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

●行为动力: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有某些动力的推动下完成的。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所以,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必须从了解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什么是需要

1、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下面就需要的概念作一些具体解释:

①需要是有机构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②需要是人类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③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特征

①对象性

②动力性

③社会性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的角度划分)

生物需要:指保持和维护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需要所指向的对象来划分)

物质需要:维护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有:(1)生命安全。(2)财产安全。(3)职业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引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自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获得基本的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我国古代的需要层次理论举例

忙碌为充肚子饥,

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得衣食两足分,

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妻,

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

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

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

又想面南坐皇帝。

第二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一)什么是动机

1、概念: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推动力。

2、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需要和诱因

●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称为诱因。诱因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的功能

有人把动机比喻为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这个比喻不无道理。动机既给人以活动的动力,又对人活动的方向予以调整。

①激活功能

②引导功能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动机的分类

人类的动机十分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相对地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来划分)

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饥饿、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兴趣、成就动机、动机和权力动机

2、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根据对象的性质)

3、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

4、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

5、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

6、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根据动机的起因)

7、正确动机和错误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起因)

二、动机冲突和目标确立

●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也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种类。

●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动机冲突就是为选择目标而产生的,动机冲突的过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

三、动机与行为效果

●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漠然的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的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使行为效率降低。所以,为了使行为卓有成效就应努力避免动机过强或过弱,使其处于最佳水平上,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第三节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一)理论基础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联结主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一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联结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强化。

(二)强化动机作用模型

S……………R 强化物

(刺激)(反应)(有机体需要满足后的愉悦状态)

(三)什么是强化

1.含义: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

2.分类:

①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

外部强化:由外部或他人施予给行为者的强化

内部强化:自我强化,即行为者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而增强的成功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了行为动机。

②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对取得优异成绩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属于正强化。

负强化:取消讨厌的频繁考试等属于负强化。

③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

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延续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强。

(四)慎重使用惩罚

(五)理论评价:

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成就动机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

默瑞麦克兰德阿特金森

(二)动机模型

阿特金森于1963年将麦克兰德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满足感。

阿特金森1964年进一步把动机分成希望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并提出动机的强度(Ta)等于希望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的强度之和。即:T a=T s+T f

其中Ts指希望成功的动机,它的强度取决于:

①成功动机的强度(M s);

②成功的主观性概率(期望值)(P s)

③成功的诱因值(成功带来的满意程度)(I s)用公式表示:

T s=M f×P s×I s=M f×P s×(1—P s)

T f指避免失败的动机,它的强度也取决于:

①避免失败的动机强度(M f)

②失败的主观性概率(P f)

③避免失败的诱因值(失败所带来的不满意程度)的强度(—I f)用公式表示:

F f=M f×P f×(—I f)

=Mf×(1—P s) ×(—P s)

由后面的两个公式得出:

A=[Ms×Ps×(1-P

)]+[Mf×(1—P

) ×(-P

)]

=(M

S-Mf)[P

×(1—P

)]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

(1)当M

>Mf时,个体将积极从事该项活动,而且当Ps=0.5时,动机的

力量最强,行为积极最高;

时,这种抵制倾向,而且当P s=0.5时,这种抵制倾向最为强烈;

(3)动机的强度是由个体的希望成功的动机(M 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 f)以及个体对成功的期望程度Ps共同决定的。

(三)成就动机在教育中的启示

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应该说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因此,对学生除了尽可能让他们避免失败之外,还应立足于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直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三、归因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

海德、罗特、韦纳

(二)归因理论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难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三维度与六因素的结合,见表3-5。

表3-5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

(三)在教育中的启示(价值)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们以后的动机

3.长期消极归因心态有碍于学生人格成长

●求成型学生

●避败型学生

●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的表现:

(1)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2)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3)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到了习得性无助感的状态,纵然轻易成功的机会摆在面前也鼓不走尝试的勇气。显然这对个体人格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而积极的归因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二)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三)主要观点

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四)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个体成败的经验

①直接经验

②替代性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是指人们从没有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或在原有的活动动机基础上提高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把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活动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已有的动机。根据动机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措施:

一、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相结合

(一)进行学习目的的性教育,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有说服力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和内容,避免空洞说教。

(二)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

(三)要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即强调学习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

(四)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

(五)定期对学习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

二、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一)反馈的效应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

(二)学习成绩反馈的形式

1、社会性评价反馈

2、象征性反馈

3、客观性反馈

4、标准性反馈

(三)学习反馈的注意事项

(1)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应及时,对低年级学习更应如此。

(2)反馈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回答、课内作业和各种考试结果的反馈。

(3)反馈应使学生知道自己是正确反应,这比知道什么是错误反应更重要。

(4)应随时让学生了解距离自己定的学习标准还有多远。

(5)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单纯看其分数的高低,还应从各个学习环节上发现其可取之处,并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

(四)评价与反馈的结合

运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特别是要正确地对待考试和考试分数。

(2)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以表扬为主。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使学生们心悦诚服。

(3)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

三、运用适当的强化方式

四、以正面表扬为主

“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多表扬,少批评。

(2)对于学习较差而且又很自卑的学生,可以通过表扬他某一方面的特长(如体育、音乐等)来带动其学习其它学科的积极性,在他即将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鼓励。

(3)要考虑学生受表扬与受批评的历史。

(4)师生融洽的关系以及相互尊重将直接影响着表扬与批评的效果。

(5)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6)应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

(7)了解学生对表扬的估价。

(8)学生对表扬和批评的理解。

五、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

(一)奖励的原理

(二)正确使用奖赏

(1)给学生发一些他们喜欢的学习用品、书刊作为奖品,最好不要发奖金。

(2)对同一个个体而言,奖赏不可用之过久,应注意逐渐撤消。

(3)对于中等生、学生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向他们讲明奖赏的目的在于肯定他们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而不是他们学习的报酬,否则学生将会变成物质或金钱的奴隶。

(三)慎重使用惩罚

1、惩罚的后果

并非所有形式的惩罚都同等有效,惩罚的效果取决于适当的惩罚策略:

(1)惩罚的发生时间。研究表明,延迟几小时的惩罚基本上不能防止同类错误的再发生。即“早”惩罚比“晚”惩罚更有效。

(2)惩罚的强度。一般认为,轻轻的惩罚形式不如较重的惩罚形式在阻止儿童的错误行为时更有效,但是某些过重的惩罚形式往往带来一些其它结果。研究表明,较重的惩罚会使儿童回避并远离惩罚者,也不愿听从惩罚者的指导,甚至引发儿童的高度焦虑。

(3)惩罚的连贯性。如果成人对于儿童的同一种行为时而给以惩罚,时成熟视无睹,或父母双方意见不统一,这种做法会使儿童的错误行为持续很久,甚至难以消除。

(4)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一般认为,那些与儿童情感联系越密切的人,对儿童实行惩罚,会使儿童感到这种情感的减少。而一个和儿童本无多少情感联系的人企图纠正儿童的某种错误,效果就差得多。

(5)语词惩罚的效果。许多父母对孩子实行惩戒时,往往要讲许多道理,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这种语词惩罚比单纯惩罚效果更好。

(6)惩罚同正强化相结合。

六、合理开展学习竞赛的活动

(一)竞赛

为了保证竞赛对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产生积极作用,避免不良后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竞赛内容应多样化。

(2)在多种竞赛形式中,应以团体间竞赛为本。

(3)进行个体间竞赛时,必须按能力的高、中、低分组。

(4)竞赛活动要适量。

(5)在竞赛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七、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首先,应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关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

其次,通过专门的归因训练,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

表2.10有关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式

此外,教师应避免对学生学习的成败作消极的归因,因为它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重视和充分利用儿童的各种需要

九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动机作用

自我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抱负水平。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则起着阻碍作用。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应该设法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

十一帮助学生实现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

十二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

第六章行为动力

第六章行为动力 一.填空题 1.动机冲突可分为、、和三种形式。 2.动机是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3.和是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 4.需要是由所引起一种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5.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可将动机分为;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以将动机分为;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心,可将动机分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 6.需要可根据起源分为和;根据形象的性质可分为和。 7.马斯洛把需要分为、、、和五个层次,并且高级需要是在产生的。 8.动机的作用体现在、和三方面。 9.动机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10.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成分包括、、三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题。 1.需要 2.动机 3.自我实现的需要 4.诱因 5.自我效能感 三.选择题 1、()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A、需要 B、动机 C、内驱力 D、兴趣 2、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A、马斯洛B、海德C、韦纳D、班杜拉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

实现的需要 4、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 B、较弱 C、适中 D、极强 5、马斯洛认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6、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7、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称作()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诱因 8、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呈现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威胁力的目标,迫于形势,逃脱一个威胁就必须接受另一个威胁,此时个体引起的紧张和随之产生的动机上的冲突就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9、“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一个人想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称()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诱因 四.简答题。 1.简述需要的特征和分类。 2.简述动机的功能和分类。 3.简要叙述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4.简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五.论述题。 1.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内容以及各层次关系。 2.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的正确归因? 六.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有些学生进入初二年级后,会出现轻微的新环境、新课程的不适应感,上课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容易走神,学习成绩逐渐甚至明显下降,并出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 ●行为动力: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有某些动力的推动下完成的。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所以,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必须从了解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什么是需要 1、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下面就需要的概念作一些具体解释: ①需要是有机构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②需要是人类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③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特征 ①对象性 ②动力性 ③社会性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的角度划分) 生物需要:指保持和维护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需要所指向的对象来划分) 物质需要:维护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有:(1)生命安全。(2)财产安全。(3)职业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引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自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行为动力理论

行为动力理论 复件第四章行为动力理论 第四章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动力理论(学时)—行为动力理论(6 学时)行为动力理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的概念,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与动机的种类、相互作用及其激发与培养,情绪、情感的种类、区别与联系,意志的品质与行动特征。【重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的品质【难点】动机理论,意志的心理结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种类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二节动机一、动机概述二、动机理论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三节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概述二、情绪的表现形式:表情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四、学生的情感教育第四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作业和思考题: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 5.意志的品质有哪些? 心理学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教育感悟2009-07-22 11:56:20 阅读2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行为动力理论 一.名次解释 1. 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互动和心理活动。 2.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3.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4.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单选题 1. 成就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复习范围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第一节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人和动物的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它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和动机。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1. 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就是指人类个体可以事先确定行为的目标,通过对行为的选择和组织实现预定的目标。 2. 规范性人的行为与普通动物的行为本质区别还表现在,人类的行为受规范调节,而普通动物的行为则自发的。 3. 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就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征。人类的个体行为不是独立受其自己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广泛受到其他人的思想、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互动性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活动。 4. 戏剧性人类的行为还具有戏剧性。所谓戏剧性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不是对其个体意愿的直接表达,而具有一定的表演成份。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1.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 2.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 3.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至少有四个,即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情势 因素。 五、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通过对行为表现的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行为动力的基本特点:1.启动性。2.方向性。3.强度。4.持久性(二)行为动力的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地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2.动机的驱力理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 3.动机的强化理论 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因此,强化理论也被称为行为修正理论。 4.动机的认知理论 目前,动机的认知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有认知失调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归因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斯廷格( L. Fest in ger )。费斯廷格提出,每个人都有一 个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认知结构中的每一种具体的知识、观念、观点、信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元素。所有认知元素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即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人就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变态度。而当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谐状态时,人就会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此时个

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2.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3.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5.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7.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8.代表着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理论取向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除此之外,心理学还在各个层面的发展上呈现综合化、实用化、全球化、本土化的趋势。 10.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13. 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14. 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第二章认知理论 1.现代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方面. 认知过程、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 2.个体认知发展的特点 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 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 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个体认知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1)认知发展的条件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2)认知发展的动力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动力。 4.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1)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2)认知发展是学习的前提。(3)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5.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本条件。 刺激物特点: 一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个体的主观状态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6.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心理学因素有哪些? 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7.如何应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8.感觉的现象有哪些 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后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等。 9.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感知规律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知觉的特征包括知觉的意义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选择性和知觉的恒常性。 (1)明确的感知目的(2)加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反差(3)注意区分不同的感知对象(4)提高感知对象的活

心理学 第三章 课后习题

第三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 ___________ 。 A. 情绪 B. 动机 C. 思维 D. 需要 ( )2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 ___________ 之间的关系。 A .动机与需要 B. 动机与生理 C. 动机与目标 D. 动机与行为效果 ( )3 、心理学家瓦顿用白鼠实验来测量和比较各种驱力的强度。结果发现,驱力最强烈。 A 、母性 B 、渴 C 、饥饿 D 、性 ( )4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 、控制感 B 、自我效能感 C 、习得性无助感 D 、社会支持感 ( )5 、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 ___________ 。 A .正比 B .反比 C .正 U 型曲线 D .倒 U 型曲线( )6 、研究已证实, ___________ 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 B. 动机 C. 需要 D. 思维 ( )7 、耶基斯 -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 ________ 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 的任务。 A.10% B.20% C.50% D.100% ( )9 、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 )10 、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 )11 、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 A. 社会动机 B. 生理动机 C. 社会赞许动机 D. 交往动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工作动机

第三章 工作动机 第一节 动机理论 一、什么是动机?Motivation 1.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动机: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努力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 方向:指向组织目标并与组织目标一致; 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以维持多长的时间; 2.动机的来源 (1)内在需要:个人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个人缺乏这些东西,就会身心失去平衡,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 (2)外在条件:个人身外的刺激,如食物的香味、电视广告、优厚的报酬。 二、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容型激励理论,一种是过程型激励理论。前者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ERG 理论、Y 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一种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人们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 1.需要层次论 hierarchy of needs (1)每个人有5种需要 胜利需要:食物、水、栖身、性和其它身体需要 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和生理伤害的需要 社会需要:爱、归属、接纳和友谊 尊重需要: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地位、认可和关注 自我实现需要:使个体成为他可以成为的人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开发自我潜能和自我实现。 需要 动机 刺 激 行 为 目标

(2)当任何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层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评论:①直观逻辑性和易于理解;②缺乏实证材料。 2.ERG理论 ERG theory 耶鲁大学的克莱顿〃奥尔德弗修改了需求层次论,提出了ERG理论。 (1)存在三类核心需求: 存在需求Existence:关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存在要求,包括需求层次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关系需求Relatedness:维持人际关系的愿望,包括需求层次论的社会需要以及尊重需要中的外在部分。 成长需求Growth:对于个人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需求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 (2)多种需要可以并存; (3)如果高层次的需要受到抑制而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 评论:.ERG理论与马斯洛理论的区别 ?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 ?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并存。不一定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进入高层次的需要。在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一个人也可为成长需要而工作,或三种需要同时起作用。 ?ERG理论认为存在高级需要向低级需要的倒退现象。当高级的需要受到挫折时,会产生倒退现象,而不是象马斯洛所说的那样,继续努力去追求受挫折需要的满足。 ?ERG理论认为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度不一定减弱。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上升为高级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