抄,课后再去死记硬背的话,那最终的结果将是劳命又伤神,效率还很低。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中搞机械的文白对译是大忌。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让学生尽力去完成。 有人把文言文的原则总结为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文秘写作主体性的内涵

(一)写作主体的双重性质 从表面上看,在职业文秘写作中,写作的立意主体与其写作的表达主体却是基本分离的,这导致了职业文秘写作的操作主体化倾向,即在职业文秘写作中,写作的立意主体不是制作文章的人,而是制文机关,具体的讲,是要求制作文章的机关领导。专职(或兼职)写作秘书只是文章制作的表达主体,他只具有文秘写作的写作行为主体资格。一般来说,这种写作的行为主体(或者说“写”的“执行主体”)只具有写作的“操作主体”的性质。 但是,在文秘写作更高的境界上,文秘写作人员应将自己幻化为,虚拟为文秘写作的立意主体——机关,组织,领导——的思想,视野,境界,风格,口味,气势,权威,使文秘写作的操作主体与立意主体暂时融为一体,即站在组织,领导的立场上,角度上,身份上进行立意,行文。这就是文秘写作中立意主体的再造性特征。这是对文秘写作者的最高和最终的要求。 这样,文秘人员作为制作文章的执行主体具有这样一种双重地位:既处于绝对服从立意主体的他授性的被动性,又具有表达他授性主题,立意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写作人格智慧的双重性 文秘写作不仅体现在写作的主体性质的分离性上,还体现为写作人格智慧的双重性——即职业人格智慧和个体生存人格智慧的双向性磨合。职业文秘写作的职业人格智慧体现为一种组织,机关人格智慧,而职业文秘写作的个体生存人格智慧是指文秘写作者作为个体的,创造性的写作者的人格智慧。由于写作秘书在文章制作活动中必须始终以他授性立意,主题为其行为的起点和目标,因此,他必须遵从写作的指令主体的意志,个性,偏好,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的指向,而有意识的淡化自己的个体生存人格特质与倾向,防止制作行为的自由化。在这种情况下,文秘人员作为个体化的,创造性的写作者的写作人格智慧只能在高度契合写作职业人格(即领导人格,机关组织人格,政府人格,国家人格)智慧的表达空间内得到限度性的创造性表达。所以,如果从写作的立意主体这个角度看,职业文秘写作是一种有限度性的表达个体人格智慧的写作形式。这是文秘一般写作主体性的状态,境界。 (三)写作动机与立意主体的再造性转换 因此,对一次具体的文秘写作来讲,它又必须转化为文秘写作者的自动性,自主性内容,一种自主性的写作动力与目标。这一转化过程实际就是对他发性的写作动机的主体化再造转化过程。 这里,关键是文秘写作人员对此次文秘写作的重大原因,重要背景,重大作用,意义,功能的体认,对领导和政府,组织的发文意图的真正理解,对该公文所涉及的人物或时间的真实情感态度的观点的生成,对自己的文秘工作责任感的涌现,对自我实现和自我功利的预想,如此等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知,情,意的心理—思维过程中,文秘写作者的自发的写作动机,写作激情,写作积极性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其实,文秘写作者对他发性的写作动机的主体再造性过程,既是对他发性的写作动机的个体化体验,感受过程,同时也是对他发性的写作动机内容的个体主体化的认知,理解,认同,审查,以致修正,丰富,提升的过程。在这一双向性思维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是绝对重要的,但却自始至终贯穿了对他发性的写作动机内容的分析和综合的写作思维过程。因为,对公文主题,立意确定的原因,背景,意义,作用,影响的了解,无一不是通过因果分析的思维操作来实现的。 (四)写作活动的群体性向个体性的整归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教帅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白我为中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参与,导致学生学习个性的缺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是读死书”的主要诱因。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但有些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原来作为主角的教师成了观众”,把课堂完全让给了学生。 表面上课堂气氛热闹,但学生白由散漫,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没达到,课堂教学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提升。 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同样也是教学改革中错误的观念。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展示主体价值,充分挖掘个性潜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驾驭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功能。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轻视其中之一,就会使教学成效大打折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让主导”与主体”能和谐地相处? 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有效地指导、引导和组织可使学生节时、省力、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个性发展。 所以,仅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够的。那么,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1、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上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上好一节课,首先应该在课前的教学计划的设计上花足够的时间。一篇课文怎么教,教些什么内容,分哪几个步骤,教学过程的次序怎么安排,要通过哪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都要教师预先设计好,预先做好安排,去引导,去组织实施,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忽视教师的教学设计,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就会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上课时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上。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点拨引导也起了关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

浅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浅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摘要: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反应,感知学生的心理感受,精心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体现其主体地位。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能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 关键词:关注学生;读懂学生;尊重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存。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之间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引导学生明白事理,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真实健康的个体的出现。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共同享受课堂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一、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和读懂学生,首先要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考虑,其次要顺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第三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第四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思路想法和学习轨道。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基础和经

验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指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可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一道题拿出来,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觉得这样等下去,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包办代替,不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这种情形是较常见的。新课标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包办代替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借助于书本已有的知识去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超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习题,每一节课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新课标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 要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由低的层次向高的层次跃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大的耐心,还要忍耐极大的心理痛苦。作为数学

主体性的内涵_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

第31卷 第1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Vol.31 No.1Journal of S outhw 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2005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 和学新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天津市300191) 摘 要: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以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内涵;主体性结构;主体性存在形态;主体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5)01-0065-07 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程,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实验也有10余年的历史了。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仍缺乏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把握。这势必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本文拟对主体性概念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一探讨,以期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一、主体性教育必须辩证、综合地理解主体性的内涵 目前来看,人们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自在规定的角度来界定主体性,如认为主体性就是人性,主体性就是人的主观性,主体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等,这些认识主要是从作为主体人的自身来看待主体性。主张主体性就是人性,是就人与自然、与对象世界的动态区别而言的。应当说主体性是人性,但主体性不等于人性,正如说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一样。说主体性是人性是因为它的确是人所独有的东西,动物不会有主体性。说它不等于人性,是因为它只是许许多多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即人在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人性是人在与外物的关系中所显示的区别于动物的那些性质。主体性则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显现出的区别于客体的那些特性。“主体性即是人性”把主体性界定得过于宽泛,没有揭示出主体性是人性中的哪一部分,哪一层次的东西。况且人也可以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人同样具有人性,显然客体的人是不具有主体性的。主张主体性就是人的主观性,是就人作为主体区别于客体物的性质而言的。应当说主体性与主观性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实质上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人的主体性包含着主观性的因素,但不能简单归结为主观性。从本质上说,人的主体性是对主观性的超越。主观性范畴主要是一个属性范畴,指的是人所特有的主观世界的特性,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特殊本性。而主体性则更倾向于关系范畴,是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体对客体的主从关系、支配关系、隶属关系等。如果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则会走向主体性;如果主观性与客观性相背离,则会远离主体性,受到客观性的惩罚。主张主体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这是教育界人士经常使用的说法。这种主张认为人的主体性只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性。它的本质内容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自主性、自为性、自立性、能动性等,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主体的根本共性,不管他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还是评价主体。这种认识主张到“主体活动中的人”身上去寻找主体的根本特性。这无疑有助于找到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机制及其表现形式。但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等都是主体性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形式,还不能说就是主体性本身。 在西方认识论发展史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要么强调主体性的理性因素, 65 收稿日期:2004-09-21 作者简介:和学新(1966-),河南获嘉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一、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活动是多边活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在浓烈民主的氛围中,轻松的情境下,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学生,不要随意指责批评甚至嘲讽。在课堂中多用“你以为应该如何?”“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等充满人情味、含有激励成分的语言去代替简单的“对”、“错”等语言。这样更能增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尝试表现的欲望。在宽容、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从而在心理上接受数学这门学科。 二、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思考与分析。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要长期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也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要把学生课前、课堂或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合并、筛选,挑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以期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与计算时,计算(1)53248237'?+'?(2)028*******'''?-'?在学生板演,老师评价之后。班上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这里分满60度就要加1,分和秒不够减要向度和分借,感觉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差不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列竖式呢?听到这个问题我非常欣喜,随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做到。“那列竖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三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异同?”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与书上不同的方法,我发现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错误率更低了,于是我用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的名字命名这种计算方法,这位同学很激动,学生们思考提问的热情也高涨了。 三、承认学生的差异性,重视体验性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信息反馈,并给予他们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增加他们的参与次数和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自信心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分类时,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我要求他们辨认出图形的形状,让他们尽可能多参与教学活动中,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要求他们说出分类的理由并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集体评价。作业我也经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都有兴趣投入数学的学习并得到不同的发展。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于国峰 论文提要: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之一,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要直面学生生活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是否实现了师生间真正的“人格教育”。我认为没有,至少现在不全是。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见解。其中心观点是:教师要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XX与对话的教育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论文从两个大方面加以论述: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具体分成如下五点: 1、XX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给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 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5、“以学定教”,将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和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在被动的听课状态下获得的。

学生主体性

1学生主体性: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a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制约。b选择性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选择的特点c调控性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d创造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时代的认识,科学的提出不同的观点。e自我意思性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状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等的自我认知。P136 2班级目标设立的依据: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每个成员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P300 3学校{学生}评价的功能:诊断通过评价能有效的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导向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的价值判断。发展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制度。管理对学生的只是掌握情况作一定区分。P314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包括a教师的道德形象b教师的文化形象c教师的人格形象 5教学和教育的关系:a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正效应现代教育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指导,将教学媒体作为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和形式,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b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负效应现代教育技术在提供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普遍适应性的同时,潜伏着导致教师依赖现代教学媒体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的利弊 6校本课程的理论:P171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题,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7教育负向功能根源因导:是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出现的失调乃至冲突的状态,是教育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许多偏离行为。A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时出现b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由于某种因素影响,使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时出现。 8师生关系表现形式:P145a以青年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教师作为成年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政治,文化,道德,法律关系。B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等主体间的关系。C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包括人际认知,感情,个性等关系。 9情感分析学习评价的范围: 1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P338a导向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e 可行性原则 11教学策略的特点和依据:P219特点:指向性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操作性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制定的,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整体综合性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调控性。灵活性同一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分析、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生成,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学生发挥主体性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能力得到培养。因此,课堂教学的理念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但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由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关注和揭示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及切实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对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的原因分析 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关。 1. 课前备课简单化: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 新课程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往往作简单化处理,在学生毫无“知识准备”的前提下直接给出课本上的叙述,学生失去了通过已有知识来辨析概念、理解原理的机会,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比如,讲“季风”的概念时,从当地冬、夏季风的差异引入学生就较容易理

解,但如果直接给出课本中的叙述,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体验”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本来鲜活的知识变得死板、片面、生涩,且在以后的知识应用中无法产生联想,更谈不上对这些基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仲。简单化的教学直接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是引起学生厌学的被动学习方式,违反了建构主义关于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理论。 2. 课堂思维活动形式化:学生思维空间被剥夺 地理课堂上教师虽然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却没有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往往自问自答,中断了学生的“质疑-思考-释疑”的链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主体权。 比如教授“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时,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在争论中达成一致。学生通过讨论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悬念,教师讲授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异常高涨,就会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时时处于“觉醒”状态,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智慧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 3. 问题设置粗犷化:问题的思维跨度过大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情境,但由于问题设置 坡度过大超越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而无法实现学生的主 动探究,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 比如教师在讲授“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时,设置的问题如下:台风为什么经 常在夏、秋季“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很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但问题比较难,学生分析无从入手,造成课堂“冷场”,探究形同虚设,根本达 不到“启发”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探究能力有一个“阈值”——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提问难度过大,超出了这一“阈值”,情境设计再精妙,问 题提得再富于启发性,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 产生“学习畏惧”。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花垣县边城小学———吴正清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形成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优化滞后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我谈一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学习不是单纯的吸收。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

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旧模式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被动地在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模式中转圈,而教师则处于主宰的地位。在这种缺乏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 二.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动参与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之先导。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反映到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必然影响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教育学,也必然如此。随着哲学主体性的转向,主体教育思想也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

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主体性

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主体性摘要:[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全面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通过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论文主要针对探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找到解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堂主体性新基础教育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1.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就是通过建构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语文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每一个学生不是带着空白的脑子走进课堂的,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因此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之上进行启发和迁移。 2.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转化自己的东西。[2]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操作能力。 3.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鼓励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创新思维,在学生的自由交流和对话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生成超越课前预设。而缺乏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课堂是呆板的,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我在上《普罗米修斯》时,整堂课看似很顺畅,各个环节也都显得很完整,但上完课后发现,这样的课无法给学生和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究其原因,这堂课缺少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回答都在我的预设范围之内,没有出彩的地方,每个环节和课堂思路都是由老师“牵”下来的,学生成了配合课堂配合老师设计的配角,没有主动创新、探究创造的余地。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 1.课堂教学内容过多,担心时间不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某老师在上四年级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时,从文成公公主进藏前,进藏途中,进藏后三个部分都进行

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中国冶金教育1998年第6期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肖 川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和形式,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学生知识的增长、智慧能力的开发与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富、人格的强健、个性的成熟和深刻与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离开了知识的丰富,主体性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学生通过建构而生成知识的过程与主体性的发展过程是统一的,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学生生成知识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它与学生主体性、个性的发展是何种关系?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能较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个问题。 一、主体性和与个性的关系 主体性,即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性不是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获得性本能”,是人类通过自我创造而形成的本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弹性和开放性。有学者认为,主体性概念包括两个双重内容和含义:“第一个‘双重’是:它有外在的即工艺—社会的客观结构是作为基础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构成主体性的现实基础,但文化—心理的结构则是主体性的本质内涵。作为文化—心理的结构的主体性的本质内涵究竟包括些什么呢?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本质特征。独立性即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 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的适应的能动性;而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有学者认为,关于主体性的规定性,概括起来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观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主体能动性包含多方面的涵义,第一是主体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自觉性,第二是主体的选择性,第三是主体的创造性。 而笔者认为,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性为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主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表现出自主性;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即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表现出能动性;主体在与自我关系中表现出超越性。 那么,主体性与个性是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创造性是基于主体性的个性的又一内在规定性,知识、经验、能力、智力、情感、道德等都是个性的构成要素,独特性则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自主性又是主体性最核心的规定性,所谓“自主性有三个特征,独立作出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笔者认为,如果将创造性也视为主体性的内涵之一,那么主体性就变得过于宽泛了,对一个概念的泛化或滥用,往往导致消解。同时,如果我们无法将主体性与个性作出区分,将主体性等同于个性,那么,提出主体性又有什么意义呢?另外,将主体性的内涵,规定为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在逻辑上也较为合理。 — 6 7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