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热现象的冷思考

语用热现象的冷思考

语用热现象的冷思考
语用热现象的冷思考

“语用热”现象的冷思考

吴建英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为语文学科课程性质下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这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由此,语文教学掀起了一股“语用热”。然而,静观课堂,冷静思考,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语用”尚处于模糊认识片面理解之中,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顾此失彼的现象。

现象一:“语用”等同于“写作”

【课例】《草原》教学片段

1、出示草原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2、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草原风景的?哪些是写作者感受的?

3、教师讲解:这种写法叫“情景交融”,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

4、拓展两段运用情景交融写法的文章片段,学生阅读,强化写法认识。

5、请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话,可以是校园一角,可以是曾经旅行所见的风景,也可以是你家附近的小公园(学生当堂练笔)。

【思考】

以上教学,在学生没有完全读懂课文,没有全面感受语言表达写作特点的情况下,教师就瞄准这一部分的“写”点——“情景交融”让学生学写作,教学目标直接指向表达,成了完全意义上的习作课。

“语用”一定要“写”吗?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界定:“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可见,语用的内涵与外延极为丰富,绝非仅是书面表达,更不能片面地认定,“写作”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因此,“语用”,绝不等同于写作。

在阅读教学中,写,是一种运用;读,也是一种运用。语用,应涵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两个层面,不能弱化阅读理解。其实,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所以,教学应以语用为目标,选择重构教学内容,从典型的文本特征、独特的叙述结构、鲜活的人物形象、别样的情感表达等角度指导学生读懂“写什么”,进而指导学生读懂“怎么写”,迁移“怎么写”,实践“怎么写”。很难想象,学生连起码的课文内容尚未理解,就能对课文的形式有很好的感悟体会,甚至迁移写作。因此,语言文字运用,理解与表达缺一不可,二者是一种交织、递进、融合、螺旋上升的关系,不能简单割裂,更不能舍弃、偏重任何一方。正如温儒敏教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一文中所言“语文教育的核心和落脚点是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但这个能力的培养过程肯定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品位、口味等等”,而情感的熏陶、态度的培养、价值观的建立等,正基于“理解”与“表达”的交融并进。

现象二:语用浅尝于语知

【课例】《秋天》教学片段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秋风去过哪些地方,他们在那儿干什么呢?

2、这首诗是用哪些修辞手法来写的?

3、拟人,就是把动物植物等当做人来写找找,诗中哪些地方用了拟人的手法?用拟人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4、诗中,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想想,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或者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的?为什么把秋风比作柔韧的梳子,还比作发亮的汗珠?

【思考】

因为聚焦语用,如今,在很多课上,我们时常能听到执教老师这样的课堂语言: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教者引领学生总结概括出课文或结构层次,或描写手法,或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语言知识,然后进行“品味”和“赏析”,最后再以“通过手法,写出了……”这样的语言收场,教学运行的轨迹到此就戛然而止。以上《秋天》的课例就是如此,教师引导学生探寻诗歌的言语奥秘,让学生学习拟人比喻的修辞知识,浅尝辄止。我们不禁要问:像这样止步于对语言知识蜻蜓点水般的认知何以形成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言语表达特点,了解相关语言知识,绝不应该是语用的终结点语用,决不能浅尝于语知。

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从语文知识走向语言文字运用,这是基于对语文学科本质特点及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入研究得出的重要认识。

那么,如何从语知深入走向语用?语言实践是不二途径。教学中,应该凭借文本语例,学习相关语知,拓展语用空间。可以从语例出发,恰当运用语境化、生活化、现场化等语用实践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悟、消化、吸收、表达,最终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因此,“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的终极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的能力。

现象三:语用剥离了整体

【课例】《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

1、这一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示题,齐读课题)通过预习,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萧红是用哪些方法来描写这个园子的呢?轻声读一读第十三自然段,再细细品一品,把你体会到的方法写在文字的边上。

3、交流,重点感悟拟人、排比、反复的语言形式。

4、(出示: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再想一想,园中还会有哪些景物呢?用这个排比反复的句式仿写(出示:,就像似的)。

5、学生迁移仿写,交流

【思考】

以上教学,教者为了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语用,在揭示课题粗略整体感知之后,直接瞄准了语用点——第十三自然段,突出其中易出彩的内容,让学生感悟拟人、排比、反复的语言形式,迁移仿写。如此寻段仿句,导致学生对文章整体缺乏了应有的把握,文本的整体被人为地剥离了。

其实,课文是一个整体,是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一篇完整的文章,语用上的得也应该是整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曾祥芹先生在阅读学原理中写到:汉字具有浓郁的人文性,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文章构成以意序为基础;意序组合的过程就是文章内容展开的过程,它重意合不重形合,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言语群体。所以,汉文阅读注重整体综合,意境识意,强调人的领悟与体味。汉语这种取神摄魂的特点,以及它的浓郁的人文性,决定读者的领悟体味只有立足整体,理清文章脉络,洞悉作者行文思路,掌握文章内容要点,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文章的精髓,真正实现语用。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不少教学,为了突出语用,只注重局部的字词表达等内容,涉及某个知识点时,教者的眼里就只有这个知识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篇篇优美动人的言语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眼中,有零碎的字词,有割离的句子,有机械的仿写,却没有作品本身,不但收不到预期的语用效果,还影响了正常的阅读教学。

现象四:语用忽视了文体

【课例】《雾凇》教学片段

1、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品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

2、(播放雾凇美景)谁来做小播音员,描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

3、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样赞叹?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写雾凇奇妙美丽的句子。

5、小练笔: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思考】

《雾凇》是一篇写景说明文。以上教学,教者把它定位为写景散文,语用的重心放在描写雾凇的美丽上,对于文章着重介绍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时间过程却忽视了,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崔峦先生在《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一文中指出:要从不同文体文章的表达特点出发,教给学生读懂不同文体的文章,掌握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改变不分年段、不分文体的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语用中要凸显文体意识。所谓文体意识,是人们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与写等语言文字运用的再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实践的成效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运用规律,这种内涵和规律是需要对文体的深层次内容的把握才能获得的。

可以说,文体意识决定着阅读姿态阅读方式,也决定着教学姿态教学方式,它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体现语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从不同文体的特点出发,凸显不同文体的核心教学价值,才能真正带来语用能力的提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博物馆 “热”背后的“冷”思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6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一个热衷于在博物馆“打卡”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体闲时光。毋庸置疑,“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不再是小众需求。虽然发展速度今人惊叹,但中国博物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研究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在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关强说。这对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提出了很高要求。 调查发现,博物馆“讲故事”能力仍是短板。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中,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至今还有很多博物馆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好的展览,要用故事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 【村料三】 记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正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 与传统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为了满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湖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

生活中经济现象

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陶一桃教授著过一本书,书名为《经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记得笔者初闻该论断是在刚入学时的新生见面会上,自那时起这句话便在笔者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促使笔者在点滴日常生活中感受经济学,发现经济学的奥妙并且乐此不疲,还颇得玩味之处。 在此笔者就日常生活中的四点现象浅析其中的经济学道理,鉴于才疏学浅,其中的疏漏毗误之处还望读者多多见谅!这四点生活现象分别是行人闯红灯现象,公交车运营现象,路边烧烤摊现象和图书馆雨伞堆积现象。 (一)行人闯红灯现象 在上届经济学院学生专业作品大赛论文集中收有03级金融3班的林伟华,黄凯洲同学题为《“行人闯红灯”的成本收益分析》一文,该文主要从个人成本收益,社会成本收益等方面对“行人闯红灯”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而笔者则从经济学的不同角度对该现象进行透析。“行人闯红灯”可谓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尽管笔者尚不知国外此类现象严重与否,但就国内情况而言“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几乎是随处可见。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机会就闯,看到空子就钻。纵然从行人的闯红灯心理分析,也许他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工作,紧急情况而要抢时间,但是更多行人应该只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闯红灯心理。在深圳有些道路设置了城市义工对行人过马路实行监督,可是任凭义工的哨子怎么警告,行人只管以最快的速度,步调闯过红灯。当然行人之中也不乏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是在更多数行人的“示范效应”之下,愿意“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者毕竟又是少之又少。对于“行人闯红灯”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无论是大力宣传教育还是设置大量监督都收效甚微,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笔者前段时间去到武汉,在多次过马路后发现该市的众多道路未设置红绿灯,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却并行不悖。由此我略加思考想到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即自由的市场经济。试想马路上不设置红绿灯,道路状况交由行人和车辆去相互调节从而达到均衡。即当马路旁行人占多数时,众多行人由斑马线迅速穿过马路而此时车辆只需稍作等待。而当道路上车辆占据多数时车辆快速通过,此时作为行人则需稍作等待。这样的相互调节可减少因红灯持续时间过长(此处相对于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或持续时间过短(此处相对于等待通过信号灯的车辆)所造成的行人等待过久或车辆等待信号周期过长,同时也避免了“行人闯红灯”,“车辆闯红灯”的现象。此外行人与车辆在相互调节中久而久之形成默契,达到均衡,实现双方等待时间的最短化,并达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作用。尽管如此也并不是说交通治安的维持就不需要交通信号灯,这就如同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会失灵一样。当道路不是直行的马路而是三岔路或十字路口时,不设置交通信号灯而依旧放任行人与车辆的相互调节则势必导致交通秩序的无序混乱!此时此刻政府干预显得犹为重要,即交通信号灯可以发挥它调节交通的积极作用。此外在人流车流繁忙的路口甚至有必要设置交警进行交通协调。我们的市场经济需要自由调节也需要国家的调控,道路交通也是如此。城市里的直行马路可以尝试撤除红绿灯,放手让行人和车辆相互调节;三岔路,十字路口则保持交通信号灯,甚至于交警的调控作用。这样我们的交通资源便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行人与车辆便可实现各自效用的最大化! (二)公交车运营现象 从前看过经济学者梁小民的一篇经济散文—《城铁应该如何经营》,文章从城铁的经营效率,城铁服务质量方面阐述城铁应该由政府独自经营转向股份制经营,或是民营。笔者在前段时间去武汉的行程里曾多次搭乘该市的公交大巴,也正是该市的公交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市的公交车不但外部陈旧,车内部更是破旧不堪,车内环境十分恶劣,除去我所搭乘的公交大巴,据我观察其余公交的状况也相差无几。唯一的好处在于公交车的票价低廉;就我曾搭乘的422路公交大巴由汉口经汉阳开往武昌,横跨武汉三镇,其全程票

委婉语的语用礼貌分析

委婉语的语用礼貌分析 一、引言 英语词Euphemism(委婉)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好听的话”。《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等编著)中对委婉语的定义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关于委婉语的分类有很多,有人从委婉语的功能上将其分为传统委婉语和文体委婉语两类:前者与禁忌语(taboo)有关,是消极委婉语;后者与礼貌,避免冲突并满足交际双方利益和心理的需要有关,是积极委婉语。例如: janitor被称为building engineer, cemetery叫做memorial park,“He needs help in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fter class.”等都属于委婉语的范畴。 在日常交际中,仅仅清楚、准确地表达信息是不够的,由于语言不当甚至粗俗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礼貌作为一种社会润滑剂,被时时处处使用着。对此,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H .Leech在1980年从语用学角度,提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作为对Grice合作原则的“拯救”,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并指出,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这就不得不与委婉语产生密切的联系。 二、委婉语与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及其准则 Leech(1987)提出的礼貌原则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也就是尽量赞誉别人,让自己多吃一点亏。在语言形式上采取赞美对方和自谦的手段,取悦对方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其准则如下: 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 a.使自身受惠最小 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现象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现象 内容摘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丰富性和生动性的重要内容。大 学阶段是情绪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嫉妒就是一种典 型的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常见问题,本文将结合生活实例, 分析嫉妒这一心理现象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嫉妒心理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这几种现象:某人故意在穿着新衣的小姐身上涂上黑墨;对豪华美观的轿车用硬币或硬物刮擦;在同学想偷看自己的试卷时,故意遮住让他看不到;故意忽视后辈的成就或刻意举出微不足道的缺点,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但在当时,旁观者甚至当事人,能立刻警觉到这含有嫉妒成分的,却是少之又少。有的人可能是真得没感觉到,但我想大多数人,是感觉到了却绝对不愿承认。 《嫉妒心理学》中说,嫉妒是一种难于发觉,又不愿发觉的感情。那么,究竟什么是嫉妒呢?我们的教学用书上的解释是:嫉妒是看到他人在成绩、才能、相貌等方面超过自己时而产生的恼怒和怨恨的心理;或者说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就内心感受来讲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则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眼病、吃醋、吃不到葡萄说葡

萄酸”等等。值得一说的是,羡慕与嫉妒是有区别的,“羡慕是一种爱慕、钦慕,因喜爱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的心理,那是对幸福概念的一种认知,对他人幸福的一种祝福;而嫉妒,是内潜着对他人幸福的破坏倾向,并对自己所谓的不幸深感无奈的一种心态。”①这也就是羡慕与嫉妒的最大区别吧。 究其产生原因,就拿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吧,在幼、少年时期,嫉妒首先因母爱而产生,我们会比较自己的母亲与身边同龄人的母亲对各自的关怀方式和关爱程度。还有兄妹间的嫉妒,特别是家中有亲生兄妹时,父母亲友对幼子的过多呵护或时而表现出的重男轻女的行为都会引起我们的嫉妒。但在少年时成绩好的孩子似乎不一定受到嫉妒。在青春期,由入学考试产生的嫉妒就比较普遍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现象会越加普遍,在升学的各个阶段,青少年们已经被区分为优秀或低能的,学历的壁垒几乎是绝对性的。再者,“有恋爱就有嫉妒,没有自信才有恋爱的嫉妒,且嫉妒的深度与爱情的深度成正比。”②在团体中,公司,学校是嫉妒的温床。在家庭里,邻居间不同层次的物质条件也是嫉妒的来源。 一提到嫉妒,很多人都会想到女人,而女性确实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或许也是“嫉妒”二字都有女字旁的原因。在生活中,大部分女人的生活会受到男人的保护,特别是有些女人在经济上无法自理,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依靠丈夫为生。抓住丈夫行动范围,也就成了她们的工作之一。她们时时想着要排除威胁自己地位的障碍,嫉妒就 ①摘自《百度百科羡慕与嫉妒的区别》 ②引自《嫉妒心理学》

委婉语的语用特征及功能

委婉语的语用特征及功能 【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各种社会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探讨了委婉语的特征和语用功能,展示了委婉语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委婉语; 社会因素; 语用因素; 语用功能; 交际过程 一、委婉语的形成与发展 委婉语是与所有时代相联系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委婉表达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历史时期,委婉语的应用受到使用者和语境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特征。委婉语在古代的时候就产生了。而到十八世纪委婉语的运用出现了高峰。随着中产阶级的数量急剧增加,委婉语也大量出现并且加速得到加速发展。委婉语随社会而变化,也有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不少英语委婉语经人们的长期使用,成为了固定表达,并且成为了英语词汇,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交流的语言。 二、英语委婉语的特征 1. 含蓄性 委婉语的最大特征就是含蓄性。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故意用一些礼貌用语或一些缓和的语气词,或以曲折,隐晦,回避,淡化的方式成功的实现交际目的。如:Don’t you think it is better to have a rest now?这句话体现出礼貌暗示的特点。 2. 习惯性 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语言心理习惯,语言使用的倾向要受语境的制约,而且这种倾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还会有所改变。任何语言的心理习惯都是人们对他周围的社会文化认知的结果,并形成一定的规律。虽然委婉语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但熟悉英语的人很容易就听出言下之意,而且能被大众接受。不少英语委婉语经人们的长期使用,成为了固定表达,并且成为了英语词汇。而且随着使用的广泛和普遍,这些表达方式越来越体现出口语化的特点。 3. 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委婉语。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沉淀各异,委婉语也必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英语中的委婉语也体现出它特有的民族性特征。比如在西方人的眼里,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一切与私生活有关

_自然教育热背后的冷思考

中国环境报/2015年/11月/30日/第004版 教育 机构可持续发展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挑战多元参与或是良方 自然教育热背后的冷思考 本报记者陈妍凌 李悦,美国康奈尔大学自然资源系博士生。4年前她远赴美国求学时,国内的自然教育机构还不多。求学期间,李悦多次参加北美和世界自然教育大会,却因为没有来自中国的声音而感到遗憾。然而最近,她在第二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上惊喜不断,因为自然教育机构数量大增,而且不仅有政府大力支持,也有企业资助。学校行动和民间组织积极奔走,还出现了与企业的跨界合作等模式。 李悦的感受是近年我国自然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写照。尽管调查显示,自然教育行业规模仍然较小,并面临多重挑战,但不少从业者已不满足于单一活动的短期影响力,而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机构乃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1人才缺口 “我国的自然教育在短时间内有一个井喷式发展。”北京林业大学教师王清春说。在第二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上,他的团队发布了《2015中国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下称《报告》)。 这份报告的数据来源于314份调查问卷。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秦大公认为,虽然数量少,但开启了自然教育行业现状调查的先河。 人才问题包括哪些? 《报告》显示,2011年以来,自然教育机构数量进入快速增长期,受访机构中,70%以上成立于2011年~2015年。从业时间短、起步晚现象普遍存在。 在机构发展面临的人才、课程开发、经费、市场培育等7项挑战中,近3成受访机构选择了——人才。 人才问题表现为3个方面,即数量不足、自然教育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经营推广等综合业务能力需拓展。 根据王清春的调查,以企业方式运行的自然教育机构中,近半数机构仅拥有4~10名专职员工,近3成机构专职员工不足3人。另一项针对约100家机构近200名从业者开展的调查也显示,过半数受访者为非专职人员,机构对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的需求较大。 乐享自然工作室执行总监林红介绍,开展户外教学时,需要人员从旁协助或关注孩子现场状况,如每场周末活动都需要至少3~4名志愿者。 同时,自然教育机构对于运营、推广、安全等方面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去年,优创游学公司曾组织一批8~15岁的学生到海边开展活动。活动负责人特意聘请熟悉海况和安全保障的专家作现场顾问。在一场活动设计中,领队对风险估计不足,幸得特聘顾问及时制止,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此外,《报告》显示,54%的自然教育机构以企业的方式注册运营。这就使得机构格外看重运营能力。加之“互联网+”时代提供了资源整合、跨界合作、拓展影响力的新机遇,自然教育机构的人才需求因而愈发多元。 人才怎样算专业? “当前,自然教育的独创性较少,同质化竞争严重,如果内容和产品开发不力,就会导致拼低价的恶性竞争,最终损伤行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杨方义说。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请求语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本文依据J.R.Searle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eory),Brown&Leevinson的面子(face theory)理论和面子威胁理论(face threatening act),以及相关的语境语用理论等,对于请求语中使用礼貌策略一语言现象从语用学语境角度进行了基本的分析,从而得出请求语中礼貌策略基本有直接策略,常规间接策略及非常规间接策略并且的具体策略的使用受到情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测试了布朗和列文森在他们的礼貌理论中提出的普遍性原则。尽管关于请求语的礼貌策略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语用学界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本文试图将请求语的礼貌策略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得出四大基本策略。 1.讨论礼貌语言的语用学基础。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它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如何理解及运用的专门学科。它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整体研究,反映话语和语境的关系。礼貌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也只有通过语用学才能得到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由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言语交际中的面子问题,以及对面子的威胁行为理论。他们认为面子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人们普遍怀有受表扬,被羡慕的愿望;消极面子则指人们对自身行动不受约束,不被打扰的愿望。因此礼貌也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前者指尽量增强礼貌话语的礼貌程度,如表示赞同,给予赞许等;后者指尽量降低不礼貌话语的不礼貌程度,如不干涉他人,不侵犯他人等。并且对面子的威胁行为在语言交际中就是尽量维护语对方的脸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减少对面子的威胁程度,以使交际更能愉快的进行。 美国语言学家Grice 在1975年提出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他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为使交际顺利进行,双方的交流要限制于某一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的,如果交际的双方答非所问,会话交流就无法进行。在1976年Grice还提出了会话含义学说,这一学说作为合作原则的有利补充,对于我们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和解释礼貌语言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礼貌现象作系统研究的是英国学者Leech。他在1983年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礼貌原则,又分为六条准则。虽然Leech指出,他的原则并非金科玉律,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但是礼貌的六条准则还是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原则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弥补了合作的不足,解释了合作原则无力解释的问题。 例如:Mother: someone ha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 Child:It wasn’t me. 很明显,母亲和孩子的话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人根本没有遵循合作原则来进行交际,但我们用礼貌原则进行分析的话,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出于礼貌,母亲

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分析论文

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分析 --------浅谈“首映效应”“破窗理论”“颜色效应” 摘要: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标价99而超过100元时就感到贵了不想买了,实际相差不过一块钱,心理作用让我们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人对低于自己一点的人会十分鄙视而高于自己很多的人就会点头哈腰,我们会称他们是小人,其实这一切的一切,“生活中的心理学”都可以问我们解答。心理学研究生活中的遇到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现象我们来更好的学习运用心理学。 关键词:首映效应破窗理论颜色 正文: 在现在生活中,心理学越来越被人所认识、所重视,一提起心理学,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这是那些心里有困惑的、甚至是在精神方面有问题的人才会和心理学有关。一个健康的人或者说,在生活中我们是不会与心理学有太多关系的。其实,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有的误解。只要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的知识。 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对这个人做出一个判断,而在以后的交往中,这种第一次对他所形成的映像会影响我们长时间对他的判断,而且,无论对方有什么样的表示时,我们都会把他所做的事情用我们第一次对他所形成的观点来进行判断。这就是我问对他形成的第一映像,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首映效应。有一部精彩的电影首映时我们不得不在电影院看,虽然我们花了很贵的门票去看,我们也会认为这是值得的,就是为了抢先一睹为快,这就是首映效应在引领着我们。 在课堂上,起初同学门十分安静地听老师讲解,突然有手机的短信铃声响起。因为是非常搞笑的铃声,所以大家都笑了。老师没说什么,接下来的五分钟里又有两三次其他同学的手机铃声响起。我身旁的一位同学竟然故意调出铃声。 其他同学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铃声也很有趣要让大家听一听,笑一笑,还是因为老师没有责备提醒第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认为无所谓,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有人称之为”破窗理论”,当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如果有一扇窗受到破坏而没有及时修补时,那么其它完整的玻璃窗口也会陆续遭受到破坏,最后这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就会变成一睹破窗墙。当您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默认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同时由于该行为能引起其他人的笑声而带来某种满足感,于是便会效仿。对这样的现象应当第一次出现时就把它禁止,才不会出现连锁反应,心理学真的是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不同的颜色,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不同的颜色,也会对人长生不同的影响。例如,黄色,会引起人的食欲。所以,很多餐馆会选择黄色作为餐馆的主体颜色,这样一来,就会就会引起客人的食欲,增加餐馆的收入。而在医院的病房里,人们会选择白色作为主体颜色,因为,在医院的人都是身体不舒服的,那么,他们的心情就难免会烦躁。焦虑,这时,如果采用较为鲜艳的颜色,就会使病人的心情更加暴躁,不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6839000.html,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作者:蔡诗萌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Leech (1983)在其《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解释在语言使用中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六大准则;面子原则 1 引言 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和谐相处的信念和行为。礼貌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也制约着语言活动。然而,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有其独特的内涵。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应该关心彼此的感情,并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他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正文部分分析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以及对礼貌原则的评论,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 2 利奇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个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因素和影响语言互动形式和功能的语言选择。在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之前,没有人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过言语交际,他开创了这个领域。他指出,一般语用学包含两大修辞原则,人际修辞和话语修辞,礼貌原则在人际修辞中起着重要作用( Leech,1983 : 15-17 )。具体来说,有六条准则,每一个都包含另外两个标准。 2.1策略准则 (1)让他人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西方公共场所,不难发现这样的标志“请勿在这里吸烟,谢谢”。与“严禁吸烟,违者将被罚款人民币200元”的标志相比,前者减少了对他人的伤害,并慷慨地尊重他人,体现了策略准则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伤害的原则。 (2)尽量加大他人的利益

论文-委婉用语的功能及语用浅析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委婉语的定义 (1) 二、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 (一)避讳功能 (1) (二)文雅功能 (2) (三)掩饰功能 (2) 三、委婉语与合作原则 (2) (一)违反量准则 (2) (二)违反质准则 (3) (三)违反关联准则 (3) (四)违反方式准则 (3) 四、结束语 (3)

论委婉语的功能及语用浅析 [论文关键词]委婉语功能合作原则 [论文摘要]委婉语是用一种委婉有礼的、令人愉快的说法代替粗鲁无礼令人不愉快的说法,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叙谈语用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是指导人们言语交际的原则之一。它可以很好地解释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关系,这对于交际委婉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交际中,委婉语出于避讳、文雅、掩饰等原因常常违反合作原则的量、质、关系和方式准则。这样便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本文将通过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和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简要分析委婉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功能和语用价值。 一、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谈吐优雅”。它就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的或是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的得体、比较的文雅。其方法是使用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替代原来那个包含令人不悦的内涵的词”。 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 二、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一)避讳功能 避讳功能是委婉语的基本语用功能。避讳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许多语言禁忌。在交际中,话中一些不能说或说了会对会话双方氛围不利的都属于避讳范畴。尤其是生老病死,人们往往用各种各样委婉语来避凶求吉。其中对死亡的禁忌最为典型,如“死亡”用委婉语“回老家、安息、作古、长眠、走了、闭眼”来指称它。通过这些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冲淡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近年来,艾滋病广泛流行,已成为人类的一大棘手问题,几乎人人谈之色变,于是使用委婉语“social disease”来指称它。 (二)文雅功能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源自于生活,又能很好地指导生活中的人们,不管是在爱情、婚姻中还是职场、商场中,处处都存着心理学的影子,在这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较为有趣的心理学问题,比如虚荣,自杀,恋母(父),追星等等。 1.虚荣——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 虚荣,即指一味追求外表光彩的心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男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款子等,女人更多的追求自己的衣着、容貌、老公等。 尤其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已经不能像老子在《取舍》中所言:“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一等,一定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追求轻则道德沦丧,重则有可能踏入罪恶深渊 如果想要挽救自己,只能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1.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永远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也不会沉迷于那种徒有虚名的假象里。 2.丢掉攀比心。盲目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并且还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如果实在想要比较,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自身是否有进步或倒退。 3.尊重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永远不会让虚荣心站在自己的头顶 2.自杀者的内心挣扎 自杀,是腐蚀心灵的毒蛇。处在常态生活作息中的人们,对自杀问题的重要性一向认识和估计不足。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全世界每天至少要有一千人死于自杀。美国现实在各种死亡原因中,自杀致死占第8位。美国每年死于自杀的有30多万人之多,而自杀未遂者更是多不胜数。 据权威性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自杀发生率最高的国家,竟达到每年10万人口中有25名(如:挪威、瑞典、丹麦等);低发生率国家每10万人口中有10名(如: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就性别而言,各国男性普遍高于女性3倍。就我国而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6% 如何摆脱不良心理的侵蚀: 每一例自杀案件的当事人,都有不同的动机,但是,他们不想活下去的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那些厌生弃世者,绝大多数性格内向,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也不愿与人交流向人诉说,他们感情脆弱,心理上不能承受不幸的考验,当他们的某种愿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自我解脱”的不归路。 据20世纪末的一次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数十万人死于自杀。据行家评说: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发达,社会竞争越是激烈,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将越大,因此,自杀的隐患也越明显。像欧美发达国家,自杀的问题更严重。为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自杀问题亦不可忽视。如在一些城市中,都设立了由心理医生担纲的“心理热线电话”,这些专线电话的开通,的确为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便利,为他们排了忧、解了难,间接地挽救了很多宝贵的生命。 因此,专家提醒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应学会心胸开阔,遇事不惊、处世泰然、多学他人长处。比如,冰心老人就是我们的榜样:她性格爽朗,心境愉悦,不论遇到什么挫折,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4年第9期(总第416期) No.9,2014 General,No. 416 EDUCATIONAL RESEARCH 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 汪基德冯莹莹汪滢 [摘要]MOOC如“一场数字海啸”席卷了整个教育界。学者们对MOOC看法不一,各执一词。我们既不能因为把MOOC理论上所具有的优越性当作现实的优点而盲目乐观,也不要因为MOOC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而对其失去信心。要正视MOOC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学习者学习持续性不强、退学率高、交流互动不足以及网络教学难以适应实践教学需要、教学模式单一、学分认证遭到质疑等问题,将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和其他新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借鉴远程教育的经验,完善学习支持系统,让MOOC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关键词]MOOC;传统课程;第一代网络课程;在线教育 [作者简介]汪基德,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现代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莹莹,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4);汪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或慕课)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里新兴的教育模式。2012年,MOOC如同“一场数字海啸”席卷了全球整个教育界,其中Coursera、Udacity、edX三大主流平台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注册用户由2008年的约2000名迅速增长为数十万名。美国《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之为MOOC元年。[1]英国一份题为《雪崩来了》(An Avalanche Is Coming)的报告指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主要的驱动力就是网上大学的兴起;前首相府顾问麦克尔爵士说,如果十年之内英国没有几所大学关门,他会感到“非常吃惊”。[2]国内高校对MOOC 的研究和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毫不示弱。在中国知网里以“MOOC”为主题进行搜索,2012年相关论文共计7篇,2013年底迅速 增长为167篇,2013年第3期的《开放教育研究》还开设了慕课研究专栏。对于MOOC的看法,大家各执一词,支持者对其推崇备至,乔治亚理工学院校长George P.Peterson认为,“MOOC预示着教育领域有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性”[3];有支持者甚至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传统大学将不复存在”[4]。批判者则认为MOOC从根本上无法脱离传统课堂模式,毫无发展意义。美国亿万富翁、月球快车公司创始人纳温·简认为,“MOOC并非教育系统的突破,而更像以前电视教育的翻版,这些在线课程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的弊端依然存在”。[5]多数人对MOOC呈观望状态。我们认为,针对当前的MOOC热,不应盲目跟风,应冷静思考MOOC热背后的原因,发现MOOC发展中的阻力,探寻MOOC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常用的心理学现象解释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礼貌语用与文化 读书笔记

《礼貌、语用与文化》读书笔记 文章:礼貌、语用与文化 作者:顾曰国(北京外国语学院) 发表时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总第92期 一、概述 本文讨论礼貌、语用与文化三者的关系,在讨论前先对要论及的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礼貌接近人们常说的“讲礼貌”、“懂礼貌”、“礼貌行车”等中的礼貌;本文把语用学限于关于语言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的一门学问;对于文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为解释行为的一套准则。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 ①汉语礼貌现象研究 ②礼貌是制约语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礼貌和语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二、礼与礼貌 礼:祭祀→规矩→礼制 本文要找出那些制约言语行为的礼貌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 ①“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②“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③“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④“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⑤“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如“贬己尊人”准则,行政职务名称无论大小都可两用,而职业却只是一部分行另一部分不行,“降格称呼”现象;求同准则与德言行准则相互渗透和制约,准女婿和未来丈母娘的例子。 三、英汉礼貌差异 1英语礼貌准则: ①策略准则(对使役言语行为而言) 行为动机层: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会话表达层:尽量夸大得到的益处。 ②慷慨准则(对承诺言语行为而言) 行为动机层: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会话表达层: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③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④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⑤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⑥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2英汉差异 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与我们定义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 谦虚准则相当于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 同情准则的前一部分一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在中国文化里也涉及礼貌现象。 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冷思考

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冷思考 目录 内容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2) 1.案例介绍 (2) 2.原因剖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公务员职业具有较强的吸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就业压力大.......................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考生的“跟风”心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积极的一面 (4) 3.2背后的弊端 (4) 4.报考公务员热背后的冷思考.....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如何让公务员考试理性回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端正考生对公务员“官本位”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科学管理公务员职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5) 6.公务员“热”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6)

报考公务员热背后的冷思考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公务员考试已拉开序幕,本次国家公务员考试已被媒体称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公务员报考与录用比例接近50∶1,报考比例最高的职位竟达2187∶1。中国的公务员热并不始于今日,但逐年增温,今年高烧到如此温度,在金融海啸横扫寰球、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大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生存艰难的当下,颇值得人们对此进行一番冷思考。如今作为许多人的一种就业选择,公务员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最大的就业热门。“公务员考试热”的现象反映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队伍“入口”的竞争性、公平性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对过热的报考现象作理性思考,透析其深层的原因,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不过,应理性看待这种现象,除了越来越多的精英进入非生产性领域意味着社会的病态外,这种现象还揭示了一个要命的社会积弊,那就是社会分化和流动不足,乃至畸形。 关键词: 公务员热就业形势“官本位”思想公务员制度人事制度改革 1.案例介绍 2.原因剖析 2.1.公务员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铁饭碗” 与外企、银行、垄断性大国企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职业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又具有完备的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