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经验总结与推广研究”

——子课题《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试验区: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

课题组:乌苏市教育局教研室“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组执笔人 : 新疆乌苏市教育局教研室徐志红

联系电话: 135********

联系邮箱 xzhxjws@https://www.doczj.com/doc/007279007.html,

一、研究概况

(一)子课题名称

2007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经验总结与推广研究”课题研究全面展开,我市教育局在自治区教科所的指导下成立德育课题试验区,组织九所中小学校加入了此课题的研究,其中

乌苏市一中:遵纪守法教育

乌苏市四中:遵纪守法教育

乌苏市五中:当前学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四棵树镇中心学校:家庭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沟通结合研究

西大沟镇中学:中学生的公民养成教育研究

西大沟镇中心小学: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乌苏市第三小学:养成教育的研究

乌苏市第四小学:“绿色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的研究”

乌苏市第五小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机制的研究

经过深入讨论,我们决定将“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作为我区参与课题研究的子课题。

(二)研究背景

2004年5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所做的“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讲话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整体构建特色德育指明了方向。

面对新形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我们对在校师生就学校德育管理的方式、内容、效

果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总结出学校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某些薄弱问题。

1、从德育体系上看。德育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相对稳定的体系。德育工作缺乏整体规划,随意性强,盲目重复的工作较多,在目标、内容层次上小学与中学教育连续性脱节。

2、从德育的方式上看。以管理代教育,教师笼统的灌输和乏味的说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差异。

3、从德育的内容上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

总之,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直接的帮助,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正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三)、实验的目的及预期目标

试验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全新的校本德育体系,树立德育的整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

2通过课题研究,整体构建优化的大德育观,融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与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适合区情、校情的德育机制、德育模式。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观,有利于实现教师、学生“双主体”和谐发展。

预期目标:“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重在构建校本德育体系,重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德育模式,重在方法、途径的探索与创新。本课题要在实验中不断探索、论证,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力求达到如下效果:

1、构建以《德育》、《和谐成长》系列实验读本为载体的德育活动课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

2、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三大教育要素,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

3、使实验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科研治校,以科研为先导,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办学思想。

4、使学校班主任工作从经验型转向到理论型,从盲目性转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从随意性转向规范性。

5、培养锻炼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

(四)试验对象

我区从2007年8月课题申报立项以来,经历了三年的课题研究历程,至2010年,参加子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由最初试验学校的一个年级已经扩大到全校师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7.6月——2007年9月

1、课题实验的申报立项。

2、制定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的组织机构

3、组织培训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

4、对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5、召开开题会议。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达成共识阶段2007.10——2009.1

1、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手册,形成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认识。

2、组织教师、家长、社区领导的理论培训会。

3、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4、开展课题研究,积累资料,统计数据,形成阶段成果。具体措施:每学期组织课题研讨交流活动一次,不定期举行现场经验交流活动;每学期实验学校制定课题计划与总结,每学年实验教师撰写论文、随笔、实验报告、活动课案例、录像课、校本教材,初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创建特色阶段(2009年2月——2010年1月)

1、深入研究,结合本校实际,依据研究目标对实验者进行各种相关培训及

教育活动。

2、建立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个案,选取典型代表,进行全程观察。

3、收集实验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课题实验进行及时调整,并对出

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修正方案。

4、在形成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推广研究成果。组

织课题经验交流会;结合时代特征及学校实际,开展主题活动展示会;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及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形成具有

特色、品味的校园文化。

第四阶段: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2010.2-2010.10)

1、各实验学校分析现状,汇集资料,整理各类研究成果。

2、市课题组汇编结题报告和各类研究成果,形成《〈新形势下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实验报告汇编》、《〈新形势下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论文集》、《〈新形势下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活动课案例》、以及各中小学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等实验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接受评估检查。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以国家的法律、党的决议、有关教育政策法规以及有关的理论为依据。

(一)法律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义务教育法》。

1、《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二)、党的决议和意见的依据。

1、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在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以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等,决定突出了德育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问题,

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2004年5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所做的“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讲话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整体构建特色德育指明了方向。

(三)、德育大纲的依据。

德育大纲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进行督导和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依据。但是,本课题研究要依据的是大纲的基本精神,而不是拘泥于他们的具体内容。这是因为大纲是八五规划及其以前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它们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们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超前性,所以不仅要依据现行德育大纲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到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和系统论理论。

1、人的主体性理论。

人的主体性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关系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哲学概括,是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现代教育主张“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德育课程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新三中心”,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学生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

2、人的社会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在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十分重要的,是能够使人受益一生的。根据党和国家对新一代青少年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确立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礼貌、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人;做一个不怕挫折、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勇于进取、思想向上的人;做一个热爱祖国、政治合格的人。

3、关于唯物辨证法的系统论理论。

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原则有三个:其一是整体性原则;其二是有序性原则;其三是动态性原则。根据德育系统论的理论,学校德育也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性原则看,学校德育是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子要素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有序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小学、中学等子层次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从动态性原则来看,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中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逐渐形成的。

总之,我们必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德育的总体目标要统一制定,一以贯之,以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各教育阶段的具体

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方式的运用,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以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各个阶段都应有德育的整体意识,总揽全局,加强相邻阶段的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以便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研究的内容、原则

(一)研究内容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正确的法律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总的教育目的,形成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各实验学校各具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从而提高中小学的德育实效性。

各实验学校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乌苏市一中:遵纪守法教育;乌苏市四中:遵纪守法教育;乌苏市五中:当前学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四棵树镇中心学校:家庭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沟通结合研究;西大沟镇中学:中学生的公民养成教育研究;西大沟镇中心小学: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乌苏市第三小学:养成教育的研究;乌苏市第四小学:“绿色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的研究”;乌苏市第五小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机制的研究.

1、构建学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与德育评价体系。

根据唯物辨证法的系统论原则,必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并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便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

2、构建适合校情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

鉴于课程是德育的载体,将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与评价纳入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构建的大课程体系中,挖掘这一体系的整体德育功能。

3、构建主体德育模式。

研究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个体的德育发展规律,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对其影响的因素,全面研究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基地、校外辅导站、家长学校等社会部门的互动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主体德育模式,形成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自我教育机制。

4、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网络。

整体研究班主任、少先队、共青团、学科教师等不同部门、不同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的方法,形成由学校领导、德育处、教务处、团队会、年级组、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的工作网络,通过班主任工作、党团队会、社会实践、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三育人等各种活动,创新德育活动的途径与载体,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研究原则

1、时代性原则。

德育科研工作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方向,把握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和重点,找准实验研究的切入点,以符合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2、实践性原则。

德育科研要坚持在活动中进行,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把德、智、体、美融合到各项活动中,并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喜欢参加并乐于接受教育。

3、主体性原则。

德育科研工作必须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活动,启发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积极地进行情感体验和内化,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德育模式,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学生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

4、循序渐进原则。

德育科研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及品德发展的年龄顺序,在目标、要求上都要形成一定的序列,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地开展教育活动。

5、合力教育原则。

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各具有不同的教育特色、优势和侧重点,在德育工作中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6、知行统一的原则。

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是完全不同的教育过程。智育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而德育过程是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因此,德育必须体现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而不能单纯传授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一)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加强组织保障。

领导小组的建立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前提。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在申报课题实验时,市教育局立即成立了德育课题的领导小组。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胡永嶷

组员:韩支柱、李晓华、徐志红

课题指导小组

组长:徐志红

组员:一中校长姜铁民、副校长吴凯;四中校长蔺国席、德育主任郝新英;五中校长孙厚廷、王勉、德育主任黄胜;三小校长蔡晓玲、德育主任许继红;四小校长付瑞芝、德育主任王玮;五小校长杨晴、德育主任孙娟;四棵树中心学校校长沈士诚、德育主任田星荣;西大沟中学德育主任王芳、西大沟中心小学教研主任宋颖晟。

领导小组成立后,各实验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教研主任、团队负责人、年级主任、班主任、思想品德课任教师组成的课题实验组,凝聚了上下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格局。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进行德育课题的研究能力,各实验学校分别为实验教师订购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践导引》读本。各实验学校根据市教研室制定的德育课题

管理制度,每两周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一次理论学习,要求教师撰写学习笔记及学习心得。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制定课题管理与评价制度,加强管理与督导。

为了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督导,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市教研室德育课题组制定了《乌苏市德育课题管理制度与考评细则》(见附件一),针对各实验学校、实验教师、档案管理等方面分别制定了相关的课题管理制度,并对德育课题实验工作的考核量化制定了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考评细则,确保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认真制定实验方案,有效指导研究过程。

在课题通过审批立项后,各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认真学习德育课题的理论,同时经过反复讨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计划,分别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有效指导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操作步骤,确保了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

(二)、以《和谐成长》为载体,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内容。

2007——2010年德育课题试验研究主要以《和谐成长》为载体,构建德育活动课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使“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新型德育主题班会替代以往几十年的训斥式、表演式、随意式班会,德育活动课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抓手;同时以《和谐成长》单元内容为依据,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每月主题。

1、学期初始,由试验学校德育主任根据本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和谐成长》的单元内容,确定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题。

2、实验教师根据学校每月德育工作主题,确定班级德育活动课的主题内容。

3、实验教师根据“知、情、意、行”的原则,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德育活动课方案。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问题,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目的。

4、拓展活动课的空间。活动课要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主,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社会调查、搜集资料等工作。因此,教师在上活动课之前,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形成学生的观点,教师从中起指导作用。通过课前的社会活动,不仅使学生积累了资料,而且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生了变化,这样,在活动课上,学生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震撼。

5、课后拓展延伸,增强德育实效。在德育活动课之后,实验教师要采取措施及时让学生的认知变化转化为行为的变化,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面育人。

1、与德育队伍建设相链接,提高德育教师素质。

试验学校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校长为副组长,少先队和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工作小组,制订各项评比、考核和管理制度。将德育队伍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班主任是主力军,根据学校实际,成立了班主任工作研究会,制定了《乌苏市中小学班主任绩效考核量化细则》,每月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每学期进行两次“班主任工作经验(理论)研讨”。引导班主任把德育工作和科研结合起来,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实验教师

进行培训,每学年参加全国培训两次,实验区培训两次,学校培训四次。三是将优秀家长纳入到德育队伍的范畴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2、与课堂教学相链接,加强学科德育的渗透。

课程是德育的载体,试验学校将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与评价纳入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构建的大课程体系中,与课堂教学相链接,挖掘德育功能,加强学科德育的渗透。乌苏市四中在《遵纪守法教育》的课题试验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打下扎实基础

法律意识的培养首先是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课堂教学则是掌握法律知识的主阵地。政治课任教师和班主任牢牢抓住这一主阵地,使学生能够掌握大纲规定的初中学生应掌握的法律知识,并且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进行基本法律知识的教育,着重于为什么该做和不该做,应该如何做这些问题上,这样就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法律知识,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需要我们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首先学校开设法律校本课程,由对法律较为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法律兴趣小组可以着眼于对专门法的学习和探讨。在校本课程中可介绍一些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知识,然后辅以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观看与法律有关的电视片、专题片、专栏节目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现在有很多电视栏目对法律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如“讲述”、“案件聚焦”、“今日说法”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有些节目对公民如何维权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学生观看之后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写法律小案例,在小组里进行简单案例分析,这一做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查阅资料,撰写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法律知识。

(4)、模拟各种案例,加速知识内化

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老师通过组织模拟案件的审理从而使学生掌握学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了诉讼的程序以后,就各类案件开设模拟法庭,由学生扮演案件的各当事人,由教师担任辅导。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之后,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行动会更明确,法律意识会更强。

(5)、走向社会大课堂,加快知识升华

课堂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教育仅仅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只有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才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法院参观,听法官们介绍他们工作的情况,在法院旁听案件审理过程,身临其境,了解不同诉讼的庭审程序。到公安机关、消防中队参观访问,通过采访不同的对象从而了解公检法机关的工作情况。听取劳教犯人的现身说法,从而了解他们的心态以及对自己自身所犯错误的认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初步接触到法律工作者、触法者,使自己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知识,也受到了教育。

3、与班主任工作相链接,探索班级管理的模式。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级管理指班主任实施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学校各项管

理措施、协调本班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协调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干部的关系,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它包括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中德育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探索班级管理模式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⑴、规范周检查,学校建立健全值周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加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这些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班主任按照学校的各项制度,经学生讨论制定了班规,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德育处每月针对班级室内外卫生、两操、唱歌、读报、大型集会秩序、两课纪律等情况进行检查,每周一小结,每月评比汇总,前四名命名为星级文明班级。⑵、每月一次班风班貌检查。德育处对班级的卫生、公务、学生穿戴、服饰、发型、板报、班级布置等进行综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量化,作为学期末考评优秀班级的依据之一。⑶、各班定期评选各类星级学生(助人为乐之星、礼仪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等),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⑷、加大自我教育力度,利用团队活动、队会、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矫正其不良习惯,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5]、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常规管理,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班主任工作手册》,内容涵盖校风、校训、学风、班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15个班级管理方面的内容,规范了班主任班级管理内容。(见附件二)

第三小学在班级管理方面有如下创新(1)、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学校坚持实行大队委干部竞争上岗制、班级干部民主选举制和值日班长制,这些措施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班长制,让每位学生得到自我锻炼的机会,全班同学每人轮流值日一天,每天放学前都要对值日情况进行小结,遇到周五,还要自己设计并主持班队会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自主性。(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抓好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学校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用瓷砖贴上永久性条文,努力营造学习规范的浓厚氛围;根据《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学习、生活规则》、《学生礼仪常规》、《公物保护制度》等,从校内到校外规定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引导和规范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3)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学校将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文明示范班级的评比结合起来,让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时时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之下,促使学生自觉地遵守规范。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入手,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4)“十星少年”评比制度:每学期期末,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通过自评、小组评、班主任推荐、学校确定等方式评比“十星少年”。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5)成立规范养成教育监督机构——“校园文明监察大队”和“班级文明监督岗”。全校师生在校园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纪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

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4、与主题班会、党团队会活动相链接,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各试验学校根据德育的要求,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把德、智、体、美融合到各项活动中,在主题内容方面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喜欢参加并乐于接受教育,从而拓宽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学校结合国情、区情、学校实际情况和重大节庆纪念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见附件三)

例如第四中学开展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⑴首先结合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强化养成教育,以及“言行一致”、“学会负责”、“有错就改”、“拾金不昧”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塑造个人诚信形象。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的作用,大力表扬那些好人好事,对于班级中涌现的诚实守信,品德高尚的学生不惜笔墨树立榜样。⑵举办诚信社会调查活动、开展诚信格言、诚信誓词征集以及讲诚信故事会等特色活动。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班会、“诚信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比赛、诚信格言硬笔书法大赛、“做诚信四中人”手抄报评比活动,各实验班级主办以“文明诚实守信”为主题的校园班刊。同时学校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诚信教育,进一步培养诚信精神,铸造诚信美德。⑶建立诚信档案。学校从开学第一天起为每位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内容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方面,并与学风、考风建设相结合,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学校倡导诚信学习,作业不抄袭、考试不舞弊,对知识诚信,对学校诚信。班主任对学生的考勤、纪律、作业、考试、交友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建立诚信档案既有利于约束学生的行为,也为了解学生的诚信状况提供相对客观、详细的依据。⑷以知导行,以行促知,诚信教育活动不仅从学生自身做起,同时呼唤家长共同实践“诚信”,在家庭中形成亲子互监制度,共建诚信家庭。

第四中学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从2008年到2009年,在西藏和新疆先后发生了“3·14”和“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两起事件都是由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直接煽动、策划、指挥、组织实施的。从这两起事件中,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松懈的重大工程,要从小抓起,使其根植于每个公民心中。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结合起来,使每位师生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及相关法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⑴、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中相关规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⑵、课程培训。2010年2月学校承办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国家课程”学习班,对政治老师进行了相关专业培训;2010年4月学校承办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国家课程”赛讲课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帮助教师系统掌握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和方法。⑶、案例教育法。我校在“7·5事件”发生后,不断加强对广大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和民族团结教育。2009年7月6日下午,学校邀请自治区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李丹副教授来我校讲学,李丹副教授结合“7·5事件”,对热比娅等“三股势力”的险恶用心进行了深刻揭露;学校邀请自治区退休老干

部进行“五老送法”教育讲座;法制副校长王涛同志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实验教师朱明丽、彭校菊、巴图分别为全体学生做了《认清“7·5事件真相,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理论知识》以及《新疆地方史》专题讲座。[4]、主题活动教育法。学校开展“谱写民族团结新乐章,唱响和谐发展主旋律”系列活动,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宣讲、民族团结文艺汇演、民族团结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广大师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团结常识,切实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就是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5]、个案研究法。建立学生档案,为课题实验积累第一手材料.学校在实验班分别就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等内容建档,并将少数民族学生、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确定为重点辅导对象。[6]、主题班会法。根据初中生不同学段的不同特征,开展了系列主题班会,如《民族团结高于天》、《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融合》、《民族团结一家亲》、《团结之花处处开》、《我们的心愿》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常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深刻体会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7]、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与三中教师进行“一帮一结对子”互相听评课活动,相互之间交流在教育教学,民族团结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两校师生准备了精彩的节目,舞蹈《舞动的花朵》、《春天的克孜》、《新疆好》、和独唱《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等,两校师生还进行了拔河友谊赛。这些活动拉近了民汉学校师生之间的距离。[8]、校本研修。全校45岁以下教师、班主任认真学习班主任校本培训教材和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撰写教育故事和案例,形成校本教材。[9]、政史地教研组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以课堂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新疆的地理、人文历史、民族宗教等知识教育。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探访乌苏历史古迹”,“少数民族服饰图片展览”等。⑽、开展班主任教育故事宣讲会。班主任在工作中多去发现班级民族团结教育中出现的新亮点、新问题,并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评选民族团结好少年。经过三年多的课题实验,学生们加深了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在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这说明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了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三个离不开”教育成效显著,各族学生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第四小学开展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教师教育我”、“感谢同学帮助我”、“感谢自然赐予我”这些让生命充满爱的版面,是第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的精彩片段。例如学校挂鸟巢挂树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关爱自然从身边做起。感恩社会、朋友、同学。学校维吾尔族校工之子患精神病,德育处向全校师生发起倡议,校领导带着捐款和患者远赴石河子绿洲医院治疗。学校先后为残疾人、贫困职工、乌苏一中白血病李静囡同学、塔城高中学生罗敬贤、学校四(2)班的王世豪和教师贾喜芝患淋巴癌捐款累计三万余元。虽然他们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学生收获的是大爱无欲、大爱无求、大爱无形、大爱无量。今年4月,学校四年级(4)班的哈萨克族女孩森巴提不幸被查出软骨性恶性肿瘤,她爸爸一个人打两份工,妈妈因患心脏病不能工作,面对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他们欲哭无泪。学校得知此事召开了校委会,校领导先后两次看望森巴提同学,并向全体师生发起爱心倡议。学生会发起“爱心献给森巴提”回收废品活动,两天之内把各班回收的易拉罐、旧报纸、啤酒瓶、饮料瓶等筹集到爱心款2053元,同时在四(4)班举行了“爱的情谊爱的奉献”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踊跃发言、家长积极捐款,共为森巴提同学捐献爱心善款12043元。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体验到人情美,心灵美。

5、与家长学校相链接,营造培育未成年人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第一环境。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而起作用,家长应努力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家校形成教育共识。

乌苏市四棵树中心学校通过对《家庭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沟通结合研究》的德育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条家校合作的新途径。(1)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建立家教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精心制定授课计划,每学年度评选出“优秀爸爸学员”和“优秀妈妈学员”;选好授课教师、教材,严格教学管理,学校以课题组的《当代家长》为教材选出业务精良的教师对家长进行授课;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授课方式,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家长学校的开办让学校不同层次的家长受到不同的教育,让家长们准确定位,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谋划出教育孩子的新思路、新方法。促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大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进程,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水平。(2)定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研讨会”,增强家教科研氛围。为了加强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学校定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研讨会”。每次召开家长会总是提前部署,周密组织,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上“用关爱唤起孩子的求知热情,用进步汇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多关心孩子不要只关心孩子成绩多鼓励孩子哪怕微小的进步”等宣传标语;班主任精心设计欢迎家长的黑板报,让家长们一踏进校园,就感受到学校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校在大屏幕上播放全国著名家教专家卢勤老师讲学的录像和赏识教育专家周鸿讲学的录像。专家讲座,既有家长们欠缺的理论知识,又有家长们急需要知道的教子方法,讲解生动,易于操作。通过学习家长们茅塞顿开,听后颇有感触,认为通过这样的家长会,学到了很多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配合班主任做好家教工作。会后班主任组织家长进行讨论,极好的融洽了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另外,学校还召开了模范家长成功经验交流会,使成功经验距离家长更近。在学校的努力下,现在四棵树镇大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参与家长会,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3)实验班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和家长沟通,建立了“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由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自己设计,分设了任课教师寄语、家长寄语、家长意见、建议、班主任回复等栏目内容。家长、教师、学生在留言中互相学习启迪,促进了学校养成教育的开展。“家校联系卡”在实验班级使用以来,成为学生、家长、学校的“连心桥”,学校收到家长反馈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食堂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好建议多条。通过“家校联系卡”这个沟通平台,使班主任找到了与家长沟通的最佳途径,受到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赞同。(4)学校面向家长,创建“开放式”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并写出课后感言,让家长参与到四棵树镇教育的监督与评估,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推动四棵树镇教育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袋”,这也是四棵树中心学校拓展性使用《成长册》的又一特色举措,所谓“成长袋”,是一个可以分层放置物品的档案袋。档案袋的外表是突出孩子特点的个性化简介和照片,在档案袋子的每一层中,放置

着学生的《成长册》以及实验教师和家长、学生共同设计的丰富内容,如家校联系本、绘画日记、优秀作业、奖状……小小的“成长袋”,记录了孩子们一步步成长的足迹。(5)学校倡议并大力支持各班主任利用电访和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思想动态,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6)学校德育处设置了“家长接待日”,让来访家长满意而归。四棵树中心学校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针对这种现状,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探望本班住宿学生不少于三次。大部分班主任为了给学生家的温暖,则将住宿生邀请到家里,进一步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学校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和之后,对100名家长分别作了调查,调查内容项目: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孩子不用教育、树大自然直;家长应该和学校共同教育;不知道。

分析对比如下:

调查前48%、26%、23%、3%

调查后:14%、8%、78%、0%

通过对家长的调查可知,课题研究促使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积极协助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6、与社会教育相链接,搭建活动平台,创建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要打破单一封闭的体系,搭建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第一,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军训、远足、共建活动等;第二,家庭中的实践活动,如家务劳动、家庭外出游览、走访亲友等活动;第三,社区及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德育基地(由国家、省市及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挂牌的场馆、公园、陵墓、名院校、历史纪念地等)活动、社区服务等。

市第四小学把德育与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动态的交流中培养道德。①德育处在二年级全体学生中开展“爱我乌苏、洁我家园”社会公益活动。每周五下午师生们去幸福公园、短途运输站、三运司家属院等卫生相对脏乱差的地方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牛皮癣”。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从而树立文明卫生城市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使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②军民共建为办学条件的提高,德育工作的深入起到了促进作用。学校与武警森林大队建立共建关系,在庄严隆重的开学典礼上为六名武警战士颁发校外辅导员聘书,由这些校外辅导员对入学新生进行军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军训从而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同时为学生传授一定的国防知识。

市第三小学建有四个校外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气象局;国防教育基地——69230部队驻地;法制教育基地——西城派出所;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新疆乌苏啤酒集团公司;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去参观学习、进行实践活动,或请学校专门聘请的各基地校外德育辅导员为学生讲课。多年来,无论是跟社区合作组织开展的“争当广场文明小天使”社区实践活动,还是与“乌苏啤酒集团”共同组织小记者团参观访问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能力提高的广阔平台。

7、与心理健康教育相链接,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心理辅导咨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德育工作中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加强对班主任和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要通过集体辅导咨询和个体辅导咨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包括:自尊自爱、自立自理、开拓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坚强的意志品格、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淡化教育痕迹,融洽师生关系,在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到教育的目的。

乌苏市第五中学《当前学校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研究与应对策略》课题研究试验中,采取如下措施:(1)把心理咨询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解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近三年来,共接待学生来访咨询高达120例,其中三分之一是当面咨询,三分之二是书信咨询。咨询的问题涉及到学业指导、青春期自我意识带来的烦恼、交不到朋友的孤独苦恼、异性交往的困惑、师生之间的不理解、家庭的不幸等等,涉及到很多方面。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因素,也总结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2)家访是获得学生心理问题归因的重要渠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班主任特别重视家访获得的重要信息。三年来,五中杨莉老师出动的家访近50次之多,对心理存有问题的学生还进行了多次家访。如对南园新村的走读生蒋鹏多次走访,对班级里的单亲家庭龙宇、张莉、程楠楠、罗娟娟、胡志刚等逐一家访,对靠近城郊一带朱东红、赵婷、王守江等的问题学生亲自家访,对班级有网瘾的孩子杨毅、张涛等跟踪家访,对班级里有早恋倾向的女生吴新宇亲自会见其父母,为生活困难的问题学生孙彦博、胡志刚、张艳玲、查小龙等亲自送去关怀,对有逆反倾向的学生崔浩然、高正从等多次到家里去和其父母沟通等等。总之,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对提出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五中学生的的家庭教育水平比较低下的现状,杨莉老师多次召开全校家长会,为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减少因为家庭原因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3)做好学生的保健心理医生。班主任老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大多数学生信赖的人。通过班主任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是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了解班级学生存有的心理健康状况后,班主任老师一边学习心理辅导、谈话技巧,一边为问题学生做心理指导,通过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尊重、倾听、同感、真诚等咨询技巧,为学生解决了许多的心理困惑。(4)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确实能对问题学生起到治疗功效,但成果需要不断巩固,同时有些心理问题需要通过心理训练、各种活动才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在实验研究阶段,五中利用团会、主题班会,尤其是心理健康课,开展了自信心训练、学习潜能开发、人际交往等多个心理训练。并组织手抄报比赛、板报比赛、红五月歌咏比赛、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民族团结月教育活动、弘扬国学传播中华文明讲座等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投身到这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当中,大显身手,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人了际交往能力,消除不良心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升。(5)个案交流积累经验。三年来,五中课题组每位老师坚持每月写一篇案例分析,真实记录学生在这一段时间里的集中表现情况。年级组开展个案交流,共同分析,找出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商讨拟定出最佳的疏导方案。通过个案的分析,推动了对学生心理调试方法的研究。比如有个女生小雨,从小被养父母收养,由于养父母对她的溺爱,导致她干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从高二开始走上了早恋的道路。以前的班主任也反复

教育过她,曾经找过家长来解决此事,但都无济于事。杨莉老师在接任班主任后,亲自把她带到自己的宿舍,谈自己的中学时代的生活,讲自己大学里和男女同学和谐相处的情形,在这温馨的谈话过程中,小雨的心扉慢慢打开,向老师坦言了自己为什么和那个男生走的很近的原因。老师鼓励她,一个人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维系在他人身上,这是最不可靠的做法。经过反复的心理疏导,加之以多方面的鼓励教育,小雨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脸上的笑容也比以前灿烂了许多,放学后也常和自己班级的女生在一起玩耍了。老师知道,小雨正在慢慢走出早恋的泥淖。(6)研究所带班级的学生特点,巧妙设计出富有新意的扎实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积极撰写大量真实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随笔,在具体案例的解读中把握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研究与应对策略。

8、与校园文化建设相链接,创建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

环境类德育途径是一种隐性教育,它不是通过正式的课程和目标明确的活动来实现,而是通过无处不在的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对学生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第四小学,校园文化阵地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广播开展宣传活动。文化长廊及时张贴学生美术、绘画、书法和摄影作品,展示学生特长。校园里每一个花坛、每一块草坪由师生共同承担打扫并由大队部给12种树木挂牌,让学生了解各种树木的生长习性,更好地护理每一棵树;选高大的树木给鸟挂巢。漫步绿树成荫的校园中,除了朗朗读书声、阵阵花香,还有清脆的鸟鸣声。每周的升旗仪式后表彰每班评选出的环保小卫士,并颁发纪念品。此项举措使得两千多人的校园远看像公园近看像花园,充分展现了市级窗口示范学校的风采。

上述诸条途径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中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有不同的侧重点。诸条途径协调工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才能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

(四)德育管理与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1、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领导体制、法规政策、规章制度、队伍建设、督导检查、考核测评等项内容。

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建立学校德育领导体制,为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形成校长领导下的,以德育处、团委、少先队为具体指导,以班主任为德育实施中心,以学生自主管理系统为主体的德育组织网络,建立分级管理、双向负责的管理机制。

二是建立系统、规范、科学的德育工作制度,为德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德育分层组织管理、考核评估、质量监督等制度,保障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提高教师素质,为德育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培训,转变德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

四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网络化的德育管理模式:形成“学校——家庭网”,将家长组织到家长学校中来;形成“普法—治安网”,设立综合治理副校长,使教育、公安、司法部门紧密配合;形成“社会——学校网”,加

强学校与周边地区的社会组织的联系,开展社会教育;形成“社会实践网”建立德育基地;形成“舆论导向网”加强传播媒体的积极影响;形成“学生休闲教育网”,积极组织学生闲暇活动,杜绝有些不良影响。

2、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校长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对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班主任及教师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品德评价三部分内容。

其中乌苏市第五小学在德育管理与评价机制的构建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德育课题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德育课题领导”小组,认真制定了德育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负责指导、监督实验研究工作的开展;德育处负责工作任务分解、计划制定、活动设计、资料收集整理等。

(2)三级值周管理制度。

学校制定了三级值周管理制度。即建立由行政管理人员、值周教师、红领巾监督岗三级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全盘管理,并督导教师德育、教学行为;值周教师负责楼层管理,必须管理好所负责楼层的班级纪律、室内外卫生、学生是否违纪并做好记录;红领巾监督岗监督岗学生佩证上岗,早上9:00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并问“早”,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课间巡视校园,检查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如发现偶发事件由行政人员、值周老师及时处理、教育矫正,效果良好。

(3)“我是环保小标兵”督查制度。

班级里设立了“我是环保小标兵”督查制度,每天巡视班级包干区域的卫生,有垃圾马上打扫,课间巡视保洁,维护校园环境整洁干净;同时对出现不文明,不卫生行为的学生记下姓名,交本班班主任进行教育处理;多形式多渠道的管理监督机制,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强化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卫生的习惯。

(4)管理评比制度。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了比眼保健操、广播操、室内外卫生、公物保管、常规礼仪、德育活动课、黑板报、放学路队、红领巾佩戴、个人卫生等红领巾监督岗竞赛评比制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习惯,又能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学校少先队以各项检查量化,进行流动红旗评比,每周公布一次,作为评比优秀班集体的依据,以评比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思想得到净化,情操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建设,对于督导检查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推动德育由虚变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监督保证作用。

(五)、开展、参加德育学术交流活动,推广德育科研成果

2007年10月,组织全市骨干班主任参加自治区德育科研研讨会;

2007年10月,在乌苏市第四小学举办德育课题开题会,全市100多名实验教师参加;

2008年4月,在乌苏市第五小学举办德育活动课的观摩研讨活动,全市100多名实验教师参加;

2008年10月,组织全市德育课题先进试验学校赴山东参加全国德育学术

年会;

2008年11月,乌苏市第五中学举办德育课题阶段性成果表彰会。

2009年4月,在乌苏市第五中学举办德育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会暨德育校本教材专题培训研讨会;

2009年6月,在乌苏市第四小学召开德育课题研讨会,100多名德育工作者参加;

2009年8月,组织全市15名课题试验教师赴贵州参加全国德育学术年会。

2009年11月,在第四中学举办德育课题阶段性成果表彰会暨第四中学德育课题现场会;

2010年3月,在第三小学举办德育课题现场会暨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

2010年5月,在四棵树中心学校举办德育课题现场会暨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展示会;

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3次组织申报优秀德育课题研究成果。共申报论文和录像课300多件;

组织、指导各校编写德育校本教材20余册;

各实验校撰写课题实验报告、方案、总结100余份。

五、实验的成果。

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全体同仁的德育观念有了很大变化。通过学习科研理论,提高认识,集思广益,大胆探索,积极尝试,把德育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空间,多层面,多层次地实验、探索德育的途径,促进了各试验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使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研究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同步提高

(1)自主管理促成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变以往的被动形成为当前的主动养成,学生们自主管理自己的生活,如各实验小学校大队部通过竞选组成红领巾监督大队,配合大队辅导员每天定期检查各班的上学放学纪律、班级卫生、校貌穿着、红领巾佩戴、广播操等,结合量化评比细则,评出优秀班级,并颁发流动红旗。目前学生们已经基本养成穿戴整洁、自律自觉的良好习惯。三小课题调查显示,实验前:学校有50%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太乐观,表现在对任何事都处于漠然的态度,以我为中心;随手乱扔乱丢现象突出,随处都可看见乱写乱画等现象;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在学校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之后,全校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有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文明礼仪伴我行。实验学校率先开展了“人人编写新童谣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并得到显著成果。学生们学《规范》、习《守则》,结合生活实际,编写童谣。学生们通过说、唱、编、演、画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童谣的文明礼仪活动,对礼仪常识和礼仪作用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并强化了学生们的礼仪素质与文明素质。例如第四小学学生杨志鸿坚持利用寒暑假进行小拾捡、打扫楼道。刘泽旭同学扶老奶奶过马路。(曾经的网虫)张理伟利用假期帮姑一起送面粉。王雪琪、徐昕宇、郑文洁给邻居奶奶表演节目。王杨泽龙在家中给下班的爷爷递上一杯热茶。

马宁同学耐心地爷爷洗脚。(几度离家出走的孩子)吕佳敏同学坚持每周去看望残疾的邻居阿姨。红领巾志愿者绿色小分队利用节假日去社区打扫卫生。去社会福利院表演节目。六(3)班全体同学自发地去福利院给孤寡老人送食物、打扫卫生、表演节目……

(3)读书学习增涵养。各实验学校均建立了环境幽雅的“阅览室”,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保证每个班每周一节阅读课。同时在各班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如市三校每学期都举办校本教研展示活动,其中实验班学生在展示会上表演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古典文学作品,获得好评。在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引导下,读书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一种良好习惯,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与人文素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第四小学在进行德育课题研究过程中,将国学纳入了学校校本课程,倡导“直面经典、熟读成诵”的原则。内容为《三字经》、《弟子规》经典教育。学校在教学楼走廊墙面上悬挂《三字经》、《弟子规》、美德故事等版面,让学生与古人同行,与经典相伴,从中懂得忠、孝、仁、爱、信、义。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经典教育的活动,采用歌舞、快板、话剧等形式,引导学生自创行为规范三字经、八荣八耻儿歌、三句半,老师们欣喜的把学生作品收藏在校本教材里。学校将学生作品送上周末文艺广场的大舞台、进社区、入军营,让广大的社区居民和武警官兵共享与经典同行的乐趣。

(4)艺术教育结硕果。实验学校均开展了大课间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校园舞蹈;学校在每周的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艺术类的特色课程,如市五校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了21种校本课程;每年艺术节学校组织排练的大型团体操等表演成绩斐然;学生排演的节目多次参加市组织的“彩色周末”文艺进社区活动,在社会上树立起艺术教育的品牌。

(5)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五中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通过让学生广泛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得以提高,心理行为问题逐年下降。每年高考前夕,我们都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消除学生的种种顾虑。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在高考前没有发生过一起学生恶性打架斗殴事件,广大考生保持了很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取得较好成绩。

2.家长向教育参与型转化

实验学校均非常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为加强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创建“学习型家庭”,学校开展了亲子读书活动、亲子网上活动、亲子义教活动等;设法督促、指导家长认真阅读教育孩子的书籍;聘请教育专家进行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成立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学长以科学有效地指导。为了鼓励家长的积极参与,学校一方面把那些在家教方面比较成功的家长聘为校外辅导员,另一方面在每年召开的家长会上对优秀家长进行表彰。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家长逐渐认识到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及正确的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当中来。例如第三小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讲座。尤其是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注重向家长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使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由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变为首先关注孩子做人。学生张玉蓉的妈妈靠卖小菜维持全家生计,没读过多少书,但她却用质朴的话语道出了自己对孩子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认识:“读书不行不要紧,总能靠劳动养活自己。但是行为习惯坏了,将来偷呀、抢呀、好吃懒做,那一辈子就完了”。这说明

家长们已认识到了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多数家长都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逐步树立为国教、以德育人、科学育人的新观念。

3.教师向专家型转化

在实验过程中,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多元化与发展性在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当前适应社会的必须。教师们在完成正常工作的同时,自觉参与以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及师德为主体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也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又在提高中积淀。通过课题研究,班主任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科研能力逐步提高,使学校拥有了一支业务精良的德育科研队伍。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高了德育管理能力,促进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研究实践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讨论班级管理方法,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互相交流经验,每月撰写一篇典型教育案例,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4.学校内涵进一步深化

(1)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实验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品味高雅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着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办学特色加快发展。学校要想在发展中求生存,体现办学特色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发展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试验学校结合课题研究不断探索德育的方法途径,使学校的特色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第四中学经过课题研究《遵纪守法教育》,法制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5.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展

为了整合社会、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开展了许多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最大化。学校先后开展了“走进社区”、“民族团结手拉手”、“亲近大自然”、“军训”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积极实现地区、校际、城乡的资源整合与交流,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深化。在学校的宣传、动员下,社区也加入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列中来。2008年元月,虹桥社区针对一部分学生结伙搞破坏、乱放鞭炮的现象,对这部分学生当场进行批评,并给学校来信反映情况,要求学校继续对其进行教育;社区还与学校联合开展“我是社区好公民”的评选活动,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研究成果

1、课题组编写了近二十册校本教材,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如第四中学编写的《平安校园和谐成长》、《国旗在我心中》、《真诚关爱快乐成长》、《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和谐校园》、《德育管理手册》、《让生命绽放》等;第四小学编写的《艺剪风》、《书香溢校园,国学伴成长》、《绿色生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感恩教育,温暖你我》、《纠偏点亮绿色梦想》等。

2、课题试验教师撰写了许多以校为本的教学论文、随笔和反思,并开展了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这三年共申报近三百份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