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管理复习资料

生产管理复习资料

生产管理复习资料
生产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产管理导论

一、生产管理的概念P.1

生产管理:是指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源,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社会需要的服务的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生产管理主要解决的四大方面的问题P.1

1.生产过程组织,包括生产过程和生产类型,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生产

方式;

2.生产计划,包括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

3.生产控制,主要是生产进度和质量控制;

4.人--机—环境系统,主要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的合理配合,以提高生产率。

三、生产管理的内容P.1

1.产品开发管理,包括产品决策,产品设计,工艺选择与设计,新产品试制与鉴定管

理。

2.生产组织管理,生产组织管理包括生产过程组织和劳动组织。

3.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包括长期生产计划,中期生产计划和短期生产计划三个层次。

4.生产控制,生产控制是指对生产过程实行全面的控制,包括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

量控制,物质消耗与库存

5.控制,生产成本费用控制等。

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P.2

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

3.生产过程的均衡性,

4.生产过程的准时行。

生产过程组织:是指对生产系统内所有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最佳的方式将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

四、生产管理的原则P.2

1.经济效益原则,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去生产出尽

可能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2.市场导向原则,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市场来开展。

3.科学管理原则,坚持科学管理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管理过程中,运用符合现

代化大生产安排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4.均衡生产原则,均衡生产,是指生产过程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克服前紧后松

或前松后紧等现象。

5.可持续生产原则,(1)在生产过程中,注意节约原料和能源,采用环保的方法处理

其排放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所生产的产品本身就应是“环保产品”,尽最大可能减少产品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以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市场导向原则的涵义P.3

1.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向社会(市场)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取

收益,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市场是企业生产的出发点和最后的落脚点;

3.企业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市场需要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组织生产,这是企业

的生存之本;

4.市场的需要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企业要具有强烈的市

场意识,竞争意识,努力按消费者的需求安排生产计划,加快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5.总之,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市场来开展;

五、生产管理的任务P.4

第一.企业生产管理必须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经营方针为宗旨;

第二.企业生产管理必须把资源合理利用放在重要位置,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生产管理的一项最重要任务就是提高企业生产系统的柔性(应变能力)

六、生产系统的功能P.4

1.数量和质量保证;

2.成本控制;

3.交货期保证;

4.产品的服务功能;

5.创新能力

七、生产管理组织P.5

1.直线制它的特点是指挥和职能由企业的行政领导人执行,不设专门的职能管理部

门。一般只适合于产品单一,工艺简单和规模较小的企业。

2.直线---职能制(也称生产区域制)直线---职能制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

结构。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可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直线---职能制适合于中小规模,产品和技术较为简单稳定的企业。

3.事业部制(又称部门化组织结构)特点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

的不同,建立“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4.矩阵制是指在企业组织结构中,把既有按职能部门划分的横向管理部门,又有按

产品或项目划分的垂直管理部门结合起来的组织机构形式。这种组织形式适合于大件小批、高新技术等产品或大项目、大工程企业和新产品开发。

5.虚拟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策略的运用。

八、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特征P.8

1.生产方式的更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将成为生产方式的主流;

2.生产管理范围的扩大---服务作业管理与生产系统管理的前伸后延;

3.生产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及现代管理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4.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按市场需求生产,“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活动,使生产计划更易实现,并增加了生产的柔性。

九、为什么成本控制是生产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答:1.控制和降低产品成本是生产系统应具备的又一重要功能;

2.企业获取利润的多少是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成本和利润是此消彼长的

关系,在其他条件既定情况下,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

3.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品竞争的关键是价格的竞争,而价格竞争的基础是成本,既竞

争双方谁的产品成本更低廉,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4.因此,企业应把成本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从一点一滴做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管理方

法和手段,努力降低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第二章生产系统的合理布置

一、生产系统布置P.14

生产系统布置,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各种物质要素(设施,设备等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空间及平面布置,使之形成有机的系统,以最经济的方式和较高的效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二、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P.14

1.自然条件

2.资源供应条件

3.产品销售条件

4.基础设施条件

5.技术依托条件

6.社会环境

7.扩展条件

三、选址的程序P.15

1.准备阶段

2.现场勘查阶段

3.确定方案阶段

四、选址方法P.16

选址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常见的定量选址方法:

1.分等加权法P16

2.重心法P16,就是当产品生产成本中运输费用占较大比重时,产品原料需要多个产地供

应,或是其产品销往若干地区,考虑原料产地或销售市场位置,各地与厂址之间的运送量以及运输费用,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求的一个最优厂址,这个厂址的总运输费用或运输距离最少。

五、生产单位的合理布置P17

1生产单位的构成P17

1.1基本生产单位

1.2辅助生产单位

1.3生产服务单位

1.4生产技术装备部门

1.5附属生产单位

2影响企业生产单位构成的因素P18

2.1企业产品企业的产品在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生产单位的构成;

2.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越大,它所需要的生产单位数目也越多、规模也越大;

2.3企业的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范围越广,则企业的生产

车间组成越简单;

2.4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设备的技术水平越高,企业生产单位的组成越简单

2.5企业的环境条件企业的环境条件也影响着企业生产单位的组成;

六、厂区布置P21

1.厂区布置的含义P21

1.1广义的厂区布置P21,是指将企业内的各种物质设施进行最合理的安排,使它们组合

成一定的空间形式,从而最有效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2狭义的厂区布置是指厂房建筑、设备、设施如何安置的相关问题,即工厂总平面布置。

2.厂区布置的目标P22

2.1流程的畅通;

2.2高效率的使用空间;

2.3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4提高劳动效率;

2.5提供良好的环境;

3.厂区布置需要考虑的因素P22

3.1节省基建投资额;

3.2减少生产总时间;

3.3提高现有的空间利用率;

3.4为职工提供安全和方便的工作条件;

3.5保持设备和工序的灵活性;

3.6减少搬运费;

3.7减少搬运设施的不统一性;

3.8有利于制造的工艺过程;

3.9有利于调整组织结构;

七、工厂总平面布置的原则P22

1.必须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有利于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安全、环境保护和职工的身心健康;

4.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

5.尽可能实现布置紧凑、整体协调;

6.为企业发展留有余地;

八、厂区布置的程序P23

1.确定目标;

2.收集资料;

3.确定各组成部分所占面积;

4.确定各生产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5.制定初步平面布置方案;

6.方案评价;

7.方案实施;

九、工作地(设备)布置原则P25

1.尽可能按照生产过程的流向和工艺顺序布置设备和工作地,尽量使加工对象在加工过程

中成直线流动并使加工路线最短,同时避免生产对象的倒流;

2.便于运输,充分发挥运输工具的作用;

3.尽可能为工人创造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保证采光、照明、卫生、取暖、防尘、

防污染等要求,设备的传动部分要有保护装置;

4.考虑工人的作业方便;

5.充分合理地利用车间面积;

6.充分考虑机床的精度和工作特点;

十、基本的设备布置类型P25

1.产品布置:也称按工艺流程布置或对象专业化布置,它是按照某种产品(或零件)的加

工顺序来排列各种不同的机床设备和工作地,其典型的例子就是流水线;

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类型、标准化产品、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汽车、食品加工等行业中常见到;

优点:布置工作相对简单,将来的管理也容易,工序间的储备量较少,生产的连续性好,对操作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不高;

缺点:机床设备利用程度相对降低,可靠性、适应性差等缺点

2.工艺布置:也称按机床类型布置或工艺专业化布置,它是将设备按功能进行分类,把同

一类型的设备和工作地集中进行布置以实现一定的工艺功能;

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同类设备较多的企业;

优点:非常灵活,设备和工人的负荷率相对较高,部分设备停歇不影响全过程;

缺点:管理工作复杂困难,在制品的运输距离较长,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3.定位布置: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产品不动,设备按作业顺序移动;

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产品(或加工对象)难以移动,加工件数较少,工序时间长,设备简单的情况,如飞机、轮船的加工;

优点:加工对象和移动较少,节省运输费用,工作程序易于设计和调整。管理也较为简单;缺点:不适用大批量生产,对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科学的管理方法不宜采用;

4.综合布置:即在产品专业化的基础上采用工艺原则的布置;

5.成组技术布置:一种既能节省流程,又能适应各种加工要求的布置形式;

十一、为什么企业选址需要考虑基础设施条件?

答:基础设施是企业选址必须考虑的,因为这将影响以下几个方面:

1.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能会造成成本上升和带来不便,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煤气、

排水、“三废”处理等是需要在选址时考虑的;

2.良好生活环境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健身、休闲、娱乐设施,这样才可能实现舒适的

生活,有效率的工作;

3.选址是应对环境保护条件加以考虑,企业可能给环境造成危害,环境也有可能对企业的

生产造成危害,无论何种情况,企业最终都会受损;

4.所以企业选址需要考虑基础设施条件。

十二、企业是由哪些生产单位构成的?

答:企业是由下了生产单位构成的:

1.基本生产单位

2.辅助生产单位

3.生产服务单位

4.生产技术准备部门

5.附属生产单位

第三章生产过程组织

一、生产环境的新趋势P28

1.产品更新换代加快;

2.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机制;

3.企业经营国际化

4.企业发展的高科技化

二、生产过程的构成P29

生产过程分为:

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是指产品在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各种准备工作的过程。

2.基本生产过程:是指直接地把劳动对象变为企业基本产品的生产过程。

3.辅助生产过程;是指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为基本生产提供辅助

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

4.生产服务过程:是指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

三、生产过程的组织要求P29

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指产品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各工序之间的流动在

时间上是紧密衔接的,连续的;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不必要的停顿和等待时间。

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协调性):是指生产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工

序之间在生产能力上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即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工种,机器设备,生产面积在生产能力上都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适应,这是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

3.生产过程的均衡性(节奏性):是指企业及其各个生产环节在相等的一段时

间内生产相等或递增数量相等的产品。

4.生产过程的适应性:是指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要灵活,能及时地满足市场变

化的要求。

5.生产过程的经济性:是指生产过程组织必须讲究经济效益,用尽可能少的劳

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

四、工艺过程的空间组织P32

1工艺专业化原则P32

工艺专业化原则又叫工艺原则,它是按照生产工艺的性质不同来划分车间(或工段/小组)。

工艺专业化原则的优点:

1.比较灵活,能较好地适应改变品种的要求;

2.便于对工艺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3.较易于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和生产面积

工艺专业化原则的缺点:

1.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经过的路线长,消耗与运送材料和半成品的劳动量较大;

2.增加了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停放时间,在制品积压,生产周期长,占用流动资金

多;

3.造成了个生产单位的计划管理,在制品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复杂;

2对象专业化原则P32

对象专业化原则又叫对象原则,是指把加工对象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中,组成以产品,部件,零件,(零件组)为对象的专业化生产单位。

对象专业化的优点:

1.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运输路线,节约运输人力和设备

2.便于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中断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减少

在制品和占用的流动资金

3.可以简化计划,调度,核算等管理工作,还可以使用技术熟练程度较低的工人

对象专业化的缺点:

1.难于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和生产面积

2.由于工艺复杂,难于对工艺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3.一旦生产状况发生改变,很难做出相应的调整

3综合原则P32

综合原则:是指综合运用工艺专业化原则和对象专业化原则来建立生产单位的原则。五.准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P36

准时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准时化生产的基本手段:

1.适时适量生产;

2.弹性配置作业人数;

3.质量保证;

六.看板管理P39

所谓看板,也有人把它称为卡片,但其本质是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量对所需零部件发出生产指令的一种信息媒介体。

看板的机能:

1.生产以及运送工作指令;

2.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

3.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

4.改善的工具;

七.工业企业按不同的标志,可区分为不同的生产类型

1.按接受生产任务的方式划分:

订货生产方式:是指在用户提出具体订货要求后,才开始组织生产,进行设计,供应,制造,出厂等工作。

存货生产方式:是指在对市场进行预测基础上,有计划进行生产,产品有库存。

2.按生产方法(特点)划分:

1)合成法:将不同的成分(零件)合成或装配成一种产品;如水泥厂,拖拉机厂

2)分解法:原料经加工处理后分解成多种产品;如:炼油厂

3)调机法:通过改变加工对象的形状或性能而制成产品;如:橡胶厂

4)提取法:从地下,海洋中提取产品,如;煤矿,油田

同一个企业往往不止采用一种生产方法。

3.按产品和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划分

区分生产类型最基本的标志是生产过程中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

1)大量生产;特点:产品品种少而稳定,生产的每种产品长期重复,每种产品的产量

大,工作地长期完成同种产品的一,二道工序,专业化程度很高。

大量生产由于可以采用高效的设备和专用工具,又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人熟练

程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获得较好的

经济效益。

2)成批生产;特点:产品品种比较多,每种产品有一定数量,但各种产品数量多少不

等,工作地要负担较多的工序。

成批生产在经济效益方面比大量生产差,但比单件生产要好,在计划管理方面比较

复杂,在适应品种变化的能力方面比大量生产强,但比单件生产差。

3)单件生产;特点:产品品种很多,每种产品的产量很小,工作地要负担很多道工序,

很少重复(即使重复也是不定期的),专业化程度很低。

单件生产的经济效益较差,计划管理工作最复杂,但单件生产的通用设备多,适应

品种变化能力强,这是优越于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的方面。

八.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P33

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零件的移动方式:

1.顺序移动方式:是指每批零件只有在前道工序全部完工后,才整批地转送到后道工序上

加工的方法。

2.平行移动方式:特点,每个零件在前道工序加工完成之后,立即转移到后道工序去继续

加工,形成各个零件在各道工序上平行地进行加工。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特点,它既考虑了相邻工序上加工时间的重合,又保持了该批零件

在工序上加工的连续性。

第四章生产计划

一.生产能力P42

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

设计能力:是指企业基本建设时设计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

核定能力:是指在企业产品方向,固定资产,协作关系,资源供应,劳动状况等方面,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后,原来设计能力已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时,重新调查核定的能力。

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充分考虑了已有的生产条件和能够实现的各种措施效果后,必须达到的生产能力。

柔性工人:是指生产工人掌握多种技能和能力,他可以很容易地从一种工作调换到另一种工作。

二.生产能力计划的特性P42

1.战略特性;

2.风险性;

3.生产能力定量上的不确定性

三.盈亏平衡分析法P52

利润是销售收入与企业总成本之差,收入与成本都是产量的函数。设Q为产量,S为销售收入,C为总成本,R为总利润。另设F为企业的固定成本,V为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P为产品单价,这三个是常数,则有如下公式:

S=P*Q(销售收入=销售量X价格)

C=F+V*Q(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S=C+R(销售收入=成本+利润)

令R为零,则S=C(盈亏平衡,此时利润为零)

【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固定成本/(价格-单位产品可变成)】

五.编制产品出产进度计划的要求P60

1.保证国家计划和订货合同的交货期限;

2.尽可能保证全年个月均衡地出产产品,使设备和劳动力符合均匀,是资金占用和资金回

收相协调,使产值和利润逐步有所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3.产品出产进度一定要与生产技术准备工作进度协调衔接,尽量不要仓促上马,以免因生

产技术准本不周,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不及时而产生质量或生产中断等事故;

4.市场需求有季节性的产品或原材料供应有季节性的产品,其出产进度要符合季节性要

求,做到不误季节,及时生产;

5.要尽可能往前赶,各计划期末要留出一定的生产能力为下一计划期生产做准备,以保证

各计划期的产品产出进度相互衔接。

第五章生产作业计划

一、生产作业计划P62

生产作业计划是企业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即把企业的年度、季度生产计划中规定的月度生产任务以及临时性的生产任务,具体分配到各车间、工段、班组以至每个人工作地和个人。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依据:

1.年、季度生产计划和各项订货合同;

2.前期生产作业计划的预计完成情况;

3.前期在制品周转结存预计;

4.产品劳动定额及其完成情况,现有生产能力及利用情况;

5.原材料、外购件、工具的库存及供应情况;

6.设计及工艺文件,其他的有关技术资料;

7.产品的期量标准及其完成情况;

二、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的内容和任务P63

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的内容是:

1.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期量标准;

2.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3.生产现场管理;其主要内容是:

①生产作业准备和服务;

②生产现场的布置;

③生产任务的临时调配;

④鼓励职工的劳动热情

4.生产控制;

生产作业计划的工作的任务是:

1.落实生产计划;

2.合理组织生产过程;

3.实现均衡生产;

4.提高经济效益;

三、生产作业计划的几个概念

期量标准P64,也叫作业计划标准,期量标准是对生产作业计划中的生产期量和生产数量,经过科学分析和计算而规定的一套标准数据。

在制品P64,是指从原材料开始加工到成品入库为止,处于生产过程中尚未完工的所有毛坯、零件、部件和产品的总称。

生产周期P76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的时候起到制成成品最后完工的时候为止其间经历的全部日历时间。

以量定期法P74,这种方法就是先确定批量,然后使生产间隔期与之相适应。具体方法就是提高技术经济效益的要求来确定一个最初批量,然后据以计算生产间隔期,并修正最初批量,最后使两者相互配合,求得一个最佳数值。

生产作业控制P83是指在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对有关产品(零件)的数量和生产进度进行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P83是对原材料投入生产到成品入库为止的全过程所进行的控制,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作业控制的关键,它包括投入进度控制、出产进度控制和工序进度控制等。

投入进度控制P83是指控制产品(零部件)开始投入的日期、数量和品种是否符合生产作业计划的要求。

出产进度控制P83是指控制产品(零部件)的出产日期、出产提前期、出产量、出产均衡性和成套性等,搞好出产进度控制,是保证按时、按量、均衡、成套完成生产任务的有效手段。工序进度控制P83试制产品(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经过的每道加工工序的进度所进行的控制。主要用于单件生产、成批生产中,对那些加工周期长、供许多的产品(零部件),除控制投入和出产进度外,还要对工序进度进行控制。

在制品占用量控制P83是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在制品实物和账目进行控制。

四、看板管理法P83

看板管理法P83:是出自日本汽车行业控制零件生产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实行后道工序在必要的时间向前道工序领取必要的零部件,前到工序只生产被后道工序去走的那部分部件,严格控制零件的生产和储备。

“看板管理”起到的作用:

1.他是生产指令、领货指令和运送指令;

2.防止“过量生产”、“过量运送”,“看板”的数量是有限定的;

3.“看板”是贯彻目视管理的工具。因为“看板”与在制品同时放在一起,只要看一看“看

板”标明的件号和数量,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在制品的品种和数量,可帮助掌握在制品的储备情况,以达到控制在制品占用量的目的。

五、生产调度工作的主要内容P84

1.控制生产进度和在制品流转;

2.督促做好生产技术准备和生产服务工作;

3.检查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供应和设备运行状况;

4.合理调配劳动力,调整场内运输;

5.组织厂部和车间生产调度会议;,监督有关部门贯彻执行调度决议;

6.做好生产完成情况的检查、记录和统计分析工作。

第六章网络计划技术

一.网络图的组成P86

网络图是表达一项计划中的各项活动(作业或工序)之间的排列顺序,相互关系和所需作业时间的图形,它是以箭线和结点连接而成的一种网状图形。一个网络图由活动,事项,线路三要素组成的。

二.网络图的绘制规则P87

1.相邻两结点间只能画一条箭线。当由于活动之间的关系,需要在两结点间画多条箭线时,

应增设节点,并利用虚箭线来表示活动之间的关系。

2.网络图中不能出现循环线路。

3.箭线的首尾都必须有结点,不能从一条箭线的中间引出另一条箭线来。

4.不允许出现没有先行活动或没有后续活动的中间事项,即所有的中间事项都必须直接地

或间接的与始点相连接。

5.网络图的始结点与终结点只能各有一个。

6.在绘制网络图时,尽量避免箭线的交叉,但交叉实在不可避免时,可采用“过桥”的画

法。

三.关键线路的概念及其确定P91

将总时差为零(也就是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结束时间相同)的各项活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某项计划任务网络图的关键线路,他是网络图中时间最长的线路。关键线路上各项活动的作业时间之和,即为整个计划任务的总工期。因此,整个计划任务的完工时间取决于关键线路的时间。

四.网络计划的优化P93

1.时间优化的方法和途径(93)

①采取措施,压缩关键作业的作业时间;

②采取组织措施,在工艺流程允许的情况下,对关键线路上的各关键作业组织

平行或交叉作业;合理调配工程技术人员或生产工人,尽量压缩各关键作业

的作业时间;

③充分利用时差,从非关键作业上抽调部分人力,物力,集中用于关键作业,

实现缩短关键作业的作业时间,从而达到工程项目的赶工目的。

2.时间----成本优化应遵循的原则P95

①压缩工期时应选关键线路上直接成本率最小的作业,以达到增加最少直接成本

来缩短工期;

②在确定压缩某项作业的期限时,既要满足作业极限时间所允许的开工限制,又

要考虑网络图中次长线路工期同关键线路工期的差额限制,并取两者中较小者;

③当网络不断优化出数条关键线路时,继续压缩工期就必须在数条关键线路上同

时进行,否则,仅压缩其中一条关键线路的时间,不会达到缩短工程总工期的目的。

3.时间----资源优化的方法和步骤P97

①根据规定的工期和工作量,计算每一作业所需要的资源数量,并按计划规

定的时间单位作出日程上的进度安排;

②在不超过有限资源和保证总工期的条件下,合理地调配资源,将资源优先

分配给关键作业时差较小的作业,并尽量使资源能均衡地,连续地投入,避免

骤增骤减;

③必要时适当调整总工期,以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

第七章生产技术准备

一.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内容P100

1.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和老产品结构性能的改进;

2.新产品制造工艺的设计和老产品制造工艺的改进;

3.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

4.新产品的试制和鉴定;

二.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阶段P100

以开发新产品为例,所需进行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开发研究阶段;

2.设计试制阶段;

3.生产准备阶段;

生产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

1)完成生产设计;

2)做好批量生产的工艺准备;

3)做好物资准备;

4)完成生产组织准备;

5)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

三.生产工艺准备P102

生产工艺准备工作的内容:

1)对产品设计的工艺进行分析和审查、拟定工艺方案、编制工艺文件;

2)设计制造工艺装备与专用设备;

3)确定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检验方法及调整生产线等;

生产工艺准备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1)根据产品设计的要求,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

2)保证产品的加工制造符合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3)使产品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产品工艺性分析和审查P102

产品设计工艺性分析审查的主要内容:

1)技术要求的经济和理性;

2)结构关系的合理性;

3)材料选择的经济合理性,加工性能是否良好;

4)有没有条件采用高效率的先进工艺和先进生产组织方式;

5)工艺装备系数的合理性,能否充分利用现有的工艺装备和标准工具‘

五、拟定工艺方案P102

工艺方案是工艺设计和准备的指导文件,是工艺准备的纲。特将指出产品制造技术关键及其解决方法,并规定了工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工艺方案的主要内容有:

1.规定新产品试制及过渡到成批或大量大批生产后达到的生产指标;

2.规定工艺制定的原则;

3.规定工艺装备的设计原则及工艺装备系数;

4.解决工艺关键的解决方案和实验研究问题;

5.工艺路线的安排及生产组织形式的确定;

6.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

7.工艺准备工作量的估计和工作进度的计划;

六、制定工艺文件、编织工艺规程P104

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规程、工艺装备图、工时定额、与原材料消耗定额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工艺规程。他是具体指导工人进行加工制造的操作文件。

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

1.产品及其各部分的制造方法和顺序;

2.设备的选择;

3.切削规范的选择;

4.工艺装备的确定;

5.劳动量及工作物等级的确定;

6.设备调整方法;

7.产品装配及零件加工的技术条件等;

工艺规程的四种形式:

1)工艺过程卡片:工艺过程卡片是按零件编制的。它规定工件制造过程中的路线、经

过的车间、各道工序的名称,加工方法。采用的设备、工装、工时定额等。他比较概括,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与新产品试制的场合。

2)工艺卡片:工艺卡片是为零件加工制造的工艺阶段(车间)编制的。它以工步为单

位进行编制,包括切削用量及加工草图。它适用于成批大量生产类型的所有零件,以及单件小批生产的重要零件生产。

3)工序卡片:这是按零件加工的每一道工序编制的一种工艺文件。它的内容包括每一

工序的详细操作,操作方法和要求等。它适用于大量生产的全部零件和成批生产的重要零件。在单件小批生产中,一些特别重要的工序也需要编制工序卡片。

4)工艺守则(即操作规程):它规定操作的要领及其注意事项。一般根据同类工艺操

作制定的,不受工厂具体生产条件的限制。通常只对关键工序制定工艺守则。

工艺规程是安排生产作业计划、生产调度、质量控制、原材料与工具供应、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基础资料,因此是十分重要的生产指导文件。

七、编制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应遵循的原则P106

1.按反工艺顺序安排计划,即为保证交货期的要求,应从交货期开始,反推上去,确

定各项工作的起始与完成时间,并于年度生产计划和短期生产作业计划相协调。

2.对各项工作要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和配置技术力量,使各阶段的各项准

备工作互相衔接。

3.在保证重点产品的前提下,对试制产品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

避免产生忙闲不均的现象。

4.切实安排工艺装备的生产加工和原材料的供应工作。

第八章流水线生产与成组技术

一、流水线生产P108

流水线生产,是指劳动对象按照规定的加工工艺路线和速度,有顺序地从一个工作地(由一台和数台设备组成)到另一个工作地,像流水般重复生产的一种先进组织形式。这种按工艺顺序排列而成的各工作地所构成的产品加工线就叫做流水生产线。

典型的流水线具有以下特点:

1.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

2.生产过程具有封闭性和顺序性;

3.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

4.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节奏性,流水线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生产;

5.协调性好;

流水线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的移动方式分为固定流水线和移动流水线;

2)按流水线上生产对象的数目分为单一对象流水线和多对象流水线;

3)按生产的连续程度分为连续流水线和间断流水线;

4)按流水线的节奏性程序分为强制节拍流水线和粗略节拍流水线;

5)按流水线的机械化程度分为手工流水线、机械化流水线和自动生产线;

二、流水生产线的技术经济效果P110

1.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2.提高生产面积利用率;

3.缩短了生产周期,加速了为流动资金的周转;

4.减少了在制品的数量,降低了产品成本;

5.保证和提高了产品质量;

6.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

三、成组技术P117

成组技术:是一种有效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法。他将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以及组成的各种零、部件,按相似性原则进行分类编组,并以“组”为对象组织和管理生产。他将许多各不相同,但又具有部分相似的事件,集中起来统一加以管理,以达到减少重复劳动,节省人力、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因此成组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组织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四、成组技术的技术经济效果P122

1.减少了生产技术准备工作量;

2.增加了生产批量,缩短了生产周期;

3.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4.简化生产管理,精简生产管理人员;

5.扩大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面貌。

第九章库存控制

一、库存对象P124

以制造业为例;

1.原材料;

2.辅助材料;

3.在制品;

4.制成品;

5.零件、工具和用品;

二、库存的特征P125

1.它是一种占用的资金;

2.它是储存的生产能力,是企业重要的缓冲和调节手段;

3.它是具体的实物,因而需要有地方存放,有人来保管、运输、发放;

三、库存的功能P125

1.预期的库存:为预期生产或销售增长而保持的库存。

2.对不肯定因素起缓冲作用的库存;

3.起分解作用的库存;

4.运输过程中的库存;

5.周转性的库存;

四、库存控制P126

库存控制,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根据生产和销售的需要,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对企业储备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活动。

五、库存量的构成P127

库存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物资储备数量。

1.经常储备量:是指在前后两批物资的供应间隔内,保证生产进行所必须的,经济合理的

库存数量,它主要有进货间隔时间与平均每日需用量决定;

2.保险储备量:是指物资供应中发生延误等不正常情况下,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库

存数量,其与保险储备天数和平均每日需用量有关;

3.季节性储备量:某些企业由于物资供应经常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

进行,需要一定数量的季节性储备,其主要由季节中断天数决定。如果企业不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则不必考虑。

六、库存相关费用P127

1.库存费用:它包括仓库使用费用,货物保管费用,占用流动资金的利息,货物保险费,

库存货物变质损失等。库存费用随库存量和库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库存量越大,

库存时间越长,库存费用也就越大。

2.订货总费用: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订货费用,如订货手续费、电信往来费、外出采购

的差旅费等、订货费与订货次数有关,而与订货数量无关;二是货物的成本费用,如货物自身的价格,运费等,成本费只与订货数量有关。

3.短缺成本:这是因库存物品已经用尽,发生供不应求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如失去销售

机会的损失,停工待料的损失,以及不能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和企业的信誉损失等。

ABC分类控制法:就是将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资进行分类,从中找出最关键的少数(A类物资)和次要的多数(B,C类物资),并把主要精力用于管理好关键的少数上,这样在项目上抓住的是关键少数,在与之相关的因素(如资金占用)上抓住了多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库房管理P141

库房管理工作室库存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库存控制工作,对于及时地按质按量供应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合理储备和节约使用物资,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产品成本,保证物资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料的验收入库,物料的验收工作是做好库房管理的基础。物料的验收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对数量,品种,规格的验收,即检查运到的物料在数量、品种、规格等方面是否与订单,发票合同的规定相符,要严格过磅点数;二是以质量验收,物料在质量方面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标准。要严格做到凭证不全不收、手续不齐不收、数量不足不收、质量不符不收。对出库时出现的问题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国外进口的物资,必须在索赔期内验收完毕,避免遭受经济损失。

2.物料的保管,验收合格入库后,为了保证物料的完整无损,应对不同的库存对象根据其

物理性能、化学成分、体积大小、轻重、包装等情况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区,分类,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分别妥善保管。保管工作应做到物料不短缺,不损坏,不变质,不同物资品种规格不混乱,特别有对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物料应按国家有关保管条例的规定严格执行。同时物料的存放要便于发放,检验,盘点和清仓。物料保管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健全帐卡档案,及时掌握和反映产、需、供、耗、存的情况。充分发挥仓库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财务部门应经常与仓库建立定期的对账制度,以保证帐、物、卡相符。

3.物料的发放,物料的发放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重要环节,物料发放出库必须严格检查

有关单据和审批手续,如领料单、送料单、转库单和对外销售的单据和审批手续,经检查无误后才能发货。物料发放后,应及时登记记账卡,整理原始凭证,统计有关基础资料,以利于加强管理。

4.清仓盘点,企业仓库的物料流动性很大,为了及时掌握物料的变动情况,避免物料的短

缺丢失和超储积压,保持帐、物、卡相符,企业必须进行经常和定期清仓盘点工作。

第十章设备管理

一、设备的含义及分类P144

设备,是指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和装置的总称

工业企业的设备分类主要包括:

1.生产设备,是指直接改变原材料的属性,形态或功能的各种工作机械和设备。如各种机

床、平炉、高炉、纺织机、化工反映塔等。

2.动力设备,是指用于产生电力、热力、风力或其他动力的各种设备。如蒸汽锅炉、发电

机、空压机等。

3.传导设备,是指用于传送电力、热力、风力、其他动力和固体、液体、气体的各种设备。

如电力网、输电线路、传送带、上下水道、蒸汽、煤气、石油的传导管等。

4.运输设备,是指用于载人或运货的各种运输工具。如卡车、拖车、交通汽车、电瓶车、

汽艇、驳船等。

5.科学研究设备,是指实验室用的各种测试设备、计量设备、仪器、仪表等。

6.管理设备,是指生产管理用的各种计算机和其他装置。

7.公用设备,主要是指医疗卫生设备,炊事设备等

二、设备管理的内容P144

设备管理,是指工业企业中有关机器设备购置,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调拨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包括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全过程的一切管理工作。

1.建立与执行机器设备的管理制度;

2.根据机器设备的性能和工艺要求,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禁止违章操作和符合使用;

3.及时,经常地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4.认真贯彻执行机器设备计划修理制度,及时地检修,保持设备的良好技术状态和效能;

5.做好机器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设备完好,提高设备利用率;

6.根据社会发展和生产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更新,改造;

三、设备管理的任务P144

1.根据生产特点和工艺过程要求,合理地选配机器设备,要达到经济上的合理性,质量上

的可靠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总体上的效益性;

2.根据设备的结构,性能特点,适当地安排生产任务,使设备合理负荷,切勿大机小用,

精机粗用,更不能负荷使用;

3.要为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根据设备使用和维护要求,安装必要的防护、防潮、防

腐、防尘、防震、控温等装置,保险用的仪器设备,保证设备完好,延长使用寿命。4.对职工进行真确使用和爱护设备的宣传教育,使工人自觉地爱护设备的风气和习惯。要

对操作者进行教育,指导和考核,使设备操作者具备“三好”、“四会”,即管好设备、用好设备、修好设备、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四、设备的选择P145

一般说来,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安全节能,满足生产需要是选择设备时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在具体选择时,应结合以下因素考虑:

1.设备生产率与企业的经营方针相适应;

2.设备的可靠性;

3.设备的节能型;

4.设备的维修性;

5.设备的环保性;

6.设备的经济性;

7.设备的安全性;

五、设备的合理使用P146

1.结合生产实际,合理地组织好设备的配备工作;

2.合理地配备操作工人;

3.制定有关设备使用和维修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设备使用的责任制度;

4.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5.建立设备的润滑管理体系;

6.重视对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

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1.必须有一个适宜的工作场地,要求整洁、宽敞、明亮;

2.配备必要的保护、安全、风潮装置,有些设备还要求有降温、保暖、防潮、通风等装置;

3.配备必要的测量、控制和保险用的仪器仪表等装置;

4.对于某些高、精、尖的设备,必须配备特殊的工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防尘、防震、

防腐蚀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六、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P147

1设备“三定户口化”制度,即设备定号、保管定人、管理定户;

2岗位专责制,即定人定机制、包机制、交接班制、安全生产制;

七、设备的改造P153

设备的改造是指对设备结构进行局部改变,以改变设备的性能,提高精度和生产效率,消除设备的无形磨损,延长设备的技术寿命。

对设备经技术革新、改造、是指上是设备的局部更新,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具有投资少、时间段、见效快等特点。

企业在进行设备改造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根据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针对设备对产量、质量、成本、安全、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影响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必须考虑技术上的可能性,一切要用通过试验。

3必须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

4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充分发挥群众,总结我国自己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重视吸收国外的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就,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做到“洋为中用”。

八、设备更新的类型与设备更新的对象P154

设备更新的主要方式类型:

1原形更换,即用结构性能相同的新设备更换由于有形磨损严重,在技术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或报废的设备;

2新型设备,即用结构更先进、技术更完善、性能更好、效率更高、能耗更少的新设备更换技术上不能继续使用,经济上也不宜继续使用的陈旧设备。

设备更新的对象:

1役龄过长的设备;

2性能、制造不良的设备;

3经过多次大修已无修复价值的设备;

4技术落后的设备;

5不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的设备;

6浪费能源的设备;

九、设备更新的基本要求P154

1分析设备的寿命周期,确定企业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现代设备的寿命周期,不仅要考虑自然寿命,而且还要考虑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

2要注意克服薄弱环节,提高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3更新设备要有利于提高安全性、环保性以及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4设备的更新必须同时加强原有设备的维修和改造紧密结合。

5在更新设备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妥善处理老设备。

自然寿命(使用寿命),是指设备从投入使用到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技术寿命,或称有效寿命,是指从设备投入使用到由于新设备的出现,导致自然寿命尚未结束就被淘汰所经历的时间。这个时间比一般自然寿命短,科学技术发展快,竞争越激烈,技

术寿命就会越短。

经济寿命,是根据设备的使用费用包括维持费用和折旧费来决定设备的寿命。

第十一章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物料需求计划(MRP):就是按照产品结构的层次---从属结构关系,以产品的零件为计划对象,以最后完工日期为计划基准来倒排计划,按物料需用时间来供应所需物料的方法。

第十二章劳动定额管理

一、劳动定额的概念P171-172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劳动定额的含义:

1.劳动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制定的。它不仅受到生产、技术、组织等客观物质条件的

制约,还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生产者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劳动积

极性等等。

2.劳动定额的对象是与产品、劳务相联系的劳动者的劳动量,即劳动者在产品生产或

提供劳务的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3.劳动定额可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对或劳动消耗量进行规定。

4.劳动定额所规定的是完成合格产品或符合质量要求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限定的

是有效劳动,不包括无效劳动。

工作定额:他是指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对各类人员完成技术性、管理性、公务性劳动所规定的限额。

人员定额:亦即企业定员、劳动定员。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组织条件下,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按一定要素要求,对企业各类岗位人员的配置所规定的限额。

二、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P173

1.劳动定额是企业编制计划的重要基础;

2.劳动定额是实行经济核算的基本依据;

3.劳动定额是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4.劳动定额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依据;

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内容:P174

1.劳动定额的制定;

2.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

3.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

4.劳动定额的修订;

三、制定劳动定额的科学依据P175

1.技术依据,包括:

①生产条件;

②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的状况;

③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技能;

2.经济依据,包括:

①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工作负荷程度;

②整个生产周期和产品总劳动量。

3.心理生理依据,包括:

①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

②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息时间的比重;

③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状况;

四、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P176

1.经验估工法P176

是由定额员,依照产品图纸和工艺技术要求,并考虑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工艺装

备、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条件,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对产品劳动消耗量进行估定的一

种方法。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定额制定“快”和“全”的要求。但是,容

易受估工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的局限,出现定额偏高、偏低的现象,制定的劳动定额

准确性较差,定额水平不容易平衡。

2.类推比较法P177

是以现有同类产品的零件或工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和工序定额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制定定额简便易行,工作量小,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也

有利于提高定额的准确性。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制定一套典型的定额标准,工作量

比较大。另外,如果典型零件的选择不适当和对影响劳动时间的因素考虑不充分,还会影响定额的质量。

3.技术定额法P177

是通过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及操作合理化基础上,采用分析计

算或实地测量来制定定的的方法。它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

技术定额法的步骤:

①分解工序;

②分析设备状况;

③分析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

④现场观察和分析计算;

技术定额法的优点:

①重视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操作方法的分析,有一定科学技术依据,

制定的定额比较准确;

②由于采用比较统一的衡量标准,定额易于达到先进合理水平,并能保

持车间、工种、产品间定额水平的平衡;

③有利于促进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向先进水平看齐,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可以发现和揭露企业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改进各个

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据。

它的缺点是:工作量大,较为费时费力。

第十三章新产品开发

一、产品的含义P188

产品:是企业向社会提供的能满足用户需要的物品、服务和意识的组合。

二、整体产品概念的三个层次P188

1.产品的核心层,产品的核心层是产品的功能和效用。

2.产品的形式层,包括商标、品牌、价格、数量、特色等。

3.产品的附加层,包括送货、安装、指导、维护、配件供应、信贷等,以及企业、经

销商的声誉等。

三、新产品的含义P189

新产品:是指较之原有产品在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品质、体积、重量、功能、用途等方面有明显改进,或利用新发明、新方法创制的产品。

新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地域性和条件性等。

四、新产品的特点P189

1.高效率;

2.大型化;

3.轻型化、微型化;

4.简便化、多功能、智能化;

5.节能;

6.多样化;

7.美学化;

五、新产品开发的意义和策略P190-191

新产品开发的意义:

1.开发新产品是发展国民经济和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

2.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开发新产品可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推动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4.开发新产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开发新产品是适应产品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6.通过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新产品开发的策略:

1.产品的竞争策略;

2.新产品开发的促销策略;

3.定价策略;

4.消化吸收策略;

六、新产品开发的原则P191

1.必须符合国家的长远规划和市场需求;

2.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经济政策;

3.必须坚持技术上的先进性;

4.必须做到高能、低成本;

5.必须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三化水平。(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七、新产品开发的方向P192

1.致力于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增加产品的用途,使产品高能化和多功能化发展;

2.致力于体积小、重量轻,使产品向轻微化发展;

3.为最大限度方便客户,使产品向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方向发展;

4.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使产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八、新产品开发的程序P192

1.新产品的构思阶段。该阶段包括对用户意见的搜集、对新产品设想的动机和把设想

题目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和探求;

2.新产品构思方案的筛选阶段。筛选的原则是:

①力求获得更高的市场成功率;

②产品技术要有可行性;

③要求与企业生产能力的难易程度相吻合;

④要求产品开发后有尽量好的经济性;

⑤要求与国家政策方针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吻合;

质量管理学参考复习资料

质量管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更新)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固有特性要求 2. 产品过程固有特性 3. 寿命安全性 4. 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 5. 规定功能总时间 6.时间内条件下能力 7.设计成本 8.输入输出活动 9.顾客全部活动 10.产生实现 二.选择题 1.D 2.A 3.B 4.D 5.C 三.判断题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定性数据定量数据 2.计量值计数值 3.定娄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 4.总体样本 5.均值u 总体方差σ2(或总体标准差σ)总体方差σ2(或总体标准差σ) 6.假设检验 7.参数估计区间估计 二、选择题 1.D 2.A 3. C 4. A 5.D

三、简答题 1.答:总体是某一次统计分析中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样本是从整体中随机抽取出并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的一部分个体,其中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量: 2.答:假设检验是指应用有限的样本数据对总体未知的重要信息(如均值、方差和标准差)进行合理的判断。假设检验的第一类错误是指原假设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利用样本数据却做出了拒绝零假设的结论。这类错误发生的概率通常用表示。第二类错误是指原假设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利用样本数据却做出了接收零假设的结论。这类错误发生的概率通常用表示。第三章统计过程控制与休哈特控制图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2.人机料法环测 3.技术标准 4.偶然原因异常原因 5.统计技术监控产品质量 二、判断题 1.( × )2.( √ )3.( × ) 4. ( × ) 5.( × ) 6.( × ) 7.( √ ) 8.( √ ) 9.( × )10. ( × ) 三、选择题 1.B 1.D 3.A 4.C 5. A 第四章参考答案

生产管理培训资料知识讲解

第一讲、生产管理及其目的 一、什么是生产管理 1、生产管理是产品的各项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是药品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生产管理措施的实施,确保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料经过严格检验,确认符合产品的质量标准,并由经过培训符合上岗标准的人员,一丝不苟地按照生产部门下达的生产作业指令、批生产记录及标准操作程序从事药品生产并认真做好记录,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安全有效。 2、药品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物料进厂,到成品的生产并出厂,都要涉及到许多生产环节和管理,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和管理上的疏忽,都会导致药品质量的不合格。 3、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员、设备、物料、管理及操作文件、环境5个方面。 4、生产管理的目的通过周密的生产计划、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生产过程管理以及生产信息的适时反馈,保证生产前有一个良好的人员、设备、物料、场地、资金的准备和配合,将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消除在生产前,使生产开始后,一切都能按照顺利、有序、高效的节奏进行,实现生产的有效协调和监督,保证工序的生产严格按照生产作业指令、批生产记录及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安全有效。 5、生产管理的任务(1)按照生产计划及作业指令严格进行生产,(2)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3)按规定的生产作业指令内容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4)做好生产结束后的清场和交接班工作(5)做好(工序生产、设备运行等)记录 第二讲、计划与组织 二、生产计划 1、生产计划是公司生产系统总体的行动纲领,它反映的是生产在计划期内应完成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和产值等生产方面的指标,并在时间上对产品产出进度进行的总体安排,生产部是生产计划编制、执行、检查和考核的职能部门,生产计划一经下达,各部门都应该全力保证实施。 2、生产计划按编制时间分为年度和月度两种,按编制要求分为“生产综合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排程计划”三种。“生产排程计划”通过“生产作业指令”和“限额领料指令”具体组织实施。 3、编制生产计划工作首先要预测计划期的市场需求,核算生产能力,确定生产计划提供的外部需要和内部可能,然后要根据生产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和优化生产计划指标,再次要妥善安排产品的生产计划进度,既要从时间上保证生产指标的实现,保证产销衔接,又能保证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的稳定。 三、生产组织

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9

第九章供应商关系管理(重点串讲) (recite)供应商关系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认识到采购职能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的、高增值的职能,必须配备以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2)采购部门的领导要把权力委授给那些富于想象并注意成果的人员,他们应该得到公司高层的全力支持,同时也能够得到经营单位的信任。 (3)与经营单位的战略协调一致的采购战略; (4)经营单位的管理层对于供应战略的成功实施负有责任; (5)承担采购职能的管理层对供应过程的绩效和持续改进负责; (6)组建跨职能的团队来管理货品和服务的采购; (7)保持跨职能团队持续地关注整个供应链绩效,包括总占有成本、增值机会的识别以及竞争优势的辨识和实现; (8)通过尽可能地跨越经营单位的边界来合并和分配采购活动来实现采购战略的制定、实施和管理; (9)与最终用户及在最终用户之间保持公开、诚实和经常的沟通; (10)采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建立在经营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以事实为依据的决策过程以及一个测量系统的基础之上。 (comprehend)联合质量计划的目的 联合质量计划中一般要包括经济、技术、管理三个方面。 (comprehend)供应商关系计划的含义 供应商关系的计划是指有关识别顾客需要、分析和制定满足这些需要的供应策略方面的活动。计划过程的关键输出之一是形成一个详细描述对象商品的顾客总占有成本的初始模型。因此,在整个计划过程中还会要求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simple apply)制定供应商关系计划的步骤 (1)整理汇编有关组织过去的、当前的和未来的采购活动的各种文件资料; (2)从采购活动中识别那些对于企业经营既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又有很高费用的商品; (3)针对该商品组建跨职能的团队,团队中要包括顾客的代表,还要包括公司职能部门的代表,如技术、采购、质量、财务等。该团队的使命是明确顾客对该商品的供应需要并制定能够满足此 需要的供应策略。 (4)通过数据收集、调查和其他的需要评估活动来确定顾客的供应需要; (5)分析供应行业的结构、能力和趋势; (6)分析商品的总占有成本的成本构成; (7)将顾客的需要转化为一个供应过程,该过程将使顾客满意并提供管理和优化总占有成本的机会; (8)获得管理当局的批准以将所制定的供应策略转入运作部门加以实施。 (comprehend)供应商控制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第一章强制性产品认证

第一节概述 所谓3C认证,就是”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为”CCC”,简称”3C”认证)。 3C认证是中国新的安全许可制度,统一并规范了原来的”CCIB认证”和”长城认证”,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是中国质量认证体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政策之一,既能从根本上强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准和产品质量,又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秩序。 <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 12月3日发布, 5月1日起施行。从今年5月1日起(现已延期至8月1日),凡列入<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19大类132种产品,没有经过3C 认证的,一律不准出厂或进口,更不得上市销售。 第二节 3C认证步骤 3C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1 认证申请 1.1 申请单元划分 1.2 申请资料 2 型式试验 3 初始工厂审查 4 获证后监督

4.1 认证监督检查频次 4.1.1 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12个月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 4.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 获证产品出现严重安全、环保质量问题或用户提出安全、环保质量方面的投诉并经查实为生产厂责任时; 2) 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 足够信息表明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4.2 监督的内容 4.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从获证起的四年内,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范围应覆盖附件4的全部内容。每个工厂的复查时间一般为1~2个人日。 获证后的第五年,应按附件4的规定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内容和审查时间与初始工厂审查相同。 4.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从获证起,按本规则4.3.1.2条的规定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中产品安全、环保性能的检查内容一般为产品例行检查中的制动、灯光调整和排放检测项目,但发生4.5.1.2条所列情况之一时应增加相应的型式试验项目,当工厂的检测条件不具备时应封样送指定检测机构检测。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讲义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讲义 一、安全生产的基础知识 ㈠安全管理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的活动,实现人与机械设备、物料、环境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责任制、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档案六个方面。 ㈡安全生产五要素 安全生产五要素: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这五个要素。 安全生产五要素的关系:安全文化是灵魂,安全法制是利器,安全责任是核心,安全科技是动力,安全投入是保障。 ㈢四不伤害 四不伤害:不伤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㈣三项岗位人员 “三项岗位”人员: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㈠企业主体责任 企业的安全责任12项: 1.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履行“三同时”规定; 2.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3.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高危行业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 4.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5.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6.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7.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依法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 8.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9.统一协调管理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10.及时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开展事故救援和处理善后工作 11.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12.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责任。 ㈡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 1.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责 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职责 ①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②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③保证本单位安全投入有效实施; 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⑤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安全生产副职职责 ①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本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②检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查处安全生产违规违纪行为,监督隐患整改措施落实; ③负责组织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计划; ④抓好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⑤坚持现场带班值班; ⑥协助抓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 3.安全员岗位职责 ①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本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②负责上班前和上班过程检查中的现场安全生产检查,发现不安

质量管理学试题答案(1)知识讲解

质量管理学 一、理解卓越绩效模式要点 卓越绩效模式指的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卓越:方方面面无短板,持续保持竞争力,管理成熟,方法多样,理念先进。绩效:在公司战略领导下,进行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估,绩效激励,并不断循环。 模式=理念+系统+方法。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一:大质量,强调持续改进和满足顾客要求。 卓越绩效的实质,卓越绩效准则是全面质量管理(TQM)的一种实施框架,是对以往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标准化、条理化、和具体化;是经营质量的管理标准的成功途径,事实上的企业管理国际标准。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二:利益相关方、长短期利益的平衡。 五大利益相关方指的是:股东,顾客,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社会。卓越绩效模式要求均衡地考虑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卓越绩效是一种卓越经营的哲学和方法,旨在使五大利益相关方综合满意,为五大利益相关方创造平衡的价值,追求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共赢。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三:非规定性、开放性和发展的管理框架 卓越绩效模式为组织提供了一种构建企业TQM、追求卓越的有效的系统管理框架,对于框架的要求是非规定性的,企业应该采取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并不断创新。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四:诊断式的评价旨在发现组织之最强和最需要的改进;而管理体系审核是对一般过程的合格评定,重在发现与规定要求的偏差。 卓越绩效模式为测评组织TQM的实施,测评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提出了一个测量诊断仪。管理就是不断地把成功的经验与方法固化的过程,固化成文件、制度、程序、标准等,使之可以重复持续地进行。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五:学习循环,突破自我,超越对手和标杆,追求卓越。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之六:组织成功的路线图:以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 绩效管理是主线。 领导是关键,战略作导向,关注两个面:外面市场、里面顾客,资源是基础,测量分析与改进不间断,以卓越的过程使得卓越的结果得实现。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之六:组织成功的路线图:以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

质量管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质量管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为使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是( )。 A.质量管理 B.质量保证 C.质量控制 D.质量体系 2.日本被誉为战略型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就是( )。 A.资源 B.技术 C.垄断 D.质量 3.提出组织的管理者必须关注14个要点的质量管理专家是( ) A.戴明 B.休哈特 C.石川馨 D.费根堡姆 4.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认证标志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5.在ISO9000族标准中,其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度的标准是( ) A.ISO9000 B.ISO9001 C.ISO9004 D.ISO19011 6.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的最终责任是面向( ) A.管理层 B.一线员工 C.外部顾客 D.内部顾客 7.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全部活动的总和,其含义为( ) A.质量体系 B.质量职能 C.质量控制 D.质量保证 8.在PDCA 管理工作方法中,关键是( )。 A.P 阶段 B.D 阶段 C.C 阶段 D.A 阶段 9.我国第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系列标准是( )。 A.GB/T 19000—ISO9000 B.ISO9000 C.GB/T —19000.1—ISO9000-1 D.GB/T19002—ISO9002 10.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阶段是( ) A.SQC 阶段 B.质量检验阶段 C.TQC 阶段 D.TQM 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质量管理 2.质量改进 3.产品质量 4.质量控制 5.顾客满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质量检验的功能。 2.简述质量改进的程序。 3.简述引起质量变异的两类原因(按性质)。 4.简述质量监督的重要意义。 四.计算题(每题10) 某零件内径尺寸公差为025 .001.020+-φ ,加工100件以后,得到x =20.011,S=0.005, 求工序能力指数。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doc 43页)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doc 43页)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第一章强制性产品认证 第一节概述 所谓3C认证,就是“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为“CCC”,简称“3C”认证)。 3C认证是我国新的安全许可制度,统一并规范了原来的“CCIB认证”和“长城认证”,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是我国质量认证体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政策之一,既能从根本上强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准和产品质量,又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秩序。 《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2001年12月3日发布,2002年5月1日起施行。从今年5月1日起(现已延期至8月1日),凡列入《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19大类132种产品,没有通过3C认证的,一律不准出厂或进口,更不得上市销售。 第二节 3C认证步骤 3C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1 认证申请 1.1 申请单元划分 1.2 申请资料 2 型式试验 3 初始工厂审查 4 获证后监督 4.1 认证监督检查频次 4.1.1 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12个月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 4.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 获证产品出现严重安全、环保质量问题或用户提出安全、环保质量方面的投诉并经查实为生产厂责任时; 2) 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 足够信息表明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4.2 监督的内容 4.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从获证起的四年内,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范围应覆盖附件4的全部内容。每个工厂的复查时间通常为1~2个人日。 获证后的第五年,应按附件4的规定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内容和审查时间与初始工厂审查相同。 4.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从获证起,按本规则4.3.1.2条的规定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中产品安全、环保性能的检查内容一般为产品例行检查中的制动、灯光调整和排放检测项目,但发生4.5.1.2条所列情况之一时应增加相应的型式试验项目,当工厂的检测条件不具备时应封样送指定检测机构检测。 5 标志加施 获得认证证书的汽车,应在汽车前风窗玻璃的右上角(按汽车前进方向)加贴规定的认 证标志,应使用规格为60mm的认证标志。

质量管理学 山大本科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简答题(64分) 1、简述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学生回答是: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时间20世纪初至30年代,特点是强调事后把关; (2)质量统计阶段: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特点预防为主,事后把关相结合;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今,特点“三全一多”,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的质量管理,管理方法的多样性。 2、简述抽样检验的适用范围。(答对1项2分)学生回答是:1)生产批量大、自动化程度高、质量比较稳定的产品或工序;2)进行破坏性检验的产品或工序;外协件、外购件成批进货的验收检验; 3)某些生产效率高、检验时间长的产品或工序; 4)检验成本较高的产品或工序; 5)漏检少量不合格品不会引起重大损失的产品或工序。 3、企业标准化的任务。 学生回答是:(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 (2)贯彻实施有关的技术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上级标准。 (3)正确地制定、修订和贯彻实施企业标准。在制定修订企业标准时,注意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积极承担上级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任务。 (5)建立和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并使之正常、有效运行。 (6)对各种标准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 4、质量认证有哪几种类型?作简要说明。 正确答质量认证包括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两类。案:产品质量认证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证书和认证标记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指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经认证机构对组织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并以颁发认证证书的形式,证明组织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

(完整版)00153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总结归纳重点(1)

质量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3C”是指变化、顾客和竞争。 2、质量:一组固有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 3、质量特性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类:①技术或理化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理化检测仪器精确测定。例如机械零件的耐磨性、汽车的耗油量;手表的防水、防震;②心理方面的特性; ③时间方面的特性;④安全方面的特性;⑤社会方面的特性。 4、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大类①服务②软件③硬件④流程性材料 5、狩野纪昭讨论了三种主要的质量特性:① 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② 必须特性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③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例如,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 6、“大质量”观认为①产品是所有类型的产品;②过程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③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④顾客是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 7、促进重视质量的主要原因有:①科学技术的增长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提出了对质量重视的严格要求;②政府对于质量的管制;③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④在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增强。 8、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9、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地应用着三个管理过程,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些过程称为“朱兰三步曲”。在质量管理“三步曲”中,质量计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0、全面质量管理(TQM)是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最高境界。ISO8402:1994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足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效。包括高质量、低成本、高收益、顾客忠诚和员工的活性化。主要表现在:①高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最直接的成效;②高质量会意味着更低的成本;③高质量会带来更高的收益;④全面质量管理为组织造就忠诚的顾客;⑤全面质量管理还为组织造就了活性化的雇员。 12、当前,质量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13、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14、质量成本可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15、内部故障成本是交货前发现的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废品损失;②返工费;③复检和筛选费;④停工损失;⑤不合格品处理费等。 16、外部故障成本是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保修费;②索赔费;③诉讼费;④退货费;⑤降价费等。 17、预防成本是指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在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成反比。 18、质量成本计算方法有:①质量成本法,这一方法着重于质量成本分析;②过程成本法;③质量损失法 19、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56年美国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概念。 20、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三全”管理。即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质量。 第二章 1、朱兰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 2、休哈特开创了统计质量控制这一领域,被人们称为“现代质量控制之父”。 3、石川馨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贡献之一是开发了在欧美被称为石川图的因果图。 4、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准则中体现了11种核心价值观:(1)具有远见的领导(2)顾客驱动的卓越(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对雇员和合作伙伴的重视(5)敏捷性(6)注重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注重结果与创造价值(11)系统的视野。 5、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核心标准有:①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②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③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6、质量奖、TQM、ISO9000之间的关系。①TQM或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最大的概念。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做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的戴明奖、美国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均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各种评奖准则可以看作TQM的具体实施细则。②卓越绩效标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与ISO9001的关系与ISO9004的关系。就基本目的而言,ISO9000族标准的目的旨在促进企业间及国际间的贸易活动。③ISO9001是关于质量体系要求的一个标准,用于双方合同或第三方认证的场合。与这一角色相对应,ISO9001只是关注那些最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的职能。它不涉及经济效果和成本效率这样的问题,而只是涉及那些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特定的人事方面和特定的销售及营销方面。因此,ISO9001的范围比卓越绩效模式或是质量奖的范围要窄。 7、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②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③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④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⑤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组

(完整word版)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全套表格.docx

企业名称□器械生产企业 类别 企业地址□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号到期期限 执照注册号注册资金 经营或生产范围经营方式 拟供应品种 法定代表人传真 联系人联系电话 销售人员身份证号 采购员申请原因 (签字):年月日业务部门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审核意见 质量管理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同意作为合格供货方 审批意见 □同意作为合格供货方 总经理或主管副总经理(签字):年月日审核表应附资料: 1: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2、营业执照复印件 3、委托书原件 4、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

产品名称注册证号型号规格生产批号 有效期储存条件(出厂编号) 生产厂商法定企业代表人电话 企业地址邮编传真 生产许营业 可证号执照号 许可生产经营 范围 业务联系人身份证号联系电话 对法人委托书的审核结果委托有效期限 产品性能、质量、用途、疗效等情况: 注意事项、警示及提示性说明: 业务部门 申请理由签字: 年月日质管部门 签字: 意见 年月日 负责人审批 签字: 意见年月日此表作为对供货的首次经营品种(通常指厂商之间)的供货资格进行审查时用。附件有: 1、《营业执照》; 2、《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3、企业法定代表 人的委托授权书原件,委托授权书应明确授权范围及有效期;4、销售人员身份证明;5、医 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及附件;6、产品合格证明; 7、产品质量标准;8、检验报告书;9、质量保证协议; 10 包装、标签、说明书批件和实样。以上资料除不能提供原件外,复印件需 加盖原单位红色印章

医 疗 器 械 购 进 记 录 年度 购 货 产品注册 日 期 生产批 规格 型号 单位 数量 单价 金额 供货单位 生产厂家 证号或 有效期 备注 品名 号(生产 月 日 (备案凭 日期) 证编号)

质量管理学复习题答案

一、填空 1、现代质量管理之父是戴明。 2、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提出的质量三部曲是:质量策划 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3、美国和日本的国家质量奖分别是美国波多里奇奖日本戴明奖。 4、田口玄一提出的产品设计优化过程的“三次设计法”的三个阶段是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 值为质量标准(公差范围)T与过5、6σ标准所对应的产品过程能力指数C P 程能力6σ的比值。 6、质量管理发展的五个阶段:传统质量检验阶段现代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国际化。 7、质量成本的构成: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损失)成本外部故障(损失)成本。 8、写出三种常用的设计质量控制技术:田口方法 QFD FTA故障树、TRIZ(写三种就可)。 9、质量改进的常用工具有很多,请写出四种排列图、直方图、散布图、因果图。 10、QFD的全称是 Quality FunctionDeployment,中文含义是质量功能展开。 11、质量改进中的5W1H通常是指when where why who、 what how 12、常见的计量控制图有均值—极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13、质量改进三部曲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的。 二、选择 1、在60年代以后,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引起世界各国瞩目的国家是(B)。 A.美国 B.日本 C.瑞典 D.德国 2、一线员工自愿组织起来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小组是 ( A )。 A、QC小组 B、班组 C、项目小组 D、黑带 3、标准差σ的大小是说明(A )。 A数据分散程度 B数据大小 C工序能力大小 D检查精度 4、鱼骨图的发明者是( B )。 A休哈特 B石川馨 C赤尾洋二 D戴明 5、摩托罗拉公司确立的质量改进目标,就是要将百万机会缺陷数降至( D )。A.233 B.150 C.68 D.3.4 6、戴明奖是哪一国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最高奖 (C) A、美国 B、欧洲 C、日本 D、英国 7、频数直方图中长方形的高度表示( B ) A数据范围的间隔 B在给定间隔内的数据数 C数据的极差 D组距 8、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中“T”指(A) A产品的公差范围B产品的标准差C质量数据分布中心D中心偏移量

质量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1.各质量管理的阶段和特点: 答:质量检验阶段(特点:产品质量主要依赖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工人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工人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查者,管理者,没有专制质量检查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经验就是标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特点:使用各种各样的检查设备和仪表。质量管理出现了三权分立的状态,专人订制质量标准,专人负责生产制造,专人按照质量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区别 答: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一件产品满足其需要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顾客忠诚,指客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和认可、坚持长期购买和使用该企业产品或服务所表现出的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一种高度信任和忠诚的程度,是客户对企业产品在长期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优势的综合评价。 3.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答:1,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3,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4,就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与外部进行联络。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4.产品实现的过程答:产品实现包括产品的实现和支持两个方面,是组织获得增值的重要过程。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产品的实现和支持过程以及相关的过程网络有效地运行,从而使组织具备满足相关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产品的增值目标。 5.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会得到哪些信息? 答: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过程。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包括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和最终处置的各个过程都需要适当运用数据分析过程,以提升有效性。 6.测量为了什么,以及依据 答:目的:为了证实产品的复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复合性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组织应策划并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通过这种策划活动,希望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具有自我完善机制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对顾客满意程度的监视和测量,内部测量,财务测量,自我评价,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对相关方满意程度的测量和监视 7.控制图的判稳和判异准则 答:判稳准则:1,连续25个点子在控制界限内。2,连续35个点子,仅有一个点子超出控制界限。3,连续100个点子,仅有2个点子超出控制界限。判异准则:1,一点超出界限。2,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3,连续6点递增递减。4,连续14点中相相邻点上下交替。5,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的同一侧的2σ~3σ范围之内。6,连续5点中有4个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1σ以外。7,连续15点在中心线正负1σ之间。8,连续8点在中心两侧但无一在中心正负1σ之间。 8.QFD基本原理及其如何展开 答:QFD的基本原理:注重产品从开始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到产品的生产都是以市场顾客的需求为驱动,强调将市场顾客的需求明确地转变为产品开发 的管理者、设计者、制造工艺部门以及 生产计划部门等有关人员均能理解执行 的各种具体信息,从而来保证企业最终 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顾客需求的产品。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步骤 答:准备阶段(最高管理者做出实 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决策,确立IMS领 导和工作组,各专业管理体系标准的培 训,识别和获得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标 准),体系策划与设计阶段(最高管理 者的承诺,建立一体化管理方针,确定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管理体系一体 化的总体策划,设计IMS模式并确定具 体的要素标准,确定组织结构、资源、 职责和权限,IMS文件总体设计),体 系文件宣贯(IMS文件编写和培训,IMS 编写与评审,IMS文件的建立于发布) 和试运行阶段(体系文件宣贯,体系文 件运行,体系文件评审、修正),体系 实施阶段(记录与信息管理,见识与测 量,不符合控制,IMS内审)和评审改 进阶段(纠正与预防措施,IMS管理评 审与改进) 六西格玛管理中的角色及其职能 答:角色:高级管理者(学习六西 格玛管理、领导最高管理团队将六西格 玛项目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参加合适 的六西格玛项目小组、保持对整个体系 的全局把握避免仅仅是局部优化、保持 一个长期的视野、在合适的情况下,解 释6西格玛管理、主持对六西格玛项目 的重要环节的审查和评价)、最高管理 团队成员(学习六西格玛、在整个组织 中开展六西格玛、管理和区分六西格玛 项目的优先次序、给六西格玛项目分派 倡导者、黑带和绿带,在他们的职责范 围内,与高级管理者一起主持六西格玛 项目的审核和评价、改进六西格玛过程、 清楚六西格玛管理障碍、提供六西格玛 管理所必要的资源)、倡导者(负责六 西格玛管理在组织中的部署;构建六西 格玛管理基础,负责六西格玛管理实施 中的沟通与协调)、黑带大师(对六西 格玛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具有较深的了 解与体验,并将他们传递到组织中 来,·培训黑带和绿带,确保他们掌握了 适用的工具和方法;为黑带和绿带的六 西格玛项目提供指导,·协调和指导跨职 能的六西格玛项目,协助倡导者和管理 层选择和管理六西格玛项目)、黑带(·领 导六西格玛项目团队,实施并完成六西 格玛项目;向团队成员提供适用的工具 与方法的培训;识别过程改进机会并选 择最有效的工具和技术实现改进;向团 队传达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建立对六西 格玛管理的共识;向倡导者和管理层报 告六西格玛项目的进展;将通过项目实 施获得的知识传递给组织和其他黑带; 为绿带提供项目指导。)、绿带和过程 的所有人。 DMAIC与PDCA的区别 答:1。DMAIC拥有众多工具,且 有不少新工具2:DMAIC模式优先考虑客 户及评估措施3:DMAIC在改进时既可进 行“流程改进”,也可进行流程再设计 过程方法的阶段 答:一、调查诊断,调整资源二、 培训起步,系统策划三、编写文件,发 放运行四、审核评审,纠偏完善五、整 顿改进,正式审核六、总结提高,持续 改进 产品质量因素 答:1)企业领导质量意识和职能 的发挥情况2)质量组织的完善程度 3)人的实际素质4)质量信息系统 的完善程度5)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 执行情况6)设计和规范质量7) 采购质量8)过程准备质量9)过 程控制质量 简单描叙质量屋 答:左墙:用户需求及其重要性。 天花板:工程措施。房间:关系矩阵。 地板:工程措施的指标及其相对重要度。 屋顶:相关矩阵。右墙:市场竞争能力 评估。地下室:技术竞争能力评估。 名词解释; 产品: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软件、 服务和流程性材料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 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质量管理:组织为了使其产品质量 能满足不断更新的顾客质量要求而开展 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改 进等管理活动的总和。 质量策划;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 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 其质量目标 质量控制: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 活动 质量保证;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 满足的信任的活动 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 的程度的感受 顾客忠诚:顾客在满意的基础上, 对某品牌或企业作出长期购买的心理承 诺,是顾客一种倾向性意识和行为的结 合 质量成本: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 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达到满意的质量 所造成的损失 过程能力:在一定时间处于控制状 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过程能力指数;表示过程能力满足 过程质量标准要求程度的量值 质量功能展开;将顾客满意因素与 设计过程耦合起来的一种有效工具 抽样检验: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 一部分进行检验,通过检验这少量产品 来对这批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并对这 批产品作出是否合格、能否接受的结论 可靠性:产品(包括零件和元器件、 整机设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 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能力 失效率:工作到某时刻尚未失效的 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 的概率 六西格玛管理:管理者坚定、严格 的追求在所有过程中减少偏差以实现连 续的和突破性的变革,以此影响组织的 上线和下线并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或由组织发起的对制造、服务和管 理过程进行新的创造,由此在减少缺陷 和缩短产品周期时间方面得到持续的大 幅度的提高 SDSA模式;帮助员工进行流程标准 化的一种方法或者路标,包含标准化, 实施,研究,改进四个步骤 PDSA模式:员工通过减少顾客需求 与过程性能之间的差异来提高或者变革 过程的方法或路标。包括计划、实施、 研究和改进四个步骤 填空选择 影响质量的因素:环境、设备、人、 方法、材料。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管理职责、 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质量管理的阶段:质量检验、统计 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成本的分类:预防成本、鉴定 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以顾客为关 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 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 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质量管理包含的内容:制定质量方 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七种老工具:分层法、排列图法、 因果图法、检查表法、直方图法、散步 图法、控制图。 质量管理因素:人、机、料、法、 环。 控制图的分类:计量值控制图和计 数值控制图两大类。 各国的质量奖:美国波多里奇国家 质量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中 国的全国质量奖。质量成本总额曲线: 54页。 质量成本核算的步骤:成本科目设 置、成本统计、核算、分析、考核、成 本的计划与控制。质量功能展开的过程: 质量展开、成本展开、技术展开、可靠 性展开。 页脚内容1

质量管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 1. 所有取值能—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2. 在质量管理中,正态分布确定的参数c越小,表明质量的(一致性)越好。 3. 已知总体为N(、2),则样本平均数的数字特征值与总体 的数字特征值的关系是:E(样本平均数)=(卩),D(样本平均数)=(c 2/n )。 4. 控制图采用3 c为控制界限,是因为在该点(错发警报)的错误 和(漏发警报)的错误造成的总损失最小。 5. X控制图是用来反映和控制产品质量数据(集中趋势)的变化 的。 6. X控制图的上控制界限为(x+m3 A2R )。 7. 表示(相邻观察数据)相差的绝对值被称为移差。 8. 抽样后在控制图上打点,出现连续7点上升,被称为:(单调 链)。 9. 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是(执行)阶段。 10. 因果图中的(特性)指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结果。 11.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偏离了,修正后的过程能力指数C pk T 2

((1 K)C p )。 p 6 12. 预防周期性维护方式的特点是:定期全面进行(预检预修)工作。 1. 选控的概念是将系统因素进一步划分为:(非控系统因素)和(欲 控系统因素)。 2. 质量体系就是为了达到(质量目标)所建立的综合体。 二.单项选择题 3. 传统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是( A )。 A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 B按照过去的经验进行质量检验 C按照领导的意图进行质量检验 4. 2000年版IS09000族标准将由四项基本标准及若干份支持性技 术报告构成。四项基本标准中一一ISO9001是:(C )。 A质量体系审核指南B质量管理体系一指南 C质量管理体系一要求D质量管理体系一概念和 术语

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汇总001

2010年自考《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单选题1、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2、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因素,质量的作用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要重要。质量不仅是国际市场中竞争的主要手段,还是对关系人类社会安全和生存环境的种种威胁的防御力量。3、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4、名牌产品的本质特征是其差异性。差异性包括产品的差异性和市场的差异性。5、实施品牌战略,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在产品品质竞争力的基础上,推行系统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加强产品宣传,塑造名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培养消费者品牌偏好及品牌忠诚,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6、实行品牌经理制有利于确立品牌经营和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独特地位;有利于集中各种品牌资源优势;有利于跟踪市场变化,引导消费者的品牌消费行为,发展品牌偏好,提高品牌满意度和知名度,培育品牌忠诚度;也有利于品牌的延伸管理,将品牌资源的经营搞大搞活。7、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又是管理与经营方式的竞争,经营机制与体制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8、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9、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这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表现和基本要求,市场经济越发达,这种关系越明显。 10、质量文化和质量战略具有相互的能动作用。11、在组织上涉及企业中每

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个人;在内容上则涉及经营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所有方面,如企业的质量决策文化、质量产品文化、质量服务文化、质量道德文化、质量公关文化及质量文本文化等。总而言之,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彻底转换。反映在质量战略上,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企业必须着力培育以“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理念为核心的质量文化。12、服务通常是无形的,软件由信息组成,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因为根据ISO9000:2000标准对“产品”的定义,服务乃是产品的一种形式。就质量特性而言,视为硬件的有形产品,通常以其可描述的可计数度量的质量特性予以识别,如性能、可信性(可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和时间性。13、反映服务质量要求质量特性主要有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14、ISO9000:2000标准将“质量特性”定义为“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如产品的几何尺寸、技术性能等是产品的质量特性;过程能力、过程的变差、过程稳定性、过程规范等是过程的质量特性;体系的方针、目标及其内涵和水准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等是体系的质量特性。ISO9000:2000对“效率”的定义是“达到的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是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实施和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