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都江堰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央、四川省的亲切关怀下,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上海人民的倾情援助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三个集中”和“六个一体化”,经受了“5.12”特大地震、“8.13”、“8.18”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极端考验,全力推动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城乡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全面竣工,对口援建取得全面胜利,城乡建设水平整体跨越二十年以上,夺取了灾后重建全面胜利,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城乡统筹发展进入新阶段。先后被评为全省“平原类区先进县”、“四川省县域经济先进县”,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全国长寿之乡”等殊荣。

一、全力抗击自然灾害,抗灾救灾取得伟大胜利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都江堰遭受重创,3000多名同胞罹难,40多万城乡居民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530多亿

元,属极重灾区。面对巨大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及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同胞的无私援助下,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世界抗震救灾史上的伟大奇迹。全市4325名被埋群众得到及时营救,10560名伤员得到及时医治,完成全市19万多受灾群众的过渡安置,城市功能和教育、医疗秩序等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同时充分发挥了抗震救灾基地、窗口、通道作用。在全市人民正自强不息奋力重建美好家园的关键时期,又遭受了“8.13”、“8.1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灾害发生后,我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实施了受灾乡镇全民总动员,成功组织临灾避险43300余人,妥善安置6400余人,最大

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创造了重大自然灾害中有效实施临灾避险、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的成功范例,得到了中央、省、成都市的充分肯定。

二、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新型城乡形态初具雏形

“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5.12”地震后,全市坚持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着力打造灾后重建样板、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和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城乡

面貌脱胎换骨,城乡建设水平整体跨越二十年以上,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初具雏形。

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汇集全球十家一流规划机构,严格按照“四性”原则和“九化”要求,科学编制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1475”田园城市架构体系。统筹推进古城区、城市新区和四大组团建设,全面实施场镇改造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五年来,城市建成区由19.5平方公里扩展到35.3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配套设施等综合配套整体提升,城市近4万户家庭住房条件全面改善,城市居住人口达40万。全面推进场镇改造,天马镇被列入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镇,青城山镇、虹口乡正在申报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全市被列入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市”,虹口乡被省委确定为“三基地一窗口”示范线。建成361个农村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筑面积达690万平方米,农民集中居住度达62%以上。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1+13”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基本完成。农村公交客运覆盖率和生活垃圾处置覆盖率均达100%,实现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全域优化。累计投入176亿元,构建了“五纵五横一轨”的交通体系,城乡道路总里程较“十五”末增长1090公里,率先迈入快铁时代。新建城市20万吨自来水厂

一期工程、11个城乡污水处理工程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城市供水能力由日均8万吨提高到日均26万吨,污水处理能力

由日均4万吨增长到日均8.8万吨。新增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3座,供电能力较“十五”末增长1倍。燃气

管网总里程较“十五”末增长157%,能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宽带网络入户数较“十五”末增长547%,覆盖城乡的水、电、气、路、讯、光纤等管网体系全面建成。

公共设施整体跨越。完成65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重建,完成川外成都学院青城校区、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院校新建扩建,完成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重建。建成4个市级医疗机构和26所乡镇卫生院、155个村级卫生服务站,高标准新建了体育场、新闻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社会综合福利院等一大批公共设施和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2个村级活动中心,公共服务硬件整体水平西部领先,全国一流。

三、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市域经济振兴崛起

以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导向,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集中集约环保工业,不断壮大现代生

态农业,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较“十五”末增长71.2%、202.2%、335%、504%,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十五”末增长4.5倍、6倍。三次产业比重由13.6:34.9:51.5调整为12.1:34.7:53.2,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强力推进。着眼于打造大青城旅游核心区和龙门山旅游综合枢纽,全力推进景区精品化、品牌聚集化和管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初步完成青城山、龙池、虹口游客中心等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青城泰安、紫坪铺沙湾等旅游特色村,大观茶坪等3个国家AA级景区创建圆满完成,虹口AAAA级乡村旅游区创建顺利通过初验,荣获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市。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中国道教文化节等国际节庆活动,成功推出大型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和大型原创多媒体音乐剧《青城》,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为背景的网络游戏《青城》已完成封测。建成“天和盛世”、“中国水街”、“壹街区”等特色街区,以及青城豪生国际五星级酒店,国际旅游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末,旅游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15.2%、236.4%。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服

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被确定为“成都市重点服务外包示范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较“十五”末增长76.5%。

集约环保型工业快速发展。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全力以赴推进工业集约化发展,加大经济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区面积由6.67平方公里增加到13平方公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集中度达62.4%。先后建成拉法

基三线、宁江精密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20万平方米复式多层厂房等重大项目,规上工业增加值较“十五”末增长

123.6%。

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以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建

设为重点,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建成亚洲最大的优质猕猴桃出口基地、崇义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全市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28.46万亩。农业品牌优势进一步强化,全市拥有农产品品牌达53个,11个农产品品牌荣获

四川省及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猕猴桃基地成功获得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认证。农业增加值较“十五”末增长52.6%。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动力日益增强

“十一五”期间,相继实施了旅游、投资促进和行政审批等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初步建立了资源配置市场化、社会管理民主化、

行政服务规范化的体制机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率先迈出“破冰之旅”,完成了成都市“改革探路”的艰巨任务,全市依托农村产权流转实现土地流转收益超过6亿元,集体建设用地抵押贷款和乡村旅游抵押贷款近3亿元,吸引社会资金约50亿元参与农村住房重建及产业发展,同时,深入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不断完善新型村级基层治理机制。建立了金都村镇银行,设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平台,城乡金融体制改革快速推进。启动征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统一城乡户籍改革,积极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与上海长效合作机制,不断加强与瑞士瓦莱州、法国

日索尔、韩国大邱等城市的友好合作,成功举办了中欧社会论坛、虹口国际漂流节等国际节会30余次,开放领域不断

扩大。“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301个,到位资金138亿元;累计完成出口创汇2.57亿美元。

五、社会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全面加快社会建设,繁荣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十五”末增长52.5%和58.7%。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对雅江县的十年支教行动计划圆满完成,“美丽花朵”素质教育行动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提升。城乡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完善。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灾后再生育服务保障有力。与上海同济大学等校地合作不断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五年完成专利申请1467件。成功创建四川省首

批省级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和“灾后重建”、“感恩祖国”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人民武装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切实增强。新闻出版、防灾减灾、档案、外事、民族、宗教、台侨、双拥、人防、地方志、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不断加强。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克服地震对就业造成的巨大困难,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基本实现

农村困难群众居有其屋,城镇公租房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在全域成都率先实施城乡低保分类施保,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更加有力,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信访“大调解”工作机制和领导包案制度,妥善处置征地补偿安置等社会遗留问题。板房拆除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全域成都率先实施五警联勤,及时妥善处置涉藏、涉疆、涉灾维稳重大事件,有效化

解地震灾害带来的复杂利益冲突,“平安都江堰”创建活动

第二节“十二五” 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外资西进、东资西移,为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带来宏观机遇;全省打

造西部经济高地的深入推进,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全面加快,为我市推进跨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特别是我市被划入成都市龙门山生态旅游市级战略功能核心区,以及被列为成都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区域,将更加有利于发挥我市世界遗产地和生态环境的优势,极大地促进服务业业态创新,实现服务业的赶超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同时,我市历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坚实基础、灾后重建形成的发展成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探索和实践运用,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新优势。

二、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和自身薄弱环节的双重挑战。就我市在全域成都的发展态势来看,当前区域竞相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愈发加剧,承载产业转移难度加大。就我市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振兴还面临很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以旅游业为核心主导地位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完全构建,工业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以突出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互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距离国际旅游城市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链较短、旅游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旅游核心特色、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灾后重建后仍有很多方面需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城镇体系加快建设面临资金压力、适应新兴社会形态变化的社会

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在“十二五”期间仍然比较突出。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

田园城市和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以国际化的理念

和标准引领新型城乡形态的规划建设;以旅游经济为主导,加快构建三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以保护

生态环境本底推进绿色增长;以市场化的取向深化改革开放;以民主化的方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努力推进市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在2012年率先建成新型城乡形态,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城市,努力把都江堰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佳、人民幸福感最强的世界遗产地、现代田园城市。

第二节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实现“五个翻一番”,

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一番;经济发展速度力争实现“两个超越”,即:经济发展速度超越“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的平均速度,超越“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的平均发展速度,努力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市(县)行列。

——城乡统筹实现新跨越。城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1475”城镇体系,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两大跨越”,即:到2012年,率先建成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新跨越;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

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龙头地位更加突出,资本和人才流入更具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开放的国际旅游城市,实现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跨越。

——社会民生再上新水平。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彰显

都江堰市人民的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城乡均衡发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覆盖面不

断扩大。城乡就业持续增长,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市。进一步加强灾后生态恢复重建,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彰显生态本底的突出优势。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内对外开放战略,大力提升利用外资和域外资金水平。以新型城镇体系建设、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依托,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实现招商引资在规模和水平上的新突破。

第三章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示范

坚持城乡统筹的基本方略,以率先建成新型城乡形态为突破口,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到2015年,综合城镇化率达到80%。

第一节率先建成新型城乡形态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节地节能、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原则,规范空间开发,加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构建以四大总体功能区为统领、四大生态功能区为本底、“1475”城镇体系和四大产业功能区为支撑的多层次城乡空间布局,推进繁华城镇和优美田园有机融合,力争到2012年,在全域成都范围内率先建成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新跨越。

一、四大总体功能区

在充分保护生态本底以及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环境

容量的基础上,将全市市域划分为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乡功能融合区、生态功能涵养区四大总体功能区。

图1:四大总体功能区示意图

城市功能核心区,包括幸福镇、滨江街办和灌口镇、玉堂镇的平原区域以及聚源镇、胥家镇的部分区域。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强化商贸、文化、旅游、居住等功能,提高城市承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翠月湖镇以及青城山镇、中兴镇、大观镇、蒲阳镇的平原区域。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健康食品产业为主导,主要承担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会议、居住、高新技术产业等功能,承接城市新兴功能。城乡功能融合区,包括石羊镇、安龙镇、柳街镇、崇义镇、天马镇以及聚源镇、胥家镇的部分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一三产业互动,主要承担生态农业、部分旅游服务、片区商贸、居住等功能,同时兼顾城市规划区内田园风光带的保护。生态功能涵养区,包括虹口乡、龙池镇、向峨乡、紫坪铺镇以及玉堂镇、蒲阳镇、青城山镇、中兴镇、大观镇、灌口镇的山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既要积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

态安全和生态平衡,又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打造国际知名

的山地度假旅游胜地。

二、四大产业功能区

根据区域发展定位,按照“产城融合、产业互动”的思路,强化产业支撑,构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龙门山生态旅游功能区、集约环保型工业功能区以及现代农业功能区四大产业功能区。

图2:四大产业功能区示意图

三、四大生态功能区

立足都江堰市在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特殊的生态地位

和功能,构建龙池-虹口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紫坪铺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青城山-都江堰景观维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山前平原人居保障与产品提供功

能区四大生态功能区。

图3:四大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四、“1475”城镇体系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一个中心城区、四大发展组团、七个新市镇、五百个农村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新市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以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和生态绿道等体系为依

托,可承载110万人的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图4: “1475”城镇体系示意图

五、加快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

根据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综合示范、统筹集成、突出特色、远近结合”的基本要求,按照“把点做靓、把线做美、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全域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我市示范点、示范线建设,全力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成都市内建成一批具有田园城市建设示范作用的示范线、示范点。沙西线示范线以崇义、天马、胥家、紫坪铺、聚源、虹口为主要节点,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世界遗产旅游、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建设成为生态维育、世界遗产及现代农业示范线。成青快速通道示范线以柳街、安龙、石羊和翠月湖为主要节点,重点整合传统农家乐和林盘资源,强化都市周末短途休闲娱乐功能,构建乡村旅游创新模式,建设成为兼具溪水绕村落、林盘缀田间特色景观和现代产业特色的现代田园、乡村旅游示范带。龙门山沿线示范线以大观、青城山、中兴、玉堂、胥家、蒲阳、向峨为主要节点,重点发展山地度假旅游、健康产业,建设

成为蜀麓风光、山地度假旅游示范线。

图5: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示意图

第二节大力推进现代城镇建设

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标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极核,充分体现世界现代田园

城市示范区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功能。加快推进四大组团和新市镇的建设,增强承载能力。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化

水平显著提升,旅游龙头地位更加突出,资本和人才流入更具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开放的国际旅游城市,实现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跨越。

一、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

围绕打造古城、历史文化之城,依托世界遗产和历史文化,着力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到2015年,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基本形成“一核三带九河”的中心城区发展格局,增强城市观光旅游、行政、文化、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城区城市面积达43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45万人以上。

建成“一核”。以古城区恢复重建和历史文化标志性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造2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区。通过抓好“三个一工程”,到2015年,将古城核心区打造成为满足国际

化游客需求的历史文化精品展示核心、国际化旅游服务聚集核心。

加快建设“三带”。以建设路、公园路为轴线,通过降低人口密度、保护历史文化、提升旅游服务和城市商业功能,构建2平方公里的古城风情带。加快水文化广场快铁车站、水文化博物馆、仰天广场建设和米市坝、玉带桥片区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特色商业、文化娱乐和旅游休闲功能为支

撑的古城风情带;以一环路为轴线,打造8平方公里的传统

延伸带。完善一环路至文荟路市政设施,加快百伦广场、大润发超市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到2015年形成以现代城市商业为支撑的古城区服务功能延伸带和城市居住服务区;以二环路为轴线,打造33平方公里的现代文明带。加快行政中心、金融中心、玉堂国际社区建设,加快完善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金融、行政等市政功能和商业功能,到2015年形成以居住为基础,以行政、商贸、金融为支撑,公共服务和交通枢纽功能突出的现代城市居住及社会综合服务功能样板区。

加快打造“九河十八岸”。深入实施亮河边、建桥梁、增路网工程以及沿河绿道建设和小水电站景观化打造,到2015年形成“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城市特色,使“九河”景观走廊成为“游客溯流而上,历史由近及远”的

“拜水通道”。

图6:“一核三带九河”示意图

二、加快建设四大组团

加快推进四大城镇组团的建设和发展,到2015年末,四个发展组团聚集人口约18万人。

青城山文化旅游发展组团以青城山镇、中兴镇、大观镇为主体,加快完善大青城片区基础设施,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全面推进民间收藏博物馆村落、高端酒店集群建设,到2015

年形成以旅游度假、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网络信息、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等产业为支撑的发展组团。

蒲阳经济技术发展组团以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建设

为切入点,加快推进蒲阳工业新城和向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到2015年建成集约环保型工业、商贸物流、技术孵化、科

技研发、生活居住、休闲运动旅游互动发展的发展组团。

龙池-虹口-紫坪铺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组团重点依

托山地旅游资源,推进龙池、虹口、紫坪铺集镇建设,加快紫坪铺库区周边、龙溪河谷和白沙河谷打造,到2015年全

面建成以滑雪、漂流、探险、科考、汽车越野等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为支撑的发展组团。

聚源新城组团重点抓好拆迁安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文化创意、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到2015年完成水、电、气、讯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以文化创意、教育服务为支撑的发展组团。

三、着力打造新市镇

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推进开发性整体重建集镇建设,分步推进平坝区一般集镇改造建设,同步抓好已撤销建制集镇建设。龙池、虹口、向峨、蒲阳、青城山、大观、聚源等实施开发性整体建设的集镇,要按已批准重建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