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直放站在移动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章 直放站在移动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章 直放站在移动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章 直放站在移动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章 直放站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在移动通信组网布局中,出于投资及地形地物等方面的考虑,会出现覆盖不到的地域,通常称为盲区或死角,如村镇、旅游风景区、公路、铁路、厂矿、隧道、小区、别墅等地方。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经济、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用移动通信中继设备——直放站(Repeater ),扩大和延伸基站的覆盖范围,提高现有网络设备利用率。

直放站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无线直放站、光纤直放站、移频直放站。

第一节 各类直放站的使用

一、无线直放站

1、无线直放站的概念

直放站实际上就是一个同频双向放大的中继站(Repeater ),用以实现接收和转发来自基站和移动用户的信号,其中有一类为无线直放站(RF Repeater )。它的主要特点是其信号的引入采用无线(射频)空间耦合方式,即通过采用施主定向天线从基站引入信号,所以直放站的站址处必须能接收到良好的基站信号。其输出信号的频率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同,故其信道是透明的。

无线直放站主要由施主天线(对基站方向)、直放站主机、和用户天线(对用户方向)三个部分组成。施主天线的作用是沟通基站和直放站间的上下链路,一般采用方向性强、增益高的定向天线。用户天线用于覆盖区的信号发射和接收,

基站

用户天

线

一般采用定向板状天线。直放站主机包括双工滤波器(Duplex)、低噪声放大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PA-power amplifier)等。前向放大器放大基站至移动台的下行信号(前向信号),反向放大器放大移动台至基站的上行信号(反向信号),由于上下行信号频率相差很大即双工间隔很大(如GSM900、CDMA800的双工间隔为45MHz),可利用双工滤波器和前端滤波器方便地将两路信号分开。

室外直放站一般可获得80dB以上的增益,覆盖距基站30km以内的地区,主要为离基站不太远的村镇、公路、厂矿、旅游区等地域。无线直放站接入信源基站的方式(空间耦合)使无线直放站无需另外架设传输线路,加快了建站速度、降低了工程投资,使之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同时还具有简单、易于安装、见效快等优点。

2、无线直放站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源的选取

直放站信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无线直放站的整体覆盖效果。必须保证施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足够强,以保证直放站的输出功率及信号质量。根据以往经验,直放站的接收信号电平不宜低于-75dBm。从频率角度出发,施主信源小区信号应在现场电磁环境中占主导,比相邻小区信号高6dB以上最佳,这样可以避免切换和信道间相互干扰的问题发生。另外,施主基站应该有话务容量冗余可以负担直放站覆盖区域内的话务量。

2). 选频方式

无线直放站根据选频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频段选频直放站,一种是载波选频直放站。电磁环境千变万化,对于电磁环境相对干净的区域,无线直放站可以采取宽带选频的方式,此类选频方式的设备投资相对较低,有较高的性价比,而且完全可以胜任覆盖;在施主信源小区不能占主导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具有优良选频特性的载波选频直放站,该类型直放站可任意选择运营商工作频带内若干个带宽200KHz的载波信号,针对性的放大施主小区信号,滤除无用小区信号,实现优质覆盖。但载波选频直放站不适合射频跳频的系统。

3). 供电方式

供电方式有两种可供选择,一种为220V交流电供电,另一种为太阳能供电。对于偏远地区及电源不太稳定区域应采用交流电加电池浮充供电系统以保证直放站系统的不间断供电;对于无电源供给地区如边远山区、公路、海岛和草原等,无线直放站可以利用太阳能供电系统供电。

4). 隔离度

隔离度要求是无线直放站工程中很关键的一项指标,一旦施主天线和用户天线间隔离度不能满足直放站增益的需求(隔离度小于增益),无线直放站则会产生自激。提高隔离度的办法通常是增大两付天线的垂直或水平距离,选择高前后比的天线或利用地形、地物增大隔离度。

5). 控制上行噪声

基站引入直放站后造成基站上行噪声上升,使基站接收机的灵敏度下降,影响程度与直放站上行增益设置有关,增益越大影响越大,在直放站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点。将上行增益设置到最合理值,控制上行噪声电平,将其对网络的影响降到最低。原则上应保证上行噪声上升不高于2.4dB,这样才能保证不对施主基站造成大的影响。

6). 监控系统

室外无线直放站做为对移动网络的补充,它在现行网络的覆盖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多数直放站安装在室外,给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监控系统能对其进行参数设置、调整,在网络维护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补充。

二、光纤直放站

1、光纤直放站的概念

光纤直放站主要由中继端机(或近端机,在基站机房内耦合信号)、光传输网络、远端机和天线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直接耦合方式

图1-3光纤直放站的概念

中继端机将基站射频信号耦合下来,并将射频信号转换成光信号;

光传输网络将信号传送到远端;

远端机主要包括双工滤波器(Duplex)、低噪声放大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PA-power amplifier)、光端机等设备,将射频信号从光信号中解调出来,并滤波、放大;

用户天线用于覆盖区的信号发射和接收,可采用全向或定向天线。

前向放大器放大基站至移动台的下行信号(前向信号),反向放大器放大移动台至基站的上行信号(反向信号),由于上下行信号频率相差很大即双工间隔很大(如GSM900、CDMA800的双工间隔为45MHz),可利用双工滤波器和前端滤波器方便地将两路信号分开。

光纤直放站一般可获得80dB以上的增益,主要完成为离基站较远的村镇、公路、厂矿、旅游区等地域的覆盖。该系统具有建站速度快、工程投资低,见效快等优点,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2、光纤直放站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源的选取

信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整体覆盖效果。必须保证施主基站应该有话务容量冗余可以负担光纤直放站覆盖区域内的话务量。

2). 光纤的传输距离

在应用GSM直放站组网时,必须考虑到系统的传输时延。理想情况下,由于时隙保护作用,移动台与基站间的距离达到35公里时仍能进行通话,但考虑到直放站本身的时延和覆盖区域的时延,所以无线直放站的最大传输距离不超过25公里。由于光纤的传输时延是自由空间传输的1.5倍左右,所以光纤直放站的最大传输距离不超过15公里。

3). 供电方式

供电方式有两种可供选择,一种为220V交流电供电,另一种为太阳能供电。对于偏远地区及电源不太稳定区域应采用交流电加电池浮充供电系统以保证系统的不间断供电;对于无电源供给地区如边远山区、公路、海岛和草原等,可以利用太阳能供电系统供电。

4). 安全性

光纤直放站一般安装在野外,安全性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做好防雷措施,做好接地工作;整个系统一般要做好天线、馈线、主机、铁塔良好接地,接地电阻要小于5欧姆。另一方面要做好防盗措施。

5). 控制上行噪声

基站引入光纤直放站后造成基站上行噪声上升,使基站接收机的灵敏度下降,影响程度与光纤直放站上行增益设置有关,增益越大影响越大,在光纤直放站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上行增益设置到最合理值,控制上行噪声电平,将其对网络的影响降到最低。原则上应保证上行噪声上升不高于2.4dB,这样才能保证不对施主基站造成大的影响。

6. 监控系统

光纤直放站做为对移动网络的补充,它在现行网络的覆盖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光纤直放站安装在室外,给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监控系统能对其进行参数设置、调整,在网络维护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补充。

三、移频直放站

1、移频直放站的概念

移频直放站具有无线转发、双向放大GSM基站上下行链路信号、有效扩展和填补移动通信覆盖盲区的功能。在利用直放站扩大网络覆盖的一些场合,由于受安装条件的限制,收发天线的隔离度很难保证,如公路边的电线杆、铁塔、乡村的屋顶等。这种场合使用一般的直放站,开不出足够的系统增益和输出功率,不能有效补充和延伸网络的覆盖。而移频转发系统采用移频转发技术,只需较小的收发天线隔离度,就可以输出足够的系统增益和输出功率,比较好地解决这些地域GSM网络的覆盖。

移频直放站由中继端机、远端机及天线系统(包含链接天线)组成。如图所示:

中继端机:通过直接或无线耦合的方式将基站射频信号(F1)耦合下来,并将射频信号转换成链接频率(F2)的信号;

链接天线:将链接频率由中继端机传至远端机,IS-95系统中链接频率采用带内移频的方式(F2为800M系统中的频点),GSM系统中链接频率采用1500M 公共频段、DCS1800M、1900M三种系统的频率作为链接频率;

远端机将链接频率(F2)的信号转换成原射频信号(F1)并滤波、放大;

用户天线用于覆盖区的信号发射和接收,可采用全向或定向天线。

移频直放站一般可获得较高的增益(直接耦合增益最大为27dB,无线耦合增益可获105 dB的增益),主要完成为离基站较远的村镇、公路、厂矿、旅游区、住宅小区等大型地域的覆盖。该系统具有建站速度快、工程投资低,见效快等优点,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2、移频直放站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源的选取

选取信源基站时必须保证施主基站应该有话务容量冗余,避免因引入移频直放站系统而导致网络拥塞。同时,GSM900M系统的移频直放站多为2载频设备,当需覆盖话务量较高的大型区域时,可以采用并联主机的方式达到扩容的目的。并联方式如下:

2). 链接频率的选取

链接频点的选取需与运营商协调,这样既不会扰乱运营商的频率规划又可以尽量避免系统间的干扰。

同时,两个链接频点之间至少要相差5个频点(1MHz),而且确保没有邻频、同频干扰。频点选取需进行扫频测试。

3). 供电方式

供电方式主要为220V交流电供电,远端机还可以外接蓄电池供电。

4). 安全性

移频直放站一般安装在室外,安全性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做好防雷措施,做好接地工作;整个系统一般要做好天线、馈线、主机、铁塔良好接地,接地电阻要小于5欧姆。另一方面要做好防盗措施。

5). 控制上行噪声

基站引入光纤直放站后造成基站上行噪声上升,使基站接收机的灵敏度下降,影响程度与光纤直放站上行增益设置有关,增益越大影响越大,在光纤直放站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上行增益设置到最合理值,控制上行噪声电平,将其对网络的影响降到最低。原则上应保证上行噪声上升不高于2.4dB,这样才能保证不对施主基站造成大的影响。

6. 监控系统

移频直放站做为对移动网络的补充,它在现行网络的覆盖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光纤直放站安装在室外,给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监控系统能对其进行参数设置、调整,在网络维护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补充。

第二节单台直放站引入的干扰

由于电子器件存在热噪声,直放站在正常工作时不可避免会有噪声电平输出,其输出的噪声电平为:

P BTS-Noise +P REP-INj

P BTS-Noise

ΔF BTS -rise =10 log [ ] (dB )

P REP-Noise =10 log (K 、T 、B )+F REP +G REP (dB 值) 式中 P REP-Noise ——直放站上行输出噪声电平;

K ——波尔兹曼常数(1.38×10-23);

T ——噪声温度,可取295K (绝对温度); B ——GSM 载波信号带宽,0.2MHz ; F rep ——直放站噪声系数(dB ); G rep ——直放站上行增益(dB );

直放站上行输出的噪声电平P REP-Noise 经过上行路径损耗后发送到基站,在基站接收机输入端注入直放站的噪声,引入到基站的噪声电平为

P rep -inj =P rep -Noise –L d (dB )

式中 L d :从直放站上行输出端口到基站接收端口的路径损耗(dB )。

由于直放站噪声的引入,在基站输入端的总输入噪声将是基站噪声与引入的直放站噪声之和,如下式所示:

P BTS-Noise-Total = P BTS-Noise + P rep-Inj

式中 P BTS-Noise =10 log (K 、T 、B )+F Bts 为基站输入端噪声电平(dB );

F Bts :基站的噪声系数(dB )。

由上式可知,直放站的引入,将使基站接收机输入端的噪声电平增加,这种噪声增量用dB 值表示为:

=1

????

?

??

??

?+---101010

)()

()

(101010dB Noise B TS dB INj R E P dB Noise B TS P P P 将P BTS-Noise 和P REP-INj 代入上式,则在基站输入端由直放站引入的噪声增量

为:

ΔF BTS -rise =10 log [1+10

10

Ld

G F F R E P B TS R E P -+-] (dB)

N rise

10 +10 log [1+10 ]

=F BTS =10 log [1+10

10

rise N ] (dB)

N rise = (F REP -F BTS ) + (G REP - L d ) (dB )

N rise 我们定义为噪声增量因子,由上式可知:

噪声增量因子N rise =直放站与基站的噪声系数差+上行增益与路径损耗差。 噪声增量因子N rise 可以≥0或≤0,其数值越大,引起基站的噪声增量就越大,对基站的影响就越大;其数值越小,对基站的影响就越小。在工程设计中,直放站和基站的噪声系数是已知的常数,因此噪声增量因子的变量是直放站上行增益G REP 和直放站与基站间的路径损耗。一旦直放站安装完毕,进入开通调试时,上行路径损耗中值在短时间内会是相对稳定的值,此时上行增益的大小决定噪声增量因子,显然上行增益越大,噪声增量因子越大;上行增益越小,噪声增量因子越小。在实际工程中我们会注意到,如果将上行增益调得太小会减小直放站的上行覆盖范围。直放站与基站级联工作的系统里,直放站的上行覆盖距离与噪声增量因子的四个参数(直放站噪声系数F REP 、基站噪声系数F BTS 、直放站上行增益G REP 、以及直放站到基站间的路径损耗L d )有关。应用级联放大器噪声系数的分析方法,可以求解出当直放站与基站级联工作时,在直放站输入端也会产生噪声增量,直放站级联系统的输入端等效噪声系数,要高于直放站本机的噪声系数,在直放站上行输入端引入的噪声增量同样可用噪声增量因子N rise 来表示,如下式所示

由上式可知,基站噪声增量与噪声因子N rise 成正比,而直放站的噪声增量与噪声增量因子成反比。当基站覆盖区引入直放站后,基站和直放站的噪声系数均增加一个噪声增量,分别为:

基站总噪声系数 F BTS-Total =F BTS +△F BTS-rise

N rise

10 =10 log [1+10 ]

(F REP -F BTS )+(G REP - L d )

10

ΔF REP -rise

=10 log [1+10 ]

N rise

10 +10 log [1+10 ]

=F REP

直放站级联总噪声系数F REP-Total =F REP +△F REP-rise

当N rise =0时,基站和直放站的噪声系数均在原有数值上增加了3dB ,对上行覆盖范围的影响是相同的。

当N rise <0时,基站的噪声增量将<3dB ,N rise 越小,对基站的噪声影响就越小,例如,当N rise = -10 dB 时,△F BTS-rise 只有0.4 dB ,这时对基站的覆盖范围不会有影响。但是当N rise 越小时,对直放站的噪声影响就越大。当N rise = -10 dB 时,直放站的噪声系数将增加10.4 dB ,这意味着直放站的覆盖距离要缩短1倍以上。

当N rise >0时,基站的噪声增量将>3 dB ,直放站的噪声增量将<3 dB ,N rise 越大,基站的覆盖范围距离越小,而直放站的覆盖距离就越大。

综上所述,在由基站和直放站级联组成的无线接入系统里,如果要扩大直放站的覆盖范围,基站将不可避免承受直放站带来的噪声影响,如果希望一个基站带多台直放站时,这种影响将会更大。

为了工程参考方便,下面给出引入单台直放站时,Nrise 和基站噪声增量、基站级联噪声增量的关系如下:

第三节多台直放站引入的干扰

上述讨论的级联噪声系数仅仅是1个施主基站配置1台直放站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需要1个施主基站配置多台直放站。基站引入多台直放站的应用形式主要有三种:星形、串联形及星形与串联形混合。大多数的应用属星形,后两者也会有应用。对于这三种应用形式,我们只讨论星形和串联形的级联噪声系数,混合形的级联噪声系数可以从星形和串联形的结果中得到。

1、星形结构多台直放站级联噪声系数与上行增益

由多个直放站与基站组成的星形无线覆盖网如图3所示。

星形结构直放站系统示意图

为了分析方便,假设所有直放站具有相同的噪声系数,同时要求各直放站具有相同反向覆盖最大链路损耗,这些假设符合实际应用要求。为了保证每个直放站能获得相同的反向覆盖最大链路损耗,则要求在基站端接收到每个直放站发来的上行噪声电平必须相同。由于各直放站到达基站的链路损耗(L1、L2、L3……Ln )各不相同,为了使各直放站发送到基站的噪声电平相同,各直放站的上行增益应满足下式:

G1-L 1=G2 -L 2= G3-L 3=Nrise (12) Nrise= GREP -L BTS —REP

其中:

GREP 大,当链路损耗小时,其直放站增益也要小,但是各个直放站所设置的上行增益与其对应的上行链路损耗之差值必须相同。

在满足上式的条件下,星形结构的施主基站和各直放站的级联噪声系数分别

G 1 G 2 G n

.

. .

为:

基站级联噪声系数:

NFBTS-cascade = NFBTS +△NFBTS

= NFBTS+10 [1+ n·10Nrise/10] ( 13 ) 直放站级联噪声系数:

NFREP-cascade = NFREP +△NFREP

= NFREP+10 [n +10-Nrise/10] (14)式中:n为直放站数

2、串联形结构多台直放站级联噪声系数与上行增益

由多个直放站与基站组成的串联结构如图4所示:

. . . . . . . . .

串联形连接的直放站系统示意图

对串联形结构的分析,可等同于级联放大器的等效噪声系数分析。如果要求各直放站具有相同的上行覆盖最大链路损耗,那么各个直放站在施主基站接收机所贡献的噪声增量必须相同。应用级联放大器噪声系数分析方法,可以证明在各直放站的上行增益(G1、G2、G3……Gn)满足下式时,各直放站将具有相同的级联噪声系数,也就是具有相同的上行覆盖最大全链路损耗。

L2-G2=L3-G3=…….=Ln-Gn=0 (15)

令:LBTS-REP = L1 GREP = G1

在满足上式的条件下,串联结构的施主基站和各直放站的噪声增量与星形结构具有相同的表达式。串联结构的施主基站噪声增量可用(13)式表示,各直放站的噪声增量可用(14)式表示。

基站级联噪声系数:NFBTS-CASCADE = NFBTS +△NFBTS

= NFBTS+10 [1+ n·10Nrise/10]

直放站级联噪声系数:NFREP-CASCADE = NFREP +△NFREP

= NFREP+10 [n +10-Nrise/10] 式中:n为直放站数Nrise = G1-L1

下图给出了引入多台直放站的噪声增量曲线图。从图中可见,随着直放站站数的增加,直放站噪声增量和基站的噪声增量也随之增加,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基

基站、直放站系统等效噪声系数曲线图

综上所述,不管引入单台直放站或多台直入站,为了能更好地达到基站和直放站的覆盖效果,在网络规划设计阶段需将基站和直放站的设计放在一起考虑,需要合理分配噪声增量,在预测上行覆盖距离时,需要考虑噪声增量对覆盖距离

的影响。只有合理分配基站和直放站的噪声增量,才能取得基站和直放站双赢的覆盖效果。

第四节塔放及其它放大器应用

1、塔放的概念

塔顶放大器主要用来解决移动通信基站台上、下行不平衡的问题。在目前的网络优化与建设中,塔放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塔放原理

基站接收灵敏度的提高一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基站接收系统的有源器件和射频导体中的电子热运动引起的热噪声。如:接收回路中的馈线、跳线和基站内的接收分路器、高频放大器等。这些热噪声的引入,降低了系统接收的信噪比(S/N),从而限制了基站接收灵敏度的提高、降低了通话质量。

信号传输中的多级放大器原理有利于改善系统热噪声的影响。对一个多级放大系统,它的系统噪声系数为:

NF = F1+ (F2-1)/G1 + (F3-1)/G1*G2 + ……

其中:F1,F2,F3…是第一级到第三级的的噪声系数

G1,G2…是第一级到第二级的增益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多级放大系统的噪声主要取决于第一级的噪声系数F1。

塔顶放大器的原理就是通过在基站接收系统的前端,即紧靠接收天线下增加一个低噪声放大器来实现对基站接收性能的改善。

塔放产品一般具有12dB的上行增益,其目的是补偿接收天线到基站接收机之间的馈线损耗。但这个参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当上行增益过大(或基站塔不高,馈线损耗不大)时,容易引起基站接收机的自激从而影响网络指标。

3、塔放的作用

塔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扩大基站有效覆盖范围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基站和移动台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的差异,会造成上、下行功率不平衡。往往易出现移动台能收到基站的信号,而基站收不到移动台的信号,因此对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取决于移动台到基站的上行有效距离。塔放降低了基站接收系统的噪声系数,也就是提高了基站接收灵敏度,增加了基站上行传播损耗容量。通常塔放可降低基站接收噪声系数2-5dB,也就是增加基站上行传播损耗容量2-5dB。

2)改善上行弱信号覆盖

安装塔放后可以改善上行信号电平强度,有效解决因上行信号弱而引起的切换和掉话事件的发生。这也表明塔放产品对于存在上行弱电平的基站的优化有显著的意义。

3)降低掉话率,提高通话质量

塔放上行部分最根本的技术原理是降低基站接收系统的噪声系数。塔放的引入可以提高基站信噪比,通话质量可以显著提高。

4)降低手机输出功率、减少上行信号的干扰

干扰是困扰移动通信的一大问题。加装塔放的基站,由于其上行接收电平得到加强。因此,所需的手机发射功率可以降低,这不仅为手机用户带来节省电池和减少辐射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它有效降低了上行链路的同频和邻频干扰,尤其在移动用户数高速增长、手机干扰越来越突出的今天,降低手机输出功率的意义就尤为突出。

5)投资小、见效快

相对基站建设,塔放产品的使用可有效节约网络建设资金且建设周期很短,可以快速投入运营。

4、总结

合理运用塔放技术可效提高基站的性能指标并可为网络优化和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手段。

直放站在移动通信中应用论文

直放站在移动通信中应用论文 摘要:目前,2G通信直放站已经在国内得到了重要的应用,现今国内外已有不少运营商已纷纷推出正式商用的3G移动通信直放站,相信在3G到来的时候,直放站会对无线网络起到更重要的补充作用。 关键词:网络覆盖;直放站 随着网络的发展,城市的室内覆盖已不存在问题,覆盖的重点也逐渐向山区、高速公路等高难度覆盖区域转移。直放站以其灵活简易的特点成为解决简单问题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无线网络覆盖问题的分析,讨论了直放站在移动通信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 1直放站的定义 直放站(又叫中继器)属于同频放大设备,是指在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起到信号增强的一种无线电发射中转设备。无论是GSM直放站、CDMA直放站还是3G 直放站,其原理是基本相同的。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射频信号功率增强器。 2直放站的分类 2.1从传输信号分有GSM直放站、CDMA直放站和3G直放站 2.1.1GSM移动通信直放站是为消除GSM900MHz/1800MHz频段移动通信网的小范围信号盲区或弱信号区而设计生产的通信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地下商场、停车场、地铁、隧道、高层建筑的办公室等基站信号所无法到达的信号盲区,同时对于消除城市因受高楼大厦影响而产生的室外局部信号阴影区或边远郊区个别村镇的弱信号区也具有相当好的覆盖效果。 2.1.2CDMA直放站可以扩大CDMA基站的覆盖范围,大大节省CDMA网络建设的投资(一个CDMA直放站的投资约为一个CDMA基站的十分之一)。特别是在高层楼宇、地下(如地铁)、以及盲区等特殊环境下,CDMA直放站将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由于各种地理环境和用户的要求不同,所需的CDMA直放站的类型也不同。 2.1.3CDMA直放站是为了消除移动通信网覆盖盲区或弱信号,延伸基站信号覆盖的一种中继设备,它能解决消除城市因受高楼大厦影响而产生的室外局部信号阴影区,地下停车场、地下隧道、商场、电梯等基地无法到达信号的盲区,提高了覆盖范围增强了信号覆盖延伸。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国移动直放站产品集中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10年直放站产品集中采购 技术规范书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2010年3月

目录 一、总则 (1) 1.1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1) 1.2本规范书的补充要求 (2) 1.3技术投标书的内容、顺序及基本要求 (2) 1.4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5) 1.5规范书的解释权 (6) 二、性能要求 (6) 2.1定义 (6) 2.2测量条件 (7) 2.3工作频段 (7) 2.4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8) 2.5标称最大输出功率(包括移频输出功率) (9) 2.5.1定义 (9) 2.5.2 指标要求 (9) 2.5.3 测量方法 (9)

2.6增益(包括移频增益) (11) 2.6.1最大增益及误差 (11) 2.6.2增益调节范围 (12) 2.6.3增益调节步长及步长误差 (13) 2.7自动电平控制(ALC)范围 (14) 2.7.1 定义 (14) 2.7.2 指标要求 (14) 2.7.3 测量方法 (14) 2.8频率误差(仅适用于移频传输直放站) (15) 2.8.1 定义 (15) 2.8.2 指标要求 (15) 2.8.3 测量方法 (15) 2.9GMSK调制时调制准确度(仅适用于移频传输直放站) (16) 2.9.1 定义 (16) 2.9.2 指标要求 (16) 2.9.3 测量方法 (16) 2.10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17)

2.10.1 定义 (17) 2.10.2 指标要求 (17) 2.10.3 测量方法 (17) 2.11带内波动 (18) 2.11.1 定义 (18) 2.11.2 指标要求 (18) 2.11.3 测量方法 (18) 2.12噪声系数 (19) 2.12.1 定义 (19) 2.12.2 指标要求 (19) 2.12.3 测量方法 (20) 2.13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20) 2.13.1 定义 (20) 2.13.2 指标要求 (21) 2.13.3 测量方法 (21) 2.14传输时延 (23) 2.14.1 定义 (23)

移动警务解决方法

精心整理 移动警务解决方案

移动警务解决方案 1、市场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车辆日益增多,公安案件日益复杂,城市交通管理和警员配置安全管理已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交警负有维护社会交通安全、处 2 处理交通事故、疏导交通作出正确的决策。但目前无法直观地的得知外勤人员的位置情况。 2.突发事件需要及时通知事发点周围的在勤人员,并上传至调度中心调派警力。目前的无线通讯系统难以完成这样的要求。 3.现场各项业务需要随时查询各种数据,例如:处罚对象相关信息、车

牌照、交通违章、实际驾照等,现场收集信息还需要及时提交至信息管理中心。但目前这一点根本无法做到,造成的结果是大量数据难以及时上报,各项业务办理迟缓。 4.现场业务处理能力较低,可处理业务范围有限,很多事情需要回办公室进行二次甚至更多次处理,需要有现场即时办公设备简化流程、提高工作 3 务工作者只要在手机上打开“移动警务”客户端程序,即可和远端的公安数据中心系统服务器进行通讯和数据交换、实现业务处理、信息查询、联络沟通等多种功能,使警务工作者彻底摆脱了办公场所、信息化网络、工作时间等的限制,为警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移动警务系统包括手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客户端安装在警务人员

手机上,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服务端程序,实现各项任务的请求和实现。客户端支持其它周边设备的无线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蓝牙系统连接便携式打印机、便携式扫描枪等,从而现场完成票据打印,证卡扫描等工作。 服务端安装在公安系统服务器上,并可实现与其它系统的无缝对接和功能定制。服务器端连接公安内部网络,通过安全网闸与公安系统数据库连接, 4 5、方案功能 移动警务为一线的警务人员提供即时查询、数据采集上报、实施输出和沟通联络等功能内容,并可根据具体单位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模块定制和功能设置,实现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系统。 1、CCIC查询(中国交通信息查询)

移动通信直放站系统基础知识

移动通信直放站系统基 础知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移动通信直放站系统基础知识 综合覆盖系统 综合覆盖系统工程材料介绍 工程作业指导书 工程施工规范 汇编:林书沉、黄环球 2004、3

移动通信概述 1.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状态中进行信息的传输和交换。由于广泛地利用了通信工具,替代了出差、联系工作,即可大量节约能源,又可节约大量的旅途时间,提高了社会生产、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速度和效率,创造出更多、更高的社会经济价值。 移动通信发展 移动通信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20世纪的重大成就之一。在1895年发明了无线电之后,有关人士将莫尔斯电报用于船舶通信上,曾在1912年的一次海难中起到了通信作用,使得695人获救生还。从此开始了移动通信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一代蜂窝网(1G)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为公众开放使用以来,频谱资源的不足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局限性制约着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直至1990年,泛欧数字蜂窝网正式向公众开放使用,采用数字时分多址(TDMA)技术,信道带宽200kHz,使用新的900MHz频谱,称为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系统,属于第二代蜂窝网(2G),这是具有现代网络特征的第一个全球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而使GSM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数字蜂窝网标准,随后,世界各国政府又联合制定了GSM的等效技术标准――DCS1800,它在1.8~2GHz上提供个人通信业务(PCS)。1991年开始使用数字时分多址(TDMA),1993年又有基于码分多址(CDMA)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分别称为IS-54和IS-95。20世纪90年代后,第二代数字蜂窝网广泛使用,数字通信技术成为大势所趋,2G除了提供移动手机互通电话外,还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作业 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 1402班 学号

1. 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中的移动一方通过无线的方式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借助于有线通信网,通过通信网实现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人进行通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代蜂窝模拟通信,第二代蜂窝数字通信,以及未来的第三代多媒体传输、无线Internet等宽带通信,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信息传输的个人通信。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与此同时,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共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个系统一般被当作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omm 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全)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会议记录 一移动通信常用的专业术语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都是以主设备加基站天线的形式呈现,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现实中看到的铁塔,抱杆,桅杆型的基站。 直放站:是在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起到信号增强的一种无线电发射中转设备。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射频信号功率增强器。实际上基站在其覆盖范围内并不是100%的覆盖到每个角落,难免会由于某些原因而在有些地方出现信号弱,更甚者出现盲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直放站进行覆盖,达到消除弱信号或者盲区的目的。因此直放站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基站信号接入并进行放大,进而改善信号不良区域。 天线(Antenna)——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化成自由空间的电磁波,或将空间电磁波转化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的专用设备。简单的理解,天线就是负责信号中转的无源器件。 室内分布系统:室内分布系统是将基站信号引入室内,解决室内盲区覆盖;它可以有效解决信号延伸和覆盖,改善室内通信质量;它将基站信号科学地分配到室内的各个房间、通道,而又不产生相互干扰。它是基站和微蜂窝的补充和延伸,有不能被基站和直放站所代替的优势,是大都市中移动通信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 盲区:在移动通信中,盲区表示信号覆盖不到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移动信号非常微弱,甚至是没有。由于建筑物的隔墙、楼层等障碍对电磁波产生阻挡、衰减和屏蔽作用,使得大型建筑物的底层、地下商场、停车场、地铁隧道等环境下,移动通信信号弱,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形成了移动通信的盲区。 通话质量:顾名思义,就是手机通话时的语言质量即清晰程度。在移动通信中通话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网络参数,按照语言的清晰程度将通话质量分为0到7不同的8个级别,0最好,客户通话时的感知最好;7最差,通话时的感知最好,客户。一般正常的通话质量应该为0-3。 信号场强:是指信号信号的强弱。在移动通信中信号的强弱用具体的电平值表示,通过测试手机可以测得,一般-40~-90dBm为可正常通话的强度范围,也可直观的从普通手机的信号显示格数看出。 手机发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是指,手机在寻呼基站时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越高,说明上行越弱,客户感知为拨打电话上线慢。 切换:就是指当移动台(用户手机)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或者由于外界干扰而造成通话质量下降时,必须改变原有的话音信道而转接到一条新的空闲话音信道上去,以继续保持通话的过程。 掉话:是指用户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出现异常而自动挂断的现象。 单通:是指用户双方正在通话时,由于异常出现只有一方可以听见另一方的

移动警务系统

移动警务系统 概述 由于公安部门工作的移动性、突发性、紧迫性等特点,如果广大民警在移动中执行侦破案件、抓捕逃犯、核查车辆、打击和预防犯罪时,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及时地访问公安部门内部的警务信息来辅助破案和执行公务,必将极大地提高公安干警的高科技办案水平和效率。因此,建立移动警务通系统已成为公安工作的紧迫需求。警务通系统不只是设备的完善,还要有严格的安全解决方案相配合。 方案介绍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警务执法系统的访问技术经历了多次变革。以短讯为基础的第一代移动执法系统访问技术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陷,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实时性较差,查询请求不会立即得到回答。此外,由于短讯信息长度的限制也使得一些查询无法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这些令用户无法忍受的严重问题也导致了一些早期使用基于短讯的移动警务通系统的部门纷纷要求升级和改造现有的系统。 第二代移动警务通系统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手机主要通过浏览器的方式来访问WAP网页,以实现信息的查询,部分地解决了第一代移动访问技术的问题。 移动警务通系统采用了基于SOA架构的web service和移动VPN技术相结合的第三代移动访问技术,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和交互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该系统同时融合了无线通讯、数据库同步、身份认证及网络安全隔离网闸等多种移动通讯、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的前沿技术,以专网和无线通讯技术为依托,为一线值勤警务执法人员提供了一种跨业务数据库、跨地理阻隔的现代化移动警务通办公机制。

智能移动PDA 移动警务系统拓扑图 实时在线:利用GPRS、CDMA、GSM等公用网络,保持实时在线,可随时进行数据与语音的传输。 离线:通过数据同步器定期或不定期的数据同步(每秒可达10Mbps),将大量数据利用移动存储技术与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存放于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数据查询与录入。 各种先进技术结合:本系统融合先进的无线网络技术、移动存储技术、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分布式数据计算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来保证实际的应用价值与系统的扩展性。并结合优秀的软件技术保证,系统的优越性能与人性化的操作。移动警务通系统支持: ●支持各警种信息查询,包括在逃人员查询、被盗车辆查询、人口信息查询、 社区信息查询、出入境资料查询、案件查询和公文查询等功能 ●数据查询支持基于要素的关联查询、支持模糊查询、条件查询及自动比对报 警; ●提供社区警务信息采集、治安信息上报、机动车违章信息文字采集、交通违 法信息采集、现场取证笔录、现场违法事件处理功能,并完成现场业务多媒体数据的自动传递与提交 ●支持现场照片、语音和文件上传功能 ●公安业务系统知识库查询、法律法规查询 ●执法人员的实时定位功能 ●日志管理功能。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移动通信特点简介: 回答:①移动通信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工作在强干扰环境下;(3)通信能力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要求高 1.2移动台受到什么干扰?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特有的? 回答:①互调干扰;(2)邻信道干扰;(3)同频干扰;(蜂窝系统特有)④多址干扰 1.3简要描述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并解释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a:第一代(1G)主要以模拟蜂窝网络为特征,这些网络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已在市场上销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欧洲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北欧的NMT和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性的角度来看,1G专注于解决两个动态的最基本用户,即双动态,并充分考虑了双通道动态。主要措施是利用FDMA实现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通过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复用,从而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中,适当采用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法,并采用基站双空间分集方法来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主要以数字化为特征,并构成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该系统在XXXX早期正式投入商业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最初指的是集团专用移动,1989年后改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 IS-95两大系统,以及日本的PDC系统等 在技术特性上以数字化为基础,考虑了频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以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实施措施是:采用时分多址(GSM)和码分多址(IS-95)实现用户动态寻址功能,采用数字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复用,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为匹配信道动态特性,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调制:GMSK(GSM)、QPSK(IS-95)、抗干扰性能优良的纠错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来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码分多址模式下的IS-95尤为重要;(3)自适应均衡和瑞克接收机用于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帧间交织和块交织(IS-95)来抵抗时间选择性衰落第三代(3G)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服务。它在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运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和我国提出的TD-SCDMA,此外还有欧洲的DECT和北美的UMC-136。 技术上,3G基于2G系统自适应信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引入服务动态,即在3G系统中,用户服务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或多媒体服务,用户选择服务是随机的。这是第三种动态的引入,它

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人类对通信的需求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从古代的烽火台,旌旗,到近代的灯光信号,再到现代的电话,电报,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通信的形式与工具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步,逐渐变得越来越方便与人性化。而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下的网络则正是集成了通信技术的众多功能,故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即,通信系统的发展必将推动网络的优化,网络的优化与发展必将对我们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民对多媒体技术以及手机等新科技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而企业也开始重视客户的使用感受,产品越来越人性化、轻薄化以及高效化。 随着人民对网络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现代通信系统技术也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光纤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通信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也逐渐向无线通信系统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宽带 IP 技术在电信接入网技术中的运用、数据通信与数据网在光纤通讯技术中的广泛使用、ISDN 与 ATM 技术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中的运用等都是我国现代通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中常用到的现代通信技术一般包括多媒体技术,接入网技术,光通信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蓝牙技术等,其中无线通信技术相对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宽泛。 其中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编辑,使之可以在计算机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为用户和计算机之间建立的逻辑处理关系,可以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声音和图像的处理技术,常常实现声音、数据和视频三者融合的技术支持。接入网技术作为现代通信网系统的核心能够实现用户与终端设备通讯信息的有效连接。而其中的蓝牙技术则在在无线网络技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 而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可限量的。 1.其中无线通信系统无疑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使用者最多的技术。无线通信技 术是对传统通信技术的革新和突破,打破了对传播介质的限制,使使用者可以方 便的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无线通信技术在传播上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兼 容性好,使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通信技术和网 络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移动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A-014- 中国移动G S M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 C h i n a M o b i l e G S M A n a l o g R e p e a t e r T e c h n i c a l 版本号:3.0.0 -9-2发布-9-20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1. 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术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设备性能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无线性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工作频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 增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 自动电平控制(ALC)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5 频率误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6 调制准确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7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8 带内波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9 噪声系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0 电压驻波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1 传输时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2 杂散发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3 互调衰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移动警务系统应用方案

移动警务系统应用方案 移动警务系统应用方案 1、系统简介 为实现公安工作移动性、突发性、紧急性等特点,北京宝讯电子有限公司推出了最新一款专门为公安干警配备的专业化移动信息处理工具——智信移动手持终端。该款手持终端有良好的操作界面,支持中文手写输入、无线传输(GPRS)、IC卡读写、GPS定位等,并具有车辆、驾驶员、全国在逃、公安法规、业务信息等实时查询功能,可在几秒钟内快速搜索、查找到目标信息,适合于公安民警在现场和移动中进行快速信息查询,该产品还具有数据下载和更新,超强安全保密,多功能扩展以及多项警务功能等特性,以满足当前的公安业务需要。移动手持终端在公安领域的应用将快速解决干警在移动工作中信息处理和查询的障碍,大大提高了干警的办案效率,也大大方便了人民百姓。 移动警务系统是以后台公安行业应用系统为依托,以现代移动计算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为手段,整合了公安行业管理思想和管理业务的行业无线移动应用系统,她包括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车辆驾驶员管理信息系统、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治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适用于交警、刑警、巡警、110指挥中心等公安各部门。移动警务系统通过GPRS、CDMA、GIS、GPS、GSM、802.11b等无线通讯的技术,将信息系统的实战能力延伸到每个需要的地方,为工作现场提供了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持,促进业务综合、信息关联,满足公安快速反应、及时行动的工作要求。同时,移动警务系统通过标准组件化的设计、通用的系统接口,实现了对于目前公安行业已有信息系统的支持,也保证了未来系统能方便加入,是一个可以容纳百川的通用系统。移动手持终端系统的实施应用,真正实现了科技强警。 2、系统组成 交通手持终端系统由手持终端、无线承载网络、移动接入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安全措施、总队数据库等六大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在整个系统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1系统应用功能 根据交巡警业务特点,系统须提供如下功能:数据查询、数据采集、信息下载、指挥调度、数据交换、系统管理、位置定位等一些其它功能。 2.1.1、数据查询功能。可以通过移动数据接入、短信、电话语音(可选)等方式实现数据查询。 2.1.2、数据采集功能。可以通过手持终端采集必需的有效数据。 2.1.3、信息更新功能。移动采集信息的更新包括两个方面:移动终端设备本机数据的更新及后台数据源的数据更新。后台数据源的更新支持在线更新和离线更新两种,应以在线更新为主,离线更新为辅。对在线更新方式,在移动通信网络连接断开的情况下,应支持数据暂存本机,一旦移动通信网络恢复连接,系统提供数据自动后台提交和更新的功能。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通信概论论文 通信概论论文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通信概论论文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 .................................................................................................................................... I 第1章引言 .......................................................................................................................... I 第2章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 II 第3章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I V 第4章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 ................................................................................... V I 参考文献 .......................................................................................................................... VIII 附录 1 标题 ................................................................................................................ VIII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huang_17

中国移动技术规X 文档编号: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 技术规X 文档版本:Version 1.0.0 声明: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X。 发布日期:2005年07月 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文档说明: 本规X是根据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当前直放站技术发展水平而制定的 本规X属于直放站设备和监控系统系列规X的一部分,该系列规X包括了《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功能规X》、《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X》和《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X》。 本技术规X为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X。 本规X尚有待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本规X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以下同志参加了本规X初稿的编写和讨论工作,表示感谢! 徐XX、王烨、X潮、方鹏、丁三弟、钟学森、X辰、彭旭辉、李胜利、吴玲琦、魏崴、李雪峰、李承胜、师鑫、胡国云等 编号说明: (本文档编号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x.y.z x: 大版本更新,文档结构变化 y: 具体方案的更改,部分内容的修正 z: 文字修改,奇数为包含对上一版修改记录的稿子 偶数为对上修改稿的定稿) 文档修改历史

目录1X围6 2规X性引用文件6 3参考文献6 4术语、定义和缩略语6 4.1术语、定义6 4.2缩略语7 5直放站设备接入上级网管系统或监控系统方案7 6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要求9 6.1功能要求9 6.1.1配置管理功能要求9 6.1.2实时采样数据功能要求10 6.1.3故障告警功能要求10 6.2数据需求11 6.3性能要求11 6.3.1实时性要求11 6.3.2接口信息传递准确性和完备性11 6.4容错要求11 6.5安全要求11 6.6接口数据传递能力12 7直放站网管接口通信协议12 7.1承载层13 7.1.1RS-232接口13 7.1.2RS-422接口13 7.1.3RS-485接口13 7.1.4MODEM(data)方式13 7.1.5MODEM(SMS)方式13 7.1.6MODEM(GPRS)方式14 7.1.7Ethernet方式14 7.2接入层协议14 7.2.1接入层协议A(AP:A)14 7.2.2接入层协议B(AP:B)15 7.2.3接入层协议C(AP:C)17 7.3网络层协议17 7.3.1网络层协议A(NP:A)17 7.3.2通信包标识号18 7.3.3NP层交互标志18 7.3.4应用协议标识(APID)的规定19 7.4监控应用层协议19 7.4.1监控应用层协议A(MAP:A)19 7.4.2命令单元19 7.4.3数据单元21 7.5协议要求2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及展望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及展望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 专业、班级:通信14-1 报告人:杜超 论文结题时间:2014.1

摘要: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电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通信特别是蜂窝小区的迅速发展,使用户彻底摆脱终端设备的束缚、实现完整的个人移动性、可靠的传输手段和接续方式。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先后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起与淘汰,完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覆盖与普及,目前正在 进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尝试与推广,以及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相信在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以及未来移动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发展的需求下,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会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Abstract:I n the past ten year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orld telecom, mobile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ell, the user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terminal equipment, to achieve a complete personal mobility, reliable transmission means and ways.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mobile communication will gradually evolve into the tool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experienced the ris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second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eliminated, completed the rapid coverage and popularity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currently in the fou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try and promotion, as well as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Believe tha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advanced 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bile data communication and multimedia business requirements,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ll bring people a better future. Key words:Mobile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development trend

(通信企业管理)移动通信网络直放站建设与优化精编

(通信企业管理)移动通信网络直放站建设与优化

GSM移动通信网络直放站建设和优化 由于移动运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用户规模的扩大,把解决网络覆盖规模作为建设重点,网络的覆盖质量和覆盖的完善性成为各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来对移动需求为运营商所忽视的GSM网络边缘县乡移动用户发展迅速。运营商需要部署网络以满足这些用户快速增长的需求。于不同县地域交界处由于人口密度的关系话务量小,于丘陵地带很多乡镇多处于盆地,有覆盖盲区。因此,建设直放站是迅速解决这些地区覆盖的快捷方案。高速公路和铁路于山区经常穿越隧道和涵洞形成信号盲区,直放站可用于解决信号的连续覆盖。城市密集区,基站数量较多,壹般不存于大范围的信号盲区,小功率(1W以下)直放站可用于解决小范围区域的补盲以及建筑物内、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及因屏蔽不能使信号直接穿透区域的信号覆盖问题。 直放站(中继器)属于同频放大设备,是指于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起到信号增强的壹种无线电发射中转设备。直放站于下行链路中,由施主天线现有的覆盖区域中拾取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对带通外的信号进行极好的隔离,将滤波的信号经功放放大后再次发射到待覆盖区域。于上行链接路径中,覆盖区域内的移动台手机的信号以同样的工作方式由上行放大链路处理后发射到相应基站,从而达到基地站和手机的信号传递。使用直放站作为实现“小容量、大覆盖”目标的必要手段之壹,主要是由于使用直放站壹是于不增加基站数量的前提下

保证网络覆盖,二是其造价远远低于有同样效果的微蜂窝系统。直放站是解决通信网络延伸覆盖、填补盲区、容量再分配能力的壹种优选方案。它和基站相比有结构简单、投资较少和安装方便等优点,可广泛用于难于覆盖的盲区和弱区,如商场、宾馆、机场、车站、体育馆、娱乐厅、地铁、隧道、高速公路、等各种场所,提高通信质量,解决掉话等问题。 壹、移动通信直放站的种类及特性: 从传输信号分有GSM直放站和CDMA直放站;GSM及CDMA的直放站工作频带不同。 从安装场所来分有室外型机和室内型机。室外型直放站有输出功率大噪声系数低等优点,室内直放站是简易型的,因此要求应比室外型低,尤其是输出功率、增益、噪声系数、传输时延和电压驻波比等。 从传输带宽来分有宽带直放站和选频(选信道)直放站。宽带直放站的中心频率和带宽任意可调,满足不同客户要求,带外抑制好,不同营运商之间的信号不会产生相互干扰。信道选择直放站能工作于俩信道或四信道,可扩展。每信道单独功放,不会相互干扰,性能稳定 从传输方式来分有直放式直放站、光纤传输直放站。直放式直放站下行从基站接收信号,经放大后向用户方向覆盖;上行从用户接收信号,经放大后发送给基站。为了限带,加有带通滤波器。光纤传输直放站将收到的信号,经光电变换变成光信号,传输后又经电光变换恢复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