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学重点

国际贸易学重点

国际贸易学重点
国际贸易学重点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1)各个历史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一是发展的规律,二是联系的规律(2)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西方、马克思;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3)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演变与发展、具体措施。(4)国际经济与贸易协调:双边、多边;区域、全球。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任务:即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利益及其分配。(概念、理论、政策、措施)

国际贸易的分类:按贸易标的的形态或内容划分(初级产品,服务贸易)。按贸易标的的流动方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与复进口,净进口与净出口)按贸易统计的标准划分(总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按交易的参加方划分(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按贸易清偿工具划分(现汇贸易,易货贸易)。

贸易差额的利弊:如果一国长期存在贸易顺差,表明在贸易收支中处于有利地位,有较强的国际购买力,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就业,也有利于扩大进口,尤其是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发展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长期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大量资源,商品或服务外流,会使国内实际经济资源减少,降低国内经济福利;尤其是会造成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引起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贸易顺差国家今后对外贸易的发展

贸易的商品结构:广义:货物或服务贸易额(出口额)在对外贸易总额或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狭义:货物贸易结构或服务贸易结构。影响贸易结构的因素:比较利益状况、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状况、企业微观因素。贸易依存度:一定时期一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贸易总依存度,货物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依存度)影响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国民经济规模(负相关),各国对外开放程度(正),地理特征(地域大,依存度低;国际交通枢纽国家依存度高),国内市场发达程度(负),加工贸易发展(比重大,依存度高),汇率变化(影响对外贸易额的变化)

贸易竞争力指标: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影响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一国比较优势;进出口产业规模、产业互补性和竞争性;进出口价格;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贸易开放度等。

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

1、古代的对外贸易。可以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对外贸易的萌芽开始,一直到公元1500年左右,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1)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生产力落后、贸易商品种类少、以陆路贸易为主、以王室垄断为主(2)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陆海丝绸之路。生产力水平仍不高、贸易商品品种有所扩大、形成主要区域、王室垄断与地主贵族私营并存。

2、近代的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国际贸易。出现了商业革命、贸易商品种类数量大增、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商品交换。(2)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劳动力的提供、销售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

3、现代的国际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规模迅速增加、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际贸易方式有了新发展、国际贸易政策趋向自由化。(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垄断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出口。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经历了30多年的波动和萧条。

4、当代的国际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贸易增长高于经济增长,货物(制成品)贸易大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增长日益加快;(2)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主体,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主要力量,区域性贸易集团迅速发展。——新阶段、新格局、新变化。

国际贸易的特点:遵循国际法律制度、参与贸易的国家广泛、贸易方式多样化、国际贸易环境复杂、贸易风险大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外贸越开放,经济越增长。

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有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生产的变动对贸易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使人们收入提高从而引起需求变动,也会影响贸易。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首先,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劳动分工是指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专门化。劳动分工按其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属性可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并且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工业)为标志,由国内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其次,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由国内分工向国外的延伸。从原始社会末期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人类的社会分工一般都带有“国内分工”的性质,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工业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促使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总体而言: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具体来说——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自

换器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1、阶段:萌芽(15末-18中;以宗主国生产工业品和殖民地生产甘蔗,烟草等农业品为特点的早期国际分工)、形成(18中-19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发展(19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以及工业国不同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深化(20中至今;发达国家国际分工发展迅速并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2、类型:按国家水平(垂水混)、按产业内外(间内内)、按业务剥离(制服外)3、利益:静态利益(产品-成本、范围)、动态利益(结构-升级、转移、外溢、扩散、进步)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1、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增长2、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优化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与地理方向4、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利益5、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6、国际分工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制订

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与条件:资本主义本性是推动力、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主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是助推剂、科技进步是技术条件。

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1、世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世界市场交易主体类型多样,竞争格局多元化

3、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不断增加,跨国公司的垄断加强

4、世界市场的交易对象内涵、外延不断扩大

5、世界各地区市场、各类型市场的相互依赖日益增强

6、世界市场的竞争受到国家干预和保护

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劳动生产率(反比)、劳动强度(正比)、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过程和对象的知识含量(正)。

世界市场价格的形成:1、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世界市场价格

——影响世界市场供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垄断、经济周期、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商品的质量与包装、自然灾害、政治动乱、战争以及突发重大事件等。

——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其它重要因素:货物的生产成本、各国经贸政策等。

2、世界市场价格的类别(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交易所价格、拍卖价格、开标价格、成交价格。(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3、世界市场上的主要贸易条件(1)净贸易条件(2)收入贸易条件(3)单要素贸易条件(4)双要素贸易条件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竞争新特点:当前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与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仍局重要地位,日益发展成全方位竞争;国际竞争逐步通过从维持原来的优势到创建新优势来实现;国际竞争合作战略日益受到重视;高科技领域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差距拉大;国际竞争重心由国家层面转向企业层面,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角。

绝对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生产和出口其自己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自己生产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即世界各国都应该分工生产成本费用绝对低廉的产品,以绝对优势的产品的一部分换回自己生产成本费用绝对高的产品,形成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或只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狭义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商品价格在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的国内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它的生产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最后得出结论:一国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供给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价格就低,就有比较优势;进口本国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就得好处。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认为国际贸易促使世界各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这一理论从生产要素的稀缺与丰裕来进行研究。设有甲(L相对丰富而K相对稀缺)乙(K相对丰富而L相对稀缺)两国,开展贸易后,甲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乙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渐渐地原来丰富的劳动力变得稀缺,其相对价格也随之上升;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满足甲国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从而对国内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减少——渐渐地原来稀缺的资本变得丰富,必然使资本相对价格下跌。乙国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资本的相对价格随之上升,劳动的相对价格随之下降。随着生产要素稀缺和丰裕程度的变化,两国L和K的价格差别会有所改变,亦即生产要素的价格有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两国趋于相等的倾向,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是国际贸易必将造成的一种趋势。

广义的比较优势论及其不足:广义的比较优势理论=狭义的比较优势理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优点:它指出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普遍道理。揭示出,每一个国家都可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或劣势,扬长避短,参加国际分工与贸易,这样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多的产品,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促进全球福利的增加。特别是对类似于我国这样的要素资源禀赋不平衡的国家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不足:它假设各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资源禀赋是既定的,各个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比较优势,生产自己既定的优势产品,这一前提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它使得人们在寻找贸易的源泉、解释贸易的商品与要素模式以及分析贸易利益的分配和效应时不可能做出其他的选择,因而这一理论在面对贸易现实问题时遇到了重大挑战。加之客观上存在着比较优势陷阱,因此,从“优势”角度出发,国际贸易还须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用竞争优势理论来武装自己。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劳动熟练说2、人力资本说3、生产要素密集性逆转4、贸易壁垒5、自然资源

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自由商业资本→国家支持商业资本。同一时期产生两种社会思想:人文主义和重商主义。(前者以文艺复兴为代表,后者以商业资本不断扩张为代表)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重商主义抛弃了经院哲学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观察、考察、说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商业资本运动过程。主要如下: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奉行重主义的置之脑后竭力进行海外扩张,掠夺人口和财富,把金银的多少作为评价国力的标准之一。2、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促进贵金属的净流入。也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进口。

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 1、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中叶,“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绝对差额论”。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孟克列钦2、晚期重商主义。16-17世纪,“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相对差额论”。托马斯?孟、柯尔贝尔/专栏5-1

重商主义的评价:1、进步性——贸易理论探索、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国家干预外贸2、局限性——财富观、流通观、零和观

幼稚工业保护论:主要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酬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2、生产力理论。指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一国财富和力量来源于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国家经济学。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古典学派的放任自由。他认为,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力量,而不能听任经济自发地实现其转变和增长。(1)保护对象(条件)——幼稚工业;(2)保护手段——关税;(3)保护时长——最长30年;(4)保护目的——发展民族工业。因前两项,人们将此理论称作幼稚工业保护论或关税保护贸易理论。

评价1、积极推动作用。(1)标志着保护贸易学派的完全形成;(2)为德国和落后国家指明了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阶段论、生产力论、国家论);(3)强调贸易保护是手段不是目的。

2、缺陷及其困难。(1)理论上的缺陷。如对“生产力”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较乱,以经济部门为依据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也是不科学的。(2)操作中的困难。如保护对象的选择,保护手段的选择等。

超保护贸易理论:基本内容 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进行批判。(1)认为其已经过时;(2)鼓吹贸易顺差有益逆差有害;(3)扩大有效需求的目的在于救治危机和失业。2、提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有乘数作用:国民收入的增量=乘数×投资的增量,即△Y=K﹡△I,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把投资乘数原理引入对外贸易领域,分析了对外贸易与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的倍数关系:△Y=[△I+(△ X- △ M)] ﹡K,根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主义积极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评价:1、积极作用。(1)其合理成分有揭示了贸易量与一国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对外贸发展超促进作用。(2)其在政策措施上强调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确实能够起到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扩大就业,保证本国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或处于贸易劣势时期。

2、不足之处。(1)这一理论具有侵略性(保护对象、目的和手段);(2)忽视了外贸溢漏问题(出口收入用于购买进口商品时);(3)某些结论与现实经济不符(乘数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4)容易导致贸易战的发生(一味追求贸易顺差和实行保护贸易)。

“中心—外围”论:主要观点 1、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与外围观。认为国际经济体系在结构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发达工业国构成的中心;另一部分是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中心和外围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创新者、传播者—模仿者和接受者;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主导地位—依附地位。国际贸易恰是外围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

2、外围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即著名的“普雷维什命题”。他认为造成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有:(1)技术利益分配不均;(2)工业制成品和需求和收入弹性不同;(3)中心和外围工会的作用不同。

3、外围国家的贸易保护观。(1)应该采取保护贸易政策;(2)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3)实行有利于制成品世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政策措施;(4)为外围国工业品提供平等的世界市场竞争机会。

评价:1、积极影响。一改过去,打破传统,敢于揭示。2、局限性。不尽全面和科学。

产品生命周期:含义:是市场学的一个概念,指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全过程,即产品的市场寿命或经济寿命,它是相对产品的物质寿命或使用寿命而言的。

贸易模式:把世界各国分为三类:创新国(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同一产品的不同阶段各国生产、贸易、投资等行为也不同。

评价:运用动态分析方法,对传统理论是一种发展,为国际贸易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特别是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制成品贸易的产生和演变),并能解释国际投资。但也有不足,一是只能解释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二是对不同阶段的划分及其阐述也难经实践检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原料生命周期理论

梅基和罗宾斯(1978)将上述理论运用于原料贸易的分析,提出了原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原料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繁荣阶段”、“替代阶段”和“合成阶段”。2、原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原料贸易周期与制成品贸易周期有反向的特征。3、原料原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原料贸易优势存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世界原料供应的前景是乐观的;科学技术的突破主宰着原料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

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规模报酬递增→生产规模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专业化生产并出口;(2)在企业参与者国际贸易之后,需求的增加促使企业增加产量,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企业可以降低售价,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3)规模报酬递增之所以可能发生,是因为大规模生产经营一方面可以取得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对规模经济理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不仅阐明了即使两国生产要素程度和技术水平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它们仍然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而且阐明了规模经济本身成为了形成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国际贸易的利益基础。2、不足。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的时候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贸易往往难以确定贸易结构或形式。一方面,它难以确定哪个国家会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率先达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难以确定哪个国家专门生产哪种产品。因此,要预测哪些地方将要扩张,哪些地方将要收缩或停止生产是不容易的。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同一产业的产品双向流动,即一个国家(地区)的同一产业的产品在同一时期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一般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又叫差异产品,又可以分为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

1、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布兰德、克鲁格曼,古诺均衡模型,相互倾销模型——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与产品成本差别无关也与要素禀赋差别无关。

2、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

(1)新侯泰宁模型。在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时,受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偏好差异的影响,两国相同制造部门的两个厂商在面对无限的潜在产品系列可供选择时,厂商不会选择生产同一产品,这将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2)新张伯仑模型。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和信息传递手段不断改善,消费者在偏好更多种类的前提下从消费效用最大化角度选择产品,即便在生产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3)需求分层模型。艾腾和克斯考斯基(1984)提出了一个经济体同时生产水平差异化商品A和同质差异化商品B 的需求分层模式。

3、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式。

(1)法尔维模型。认为两国之间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变化决定了垂直产业内贸易份额的增减:如果是高质量产品出口国的资本劳动比率升高,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将下降;如果是低质量产品出口国的资本劳动比率升高,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将上升。

(2)自然寡头垄断模型。沙克和色屯(1984)假定市场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消费者偏好相似和产品质量

产品,只要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国家,两个国家之间就会发生垂直产业内贸易。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1、强调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2、还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于规模经济,较符合实际。3、仍然是一种静态分析是它的不足!——由此我们不难得出造成产业内贸易有三大主要原因,它们分别是: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差别)。

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表现在有些产品(内分工)已经不属于产业内分工的范畴了;联系表现在产品内贸易发生的领域主要是在同一产业内,产品内贸易的增长带动了产业内贸易的增长,成为产业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钻石”理论。波特认为,财富由生产率支配(或取决于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创造的价值)。生产率根植于一国或地区的竞争环境,而竞争环境则由“钻石”四要素所决定,“四要素”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此外,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也具有辅助作用。

2、“优势产业阶段”理论。他认为一国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可以分为四个依次递增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

3、创新机制理论。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赢得国家竞争优势(因为它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在于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微观竞争机制、中观竞争机制和宏观竞争机制。

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当代国际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现,对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富有特色。首先,该理论发展了传统贸易理论对于要素形成优势的静态观点,突破了就单项因素或简单组合为出发点来展开理论分析的不足。——要素创造比要素禀赋更重要,贸易和对外投资在全球战略中是综合在一起的,对竞争优势来源的分析中对质量和差异化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其次,该理论强调国内因素对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国家在决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等国内要素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往往是国外的同类因素所取代不了的;在此基础上,波特强调加强国家的扶持和培育,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掘无疑具有指导作用。

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1、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前者就是国家对对外贸易不加干预和限制,让商品自由进口和出口。后者是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干预对外贸易,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等与补贴。2、管理贸易政策:又称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3、中性贸易政策和偏向性贸易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干预措施的综合效果是对一切可贸易产品和非贸易产品,可出口产品和可进口产品,国内市场和出口,采取不偏不倚的对待。后者是指政府干预措施的综合效果是对一切可贸易产品和非贸易产品,可出口产品和可进口产品,国内市场和出口,采取偏倚的对待。

自由贸易政策的提出与发展历程提出:首先是由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在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围绕《谷物法》斗争了几十年后,1846年自由贸易政策取得了胜利。斯密和李嘉图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演变:17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工业迅速发展,1820年代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得以确立并得到巩固。一方面,其产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大量的出口需要原料和粮食进口的增加,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政府抛弃重商主义政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前期、英国)

主要措施废除谷物条例;改革关税制度;签订自由通商条约和贸易条约;取消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

保护贸易政策提出:保护贸易政策最早是在18世纪末的美国和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它的理论基础是由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保护目的很不相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幼稚工业保护政策。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

当代国际贸易政策:1、美国——管理贸易政策成功典型(1)管理贸易法律化、制度化(2)在管理贸易的手段上,采取单边、双边、多边协调管理齐头并举的方式(3)管理贸易措施以非关税为主(4)突出对服务贸易及知识产权的管理。可见,美国管理贸易实质是“披自由贸易外衣,行保护贸易之实”。

2、日本——有选择的管理贸易(1)政府干预的色彩极为浓厚,程度较强且周密(2)管理贸易超法律化和制度化,但其性质是防御性的(3)贸易自由化具选择性,是以实行自由化的产业作掩护来保护需扶持的产业(4)更多的是

3、发展中国家——防御性管理贸易(1)主要是防御性的,是为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及脆弱的国民经济体系(2)具有单边性和持续性(3)总体是保护主义的(4)具有不平衡性(5)以降低贸易障碍为主要方向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别称。

贸易自由化政策: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采取的逐步降低关税和放松其他进口限制的政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各国效尤,致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得以蔓延和扩张。特点:(1)保护商品的范围日益扩大;(2)从国家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3)由单一的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4)发达国家保护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理论观点:(1)新福利经济学;(2)地区主义新贸易保护理论;(3)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4)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政策措施:(1)贸易保护措施由过去以关税和直接贸易限制演变为间接的贸易限制;(2)贸易政策措施朝着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贸易保护制度日渐转向管理贸易制度;(3)国际贸易壁垒由国家间转变为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

关税:是指一国政府所设置的海关代表国家,按照国家制定的关税政策、公布实施的税法和进出口税制,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商品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关税作用1、积极作用(1)进行国际经济斗争的重要武器;(2)保护本国产业;(3)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调节进出口贸易结构。2、消极作用(1)增加消费者负担;(2)保护过度,就会出现保护落后;(3)征收过高的进口关税会恶化贸易关系;(4)征税使某些商品成为走私对象。

关税的主要种类1、按征收的对象或商品流向划分(1)进口税:最惠国税和普通税(2)出口税: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3)过境税:又称“通过税”或“转口税”2、按征收关税的目的划分(1)财政关税:又称收入关税(2)保护关税:以保护为目的。3、根据征税的差别待遇划分(1)歧视关税: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和报复关税(2)优惠关税:互惠关税、特惠关税、最惠国待遇关税和普遍优惠制关税。4、根据特定目的临时征收划分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报复关税、紧急关税和惩罚关税5、根据征收方法的不同划分(1)从量税;(2)从价税;(3)混合税(又称“复合税”);(4)选择税;(5)滑动关税(亦称“滑准关税”或“伸缩关税”)

关税保护原则是指缔约国成员间仅允许“以关税作为保护手段”,原则上不允许其他一切非关税措施,并将所实行的数量限制等非关税措施逐步转化为关税保护。也因此,关税保护的另一层含义是各缔约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关税减让谈判,逐步降低关税水平,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

关税保护程度是用来衡量或比较一个国家对进口商品课征关税给与该国经济的保护所达到的地步或水平。关税对某一类商品的保护程度以关税保护率来衡量。1、名义保护率。指由于实行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计算公式:NRP=(P‘-P)/P*100% [P’—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P—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2、有效保护率。又称实际保护率,是指征收关税所引起国内加工增加值同国外加工增加值的差额占国外加工增加值的百分比。计算公式:ERP=(V‘-V)/V*100% [V’—保护措施下生产过程的增值(国内增值),V—自由贸易条件下加工增值] 3、关税有效保护的政策意义。合理的关税结构很重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征收较低的减税时,对最终产品实行高关税,从而使最终产品受到最充分的保护。

非关税壁垒又称非关税贸易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非关税壁垒的作用(1)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的作用:作为防御性武器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用以保护国内陷入结构性危机的生产部门及农业部门,或保障国内垄断资产阶级能获得高额利润;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用作砝码,逼迫对方妥协让步,以争夺国际市场;用作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歧视的手段,甚至作为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保持其经济优势地位,维护不平等交换的国际格局,具有明显的剥削性和压迫性。(2)发展中国家非关税壁垒的作用:限制非必需品进口,节省外汇;限制外国进口品的强大竞争力,以保护民族工业和幼稚工业;发展民族经济,以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的控制和剥削。——GATT和WTO对于发展中国家采取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民族产业缺乏实质性的保护条款,发展中国家有必要为此继续斗争。

传统的非关税壁垒:1.进口配额制是指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限额,超过这一限额的商品便不准进口或需缴纳较高关税的一种非关税措施。2.“自动”出口配额是指出口国或地区在进口国压力或要求下,“自愿”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3—5年)限制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在限定的配额内自动控制出口,对超额的商品禁止出口。3.进口许可证是指商品的进口,事先要由进口商向国家有关机构提出申请,经过审查批准并发给进口许可证后,方可进口,否则一律不许进口。4.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5、通关环节壁垒专断的海关估价制、其

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对某些或全部商品的进、出口规定由国家机构直接经营(国家垄断),或者是把某些商品的进口或出口的专营权给予某些垄断组织(出口专营)。(烟酒;农产品;武器)。7、歧视性政府采购是指由政府用法律形式规定政府机构商品时优先采购本国产品的做法。8、国内税是一国对进口商征收该国国内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纳税种的税金,不受贸易条约或多边协定的限制。

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的贸易壁垒而言的,指的是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环境(绿色)壁垒、社会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人权、汇率、环保为借口——碳关税)产生的原因(1)社会进步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环保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3)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4)传统贸易壁垒不断弱化

新贸易壁垒的特点:双重性;隐蔽性;灵活性;争议性

新贸易壁垒的主要类别 1、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动物福利壁垒

新贸易壁垒的影响 1、新贸易壁垒对世界贸易的影响(1)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2)影响商品结构和方向2、新贸易壁垒对进口国的影响(1)与传统贸易壁垒一样,都能起到限制进口,引起进口国商品价格上涨和保护本国市场的作用。(2)使进口国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且为扩大出口,增加了国家预算支出,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3、新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影响(1)造成出口商品增长率下降或出口数量的减少和出口价格的下降(2)对各出口国的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供给弹性大小不同)(3)进一步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

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以及专门的外交机构,围绕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

经济外交的出口促进功能 1、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组织2、组建和参与地区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加强地区性的经贸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成长与发展,鼓励货物、服务、资本、技术的区域内流通,促进区域内互补性贸易的发展3、签订各种多边或双边贸易协议,争取减少贸易与投资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改善4、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国际会议争取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待遇

出口促进措施:一、出口补贴二、出口信贷:特点(1)指定用途;(2)期限长;(3)资金数额大,利率低。三、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度: 1、对出口厂商的担保2、对银行的直接担保四、外汇倾销:是一国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价(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从而达到提高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和扩大本国商品出口的目的。五、促进出口的组织措施(1)设立专门组织机构,研究与制定出口战略;(2)建立商业情报网,加强国外市场情报工作;(3)设立贸易中心,组织贸易博览会;(4)组织贸易代表团出访和接待来访;(5)加强国际间的经贸联系等。六、发展经济特区的政策:主要形式(1)自由贸易区(2)出口加工区(3)保税区(4)自由边境区

倾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或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目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夺取市场,并因此给进口国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商及产业带来损害。

倾销确定:倾销的确定是实施反倾销措施的首要条件。倾销应具有三个条件:(1)进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2)给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工业生产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存在此种威胁,或对某一工业的新建造成实质性阻碍。(3)低于正常价值的销售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出口管制:对象 1、战略物资及其有关的尖端技术和先进技术资料2、国内的紧缺物资3、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4、需要“自动”限制出口的商品5、本国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商品和出口额大的商品

形式 1、单方面出口管制2、多边出口管制

措施 1、出口关税2、出口配额(1)主动配额(2)被动配额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为横向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三种类型。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可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种形式。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跨国公司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企业或公司。

跨国公司的作用1、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跨国公司开展国际贸易,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跨国公司采取并购联盟,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效手段。?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大保障。

2、跨国公司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促进其规模和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有力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重组。有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世界各国经

主要的跨国公司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所凭借的垄断优势分为以下几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正因为如此,跨国企业才能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二、内部化理论。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主要通过转移价格)。跨国化是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的表现。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的上升,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的产生。因此,企业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企业内部市场,从而一方面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如可避免技术泄露的潜在风险等)。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四、比较优势理论:FDI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即使这些产业在投资国已处于不利地位,但在东道国却拥有比较优势。凡是在本国已处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个企业要从事FDI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和区位优势(L)。否则,只能采用许可证安排或出口的形式,抑或一事无成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一、产业全球化战略(一)产业向全球拓展(二)打造全球产业链(三)优化配置全球资源二、跨国并购联盟战略(一)跨国并购战略(二)跨国战略联盟三、全球研发竞争战略(一)研发国际化(二)竞争全球化四、全球外包整合战略(一)外包是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二)信息化是跨国公司外包的技术平台(三)外包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五、全球文化发展战略——正视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一)全球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二)发展文化认同“化干戈为玉帛”六、全球公司责任战略(一)公司社会责任(二)跨国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跨国公司FDI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跨国公司FDI与国际贸易的替代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于 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该模型指出,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跨国公司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实施FDI,那么这种FDI就能够在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二)跨国公司FDI与国际贸易的互补关系。1978年,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则以比较优势原则为标准,认为跨国公司FDI不再是对贸易的简单替代,而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或促进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FDI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正从早期的完全替代向部分替代以至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不可分割、相互融合、交叉发展的轨迹。

二、跨国公司FDI的国际贸易效应分析

(一)跨国公司FDI对投资母国的贸易效应1.出口引致效应(出口增加)由于FDI而导致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出口的增加。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工厂所需要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投资母国进口,增加投资母国的出口。如作为初始投资的设备等的输出,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物的输出等2.出口替代效应(出口减少)由于FDI而导致的出口减少。跨国公司海外分公司产品在当地销售并被出口到第三国,引起的总公司的出口减少。如将原出口型产业通过FDI的方式转移到国外,替代了本国该产业产品的出口。3.反向进口效应(进口增加)由于FDI而导致的进口增加。跨国公司海外分公司在当地生产的产品返销到投资母国,引起投资母国进口增加。如通过FDI的方式将某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再从国外进口该产品。4.进口转移效应(进口减少)由于FDI而导致的进口减少。随着生产设备向国外转移,跨国公司对生产所需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减少,从而引起投资母国的进口减少。如将需进口原材料的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养活本国原材料的进口。(二)跨国公司FDI对东道国的贸易效应1.进口替代效应(进口减少)由于投资国的跨国公司将某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东道国后,东道国当地企业通过技术扩散和模仿,也开始生产该产品,从而减少该产品的进口。很多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均表现为从出口、许可贸易或其他合同安排,到在国外建立贸易公司,最终以FDI建立国际生产和经营体系的过程,因而后继的投资必然对先前的贸易具有替代效应。2.出口创造效应(出口增加)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办厂,促进东道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跨国公司利用自己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将产品输送到国际市场,从而可以带动东道国的产品出口,形成出口创造效应。即FDI作为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会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信息的跨国流动,从而推动东道国产品的出口(小岛清,1987)。3.进口引致效应(进口增加)由于东道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当地投资建厂,而导致其对生产该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进口需求的增加。如FDI往往要带来维修等后续的支持性活动的发展,从而会促进和增加进口贸易的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1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结构进一步完善3世界服务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4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激烈,保护主义抬头5、各国对国际服务的重视和研究加强国际服务壁垒:一般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国服务生产者(提供者)的服务提供或销售所设置的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及分类(1)产品移动壁垒;(2)资本移动壁垒;(3)人员移动壁垒;(4)政府垄断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形式(1)经贸集团内部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2)WTO成员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原因(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2)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3)货物贸易发展的需要;(4)发达国家的倡导与推动。

中国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机遇(1)中国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中国服务贸易尚有巨大的国内需求;(3)中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潜力还很大;(4)服务出口大有作为;(5)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前景广阔。知识产权,指公民或法人等民事主体依据法律规定,对自己利用智慧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也称智力成果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仅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两部分,工业产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等,版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REI),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国一致同意减少并最终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便实现相互之间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状态或过程。

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1、区域经济一体化由西欧向其他地区延伸2、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3、多数区域经济一体化处于低级阶段4、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后来居上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成基础发生重大变化6、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相互交错7、区域经济一体化凸现两大趋势8、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1、促进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改变国际贸易地区分布2、提高集团整体贸易地位3、改变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4、对非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积极影响5、不利于多边贸易体系的和完善,从而影响全球贸易环境

WTO的职能:实施协议、提供场所、解决争端、审议政策、帮助发展、进行合作

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可预见性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

(完整版)国际金融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外汇 外汇 概念:动: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的金融活动 静:广:一切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 狭: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特征: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偿还性 汇率 概念:外汇买卖的价格、汇价、外汇牌价、外汇行是 基础货币/ 标价货币 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外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付多 少本国货币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收多少外 国货币 报价方式: 双向报价法:卖出: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 买入:银行从客户买入外汇 前小后大 种类: 基本汇率:选定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货币,称之为关键货币,制定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间汇率 套算汇率:两国货币通过对各自关键货币的汇率套算出来的汇率 1$=0.8852欧 1$=1.2484瑞 则欧兑瑞的交叉汇率为:1欧 = 1.2484/0.8852 =1.4103瑞买入汇率、卖出汇率 中间汇率:买入+卖出/2 钞价:银行购买外币的价格,最低 电信汇率、信汇汇率、票汇汇率 即期汇率:现汇汇率,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 远期汇率:远期差价:升水:某外汇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官方汇率、市场汇率 单一汇率、复汇率 固定汇率:选择黄金、外币为标准,规定本币与他国货币间 固定比价,比价波动受限 浮动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发决定的汇率 影响汇率因素: 经常账户差额、通货膨胀率、经济实力、利率水平、各国政 策和对市场干预、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期、政治因素 汇率决定理论: 金本位:铸币平价、黄金输送点 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法定平价、政府 纸币:布雷顿森林体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 源于货币数量学说,正常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比率, 而货币购买力又取决于货币数量,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 中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 通胀>物价涨>汇率跌 一价定律:绝对购买力平价 国内:两个完全相同的商品只能卖同价,适用于可贸易品 开放经济:Pa = R(汇率)*Pb 绝对购买力平价:本币与外币交换等于本国外国购买力交换, 汇率由两国货币购买力决定。货币购买力是一般物价水平倒数 一般物价水平商决定汇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R1正常汇率、R2通胀汇率、Paa国购买力 变化率、Pbb国购买力变化率,以b国货币表示a国货币新 汇率 R2=(Pa/Pb)*R1 汇率升贬由通胀差异决定 评价:1.强调物价对汇率的作用,但并不绝对 2.以货币数量为前提,两国纸币交换决定于纸币购买 力,因为各国居民根据纸币购买力平价币值,本末倒置 3.说明长期,对短期中期没用 4.静态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机制进行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 凯恩斯古典利率评价理论: 汇率是两国货币资产的相对价格。资金可投国内、国外 1.国内外投资收入比较 2.本币外币即期远期价格预期 3.升贴水率 远期决定于利差 艾因齐格动态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受套利活动影响 现代利率平价公式 S即期汇率、F远期汇率、S、F直接标价,Ia本国利率、Ib 外国利率,F3个月远期,IaIb三个月利率 (F-S)/S ≈ Ia-Ib 远期汇率的升贴水率大约定于本外国利率差 利率低的国家货币,远期利率升水,利率低的国家货币, 远期汇率贴水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 1.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制度 2. 采用直接标价法 3. 实行外汇买卖双价制 4. 所涉及的体贴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第二章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 概念:国家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本币稳定为目的,集中分配 有限的外汇资金 方法:直接外汇管制:国家直接干预 间接外汇管制:外汇机构控制交易价格 主要内容:外汇资金收入与运用、货币兑换、黄金、现钞输出 入、汇率 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时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特点:一固定,二挂钩,上下限,政府控制,允许调整 浮动汇率制:1.防止外汇储备大量流出2.节省国际储备3.自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汇总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001 引力模型 一个经济体的规模对贸易的影响距离和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疆界和贸易协定对贸易的影响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形式中,假设只有规模和距离对于贸易来说是重要的,并以如下形式表示Tij = A x Yi x Yj /Dij where Tij is the valu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A is a constant Yi the GDP of country i Yj is the GDP of country j Dij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002 机会成本 嘉图模型运用了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衡量这样一种成本:资源因被用于生产该产品而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 当一个国家用其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时就面临机会成本。 003 比较优势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它的两个核心含义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004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005 课后习题 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c.贸易前,苹果对橡胶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3=40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2=600 边界如下所示:

2020年整理国际贸易知识点大汇总.doc

国际贸易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互相依靠。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从根本上说, 2.国际贸易常用术语: ①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值)(VFT):一国或一定地区一定时期IM(G+S)+EX(G+S)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 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用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②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的CIF(FOB)1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世界货 物进口总额(世界出口货物出口总额)。为把货物贸易额中的服务项目剔除,通常以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2 ③世界服务贸易额:各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中的服务额(包括政府服务 和商业服务)减去政府服务额代表。商业服务包括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 ④对外贸易量(QFMT):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 的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⑤总贸易体系(GTS):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 的一律列为总出口。 ⑥专门贸易体系(STS):以关境3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 口的标志。 ⑦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总贸易差 额。一般有三种情况:①贸易顺差(出超):出口额>进口额;②贸易逆差(入超):进口额>出口额;③贸易平衡:出口额=进口额。 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总 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1离岸价格(FOB):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到岸价格(CIF)=FOB+运费+保险费。 2由于CIF>FOB,所以前者总是>后者。 3关境(关税领域):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①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则关境<国境;②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形成共同关境,则关境>国境;③关境=国境。我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用总贸易体系,而德国、意大利、法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2.出口与进口 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

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0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 (1)国际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国际贸易值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都用美元来表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出口值加上进口值之和就是该国的对外贸易总值。但是,在统计国际贸易总值时,却不能简单加总,而是把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出口值汇总起来。这是因为一国的出口值即为另一国的进口值,两者相加无疑是重复计算。 (2)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是指按某一时点上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值。具体说来,国际贸易量是以某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国际贸易值,这样修正后的国际贸易金额就可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较准确地反映不同时期国际贸易规模的实际变动幅度。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量就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 (1)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2)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又称贸易顺差(A Favourable Balance of Trade),是指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即贸易差额为正的情形。出超意味着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收入大于支出。

最全金融学知识点、概念理解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经济学中的货币,狭义地讲,是用作交换商品的标准物品;广义地讲,是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具体地讲,货币具有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价值储藏、世界货币等职能。 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制度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 美元化制度是指放弃本币而用美元代替本币执行货币的各项职能的制度。 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如赊销商品、贷出货币,买方和借方要按约定日期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 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信用形式也不断发展,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收益资本化是指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利率是按不同的划分法和角度来分类: 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 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 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 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international trade 国贸知识点

Contents of a contract 1 quality of the goods货物品质 2 specification规格 ①Composition成分②content容量、含量③purity纯度④strength强度⑤size尺寸 3 quantity of the goods 货物数量 4 mode of packing 包装种类 5 terms of price 价格条款 6 mode of shipment 运输方式 7 insurance 保险 8 mode of payment 付款方式 9 inspection 检验条款 10 arbitration 仲裁条款 11 force majeure 不可抗力 12 claim 异议索赔 Description of goods货描 ①Quantity of goods ②specification ③quality of the goods Chapter1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arative cost比较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 Trade protectionism Barrier 贸易壁垒①tariff barrier 关税壁垒 ⅰprotection tariff保护关税 保护关税是为保护本国工农业发展,保护国内市场,对进出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税。 ⅱrevenue tariff 财政关税 It is designed to raise money for the government. 财政关税亦称收入关税,是保护关税的一种由政府发起的以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②non-tariff barrier 非关税壁垒 Import surtax进口附加税①countervailing duty反补贴税 ②anti-dumping duty反倾销税 ③variable levy 可变税 Types of tariff: Specific duty从量税 Definition:Which are levied at the rate of so much per unit,pound,kilo or gallon. ad valorem duty从价税 mixed or compound duty复合税 Alternative duty选择税 Non-tariff barriers: Quota 配额制 Definition:Which is a quantitative restriction that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either physical quantity or value. import license 进口许可证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贸易条件)【圣才出品】

专注考研考证 第五章贸易条件 5.1 复习笔记 一、贸易条件的涵义 1.贸易条件的概念 (1)贸易条件的含义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 (2)贸易条件的表示方法 ①用物物交换来表示。用物物交换来表示即用实物形态来表示的贸易条件,它不牵涉货币因素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当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时,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贸易条件恶化。 ②用价格来表示。用价格来表示贸易条件是指一国所有的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的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由于现实生活中参与国际交换的商品种类很多,而且价格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这种贸易条件通常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即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 2.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其意义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①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含义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专注考研考证 ②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公式 以x P 代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m P 代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商品贸易条件指数T (一 般用百分数表示)为: ()/100x m T P P =? 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了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可见,贸易条件的实质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 ③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有效性 其有效性通常只局限于不发生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一定时期之内,它是用来表示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即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动,并不能表示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这是无法计算的)。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得到的指数,其可分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两种。 ①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同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x m x S P P Z =? 其中,S 表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x Z 表示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表明: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不一定导致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在劳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一国主动地降低商品贸易条件,还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反

国际金融学复习大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国际金融学》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 证券投资收入(如红利)在新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列入()。 2. 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应付货币性失衡一般使用()。 3. 1973年以后,世界各国基本上实行的都是()。 4. 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因供小于求导致汇率上升,称为()。 5. 外汇银行同业之间的交易形成的外汇市场也称为()。 6. 当不能使用本币作为合同货币时,以下哪种货币对于防范外汇风险是最佳的? () 7. 关于择期交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8. 由于一国的国民收入发生相对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 9. 储备资产在新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列入()。 10. 根据蒙代尔的指派原则,当一国同时面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应采取 ()。 11.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汇率标价法是()。 12.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制度属于()。 13. 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因供过于求导致汇率下跌,称为()。 14. 以下不属70年代以来创新的外汇交易的是()。

15. 为了防范外汇风险,在选择合同货币时,以下哪种货币是最佳的?() 16. 政府间贷款在新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列入()。 17. 有远期外汇收入的出口商与银行签订远期外汇合同是为了()。 18. 以下哪个不是外汇期货交易的特点?() 19. 以下哪种外汇交易属无风险获利?() 20. 假设某出口商3个月后有一笔外汇收入,为了防范因外汇汇率下跌带来的风险,该出口 商可采取的措施为()。

21. 以下不存在外汇风险的情况是()。 2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下哪种情况会导致一国汇率贬值?() 2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下哪种情况会导致一国货币升值?() 24. 在特别提款权中占权数最大的货币是()。 25. 盈利性最高的储备资产是()。 26. 通常,一国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是()。

国际贸易学复习试题含答案

《国际贸易》考试试卷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从价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从价税额与商品价格的涨落成正比关系。(√) 2、世界国际货物贸易额是各国和地区的货物进口额或货物出口额之和。(╳) 3、根据总贸易体系规定,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口额,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不论其是否办理通 关手续,一律列入进口,作为总进口的一部分。(√) 4、战后,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5、财政关税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其税率通常较高,以增加关税收入。(╳) 6、关税是海关直接向本国进出口商征收,但它仍是间接税。(√) 7、如果某种贸易对一个人是好事,那么,它就不能对另外一个人也是好事(╳)。 8、贸易会降低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价格。(√) 9、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采取的价格。(√) 10、如果一国的人口比较多,那么该国一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国家。(╳)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是(D ) A.贸易顺差 B.对外贸易额 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对外贸易量 2、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是(A )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机会成本学说 D.边际成本学说 4、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实现了(B ) A. 对外统一的关税税率 B.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C. 制定某些经济社会政策 D.货物的自由流动 5、某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万亿美元,商品进口值为1200亿美元,出口值为800亿美元,则该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A ) A. 10% B. 11% C. 12% D. 9% 6、经济同盟与共同市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C ) A.实现货物的自由移动 B.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 C.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的经济与社会政策 D.政策完全一致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贸易条件)【圣才出品】

第五章贸易条件 5.1 复习笔记 考点一:贸易条件的涵义 1.贸易条件的概念(见表5-1) 表5-1 贸易条件的概念 2.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其意义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见表5-2) 表5-2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见表5-3)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得到的指数,其可分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两种。 表5-3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①定义: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 ②计算公式: I=(P x/P m)×Q x 其中,I表示收入贸易条件指数,Q x表示出口量指数。式中P x与Q x的乘积表示一国的

出口总收入指数,再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则表示一国进口支付能力。 考点二: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贸易条件问题的研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约翰·穆勒提出相互需求原理来解释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第二阶段是马歇尔在相互需求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有关均衡贸易条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阶段是当代西方国际经济学对贸易条件理论多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有以普雷维什等人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与西方国际经济学家关于贸易条件的理论之争。下面主要讨论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相互需求原理及均衡贸易条件的理论和方法。 1.相互需求原理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两国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且均能得到贸易利益。但是不能说明贸易利益如何分配以及具体的贸易条件怎样决定。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回答了这些问题。 (1)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①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国际交换比例若超过或达到任何一国国内交换比例上下限,则意味着一方获得全部贸易利益而另一方损失了利益,因此,现实的交换比例只能介于两国的界限之内。 ②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两种商品实际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调整到双方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相互抵补时确定。即总进口和总出口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是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

中央财经大学434国际金融计算题知识点

计算题知识点 1、例如,德国某银行报价:USD/DEM 即期汇率为1.6515/25,一个月远期的升贴水为100/95,求1月期美元与德国马克的远期汇率? 分析:此标价是直接标价法,因此买价在前,卖价在后。一个 月远期汇率的升、贴水点数为100/95,前高后低表现为贴水。 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减去贴水。 所以一个月的远期汇率为1.6415/1.6430。 规则: 无论何种标价方法,若远期汇率点数顺序前小后大,就用加法; 若远期汇率点数顺序是前大后小,就用减法。 利率高的货币,其远期汇率为贴水;利率低的货币,其远期汇率为升水。 远期汇差= 即期汇率X两种货币的利差X月数/12 2、例如,美元利率为15%,德国马克利率为13%。USD100=DEM165.15,求三个月远期汇率? ?三个月汇差: 1.6515X(15%-13%)X3/12=0.0206 ?德国马克升水、美元贴水 德国直接标价1.6515-0.0206(减贴水)=1.6309 美国间接标价1.6515-0.0206(减升水)=1.6309 3、例如,同一时间在纽约、苏黎世和伦敦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如下: 纽约1美元=2.5瑞士法郎 苏黎世1英镑=3.2瑞士法郎 伦敦1英镑=1.3美元 问10万美元套汇的利润是多少? 首先,判断三个市场上的汇率是否存在差异。其方法是:先将各个外汇市场上的汇率都统一成同一标价法(直接或间接标价法),然后将其连乘。若积数等于1,说明汇率没有差异;若积数不等于1,说明汇率存在差异,未计费用,可以套汇。 把三个外汇市场的汇率都统一成间接标价法后连乘,即2.5X (1/3.2)X1.3不等于1,所以此市场汇率有差异,可以进行套汇。 其次,准确地进行套汇。通过套算可知,纽约市场美元的价格高于伦敦市场美元的价格。套汇者可在纽约用10万美元买进25万瑞

最新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归纳

国际贸易学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1、国际贸易(世界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 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对外贸易:指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 注: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进口:当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由此而产生的全 部贸易活动称为进口。 出口: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称为出口。 注:在一定时期内,当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则为净出口;反之则为净进口。 出口部门:是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品的总和。 进口竞争部门:是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3、国际贸易值(额):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它是一定时期内各 国出口值之和。(对外贸易总值:指一国的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和。) 国际贸易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对外贸易量:是一国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差额。若出口值大于进 口值则为出超(贸易顺差),反之为入超(贸易逆差)。 5、总贸易: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总贸易额为一国的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 专门贸易:以关境作为统计外贸的标准。专门贸易额为一国的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 注:过境贸易计入总贸易额但不计入专门贸易额。 6、货物贸易: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也称有形贸易。 服务贸易:指服务的进出口,也称无形贸易。 7、直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生产国直接到商品的消费国去销售商品,后者也乐于 从前者购买,即出口国为生产国,进口国为消费国。 间接贸易:商品的生产国与消费国不能直接进行交易,而只能通过第三国商人转手来间接地进行交易。 转口贸易:指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的贸易形式。 过境贸易: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境界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 8、自由结汇贸易:以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称为自由结汇方式贸易,或叫做现汇结算贸易。 易货贸易: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称为易货贸易。 9、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 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10、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通常是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 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的利益)【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2.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是社会分工在国际范围内扩展的产物,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见表2-1) 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它是在近代工业分工国际化延伸和发展中产生的。 表2-1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2.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见表2-2) 由于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之间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障碍逐渐减少,当代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表2-2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

3.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 (1)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 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地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转变,进而又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因此被分解。所以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通过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进行分工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 (2)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而是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极大推动了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服务外包又称服务加工贸易,国际上也称离岸服务,是指作为生产经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3)非流动要素决定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流向 非流动要素是指土地和简单劳动力、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要素,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通过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 4.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条件。归纳起来,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具体内容见表2-3。 表2-3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金融学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概述 1.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法和具体的历史分析法揭示了货币之谜:①②③P9 2.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P10 3.货币量的层次划分,以货币的流动性为主要依据。P17-20 4.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P20 5.货币制度:构成要素P27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6.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牙买加协议 重点题目: 1.银行券与纸币的区别: 答:银行券和纸币虽然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的货币符号,却因为它们的产生和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其发行和流通程序也有所不同。 (1)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2)纸币是本身没有价值又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行使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只是交换的媒介,货币符号可以代替货币进行流通,所以政府发行了纸币,并通过 国家法律强制其流通,所以纸币发行的前提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统一的国内市场。 (3)在当代社会,银行券和纸币已经基本成为同一概念。因为一是各国的银行券已经不能再兑现金属货币,二是各国的纸币已经完全通过银行的信贷系统程序发放出去,两者已经演变为同一事 物。 2.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答:含义: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良币)必然会被人们融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定价值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而法定价值过高的金属铸币则会充斥市场。 因此,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P30 3.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背景:二战,美元霸主地位确立;各国对外汇进行管制. 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 ●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建立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储备体系。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各 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取消外汇管制,会员国在增强货币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 作用:

(完整版)国际贸易学笔记

《国际贸易学》复习笔记 绪论前言 1、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贸易量: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用不变价格表示贸易发展规模的一个指标】 对外贸易量:指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以基期价格作参照,用 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量可更准确反映对外贸 易实际规模的变动。 国际贸易量: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 2、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选择里会有计算,判断贸易条件改善还是恶化】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交换比率。又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它用贸易条件指数反应。 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改善;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恶化;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不变。 【例】假设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1998年时出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下降6%,进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上升12%,通过计算以数字说明该国1998年净贸易条件的变化。 答:以1990年为基期,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出口价格指数=100-100×6%=96 进口价格指数=100+100×12%=112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 96/112)×100 =85.7 因为净贸易条件85.7小于100,所以贸易条件恶化。即1990年1个商品换回1个国外商品,而 1998年1个商品只能换回0.857个国外商品。说明1998年贸易条件恶化。 【例】假定某国以1995年的年价格及出口数量为基期;其200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为80%,进口价格指数为120%,出口商品数量指数为150%。试计算该国2000年的净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 答:(1)以1995年为基期,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80/120)×100 =66.7 因为净贸易条件66.7小于100,所以贸易条件恶化。即1995年1个商品换回1个国外商品,而 2000年1个商品只能换回0.857个国外商品。说明2000年贸易条件恶化。 (2)以1995年为基期,收入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80/120)×150=100 因为收入贸易条件等于100,表明收入贸易条件不变。所以2000年收入贸易条件不变。 3、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Foreign Trade by Regions)&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它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并反映该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理分布,表示各洲、各国或各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5、补偿贸易(Compensation Trade) 国际贸易中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技术等费用的贸易方式。它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2.出口与进口 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0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 (1)国际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国际贸易值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都用美元来表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出口值加上进口值之和就是该国的对外贸易总值。但是,在统计国际贸易总值时,却不能简单加总,而是把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出口值汇总起来。这是因为一国的出口值即为另一国的进口值,两者相加无疑是重复计算。 (2)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是指按某一时点上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值。具体说来,国际贸易量是以某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国际贸易值,这样修正后的国际贸易金额就可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较准确地反映不同时期国际贸易规模的实际变动幅度。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量就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 (1)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