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论语_中孔子的教师形象研究

_论语_中孔子的教师形象研究

2009年9月 学 术 交 流 Sep t.,2009总第186期 第9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86 No .9

[收稿日期]2009-06-15

[作者简介]刘艳(1967-),女,山东泗水人,硕士研究生,济宁学院档案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从事古代文学及档案管理研究。《论语》中孔子的教师形象研究

刘 艳

(济宁学院档案馆,山东曲阜273155)

[摘 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以富有生活气息和诗化的语言塑造了孔子伟大

的教师形象。他是一位具有实事求是、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师长;是一位运用因材施教、启发式教

学方法的智者;是一位具有注重素质教育、拥有教书育人理念的教育家;是一位幽默风趣、拥有温

而厉性格特点的长者;也是一位一生锲而不舍、顽强从教的奋斗者。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师形象

[中图分类号]B22212;G4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9-0191-0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充满敬仰和虔诚的心情,以“述而不作、信以传真”[1]的态度如实记录

孔子言行的作品。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他的经典之一就在于以富有生活气息和诗化的语言塑造了孔子这一伟大的教师形象。

一、具有实事求是、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师长

孔子教育的成功,孔子教师形象的伟大,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君子”、“士”、“成人”类的有用人才,为推行其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服务。

11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是孔子自始至终都坚持的一种教学态度,在《论语》中的许多篇章里

都有体现,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等。首先,孔子做到了实事求是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对于不知道或者不确定的事物和道理,他不会向学生胡言乱语。鬼神、生死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不易解答的问题,孔子大都存而不论,即“子不语怪,

力,乱,神”(《述而》

)。但面对学生的提问,他没有大动肝火,而是竭尽全力、实事求是地解答。如《先进》篇写道: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另外,“命”也是孔子经常提到的,即使是谈“命”,孔子也是没有妄加猜测,而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了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

其次,孔子教导学生要诚实而不欺诈,这点也折射了他实事求是教学态度的光芒。如《学而》篇出自子夏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孔子的“(君子)主忠信”等,无论是弟子还是老师,都坚持诚实交友或修身。孔子

一生执教,始终贯彻伦理道德原则,身教重于言教,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

路》

)。为了保证其以身作则,他把别人指出他的错误看作是很荣幸的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没有孔子实事求是、以身作则,那么这样的信条恐怕是很难推行的。21诲人不倦的态度。《述而》篇载:“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其中,“诲人不倦”便是夫子的另一教学态度,这种教育态度在成就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成就了他“仁”者的美名,正如子贡所赞扬的:“教不倦,仁也”。

首先,对于同一学生的多次提问,孔子可以不厌其烦地耐心回答。正是孔子的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体现了他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因而才使性格粗鲁的子路也认识到了“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

子》

)的道理。再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

191?

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这亦是诲人不倦的鲜明体现。

其次,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根据问者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回答,而非搪塞了之。如对于“问政”的回答,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合理的从政之法。如《颜渊》篇载: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对待国君和执政公卿的提问,他竭力从大处着眼,提出解决问题的良策,或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或树立“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表率。夫子的良苦用心、不厌其烦的诲人态度由此可见。

二、运用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智者

在《论语》中,体现出孔子的许多教学方法,具体有修德学业、改过向善、知行统一、学而不厌、学思结合是师生们都应遵循的教育原则,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运用启发式则为教师的行教方法。

1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真知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应是《先进》篇里记载的一段:“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有问同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截然相反,原因在于“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可见,孔子因材施教是针对弟子不同个性而定的。另外,在《颜渊》篇里,孔子针对不同的弟子而对“仁”作出了不同回答,这亦可体现其因材施教的方法。

除了问“仁”,其因材施教的原则还体现在问“礼”、问“孝”、问“君子”等方面。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根据的。从理论基础上讲,在孔子的认识论中他承认人的素质存在着差异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从而使人有了“上智”、“中人”、“下愚”的区别。因而有必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得不同的人各有所学,学有所得,也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同时,在现实中,每个人的知识接受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同样学习最终每个人的才能却差距甚大。孔子弟子三千,然贤者只有七十余人。同样学习“六艺”、“文、行、忠、信”,但能力仍千差万别,如“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公冶长》)。而且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及修养层面不一致,在学习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长,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孔子面对这样一群能力有别、各有专长的学生,没有以一个标准教导要求他们。另外,孔子十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完全可以让不同性格的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孔子对其学生的性格、才能的评价,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由此得出,孔子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践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以其认识论为指导和了解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的。

21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育。孔子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启发式循循善诱,步步开启他们的思维闸门,《述而》篇载:“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教与学中也是如此,只有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和学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老师在其中的作用便是启发和诱导。据《子罕》篇载:孔子的弟子颜渊曾叹惜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八佾》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由“绘事后素”想到了“礼”、“仁”的关系,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程度。从这些例子中,可以总结出这种教育方式的特色:(1)步步深入。孔子在启发诱导学生时总是由浅及深,从而使学生逐渐看到事物的本质。如《宪问》中记载的子路问君子。孔子对于“君子”的阐释就是步步深入的,由“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2)就近取譬。孔子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有关人生和宇宙的大道理,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肯定是行不通的。因而,孔子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阐释人生哲理,从而使其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3)坚持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孔子主张思考问题要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为政》篇载:“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说明祸害起于异端,在启发诱导学生时切不可让其滑入异端的泥淖。《先进》篇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便成?

?

1

2

9

了中庸之道的最好证明。因而,我们可以断定: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式教育方式在《论语》中不但有其充分的体现,且具有一定的特色。这种教育方法是超越时空的,是一种“永恒的范畴”。

三、注重素质教育、拥有教书育人理念的教育家

早在2000年前的孔子便开创了素质教育的先例,他不仅教书,更注重育人。这种教育理念可由其教育的内容体现出来。

首先,孔子的教育内容是“文、行、忠、信”(《述而》),而非单纯追求“文”的提高。“文”指的是历代文献典籍,是以前贵族阶层学习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诗》、《书》、《礼》、《乐》等等。“行、忠、信”,显然已涉及到了人的行为、品格、修养,是德育方面的内容。在“行”方面,孔子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德行”。伦理道德是孔子学说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依据。孔子的学徒赐认为他是“‘为多学而识之’,孔子的回答是“‘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道德观就是“仁德”,正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述而》)。孔子还认为,“有德者必有言”(《宪问》),“言忠信”(《卫灵公》)也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强调“臣事君以忠”(《八佾》),他要求学生要经常检点自己对君主说话的态度,从而忠心谨慎地对待君主。关于“信”,其实就是“诚信”。《公冶长》篇载:“朋友信之。”他的学生曾参、子夏都宣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信”显然成了交友之道。孔子还认为“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子路》),“民无信不立”(《颜渊》),从而又把“信”看成了巩固统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行、忠、信”的教育中,孔子最终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结合,使弟子不但具有渊博的学识,而且具备了高尚的品德修养,从而能够达到培养的目标和时代的要求,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孔子施教的教材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礼记?经解》载: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2]

由此可以确定:《论语》中的许多篇章的的确确能够佐证“六艺”作为教材的事实。于此“六艺”中,最能体现孔子素质教育的当属“诗教”和“乐教”。“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不学诗,无以言”(《季氏》)。所有这些,都突出了《诗》的修身养性的作用。特别是“思无邪”更是带有“中和之美”或“中庸之道”的审美价值。《宪问》篇所载的“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便突出了《乐》在塑造人性、成就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成人”的目的。而且,孔子在《八佾》篇里又以“尽善尽美”的标准来衡量音乐,给人一种审视音乐的尺度,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尽管“诗教”和“乐教”都有其社会政治功能,但包含的审美价值和修身养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孔子坚持素质教育的结果。

四、幽默风趣、拥有温而厉性格特点的长者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幽默风趣、温和而严厉的教师。《述而》篇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种性格特点可以通过《论语》中孔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表情口吻表现出来。

首先,孔子是一位幽默风趣的师长。他寓幽默于教育中。最能体现他幽默风趣的是《阳货》篇中的一段,孔子“闻弦歌之声”后,“莞尔而笑”的神情,“割鸡焉用牛刀”、“前言戏之耳”的幽默口吻尽显了夫子幽默、可爱的一面,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从而在轻松自由的环境里向学生传授着知识学问。《雍也》篇亦写了孔子另外一个幽默的场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赌咒发誓,憨态可掬的情急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3]由此可见,孔子具有优秀的教师品格。幽默成为孔子教育艺术手段,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典范。

其次,孔子又是一位性格温和敦厚的师长。最能体现孔子这一性格的是《论语?先进》篇中的“侍坐”一节,孔子为使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论,以“以吾一日长乎尔”开头,活跃谈话气氛,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敞开了心扉,畅谈了理想。这种民主、平等、相互融洽的师生关系极富生活气息,具有浓浓的人性人情味。子路率尔述说己志时,表现得不谦让,“夫子哂之”,既是对他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而后根据求、赤、点不同性格,引导各言其志。从“侍坐”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平易近人,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修身、齐家、以礼治国、平天下。在这一场景中,

?

?

1

3

9

孔子温和的性格、睿智的思想、开阔的胸襟表现得异常鲜明。

再次,孔子又是一位严厉的师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对“礼”的坚决维护。对于弟子,孔子是时刻都在严格要求的,对于懒惰不勤、违背道义的学生是毫不留情的,如《公冶长》篇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先进》篇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此处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他对助纣为虐弟子的严厉批评。同时,孔子还是“礼”的坚决维护者,从他的服饰观便可以看出。其中对君子之服,当暑之际,去丧之时,吉月上朝等时间和场所的服饰都有着明确的严格的要求。即使在病床上也是不可以违背礼制的,如“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乡党》)。由此可见,孔子对礼的维护是多么坚决,真正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五、一生锲而不舍、顽强从教的奋斗者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然而伟大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和挫折,他的一生充满了恓恓惶惶而带有悲剧性。于是,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悲剧性格的第一人”[4],动荡时代,他呼唤拯救乱世的英雄出现,自己也心甘情愿担当重建社会新秩序的重任,恢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的理想局面,这是“人性的必然要求”。为此,他充满着信心和希望,“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然而,“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史记?孔子世家》),最终只能无奈地发出“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的感叹。

然而,孔子和众弟子没有放弃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子贡问其师:‘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他的这种执著的追求和信心深深鼓舞了众多弟子,连鲁莽的子路也在游历中悟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孔子约30岁开始办学到73岁去世,一生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从事教育工作,办学达40余年之久,历经坎坷磨难,始终以教育为已任,教化天下。身处动荡时代,孔子能够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随时随地教诲弟子,让广袤的天地成了他们学习锻炼的大课堂,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身素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更广泛地传播了儒学,最终让儒学在战国成了“显学”之一。

他的执著,他的顽强拼搏的精神还表现在:他能够自始至终以身作则地实行自己的教育主张。尽管孔子的一生是充满恓恓惶惶的,带有很大的悲剧性,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具有顽强从教、教化天下的奋斗者形象。

[参 考 文 献]

[1] 杨公骥1中国文学[M]1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289-2901

[2] 李学勤1礼记注疏[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681

[3] 郭政,王志刚1演讲与幽默[M]1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481

[4] 邵俊峰1试论孔子学说及其性格的悲剧性[J]1人文杂志,2004,(3)1

Study i n g Confuc i us’Teacher I mage i n The A na lects of C onfucius

L iu Yan

(A rchives of J ining College,Q ufu Shandong273155,China)

Abstract:The A 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 classic of Confucian school,shap ing Confucius’i m age as a great teacher with its living and poetic words.Confucius is a tut orwho can seek truth fr om facts and teach with inde2 fatigable zeal,a wise man versed in ap titude2oriented and ins p ired teaching methods,an educati onist f ocusing on students’caliber and bearing the value of i m parting knowledge t o educate students,a father figure with hu2 mor ous and tender and strict character,and a fighter who persevered all his life with educati onal career.

Key words:The A na lects of Confucius;Confucius;teacher’s i m age

〔责任编辑:常延廷〕?

?

1

9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