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兴学派。在对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的批判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了生态危机理论、异化消费理论、稳态经济理论,这些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批判资本主义现实、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建设美丽中国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况;理论主张;现实意义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北美大陆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绿色运动”的产物,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新兴学派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其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自身无法克服的难题和危机,针对造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根源提出了新的理论主张,认为当今资本主义危机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危机领域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到消费领域。据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契合西方绿色革命运动的主张,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得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最终可以克服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况

(一)兴起的时间、原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最终形成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其产生的标志是《自然的控制》、《满足的极限》、《论幸福和被毁灭的生活》、《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等著作的面世。在这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和消费主义观念支配下的消费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和生态的现实问题,迫使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运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来自觉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而,具有彻底性、理论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确实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广泛而科学的启发。这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原因。

(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

第一,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

首先,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有着自己的变化、发展和进化规律。例如,生物界有三大群落,即植物、生物和微生物。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作用是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从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储存生物能量和释放出多于自己需要的氧气;而动物多数为食草类,常常依靠植物及其果实为食,只有少数食肉动物以其他相对弱小的动物为食,吸收氧气,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既能够帮助动物消化,也能够把动物死亡的机体加以腐烂和分解,从而成为无机界和有机界物质循环和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除此之外,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气候变化、日夜交替、花开花落等等,这些自然现象本身都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其次,我们要受到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的支配,当我们违背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破坏了自然规律时,我们必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就人类目前而言,我们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全球性突出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多。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两级冰川融化、空气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过度砍伐森林、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都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造成的恶果。因此,人类不能已自我为中心,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随心所欲的去进行实践活动,而要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并在规律的约束下合理的去改造世界,否则人类将会失去自己的生存家园。

第二,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这就是说,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充实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它既给人类的自然生存提供了生活资料,让人类得以维持生存和基本的生活,同时,它还给劳动者提供了生产资料,保证着人类的繁衍和哺育下一代。

其次,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科学历史的考察,深入地论述了人类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动物到人的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劳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其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手脚分工。手脚分工不仅仅是解放双手,获得自由,具有更加深刻意义的是手的专门化,这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是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中介,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劳动。人类一旦开始从事满足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时,便不自觉地把自己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简言之,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可以主动地改造生存环境,对有利的或不利的生存环境作出自我选择。主观能动性是人比其他生物更为优越的地方,也是人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它是促使人与自然分离的力量,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即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起点。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解决。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莫基人)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思想,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问题,还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异化的问题。在《启蒙的辩证法》和《理性之蚀》等著作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提出了人对人的统治的基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而人的自由解放前提条件是自然的解放。卢卡奇、霍克海默等人的以上理论一起建构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危机的理论渊源。

第二,异化消费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增长相互关联。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西方人已经沦变成自己个性泯灭、只图贪婪物质刺激的“消费人”,这一变化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异化现象在当代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普遍,甚至已经全面的渗透到人的消费行为之中。另外,他们还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需要和异化消费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增长是与异化消费有着密切联系的,这也一定会出现环境与生态问题。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是生态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作了明确和具体的揭露的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基本原则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利润,它具有规模大,技术、资本、劳动力高度集中的特点,在本质上,这种生产是暴力的、对生态平衡具有极大损害的。在无休止的竞争中,它对自然的掠夺扩大化,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地滥用,造成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自然界无法承担的重载。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约克大学学者威廉·莱斯、滑铁卢大学教授本·阿格尔、奥地利人高兹及奥康纳、福斯特等。他们的理论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生态危机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仅强调当代生态危机是资本的全球分工和权力关系的结果,更明确断定资本主义制度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同当代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

1、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必然带来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明确断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是反生态的,而且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必然性的带来生态危机

的。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一书中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存在着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矛盾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而且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同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就是生态危机。奥康纳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既包括马克思论述的较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包括马克思论述的较少的“外部自然界”,而这恰恰是奥康纳论述的重点。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消耗的基础上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或者停止,最终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一方面,这是因为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会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最终必然导致无限扩张的经济规模与有限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结果就是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当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停止时,原材料的价格又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而使成本下降和平均利润率上升,原材料的价格下降又会带来对自然资源需求和耗费的加快,其结果依然是强化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总是伴随着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在生态上是不可持续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生态危机的必然性。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取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动机决定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必然性。一方面,这是因为资本的利润动机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逻辑,资本的这种不断扩张的倾向必然会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同时,资本的利润动机使得资本家必然注重追求短期投资收益,以回避投资风险,它的这一特点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恢复的长期性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因此,“这种把经济增长和利润放在首要关注位置的目光短浅的行为,其后果当然是严重的,因为这将使整个世界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根本变化使人类历史走到了重大转折点”。另一方面,资本的利润动机使得资本主义企业不可能遵循生态可持续性的原则进行生产。他们既不关心如何实现生产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也不关心如何实现生产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平衡,而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就意味着环境被破坏。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重视环境问题这一现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既分析了其本质,也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企业之所以开始注重环境问题, 是因为生态危机已经使资本主义生产难以为继,危及了他们对利润的获取。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能真正保护生态环境的。因为如果按照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来要求资本主义,那就应该用绿色财政政策代替现有的财政政策,对那些过度消耗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产业征收重税。但是,一方面,由于个别资本同总体资本之间的矛盾,使得维护总体资本长期利益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总是为个别资本追逐利润的动机所破坏;另一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是西方绿色环保运动提出的主张,其本质是要求在稳态经济条件下的维持性发展,这与资本要求不断扩张来追逐利润的本性是相矛盾的。

(二)消费异化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为“消费异化”。在他们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单纯的关注着生产领域,把劳动异化当作最根本的异化,认为一旦消灭了生产领域的异化,就能自由地表达和满足人的需求。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诱使人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把追求消费看作是真正的满足,从而导致“异化消费”。“所谓‘异化消费’,指的是人类用获得商品的办法去补偿其令人厌烦的、非创造性的,而且往往是报酬不足的劳动生活。”之所以叫“异化消费”,一是因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主体性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就逃避到以广告为中介的商品的消费中去寻找人生意义,到消费中去实现其创造性,

人为闲暇而活着。二是因为它使人把满足、快乐同消费等同起来,这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不恰当的补偿。三是因为它把异化劳动当作物质丰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又支撑起了异化劳动。“消费异化”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扩张而导致“自然萎缩”和独裁主义协调导致的感情依附商品的原因。人们把消费看成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看成是人生的唯一乐趣。人们不是出于真正的需要去追求商品,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如广告操纵、商品装璜的刺激下去疯狂追逐高消费的,因而,这种消费是异化的。这种“异化消费”的前提是异化劳动,但它又反过来刺激了异化劳动,消除了人们对异化劳动的不满,麻痹了人们的斗志,延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寿命。因此,不消灭“异化消费”,就不可能消除异化劳动,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遏制生态危机。

(三)稳态经济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坚决反对任何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概念,也不主张古典放任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的市场经济理念,而是要在全面的计划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在此前提之下对其生产和消费进行合理地安排,而“稳态经济”可以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选择。“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社会主义的稳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以及高度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不一样的。第二,实施稳态经济,旨在扼制住目前无限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生产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稳定下来,实现经济的零增长。唯有如此,“社会生产才既可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破坏生态系统,并使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关系”。第三,社会主义的稳态经济必须体现小型化、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原则和精神。“只有按小规模技术发展起来的民主地组织和调节的生产过程才能使工人从官僚化的组织系统中解放出来。”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是根本必要的,但“这种所有制不是国家政权所控制的,而是必须充分有利于分散化和非官僚化原则精神的贯彻和实施”。因此,可以说,针对资本主义危机形式的转变和异化消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给出了他们的最佳方案,那就是全面促进“稳态经济模式”的实施。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些理论观点对于我们发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建设美丽中国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更能达到生态文明。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产的出发点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它可以控制生产和消费,可以实现生产与生活和谐持续的协调发展。第二,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与生态文明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环境保护的全局性的要求是吻合的。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江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牧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大的涉及广泛的生态修复工程都是国家工程,需要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另外,社会主义倡导的民主、公平、正义、反剥削压迫、追求和谐的社会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极其可贵的精神养料。第三,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是培育生态文明的沃土。中华文明的核心和精髓是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民胞物与”、“以和为贵”一直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华民族的文化真谛与生态文明的价值主张是相通的。第四,我们有前车之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公害已经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从辩证的角度看,我们远没有达到高度工业化的阶段,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弊病,绕过“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文明的老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扬弃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缺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反生态性的一面。这提醒我们: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或报复,导致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造成全球生态危机。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扬弃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缺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们具备了解决生态问题的制度前提,让我们能够使发展从全体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出发,而有计划和合乎规律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使人类“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样一种新的情况:现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多已经不再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描写的生态危机频发,而是比较注意保护其本国的生态环境。但是,它们在比较注意保护本国生态环境的同时,却目光狭隘、损人利己地向其他国家转移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资源消耗多、附加值低的产业,还在大量输出生态垃圾和生态赤字,逃避自己在解决世界性生态问题上应有的责任,甚至还在继续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和生态霸权主义,以遏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进步。所以,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应打破不平等的世界经济政治旧秩序,在努力解决我们自己国家生态问题前提下,尽量在生态问题上与其他国家达成共识和合作;同时,在全球性生态问题上,在事关本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主权问题上,我们也要担当起我们国家应有的国际责任,同各国人民一道,对生态霸权主义生态殖民主义等错误主张,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以逐步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真正可持续的。

2、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述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有所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我们在加速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困境。我们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获得启示,那就是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从中也可以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破坏生态的深刻教训,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二)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树立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1、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的消费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被扭曲的消费观和消费主义风气,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目前这种“异化消费”观已从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蔓延到全球,毫无疑问,对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从理论上讲,消费引导生产,理性消费引导理性生产,异化消费导致异化生产,而异化消费和异化生产的直接恶果是自然资源的滥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可以说,异化消费实际上“意味着对他人和后代生存权利的剥夺”[注释]。同时,异化消费和异化生产也大大增加了废弃物的排放,使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加快了生态失衡的步伐。所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大力开展消费意识、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导向的研究,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理性消费观念,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的消费观。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是一种倡导人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价值观。适度消费强调消费要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适应或者同步,反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理性消费强调消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且要适合自己的需要,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消费要协调,不能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同时,还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合理消费是统一的。此外,还要开展全民

生态思想教育,利用教育渠道和大众传播媒介,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

2、反思传统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现代工业社会中流行的消费主义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们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少地劳动、更好地生活”,这个观点对于我们对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从而树立符合生态文明的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还指出:“人的满足最终取决于生产活动而不取决于消费活动”,要求人们根据他们的自身需要来进行生产活动,使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利润率服从社会的统一的生态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去呼吁人们改变表达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从追求生活物品的数量向追求生活的质量转变,从追求单纯的物质需求向追求适当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面需求转变,同时通过对直接性的生产活动的参与方式来追求满足和自我实现,从而最终获得创造性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三)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技术生态化

1、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从实现稳态经济,促进经济的零增长,到放弃稳态经济,主张经济的适度增长和理性增长,这一变化过程充分说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趋现实,他们的认识转变对于我们选择一个更加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可以说,稳态经济模式的转型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是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适应而作出的战略性调整。在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当前美丽中国的建设都是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加速技术进步,实现技术生态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种蕴含着无限潜能的革命力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促进无污染的、小规模、人性化的“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国家发展经济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优先发展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强化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充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为中国的生态建设、生态发展给予强大的科技支持,提供良好的科技条件;必须加快科技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环保技术,积极推动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加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

总之,我们要科学认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我们的现实意义,正确的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在告别20世纪迎接新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曾做过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这不单单只是一次评选结果,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虽然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近170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虽然诞生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他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所以我们更要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分别举行了第一次起义和第二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法国,英国和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共同创立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思想家们已经无力去解决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急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去改变和领导人们。)。他们通过不倦的理论求索和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工人生活和斗争的考察和总结,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发表于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之后,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由当时的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联盟”改组而来)。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身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断论。他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胜利的号角吹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渐渐地传入中国。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这显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复习作业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7、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8、空间的特点是() A三维性 B一维性 C可知性 D连续性 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10、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 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B.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3、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的历史使命 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班级:H会升班 学号:5240115107 姓名:尹慧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当代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按照社会的需要,时代要求来塑造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把个人成才目标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合格的大学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同学面前的艰巨任务和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真正的哲学,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奠定了哲学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为我们明确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1、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1.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

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 “理论实践面对面” 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 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 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院 别: 学生姓 名: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论文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 论文题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道路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过程研究 级别2014级 学年2015-2016学年 学期第三学期 姓名董璇 学号112014332002002006 类别②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 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5年12月30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①必修课 课程考试方式④课程论文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摘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已被实践证明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它主要形成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兼容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目标,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该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这期间主要形成了两种兼容模式,一种是以西方经济学思想或者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另一种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实践历史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东欧国家和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导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以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无疑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深化市场改革,坚定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结合起来的伟大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光辉一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了长期艰辛的探索,结合中国国情,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上创立起来的。它大致经历了萌芽、初始、体制建立和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实现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1、萌芽阶段 实际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就有了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重要文献以及八届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正文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理论实践面对面”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 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 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50 道试题,共50 分。) 1. 否定之否定规律(C)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2.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3.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B)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4. 发展的实质是(C) A. 事物的一般变化 B. 运动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量变 5. 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 (A) A. 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 思想范畴 D. 广泛的社会范畴 6.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C)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7.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8.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C.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9.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是 (D)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B)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11. 人脑是 (C)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经过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它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它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我们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从钓鱼岛剖析我国东海地缘政治形势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自2012年,日本政客石原慎太宣称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以来,中日之间有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冲突纠纷就在不断升级。就在6月12日,日本自民党又捏造出了所谓“钓鱼岛12海里警备保全法”,授权自卫队在钓鱼岛12海里进行“警备”,扬言要武力驱离中国执法船。 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在哪里?钓鱼岛问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矛盾纷争?中国面对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中的严峻形势,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我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历史溯源 钓鱼岛自隋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隋炀帝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国归顺,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征讨,途中便有经过钓鱼岛。这说明:钓鱼岛自隋代就已经是中国舰队出征的途径地和地理标志,自然毋庸置疑是中国的领土了。 这之后,在明朝永乐元年所著文献《顺风相送》对钓鱼岛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也有文字说明钓鱼岛属于中国。 除此以外,国外资料历史资料也有关于钓鱼岛属于中国的记载,1809年法国地理学家绘制的《东中国海沿岸各国图》中即有钓鱼岛归中国的清晰标注。 由此可见,钓鱼岛的归属从历史上没有任何疑问。但日本一直觊觎钓鱼岛,根源就是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岛及附属的钓鱼岛。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主导的《波兹坦公告》中虽然归还了台湾岛,但是却留下了钓鱼岛悬案,给我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正义主张带来了麻烦。 然而钓鱼岛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记载都无可争辩的证明了钓鱼岛的属于中国,就甲午战争中的细节则可以进行分析。 甲午海战后,日本公使水野弁理和清政府全权委员李经方会谈,讨论中水野的话表明日本政府承认台湾附属岛屿已有公认的海图及地图,因而不需要在接管

川大17年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5.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熹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哲学的党性是指()。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 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 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 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摘要: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自从我们有生命以来就是如此。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多方面的表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推动着科学理论的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也是我国促进人民群众学习、掌握和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表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创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以19世纪工人运动为实践基础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19世纪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真理,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现在社会,不能仅仅是用“宏观”“微观”和“中观”来界定每件事情,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已经不同于过去,越来越广泛的人类实践活动已经突破了过去那种仅限的地域[1]。比如,一个实验课题,可以让多国的科学家们参与这个全球性的活动。一个震撼人心的事件,可以使全球人类的目光聚焦在这里。谁也不能否认,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方方面面有联系的社会,而且变化发展的也非常快。人们观念的更新,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这些变化的速度之快,已经让人们越想都想不到。越来越多讲述未来的电影,都讲述了人类对于这个社会发展的幻想,莱昂纳多先生的《盗梦空间》,曾经在电影院中看得时候真的是心情澎湃,曾经看到许多报道,讲述了对这部电影中技术可能性进行估测和肯定。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帮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且让人类学会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许多过去被认为千古不变的真理,在现在社会的发展中,已经被证实为谬论。当代社会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战争、自然灾害、经济问题等,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一直会发展下去的原因。世界和平,人民合作,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这就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根据当代发展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也在创新中寻求着理论领域的突破。在各国之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中,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已经全然成为了新时代的新理论和新观点。贸易全球化和世界各种组织的建立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所以马克思主义也在实践领域寻求着在世界主题的情况下开拓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也发生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改变[3]。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晏智杰先生以今日中国经济学指导思想只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由,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能作为指导思想[2]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认为:“同那些宣称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已经逐渐过时的人相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在为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发展提供理论来源,并且包含着仍然能够帮助我们争取改造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来源”①其实我认为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的指导思想。

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的。1938年10月,为了反对左倾和右倾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盲目崇拜共产国际、苏联的经验,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了《论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他讲:“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但在六届六中全会后,除了在很少的场合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外,更多的是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一提法。 1952年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编辑《毛泽东选集》时,特意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此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著作、文件、报刊都不再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直到1983年3月24天津社联通讯社的刘廷亚、杨瑞森又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