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系统理论在《老人与海》译本中的运用

多元系统理论在《老人与海》译本中的运用

多元系统理论在《老人与海》译本中的运用
多元系统理论在《老人与海》译本中的运用

题目:多元系统理论在《老人与海》译本中的运用

摘要

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界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的地位决定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一方面,翻译文本的选择取决于它与目标语文化系统内的主流文化是否相符合。换句话说,目标语文化系统内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哪些文本会得到或首先得到译介。另一方面,翻译策略的选取受制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译者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时,译者主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有关理论,对《老人与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 内地最早的海观译本和黄源深译本进行对比,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 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翻译策略

1、《老人与海》及译本

海明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一部作品,是他的经典之作。此中篇于1952年出版以后,立刻轰动世界文坛。同年,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Pulitzer)文学奖,1954后又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是一篇浓缩了的长篇小说,海明威自己曾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李田华、卢敏、彭灿 2007:306)。但是海明威以大家的手笔把一切都凝练到了一个老人、一个男孩和一条鱼身上。主要讲述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再效果独自出海,终于钓到了上条大鱼,鱼钩上后一直拖着小船往大海里游,尽管老人没有食物,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却依然坚持不放弃。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较量之后,老有运用智慧终于把鱼拉到船边,杀死了它后捆在船边。在归途中,老人的大鱼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老人竭力对付鲨鱼,最终筋疲力尽,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以前一起捕鱼的男孩来看望老人,男孩认为老人没有被打败,并且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捕鱼“本领”。《老人与海》一出版即获巨大成功。《生活》杂志两天内闵销售518650册。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曾说:“这是他最精彩的作品。时间会显示这是我们当中(我指的是他和我的同时代人)任何一个人所能写出的最精彩的中、短篇作品。”《老人与海》是一个非简洁的故事,但却几乎具有海明威的全部特色。其中最显著、最惊人的一个特色是:充满感召力的简洁文风赋予文学多层含义。它可被看做一个真实而充满激情的故事,也可被看做是一首凝重而震撼人心的诗,但它更像是一个寓言。

这本书很受中国读者的欢迎,目前为止,已有不少译本。内地最早的译本是1956 年12 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海观的译本, 译林出版社2007 年出版的黄源深的双语全译本,2004年上海文译出版社出版的吴劳的译本,最新2010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张译的译本,《老人与海》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译者的青睐呢?现代

翻译研究表明, 翻译文学能够给本土文化输入某种活力, 从而达到改进主体文化的目的。本论文将尝试在多元系统论的观照下, 对《老人与海》译介到中国以来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 内地最早的海观译本和黄源深译本进行对比,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 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

2、多元系统论与翻译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是由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而提出的。该理论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界限,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看来,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例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应被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研究(张南峰 2001:61-69)这些社会符号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因此是多元系统,也就是由若十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各有不同的行为,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罗选民 2009:449)。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各系统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争夺中心位置的斗争:“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主要着眼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斗争和地位的演变。”(谢天振 2009:221-223)佐哈尔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的一个系统在文学系统里所占的位置。他认为,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是把翻译文学视作个别的翻译作品,而从没把它看作一个文学系统。翻译向来被看作在文学系统中只占有次要的、附属的地位。而从“多元系统”理论理解,翻译既可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占主要位置,也可以占次要位置。翻译文学处于次要位置即原有文学系统的边缘时,常常套用原有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译者更着重表现译文的“可接受性”;占主要位置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译者更重视译文的“充分性”。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地位的社会条件:第一,当一种文学还处于“幼稚期期”或处于建立过程中时;第二,当一种文学处于“外围”状态或处于“弱小”状态时;第三,当一种文学正在经历着“危机”

或转折点时(Even—Zohar 1990:47)。在这几种情形下,原来的文学不单要借助翻译来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而且形式和技巧也需要翻译来提供,翻译文学便成为文学系统的中心,即“地位最高的经典化形式库”。同时佐哈认为,翻译文学的地位的变化会带来翻译规范、翻译行为和翻译政策的变化。当翻译取得中心地位的时候,翻译行为是创新的重要力量,译者在这种情形下很乐意打破本国的传统。在这一条件下,翻译接近原文,成为充分翻译的可能性就比在其他情况下更大,也就更有可牟出现我们所说的“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与此相反,当翻译文学占据边缘地位的时候,译者多倾向于模仿文学系统中业已存在的模式,也就更有可能出现我们所说的“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归化”和“异化”是一对描述性概念,由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并不存在高下正误之分(谢天振 2009:219)。翻译文学按照埃文-佐哈的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在整个大的多元系统内所占据的地位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会加以变化。而翻译文学在在多元系统里的位置的变化会影响各种翻译规范的形成,并最终带来不同风貌的译本。

3、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人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提出来的:“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量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则是尽量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Venuti 1995:19- 20)简而言之,即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此后美国学者韦努蒂(Venuti1995:20)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阐述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了归化的方法(domestication)和异化的方法(foreignization) 这一术语。翻译界的归化和异化之争由来已久。韦努蒂本人是提倡异化的。他认为译文应该忠实地反映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通过保持差异来达到文化交流和丰富目的语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作用。因此,他主张“抵抗式”(resistance)的翻译策略。与之相反,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是归化论者。他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翻译应该以读者为服务对象,译文应尽量向读者熟悉的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国内对归化异化争论不休。有的主张归化为主,有的主张异化为主,有的主张折中,也有的主张二者的辩证统一。归化和异化绝非两种对立的翻译方法,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应当灵活地结合二者,在翻译涉及到鲜明的

文化特性和地域特性时,应适当采用异化手法以保持原作的异域特色,而在翻译的语言层面上,为了避免晦涩难懂,应该适时采用归化手法。

例 1

The soldiers were armed to the teeth.

A:战士们武装到牙齿。(Foreignization or literal translation)

B:战士们全副武装。(Domestication or free translation)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原句没有关于文化的成分,A句保持原句的发音和句子顺序,但感觉怪怪的,B句倾向中国语言,对吵国读者来说是很熟悉的。

例 2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A:说魔鬼,魔鬼到。(Foreignization)

B:说曹操,曹操到。(Domestication)

明显的,原句带有文化内涵的。A句采用异化,使中国读者接近国外文化并感觉到新的不同的东西;B句采用归化,方便不明白"devil"的中国读者,而译为“曹操”对是很熟悉的。

4、多元系统论与《老人与海》的翻译

多元系统论给翻译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催生了一个跨国界的翻译研究学派。这个理论使我们知道, 把单一译本跟原文作对比性分析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并且这样得出的结论建设性也不大, 应该通过某一时期内不同译文的比较, 分析译入语文化是如何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决定的, 从而来检视译者在操作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地奔走于不同的系统之间, 如何扮演着文化协调者的角色的。下面将在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 从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宗教色彩及句式的处理三方面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译本。

4.1 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例1:“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he said.“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I am sorry that I killed the fish though, he thought. Now the bad time is coming and I do not even have the harpoon. The dentuso is cruel and able and strong and intelligent. But I was more intelligent

than he was. Perhaps not, he thought. Perhaps I was only better armed.(海明威 2008:90)

海译:“可是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人尽可以被毁灭,可是不会肯吃败仗的。”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了,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海观 2005:81)

黄译:“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现在困难的时刻就要来临,而我连鱼叉也没有了。登土鲨血腥、能干、强壮、聪明。不过我比它还聪明。也许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比它武装得更好而已。(黄源深 2007:53)两位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来翻译老渔夫和鲨鱼搏斗的心理活动:黄译本采用异化策略,追求翻译的充分性,彰显了源语文本中老渔夫的个人主义英雄式面貌;而海观译本采取的归化策略,追求翻译的可接受性,削弱了源语文本中老渔夫的个人主义英雄式面貌。黄译本没有用语气词,译文多用短句,显得简短、紧凑,这是符合源文本“电报体”风格的,传达了一个坚毅、果敢的渔夫形象;相比之下,海观译本多用口语,“过意不去”、“吃败仗”,多处出现“啦”、“吧”等语气词,拉长人物心理过程,就渲染效果而言,不如黄译本来得简洁。

例2:原文曾描述两条鲨鱼如何抢食老人的猎物

——“the fish”,该词在两段中共出现6次。黄译本译为“大鱼”、“鱼”;海观译文中除一处外都译为“死鱼”。详见表1中the fish一词在两译本中的不同译文。

表 1

原文海译黄译

the fish 死鱼大鱼

the fish 死鱼鱼

the fish 死鱼大鱼

the fish 死鱼大鱼

the fish 死鱼大鱼

the fish 鱼大鱼

隐含义死鱼大鱼

《老人与海》不动声色地描绘了苍凉背景中凡人身上的英雄精神,作品中老人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大鱼的形象烘托出来,后者在《老人与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是老人的敌人,而是与老人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的一种特殊朋友。准确把握了原作中的这种微妙感情,成功塑造出大鱼的非凡形象,实际上也就塑造出了老人这个普通人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

4.2宗教色彩

除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之外,《老人与海》还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书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对源文本的宗教描写,黄译本大都采取的是如实译出的翻译策略,偏向异化;而海观译本对源文本的宗教描写只有一半如实译出,其余采取了或删去不译的方法,或即使把源文本的相关描写翻译出来,也尽量弱化源文本的西方宗教色彩。例如,在源文本中,老渔夫在捕鲨鱼时的自言自语中,有10次提到God或Christ。

如表2所示,老渔夫对上帝的10次祷告,黄译本有7次将其一一译出,只有3处采取归化策略译为“天”,因而总体呈异化趋势;而海观的译文中,只有一半如实译出,其余或将“Christ”、“God”省去不译,或将“God”归化翻译成颇具中国本土宗教色彩的“天”。

表 2

原文黄译海译

God help him to take it 求上帝帮忙让它吃吧求上帝帮助它吃下去吧

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基督知道它是不会游走的绝对不会溜走的

Thank God he is traveling and not 谢天谢地,鱼在朝前游,没有往底谢天谢地,它还在游着,没钻到going down 下钻海底去

God let him jump 天主呀,让它跳吧让它跳起来吧

And so, God knows, am I 天知道,我也一样可是,老实说,我也觉得痛啦God help me to have the cramp go 天主保佑我上帝帮助我

But, thank God 不过,谢天谢地但是,感谢上帝

Christ, I did not know he was so big 天主呀,我不知道它会那么大基督,我没有想到它是这么大啊God knows how much that last one 天知道最后一条鲨鱼叼走了多少鱼肉天晓得,最后那一天鲨鱼撕去了week 好多鱼肉

为什么两译本对个人英雄主义和西方宗教色彩的翻译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以下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来探究。

海观和黄源深翻译《老人与海》的时代背景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美国文学正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包括在内。20世纪50年代初原苏联作协第一书记苏尔科夫访问中国时对茅盾说过,“这部作品宣扬个人主义,对青年有毒害,还是不要发表好。”(查明建、谢天振 2007:637)。不过由于后来苏联发表了称赞《老人与海》的文章,这部小说至此在中国获得“合法”译介的依据。但是建国后17年(1949-1966)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存在明显的偏向,译介的重点是苏联、东欧文学以及亚非拉国家的文学,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当代文学译介得很少。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这个系统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的翻译主流是宣扬“纯洁、健康”的翻译文学,处于新中国翻译文学系统的中心地位,相应地,处于形式库中心的是凸现无产阶级精神和生活方式的翻译诗学,在这种情况下,彰显个人英雄主义和西方宗教精神的翻译诗学自然处于形式库的边缘地位(查明建、谢天振 2007:637)。海观的译本在处理个人英雄主义及宗教精神方面顺应了那个年代的主流诗学规范,在翻译上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追求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文革结束后,中国走上了富强民国之路,文化地位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且随着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处于长期封闭的国人急于了解域外,迫切之心近于饥渴,肩负着文化交流重任的翻译活动也日益繁荣。随着世纪更替,世界经济不断走向全球一体化。当今中西文化在这日益缩小的“地球村”不断相互交流、相互吸纳异质文化因素,翻译已不再仅仅是双语间的语言信息转换,而且是一种“文化传真”,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在努力传递原语语义的同时保留原语文化色彩,尽量把原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富有成效地在译语中再现。谢天振教授在《论译学观念现代化》一文中指出(谢

天振 2004:71),人类翻译经历了三个阶段:口语翻译阶段、文字翻译阶段及文化翻译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处于翻译的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内涵均已发生巨变的时期。据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文学系统本身内部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凸现异域文化的翻译诗学,而黄源深译本正是顺应了这一时期的主流规范,追求翻译的充分性(adequcy)。

4.3 句式处理

吕叔湘曾指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吕叔湘 1979:27)。”流水句表面看来虚实相间、自由松弛,其构造本质则是按逻辑事理的进行铺排的,以“话题+评论”为格局,不同于英语的“主语+谓语”构架。并且,流水句句读简短,实际上比英语中的主句、从句更灵活多变,富有表达力。黄源深将英语句子译为汉语流水句,打破了西方语言精确严谨的结构,使之疏通传神,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而海观译本在一些我们认为完全可以灵活翻译的地方,相当地拘泥于原文,对原文的句法和用词亦步亦趋,这种英语化的句式和词语使译文读来不免生硬。这里的英语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欧化”,因为汉语欧化就字面之意是指汉语受欧洲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但是“欧化”一词从其产生便多指“英语化”。上世纪30年代,有“中国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第一人”之称的王力先生列举出7种在汉语里新兴的句法,分别为定冠词的使用、动词修饰语、被动语态、并列结构、共动与共宾结构、插入语和从句的使用,并认为它们是在以英语为主的欧洲语言的影响下产生的。

下面用几个实例

来对比黄源深译本和海观译本在对定语的处理上的

异同。

例1: The old man carried the mast on his

shoulder and the boy carried the wooden box with

the coiled, hard-braided brown lines, the gaff and

the harpoon with its shaft.(海明威 2008:9)

海译:老头儿扛着桅杆,孩子拖着木头盒子,盒子里盛着盘在一起的、编得很硬的褐色的钓丝,还有鱼钩和带把子的鱼叉。(海观 2005:6)

黄译:老人肩上扛着桅杆,孩子拿着木盒,木盒里面装有一卷卷编织紧密的褐色钓

线,还有手钩和带柄的鱼叉。(黄源深 2007:5)

例2: On the brown walls of the flattened,overlapping leaves of the sturdy fibered guno there was a picture in color of the Scared Heart of Jesus and another of the Virgin of Cobre.(海明威 2008:9)

海译:在用带有硬纤维质的“海鸟粪”的叶子按平了交叠着砌成的褐色的墙上,有一副彩色的圣心图,还有一副柯布雷圣母图。这都是他老婆的遗物。(海观2005:7)

黄译:棕色的墙是用棕榈结实的纤维质叶子砌成的,那叶子被压得扁扁的,叠在一起。墙上有一幅彩色画,是《耶稣圣心图》,另一幅是《科伯圣母图》,都是他妻子的遗物。(黄源深 2007:5)

例3: The boy had brought them in a two-decker metal container from the Terrace. The two sets of knives and forks and spoons were in his pocket with a paper napkin wrapped around each set.(海明威 2008:14)

海译:孩子是把这些饭菜放在两层的铁盒子里从海滨酒店那边拿来的,他的衣袋里放着两套刀叉和汤匙,每一套都用一块纸餐巾抱着。(海观 2005:10)

黄译:孩子从露台饭馆搞来了这些饭菜,用一个双层金属饭盒盛着,口袋里放着两幅刀叉和勺子,每副都用餐巾纸包着。(黄源深 2007:8)

很明显,海译本基本上亦步亦趋,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而黄译本则基本上翻译成汉语的“话题+评论”的句式。从1919-1949年这30年里,翻译文学可以说占据着文学系统的中心位置。“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以打破封建传统为主要目标,当时的倡议者也一直尝试着建立新的文化和文学系统,翻译文学正好可以冲击旧有的文学和文化系统,协助建立新的系统,这和埃文·佐哈尔所列的第一种情况是相近的,此时翻译文学处于中心位置,参与创造“一级模式”,译者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注重充分性(Adequacy),即忠实于原文的结构、内容,所以在翻译策略上,为了把原著的内容、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往往采取直译的策略。海观译本是1954年出版的,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由于翻译文学在当时的文学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译入语的句法将会受到原语的影响,就不难发现他之所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了。而在新世纪的今天,文学现代转型已经完成,新文学系统的规范已经确立、稳定。根据多元系统论,这时的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应处于

边缘位置,其文学模式往往是二级的,因而翻译实践中,译者将更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对原文的陌生性进行本土归化。因此也不难理解黄源深译本对句式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

5 、结论

据多元系统理论,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个人英雄主义和宗教色彩在翻译文学这个系统内部分别处于边缘和中心的地位,因此海译本和黄译本分别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而翻译文学在整个的文学系统内部分别处于中心和边缘的地位,因此上述两译本对英语句式的处理分别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老人与海》的不同英译策略,笔者旨在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新视角,因为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它把翻译与译作与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埃文—佐哈尔,2000:20)。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的不同地位影响了翻译策略,但是,不同的翻译策略,只是反映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翻译规范,而规范并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所以策略也没有好坏之分,翻译涉及两个文化系统的交涉,应当把翻译文学放到社会、文化系统中,体察这些系统中的意识形态、诗学规范是如何制约译者的翻译活动的,译者又是如何通过翻译来协调不同文学系统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华田、卢敏、彭灿编著,2007,《厄内斯特·海明威作品导读》,武汉:武

汉大学出版社。

[2]埃文—佐哈尔,伊塔马(Itamar Even—Zohar),2000,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

统中的位置,庄柔玉译,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3]罗选民,2009,《结构·解构·建构翻译理论研究》,上海:上海外教育出版

社。

[4]刘英凯、李静滢,2009,《比较·鉴别·应用英汉对比应用研究》,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张南峰.2001,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

过去与未来[J].外国语。

[6]Venuti,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谢天振,2009,《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8]谢天振,2004,论译学观念现代化,中国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9]海明威.2007,老人与海,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0]海明威.2005,老人与海,海观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1]海明威,2008,《老人与海》,北京:外文出版社。

[12]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13]查明建,谢天振,2007,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

高中语文课课通 老人与海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3 老人与海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1.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蚊蚋(ruì)湮(yān)没贮( zhù)存装载(zài) B. 殒(yǔn)灭慰藉(jia)深邃(suì)龟(guī)裂 C. 绚(xuàn)丽粗糙(zào)颤(zhàn)栗泥泞(nìng) D. 喝彩(ha) 角(jiǎo)色自诩(xǔ) 歼(qiān)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宫阙弛名中外赏心悦目一叶落知天下秋 B.凋弊梦寐以求沧海桑田万变不离其中 C.端祥名列前茅太平盛世事实胜于雄辩 D.曙光无济于事惹是生非百思不得其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吴作文的画作――《鸡》,抓形、抓动态准确到位,用笔果断,炭笔画出了国画笔法____松秀之意韵,其构图之大胆奇特,尤其令人过目难忘。 ②他们向儿孙们__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③为减少恐怖分子作案的机会,巴黎市政府决定用透明塑料袋代替金属垃圾箱和硬塑料垃圾箱,袋里的东西外面看得很清楚,看上去很不___。 ④___亚洲金融危机仍未过去,__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仍看好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计划在未来几年里使其在中国的汽车生产由1998年时的年产30万辆提高到60万辆。 A.灵动唠叨雅观尽管/但 B.优美唠叨文雅即使/可 C.灵动讲述文雅尽管/但 D.优美讲述雅观即使/可 4.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血泊(bó)接洽(qià)悭吝(jiān) B. 掮客(qián)地壳(qiào)龟兹(qiū) C. 龋齿(qǔ)禅让(chàn)舐犊(tián) D. 殨脓(huì)茶毒(tú)诤友(zhēng) 5.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 漫不经心蛤蟆藤萝卸货 B. 大惑不解豁达蜂拥诱惑 C. 心安理德粗暴膨胀贩运 D. 目瞪口呆弧度健全绰号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陕西国力队聘请巴西人执教,这在我国足球史上还是。 ②重庆市人民法院经过一年的调查,大量的证人证词,依法对“綦红彩虹桥案”的主要嫌疑人进行了审判。 ③许多国企在改革中试行“化大为小,独立核算,分成”的办法,初步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A. 首例采集结余 B. 先例采集节余 C. 先例收集结余 D. 首例收集节余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动脉硬化使老教援上肢痉挛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极具海明威式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自问世之初便广为流传,颇受欢迎。海明威凭该作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年,即由张爱玲女士在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首个中文译本。此后陆续推出了不下二十种中文译本,其中堪称经典的有 1957年大陆学者朱海观译本以及之后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吴劳译本。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译本中的措辞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各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翻译;用词;理解;风格 纵观近代及现代世界文坛,海明威总是一个显得突兀的名字,他独特的生长环境、脾气秉性和人生轨迹铸就了他鲜明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最为大众所认知的是其“冰山理论”。海明威作品语言简洁、凝练、生动而有深度,电报式行文力求用简单有力的话语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正如冰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八分之一的那一小部分。《老人与海》是其创作晚期的一部代表作,作品秉承了这种风格,并可称为其发挥的又一极致。纵观本文选取的张海玲、海观以及吴劳三个译本,创作于不同时期以及意识形态,三位大家的汉语底蕴自是不必待言,本文关注他们各自基于对作品、对故事、对作者的理解和认识,基于各人及其所处时代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对作品的演义和诠释,从他们的用词派字体味各自的独特风格。 一、用词的精确 词是构成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谋篇布局的前提是对词语的选择和使用。张爱玲、海观和吴劳作为名家,文字功底均不容置疑,但倘若将他们译文的细节放大来看,依旧会发现有不够准确,甚至不正确之处。这些不准确不正确或是缘于对原文文字的把握不足,或是对描述对象的不了解,抑或可能是自身的语言习惯。 1.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legs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s were asleep on the surface, and they would hit a man in the water, if they were hungry, even if the man had no smell of fish blood nor of fish slime on him. 张译:是这一种鲨鱼趁着乌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会把乌龟的手脚咬掉,他们如果饥饿的话,也会在水里袭击一个人,即使那人身上并没有鱼血的腥气或是鱼的黏液。 海译: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粘液。 吴译:就是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脚和鳍状肢,如果碰到饥饿的时候,也会在水里袭击人,即使这人身上并没有鱼血或者粘液的腥味。 例1讲述铲头鲨是一种如何富有攻击性的鲨鱼,其中讲到它们会袭击在水面睡觉的海龟和水中游泳的人。张爱玲将“turtles”译为“乌龟”。“turtle”通常指的是生活在大海边或大海中的海龟,脚上通常长有蹼,也就是“flipper”,而通常人们理解的“乌龟”在英语中的用词是“tortoise”,是陆生的爬行类动物。鲨鱼通常生活在海中,不会到陆上发动袭击,这样的翻译便是理解上的偏颇。

名著导读之《老人与海》

名著导读之《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展开,讲述他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历程。虽然对它有不同的文学评价,但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 1953年5月4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 2017年1月,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发布,《老人与海》纳入北京高考必考范围。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 【内容简介】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男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英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又有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不得不把它们一一杀死,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但大马林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创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读书笔记的好词好句

读书笔记的好词好句 好词摘录: 忽如其来、兴趣盎然、善良忠厚、专横跋扈, 暴躁乖戾、贪婪自私、沉默寡言、惟妙惟肖 羞愤、登极加冕、媚态柔姿、无疾善终、蠢动怒发、酡红、鄙薄、老谋深算、伶俐、瞻仰、字酣墨饱、明净滋润 好句摘录: 1、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2、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3、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4、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5、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容的愉快光芒。 6、当你眺望这些的时候,一句话也不愿意说,愉快的惆怅充满了胸怀。 7、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死亡,所以我们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不管遭受什么样的残忍伤害,我们始终是正直的昆虫,绝对不会做出欺骗他人的行为,别说是因为我们不会飞,才想出装死的伎俩!别说是因为我们跑不快,才想出装死的伎俩!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

所以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尤其是自杀,连想都没有想过!那种愚蠢的事情,只有卑鄙的人才会做出来! 8、海风里早含着燥热,胖人身体给炎风吹干了,蒙上一层汉结的盐霜,仿佛刚在巴勒斯坦的死海里洗过澡。 9、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隆一声回答,像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 好段摘录: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带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在与外祖母接触的这一小段时间里,阿廖沙就下此断言,可见她的人格魅力之高。 “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奔流了。”——那是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也真正拉开了帷幕。 “阳光的辐射在紫藤色的天空中扩大着,天空渐渐变蓝了。云雀飞到目力达不到的高空,在婉转地歌唱,一切鲜花和音响,像露水珠儿似的往胸里渗透,使人感到宁静的喜悦,引起人们一种想快点起床做点事情,和周围一切生物友爱地生活的愿望。”——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息灭高尔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

读《老人与海》小说有感

读《老人与海》小说有感 持之以恒的精神——读《老人与海》有感四川省成华电子科大附小6。3梓豪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中国教育文℃摘*。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 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的前进。再看看我们,平常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 我们是祖国的将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襟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的。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霎时,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持之以恒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

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幽默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制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小说称道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第三课老人与海2

第1单元第三课老人与海 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鲨下颚.(è) A.嗅.(xiù)出鲭.(jīnɡ) 到鳐.(yáo)鱼 B.脊鳍.(qí)攮.(nǎnɡ) C.褐.(hè)色黏.(nián)液脊髓.(shuǐ) D.祷.(dǎo)告榫.(sǔn)头残骸.(hé) 【答案】B(A.鲭:qīnɡC. 髓:suǐD.骸:hái。)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臭迹眨眼戛吱 B.吞筮窜来仓皇 C.攥住嗜杀蹂躏 D.振痛船梢拖累 【答案】C(A.戛—嘎;B.筮—噬;D.振—震) 3.关于《老人与海》,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老人与海》代表了海明威对作家和写作的一些看法。老人就是作家的象征,捕鱼 的技巧就是创作的方法与艺术,而大鱼则象征伟大的作品。 B.老人和鱼似乎是一个硬汉的两种表现:一个体力不足但智慧和顽强有余,一个不但 强健而且沉着机智。鱼和老人似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双子座。 C.桑地亚哥是一个刚硬、坚强、不屈服的汉子,小说表现的主题是“命运无常和人生 来苦难”。 D.当出海的第八十四天,当那条居然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出现燃起老人希望的火 花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桑地亚哥已经走向了推动精神支柱的崩溃边缘。 E.老人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 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答案】CD(C中“小说表现的主题是‘命运无常和人生来苦难’错误”;D中“当出海的第八十四天”错误。) 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与海》可以看做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至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还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

老人与海 翻译

加几张图片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他是一位独自在湾流中划船捕鱼的老人,虽然外出已有八十四天了却一无所获。在起初那四十天里,有个男孩一直陪伴他。可是四十天后,老人依旧没有捕到鱼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跟男孩说道:“那个老头儿已经倒霉透顶(salao)了,根本没有什么运气可言。”在父母的安排下,男孩上了一只运气尚好的船,第一周就捉到了三条大鱼。每次老人出海回来时,船舱里总是“空无一物”,看到这场景的男孩难受极了;每逢此时,男孩总会像往常一样帮老人搬运杂乱无章的鱼线、手钩(注释:将大鱼托出水面的钩子)、鱼叉以及裹在桅杆上的船帆。布满褶皱的、船帆是用面粉袋缝制而成,收拢的船帆就像一面彰显“永远失败”的旗帜。 老人身体单薄、憔悴不堪,脖颈上爬满了深深的皱纹。热带洋面极易反射太阳光线,这引起了老人的良性皮肤癌变,因此他的脸颊上布满了褐色斑纹。它们从他脸的两侧蔓延下去。由于常年用绳索拖拽大鱼,手上的疤痕像沟壑一样纵横密布。这些疤痕都有些年代了,就像是无鱼沙漠的风华侵蚀现象一样富有历史。 老人看起来那么的老态龙钟,除了他那双海蓝色眼睛,它们是那么的愉悦欢乐,释放着不可战胜的光芒。 “圣地亚哥,”当他们从小船停泊地儿上岸时,男孩跟老人说道:“我们又能一起出海捕鱼了,我们家挣了一些钱。”

老人教授男孩捕鱼技术,男孩也因此爱惜他。 “不行”,老人说:“你现在的那条船运气十足,你就跟他们出海捕鱼吧。” “可是请你别忘了有一次我们出海捕鱼,一连八十七天都一无所获,后来的三周内我们每天都能捕到几条大鱼啊!” “我没忘记呢,”老人说,“我知道你对我还是有信心的,这是你没有离开我的原因吧!” “是爸爸让我离开你的,作为他的孩子我必须言听计从。” “我晓得,”老人说,“这挺正常的。” “我爸爸对你没有信心啊。” “是啊,”老人说,“可是我们信心十足啊。对不对啊?” “嗯,”男孩说道,“我请你到特勒斯酒吧喝杯啤酒吧,完了我们再把东西搬回去。” “何乐而不为呢?”老人说,“这是渔民间的传统。” 老人和男孩坐在特勒斯酒吧时,旁边的不少渔民嘲弄老人,老人却泰然自若、不为所动。其他的一些渔民伤心地看着老人,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彬彬有礼地谈论洋流、描绘他们鱼线的深度、赞美稳定的好天气以及捕鱼时的见闻。那天捕到大鱼的渔民早就坐在酒吧了 “圣地亚哥,”男孩喊道。 “怎么了?”老人回答说。此时他手里端着酒杯,正在追忆许多年前的琐事呢。

课外阅读《老人与海》考题(带答案)

《老人与海》 一、填空题: 1、老渔夫已经(84)天没打到鱼了。 2、老人太太留下的遗物中,有两幅图画。它们分别是(《耶稣圣心图》)和(《考伯瑞圣母图》)。 3、老人出海时从来不带饭,他只带(.一瓶水)。 4、老人仅仅只是抓到那条大鱼,不算回来的时间,花了将近(3)天。 5、老人抓到大鱼后要带回去,可却把(鲨鱼)引来了,把他的大鱼全给吃了。 6、老人在大鱼遭鲨鱼偷吃时,英勇地把鲨鱼杀死,并说: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人可以毁灭, 但不能(挫败)。 7、经过鲨鱼群的偷吃,大鱼还剩下(鱼头) 8、老人用(鱼叉)打败了第一只鲨鱼。 9、这条鱼从鼻尖到尾巴总共(18)英尺。 10、后来,浪把(鲨鱼)的遗骸卷上岸,又卷回了大海。 二、选择题: 1、本文主人公是(A)。A.老人B.小男孩C.皮里哥 2、老渔夫几天没打到鱼了(B)。A.40B.84C.44 3、老人早上一般会喝什么,那是他一整天的营养(A)。 A.咖啡 B.果汁 C.含矿物质的水 4、老人抓那条大鱼,花了将近(C)。A.2天B.4天C.3天 5、什么鱼最后将大鱼吃掉了(B)。A.鲸鱼B.鲨鱼C.食人鱼 6、老人打算怎样处理鱼头?(A) A.让皮里哥劈碎,放进捕鱼机里 B.将它当作晚饭吃掉 7、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C)A.宽容B.善良C.不怕挫败 8、老人打的大鱼有多长(B)A.17英尺B.18英尺C.20英尺 9、小男孩跟老人打鱼跟了多少天(C)A.20B.30C.40 10、老人名叫(A)A.桑提亚哥B.皮里哥. 三、简答题: 1.《老人与海》中有不少独白,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答:人物的内心独白,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不 但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自豪、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 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 2.《老人和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人?举出——处情节加以说明。(5分)

摘抄老人与海好词好句

摘抄老人与海好词好句 导读: 1.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2.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3.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减退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4.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 5、可是,老人的麻烦并未结束。死鱼的血招来了鲨鱼。它们循 着航线游来,大口大口地咬掉鱼肉。老人成功地杀死了一条鲨鱼,但鲨鱼下沉时也带走了鱼叉,不得已,老人只好凑合着用刀子、棍子、船舵与鲨鱼们搏斗。当半夜小船驶进港时,昼夜的搏斗已使老人筋疲力竭了。那条大鱼也已残缺不全,它的美丽和它那贵重的鱼肉都已不复存在。 6、老人的陋屋空空如也,老人与小孩说着晚上的饭菜(其实并不存在),谈着喜爱的棒球队,将对话日复一日继续下去。曼诺林照顾 着老人,为他买来便餐,准备好明日用的鱼饵。老人睡了,他不再像

年轻时那样老梦见狂风巨浪、大鱼、搏斗之类的事,而是梦见异域他乡和沙滩上的顽皮可爱的狮子。 7、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他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 8、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里。在阳光下,这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利剑。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入水中后,钓丝也飞快地滑下去。 9、老人的陋屋空空如也,老人与小孩说着晚上的饭菜(其实并不存在),谈着喜爱的棒球队,将对话日复一日继续下去。曼诺林照顾着老人,为他买来便餐,准备好明日用的鱼饵。老人睡了,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老梦见狂风巨浪、大鱼、搏斗之类的事,而是梦见异域他乡和沙滩上的顽皮可爱的狮子。 10、正当桑提亚哥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

《老人与海》三篇文章

咀嚼“桑提亚哥” ——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这部著名小说,我以前从未看过,只是在一些杂志上看到过有关评述它的文章。从那时起,我了解到它的故事梗概,主要是描写一个老头捕到大鱼的故事。这次放暑假也算是为了完成老师交付的作业任务——读一本名著。于是我又专门从书店千辛万苦寻来。捧着这本蓝白相间的书皮的小说,感觉它似乎在众书之中更显出类拔萃。我的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崇敬与热爱,更有一种贴心的沉默和孤独。我感觉我与它的距离忽地近了——期末考试失败了,我的暑期生活便唯有如这书皮一样的深蓝与沉静! 这种深蓝,对于我,对于每个同龄人来说都应该是不陌生的吧。这蓝色,似乎有分别的眼泪,有前进的荆棘坎坷,有残忍的红灯,有如头脑一样沉重的心情,脆弱得难以扛起寻梦之翅的双肩,将处世圆滑与世故奉承为圭臬的“成熟”抑或是“经验”……有谁能抵挡住灯红酒绿的蓝色深渊?这种色彩,似乎早已成了人世生活的主色调,但眼前的《老人与海》意义更深。老人能捉到大鱼,又被鲨鱼无情的呑噬,这些是不是都埋于这蓝色中呢?读海明威,读桑提亚哥,渴望找到一些提示。 晚上,倚着台灯微弱的光,我一边痛咀着自己的孤独与沉默,开始读这《老人与海》。 其实《老人与海》并非一部情节起伏跌宕,离奇怪诞,什么巧合都有的书,它是一篇看似质朴却寓意深奥的人生哲学。一个“独自漂流于波涛中的一条破烂不堪的渔船上的垂钓以求生存的孤苦老人”桑提亚哥的故事。老人已四十八天没钓到一条鱼了,生活所迫,他决定到远处的海域去捕鱼。在那里他钓到了一条比他的船还宏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的较量,老人终于杀死了它。老人将它绑在船边。可是难逃命运的捉弄——一群鲨鱼让马林鱼只剩下了骨架。老人默然的目光望着深蓝的大海,充满悲苦的疑问。 眨着有些疲倦的眼睛,我感到沉痛,又由此感到欣慰。我就这样“痛并快乐着”——我似乎读到了这位坚强的老人的魄力——“他决定到远处的海域去捕鱼。”蓝色的大海随着眼睛的深邃更显蓝且深。或许在这里更有蓝色的深味,我品味着。 我于是重读书中的文字,深味其中的坚强,寻求人生的点点哲思。 一个无论怎样迟钝的人,至少都能理解自信对于人生和事业的重要性。自信方能成功!我仔细思考着,忽然觉得可悲的是,我身边有太多的人都在用信心打造人生的过程中被几个绊脚石绊倒,便再也没有爬起来。蜗居在这个鄙陋的似乎专属于失败者的角落,我感到,沉默之后便是死亡!于是,老人,似乎成了我人生的榜样。 “他注视着鲨鱼在逼近,抽空朝那条大鱼望了一眼。这简直等于是一场梦,他想。我没法阻击它来袭击我,但是我也许能弄死它。”——我似乎读到了老人的顽强,坚定与执着。是的,其实在绝望的时候,从生活中提取绿色的希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老人便是如此,他背负得起苦难,包容得了荣辱,他因此不败。 当今社会,万象纷乱,短暂的曾经,太多的挫折与桎梏已经过早地磨平了我们的个性和锐气,以致于我们在人性特有的弱点里拘囿于规则而苟安于现状,或是如西洋的驴子一样,被赶驴人蒙了双眼高一脚低一脚走在现成的路上,也许不

《老人与海》课堂同步练习及答案

《老人与海》课堂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沮丧jǔ撬走qiào 塞满sè豁出去huò B.榫头sǔn 报酬chóu 蹂躏lìn 攥起来cuán C.刹车shā脊鳍qí残骸hái 胳肢窝括 D.绰号chuò模样mú吞噬shì皮开肉绽dìn 答:A.(B,攥:音zuàn;C,胳:音括。D,绽:音zhàn) 2.下列各组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苍皇晴朗温和狠毒无比残缺不全 B.踪迹波涛汹涌奋不顾身慢不经心 C.精采倒霉透顶蜂拥而至胡思乱想 D.理睬目瞪口呆遍体鳞伤凶残嗜杀 答:D.(A,苍-仓;B,慢-漫;C,采-彩) 3.下列各句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__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战斗

的武器那么好,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③现在已经天黑,__天边还没有红光,__看不见灯火,有的只是风,只是扯得紧紧的帆,他觉得大概他已经死了。 A.消逝以致可是/也B.消失以致因为/所以 C.消失以至可是/也D.消逝以至可是/而且 答:C.(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消逝:包含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如“岁月消逝”。“消失”在变化中历时较短,而“消逝”变化时间可长可短。形容时间、声音、云雾、霞光等失去,要用“消逝”。 ①句结合语境,应该选“消失”。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也说“以至于”。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显然,②句选“以至”。③句前面表示转折关系,后面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所以选用“可是/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 B.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致勃勃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C.另一条鲨鱼原是忽隐忽现的,这时又张开了大嘴扑上来。 D.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答:B.(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应该用“兴高采烈”,兴致和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4课《老人与海(节选)》word教案

老人与海 海明威 授课时间:9月21—28日第4周星期一2、7节星期三2、6、8节 授课班级:中职1、2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通过课堂交流,回忆文中印象深刻的情节,练习说话,指导学生精读名著经典片段,进一步推进学生深层次阅读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形成争论。 2、感受老人“硬汉”形象,感受老人的魅力。 2、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欣赏电视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成果。 2、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难点:小说的象征意味。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与探究结合 课前准备:读通《老人与海》 教学过程 一、欣赏故事导入主题 1、《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孤独年迈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不舍不弃,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终于在第5天钓上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经过两昼夜的殊死捕斗,筋疲力尽的圣地亚哥最终降服了这条前所未见的大鱼,并把它绑在了小船的侧舷上。夜色降临,遍体鳞伤的圣地亚哥满怀喜悦地返航,却没料到,看似平静的海面上,一大群饿疯了的鲨鱼正循着血腥味尾随而来,老人费全身力气,筋疲力尽的把鲨鱼杀死,把死鲨鱼栓在小船后面,拖回来享受果实。展示了进取者与自然搏斗和人的不屈性格,胜利者的喜悦。然而,老

读书笔记大全好词好句好段

读书笔记大全好词好句好段 导读:好词摘录:忽如其来、兴趣盎然、善良忠厚、专横跋扈, 暴躁乖戾、贪婪自私、沉默寡言、惟妙惟肖 羞愤、登极加冕、媚态柔姿、无疾善终、蠢动怒发、酡红、鄙薄、老谋深算、伶俐、瞻仰、字酣墨饱、明净滋润 好句摘录:1、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2、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3、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4、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5、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容的愉快光芒。 6、当你眺望这些的时候,一句话也不愿意说,愉快的惆怅充满了胸怀。 7、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死亡,所以我们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不管遭受什么样的虐-待,我们始终是正直的昆虫,绝对不会做出欺骗他人的行为,别说是因为我们不会飞,才想出装死的伎俩!别说是因为我们跑不快,才想出装死的伎俩!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

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尤其是自杀,连想都没有想过!那种愚蠢的事情,只有卑鄙的人才会做出来! 8、海风里早含着燥热,胖人身体给炎风吹干了,蒙上一层汉结 的盐霜,仿佛刚在巴勒斯坦的死海里洗过澡。 9、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隆一声回答,像天宫的地 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 好段摘录:“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带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在与外祖母接触的这一小段时间里,阿廖沙就下此断言,可见她的人格魅力之高。 “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奔流了。”——那是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也真正拉开了帷幕。 “阳光的辐射在紫藤色的天空中扩大着,天空渐渐变蓝了。云雀飞到目力达不到的高空,在婉转地歌唱,一切鲜花和音响,像露水珠儿似的往胸里渗透,使人感到宁静的喜悦,引起人们一种想快点起床做点事情,和周围一切生物友爱地生活的愿望。”——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息灭高尔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好书推荐《老人与海》同学们,上周我们为大家推荐了《小王子》,那么这一周,就让我们来为大家再来推荐一本好书,叫做《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桑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老人制服大马林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所不可避免的所具有的欲望,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是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圣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士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试图去改变命运。“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就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

【同步练习】《老人与海》(人教))

《老人与海》同步练习 合肥七中巫老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鲸.鲨(qīng)两颚.(è)脊鳍.(qí)攘.刺(nǎng) B.绽.开(zhàn)舵.手(duò)咀嚼.(jiáo)攥.住(zuàn) C.嗜.杀(shì)蹂躏.(lìn)撬.开(qiào)拽.拉(zhuài) D.戳.穿(chuō)榫.头(sǔn)残骸.(hái)桅.杆(wé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黏液杯盘狼藉哀声叹气坐收渔人之利 B.吞噬皮开肉绽水泄不通无所不用其及 C.榫头甘拜下风集思广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残骸各行其事相辅相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鲨鱼飞快地船后边。鲨鱼的头水面,脊背也正在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②他把那根棍子举到不能再高的地方,结结实实地了它一下。鲨鱼慢慢吞吞地把一块鱼肉撕掉,然后从死鱼身上下去了。 A.逼近伸出露揍滑 B.靠近伸出伸打掉 C.靠近露出髙敲溜 D.逼近露出挺砸沉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场合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B.生活实践既是大学生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源头活水 ....和最终归宿。

C.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 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 D.过去城西的河水发黑,满目疮痍 ....。现在,堤上种植着美人蕉和菖蒲,河里则放养几万条鲢鱼,美化了视觉环境,也净化了水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6.下列一组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 ②《老人与海》,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③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④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老人虽败犹荣。 ⑤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 A.①④②⑤③ B.②①⑤④③ C.①⑤④③② D.②⑤①④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被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他想,可是我一定要想。因为我剩下的只有想想了。除了那个,我还要想垒球。我不晓得老狄马吉奥可喜欢我那样击中它的脑子?这不是一桩了不起的事儿。什么人都能办得到。

老人与海-翻译

老人与海-翻译

加几张图片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他是一位独自在湾流中划船捕鱼的老人,虽然外出已有八十四天了却一无所获。在起初那四十天里,有个男孩一直陪伴他。可是四十天后,老人依旧没有捕到鱼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跟男孩说道:“那个老头儿已经倒霉透顶(salao)了,根本没有什么运气可言。”在父母的安排下,男孩上了一只运气尚好的船,第一周就捉到了三条大鱼。每次老人出海回来时,船舱里总是“空无一物”,看到这场景的男孩难受极了;每逢此时,男孩总会像往常一样帮老人搬运杂乱无章的鱼线、手钩(注释:将大鱼托出水面的钩子)、鱼叉以及裹在桅杆上的船帆。布满褶皱的、船帆是用面粉袋缝制而成,收拢的船帆就像一面彰显“永远失败”的旗帜。 老人身体单薄、憔悴不堪,脖颈上爬满了深深的皱纹。热带洋面极易反射太阳光线,这引起了老人的良性皮肤癌变,因此他的脸颊上布满了褐色斑纹。它们从他脸的两侧蔓延下去。由于常年用绳索拖拽大鱼,手上的疤痕像沟壑一样纵横密布。这些疤痕都有些年代了,就像是无鱼沙漠的风华侵蚀现象一样富有历史。 老人看起来那么的老态龙钟,除了他那双海蓝色眼睛,它们是那么的愉悦欢乐,释放着不可战胜的光芒。 “圣地亚哥,”当他们从小船停泊地儿上岸时,男孩跟老人说道:“我们又能一起出海捕鱼了,我们家挣了一些钱。”

“我能出去给你弄一些明天用的沙丁鱼饵吗?” “不用了!你去玩棒球吧!我自己可以划船,罗杰里奥给我撒网。” “可是我想去给你弄鱼饵。既然我不能陪你一起出海捕鱼,我至少可以在其他事上帮助你。” “你刚给我买了一杯啤酒,”老人说:“你已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你初次带我出海捕鱼时我多大啊?” “你那会才五岁呢!那次我把一条生龙活虎的大鱼拽上船时,它几乎要把船拍碎呢!你也差点丢了小命。你还记得这件事吗?” “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啊!鱼儿猛地跳起来不停地拍打着船板,横梁也断裂了,到处都是你拿棒子狠打鱼的声音。我记得你一把把我扔到放着湿线圈的船头,我感觉整条船都在拼命晃动,棍子打鱼的声音跟砍倒大树那样震耳欲聋,刹那间我满身都是鲜血味儿。” “你是真的记得那件事儿还是我刚告诉你的?” “我清晰的记得我们初次见面后发生的每一件事儿。” 老人用那双信心十足、充满爱意的眼睛凝视着男孩,然而眼睛里也不乏太阳灼伤的痕迹。 “如果你是我孩子的话,我会带你出海碰运气的,”老人失落地说道:“可惜你有自己的生身父母,再说你现在的那只船运气挺好的。” “我可以去取沙丁鱼饵吗?我也知道从哪可以拿到四组鱼饵。” “今天剩了些鱼饵,我把它们放到小盒里淹着呢!”

老人与海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 标签 :标题 ] 篇一: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好词: 光明澄静 惊天动地、 悠然神往、 桃红柳绿、 稍纵即逝、 半明半晦、 粼粼微波、凉风习习、凝立悄然、海平如镜、庞然大物、风晨雨夕、膝下怀前连 绵不断、江帆点点、手脚匆忙、谈谈笑笑繁花似锦、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波澜壮阔、 风急浪高、黯沉沉、喜出望外,曲曲折折、不约而同、云淡风清、憧憬、斜风细雨沁 入心脾、 好句: 夏日晚风之中,在廊下拈着针儿,心里想着刚看过的书中的言语 ??这些满含着诗意的话,沁入心脾,只有微笑。 这次出了吴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无际尽是粼粼微波。凉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 到过了高丽界,海水竟似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一片。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 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指点我吧,我的朋友!我是横海的燕子,要寻觅隔水的窝巢。 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的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 牺牲的血雨。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 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 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 法可想。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 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摘自《荷叶 .母亲》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 里看不分了。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 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 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 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