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典型交流材料

XX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典型交流材料

强化环境整治保护良好生态

全力打造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家园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XX县是全省典型的集山区、边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又是浙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XX人民的“大水缸”。近年来,XX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龙头,以打造“最优人居环境、最美生态家园”为载体,以加强村庄整治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珊溪库区周边环境整治,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推进生态型产业发展,努力走具有山区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建成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个、新社区3个和市级整治村182个。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乡村整治建设有序展开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区域、城乡发展,以专项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村庄整治建设水平。

1.立足区域定位,科学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省市对于XX区域功能定位要求,以生态功能区为依据、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总量控制为手段,编制了《XX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划定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

等区域,明确各区域的生态保护目标、污染总量控制和产业进入要求,其中将珊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功能区等4大区域划入禁止准入区,将XX西北飞云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区等5大区域划入限制准入区,这两大类区域占全县陆域面积的96.06%,为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提供了依据。

2.立足城乡统筹,精心编制县域总体规划。着眼于城乡发展布局调整,完成《XX县县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形成“一主一次,两轴四片”的城乡空间发展结构,明确发展定位,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显特色等要求,以构筑中心镇、中心村为平台,着重抓好各个层次规划修编,共完成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城乡给排水专项规划等规划100多个,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发展方向及农村环境整治重点。

3.立足村庄特色,认真修编村庄规划。委托省环科院编制《XX 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加大对村庄规划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力度。坚持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根据区域位置、创建基础和经济条件等实际,充分考虑农民改善生产生活的需求,把村庄整治建设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完成121个村庄规划修编,指导村庄在整治建设中实现富民强村。

二、坚持统筹发展,美丽生态家园展露雏形

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下大力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游宜发展的生态家园。

1.突出以生态乡镇创建为载体优生态。坚持把省级生态县创建作为2009年重中之重工作,整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小流域治理、库区环境整治等资源,同时县财政对列入省市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的分别补助40万元和20万元,全力推进生态乡镇创建。目前,全县累计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29个、市级生态村71个。

2.突出以人口重新分布为龙头抓统筹。按照“1/3左右人口外出创业、1/3左右人口集中县城、1/3左右人口集聚中心村镇”的思路,科学引导35万山区人口再分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切实提升农民外出创业就业能力,仅去年全县就完成各类农民技能培训1.1万人、获证率86%,获证后转移就业8975人。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小乡大镇”战略,有序实施司前“一镇带三乡”等中心镇培育工程,峰门乡、黄桥乡整乡搬迁工程进度加快。同时,大力加强中心村建设,加快偏远乡村群众下山脱贫步伐,目前累计建成下山移民点(小区)272个,下山搬迁1.7万户、7万多人。

3.突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功能。对照争创省级生态县要求,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重点推进7个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垃圾转运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力争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同时,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问题解决等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卫生、文

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完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改善。

4.突出以生态产业培育为方向促民富。我们既通过村庄整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为农民创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做到既“美村”又“富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累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4万亩、林产品基地19.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

5.7%,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42个,生态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新58省道沿线及重点景区周边,着力打造一批品牌“农家乐”,以点带面拓宽乡村旅游创业路子,全县累计建成特色农家乐78家。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共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222人,发展来料加工点221个,带动全县近2万人“在家就业”,2008年累计实现加工产值5.6亿元、加工收入8414万元。

三、坚持联动整治,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突出区域重点,全力推进珊溪水库库区、生态源头地区的农村环境整治,联动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打造最优人居环境。

1.联动推进库周环境整治。严格实施《XX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执法监督管理,全县三大水系地面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划定的功能区要求,各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大力推进珊溪水库库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率达到100%;坚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为载体,累计建成珊溪库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整治项目113个。

2.联动推进连线成片整治。针对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大力实施清洁家园行动计划,突出抓以改水、改路、改厕,清垃圾、清溪流、清破旧房,净化、绿化、亮化为重点的“三改、三清、三化”工程。坚持把实施村庄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工作载体,分别在岭北、松洋、仙稔等乡镇全面实施,确保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洁净一片”。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1个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71.5%。

3.联动推进特色村庄培育。坚持把“富民美村、生产发展”贯穿于村庄整治始终,结合当地旅游开发、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内容,努力建设发展功能较完善的特色村庄。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泗溪镇以廊桥为主题,在整治中创建“廊桥文化特色村”;九峰乡挖掘红军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创建“红色旅游特色村”;岭北乡村尾村依托当地的千年古道、古廊桥等“五古”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村”。

四、坚持常抓不懈,长效管理机制日益健全

加快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以目标管理为龙头,发动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

1.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全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年度目标管

理重要内容,由县委、县政府对乡镇、部门进行目标管理,再由各乡镇对村级进行目标管理,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进生态建设和村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年初订目标、年中抓督查、年终强考核的工作要求,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切实加强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全程监管。强化目标考核结果运用,乡镇目标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相挂钩,村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结果与扶持村的资金、项目、政策和村干部报酬补贴、政治待遇相挂钩。

2.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抓好环境卫生管理。针对巩固整治建设成果困难的共性问题,我们把集中性整治建设与长效性管理机制建设结合起来,县财政每年安排配套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坚持把中心集镇环卫管理、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相结合,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统一处理”,并加大片区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逐步向片区集中处理过渡。引导各村完善《村规民约》,实行村干部分片包户联系制度,强化村民对环境卫生管理的义务和责任,探索建立“思想教育、村规民约、市场机制”三位一体的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3.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凝聚整治建设合力。由于欠发达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较弱,我们按照“整合力量、统一协调、集中共建”的要求,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实行捆绑管理使用、综合配套投入,形成多渠道村庄整治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广泛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积极引导外出创业人士参与村庄整治,切实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仅2008年农民个人累计义务投工2.97万天、出资554万元。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建成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7所,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普及率96%。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屏障、生态经济、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人文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把XX建设成为“浙江的生态明珠,XX大都市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

备注: (联系人:包伟平联系电话057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