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期末.doc12345

语文期末.doc12345

天水市九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第一模块 必修1、2)

本试卷分为Ⅰ卷、Ⅱ 卷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内。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茎.(jīng )叶 蜷.(quán )缩 愆.(qiān )期 否.(pǐ)极泰来

B .混.(hùn )沌 干.(gān )禄 隽.(jùn )永 潜.(qiǎn )滋暗长

C .会晤(w ù) 酾(shī)酒 乘.(chèng )凉 熏陶渐.(jiān )染

D .纤.(qiàn )绳 蜕.(tuì)变 悄.(qiāo )然 夙.(sù)兴夜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葱笼 没精打采 肄业 欲盖弥张 怨天尤人

B .潦草 揠苗助长 砥砺 游目骋怀 相形见绌

C .勖勉 涸辙之鲋 镶嵌 敷衍塞责 浅尝则止

D .坚忍 信誓旦旦 影碟 杯盘狼藉 锋芒必露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一段快乐的小品,听一曲喜欢的歌曲,读一本隽永的书籍,和知心朋友开心的聊聊天,这时,你的忧愁、烦恼都可能在一瞬间付诸东流....

。 B .这座以上世纪40年代重庆“特园”史实为背景的雕塑,再现了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社会贤达聚会重庆,畅所欲言、共商国是....

的情景。 C .专家指出,民办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优秀的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

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办学路子来。 D .温州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不仅墙内开花墙外香.......,而且还香飘万里。在今年8月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中,温籍选手陈慧佳超水平发挥,夺取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________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_______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_______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 线××××××××××××××××××××××

③人们首先_______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A.以致或以及必需B.以致和及其必须

C.以至或及其必须D.以至和以及必需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来自各经济体的约百名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

B.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思考人生,写下了富有思想性的佳作《病榻杂记》,完全可以说是季老“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

C. 5月9日,在蹲了11年大狱后,赵作海被宣布无罪释放。这一人间悲喜剧被称作“迟到的公正”,这“迟到的公正”拷问着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

D. 世博会结束后,主题馆将改为标准展览场馆,与世博中心、星级酒店等一起组成能适应举办展览、承接会议需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浮游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例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

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有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行“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6.“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7.下列表述符合文意一项是()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12分,每小题3分)

放鹤亭记

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

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本文极言隐居之乐,即使是“南面之君”也不能享受到;用春秋时卫懿公因好鹤亡国、西晋时刘伶。阮籍却以嗜酒全真来证明。叙事,主,议论,次序井然;结尾仍有招隐之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南面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应和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异:奇异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闻大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侣鱼虾而.友麋鹿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 .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4分) 译文:

(2)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4分) 译文:

四、诗歌鉴赏与默写(20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葛溪驿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②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葛溪驿:在今江西弋阳,驿是官府设立的伕马站和旅舍。②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

(1)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2 分)

(2)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4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共14分)

(1)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采薇》) (2)长太息以掩涕兮, 。(《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短歌行》)

(5)榆柳荫后檐, 。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 线××××××××××××××××××××××

(6)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8),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9)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1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诗经》)

五、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大义生死

安巧林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

....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

....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

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史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

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

为李陵辨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和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它是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有时,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

到了云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他们将自己的麝香

..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

好一个“退麝投岩”!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选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

....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

....里。(3分)

(2)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时刻,他们将自己的麝香

..掏出,哺育后生。(3分)

16.作者讲述“退麝投岩”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17.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对“中国式的生命”的理解。(3分)

18.文章最后一段说:“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请结合全文,联系所学课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六、语言表达与应用(7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话语,使之连贯合理,符合人物心理与性格。(4分)

清代某私塾先生有四个学生。一天,当地来了一个戏班,学生都想去。先生见到便说:“我提一个问题,谁答得妙,谁就可以去看戏。问题是:‘读书好还是看戏好?’”

学生甲不多想便说:“(1)__________。”

先生生气地说:“你就知道玩。”

学生乙说:“(2)____________。”

先生笑着说:“此老生常谈也。”

学生丙采用了圆滑的说法:“(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不以为然的说:“此调停两可之说,恰似汝之为人。”

学生丁灵机一动答道:“(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十分满意:“好,好,此言得之矣。”

20、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3分)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生命的养分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少于800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或套作。

高一语文(第一模块 必修1、2)答题纸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12.翻译(8分) (1)(4分)

(2)

四、诗歌鉴赏与默写(20分) 13.(6分)(1)(2分)

(2)(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共14分)

(1)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采薇》) (2)长太息以掩涕兮, 。(《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 。(《短歌行》)

(5)榆柳荫后檐, 。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6)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序》)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8)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9)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 线××××××××××××××××××××××

(1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诗经》)

五、现代文阅读(19分)

15.(6分)(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6.(4分)

17.(3分)

__________________ _

18、(6分)

六、(7分)

19.(4分)(1)(2)

(3)(4)

20.(3分)

七、作文(60分)

高一语文(第一模块必修1、2)答题纸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的结果,不是原因。)

7.A(B.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错。C.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错。D.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错。)

8.C(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12.翻译(8分)

(1)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宾客随从,前去看望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哎!面朝南(而坐)的君主,即使是品格清高、远大、安闲、自由,像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

四、诗歌鉴赏与默写(20分)

13.(6分)

(1)(2分)驿站秋夜难眠图。

(2)(4分)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14.(14分)(1)杨柳依依雨雪霏霏(2)哀民生之多艰(3)虽九死其犹未悔

(4)譬如朝露(5)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6)俯察品类之盛(7)齐彭殇为妄作(8)舳舻千里酾酒临江(9)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10)与子偕老

五、现代文阅读(16分)

15.(6分)⑴(3分)“杰出的生”是指司马迁式的践志而生,是为完成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不惜带辱而活。

“杰出的死”是指屈原式的明志而死,是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是历史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⑵(3分)“麝香”这里是比喻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在民族存亡的时刻坚守哺育后生的文化使命,传授给学生们的文化精华。

16. (4分)一是用这个故事比喻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是“明志而死”,二是引出西南联大诸教授哺育后生的事迹,说明“践志而生”。(或:说明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17. (3分)“中国式的生命”在文中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中国式的生命,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二是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三是择生与择死的统一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18. (6分)示例:诚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死生亦大矣”,人在面对有限的生命无不发出如苏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类的浩叹。一个人、一个民族唯有树立“践志而生”和“明志而死”的生死观,才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实现“生有所得”“死有所值”的人生

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7分)19.(4分)(1)看戏好。(2)自然是读书好。(3)书也须读,戏也须看。(4)读书即看戏,看戏即读书。

20.(3分)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儒雅与豪放、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原因。

或: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除他的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七、作文(60分)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