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债务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金汇兑本位制,其核心是“双挂钩机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在这种体系下,一旦各国的非自愿储备增加,就必然将非自愿储备拿去兑换黄金,从而减少美国的储备资产,迫使美国紧缩银根、减少美元的发行,进而减少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制约着美国对外提供过多的美元,同时也就抑制了美国境内的债务经济向全球范围的扩张。

随着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扩大,美国境外债务不断积累起来,形成庞大的境外美元资产,这是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美国债务经济根源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和美国各类金融资产的国际流动渠道畅通是形成其国际循环的两个支柱。美国债务经济的持续扩张使全球流动性因此而加速膨胀,于是不断膨胀的美元流动性最终将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引起全球金融系统的严重动荡。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奏,它必须适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

美国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赤字使其积累了庞大的境外债务,这些债务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形式存在,是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债务经济的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如石油)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美国发行、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到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的交易中。这就形成了美国独有形式的“债务经济”:美国国内债务不断增加,而美国一般制造业却由于寻求低成本地区而不断外移到美国境外,于是美国消费的产品必须靠国外提供,国内债务就引起了国际贸易的逆差;由于美国不需要用外汇去进口,于是贸易逆差导致大量美元外流,各国持有的美元现金增加,导致对美元资产的需求增加。这样,美国便通过金融项目不断向外输出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进而导致美元现金回流、美元金融资产不断在境外积累的情况。

与此同时,制造业向海外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加剧了美国债务经济的程度更加深化。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投资秩序逐步建立,投资自由化趋向日趋明显,新兴市场国家的出现及其优惠的投资政策、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的众多企业,进行外包生产,以此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美国更是如此,国内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国外,“去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现在,美国居于世界产业链的最高端,技术进步的成果

转化为高技术产品的高价值,低端低价的产品美国不再多生产,因为其不能获得高的利润收入,用高技术产品换取这些低端和低价的产品要比生产它们来得更合算。即使如此,所有的高技术出口和其他美国优势产业产品的出口收入之和仍不足以抵扣美国进口低端产品和资源的支出,美国进出口贸易逆差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大。

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直接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膨胀,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2001年前后,在美元对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短暂的升值之后,美元开始经历大幅贬值的过程,尤其是对欧元贬值最高幅度曾达50%以上。次贷危机的出现并不是美国银行业一时疏忽大意,而是美国长期自私的内外政策效果的积累。毕竟,美元资金的对外过度提供,使得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机会。但一旦投资者意识到全球流动性过度膨胀的问题,投资者对房地产和其他美元金融资产的信心就开始动摇,各国对于使用其他货币作为外汇储备单位的呼声就越来越大。美元的持续、大幅贬值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欧元作为储备货币,国际上对欧元及其计价的资产开始出现持续的、大规模的需求,欧元资产成为各国减持美元资产的部分替代品,这当然就会引起欧元汇率的持续走高。但欧盟已经处于经济减速和高通胀的两面夹击中,欧元升值对其可谓雪上加霜,不断走强的欧元令欧洲各国出口商更是叫苦不迭。欧洲为了解决欧元对美元升值面对的经济压力,只能大举增发欧元(以欧元计价的包括各种国际债券等大量金融资产)来应对国际市场上对欧元的需求,欧元的强势也使全世界各国发行更多欧元计价的各类债券。2003年底,全球发行的以欧元计价的国际债券余额已超过美元。从2008年4月下旬美元对欧元比价跌至最低纪录以来,美元又开始出现转跌反升。美元的贬值只能将欧元也拉下水,劣币使良币也变成劣币(也许我们称之为“滥币”更加合适,因为这不是源于货币本身的不足值,而是货币及其计价资产的滥发),欧元也只能随美元的波、逐美元的流。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即使其中一种货币币值保持稳定,而如果另一种主要货币滥发,就一定会逼使稳定的货币滥发,于是整个货币体系将掉进一个“滥币牵连良币”的陷阱。欧元的诞生是欧洲国家消除汇率风险、减少货币动荡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积极尝试,但单独的欧元最终却并不能解决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

由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开始,引发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必将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稳定性。因为美元问题不再是美国一国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美元的汇率的风险不仅是美国的风险,也是整个世界货币体系的风险。危机一旦发生不但美国会遭受衰退的打击,世界的高增长也将会停顿。美国背负如此庞大的境外美元债务,是不可能依靠美国自己的经济增长来还清,需要世界各国一定程度地替美国买单。世界货币格局必须依照世界经济格局做出

一些合适的调整,唯一的缓解途径就是本着宽容、克制、合作的精神进行多国间的谈判,增强国际货币合作以修正当前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稳定、和谐、公平的国际货币新秩序。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6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兼论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安岗 内容提要本文将科技革命放在世界经济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影响世界经济的规律,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解释这种影响的路径,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最后还就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看法,算作本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科技革命世界经济 IT革命 一、科技革命的概念及阶段划分 1.科技革命的概念。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是交错展开的,社会发展中产生技术突破的需要,人们便会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实践活动有能极大的推进科学的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明显,为了研究上的便利,便将两个概念合起来称为科技革命。 按照欧洲中心论者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内生地发源、发生于西方世界。这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什么是科学和技术?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和技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算什么?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有没有贡献? 科学是建立在事实检验基础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观点,中国灿烂的文明中有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当然不乏具有革命性的科学和技术。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已具有了较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沈括在1086年完成的《梦溪笔谈》有五分之三的篇幅记述了当时的科学成就,自然科学有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冶金学、建筑学、生物学、农艺学、医药学等学科,人文科学有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可见科技知识之丰富。 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贡得·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说明十五至十八世纪,中国及印度的技术和科学思想传播到了西方,并构成了西方世界兴起的重要原因。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经济史和科技革命的问题。 2.科技革命的阶段划分。考虑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的不同步,科技革命阶段的划分便以技术革命是否发生为标准,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科学革命的成果仍要通过技术革命来体现。以16~18世纪西方世界的兴起为界,科技革命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古代农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扬弃,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根据李约瑟的研究,公元1世纪到18世纪,至少有26大项超前约十个世纪的技术发明由中国传到西方,而同时西方传到中国的技术发明只有4大项。这足以说明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是站在古代东方先进科技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代科技革命由于本身零散的特点和缺乏资料,很难细分出阶段来。我国朱宁等学者在《变乱的文明》一书中提出,古代文明中有三个技术性标志:炼铁、造纸和印刷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古代科技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凝聚了古人的实践和智慧,并且构成了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础。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按传统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二、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和规律 1.技术—经济范式(tech-economic paradigm)。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学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本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演进方式。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G·多西将这个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之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1983年,C·佩雷兹(C. Perez)在发表于《未来》杂志的论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结构变迁与新技术吸收》中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1988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与佩雷斯在合作发表的《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又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利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每个其它领域,即它是一个‘亚模式’”。我国学者王春法(2001)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的范围、规模和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以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者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了不同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其二,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一国乃至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和建立新范式的过程,而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技术—经济范式的结构图标如下:

美国经济大萧条英文介绍

Economic crisis In October 24, 1929, American black Thursday, crazy stock trend suddenly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trading a total of nearly 13000000 shares of stock, beyond more than 10 times of the normal daily trading volume. In financial speculation and bubble economy, the soared stock price now moved so that it can not keep up with the speed of price quotes. With many people in bankruptcy with a mountain of debt, even 8 people killing themselves on the day because of Dutch act of debt, the financial panic started. However, this was the largest , the longest, and the worst start of economic crisis in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m. In the following four years, the capitalist world sank into the global crisis economically, socially and politically , has been a huge impact, precarious.

对美国债务危机的几点认识及对策建议

对美国债务危机的几点认识及对策建议 【摘要】文章从美国经济增长方式和财政收支制度安排入手,分析了美债危机发生及扩散的必然性,指出美债危机对美国出口和长期融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令外国投资者陷入两难困境。同时,分析了中国作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在此次美债危机中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提出了我国应对美债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财政收支制度;债务危机 2011年8月5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失去AAA评级,市场信心遭受重创,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主要股指暴跌暴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原油价格下挫10%以上,黄金现货价格达到每盎司1 800多美元,一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弥漫着严重的恐慌情绪。 一、美债危机爆发及扩散有其必然性 美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不是突发事件,是美国经济内在“痼疾”长期积累的结果,美两党纷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看似很热闹,其实深层次原因很多,主要有: (一)寅吃卯粮,美国国债规模不断积累 美国的经济政策在不同时期虽有所调整,但主流是奉行凯恩斯主义,其主要特点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形势差时,政府大量发行国债,增加政府开支刺激经济增长,这必然增加政府赤字,经济形势好时政府又难以及时收缩开支,其结果必然是国债规模越积越高。尤其是“9.11”之后,在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发动了针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两场战争,军费开支急剧增加,使美政府财政赤字飙升。如此大规模举债,爆发美债危机是迟早的事,标普下调美主权信用等级不过是根“导火索”。 (二)美国滥用美元霸权的必然结果 今天的债就是明天的税,政府偿还债务的合法手段就是收税,而一旦税收无法满足偿还要求,就不得不求助于货币发行。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美国开始滥用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不负责任地乱发钞票。尤其是美国推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其实就是使美国国债货币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征收铸币税。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日就毫不客气地指出:美国是依赖美元垄断地位的“寄生虫”! (三)美国国债持有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2010年底,在14.0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中,国际投资者持有的比例高达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 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经济增长率将会达到5.O%,这不仅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而且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最高纪录。然而,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在强劲复苏的第二年经济增长往往会相对回落,同时,美国逐渐积累的贸易逆差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元贬值压力、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等均是2005年世界经济将不得不面对的潜在风险。据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明显放缓,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会在4.3%左右。对于2005年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我们需要谨慎对待、沉着应对。 2004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2004年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经济复苏的趋势。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显得更为强劲,而欧盟的经济增长则相对疲软,但是相对于2003年来讲均有很大起色。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全年增长速度估计为4.4%左右。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消费,二是投资。消费在美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美国GDP中的比重达到了70.5%。2000年进入经济衰退之后,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尤其是在“9·ll”袭击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军费开支大幅度增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美联储从2000年5月到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这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减税和降息刺激了美国居民的消费尤其是对住房和汽车这类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私人消费支出比较而言,2004年美国的私人国内投资的增长速度更快,尤其是设备和软件的投资,存货投资进一步下降,这表明美国经济消化萧条时期库存的能力有所提高,是新的经济周期即将开始的重要信号。2002年以来美元的贬值有助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20世纪以来,美国历经数次由泡沫引发的股灾,其中以1929 年和2000 年的股灾最为严重。为更好地认识这两次以及任何股市泡沫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这里我们重温1929年股灾后的大萧条。 飞扬的二十年 20年代同样被当时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自己吝啬的大门。“人人都应该富裕”,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发表了他对新时代的看法。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机会和富裕成为20年代醒目的标志。 美国股市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20世纪前期美国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希尔在1929年10月22日的《纽约时报》头条表示,“我认为股票价格还很低。”可是,没过几天股市泡沫就开始破裂。 股市泡沫的培植、经济超速增长常常是技术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氛围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美国20年代的经历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因素的作用。以美国制造业为例,1920年开始,美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了10年。1921年的指数水平为67,而1929年的该指数已经到了119点,制造业保持了超过6%的增长速度。1929年10月股市崩溃后,到1932年该指数仅有63点,比起1929年高峰时跌了47%。 就工业技术而言,一战当中和以后老的石油和钢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新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战争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民用经济的推动效果明显。如果我们用投资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资本数量来衡量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推广速度,我们发现1915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6亿美元,而到了1918年,这一数字已到2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00%!新工厂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的话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工业界对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的自信,“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任意款式、任意色彩的福特汽车。” 除了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府与大企业的密切关系、信用消费形成等因素都促进了整个20年代的经济腾飞,同时也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非理性、使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使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上升,消费能力增强,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供应商采用更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采用更新的技术和更大范围的运用科学管理模式,进而反过来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促进更高的消费。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机制。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骛,“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器(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汽车等等。“新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 20年代对经济前景的自信更集中地体现在股票市场。在股市最狂热的1929年夏,美国封闭基金的价格远远超过其资产净值,比二战后封闭基金平均溢价60%,这意味着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资产的价值。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即使存在作空机制,也不能完全抑制当时股票价格的上涨。在投机最盛行的1929年1月,当股票做空方借入股票时(这是做空交易运作的一部分),需为借入的股票支付18%的月利率,这意味着很难借到股票去做空,以致使做空机制无法抑制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像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一样,1929年的危机前同样是一片欣欣向荣。社会中涌动的暗流,像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市公司行为扭曲,都被节节攀升的股市和对幸福未来的预期冲得无边无影。

美国债务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金汇兑本位制,其核心是“双挂钩机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在这种体系下,一旦各国的非自愿储备增加,就必然将非自愿储备拿去兑换黄金,从而减少美国的储备资产,迫使美国紧缩银根、减少美元的发行,进而减少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制约着美国对外提供过多的美元,同时也就抑制了美国境内的债务经济向全球范围的扩张。 随着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扩大,美国境外债务不断积累起来,形成庞大的境外美元资产,这是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美国债务经济根源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和美国各类金融资产的国际流动渠道畅通是形成其国际循环的两个支柱。美国债务经济的持续扩张使全球流动性因此而加速膨胀,于是不断膨胀的美元流动性最终将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引起全球金融系统的严重动荡。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奏,它必须适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 美国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赤字使其积累了庞大的境外债务,这些债务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形式存在,是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债务经济的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如石油)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美国发行、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到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的交易中。这就形成了美国独有形式的“债务经济”:美国国内债务不断增加,而美国一般制造业却由于寻求低成本地区而不断外移到美国境外,于是美国消费的产品必须靠国外提供,国内债务就引起了国际贸易的逆差;由于美国不需要用外汇去进口,于是贸易逆差导致大量美元外流,各国持有的美元现金增加,导致对美元资产的需求增加。这样,美国便通过金融项目不断向外输出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进而导致美元现金回流、美元金融资产不断在境外积累的情况。 与此同时,制造业向海外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加剧了美国债务经济的程度更加深化。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投资秩序逐步建立,投资自由化趋向日趋明显,新兴市场国家的出现及其优惠的投资政策、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的众多企业,进行外包生产,以此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美国更是如此,国内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国外,“去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现在,美国居于世界产业链的最高端,技术进步的成果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百度文库.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跨国公司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国际化, 促进科技的开发利用日趋国际化这五部分,来论证其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扩大.提出对其正面影响的利用,对负面影响的控制. 关键词: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化贫富差距健康有序 跨国公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作为一种以全球市场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形态。从它形成到壮大的一百多年,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跨国公司得到快速的发展,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6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有跨国公司7276家,受其控制的国外子公司27300家;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跨国公司的数量已增到10000多家,由其控制的国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已达104000家。而到1996年,跨国公司则增于4.4万家,受其控制的子公司则达28万家,其在全世界的雇员也增长到7000多万人。正如前所述,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 一、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跨国公司的大量产生促进了国际市场规则的统一,促进了国际市场的深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同时发生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为何能与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实施经济一体化,主要原因便是美、加跨国公司对其多年扩张和渗透的结果。1955-1989年间,美国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资总额从6.07亿美元增加到70.79亿美元,增长了10.7倍,分别占当年对拉美投资总额的9.2%和11.5%。事实上,美国一直是墨西哥最大的投资者,在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美国资本占60%以上,1980年在墨西哥的2349家国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占总数的79.7%和2.6%。美国和加拿大跨国公司多年来在北美一直属优势的投资比例,使得北美三国贸易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之前已悄然出现,美加墨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已很高。这说明,跨国公司在区内的扩张已为其创造了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1]【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因为:1.跨国公司在一个区域内投资促进了区内国家比较优势的提升。2.跨国公司的区内投资趋同了国际经济游

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增速放缓,风险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至4.3%,比该组织4月份的预测低0.1个百分点。2008年后,得益于各国政府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世界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走向复苏。刺激政策一方面使金融市场领先于实体经济出现“V”形反转;另一方面,各国央行大规模释放流动性,推动大宗商品,尤其是黄金、石油的价格一路攀升,在全球范围造成了事实上的通胀压力,成为世界经济的现实威胁。 2、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再次衰退 彭博社7月24日预计,美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仅增长1.8%,低于一季度的1.9%。而且,美国目前房产销售下滑,消费者信心低落,经济扩张的步伐已经放缓至1年以来的新低。美国经济学者戈德伯格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出台的美债法案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令美国勉强渡过了眼下的债务危机,充其量只是民主、共和两党的政治恶斗告一段落。法案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3、欧元区经济和日本前景黯淡 欧元地区经济增长已经降至两年来新低。而日本在遭遇大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事故的冲击之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暗淡。 4、新型经济体遭受通胀风险 作为本轮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不断升温的通胀风险。为了抵御通胀,大部分新兴经济体不断加息或采取其他紧缩政策给经济降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经济的强劲复苏。 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外储经营压力有所增加 作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目前我国拥有着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在这些资产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此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给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一定压力。降级之后,可能会带来投资者对美债的抛售行为,不排除美元贬值的可能,这可能会让中国外汇储备遭遇一定的损失。 2、引发热钱压境之忧 由于此次降级是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史上首次”,因此其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震荡不言而喻。这一事件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一股“震荡波”,同时也将加快国际游资冲击新兴市场的步伐。相比于欧美等国,由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持续高增长,利率水平较高,汇率升值空间大,因此中国市场可能会成为部分国际游资的觊觎之地。 3、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 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会带来美元走势继续疲软,人民币会面临一定升值压力。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美元的贬值将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对进口大量原材料的我国来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增加。 4、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制约 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令央行加息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三、中国的对策 连日来,美国国债危机、美股大跌、美国主权信用被降级等连串事件不断发酵,美国经济一片“愁云惨雾”,引来老百姓诸多疑问:这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如何应对?7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广东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值得重点关注。 1.被通胀压力增大,拖累股市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称霸全球,美元是事实的国际货币,美国国债则是全球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投资交易品种。近日很多分析认为,这次事件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潜在影响不言而喻,很多与老百姓关系还相当“贴身”: ———外汇储备可能缩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逼近3.2万亿美元,当中约有1.16万亿美元是持有美国国债。有分析认为,美国再次提高了债务上限,意味着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走势将继续走弱;而主权信用遭降级,投资者减持美债意欲增大,将进一步冲击美元,直接后果是会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 ———“被通胀”压力增大。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砂等进口均价大幅上升。长远看美元将走弱,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暴涨,我国输入性通胀将更为突出。 ———出口增长可能受阻。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增速呈明显回落趋势。有分析认为,一方面,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将增大融资成本,打击投资者信心,美国经济可能“二次探底”;另一方面,美国国债市场大幅波动,将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影响全球经济,进而影响中国出口。 ———股市受拖累。上周美国股市经历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大一次重挫,三大股指跌幅均超5%,中国股市也不能幸免,周五沪指下跌2.15%,深成指下跌1.95%。市场预计,评级下降的影响周一后还会逐步显现,可能继续拖累全球股市。 不过,也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王曦等专家认为,这次更多的是信心问题,实际影响还有待观察。 2.外汇储备的格局,短期难改 目前更受关注的是,如何减少这些外围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AA+评级,现在美国国债信用水平还不如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最直接的问题,是如何减少其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对此各界已有共识,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就表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将继续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加强风险管理。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同比大增30%,但前5个月却减持了3亿美元美国国债。 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教授郑英隆认为,更重要的启示,是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国长期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既存在突出的保值增值问题,也造成了外汇占款形成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膨胀。美国国债信用下降,但全球却找不到同样容量和信用的国债市场;美国经济数据不佳,但欧洲债务危机更加严重;发达国家复苏缓慢,但新兴经济体也存在通胀、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要短期改变我国外汇储备格局不容易。

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的影响

字数:1000英文 参考文献格式:HARVARD,最少6个,要有文内引用 Brief description Your essay should: be 1000 words; be original; be well argued, articulate, well structured, coherent; be typed (Times New Roman, 12-pt font, 1.5-spaced, 2 cm margins); use an approved referencing style, e.g. MLA, Harvard, Chicago, APA; and be fully referenced with five or more relevant academic references (books, book chapters or journal 8articles). Answer following questions. “On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sation in Asia has been the commodificati on of people in new ways.” Do you agree with this claim? In your answer refer to two or three countries. Definition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an economic phenomenon which interferes every nation in the world, and world economy is bonded together with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sales. Driven by political pressure and better technology, it has accelerated rapidly in recent decades.(Globalization:Origion, development and impact, YangBoxu)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Nowadays, most people, to some extent, have accepted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life, since globalization is not a new concept to human beings. Globalization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eople and corporations have been buying from and selling to each other in lands from far away, such as the famous Silk Road across Central Asia that connected China and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In Xihan, Zhang Qian visited the region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Mediterranean. Trade caravans carried silk to the northwest. Beside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Zheng He voyaged down the west ocean under order. This navigation was beneficial to China’s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d to the politic,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s of every country in Asia. In my opinion, the initial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exchanging goods, which can be called trade in early tim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一)

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 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冲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 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 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本文将从经济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和资本外投的机会。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 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然而,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导致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正如马来西亚一位前副总理所惊叹:“索罗斯使40年如一日,一直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毁于一旦。”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发

美国新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历史比较

美国新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历史比较 □郑联盛(中国财政部)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AIG被国有化,高盛和摩根转型银行控股公司。美国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次贷危机全面升级,演绎了全球金融历史的一次重大“金融海啸”。 实际上,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新一轮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甚至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一次流动性危机,也是一场信用危机。大萧条是一次严重的银行危机和偿付危机,更是一次破坏性极大的经济危机。比较之下,两者都是系统性危机,但到目前新一轮金融危机尚未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发展还存在重大变数,是否会演化为经济危机,现在还不得而知。通过对大萧条和当前危机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金融危机演进历程的认识,以及如何妥善应对金融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相似性 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乃至全球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虽已过去70多年,但对危机的研究仍是美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比大萧条和本轮金融危机,其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地产泡沫是两次危机的引爆点 大萧条爆发初期,房地产市场生产过剩,而且所有住宅中大约一半被抵押;其后,大规模的违约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1]在1934年1月美国《城市住宅金融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2个城市中,自有房屋抵押贷款的违约比例均超过21%,其中,超过一半的城市,违约比例超过了38%,克里夫兰甚至高达62%(Bernanke,1983)。当时美国经济除1920-1926年的土地泡沫之外,1925后美国股市泡沫迅速成长,不到四年时间,标普综合指数上涨了3倍多。 而本轮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就是众所周知的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泡沫(何帆和张明,2007)。美联储持续降息和贷款标准的放松,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催生了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2001年美国次贷总额占抵押贷款市场总额的比率仅为5.6%,到2006年该比率上升到20%;无需或可较少提供财务资料的房贷自2001年的28.5%上升到2006年的50.8%。 2.两次危机的破坏力极大 1930—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金融体系最艰难、最混沌的阶段。1933年3月,银行破产达到高潮,银行体系瘫痪,违约和破产程度严重,影响了除联邦政府之外的几乎所有借款人。1930年11月—12月,第一次银行危机爆发;1931年夏天,金融恐慌演化为经济衰退;1933年3月,银行“休假”,整个银行体系陷入瘫痪;直到1933年—1935年,罗斯福新政之后,重建金融体系,经济才缓慢复苏。1930—1933年,每年银行倒闭的比例分别为5.6%、10.5%、7.8%和12.9%,到1933年年底,坚持经营的银行仅为1929年的一半强,美国的银行数量从25000家减少到不足15000家(Bernanke,1995)。 另外一方面,大萧条的破坏力体现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上,即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活动从1929年中期到1933年初持续衰退。工业产出下降了37%,价格下降了33%,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而名义的国民生产总值则下降了一半以上。失业率上升到25%的最高峰,并在20世纪30年代其他的年份中一直保持在15%以上(恩格尔曼等,2008)。[2]新一轮金融危机,截至2008年6月底,已经产生了117家“问题银行”。随着“两房”被接管,雷曼、美林倒下,AIG被国有化,华惠银行破产,可能还会有上百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有可能让美国付出将近3万亿美元的代价,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20%以上(Roubini,2008a)。另外,鲁比尼(Roubini,2008b)警告称,在实体经济方面,占全球GDP约55%的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不能排除系统性失败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对照美国1987年储贷危机、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以及1991年北欧危机的经验看,美国次贷危机在集中爆发告一段落之后仍将经历两年的经济下滑,至少要到2010年企稳。从政府救援的角度出发,政府推出救市之后,经济仍要平均下滑或者衰退两年(申银万国,2008)。 3.危机的爆发和金融部门非审慎行为密不可分 大萧条和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非审慎经营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美国的银行业是由

古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古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古到今对世界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后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更将会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世界历史分为大致的几个时段,在不同的时段中中国经济对世界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无一例外的是它们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古代中国时期,约相当于公元前四到五世纪到公元1840年;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约相当于公元1840年到1949年;三,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从公元1949年以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外经济交往的法理和内涵有着质的区别。 首先,毫无疑问,中国的文化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乃至中国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形成了目前仍在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南亚中华文化圈,就是在美国这个最现代与中国文化最不同的国家里,也挡不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透,在他们的书店中总能看到中国古代的典籍,还有中医、气功、武术、京剧等等也在影响着一些美国人的生活。除宗教以外,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范围能

有中国文化这样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古代曾经无比地强大。文化强大不过是国家强大的最高表现而已,而且当一个国家强大到特别的程度时,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会成为世界的,就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就是从古代开始形成的对世界影响的继续。 中国文化的强大源于在几个标志性的历史时期经济的繁荣,对世界的影响势必有如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对现代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下面就这几个标志性的历史时期做一下简短的探讨: 无一例外认为秦朝的统一是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其主要依据是秦统一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拆关塞,结束了战国时期各国关塞壁垒,货币制度混乱的局面,使得各个地区物产流通,有利于商品交换,这就是影响全球经济的一个开端。 但由于秦无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把东方六国的经济结构强行纳入秦的经济发展轨道之中,中断了东方六国商品经济的继续,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制度的统一所带来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而这种可能到了汉初才转变成现实。

浅析美国大萧条前后的政府政策

【公共经济】 浅析美国大萧条前后的政府政策 胡 岠 摘 要:美国1929年-1933年大萧条前后的政策运用能够为我国目前的政策制订带来一定启示。1929年之前,未实行反周期政策为大萧条埋下了伏笔,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加息、加税、贸易 保护政策等使得经济恢复时间被人为延长。193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宽松和财政政策的加强使得 美国转向福利型社会,实现了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再起飞,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既包括应急性政策, 也包括意在长期调整转型的政策。对目前中国政策制订的借鉴意义在于:政策应尽量遵从反周期 的原理;政策的出台一定要及时,并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危 机来临时应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财政政策应兼顾短期的应急作用和长期的调整转型作 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贸易保护 产业升级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不论是作为老牌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还是代表新兴势力的金砖四国BRIC(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其国内经济都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经济体,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区分。 发达国家问题主要在于:危机起源于这些国家,衍生品市场过于庞大而缺乏管制,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习经济基本面,导致泡沫破裂后流动性紧缩,信贷和消费大幅缩水,经济在失去原有动力的情况下,亦无法找到新的动力,国内存在大量失业问题。代表国家为美国、英国。资源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在于:欧美经济大幅滑坡,资本市场泡沫破裂,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大熊市,资源国的国民收入大幅缩水,而国内经济本身尚缺乏足够活力,证券市场的暴跌又使得普通民众可支配收入减少,外资的出逃使外汇储备捉襟见肘。代表国家为俄罗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在于:过去数十年发生的产业转移造成的畸形发展模式使得这类国家对资源的依赖较为严重,核心产业的产品更多仍停留在高能耗、低附加值阶段,同时大量依赖海外订单,高增长并非真正建立在国内需求上。在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时,海外订单大幅减少,国内经济面临转型,但扩大内需及转型又需解决诸多困难。代表国家为中国、印度。 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各国政府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加以应对,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因此在这些政策之间进行比较并不合适宜。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应对危机时的一大优势是可以以史为鉴,总结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程中遇到经济萧条所之前与之后所采取的政策,以帮助我们今天的决策。从这一点出发,本文选取了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前后所采取的政府政策加以研究,试图找出对今天中国政策制订的可借鉴之处。 一、美国1929-1933年发生经济危机的政策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债权国,而国内政局稳定,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英国于1925年恢复到战前的金本位,英镑兑美元由之前的1兑3.4升值至1兑4.866,导致美国出口能力大幅提升。上述两个因素导致资金大量流入美国,美国积累了丰富的黄金储备,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史称“柯立芝繁荣”。大量资金流入后需要寻找投资渠道,自然便会选择流入证券市场。由于当时的金融市场缺乏有效地监管,市场疯狂的投机行为催生了巨大的泡沫,而内幕交易等行为也屡禁不止。由于当时的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尚处于混业经营阶段,摩根大通等金融巨头利用其资源、人脉上的便利,在股市中攫取了巨额的利益。但巨大的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1929年开始的股灾中,道琼斯工业平均值数从高点一路下滑,在大萧条中的最大跌幅达到其高点的87%。普遍认为,股市的崩盘是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然而,由于当时金融体系的影响力远不如今、以及美国人利用循环及非循环信贷过度消费的模式尚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