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美的传递_谈许渊冲诗译中的意美_音美和形美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美的传递_谈许渊冲诗译中的意美_音美和形美

收稿日期:2007-09-22

作者简介:张云霞(1974-),女,河南漯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

第20卷第3期2008年6月沈阳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SHEN YAN G UN IV ERSIT Y Vol 120,No.3J un.200

8

文章编号:100829225(2008)0320030203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美的传递

———谈许渊冲诗译中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张云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 450015)

摘 要:举例论述了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以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知之,好之,乐之。

关 键 词:许渊冲;古诗词翻译;意美;音美;形美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许渊冲是“以诗译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译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选》,上下三千年,涵盖古人今人之作,时间跨度大,内容广,并且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Stephen West 说许译诗歌“读来是种乐趣”,墨尔本大学美国学者Jon K owallis 说,许译

《楚辞》英文本“当算英美文学里的高峰”[1]13

。钱

钟书先生曾评价:许著《翻译的艺术》和许译《唐诗》“二书如羽翼之相辅,星月之交辉,足徵非知者

不能行,非行者不能知。”[1]12结合自己四十多年

的翻译实践,许渊冲提出了文学翻译是“美化之艺术”的理论[2]97:“美”是把鲁迅关于汉字的“意美”“音美”“形美”即“三美论”应用到了翻译上;“化”是把钱钟书的“化境说”分解为“深化”“等化”“浅化”,称之为“三化论”;“之”是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炼出来的“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总起来说,“美化之艺术”就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三美”是本体论,“三化”是方法论,“三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美化之艺术”看似简单,却博大精深,它包括了文学翻译的目的、性质和标准,既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又具有创新精神,为21世纪中国美学译论增添了活力。本文试以许渊冲先生的几首

古诗英译为例,分析先生是如何使译诗成为一种美化之艺术的。

一、意美的传递

诗词的灵魂是意境,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言气格,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格,神韵,末也。境界具,而二者随之矣。”中国古典诗词既有实境,又有虚境,既有实在美,又有空灵美。由此看出,意美主要是指诗歌的意境之美。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针对不同情境的诗词,运用不同的转化方式,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深刻反映原诗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同的象境。

通过采用“三化法”,许先生的译文成功地保持了原诗的特点,再现了原诗的优美意境。在他看来,“意美”是深层结构,“意似”是表层结构,当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一致,译文和原文“意似”能传达原文的“意美”的时候,可以采用“等化”的译法。如果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之间有距离,或是译文和原文“意似”并不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那就可以采用“深化”或“浅化”的译法。“深化”是通过原文的表层形式,进入原文的深层内容,译文的内容比原文更深刻。“浅化”和“深化”相反,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就是“浅化”。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丽句,“烟花”可谓该句的诗眼,起着传神达意的作用。它的深层含义是指柳絮如烟、繁花

似锦的春天景物。如用firework或smoke and flower来翻译只能传达烟花的表层意义。许先生巧妙构思,创造性地运用了对称结构: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1]143将烟花译成了“柳绿花红”,可以说是“深化”。这样,一幅满目春光,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的美景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丝”同“思”是谐音,表达了诗人思念悠悠无尽,到死才是尽头的情感。这种刻骨铭心的柔情,通过春蚕的形象,让人看得更加真切,感人的力量也更加深厚。许先生把它译成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2sick heart。[1]25用silk译“丝”,又用love2sick译“思”,而sick和silk不但音似而且形似,这种通过音美、形美来传达原文双关的意美,也是“深化”之法的运用。

另外,中国诗词中专有名词的翻译也十分棘手,因为专有名词有时会暗含典故,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体会其中的内涵。为了成功地转存原文的意境和蕴意,许先生采取了“等化”和“浅化”的译法。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许译为Saturated at dawn, With flowers blooms the town.[2]120锦官城是三国时期管理织锦的官署所在地,如果把这一典故的内涵完整地译出来,译诗就显得烦琐累赘,况且这一历史内涵在整首诗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因此,许先生将其淡化成了town。但是,当某些专有名词比较重要或不便采取“深化”或“浅化”的译法时,“等化”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李清照《乌江》中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许译为Think of X iang Yu who′d not survive,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3]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故采取“等化”以原汁原味地传达中国文化。下一句借助两个代词his和him对项羽进行描述,以便译语读者对X iang Yu有个大概了解。

二、音美的传达

汉英诗歌都非常讲究节奏和音韵,但他们在节奏和音韵上有截然不同的规律。中国的诗词力求平仄协调,抑扬顿挫,对仗工整,有尾韵、双声、叠韵等。而英语诗歌一行诗分为若干音步,音步又可以按轻重音排列不同分为抑扬格(iambic)、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est)扬抑抑格(dactyl),韵式有头韵(alliteration)、尾韵(end rhyme)、行间韵(internal rhyme)等[4]。汉英诗歌不同的音韵、节奏规律使得翻译中难以实现原文韵律的复制或再现。要使译文读者实现对音的审

美和感悟,译者必须把文本转化为读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在这方面许先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使所译诗句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

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译为: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 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1]57

译诗的韵味通过诗歌的形式结构———音步、韵脚、节奏呈现出来。译文每行8个音节,都是四个抑扬格音步,押aabb韵,最后两行没有逐字翻译“千里”和“一层”,而是浅化成两个双声词,以音代形,更添音乐美。

许译的“音美”不仅通过音韵表现,而且还通过节奏表现。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许译为:

Deep,deep our love,Too deep too show.

Deep,deep we drink,silent we grow.

The candle grieves to see us part,

It melts in tears with burnt2out heart.[1]103

这首诗中的意象美———蜡烛垂泪和同音字“心”“芯”,都被译者完美地表达出来,并用断行、标点制出节奏感,使译诗读起来与原文相吻合。deep五次重复的[di:p]音,如同泪珠滴落的声音(drip)和动作,在听觉上反复冲击我们的情感,与蜡烛有心滴泪的意象一起成为音美、意美的妙合。

中国诗词还广泛使用叠字叠词。叠字叠词的运用使音节匀称和谐,形成汉语所特有的音律美。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语音上的差别,其抗译性是很大的。崔道融《寄人二首》诗的头两句,“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中的“澹”与“悠”叠字重复,许先生别出心裁,运用头韵将其译作:Coolly,coolly the River Long rolls on;Sadly,sadly for a far place I’m bound.译文在音韵和意境上都与原文相当。

许先生还很注意发挥译语优势。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许译:

What riot do crows run,veiling the setting sun!

As far as eyes can see,there’re two houses or three.

The garden trees don’t know all men gone but the crow;

13

第3期 张云霞: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美的传递

In full bloom they appear as when spring came last year.[1]305

就诗歌韵律而言,许先生采用了行间韵这一汉诗所缺而英诗频见的韵律技巧,即run与sun, see与three,know与crow,appear与year,分别两两押韵。这些成双成对双元音的使用,赋予译诗一种音乐的张力。整首译诗诗味传达得酣畅淋漓,令人倍觉舒畅[5]。

三、形美的再现

诗歌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兼顾内容与形式,保留原文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的形美包括句式简练、工整,对仗等。对于英诗的形式,吕叔湘说过“英诗则以散行为常,对偶为罕见之例外”。那么中诗的对偶句应怎样译成英诗呢?许渊冲先生力主对偶应尽可能地译成英诗的偶句,以传达中国古诗特有的工整对仗的美感。但由于中国古诗的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连词介词,和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翻译中要准确无误地翻译原诗的对仗,仍然困难重重。许先生在这方面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他把七言诗译成每行12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五言诗译成8个音节或10个音节的。他的译作形式工整、韵律自然,逼肖原诗。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此诗通篇对仗,曾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许译: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1]203

从整体上看,原诗每行七言,许译除第三、第四两行外,每行12个音节,原诗对仗工整,英译也是形容语对形容语,叠字对叠字,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精妙之处在于对两个叠词“萧萧”和“滚滚”的处理,用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不仅保持了对仗,而且也保持了“萧萧”和“滚滚”给诗歌带来的音响的美和动态的美,让人读来如同原诗一样琅琅上口,气势非凡,同时还能欣赏到原诗的形态美。

四、结 语

许先生对诗歌的翻译折射了他对译文质量“三之”(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知之、好之、乐之)的追求,他的译文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诗歌再创的意境美、韵律美和形体美。许译诗歌的技巧不仅体现了译者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和非凡的英语功底,更重要的是为诗歌翻译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裴剑波.论审美意识与翻译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

(33):103-104.

[4]张和.诗歌翻译中“三美”的功能对等与译者的读者意识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5):69-72.

[5]张智中.陶冶性灵存底物 新诗改罢自长吟[J].外语教

学,2005(4):71-76.

B eauty T ransmission in T ranslation of Classic Chinese Poems

ZHA N G Y unxi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Zhengzhou450015,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specific examples,the realm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classic Chinese poem are discussed,which is the beauty in sense,sound and form,in order to make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version,like it and appreciate it.

K ey w ords:Xu Yuanchong;classic Chinese poem translation;beauty in sense;beauty in sound;beauty in form

【责任编辑 刘晓鸥】23沈 阳 大 学 学 报 第20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