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鼠

小鼠

小鼠
小鼠

小鼠(Mouse. Mus. musculus)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小鼠属(Mus)。小鼠来源于野生鼷鼠,从17世纪开始用于解剖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经长期人工饲养选择培育,已育成多达千余个独立的远交群和近交系,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由于小鼠繁殖快,饲养管理费用低,所以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实验动物,也是当今世界上研究最详尽的哺乳类实验动物。

第一节生物学特性

一、行为和习性

1. 小鼠胆小,易于受惊,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反应敏感。受惊时,尾巴挺直并猛力甩动,如强光或噪声刺激可导致哺乳母鼠神经紊乱,发生食仔现象。

2. 小鼠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情温顺易于捕捉,一旦逃出笼外过夜则恢复野性,行动敏捷难以捕捉。

3. 小鼠喜欢阴暗,固定一处睡眠营巢。傍晚活动加强,夜间更加活跃,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

4. 小鼠是典型的啮齿动物,门齿终生生长。因此小鼠有啃咬习惯,以此来磨损门齿并保持其长短的恒定。

5. 小鼠为群居动物,当群饲时,其饲料消耗量比单个饲养时多,生长发育也快。

6. 小鼠群体中性成熟的雄鼠放在一起易发生互斗。源于一窝的雄鼠或断奶后同笼饲养的雄鼠间则较少攻击。外来雄鼠常招致几只雄鼠的集体攻击。群居优势在雄性很明显,表现为群体中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被称为“理发师”,而处于劣势者胡须被拔光。这一现象应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别。

雄鼠具有分泌醋酸胺臭气的特性,是小鼠饲养室内特异臭气的主要原因。

7. 小鼠对外界温度的变化特别是低温非常敏感,由于运输、环境改变而致低温可很快引起小鼠死亡。

二、解剖学特点

1. 外观

小鼠体形小,90日龄的昆明种小鼠体长为90~110mm,体重为35~55g 。近交系如615小鼠体长为85~94mm,体重为24~35g。一般雄鼠大于雌鼠。

嘴尖,头呈锥体形,嘴脸前部两侧有触须,耳耸立呈半圆形。

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成年鼠尾长约150mm。尾有四条明显的血管,背腹面各有一条静脉,两侧各有一条动脉。尾有平衡、散热和自卫等功能。

被毛颜色有白色、野生色、黑色、肉桂色、褐色、白斑等。健康小鼠被毛光滑紧贴体表,四肢匀称,眼睛亮而有神。

2. 骨骼系统

小鼠上下颌各有两个门齿和六个臼齿,齿式为2(1003/1003)=16。门齿终生不断生长。下颌骨喙状突较小,髁状突发达,其形态有品系特征,可采用下颌骨形态分析技术进行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的监测。

小鼠的脊椎由55~61个脊椎骨组成,包括颈椎7个、胸椎12~14个、腰椎5~6 个、荐椎4个、尾椎27~30个。肋骨有12~14对,其中7对与胸骨接连,其它5~7对呈游离状态,胸骨6块。前肢由肩胛骨、锁骨、肱骨(上腕骨)、桡骨、尺骨、腕骨和指骨组成。后肢由髋骨、大腿骨、胫骨、腓骨、跗骨、趾骨组成。

小鼠骨髓为红髓,终身造血。

3. 内部脏器

胸腔内有气管、肺、心脏和胸腺,心尖位于第4肋间。肺由4叶组成。

腹腔内有肝脏、胆囊、胃、肠、肾、膀胱、脾等器官。

小鼠为杂食动物。食道细长约2cm,胃分前胃和腺胃,有嵴分隔,前胃为食管的延伸膨大部分。胃容量小(1.0~1.5ml),功能较差,不耐饥饿。与豚鼠、家兔等草食性动物相比,肠道较短,盲肠不发达,肠内能合成维生素C。有胆囊。胰腺分散在十二指肠、胃底及脾门处,色淡红,不规则,似脂肪组织。肝脏是腹腔内最大的脏器,分左、右、中、尾四叶组成,具有分泌胆汁,调节血糖,贮存肝糖和血液,形成尿素,中和有毒物质等功能。

4.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很发达,包括淋巴管、淋巴结、胸腺、脾脏、外周淋巴结以及肠道派伊尔氏淋巴集结。性成熟时胸腺最大。脾脏可贮存血液并含有造血细胞,包括巨核细胞、原始造血细胞等,这些造血细胞组成造血灶,有造血功能。雄鼠脾脏明显大于雌鼠。小鼠没有腭或咽扁桃体。外来刺激可使淋巴系统增生。

5. 生殖系统

雌鼠的生殖器官有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阴蒂腺、乳腺等。雌性子宫呈 "Y"型,分为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卵巢为系膜包绕,不与腹腔相通,故无宫外孕。阴蒂腺在阴蒂处开口,左右各一。阴道在出生时关闭,从断奶后至性成熟才慢慢张开。乳腺发达,共有5对,3对位于胸部,可延伸至颈部和背部;腹部有2对,延续到鼠蹊部、会阴部和腹部两侧,并与胸部乳腺相连。

雄鼠的生殖器官有睾丸、附睾、储精囊、副性腺(凝固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包皮腺)、输精管及阴茎等。雄性为双睾丸,幼年时藏存于腹腔内,性成熟后则下降到阴囊,其表面为纤维结缔组织,内部有许多曲细精管和间质组织所组成。精子在通过附睾期间成熟,并与副性腺分泌物一同在交配时射入雌鼠阴道内。前列腺分背、腹两叶。凝固腺附着于精液腺内侧,是呈半透明的半月形器官。副性腺分泌物有营养精子、形成阴道栓等作用。

三、生理学特性

1. 生长发育

小鼠生长发育的快慢与品系、营养状况、健康状况、环境条件、母鼠哺乳只数和哺乳能力以及生产胎次均有密切关系。

小鼠卵在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后开始分裂发育,至桑椹胚(约3天)进入子宫,形成囊胚(约第5 天)开始着床,妊娠期为19~21天。

胎儿产出后母鼠撕破羊膜,咬断脐带,吃掉胎盘。新生小鼠赤裸无毛,皮肤肉红色,不开眼,双耳与皮肤粘连。初生小鼠即可发声,嗅觉和味觉敏感。3日龄仔鼠脐带脱落,皮肤由红转为白色,开始长毛并出现胡须,有色品系仔鼠可看出毛色。4~6日龄双耳张开耸立。7~

8日龄四肢发育开始爬动游走,被毛逐渐浓密,下门齿长出。9~10 日龄有听觉,被毛长齐。12~14日龄睁眼,长出上门齿,开始采食及饮水。3 周龄可离乳独立生活。4周龄,雌鼠阴腔张开。5周龄,雄鼠睾丸降落至阴囊,开始生成精子。60日龄体成熟。健康小鼠寿命可达18~24个月,最长可达3年。近交系小鼠与普通小鼠相比,一般生活能力弱,寿命较短。

就动物体重与年龄(日龄或周龄)的相关关系可以画出动物的生长曲线。也可按体重和年龄数据列出其体重增长情况表。生长曲线和体重增长情况表是动物饲养管理和健康状况多种因素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一般雄鼠比雌鼠体重增长快。普通小鼠比近交系小鼠生长快。(见表1)

表1 不同周龄小鼠体重的增长情况

━━━━━━━━━━━━━━━━━━━━━━━━━━━━━━

品(种)系昆明小鼠 615小鼠 C3H小鼠

────────────────────────

周龄♂♀♂♀♂♀

━━━━━━━━━━━━━━━━━━━━━━━━━━━━━━

初生 1.90 1.70 1.58 1.58 1.44 1.44

1 6.40 5.70 4.64 4.64 4.40 4.40

2 9.77 8.35 7.96 7.96 7.00 7.00

3 12.70 12.50 9.83 9.83 9.70 9.70

4 20.00 17.50 19.00 15.7

5 13.30 12.10

5 29.50 24.00 22.58 20.75 17.20 15.20

6 32.50 28.50 25.96 21.88 20.00 17.80

7 36.00 30.00 27.96 23.12 21.20 18.00

8 38.00 33.00 28.83 24.16 22.30 19.27

9 40.00 34.00 28.88 24.80 25.30 20.85

10 41.00 35.00 29.79 25.28 25.80 22.10

━━━━━━━━━━━━━━━━━━━━━━━━━━━━━━

2. 体温与水的调节

小鼠的体温调节因日龄的增长而不同。新生小鼠在40日龄前其体温是被动调节的,特别是新生乳鼠,在被毛长齐以前,主要依靠母鼠维持体温。40日龄后,体温自动调节,正常情况下保持恒定。

小鼠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环境温度的波动常可引起小鼠发生明显的生理学反应。小鼠对寒冷的应答反应为不发抖产热作用。寒冷静态下小鼠产生的热量相当于基础代谢率的3倍,比任何其它动物的变化都大。小鼠汗腺不发达,不能加大喘气,唾液分泌能力有限。在运输途中或实验室内如环境温度升高则以体温升高,代谢率下降以及耳血管扩张来加快散热。

外界温度变化太大,可很快使小鼠丧失体温的恒定性。低温能造成小鼠繁殖力下降,抗病力下降,短时间内可导致小鼠死亡。持续高温(32℃以上)也常常引起小鼠死亡。研究发现小鼠在21~25℃环境温度区内生长较快,产仔多,活力强。

小鼠可通过呼出的气体在鼻腔内冷却以及尿液的高度浓缩来保持水分。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小鼠对饮水量不足更为敏感,因为小鼠水分代谢的半衰期仅为1.1天,比大的哺乳动物要快得多,因此,对小鼠需要供给充足的饮水。小鼠饮水量为4~7ml/天。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太大时,都会影响小鼠健康,而发生疾病。

3. 正常生理生化常数

(1)一般生理值

体重:近交系成年小鼠24~35g;昆明成年小鼠35~55g

寿命:2~3年

妊娠期:19~21天

性周期:4~5天

心率:600(328~780)次/分

呼吸量:0.09~0.23ml/次

饮水要求量:4~7ml/只/天

排尿量:1~3ml/天

体成熟:60~90天

哺乳期:18~23天

体温:37.5~38.8℃

呼吸数:163(84~230)次/分

饲料要求量:3~7g/只/天

排便量:1.4~2.8g/天

(2)血液指数

血压:95~125/67~90mmHg

总血量:7.78(4.9~12.1)ml/100g体重

红细胞:9.3(7.7~12.5)×106/mm3血

红细胞压积:41.5ml/dl血

血红蛋白浓度:14.8(10~19)g/dl血,32(30~35)g/dl红细胞

白细胞:8.0(4.0~12.0)千/mm3血

嗜中性白细胞:25.5(12~44)%,2.0(0.7~4.0)千/mm3血

嗜酸性白细胞:2(0~5)%,0.15(0~0.5)千/mm3血

嗜碱性白细胞:0.5(0~1)%,0.05(0~0.1)千/mm3血

单核细胞:4(0~15)%,0.3(0~1.3)千/mm3血

淋巴细胞:68(54~85)%,5.5(3~8.5)千/mm3血

血小板:157~260千/mm3血

(3)血液生化指标

血浆总蛋白:5.5(5.2~5.7)g/dl

白蛋白:3.2(2.8~3.9)g/dl

球蛋白:3.8(3.5~4.1)g/dl

钙:9.8~10.6mg/dl

钠:335~370mg/dl

清蛋白:1.6~1.7g/dl

全血糖:147~171mg/dl

钾:30~31mg/dl

四、生殖生理

1. 性成熟

小鼠性成熟早,5周龄雄鼠睾丸出现精子,45~60日龄性发育成熟。雌鼠20 日龄后阴道皮肤逐渐变薄,阴道开口,其阴道开口与卵巢机能活动相一致。一般雌鼠36~50日龄,具有生殖能力。小鼠的性成熟因品系和饲养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

2. 发情

雌鼠性成熟后,象其它哺乳动物一样,卵巢间断而周期性的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包括卵细胞上皮细胞分泌的雌激素和黄体细胞分泌的孕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雌鼠出现明显的动情周期称为性周期。雌鼠全年多次发情,性周期4~5天。

性周期可分为动情前期,发情期,动情后期,动情间期(休情期)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阴道粘膜可发生典型变化。根据阴道涂片所观察到的阴道上皮细胞变化,可进一步推测卵巢、子宫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及激素变化和所处的发情阶段。如在发情期可观察到大量的角化上皮细胞集聚在一起;而在发情间期可观察到散在的白细胞、有核上皮细胞、少量角化上皮细胞及少量粘液。

3. 交配

小鼠体成熟一般多为60~90天,是适宜的配种日龄。一般发情后2~3小时即可排卵,排卵期3~4天,但在排卵期仅数小时内才允许公鼠交配。

雌鼠交配后,在阴道口形成一个白色的阴道栓,是公鼠的精液、母鼠的阴道分泌物和阴道上皮混合遇空气后变硬的结果,可防止精子倒流,提高受孕率。阴道栓常视为交配成功的标志。阴道栓在交配后12~24小时自动脱落。

雌鼠产后12~24小时可发情,此时交配可造成产后妊娠(边哺乳边怀孕)。有时,由于延迟着床,此妊娠期要比一般妊娠期长,可达31~35天。此外雌鼠与不育雄鼠交配或用机械方法刺激宫颈可产生假性妊娠(pseudopregnancy),一般可维持10~12 天,有时长达3周。

4. 妊娠

妊娠期19~21天,妊娠期的长短与小鼠品系及个体、环境因素、排卵数量、受精卵种植率、胎次等有关。

5. 分娩

小鼠的分娩多在夜间进行。产前不安,不停地整理产窝,约4分钟产仔一只,1分钟后胎盘产出,母鼠将胎盘嚼食。整个过程约经1小时。有时可出现因受精卵种植延迟导致的产后3~5天又产仔的现象。

小鼠每胎产仔6~15只,产仔数取决于品系、胎次、饲养条件、营养条件等。第2~6胎产仔数较多,一般7胎后产仔数逐渐下降。

6. 哺乳

哺乳期18~23天,小鼠带仔数一般为8~10只,因母鼠营养状况、体质状况、生产能力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母鼠哺乳仔数太多可导致仔鼠发育不均。如带仔数不足时可将其它多余的同龄仔鼠放入寄奶代乳,但放入前应使其感染新窝的气味,以免被代乳母鼠咬死。留种仔鼠可适当延长哺乳期到23天。

7. 繁殖时限

小鼠性活动可维持1年左右,作为种鼠使用时间一般为6~8个月,之后其繁殖能力下降,仔鼠质量越来越差,因此应予淘汰。近交系小鼠一般连续生产5~6胎,即可淘汰。

五、遗传学特性

小鼠共有20对染色体(2n=40),已培育成许多近交系。

小鼠是遗传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类实验动物之一,也是目前遗传学背景知识研究得最详尽的动物之一,研究最为充分的是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毛色基因等。毛色基因是识别品系的最简易的标志。小鼠毛色由五个主要的基因位点所决定即Aa、Bb、Cc、Dd、Ss。小鼠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调控着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调节主要免疫功能,其中H2位点位于第17条染色体上,是决定异体排斥的位点。它可以作为小鼠遗传检测的指标,也是排斥异体组织抗原的主要成分。

第二节小鼠的主要用途

小鼠在科学研究中的使用数量是首屈一指的。小鼠在生物学、医学、农业、化工、畜牧兽医等学科的科学研究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其应用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如生殖生理、肿瘤、毒理、药理、免疫和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以及药品、生物制品的制造和检定工作。其主要用途有以下几方面:

一、遗传学和遗传性疾病的研究

由于小鼠生长繁殖周期短,已培育成许多近交系及突变系,对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

小鼠的毛色基因已研究得比较清楚,因此毛色常作为小鼠遗传学分析中的遗传标记和品系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遗传性疾病的突变系为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了自然的模型动物。如家族性肥胖、白化病、全身性红斑狼疮、侏儒症等都有相应的突变系小鼠可供研究使用。

转基因小鼠可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表达和调节,探索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和基因治疗的可能性和方法。

小鼠品系多,并存在遗传上相关的许多同源近交系,重组近交系等。重组近交系小鼠是将双亲品系的基因自由组合和重组产生一系列的子系,这些子系是小鼠遗传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研究基因定位及其连锁关系。同源近交系小鼠常用来研究多态性基因位点的多效性,基因的效应和功能以及发现新的等位基因。

二、肿瘤学研究

由于小鼠有许多近交系,部分近交系有其特定的自发性肿瘤,可利用其自发肿瘤与人体肿瘤的相似之处做为动物模型进行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研究。同时,胸腺严重缺陷的裸小鼠可接受人类各种肿瘤细胞的植入,成为活的癌瘤细胞“试管”,是研究人类肿瘤生长发育、转移和治疗的绝佳动物。目前,小鼠已成为肿瘤研究中的主要动物,用于原病毒基因组学说和癌基因假说的研究。AKR小鼠白血病被证明是遗传因素影响下,有病毒诱发的传染病。

三、传染性疾病的研究

小鼠对多种微生物易感,如沙门氏菌、日本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和钩端螺旋体等,常用小鼠感染诱发出类似于人类的传染性疾病,而制造出相应的动物模型,从而对病原体的致病力,宿主抵抗的机理、病理和治疗进行研究。如,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皮肤、鼻和上呼吸道以及外周神经均有病变,神经受累常可造成手足残废和面部毁形。将麻风杆菌接种于免疫功能低下(去胸腺加全身X 光照射)小鼠的足垫或耳部,可造成此病的动物模型,用以研究麻风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评价抗麻风药物的药效等。

四、药物研究

小鼠常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效价测定及生物制品检定。小鼠特别适合于药物急性毒性实验,测定药物或化学制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药物致癌性试验。小鼠广泛用于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品的检定。还可用小鼠热板技术引起的后爪运动或机械压尾评价止痛药。

五、免疫学研究

利用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进行免疫机制的研究。80年代培育出的Scid小鼠是一种先天性T和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突变系动物,可用于研究LAK细胞、巨噬细胞等自然防御细胞和免疫辅助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使用BALB/c、AKR、C57BL等小鼠免疫后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研究。单克隆抗体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六、内分泌疾病的研究

小鼠自发或诱发的内分泌腺结构的缺陷常引起类似人类的内分泌疾病,是内分泌研究领域的很好的动物模型。如胰岛发育不全造成的肥胖症;垂体性侏儒症以及生长激素缺乏造成的侏儒症。

七、老年学研究

由于小鼠寿命短,常用于研究衰老的起因和机理。如,用老年C57BL/6J 雄性小鼠研究表明,鼠脑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酪氨酸转化率下降,一些物质在下丘脑和纹状体中分解代谢减慢等。垂体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的侏儒小鼠,其寿命只有4.5个月,且表现为灰发,皮肤萎缩,双眼白内障,H3~胸腺嘧啶吸收率低,说明生长激素与老化有关。

八、其它

小鼠还用于其它许多方面的研究,如计划生育、物理损伤性疾病、营养学、悉生学等。

另外,烧伤、冻伤、放射病、肝硬化、胰腺炎等疾病均可用小鼠复制。

第三节常用品种及品系

一、远交群

1. 昆明小鼠(KM)白色。1926年美国Rockfeller 研究所从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瑞士种小鼠(Swiss)。1946年我国从印度Haffkine 研究所将瑞士种小鼠引入云南昆明,1952年由昆明引入北京生物制品所,1954年推广到全国各地。该小鼠特点是高产,抗病力强,适应性强,常见的自发肿瘤为乳腺癌,发病率约25%。国内各地昆明小鼠遗传背景不很一致。目前由KM小鼠已培育成C~1(中国1号)、615、TA2、AMMS/1等近交系。KM 小鼠广泛应用于教学,生殖生理、肿瘤、毒理、药理、免疫和微生物的科研工作以及药品、生物制品的制造和鉴定工作。

2. NIH 白色。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培育而成,曾有一段时间的近交历史。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致伤。广泛用于药品的药理和毒理研究,以及生物制品检定。

3. LACA 白色。1935年英国Carworth公司由美国Rockfeller研究所引进,经20 代近交培育后,采用随机交配繁殖,命名为CFW。后又引入英国实验动物中心(LAC),改名为LACA。我国1973年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引进。

二、近交系:

1. A 白化,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乳腺癌发病中等,老年动物有肾病,可的松诱发先天性腭裂的发病率高,自发性肺肿瘤发病率高,对X-射线非常敏感。

2. AKR 白化,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病率为68~ 91 %。AKR /J和AKR/Cum对对方的自发性淋巴瘤排斥。血液内过氧化氢酶活性高,肾上腺脂类浓度低,补体5缺损,干扰素产量高。

3. BALB/c 白化,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乳腺癌发病率低,与其它品系相比血压较高,对慢性肺炎敏感,对放射线特别敏感,繁殖期长。

4. C3H 野生色、赤褐色,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繁殖小鼠和幼年小鼠乳腺癌发病率高。对肝致癌物质感受性强,对炭疽杆菌有抵抗力。母性不强,繁殖困难。

5. C57BL 黑色,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乳腺瘤发病率低,对化学致癌剂不敏感。全身照射后淋巴瘤发病率90~100%。干扰素产量高。常被认作“标准”的近交系,为许多突变基因提供遗传背景。

6. DBA 灰色,毛色基因为abCd。DBA/1特性:对许多DBA/2的肿瘤有抗性,75%一年以上的繁殖母鼠或有些18月龄以上的处女鼠产生乳腺瘤;红细胞压积高;对结核杆菌敏感,全部老雌鼠都有钙质沉着,对鼠伤寒C5敏感。DBA/2特性:肿瘤发病率在不同鼠群有差异。血压相对低。听源性癫痫发病率为35日龄100%,55日龄为5%。大约一半动物产生肝颗粒细胞瘤;红细胞压积高。对鼠伤寒C5有抵抗力,乳腺癌发病率繁殖雌鼠为66%,育成雌鼠为30%;白血病发病率雌鼠为6%,雄鼠为8%。

7. TA1 白化,毛色基因为abc。1955 年天津医学院由市售杂种白化小鼠和昆明小鼠近交培育而成。特性:繁殖母鼠乳腺癌发病率为1%,处女鼠和公鼠为0。卵巢癌发病率为9.5%;肺癌发病率为2.4%;淋巴性白血病发病率为1%。对慢性肺炎敏感。平均寿命:雄性555天,雌性673天。平均体重(43天):雄性21克,雌性20克。

8. TA2 白化,毛色基因为aBcd。1963年由天津医学院将市售杂种白化小鼠和昆明小鼠近交培育而成。特性:乳腺癌发病率在繁殖鼠为81.4%,在处女鼠为41.4%,雄性鼠

为3.2%。肺癌发病率为2.7%;卵巢癌发病率为4.4%;淋巴性白血病为1.3%。寿命:雌性416天,雄性479天。平均体重:雄性22克,雌性21克(56天)。

9. 615 灰色,毛色基因为abC。1961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病学研究所将普通白化小鼠与C57BL/血研小鼠杂交,而后采用近亲交配繁育而成。特性:平均产仔数6~7只,平均断奶数6.3只。繁殖鼠乳腺瘤发病率为14.3%,18 月龄肺腺瘤和白血病发病率分别是36.7%和5.8%。

三、突变系

小鼠的几种常见的突变基因如下:

1. nu nude(裸体)。六十年代后期发现,是八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突变所致。

当nu基因纯合时,小鼠表皮无毛,胸腺先天性缺陷,发育不全,T 淋巴细胞缺损,缺乏免疫应答性,致使免疫机能低下,易受外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而发生疾病,因此需在无菌或无特定病原体的条件下饲养。纯合的新生仔鼠无鼻毛或有少量卷曲鼻毛,其寿命与环境控制密切相关,普通环境下存活14~30天,SPF及无菌条件下寿命达1年以上,最长2年。

许多不同类型的组织可在裸鼠身上移植成功,而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适于免疫生物学、免疫病理学、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病毒和细菌免疫学、胸腺功能研究,为实验免疫学和实验肿瘤学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可用于建立人癌移植瘤模型,进行抗肿瘤药物的化学治疗研究。同时裸鼠也是寄生虫感染机制研究、疫苗、菌苗安全性和免疫源性生物制品检定的最好实验材料和动物模型。裸鼠还能感染麻风杆菌并在体内繁殖,这对研究麻风的发病机理和制造麻风疫苗提供了原料。

2. dw 是侏儒(dwarf)的缩写。这种小鼠由于缺乏脑下垂体前叶的生长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发生障碍,小鼠出生7天后,可看到小鼠体形相对小。两性均不育。这种动物可以作为研究内分泌的动物模型。

3. hr hairless(无毛)。出生后14天左右上眼睑、下腭部、四脚趾背部开始脱毛,随后是尾背部及全身,只留下一些散在的毛,但触须还保留,几乎成裸体,雌性母性差或不育。

4. ob obese(肥胖症)。是六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纯合所致。obob小鼠出生后4~6周即显示肥胖症,9~10周出现高血糖,不育,可作为人类肥胖症( obesity 或diabetes)的疾病模型。

第四节饲养管理

来源清楚的种子动物、良好的环境控制、标准化的饲料和科学化的管理是培育生产出高品质、标准化实验小鼠以及获得准确实验研究结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化管理。

一、饲养环境

小鼠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自体调节能力和疾病抗御能力较其他实验动物差,而小鼠的品种和品系繁多,各个品种和品系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不同等级的小鼠应生活在相应的设施中。

小鼠临界温度为低温10℃,高温37℃,温度中性范围30~33℃。饲养环境控制应达到如下要求:温度18~29℃;相对湿度40~70%;最好控制在18~22℃,湿度50~60%。一般小鼠饲养盒内温度比环境高1~2℃,湿度高5~10%。

要保持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日温差不超过3℃,否则会直接影响小鼠的生长发育、生产繁殖、甚至导致小鼠发生疾病,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对于建筑条件较差的地方可用空气调节器、加湿器、在北方用暖气进行调节。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氨浓度不超过20ppm,换气次数应达到10~20次/小时。

现在我国普遍采用无毒塑料鼠盒,不锈钢丝笼盖,金属笼架。笼架一般可移动,并可经受多种方法消毒灭菌。用清洁层流架小环境控制饲养二、三级小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笼盒既要保证小鼠有活动的空间,又要阻止其啃咬磨牙咬破鼠盒逃逸,便于清洗消毒。带滤帽的笼具可减少微生物生物污染,但笼内氨气和其它有害气体浓度较高,有时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饮水器可使用玻璃瓶、塑料瓶,瓶塞上装有金属或玻璃饮水管,容量一般为250ml 或500ml。

垫料是小鼠生活环境中直接接触的铺垫物,起吸湿(尿)、保暖、做窝的作用。因此垫料应有强吸湿性、无毒、无刺激气味、无粉尘、不可食,并使动物感到舒适。垫料必需经消毒灭菌处理,除去潜在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一般垫料以阔叶林木的刨花或锯末为宜,也可用玉米芯加工粉碎除尘后使用。

在实验中切忌用针叶木(松、桧、杉)刨花做垫料,这类刨花发出具有芳香味的挥发性物质,可对肝细胞产生损害,使药理和毒理方面的实验受到极大干扰。

国外有专门的垫料生产企业,进行垫料的生产,而我国的垫料产业尚需开发。目前我国实验动物部门大部分采用木材加工副产品如锯末、刨花等,其来源、树木种类很难控制,给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二、饲料和饮水

1. 饲料(feed)

小鼠应饲喂全价营养颗粒饲料,饲料中应含一定比例的粗纤维,使成型饲料具一定的硬度,以便小鼠磨牙。同时应维持营养成分相对稳定,任何饲料配方或剂型的改变都要作为重大问题记入档案。

不同种类的小鼠有不同的营养标准,如纯系小鼠和种鼠的饲料所含蛋白质成分高于一般小鼠,DBA小鼠需要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饲料。

2. 饮水(drinking water)

小鼠的水代谢相当快,应保证足够的饮水。一级动物饮水标准应不低于城市生活饮水的卫生标准。二级动物的饮水须经灭菌处理。也可用盐酸将水酸化(PH2.5~3.0),使小鼠饮用酸化水,酸化水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细菌的生长并杀死它们,其灭菌效果可达到要求。三、四级动物饮水用高压高温方法灭菌。

三、一般饲养管理

小鼠的饲养管理非常繁琐,要求饲养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随时检查小鼠状况,出现问题立即加以纠正。为了使饲养工作有条不紊,必须将各项操作统筹安排,建立固定的操作程序,使饲养人员不会遗漏某项操作,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随时检查。

1. 饲喂

小鼠胃容量小,随时采食,是多餐习性的动物。成年鼠采食量一般为3~7克/天,幼鼠一般为1~3克/天。应每周添料3~4次,在鼠笼的料斗内应经常有足够量的新鲜干燥饲料,在小鼠大群饲养中,每周应固定两天添加饲料,其它时间可根据情况随时注意添加。

根据小鼠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应有不同的给饲标准。由于种鼠群和生产鼠群交配繁殖频繁,尤其生产种母鼠的负担重,能量消耗大,因此除供给足够的块料外,还要定时饲喂少量葵花籽、麦芽和拌有鸡蛋的软料。葵花籽供应量为0.5~1克/天/只成年鼠。而麦牙和软料由于微生物条件较难控制,目前趋于淘汰不用,而致力于颗粒料的全价营养,即用维生素合剂代替。

2. 给水

用饮水瓶给水,每周换水2~3次,成年鼠饮水量一般为4~7ml/天,要保证饮水的连续不断,应常检查瓶塞,防止瓶塞漏水造成动物溺死或饮水管堵塞使小鼠脱水死亡。小鼠在吸水过程中,口内食物颗粒和唾液可倒流入水瓶。为避免微生物污染水瓶,换水时应清洗水瓶和吸水管。严禁未经消毒的水瓶继续使用。

3. 清洁卫生和消毒

每周应至少更换两次垫料。换垫料时将饲养盒一起移去,在专门的房间倒垫料,可以防止室内的灰尘和污染。一级以上动物的垫料在使用前应经高压消毒灭菌。

要保持饲养室内外整洁,门窗、墙壁、地面等无尘土。

坚持每月小消毒和每季度大消毒一次的制度。即每月用0.1 %新洁尔灭喷雾空气消毒一次,室外用3%来苏尔消毒,每季度用过氧乙酸(0.2%)喷雾消毒鼠舍一次。笼具、食具至少每月彻底消毒一次,鼠舍内其它用具也应随用随消毒。可高压消毒或用0.2 %过氧乙酸浸泡。

应有周转用房,在饲养室使用一年时,将小鼠全部移入,原饲养室彻底整修消毒。

4. 动物健康的外观检查

这是检查动物健康状况的一项常规工作。外观判断小鼠健康的标准是:①食欲旺盛;②眼睛有神,反应敏捷;③体毛光滑,肌肉丰满,活动有力;④身无伤痕,尾不弯曲,天然孔腔无分泌物,无畸形;⑤粪便黑色呈麦粒状。

5. 性别鉴别

成年鼠性别很易区分,雄鼠的阴囊明显;雌鼠可见阴道开口和五对乳头。

幼鼠或仔鼠则主要从外生殖器与肛门的距离判定,近者为雌,远者为雄。另外,雌鼠肛门和生殖器之间有一无毛小沟,而雄鼠则在肛门和生殖器之间长毛。再者,雌鼠有比雄鼠明显很多的乳头。

6. 疾病预防

作为实验动物,实验前应健康无病,所以应积极进行疾病预防工作,而一旦发病则失去了作为实验动物的意义。饲养繁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疑似传染病的小鼠应将整盒全部淘汰,然后检测是否确有疾病,再采取相应措施。

(2)为了保持动物的健康,必须建立封闭防疫制度以减少鼠群被感染的机会。即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新引进的动物必须在隔离室进行检疫,观察无病时才能与原鼠群一起饲养。

②饲养人员出入饲养区必须遵守饲养管理守则,按不同的饲养区要求进行淋浴、更衣、洗手以及必要的局部消毒。

③严禁非饲养人员进入饲养区。

④严防野生动物(野鼠、蟑螂)进入饲养区。

第五节繁殖生产

不同品系、不同种群有不同的繁殖方法,适宜的繁殖方法是保证小鼠质量的前提。

一、种鼠

种鼠可由外单位引入,也可由本单位自己保种。引种小鼠必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完整的资料,包括种群名称、来源、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等。

进入生产的种鼠要经过挑选,即选种。选种在小鼠离乳时进行初选,种鼠应符合该品系的遗传学特征,无变异。双亲体质健康无疾病,活力强。初选时按健康标准一般选留2~5胎的仔鼠,适当延长哺乳期到23天,然后雌雄分开。同时做好记录。在育成期中出现异常者应立即淘汰,同时应适当控制营养,以防种鼠过度肥胖,影响配种。配种前按健康标准和生殖器情况进行定选。小鼠初配的适龄期为60~90天。应选择体质强壮、活泼、被毛紧披而有光泽、尾肥嫩粉红血管明显、眼鼻无异物、无外伤肿胀溃烂、外生殖器发育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作为种鼠。

二、繁殖方法

将种鼠按事先定的配种方案置于繁殖盒中,建立繁殖卡。配种方案因小鼠的种类品系不同而不同。

广义的繁殖如大群生产,有两种方法:

1. 长期同居法:又称频密繁殖法,此法在管理上较简单,可减少疾病传染机会。采用将1只雄鼠与1只雌鼠同居。在雌鼠分娩后几小时内可再行交配受孕。一般情况下每只雌鼠每月可产1胎。这样可充分利用小鼠的繁殖能力(特别是利用雌鼠产后发情)。由于雌鼠边怀孕边哺乳负担过重,应注意加强营养。

2. 定期同居法:又称非频密繁殖法。将1只雄鼠与6只雌鼠编为一繁殖单元。每周向雄鼠笼放入1只雌鼠,即依周次使雄鼠与1只雌鼠同居,同时将受孕雌鼠提出,置单笼分娩、哺乳、离乳,以此类推。每只雌鼠生产周期为42天,比长期同居法要长。但便于有计划供应和生产,而哺乳仔鼠又得到充分的营养,仔鼠发育好,离乳时平均体重较前法重1~2g。这时,要经常检查种鼠的生殖能力,及时淘汰受孕能力低的种鼠并增补新种。

三、不同类型鼠群的繁殖

1. 近交系的维持和生产

繁殖用原种小鼠必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完整的谱系资料,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征等。引种小鼠应来自近交系的基础群,以2~5对同窝个体为宜。

小鼠近交系一旦育成,应按保种的有关规定,维持其特定的生物学特征的稳定,保持其基因性同一和基因纯合性。近交系小鼠的维持和生产包括4个群。生产过程一般是从基础群移出种子,经扩大群扩增后,建立生产群,由生产群繁殖仔鼠进入供应群(见图1)。(1)基础群:严格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用基础平行线系统保持品系的种源,为扩大群提供种鼠。在繁殖过程中一般保持2~4个平行谱系分支,在4~7代时进行一次修饰。每个谱系分支上,保留7~12个繁殖对,留种的同胞兄妹保持相应的数量及与原品系相同的特性。应保证小鼠不超过5~7代能追溯到一对共同祖先。

(2)血缘扩大群:种鼠来源于基础群,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繁殖。用来扩大群体个体数

量,为生产群提供种鼠。血缘扩大群应设个体繁殖记录卡,本群小鼠不应超过5~7代而能追溯到其在基础群的一对共同祖先。

(3)生产群:随机交配,用于生产供实验用的小鼠,经4 个世代繁殖后即可淘汰。生产群种小鼠来自基础群或血缘扩大群。为了便于控制随机交配不超过4个世代,可采用挂指示牌的方法:从扩大群来的种鼠F0代挂白牌,F1代挂蓝牌,F2代挂黄牌,F3代挂红牌。红牌表示已繁殖到第三世代,需更换种鼠,从扩大群取来种鼠,继续生产。

(4)供应群:来源于上述生产群中每个世代繁殖的仔鼠,育成后供实验用。

为保证上述4个种群连续性,应做好配种计划。

注意在生产中从基础群到生产群必须控制在15代以内,即生产群的小鼠上溯15代可在基础群找到共同祖先。各群之间不能有小鼠逆向流动。当小鼠出现断代时,可从血缘扩大群中选谱系记录清楚的小鼠重新建立基础群。

同时应注意某一品系小鼠混入其它小鼠时应立即淘汰,逃出鼠盒的小鼠应立即淘汰。经过某些技术处理如人工代乳、卵巢移植等的小鼠可能形成亚系或亚群,而不应与原种群混杂。

2. 封闭群小鼠的维持和生产

(1)维持

根据封闭群遗传学要求,封闭群中不应产生小群体,也不应改变封闭群特有的杂合性,应保持其遗传基因的稳定及其异质性和多态性,小鼠保种时应尽可能多的保留繁殖个体。因此其维持和生产可采用以下几种避免近交的交配制度进行,以使近交系数的上升率不超过1%。

①随机配对交配:配种前将雌雄个体或组分别编号,同一父母的留种鼠或同一生产单元的留种鼠编为同一号,随机与不同号的留种鼠配对。此法适用于中等或大群体维持生产。

②分组交叉交配:将同一批种鼠,雌雄分别分组编号,配种时按组别交叉配种,可避免同窝雌雄近亲交配。如按饲养室或笼架,可将生产群分为1到n的n个组,每组留种鼠按组别编为相应的号,配种时用1号雄鼠配2号雌鼠,2号雄鼠配1号雌鼠,依此类推。此法用于大群体生产。

③循环交配:将留种同窝雌雄个体分别编号,如雌雄鼠都编为1号,在配种时雄性编号不变,与相邻编号的雌鼠如2号交配,2号雄鼠与3号雌鼠交配,依此类推,n号雄鼠与1号雌鼠交配,如此形成一个环状循环。此法用于小群体生产。

(2)生产:

常用的方法有一雄多雌同居交配法和雌雄1:1同居交配法。前法优点是孕鼠另居分娩,泌乳好,仔鼠健康。缺点是生产周期长,也可因打架而咬伤。后法优点是繁殖周期短,每月一胎。缺点是母鼠体质消耗很大,如营养跟不上,会影响动物质量。

在封闭群小鼠的生产中,不应与外来个体交配繁殖,而导致遗传污染。也不应使群体内的小鼠长期与大群隔离,而出现遗传分化。应尽力避免有意识地留种或选择小鼠进行繁殖包括对小鼠繁殖能力的选择,否则可导致小鼠固有遗传特征的改变。

四、不同鼠群的管理

1. 生产鼠群的管理

繁殖种鼠负担重消耗大,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应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饲料中加入鸡蛋或奶粉,定时补充葵花籽。

要及时进行怀孕检查,通过观察阴道栓可知其准确怀孕日期。同时小鼠怀孕10天左右时,腹部隆起。当倒提小鼠时这种隆起可非常容易的观察到。

对于封闭群小鼠,种鼠置同一笼中配种后20天或仔鼠离乳后20天仍未受孕,可调换公鼠,20天后仍未受孕可将其淘汰。

及时淘汰体质差,与原品系特征不同的种鼠,繁殖种鼠月龄超过9~11 月也要及时淘汰。

雌鼠分娩时其周围环境尽量不要变动,否则可使雌鼠受惊,导致食仔。

2. 核心种群的管理

核心种群是为生产鼠群提供种鼠的种群,对于近交系则核心鼠群就是基础鼠群,其饲养管理比生产鼠群更细致。要根据育种计划进行配种留种,选2~5胎的仔鼠留种,新生仔鼠按1:1的比例选留,哺乳期可延长至23天。

3. 育种鼠群的管理

核心种群来的育种幼鼠要雌雄分开饲养,同窝雄鼠可置于同一笼中,注意不同窝离乳的雄鼠不应同笼饲养,否则可引起打斗而致伤。注意营养适中防止过肥,而影响配种。其它饲养管理同生产种鼠一样,要保证充足的饲料饮水,及时更换垫料。如有可疑病鼠立即全盒小鼠淘汰。

对于生长发育异常,仔鼠有卷尾、脑水肿、眼睛异常、腹泻、发育不良、鼻端脱毛、被毛脱落、断尾、被毛变质、咬伤和其它不正常的小鼠应及时淘汰。

4. 待发鼠群的管理

繁殖鼠润群中离乳的幼鼠可转入待发鼠群饲养,雌雄严格分开,放入群养盒,并根据小鼠的体重及时将过分拥挤的小鼠再次分开。此时不同鼠笼的待发鼠不可混养,以防咬伤。及时做好转入、供应记录,使帐目相符。其它方面的管理与生产种鼠相同。

五、计划生产和记录

1. 计划生产

(1)计划配种日期=使用日期-需要天数

(2)需要天数=性周期+妊娠期+达到要求体重所需日龄

如:某实验人员需于八月一日使用体重18~20g的昆明小鼠,则

需要天数=5+21+28=64天

其中28天是小鼠从出生到生长至体重为19g 左右所需时间(查昆明小鼠日龄与体重的相关关系表)。

计划配种日龄=五月二十九日

2. 记录

科学管理必须有各种完好的记录。小鼠生产繁殖中的记录工作非常重要,应随时记录生产情况,并及时总结,以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工作记录包括:

(1)种群记录和生产记录:包括谱系记录、品系记录、个体记录、繁殖记录和工作记录。

对于近交系小鼠应包括:①繁殖盒上的繁殖卡,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世代数、双亲号码、个体编号、出生日期、断奶日期、兄妹分窝日期、配种日期、产仔数、仔鼠雌雄数、体重、淘汰日期等。繁殖卡应永久性保存。②谱系记录本,主要用于小鼠个体的编号,可依出生日期顺序填写,包括鼠号、代数、胎次、父号、母号、生日、交配繁殖号等。谱系记录本应与繁殖卡相对应,并永久保存。③谱系图。根据繁殖卡和谱系记录本可画出小鼠繁殖的直观的亲缘关系图,便于生产的总体安排。④生产记录,用于汇总某饲养区的生产情况,记录小鼠的离乳、淘汰、留种、意外死亡、供应等情况。⑤工作日志,记录工作人员的每日操作情况。

⑥供应记录,用于记录小鼠的日龄、品系、体重等情况,以便迅速及时地供给实验者。

对于封闭群小鼠应包括:①繁殖卡,包括品种、编号、父母鼠号、出生日期、同窝个数,配种比例及繁殖情况等。繁殖卡应永久保存。②留种卡,包括品种、编号、父母鼠号、出生日期、同窝个数等。③生产记录和工作日志同近交系小鼠。

(2)环境记录:温湿度记录、天气情况记录、消毒灭菌记录。

(3)动物健康记录。

(4)实验处理及观察记录。

第六节常见疾病

小鼠的一些常见疾病可引起小鼠发病甚至死亡,使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有些病源呈隐性感染,可使实验结果受到极大干扰,以致导致错误的结论。有些疾病为人畜共患病,则更加具有危险性。小鼠的一些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一、鼠痘(Mouse Pox)

由鼠痘病毒(poxvirus of mice,MPV)引起,多呈爆发性流行,致死率较高,常造成小鼠全群淘汰,危害极大。临床表现以四肢、尾和头部肿胀、溃烂、坏死甚至脚趾脱落为特征,故又称脱脚病病毒(ectromelis virus)。

1. 分布及病原

鼠痘在我国鼠群中呈散发性流行。

MPV属痘病毒科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本病的自然宿主为小鼠,不同品系小鼠的易感性差异很大,A、DBA、C3H等品系易感,C57BL对MPV的抵抗力强,呈隐性感染,因而成为主要的潜在疫源。本病常常感染野生小鼠,使野生小鼠成为另一种危险的传染源。

2. 流行病学

MPV病毒经皮肤伤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妊娠母鼠可将病毒垂直感染给胎儿。另外在动物实验中如病毒传代、肿瘤移植,可将病毒直接接种给小鼠,而导致小鼠感染。

3. 临床症状

首次感染的小鼠多呈急性型发病,病鼠被毛粗乱,食欲减退,于4~12小时内死亡。亚急性型(皮肤型)病鼠口、脸、鼻、眼睑肿胀甚至破溃,四肢及尾部肿胀破溃有浆液性分泌物,随后结痂进而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坏疽,1~2天坏疽部位脱落。还可引起孕鼠流产。慢性型病鼠由上两种病型鼠迁延转化而来,见于本病流行后期,生长发育缓慢,产仔数明显减少。

4. 病理

病理解剖可见全身脏器几乎均被累及,其中以脾、肝、淋巴结与皮肤的病变最重。脾肝表面可见淡黄或白色坏死灶,严重者可全部坏死。

5. 诊断

本病的诊断可根据鼠痘的典型特征如头部,眼睑,四肢及尾肿胀溃烂或脱落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分离病毒或利用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抗体而确诊。

6. 预防

为了预防本病,应严格管理,禁止非工作人员出入饲养区,防止野生动物接触小鼠。从外单位引种时必须确保无本病,方可混群。

发病动物立即全群淘汰处死,尸体焚烧,饲养室薰蒸消毒,封闭三个月。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

LCM是由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LCMV)引起的人和许多种动物的人畜共患病。小鼠感染后呈三种病型即内脏型、大脑型和迟发型;人类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1. 分布

啮齿类鼠科和仓鼠科动物是LCMV的自然宿主。目前我国鼠群中仍有LCM散发性流行。人类感染LCMV也非常广泛,我国及世界各地有关报道很多。因此,应致力于建立无LCMV

的鼠群。

2. 病原

LCMV属砂粒病毒科砂粒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LCMV 耐酸碱能力极差,极不耐热,偏酸或偏碱、紫外线、加热均可将其灭活。对化学消毒剂敏感,乙醚、0、1%甲醛、去污剂都能杀死LCMV,但石炭酸对其影响较小。

3. 流行病学

LCM为人畜共患病,小鼠、豚鼠、仓鼠、犬、猴、鸡、兔和棉鼠均易感,有实验证明金黄地鼠对LCMV易感,而大鼠则不易感。

只有持续感染的小鼠和急性感染的仓鼠能传播病毒。病鼠通过唾液、尿和鼻分泌物排出病毒。健康鼠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乳鼠通过乳或子宫垂直感染,许多鼠成为不发病的隐性带毒者。

LCMV病毒是非溶细胞性病毒,在动物体内增殖并不对机体产生损害,而是动物本身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导致对机体的损害而表现出临床症状。急性感染的小鼠由于不同的组织和病毒数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反应强烈的引起动物死亡,反应不强烈的小鼠则转成持续或慢性感染。子宫内感染至出生1~2天时感染的小鼠视病毒为“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反应,也不出现病变,而成为终身带毒排毒者。LCM病毒在T细胞内增殖导致其功能的丧失,从而影响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所有以上几点,都利于引起LCMV的持续感染。

4. 临床症状

LCMV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三种类型:内脏型、大脑型和迟发型。内脏型 LCM小鼠表现被毛粗乱、结膜炎,有时出现腹水。大脑型LCM由脑内及神经途径感染而产生,病鼠表现为脑内接种后5~6天,有的小鼠突然死亡,其它小鼠表现被毛粗乱、懒动、嗜睡、消瘦,常见结膜炎和面部水肿。倒提时小鼠头部震颤,肢体痉挛,后肢强直性伸展。小鼠于出现上述症状后1~3天死亡。迟发型LCM常发生于子宫内感染和出生后1~2 天感染的小鼠,病毒在体内增殖,但无症状,直到九个月后,可见病鼠体重减轻、被毛粗乱、蛋白尿、腹水、弓背等症状。

人类感染LCM后,表现为流感样疾病,患者感染后1~2周,出现恶心、厌食、发烧等症状,在恢复期10%患者可出现腮腺炎和睾丸炎。还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脊髓炎,表现为双侧乳头水肿、精神错乱、四肢麻痹、颈部强直、厌食、头痛等症状。

5. 病理

小鼠感染LCMV后,大脑型LCM在胸腔、腹腔内可见浆液性渗出物,软脑膜和脉络丛有单核细胞浸润,于6~9天达到高峰,并密集于珠网膜池和各脑室的脉络丛中。电镜下可见特征性的脉络丛上皮细胞胞浆内包涵体。内脏型LCM在感染后6天肝脏内可见小叶性肝炎,

散见嗜酸性细胞坏死区。迟发性LCM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肾脏的肾小球和脑脉络丛等组织。

6. 诊断

LCM的诊断可通过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及血清学试验来进行。取病鼠病理组织制成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试验确定细胞浆内特异性的病毒抗原包涵体的存在。还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LCMV抗体。

7. 预防

由于野鼠常常携带LCMV,因此饲养区必须防止野鼠进入。饲料应妥善保存,防止野鼠污染。饲养室应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管理。

一旦鼠群感染LCMV,应将整群全部淘汰,尸体焚烧。

以血清学方法检测小鼠,取无LCMV血症和抗体的小鼠为母鼠,进行剖腹产手术,人工代乳仔鼠,饲养繁殖,可以建立无LCMV的鼠群。

三、仙台病毒感染(Sendai Virus infections)

小鼠仙台病毒很难控制,常呈隐性感染,急性型多见于20日龄左右乳鼠,表现呼吸道症状。仙台病毒感染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干扰,如改变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可改变被感染的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及其致癌性。

1. 分布和病原

小鼠仙台病毒的自然宿主是啮齿类动物。开放环境下饲养的实验小鼠仙台病毒感染非常普遍,曾是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控制的难题。

仙台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核酸型为单股负链RNA,只有1个血清型,在世界范围内分离到许多不同的毒株。仙台病毒对热及乙醚敏感,酸性条件下极易灭活。仙台病毒可凝聚和溶解多种动物的红细胞,如小鼠、豚鼠、人、鸡、大鼠、绵羊、兔的红细胞。仙台病毒可特异性地在气管上皮细胞中复制,并于第三天从上皮细胞出芽释放。

2. 流行病学

本病以冬春季多发,在未感染过病毒的易感鼠群中,新生鼠和幼鼠最易感,常发生严重的肺炎,于3~5天死亡。NIH、C3H、DBA/2等品系对本病毒敏感,而C57BL/6 、BALB/c 等品系对其抵抗力较强。本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鼠群中35~ 49日龄的小鼠,主动免疫力尚不成熟,接触本病毒后,易于感染,并成为鼠群中的传染源。

3. 临床症状

小鼠感染本病后可有两种表现型。慢性型多见于幼鼠至42日龄的小鼠,呈亚临床感染,病毒在鼠群中长期存在,并呈地方性流行。急性型病鼠常表现临床症状,即被毛粗乱、呼吸困难、消瘦等。孕鼠死胎率提高,新生乳鼠死亡率上升。

4. 病理

病理解剖可见病鼠肺呈杨梅色,内有血性泡沫样液体,胸腔和心包腔有积液,胸膜粘连。

5. 诊断

本病可依靠小鼠特异的发病日龄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可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将病鼠的鼻咽冲洗液或肺浸液进行细胞传代,进而依靠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免疫荧光试

验检查病毒或抗体,即可确诊。在血清学方法中应用比较好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IFA)。

6. 预防

本病防治的关键是建立无病毒感染的鼠群,严格控制新动物的引进,及时而定期进行检疫,发现病鼠立即淘汰整个鼠群,用剖腹产技术建立新的种群。或仅保留鼠群中的成年鼠,停止繁殖40天以上,然后恢复再繁殖。

四、小鼠病毒性传染性肝炎(Mouse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s)

小鼠肝炎病毒MHV(Mouse Hepatitis Viruc)可引起小鼠发生肝炎、脑炎和肠炎,一般呈亚临床感染或慢性感染,而机体抵抗力低时可引起急性发病死亡,导致实验失败。MHV 可改变各种免疫应答参数,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对实验产生严重的干扰。

1. 分布和病原

MH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累见报道,在我国据报道普通鼠群的感染率可达五分之一多。

MH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它有多个毒株,可分为两类,即常在呼吸道增殖的毒株和主要在肠道增殖的毒株,前一类有MHV-1、MHV-2 等,后一类有MHV-Y 等。MHV对乙醚、氯仿敏感,不同毒株对热的抵抗力不同。MHV可在多种细胞培养物上生长,并形成巨大的融合细胞或蚀斑。

2. 流行病学

MHV经空气和直接接触传播,自然状态下只感染小鼠。健康鼠通过接触病鼠排泄物和其污染的物品而感染。MHV也可垂直传播。

3. 临床症状

小鼠感染MHV后,急性发病时,病鼠被毛粗乱、消瘦、精神萎靡,有时有腹水,幼鼠可见后肢麻痹。乳鼠可发生腹泻,生长迟缓,进而死亡。小鼠感染低毒力的MHV 时常常呈隐性感染,成为鼠群中的严重传染源。

4. 病理

解剖可见病鼠肝脏表面有出血点和坏死灶。镜下可见肝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发生坏死,肝细胞呈固缩状态。脾脏发生灶性坏死。MHV 经脑感染时引起脱髓鞘性脑脊髓炎。

5. 诊断

取病鼠肝脑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DBT细胞,观察特征性的巨大融合细胞或蚀斑可对MHV感染作出初步诊断。也可用ABC染色法染色病鼠肝脾组织,观察其细胞浆内 MHV抗原,从而作出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比较敏感的用于MHV检测的血清学方法,而免疫粘连血凝试验因其简单、重复性好,在一般单位得到广泛的应用。在MHV 检测中应注意使用多价抗原来提高检出率。

6. 预防

MHV感染后,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有时非常弱,导致血清学检查阴性。因此无MHV鼠群的建立应坚持血清学方法、剖腹产技术及严格的饲养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反复操作,才能清除MHV的存在。

五、乳鼠流行性腹泻(Epidemic Diarrhea of Mice,EDIM)

1. 分布

乳鼠流行性腹泻(EDIM)的病原体是小鼠轮状病毒(mouse rotavirus),高发于初生15日龄内的小鼠,乳鼠可表现腹泻、发育迟缓、脱水等症状,偶尔死亡。EDIM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我国开放饲养的小鼠中本病发病率也很高。

2. 病原

EDIM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为双股RNA病毒,其外壳上具有区别于其它轮状病毒的特异性抗原。EDIM病毒对热敏感,pH3~9条件下稳定,无血凝素,对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和胰酶有抵抗力。EDIM病毒不能在鸡胚中生长,也不能在体外细胞培养中传代。

3. 流行病学

小鼠是EDIM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小鼠对本病的易感程度随日龄的增长及免疫力的提高而下降,一般15日龄内的小鼠最为易感。C3H对其敏感,而C57BL则具有相对的抵抗力。本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4. 临床症状

EDIM主要高发于第一胎15日龄以内的乳鼠。乳鼠感染后早期腹泻、脱水、消化不良,皮肤皱缩,肩背皮肤上有干燥白色痂皮,有时皮肤发绀,透过腹壁可看到胃内充满白色乳汁,后躯粘满黄色稀便。后期粪便变干而阻塞肠道,甚至引起直肠嵌塞而死亡。乳鼠可正常吃奶,但因消化不良而积于胃中。轻型病例,2~5天可自行康复。成年小鼠呈隐性感染并不断向外排毒。

5. 病理

解剖可见病鼠消瘦,小肠膨胀,肠腔内充满大量黄色粘液样物质,肠壁菲薄,大肠内无成形粪便。组织学可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大量空泡化,空泡内偶见圆形嗜酸性包涵体。绒毛上端增粗,固有层内淋巴管扩张,粘膜下层轻度水肿。

6.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取病料如小鼠小肠内容物进行病毒分离,再接种4~14日龄无菌小鼠,4天后取小肠研磨提纯,电镜下可见典型病毒离子。

也可用血清学方法如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病毒抗体。由于EDIM病毒不能在细胞培养中生长,可用牛和猴的轮状病毒做抗原检测抗体。

7. 预防

本病的预防应依靠建立无EDIM病毒的小鼠繁殖群,并彻底截断病毒传播途径。

采用剖腹产技术可建立无EDIM病毒的种子群,然后再扩大繁殖。饲养室应安装高效的空气过滤装置,进入饲养室的垫料、饲料、用具等应彻底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淘汰整个鼠群,尸体焚烧。饲养室彻底消毒,重新引种建群。

六、嗜肺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

1. 病原

嗜肺性巴氏杆菌可感染小鼠、大鼠、豚鼠和地鼠。本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运动性,是多形性球状杆菌,菌体两端着色较浓。可生产吲哚、尿素酶、硫化氢,可分解木糖、海藻糖。

2. 流行病学

本菌感染动物后可呈隐性感染,成为动物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常在菌,当动物抵抗力下降、菌体毒力高或细菌数量多时引起动物发病。健康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经过外伤及生殖器官感染。

3. 临床症状

嗜肺性巴氏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常与其它细菌混合感染,而引起动物发病。如本菌与仙台病毒混合感染可引起致命性肺炎。与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可引起并发症而使病情复杂化。本菌感染小鼠后,散在发病,表现为呼吸困难,有咕噜咕噜的呼吸音,动物体重减轻,出现结膜炎、眼炎、乳房炎、不孕、流产、皮下脓肿等。

4. 病理

解剖可见肺有散在性脓肿,在裸鼠表现非常显著。也可表现化脓性中耳炎、泪腺炎、子宫炎、淋巴结炎及泌尿系统的化脓性炎症。

5. 诊断

本病的诊断比较容易,取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血平皿37℃培养24小时,菌落表面突起,灰白色,不溶血,光滑似露滴状,直径1mm。然后涂片镜检,也可作生化检查或用标准血清做凝聚反应,即可确诊。

6. 预防

本病的预防应依靠建立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可通过剖腹产建立无巴氏杆菌的小鼠群。

七、泰泽氏菌病(Tyzzer's organism)

本病因 Ernest Tyzzer 首先描述而命名。病原菌为毛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piliformis)。小鼠、大鼠、豚鼠、兔对本菌均易感。感染后的典型症状为出血坏死性肠炎和弥漫性灶性肝坏死。可给动物造成很大危害。

1. 分布和病原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动物群一旦感染可导致“全军覆灭”。

本病的病原是毛状芽孢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周身鞭毛,有运动性,可形成芽孢,具多形性,专性细胞内寄生,其生长对细胞的选择非常苛刻,无细胞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可通过卵黄囊途径接种鸡胚来增殖。其芽孢在体外可生存数年,在尸体内很易自溶。

2. 流行病学

本病可通过食入被本菌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试验证实本菌可垂直传染。

过分拥挤、环境内高温高湿、长途运输、X线照射、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等应激因素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免疫学研究中,当动物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可引起有本病隐性感染的小鼠爆发本病,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3. 临床症状

小鼠感染后,往往呈隐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病。本病的首发症状是出现突然的死亡。其它动物表现为被毛逆立、嗜睡、严重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粘液状。动物脱水,食欲废绝,2~4天死亡。

4. 病理

-实验报告-小鼠

姓名:薛桂凤学号:132015200300 实验报告(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小鼠的抓取和固定。 2.掌握小鼠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3.掌握小鼠的常用实验方法。 4.掌握小鼠的常用麻醉方法。 5.掌握小鼠的安死术。 6.掌握小鼠的釆血方法。 7.了解小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8.了解小鼠各种脏器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实验器材:ICR小鼠、电子称、手套、实验托盘、固定板、固定器、烧杯、注射器 (2支)、剪刀、镊子、灌胃针头、毛细管、酒精棉球、5%水合氯醛、生理盐水 三、实验内容 1.抓取:单手固定、双手固定、固定器、固定板。 2.称重:小鼠放在烧杯中称重(去除烧杯重量),记录小鼠体重20g。 3.编号:包括染色法及穿耳孔法。 4.给药:包括尾静脉给药(小鼠放入固定器,露出尾巴、准备好注射器;左手食指托 住尾巴,拇指配合,右手持注射器针尖轻轻抬起与血管平行刺入,轻推给药;血管由红变白后拔针、棉球按压)、皮下注射(俯卧固定,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提起,右手持针沿纵轴方向刺入皮肤,阻力消失后回抽无血注入药物,拔针)、皮内注射(俯卧固定,与皮肤平行刺入捏起的皮肤,阻力大,注射药物局部有皮丘后停留片刻后拔针)、腹腔注射(仰面固定,在腹正中线两侧腹股沟平行的位置30-45°进针,挑起皮肤和肌肉,回抽无血,注药)、灌胃(小鼠固定身体呈一条直线,灌胃枕头顺着上颚插入咽部,先少量注药证明未入气管后继续给药)、肌肉注射()注射针刺入肌肉回抽无血给药。 5.釆血:尾尖釆血法、眼眶静脉丛釆血法、心脏釆血法。 6.麻醉:根据小鼠体重计算麻醉药物用量,水合氯醛0.16ml,通过腹腔注射给药途径 麻醉小鼠,观察小鼠麻醉期。 7.安死术:颈椎脱臼法、过量麻醉法、空气栓塞法 8.解剖:观察小鼠的脏器解剖结构 四、总结 1.小鼠性情比较温顺,个体小,比较容易抓取固定。但是小鼠尾静脉血管较细,尾静 脉注射有一点难度,可以先酒精擦拭使血管扩张,遵循先远后近的原则会提高尾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2.通过此次试验,学习了关于实验动物小鼠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对以后的科研实验 做了基本的准备。但还需克服心理的恐惧,多加练习,增加熟练程度。

敲除小鼠常见问题与回答

敲除小鼠常见问题与回答 一、什么是ES细胞显微注射? 答: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是制作基因敲除小鼠的一个最常用的方法。主要过程是将携带目的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到小鼠的囊胚腔中获得嵌合体小鼠。所得嵌合体小鼠的组织,将同时含有来源于囊胚的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嵌合体小鼠必须和野生型小鼠配种以决定遗传改变的生殖系能否传递,这样可能获得转基因或打靶基因(来源于胚胎干细胞)稳定的生殖系传递的小鼠。一般情况下,大约能获得50%继承了目的基因的后代。 二、嵌合体 遗传学上用以指不同遗传性状嵌合或混杂表现的个体。免疫学上的涵义则指一个机体身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体组成不同的细胞系同时存在,彼此能够耐受,不产生排斥反应,相互间处在嵌合 状态。在基因敲除鼠中指通过向囊胚注射被外源基因转化了的胚胎干细胞,使得发育成为的个体中含有不同基因型的细胞,产生的个体也叫嵌合体,即该生物体中嵌合了两种不同遗传结构的细胞(一种是基因型被改变了的细胞,另一种是原来的基因型的细胞)。 三、条件性敲除的原理? 答:Cre-LoxP系统是源于P1噬菌体的一个DNA重组体系,由Cre酶和相应的LoxP位点组成,它能导致重组发生在特定的DNA序列处(LoxP位点),该系统可以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到染色体上或将特定DNA片段删除。基于Cre-LoxP的基因打靶要分两步来进行。首先要在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中引入LoxP序列,这一步可以通过打靶载体的设计和对同源重组子的筛选来实现。下一步通过Cre介导的重组来实现靶基因的遗传修饰或改变。Cre-LoxP系统既可以在细胞水平上用Cre重组酶表达质粒转染中靶细胞,通过识别LoxP位点将抗性标记基因切除,又可以在个体水平上将重组杂合子小鼠与Cre转基因小鼠杂交,筛选子代小鼠就可得到删除外源标记基因的条件性敲除小鼠。 四、如何鉴定和挑选嵌合体? 答:动物只有部分组织细胞整合有外源基因,则称为嵌合体动物。它的鉴定主要根据毛色去鉴定。注射的ES和囊胚来源不同的小鼠品系。它们的毛色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毛色的嵌合率来鉴定和挑选嵌合体。

双酚A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长春130021 作者简介:吕毅(1963-),男,吉林伊通县人,讲师,本科,主要从事环 境激素免疫毒理及生殖毒理研究。 文章编号:100120580(2006)0820982202 中图分类号:R 99416 文献标识码:A =实验研究> 双酚A 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吕毅,赵淑华,杨湘山 摘 要:目的 了解双酚A 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小鼠用不同剂量双酚A 灌胃7d 后,测定其脏器系 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溶血空斑数及足跖厚度。结果 中、高剂量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溶血空斑形成能力及迟发性变态反应均受抑制,而低剂量组则增强。结论 双酚A 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在低剂量时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而在较高剂量时则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双酚A;溶血空斑;迟发型变态反应Study on immunity system cute damage in mice exposed to BP A L B Y i,ZHAO Shuhua ,Y AN G Xiangshan.Scho ol of P ublic Health School,Jilin University(Cha ngchun 130021,China ) Abstr 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sphenol A(BPA)on t he immune system in mice.Methods T he mice were given BPA of different dosages through mouth for 7days.And t heir index of organs,the phagocytotic rate of macrophage in the belly cavity,the hemolysis plaque 2forming ability,and the thickness of feet were measured.Results T he phagocytosis,the plaque 2for ming number and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in middle,high groups wer e inhibited,while those all were reinforced in low group.Conclusion BPA has two phases influence on t he immune system of the mice meanwhile low dosage BPA can reinforce the humor al and cellular immunity,and higher dosage can inhibit it. Key wor ds :bisphenol A(BPA);hemoly sis plaque;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双酚A(BPA)被广泛用于生产各种碳酸聚酯类塑料、环氧树脂及杀菌剂等,并不断开发新用途112。BPA 为低毒物质,是一种环境雌激素。研究表明,双酚A 能诱导人类乳腺癌细胞MCF 27的孕酮受体表达并刺激MCF 27细胞增殖,双酚A 可使雄性CD 21小鼠精囊重量降低19%,使精子的运动能力降低39%12-52 。作为一种具有雌激素特性的化学物质, 双酚A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我们进行了双酚A 暴露对小鼠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 111 动物 昆明种成年小鼠,体重(20?2)g(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80只,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半。 112 试剂和仪器 双酚A(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分析纯);溶剂为玉米油(青岛金龙鱼牌);绵羊红细胞(SRBC)、鸡红细胞(CRBC)采自健康绵羊和公鸡。 113 方法 将BPA 用玉米油配制成浓度为35,20,7g/L 的溶液,按100,28517和500mg/(kg #bw)给予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连续灌胃7d 。在染毒的最后1d,将每组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一组进行溶血空斑试验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另一组进行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玉米油。114 指标和检测方法 11411 脏器系数 小鼠脱颈处死后,无菌取新鲜脾、胸腺用称重法测定脏器系数。 11412 溶血空斑试验(PFC) 玻片小室法162。 11413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实验小鼠腹腔注射2%(v/v)鸡红细胞,16~18h 后脱颈处死,用2ml Hank .s 液冲洗腹腔,取冲洗液制片、培养、固定和吉姆萨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200个巨噬细胞,计算其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172。11414 迟发型变态反应(DTH) 染毒7d 后在小鼠左后肢 跖部注射0105ml 2@108个/ml 绵羊红细胞悬液,4d 后用千分尺测量右后肢足跖厚度。测量后再次免疫,24h 后再次测量,计算2次测量的厚度差172。 1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81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1 BPA 对免疫器宫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3个浓度组小鼠脾系数,胸腺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105)。212 BPA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染毒剂量为100mg/(kg #bw)组小鼠在PFC 、D TH 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101)。18615mg/(kg #bw)组小鼠PF C 和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及500mg/(kg #bw)组PFC 、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101),见表1。 表1 不同剂量组免疫功能比较( x ?s,n =10) 组 别形成空斑数(个/106)DTH (mm )M 5吞噬率(%)M 5吞噬指数对照组936?1650141?010975719?4170173?01060低剂量组1431?177** 0163?01090** 6519?710*0176?01059中剂量组349?96**0138?010255416?7110164?01065**高剂量组 274?87* *0133?01062 5016?310* 0156?01035* *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105,**P <0101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在低剂量BPA 作用下,小鼠脾脏,胸腺脏器系数略高,而PFC,D TH 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低剂量BPA 对小鼠脾脏、胸腺的发育有刺激作用,并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巨噬细胞具有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原递呈作用、分泌免疫活性物质和免疫调节作用,在细胞和体液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其功能的增强可能是导致低剂量组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增强的重要原因。中、高剂量组则呈现出随染毒剂量增加各项检测指标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中,高剂量的BPA 可以影响脾脏、胸腺的

肾阳虚机理研究进展

肾阳虚机理研究进展 叶东东1康永2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太原030012); 2.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 030012) 摘要:目前对肾阳虚机理没有统一的认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说众说不一。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肾阳虚的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 Abstract: Currentl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ve no unified understand on 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 the theory of neuro-endocrine-immunoregulatory network, Metabonomics, Transcriptomics, Genomics, Proteome, ect have different points, In this paper, we a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conduct 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 关键词:肾阳虚;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系统生物学 Keywords: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neuro-endocrine-immunoregulatory network;systems biology 肾阳虚,即肾脏阳气虚衰,是肾脏阳气衰竭表现的征候。临床表现症状多见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面色朓白,腹中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中医认为阳虚多因年老肾亏,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的。现在对肾阳虚的本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说多年的研究,从人体系统到基因分子水平,取得了不同层次研究成果。 1.肾阳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组学 1.1肾阳虚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肾上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的功能障碍和功能低下是肾阳虚证的物质基础。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方面起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与性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起到协同作用,阳虚患者常多伴有性腺功能低下。从1959年,邝安堃等用糖皮质激素造成了肾阳虚小鼠模型开始,到沈自尹等发现不同病种的肾阳虚证病人有靶器官损伤,钟历勇等研究了补肾中药能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起到保护作用。还有很多的药理实验,临床实验都可以证明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1.1.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肾阳虚患者整体表现出代谢低下的趋势。肾上腺素可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及产热量,如果肾上腺素水平低下就不能很好的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影响机体产热。

病机分析

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晄白、舌淡胖。 病机分析: 畏冷,肢凉,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气短,脉沉迟无力: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阳气亏虚,蒸腾、气化无力。 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 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少,阴不制阳,虚阳内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阴液亏少,失其滋润、濡养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气短、脉虚、动则加重。 病机分析: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作用减退,或脏器功能减退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 头晕目眩:气虚不能上荣 自汗: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 动则诸症加重:劳则耗气,所以活动劳累时诸症加重。 舌质淡嫩:营气虚不能上荣于舌 脉虚/弱/无力:气能行血,气虚血行无力 辨证要点:病体虚弱,面部、口唇、爪甲、肌肤粘膜的颜色淡白,脉细。 病机分析: 头晕眼花,唇、舌色淡,面色淡白或萎黄:血液亏虚,血不荣于上,头面官窍失养。 心悸,多梦,健忘:血液亏虚,血不养心/养神。 手足发麻、肤涩、指甲色淡:血液亏虚,肌肤失养。 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迟或经闭:血液亏虚,冲任失养。 脉细:血液亏虚,脉道失充。 三、表里寒热: 辨证要点:主症: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兼症: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气喘。 病机分析: 恶寒发热:外邪侵袭肌表,卫气奋而抵抗,正邪相争 鼻塞流涕:肺开窍于鼻,肺气失宣

咳嗽气喘:肺肃降不利,肺气上逆 头身疼痛:邪气郁滞体表经脉,气血不畅 辨证要点: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淡不渴,安静少言,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病机分析:感受阴寒之邪,或内伤体弱,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 辨证特点:冷-凉-白-稀-润-静-喜暖 辨证要点:恶热喜冷,面红目赤,四肢温热,口渴饮冷,烦躁多言,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病机分析:感受阳热之邪,或脏腑功能亢进,阴津暗耗,阴虚阳亢所致。 辨证特点:热-黄-赤-稠-燥-动-喜凉 四、五脏的辨证(脏腑症状表现的内在生理病机): 心主血脉:心痛,心悸,怔忡,脉结代。 心主神明: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狂躁昏谵谵语,神昏。 心开窍于舌:口舌生疮,舌尖红。 心火下移小肠:小便赤涩 肺主气司呼吸:喘息、胸闷;气短,乏力,声低。 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自汗,畏风,易感冒,恶寒发热表证。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咳嗽、浮肿(阳水)、咯痰、咯血。 肺开窍于鼻:鼻塞、流涕、音哑(发音的咽喉归于肺系)。 脾主运化:纳呆少食,腹泻或便溏,便秘,腹胀,腹痛;浮肿(脾气虚、脾阳虚) 脾主统血:各类出血(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证) 脾气主升:内脏下垂(脾虚气陷证,脾的升举作用),头晕目眩(脾的升清作用)脾喜燥恶湿:便溏、身重、女子带下(湿邪内生) 胃主降:嗳气,呃逆,呕吐(胃气上逆) 肝经循行部位:颠顶,胁肋,乳房,少腹,腋下颈侧瘰疬,偏疝坠痛,睾丸肿痛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胀闷痛(尤其是肝经循行部位)(肝郁气滞)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喜叹息(太息),忧郁寡欢(肝郁气滞) 急躁、易怒(肝在志为怒) 肝主疏泄,调节生殖系统:女子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不孕,男子排精异常等。

小鼠免疫程序

小鼠免疫程序 一、抗原的准备 1、收到抗原时,首先要了解抗原的种类、性质和浓度,以便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2、多肽抗原,一般分多肽—偶联KLH和多肽—偶联BSA(或GGG)或裸多肽三种。多肽—偶联KLH一般用于免疫,而多肽—偶联BSA或裸肽一般用于检测,在免疫时注意区分使用。 3、分装 (1)收到抗原后,应及时按免疫需要分装,避免反复冻融。 (2)如抗原是大肠杆菌重组蛋白,可能存在不溶性沉淀,分装前,应用超声粉碎仪粉碎,要注意,在冰浴中进行,超声强度应以溶液不产生泡沫的水平为准,超声强度过大,易产生泡沫导致蛋白变性,超声强度太低效果不佳,每次2-3秒,重复3-4次,超声完毕立即分装。 (3)分装管应用不粘附蛋白的样品管,要用二种不同颜色的标签明确区分免疫用抗原和检测用抗原,并写明分装日期,抗原名,浓度和剂量。 A 免疫用抗原:一般50ug/每只小鼠×5只=250ug/1个分装管,备做首次免疫用。另分装2个100ug/1管,备做融合前加强免疫用,再分装25ug/只/×5=125ug/1个分装管,共分装4-5管,备加强免疫用。 B 检测用抗原:100ug/每管,分装共3管。 C 分装好的抗原除马上免疫用管外,其余均装入小塑料袋中,写好抗原名标签,马上存入-700C。剩余抗原交保管员存-700C,并填好交接班表格。 二、免疫程序 1、多肽类抗原(包括MAP型多肽),第一次用福氏完全佐剂,每只50-100ug ,腹腔注射,总剂量0.5ml/只,第二次起用福氏不完全佐剂,剂量为25-50ug/0.5ml/只,间隔3周,第三次注射后10天测血(ELISA法),如滴度未达到1:104, OD1.0以上,则继续免疫,如ELISA已达滴度,则可取血清送WB或ICC检测。 2、蛋白类抗原:所用抗原的剂量等与多肽类相同,但进程有差异,首次免疫21天

病机学说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制热,阴胜则寒。”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 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用小鼠做实验的基本知识

用小鼠做实验的基本知识 1.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 外环境。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 气候因素。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包括有动物的社群状况、饲养密度、空气中微生物的状况等。例如,在实验动物中许多种类,都有能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群体的特性。对动物进行小群组合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不同种之间或同种的个体之间,都应有间隔或适合的距离。对实验动物设施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有明确的要求,动物等级越高要求越为严格。国家标准规定,亚屏障系统设施内空气落下的菌数少于或等于12.2个/皿时,屏障系统2.45个/皿时,隔离系统0.49个/皿时。 2.对实验动物设施的环境条件,国家有标准化的规定,检测项目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气六速度、梯度压差、空气洁净度、空气落菌数、氨浓度、噪声、照度和换气量等。 环境检测的项目 空气洁净度的指标包括有:空气落菌数,是检测空气生物洁净度的指标,用血琼脂培养基,置于被检房舍的空间,暴露30分钟后,计算培养基上的落菌数;尘埃粒子测定,是空气洁净级别的指标,10-20平米的房间布点3-5个,用专用仪器测定,数据作统计分析。 此外还有下列七项指标的测定:温度、湿度测定,包括日温差、温湿度的均匀性等;气流速度测定,使动物处在合理的风速区域;换气次数,测定送风口或出风口的风速,然后参照风口面积和房间容积计算;静压差测定,用压差计测定设施内各区域的压差,分析设施内气流走向的合理性;噪声测定,用噪声计,选离墙壁1米,距地面1.2-1.5米的测点测定;照度测定,常用仪器是照度计,采用多测点测定,检测光照的均匀性;氨浓度测定,该检测项目通

制备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

制备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 一、材料 1.6-9周小鼠(GFP+小鼠、野生型小鼠) 2.配制培养液:RPMI 1640培养液+1×GlutaMax(Gibco)+10%FBS(热失活) 3.盐溶液:0.9%氯化钠溶液(无菌),储存于4度。 4.纯化的重组M-CSF(CSF-1):到货后灭菌PCR管分装。 5.消毒后的手术器械。 6.70%乙醇溶液。 7.27G针头 8.20ml注射器 9.低绒纸巾 10.100mm培养皿 11.3个50ml离心管 二、方法 1.复温培养液(预添加M-CSF)至37摄氏度。 2.处死小鼠,喷洒70%乙醇溶液消毒。拉扯双侧后腿直至听到清脆响声(提示股骨从 髋骨脱臼)。 3.使用干净的剪刀、镊子沿一侧大腿环形剪开皮肤,向爪子方向剥离皮肤。 4.用镊子将腿部肌肉分开,露出股骨和胫骨(注意不要损伤骨头)。 5.切断股骨与髋骨间的韧带,切下膝关节以下的骨头。将股骨和胫骨至于冰冷的盐溶 液中。 6.同法处理另一只腿。 7.用低绒纸巾小心剥除骨骼上附着的组织,将骨头置入70%乙醇溶液中。 8.20ml无菌注射器吸满预热的培养液(无添加M-CSF),装上27G针头。并准备好50ml 离心管。 9.从膝关节处分离股骨和胫骨,丢弃膝盖骨。一个无菌镊夹住股骨,用一把无菌剪刀 剪掉股骨上端。将针头插入骨髓腔,用培养液反复冲洗,将骨髓冲入50ml离心管。 冲洗过程中,上下移动针头刮扫骨髓腔。每根骨头使用大约5ml培养液。丢弃骨头。 10.同法处理胫骨(剪掉上下两端)。 11.将细胞悬液离心(150g,5分钟)。丢弃上清,加入培养液(添加M-CSF)。混匀细 胞悬液。 12.每根骨头准备两个100mm培养皿。将细胞悬液打入培养皿,添加预热培养液(添 加M-CSF)至10ml。 13.置于37摄氏度、5%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5天。 14.第5天,使用室温盐溶液5ml冲洗培养皿(巨噬细胞为贴壁生长)。使用细胞刮刀 刮下贴壁细胞,转移入离心管,150g离心5分钟。分离的细胞建议2天内使用。 关于M-CSF的工作浓度:介于1ng/ml到1ug/ml之间。 设定浓度梯度培养:如1ng/ml 10ng/ml 100ng/ml 1ug/ml,或倍比稀释。按上述方法培养5日后,细胞计数5×107/培养皿为最合适M-CSF工作浓度。

小鼠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的观察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明确各免疫器官分布与形态结构,能熟练找到各免疫器官,弄清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方法,熟悉脾脏淋巴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二、实验原理 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它生在腹腔左上方,质地比较脆,容易外伤。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 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我们利用小鼠来观察脾脏的淋巴细胞。 小鼠淋巴细胞的比重为1.088,利用比重为1.088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将脾细胞悬液置于分离液上层,通过梯度离心的方法,在分离液与脾细胞悬液交界液面处分离得到脾脏淋巴细胞。 三、实验器材 KM种小鼠,PBS缓冲液,淋巴细胞分离液,200目不锈钢网,解剖器械 四、实验步骤 1、杀死老鼠,取出小鼠的脾脏,在pbs缓冲液中冲洗干净。 2、将小鼠脾脏至于200目铜网中,铜网绑定在烧杯上面,剪碎、碾磨,边碾磨边加PBS 冲洗,制得脾细胞悬液。 3、将制得的脾细胞悬液转移到10ml的离心管中,1000r/min 5min离心洗涤,倒掉上清,加入5mlPBS再离心洗涤一次。 4、加入5mlPBS将洗涤的脾脏细胞吹散、悬浮,缓慢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细胞悬液与分离液体体积比为1:1。 5、2000r/min离心30min。 6、小心吸取中间层细胞,1000r/min 5min离心洗涤两次。 7、将制得的淋巴细胞滴于玻片,镜检。

实验小鼠

实验小鼠(laboratory mouse)学名(Mus muscculus),实验小鼠来自于野生小鼠,经人们长期选择培育而成。18世纪就被用做动物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被研究的最清楚、最深入的实验动物。已育成的小鼠品种品系有500多种。 一、生物学特性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 小鼠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二)、一般特性 1、外观:小鼠面部尖突,头呈锥体形,嘴脸前部两侧有19根触须,耳耸立呈半圆形,眼睛大。尾长约与身长相等,尾部覆有短毛和环状角质鳞片。健康小鼠皮毛光滑紧贴皮肤,四肢匀称,眼睛亮而有神。小鼠有多种毛色。 2、体形小,生命周期短,易于饲养管理。出生体重仅1.5克左右,一月龄体重约18--22克。成年小鼠每日食量5--8克,饮水4--7毫升,排粪1.4--2.8克/天,排尿1--3毫升/天。 3、性情温顺,胆小怕惊。 4、成熟早,繁殖力强。雌35--50日龄,雄45-60日龄就可性成熟,雌65--75日龄,雄70--80日龄可达体成熟。性周期4--5天,妊娠期19--21天,哺乳期20--21天,年产6--9胎。属全年多发情动物,产后即发情。 5、反应敏感,适应性差。对多种病原体、毒素及致癌物都很敏感,外界环境光照、噪音、营养、温度、空气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对小鼠造成影响。 6、昼伏夜动,喜欢啃咬。喜光线较暗的安静环境,进食、分娩都常发生在夜间,傍晚和黎明前是小鼠活动的两个高峰。 7、喜群居。 8、小鼠有20对染色体,推测有3万多个结构基因,已查明的已有648个。 9、寿命为2--3年。 (三)、解剖生理特点: 1、小鼠上、下颌各有两个门齿,六个臼齿,门齿终生不断生长,需经常磨损来维持齿端的长短,保持恒定。 2、小鼠下颌骨形态有品系特征,可用下颌骨形态分析技术进行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 3、内部脏器:食道细长约2cm,胃分前胃和腺胃,胃容量小(1--1.5ml),胃功能较差,不耐饥饿;有胆囊;胰腺分散在十二指肠、胃底及脾门处;无汗腺;淋巴系统发达;脾脏有明显造血功能;无腭或咽部扁桃体;左肺单叶,右肺四叶;骨髓为红骨髓而无黄骨髓,终生造血;雌鼠为双子宫型,呈Y字型,卵巢有系膜包绕,不与腹腔相通;乳腺发达,共有五对乳头,胸部3对,鼠蹊部2对;雄鼠睾丸大,幼鼠时藏于腹腔内,性成熟后下降到阴囊;前列腺分背、腹两叶。 二、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药物研究 1、药物安全性评价 小鼠常用于药物的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以及最大耐药量的测定等,“三致”试验也常用小鼠进行。 2、生物制品的检定 3、药物筛选 4、药效学评价试验

实验动物学实验报告大鼠小鼠小鼠的基本实验操作大鼠的基本实验操作.docx

实验一小鼠的基本实验操作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小鼠的一般操作方法,包括小鼠的抓拿、标记、给药(灌 胃、腹腔注射、皮下、肌肉、尾静脉注射)、取血(眶后静脉丛,摘眼球)、脊椎脱臼法处死、大体解剖。 二、实验动物:昆明小鼠2只(1雌1雄) 三、实验步骤 1、抓取和固定,标记 2、去毛 3、给药:消化道、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 4、取血:眼眶后静脉丛、尾静脉、眼球摘除法、断头法 5、麻醉:氯胺酮腹腔麻醉 6、处死:脊椎脱臼法 7、解剖: 雄性:睾丸、附睾、输精管、鼠蹊腺(在膀胱下方,胶质状,透明) 雌性:双角子宫、卵巢 肾上腺、胆囊、甲状腺、胃、肝脏、脾、肺、肾、心脏、甲状腺 四、实验结果 1、抓取和固定标记: 抓取:抓小鼠的尾根部 固定:抓住小鼠的尾根部,让小鼠在粗糙平面上爬行,后拉尾跟部,右手的拇 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及其间的颈部皮肤,小指和无名指将尾巴固定在手掌面。并标记:2、灌胃法:左手抓取小鼠固定后,右手持特制灌胃针,沿一侧口角进针,紧贴咽后壁,头后仰以便伸直消化道,进针2/3后灌生理盐水0.5ml 3、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 从下腹部的两侧进针,进针时针与腹部成45°。进针后稍微晃动针,如无粘滞感则可注射药物 尾静脉注射:一人固定小鼠,另一人用左手中指和拇指将尾拉直,食指托住尾部,在尾动脉位置进针注射0.5ml生理盐水。注射完毕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 4、采血 从眼角内侧0.5cm处进针 眼球摘除法:左手抓取用固定小鼠,右手持弯头镊在眼球根部将眼球摘除,头朝下,眼眶内血迅速流出。 5、麻醉: 0.5%氯胺酮腹腔麻醉:本小鼠重22g,按100mg/kg的药量给药,2分钟麻醉成功 6、处死: 脊椎脱臼法:按住头部,将尾根部向后上方以短促的力量拉即可致死 7、解剖: 雄性:寻找到睾丸、附睾、输精管、鼠蹊腺 雌性:双角子宫、卵巢3.7.2肾上腺:米粒大小 胰腺:位于胃下方,类似于脂肪组织,浑浊状3.7.4,胆囊:芝麻大小,浅绿色,

小鼠免疫

小鼠免疫 免疫是单抗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即用目的抗原免疫小鼠,抗原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刺激相应B淋巴细胞克隆,使其活化、增殖,并分化成为致敏B 淋巴细胞。 一、血清效价的影响因素 小鼠免疫效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单抗的制备。单抗免疫程序不同,包括免疫用的动物,抗原的性质、抗原量、免疫途径、免疫间隔时间、是否应用佐剂均会影响免疫效果。 二、免疫材料 1.免疫用的动物 抗原与免疫动物种属差异越远越好,小鼠、大鼠、亚美尼亚仓鼠和兔中分离的淋巴细胞的杂交瘤技术已经很成熟。小鼠是极好的免疫接种对象,原因是:1)小鼠易操作;2)多个纯系株易得到且价格合理;3)有很多试剂可用以检测鼠源免疫球蛋白;4)小鼠对外来蛋白质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5)小鼠淋巴细胞能够和多种鼠源骨髓瘤细胞系发生有效融合。 2.免疫原(抗原) 颗粒性抗原: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如肿瘤细胞、淋巴细胞、?细菌等可作为抗原,不加佐剂直接进行免疫,就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可溶性抗原:因其免疫原性较弱,一般要加佐剂,如系半抗原,?应先制备成人工免疫原,再加佐剂。 免疫原的形式会影响宿主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谱,因此选择免疫原制备抗体时应该考虑到所制备抗体的最终用途,并应该根据其用途决定何种方法筛选抗体

更合适。一般认为,影响免疫血清中lg亚类谱的因素主要包括免疫原、接种途径、佐剂和动物遗传背景等。且主要由初次基础免疫所决定,加强免疫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特异性抗体的滴度。 3.佐剂 目的:1)增强抗原对机体的免疫原性;2)增强抗体的产生能力;3)为制备出高效价的免疫血清;4)增强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5)在某种情况下,改变Ag免疫应答类型;6)延长抗原在免疫动物的时间;7)改变抗原的分布;8)增强共刺激信号和激活免疫系统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 种类:氢氧化铝佐剂、明矾佐剂(常用于肌肉、皮下注射)、弗氏佐剂。 弗氏佐剂是最主要的免疫佐剂,热处理杀死的分歧杆菌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募集淋巴细胞到抗原沉积部位,但若重复刺激可导致肉芽肿的形成,故不能重复使用。 三、免疫策略 1.免疫途径 途径的选择取决于抗原的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有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内注射、脾内注射、皮下注射、淋巴结注射等。 脾内免疫会产生IgM 类抗体,分泌该类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相对IgG 类较不稳定,且IgM 类抗体的一些性质测定会有困难,一般不建议使用。脾内免疫操作困难,实验动物极易死亡,所以也不常用此种方法。 一般常用皮下或背部多点皮内注射,每点注射0.1ml左右。 2.免疫方案 典型的免疫策略依赖于抗原的反复刺激,以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使其成熟。

五脏病机(内容清晰)

五脏病机 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五脏生理功能失常的机理 心的病机-----心的阴阳气血不足,心火亢盛,心血瘀阻 肺的病机-----肺的宣发肃降失常,肺气虚,肺阴虚 脾的病机-----脾气虚,脾阳虚,脾为湿困 肝的病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肝血虚 肾的病机-----肾精亏虚,肾气不足,肾阳虚,肾阴虚 一、心的病机 1、心气虚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脉不充,血行无力。临床常见,面色白,舌质偏淡,动辄心悸,脉象虚弱等症。 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心神功能减退,而见精神不振,思睡但睡眠不深。 2、心血虚 一血虚不足,血脉空虚,濡养之力减弱,故见全身血虚征象,如经常头昏,疲乏无力,面色淡而无华,舌色、唇色淡白,脉细或数而无力等。 二是心神失养,由于血虚,神失所养,则精神不振,思想难以集中,且思考不能持久,甚至神思恍惚。 3、心阴虚 阴不制阳,则心阳偏亢,全身出现虚热;由于心阴不足,宁静功能减退,加上虚热内扰而心神不安 虚热内生----潮热,口干咽燥等 心神不宁----心烦不得眠 4、心阳虚 是心的推动、兴奋与温煦等功能减退,导致中血行无力,甚至瘀滞,心神不振;同时全身出现寒象 心神不振-----精神萎靡,表情困倦 5、心火亢盛 火盛心中,扰动心神;使血行加快,脉道扩张;同时,火热可上炎于舌,下移于小肠,并出理明显的热象。 火扰心神------心烦、失眠、躁动,重者出现谵语、狂躁,甚至昏迷不醒。 心火上炎于舌-----舌红糜烂,舌尖碎痛; 心火沿经脉下移于小肠----- 尿道中灼热疼痛,尿黄赤,或见尿血等症。 6、心血瘀阻 心气虚或心阳虚,血液运行无力,加上阳虚则寒,寒性凝滞,更易使心脉中之血瘀滞; 痰浊凝聚,阻于心脉之中,亦导致心血瘀阻。 心脉瘀阻不通,血瘀气滞----心前区憋闷、疼痛。 7、痰迷心窍 痰浊阻碍心神与外界的沟通, 轻者------精神失常,答非所问; 较重者----神识模糊,呈朦胧状态;

用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免疫抑制动物模型

1材料与方法 1. 1. 2 主要试剂环磷酰胺、RPMI 1640 培养 液( 含L-谷氨酰胺,)、Hanks 液( HyClone)、MTT 试剂、 PBS 缓冲溶液( pH 值7. 2 ~ 7. 4,HyClone)、丝裂霉素C、SA 缓冲液,绵羊红细胞,补体( 豚鼠血清)、都氏试剂、LDH 基质液、 P815 细胞( 购于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细胞中心)、YAC-1 细 胞、FITC-Anti-CD3、PE-Anti-CD4、PerCP-Anti-CD8 荧光抗体)。 1. 2 动物与分组 Balb /C 小鼠90 只,雌性,6 ~ 8 周龄,体重18 ~ 22g。颗粒饲料,室温(22 ± 2)℃,湿度60% ~ 80% 。 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检疫1 周后,实验分为3 项处理进 行,(1) 处理一:测定动物体重、脾脏重量及系数;(2) 处理二: 测定NK 细胞活性,细胞毒性T 细胞活性;(3) 处理三:测定血 清半数溶血值。每项处理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X-1 组和 CTX-2 组。 1. 3 实验方法和测定指标 1. 3. 1 剂量选择试验前经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CTX 的LD50为240mg / kg,以1 /4 LD50做为本试验中CTX-1 组的 CTX 剂量,即60 mg / kg 环磷酰胺,用蒸馏水配制,每日经口给予。CTX-2 组每日经口给予蒸馏水,试验结束前一天经腹腔 注射给予动物200 mg / kg 环磷酰胺[2,3]( 用蒸馏水配制)。另设空白对照组,蒸馏水代替受试物,每日经口给予。动物灌胃 容积为0. 3ml /10g,每周称量体重调整灌胃量,连续灌胃4 周 后测定各项免疫指标。 1. 3. 2 血液中T、B 淋巴细胞分类计数[4]动物处死前眼 眶内眦静脉取血,EDTA-K2抗凝,每只设定3 支流式试管进行 测定,每管加入50μl 抗凝血。分别在3 管中加入CD3 /CD19 ,CD3 /CD4 /CD8.不同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小鼠抗体。每管加 入2ml FACS 红细胞裂解液,室温下避光保存20min。1200r / min 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每管再加入2ml PBS,1200r /min 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加入0. 5ml PBS 混匀后上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1. 3. 3 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活性试验[5,6] 1. 3. 3. 1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效应细胞) 无菌取脾,用4 层 纱布将脾磨碎,制成单细胞悬液。用Hank's 液洗2 次,每次离 心10min(1000r /min)。弃上清将细胞浆弹起,加入0. 5ml 灭 菌水20s,裂解红细胞后再加入5ml Hank’s 液,混匀后1000r / min,10min 离心,用1ml 含10% 小牛血清的RPMI1640 完全培 养液重悬,调整细胞浓度为2 × 107 个/ml;加0. 5ml 此细胞悬 液于24 孔培养板,留一孔不加脾细胞作为对照孔。 1. 3. 3. 2 制备刺激细胞1000r /min,10min 离心处于对数生 长期的P815 细胞,用5ml DMEM 培养液悬浮P815 细胞于 15ml 离心管中,计数细胞。加入丝裂霉素C,相当于50μg / (2 ~ 5) × 107 个细胞。用锡纸包裹离心管以避光,在37℃水浴 30min。用Hank’s 液洗P815 细胞3 次,之后Hank’s 液悬浮

理中汤古今不同用量对脾阳虚小鼠脏器系数影响-袁琛皓,董广通,孙伟越,等

45 第16卷 第6期 2014?年?6?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6 Jun .,2014 理中汤首见于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功 善健脾益气、温阳散寒,由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组成,是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原书记载该方用于治疗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腹痛呕吐等。然其成书距今已有1700余年,对于方中药物的具体用量,自古以来就有争议。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及现代有关学者考证,认为东汉时期的1两应为现在 的15.625 g [1] 。尽管如此,从古至今流传已久的1两为3 g 的说法依然影响甚远。为此,本文通过观察古今不同用量对脾阳虚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为探究伤寒方剂用量换算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 SPF 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质量 25~30 g,购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 1.2?药物 实验中所需的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均购自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药材经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老师鉴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相关规定。理中汤古方用量按照《伤寒论》原著为党参45 g,干姜45 g,白术45 g,炙甘草45 g,按照人与小鼠体表面积换算公 理中汤古今不同用量对脾阳虚小鼠脏器系数影响 袁琛皓,董广通,孙伟越,高永贵,张文婧,王欣,郭炜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 要: 目的:探讨理中汤古今不同用量对脾阳虚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 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古方组、今方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注射利血平注射液的方法制备小鼠脾阳虚模型。造模成功后,古方组、今方组分别灌胃相应的药液,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容积的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5?d。给药结束后,称取小鼠体质量,处死小鼠,摘取肝、脾、肾、胸腺,称重并按照公式计算脏器系数。结果:连续给药5?d 后,与模型组相比,古方组小鼠的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 <0.01);古方组与今方组的肝脏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理中汤古方组可以显著降低脾阳虚小鼠的肝脏系数,而理中汤今方组效果不明显;理中汤古今不同用量对脾阳虚小鼠脾、肾、胸腺的脏器系数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理中汤;古今用量;脏器系数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6- 0045- 02 收稿日期:2013-12-27 基金项目: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持年教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441090);山东中医药 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立项资助项目(2013-56)作者简介:袁琛皓(1992-),男,山东淄博人,2010级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方剂临床应用及疗效客观化研究。通讯作者:郭炜(1979-),男,山西阳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方剂临床应用及疗效客观化研究。E-mail:gw1946@https://www.doczj.com/doc/0f7619009.html,。 Effect of Lizhong Decoction with Different Dosag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on Organ Coefficients of Spleen Yang Deficiency Mice YUAN Chenhao,DONG Guangtong,SUN Weiyue,GAO Yonggui,ZhANG Wenjing,WANG Xin,GUO We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Shandong,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how the organ coefficients of the spleen Yang deficiency mice were affected by Lizhong Decoction with different dosag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Method :40 SPF Kunming mice,half male and half female,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the ancient dosage group,the modern dosage group,the blank group,the model group)randomly. The mice model of spleen Yang deficiency was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Reserpine except the blank group. The ancient dosage group and the modern dosag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izhong Decoction of ancient dosage and modern dosage respectively once a day. The model group and the blank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dose distilled water once a day. After 5 days treatment,all the mice were killed and the organ coefficients of liver,spleen,kidney and thymu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5 days treatment,the liver coefficients in the ancient dosag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model group.(P <0.01). There was no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cient dosage group and the modern dosage group in the liver coefficients. Conclusion :The ancient dosage group could reduce the liver coefficients significantly,while the modern dosage group has a little effect. Lizhong Decoction with different dosag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make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organ coefficients of spleen,kidney and thymus. Key words:Lizhong Decoction;different dosag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organ coefficients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6.0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