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第一章新课程与教学组织的变革

第一节教学组织概述

一、教学组织的含义

所谓“教学组织”,就是对教学

活动的各种因素的安排、组合

或者“联结’.

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和教师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通常情况下,取决于教育者对教学任务的理解,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程度、教学技术与设施条件等。

教学的组织形式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值得关注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能力差异的分组教学。2、基于合作的分组教学。3开放式教学

4、小班教学。

5、小队教学。

6、协同教学。

7、网络化教学。8、实践教学

第二节教学组织变革对新课程的意义

一、理解课程改革与教学组织变革的关

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之所以会产生广泛影响,原因在于他所希望实现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1、在课程功能方面,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在课程结构方面,要实现课程的整合,体现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已有经验,关注知识技能的“基础性“

4、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在课程评价方面,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6、在课程管理方面,要形成新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体系。

如何理解多样化的课程改革目标?课程进步的最终标志是什么?

我们认为“课程的进步最终通过教学情境的改变来实现,教学情境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文化的进步,其核心则是师生行为方式、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改变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是实现课程改革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行为方式的改变,需要以行为控制手段的改变为前提。对教学过程骑着最重要的调控作用的因素,就是我们所选择的教学的组织形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造就了新型的

课堂

课堂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生动活泼的变

化?

1、组织形式的变革引起了课堂角色

的转换

2、组织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提供了新

的机会

所谓“教学“,就是根据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以使他们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新的经验。

如何判断我们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是否有效?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学生在这样的实际情境中,是不是能够得到多样化的“机会”。可见,对教学进行有效地组织,就是争取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

变化了的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那些新的机会,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发展?

(1)、选择的机会。(有机会选择不同的学

习内容;有机会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有机

会选择不同的学习角色)

(1)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

与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让

学生有机会参与生动的、变化

着的社区生活。这是对学生参

与教学的更高的要求,也是衡

量教育民主、开放程度的重要

尺度)

(3)、主动探究的机会

3、组织方式的变革拓展了学习的时

空范围

4、组织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验活动的课程资源从哪里来?

(1)入挖掘人文资源

(2)巧妙利用自然资源

(3)充分开发社区资源

第三节影响教学组织变革的因素

有关因素:一、教育者的观念

(教育者的观念因素、教育者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对课堂的变革来说,至关重要。)

1、知识观的影响

(如果我们从发展、生长的角度理解教学,就能清楚的看到,除了静止的知识之外,儿童的技能、心智、情感以及对社会的亲近,都是他们需要学习的人生“功课”,这些功课地学习,单纯采用集体说教方式远远不能完成,教学的组织方式必需做出相应的变革。

2、心理观的影响

3、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教育投入水平与教学的条件

三、教学的政策环境

1、课程结构的影响

所谓课程结构就是指中小学教学“科目的选择和科目之间的关系”课程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年轻一代素质结构的要求。课程结构确定以后,这个结构当中某一门科目的性质就被赋予特殊的要求。新课程包含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类。这三类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其一、学科课程教学的组织,要求在关照学科知识系统性、逻辑预成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二,综合课程教学的组织,要更多地从学生的个人经验与社区生活出发,而不是简单地把综合课程理解为两门以上“学科”的组合。

其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组织,要更多的从学生个人的兴趣出发,充分满足学生体验,操作和研究的需要。

2、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

四、教师的专业化水

第二章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组织

第一节自主学习的基本

特征和实施意义一、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的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使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活促进的过程。二、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参与的全程性

2、参与的主动性

3、参与的情感性

4、参与的有效性

三、自主学习的意义

提倡自主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是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心灵的放飞,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第二节课内自主学习的

指导策略

一、激活身心,引发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2、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

1、开放时空,展示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2、开放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自由心空

三、师生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

1、转变教师角色

2、实行有效控制

3、实行问题管理

(1)要鼓励提问(2)要灵活处理

第三节课外自主学习的

指导策略

一、引导学生拓展教学内容

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综合学习活动

三、加强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

2、提供学习条件

3、细化学习过程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章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合作行为的产生

第一节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合作学习的溯源

《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二、合作学习的概念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基本特征相同:第一,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第二,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第三,小组成员面对面的交流

第四,小组成员相互依赖

第五,小组成员具有个人责任

第六,以小组的团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三、合作学习的意义

1、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

2、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

3、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习理念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

合作技能

总之,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意发展,追求学生完整人格的全面形成,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

第二节合作学习的类型和方式

一、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

1、什么是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

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是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学习相同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的学习方式。这种类型的合作学习可以在任何

学段开展,它主要适用于学习任务比较单一的

教学活动。

(1)学习前的准备。首先,让全体学生明

确学习目标;其次,让学生分组;再

次,为每个小组、每个学生准备并提

供学习材料。

(2)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

时,教师而应当参与学生的学习过

程,这种参与主要表现为观察、倾听、

介入和分享。

(3)进行学习总结与评价

2、相同内容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求(怎样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学习?)

(1)合理分组

(2)角色分工

(3)做好学习评价工作(成绩检测、游戏

竞争)

二、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

1、什么是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

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把某一内容的教学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并设计与之对应的学习材料,学习小组的每个学生负责学习其中的一个材料已完成相应的任务,然后把各小组中学习相同材料的同学组合起来,进行合作学习以求熟练掌握。随后,学生重新回到自己所属小组,分别将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与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在二次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学习结束后组织评价,以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2、不同内容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求

(1)采取措施,提升个人责任、(如帮助

学生形成学习心向,学习过程中的任

务分工,让学生用内部语言整理思

想,别人介绍时记笔记等)

(2)指导方法,形成合作技能(这种学习

任务的完成需要依赖其他同学提供

信息,因此学生是否善于传达信息,

是否善于接受信息,是否善于接受信

息,是否善于求助、善于解释等,直

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当加强

这些方面的指导)

(3)提供帮助,确保学习效果。

3、不同内容合作学习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不同内容合作学习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习内容的选择。一般情况下,这种学习内容不是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所编写的具有“可学习”特征的材料。

4、不同内容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

不同内容合作学习的典型模式是:学习定向——学生分组——相同任务的合作——不同任务的合作——反馈与评价

不同内容合作学习的变式有如下几种:

变式一:学习定向——学生分组进行相同任务的合作学习——学生重组进行不同任务的合作学习——反馈与评价

变式二:学习定向——学生分组——相同任务的合作——合作成果展示——交流与整合——反馈与评价

变式三:学习定向——学生分组进行相同任务的合作学习——合作成果展示——交流与整合——反馈与评价

第三节合作行为的指导与养成

良好的合作行为既是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一种教学目标。

一、学生合作行为的产生

诱发学生的合作行为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一般情况而言,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须的。

1、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

设计成会晤型、马蹄型、圆桌型)

2、创建能够形成合作的学习小组

(1)小组规模4-6人为宜

(2)小组构成

(3)任务分配

3、精心设计能够诱发合作行为的教学活动

在改变了学生的座位形式和科学分组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是诱发学生合作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它主要表现为教材加工、活动组织和学习评价三个方面。

二、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导

1、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所谓倾听,是指细心的听取。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非常专注而且有耐心的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应主要抓好四个方面:

(1)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要求学

生听别人发言时,眼镜眼镜要注视对

方,并且要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对

方以积极的暗示。

(2)指导学生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要求

学生边听边想,记住(笔录)要点,

并考虑这个发言有没有道理

(3)指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

必须等别人讲完后再提出来;听取别

人发言时,如果有疑问需要请对方解

释说明时,要使用礼貌用语。

(4)指导学生学会体察。逐步要求学生站

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看法和

感受。

2、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表达即表示,主要依靠语言,也可以使用其他辅助形式。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学生能够很好的表达直接影响着别人能否有效的获取。教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

(1)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

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够围绕中

心有条理的表述,必要时可以做一些

书面准备。

(2)培养学生“表白”的能力。要求学生

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能借助解释的

方式说明自己的意思。实践告诉我

们,提供解释的效果远远超出简单告

(3)指导学生运用辅助手段强化口语效

果。在很多时候,学生会有辞不达意

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

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图示或表演

等手段来克服口语的乏力。

3、养成良好的“支持”与“扩充”习惯

(1)运用口头语言表示支持。

(2)运用体态语言表示支持

(3)在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的基础上,

能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复述和补充。

4、养成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

(1)要求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向同学请

教,并且能说清楚自己不懂或不会的地

方。

(2)要求学生求助时要有礼貌,请教对方要用商量的口吻,要用“请”字,接受帮助后

要表示感谢,等等。

(3)要求学生主动关心别人,学会对同学说“不懂找我,我会帮助你的”

(4)要求学生向别人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

5、养成良好的“建议”和“接纳”习惯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建议和接纳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且有礼貌的像对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2)要求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且能够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思想

(3)鼓励学生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支持与自己意见不同或相反的同学的

正确认识。

第四章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因而就更能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陶冶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第一节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与现实意义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方法进行教育学的是杜威。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自主性

2、综合性

3、实践性(强调亲身参与、重视探究经验)

4、开放性(1、学习内容的开放性。2、学习时空的开放性3、学习结果的开放性)

5、创造性(首先: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由于探究以现实问题为起点,涉及的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学生选择怎样的探究路径,得出怎样的探究结果,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他们是在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里完成学习活动的。其次,探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

三、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如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所学内容以教材为载体,由教师通过确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的发现,而只需接受和消化教师所讲的或者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同。

(2)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不同

(3)学习内容不同

(4)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不同。

(5)学习心理不同

2、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狭义的则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型课程=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3、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有: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

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

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都有主动性、独特性、体验

性的特征。。

4、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内涵:

(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

(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

(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学习进程的。

四、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1、社会进步催生探究性学习

2、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

3、学生发展呼唤探究性学习

第二节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与基本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来源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教师指导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现问题。

1、文献资料

学科教材、文学名著、科普读物、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课外读物中均蕴藏着探究性学习的丰富的问题来源。

2、生活实践

“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来源

3、探究反思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解决了先前的A问题,可能又会产生B问题,C问题……后续问题是在探究反思中产生的,是下一轮探究性学习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1、选择问题

选择问题应遵循以下5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2)因地制宜的原则。(3)可操作性原则(4)实效性原则(5)前瞻性

原则

2、提出假说

提出假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提出假说必须规范化,即要做到:第一,所建立的假说要具有解释性,假说不应该与已知的经检验的事实和科学理论相矛盾。第二,在假说中,应该有两个或更多的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应作出明确的预测性表述。第三,假说必须是可操作、可检验的。第四,假说在表述上是简明、精确的。另外,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大胆猜想,超常规解决问题。

3、实施探究

实施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着手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是在手欧几何筛选信息的方法上,指导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二是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以较多地获得他人的帮助。

4、解释结论

5、评价反思

三、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1、问题讨论式

问题讨论式探究学习,就是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探究,其一般程序是:从特定的问题情绪出发——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选择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得出多个结论。

2、知识发现式

知识发现式探究学习,就是要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其一般程序是: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3、实验探索式

实验探索式探究学习,就是借助实验、调查等手段来解决“未知”问题,其一般程序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第三节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行为和组织策略

一、探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行为变革

1、转变观念

要迎接探究性学习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一,转变学生观。第二转变师生关系观,第三,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第四、树立新的教学观

2、发展能力

首先是在处理教材的能力上,教师应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宽的视野来把握教材,并根据探究性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所传递的内容进行再构思和再处理。其次是在指导能力上,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时富有艺术性的指导者,为学生提

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加工。再者是在反思能力上,教师要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和完善自己。最后是在信息处理能力上,教师要能熟练的在网络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指导学生搞好探究性学习。

3、改进方法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开展专题讲座,探索新的评价方法;要始终贯彻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与学生合作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自我反思,不断提高其行为意识。

4、充实知识

教师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下功夫。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对探究的方法有一个系统且明了的把握。

教师只有在观念、能力、知识、方法上实现全方法的转变,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二、探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行为要求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能否有序有效地进行,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水平和精力投入的程度。为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问,学会处理信息,学会交往合作,学会总结评价。1、学会观察提问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未知领域中发现问题,实施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善于观察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

要明确任务、调准方向、理清顺序,边看边想、随即记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观察效果。观察的策略有:重视设计观察步骤。重视全面观察;重视交换观察视角;重视分析观察信息;重视评价观察成果。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2、学会处理信息

一是收集和整理资料(资料的来源、资料的查找和处理、资料的整理与使用)

二是采集和处理数据

采集和处理数据的一般步骤是:采集原始数据——组织、整理——列表图示——描述分析——解释——结论。

(1、采用原始数据,可通过观察、查阅资

料、调查和实验采集数据。

(2、筛选数据,要剔除无关数据和不完

整、不客观的数据。

(3、分析数据,可进行图表统计分析、集

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

(4、利用数据分析预测,即利用数据对事

物的过去和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预测

事物的发展趋势。

3、学会交往合作

(1)学会参与(2)学会协调(3)学会

联络(4)学会理解

4、学会总结评价

(1)总结评价学习态度

(2)总结评价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总结评价探究过程的规范性

三、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组织策略

探究性学习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重视教师的知道作用,因而在探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应有相应的组织策略

1、选择问题中的组织策略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心中有数,特别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发展趋向和兴趣爱好要深入了解,努力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的空间。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在情境中可以包含相互矛盾的时间,或者使问题略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但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

再次,教师还要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1、从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核心问题,使得探究方向较为集中。2、从课题与学生已有知识、学科教学联系的紧密性考察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3、从课题开展的主客观条件、制约因素等几方面考证选题实施的可行性。)

2、提出假设中的组织策略

3、实施探究中的组织策略

首先提供必备的资源,其次是讲解一些收集资料、获取信息资源等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再者,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做出反馈,此外,还要协调整个班级的探究学习活动,使研究过程能和谐发展。

4、解释结论中的组织策略

5、评价反思中的组织策略

这一阶段,教师要组织好学生个体反思和学生小组交流与反思。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

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点

从《纲要》的规定和课程设计目标出发,我们认为:从课程性质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设置、主要由地方特别是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必修课程,它是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发展性课程、非学科性课程。

从课程内容角度,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大指定性领域和许多非指导性领域,两者共存,互为补充。

从课程目标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忘教师专业发展,两方共生,教学相长。

从课程的实施形态来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经验和社区的生活为背景,没有现成的教材,强调课程的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基于经验,强调综合性。

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要素,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2、面向实践,突出实践性。

3、重视全面,强化整体性。

4、回归生活,体现开放性。

5、立足发展,关注生成性。

6、以人为本,落实自主性。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活动性、过程性和地方性等特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和现状

作为一门发展、动态、生成的新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甚至存在一些误解。从流程来看,有宣传发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规划设计、过程调控和评价反馈等方面的问题;从不同层面来看,有教育行政、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问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要求

为更好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目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做到“三个关注”和“四个兼顾”

1、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

2、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兼顾,科学与人文的兼顾,内容与方法的兼顾,个性与共性的兼顾。

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组织;二是年级层面的组织,三是班级层面的组织。

一、学校层面的组织

1、建立课程开发队伍

2、重建学校管理制度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存的捷径,学校必须汇集集体的教学智慧,针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

(1)岗位职责制度

(2)活动规范化制度

(3)完善学校课程方案(从本

地区、本学校以及学生的

实际出发,形成课程的总

体方案)

二、年纪层面的组织

1、人员组织

2、计划制定

三、班级活动的组织

1、班级活动的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2)个人活动(3)集体活动

2、制定班级活动方案

(1)活动主题(2)活动目的(3)活动方

式(4)活动时间(5)活动内容与

步骤(6)活动总结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一、学生活动策略

在统筹安排活动因素时,主要应针对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取向与实施策略

(一)亲历亲为(二)自主发展,重

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鼓

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

(三)探索发现(四)交往合

二、教师指导策略

在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知道应该体现不同的行为重点

1、确定主题阶段

一是尽可能让学生学会选题把选题的过程放大,让

选题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过程,成为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二是重视培养学生课题活动方案设计的过程,特别是课题方案论证的过程,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严谨的思辨。

2、活动实施阶段

注意两点:一是要把研究过程细化,让教师的

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切记表面化和形式

化。二是要建立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常

规,构成方法论指导系列,形成各年级系统的

专题系列

3、活动总结阶段

注意两点:一是成果的表达形式要多样化,而不能只看到显性的、物化的成果,要树立“参与就是成果,认识也是成果”的思想,重视学生的科研道德,。二是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三、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广泛利用校内、校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管理者就必须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组织者。

无论是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还是校外资源,都要尽可能争取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政府机构官员等人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甚至成为指导小组的成员。这样,既能减少课程实施阻力,又能使课程资源开发机会丰富。

四、有效评价策略

1、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体化

2、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3、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特别是评价方式、评价制度、评价形式和评价机构)

4、将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

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状况作为学校整体

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第六章小班教育的组织策略

第一节小班教育概述

一、什么是小班教育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教育的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即教育活动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态度、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供最合适的教育。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做了很大的调整,尤其在班级规模上趋向小型化。“小班教育”作为专门名词,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小班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即在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特征是班级学生数量较少。

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小班教育意味这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条件的改善,也意味着生均享有教育资源标准的提高;从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角度看,小班教育意味着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主体发展的教学形式,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机会的增加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从教学过程的结果看,小班教育意味着教育活动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综合效益,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改善,师生交互活动的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有效提高。

小班教育的六个“新”

(1)环境新(2)课堂新(3)教师行为新(4)评价方式新(5)科研思路新

(6)学生发展程度新

三、小班教育的优势与特点

1、注视每一个角落——对“全体的人”的平

等、呵护

2、正视每一种差异——对“个体的人”的包

容、接纳

3、凝视每一段成长——对“整体的人”的尊

重、赏识

小班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人本性特点

2、教育的充分行特点

3、教育的综合性特点

4、教育的主体行特点

5、教育的互动性特点

第二节小班教育对教师角色和素养的要求

在小班教育中,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确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学生观。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权威”的架势为“朋友”的姿态,变“裁判”的角色为“顾问”的角色,真正民主、平等的善待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同伴,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角色的转变还要靠教师素养的支撑,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完善个性,塑造人格魅力,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负责、宽容、幽默等优秀品质。

建立这种“同化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蹲下身来看孩子的世界

2、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

3、用上帝的眼睛看一群小天使

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二、小班教师的素养要求

21世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定位在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第二、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适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

第三、教师要有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

第四、教师应该具有专业技能。

这个四个方面的素质对教师来说缺一不可。

作为“小班教师”这一个特定的角色,一下这些素养同样重要。

1、创新的行为

2、艺术的方式

3、开阔的视野

4、综合的能力

5、研究的能力

第三节小班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

一、让学生充分享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1、自由选择内容

2、自由选择方法

3、自由表达观点

4、自由选择同伴

5、自由选择练习

二、教学内容综合化

综合,并非是简单的学科内容的相加,而是一种由点到面、由线到块的扩张,是一种点击式的网状学习模式。

学科内容综合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板块叠加”,以学科内容的某一要点激发悬念,引入其他学科内容自然叠加起来。二是“主线串连”,即在学科内彼此关联的各教学内容中,以某一主线来串连各内容,形成单元综合学习模式。三是“中心辐射”,以活动主题为核心,开展关联各学科的综合学习活动。

教学内容综合化,要求教学过程活动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小班所采用的档案袋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1、评价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2、评价关注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3、评价成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行为

4、评价成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第七章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第一节网络化课堂教学概述

一、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含义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入新的教与学观念和教与学理论,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探索者;二是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更加积极主动并具有挑战性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知识求索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一些教委抽象的现象活过程。另一种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由学生亲自运用网络技术,教师主要起监控的作用,它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其他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

二、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

新的教育观强调“为人”的教育,而不是“人为”的教育。网络化课堂教学以其灵活变通快捷的特点和高效的双向互动性成为实现双向互动交流的代表性媒体,符合现今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它汲取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1、自主性

2、交互性、

3、个性化

4、仿真性

三、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思

想基础

建构过程的实现需要一定环境的支持,“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化课堂

教学的实践与改革

(2)网络化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网络优势

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提供了

技术支持

此外,网上资源通过链接相互联系的超文本组

织管理信息的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

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建

构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应用,有利于实现

不同认知阶段的学习。

四、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原则1、体现课标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

2、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

3、着力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

4、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

5、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6、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第二节网络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常见

模式及一般流程

一、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常见模式

1、个别化学习模式

2、协作式学习模式

3、演示

模式4、探索式学习模式

二、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

1、创境激发,发现问题

2、自主探究,利用资

源3、协作交流,相互促进

4、实践应用,内化知识

5、总结学习,建构意义

三、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解析

1、准备阶段

2、情境创设

3、主题探究

4、协

作学习5、迁移拓展

第三节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主体行为

以及策略

一、教师角色行为的重塑

1、角色观念的转变

网络化的课堂教学还要求教师成为信息技术的熟练驾驭者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学者。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教师是信息技术的选用者、设计者和

组织管理者

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学者

2、角色智能的提升

要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广播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基本理论修养及其他一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综合信息素养,包括一般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能力系统。

要提升综合信息素养水平。首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学习、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并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消除畏惧感,逐步树立学习——应用——适应信息技术的信心,形成终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意识和能力。

其次,在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有

针对性,有特色的校本实践

,形成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常规和习惯。

二、网络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行为的要求

1、学习观念的转变

2、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素养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使用的能力

3、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使用网络的良好习

三、学科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依据各学科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即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开展。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2、情境驱动策略

(1)体现教学的直观原则,使教学内容变得更

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内容。一,

模拟各种场面,如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历史面貌、重大事件等,使学生在教室中

就能体验到与世界情况类似的情境二,有些学科的实践内容不可能让学生亲自动

手实践和操作,如天体运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影响学生健康的实验等。

(2)通过生动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原有认

知结构和外界新刺激之间的认知冲突,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

(3)通过对情境的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饿、和能力。

无论创设何种性质的情境,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A、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B、情境创设要有多样性

C、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3、寓教于乐策略

4、多种活动方式并用策略

第八章教师合作教学的组织实施

第一节教师合作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意

一、教师合作的含义

所谓“合作”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目的,彼此经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互相提携、团结共进的联合行动,是双方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一起磋商、学习、工作的过程。

“教师合作教学”就是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某个教学主题,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合作的意义

1、教师合作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体现教师工作

特点的需要

2、教师合作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

需要

3、教师合作教学是新课程条件下满足学生学习

的需要

4、教师合作教学是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

需要

第二节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

一、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师合作教学

课题研究是校本娇艳的核心与龙头,也是教师合作教学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在学校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广大教师坚持从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挖掘校内资源,发挥教师教育实践的优势,依靠群体力量,充分体现了围绕课题研究教师合作教学的效果。

二、围绕课例分析的教师合作教学

这是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合作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课前设计与分析,课中协同与互补、课后反思与修正在内的,教师群体互相参与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

三、围绕主题沙龙的教师合作教学

在教师的合作教学过程中,常常选择一种形式活泼、方式灵活的主题沙龙模式进行。它既可以是同一学科内的教师的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教师的聚会。从内容来说,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展开探讨,也可以从典型的教学课例出发集中交流。主题沙龙形式新颖,生动有效,是教师合作教学比较前卫的一种活动模式。

第三节教师合作教学与学校教学管理的

变革

一、教师合作教学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二、建立促进教师合作的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任务

1、在教学管理中激活教师的合作意识

2、建立互助分享开放有效的标本教研制度

在推进校本教研制度方面可以分两步进行

(1)完善、实化常规教研活动

(2)开发、丰富非常规的教研活动

3、创造有利于教师合作的管理激励机制

(1)建立科学的选人机制

(2)建立广泛的民主沟通机制。

(3)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

(4)建立合理的奖罚机制

(5)建立和谐的竞争机制

4、强化教师合作教学共同体的建设

(1)合作教学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工作情境之中,并且其计划的内容并非在决定以后就一成不变,而是从实际教学情境出发,根据其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

(2)由教师自身结成的合作教学共同体是教师们对自身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的过程。

此外,在教师合作教学共同提的建设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其研究不必刻意向专业研究者看齐。二是教师合作教学共同体要注意寻求校外的专业引领。第九章家校协同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家校协同教育的意义

一、家校协同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二、协同教育能够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三、课程改革对家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

2、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构建学生的价

值体系

3、课程改革期望通过协同教育保障改革的顺利

进行

第二节家校协同教育的主要方式及操作

要求

目前,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的具体方式很多,常见的包括:1、学校安排开放日,2、学校安排家长日,3、举办学生作品展览4、个别约见家长5、非正式接触6、家庭访问7、家长参与、协同课堂教学8、家长参与、协助课外活动、9召开家长会10、学校利用文字材料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子女11、学校利用成绩单等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12、家校电话联系;13、建立家校联系卡14、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15、举办家长学校16、教师家长借助网络沟通

归纳以上家校协同教育的具体方式,我们认为家校协同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类。

一、召开家长会

1、了解家长,并进而了解孩子

2、为家长们的相互交流提供机会

3、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4、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水平

还要注意做好三项工作:(1)收集“家长书面建议单”,并装订成册,归类备查。

(2)对家长的建议或一件做出回应

(3)对因故为到会的家长,要利用其他时

间分别与其取得联系。

二、家访

为做好“家访”工作,我们认为,应该在操作上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家访的全员性原则,及时发现问题,确定

家访对像

2、遵循家访的时效性原则,把握家访时机,做到

“有备而访”

为“有备而访”我们需要做什么?

(1)备家长及家庭情况

(2)备家访目的

(3)备学生的在校情况

(4)备所要提出的问题

(5)被处理问题的设想

3、遵循家访的平等双向性原则,注意谈话方式,

把握分寸

4、遵循甲方的巩固性原则,对学生进行试试的督

促和评价

5、坚持在家访后些“访后感”

三、建立家长委员会

建立家长委员会要特别注意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1、整合各种教育力量

家长委员会的身份具有两个方面的独特性

其一,它是一种社会化的组织,因而,在对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协调方面,它甚至能发挥比学校更加有效的作用

其二,它是由学生家长构成的,代表着全体家长的共同需要,委员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了解孩子发展的状况,了解孩子发展的方向,同时对孩子发展的环境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2、组织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摘要:我校进一步完善了赣教云应用的管理制度,强化了教学通2.0的登录与使用,通过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使用所学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水平。怎样才能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呢?本文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1、带着问题和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和练习。 如:讲解鼠标的常见形状以及它的含义时。先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学习了 windows 窗口的很多 知识,在使用鼠标操作时,你们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的形状有没有变化,……”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表示:“不都一样,有变化!”“这节课就由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都有哪些形状,并且想想鼠标在这些形状时的含义!”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上机寻找了,只怕自己比别 人少找一个。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找出了鼠标的几种常见形状:箭头、沙漏、多向箭头型、小手和“I”等等,并且一一说出了他们的含义。 只要这样每节课设计一个主要任务,只作简单的讲解,提示一下相关的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带着任务去实践。学生操作练习时,教师就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简单的问题能够不作回答,让学生看书或相互讨论解决。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普遍存有的问题,统一讲解,实行指导。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任务设计要具有兼顾性,并有一定的过渡性、阶梯性,递进性,即要学生吃饱还要吃好。我们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水平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一些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不满 足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组织一些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成立信息技术课外小组,设活动课和选修课,有计划地展开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和准确引导学生实行主动自学,发现自身学习的障碍和缺陷。最终使学生从事工作后能对任何新出现的信息技术实行自主学习,适合处理未来信息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的需要。在完成相对应阶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他们能够根据各自的情况,适当加一些深层次的任务。 (3)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尤其突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更多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多媒体课件要优化整个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互配合,要使教学的整个过程恰到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借助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获得扩展,将课上的学习延伸到课下的学习,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促动学生全方位学习环境的形成。引导学生,对于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促动他们积极、自主地学习。 2、因材施教遵循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各自的理解水平上都有所提升。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他们耐心和关爱,当他 们取得了一点小进步时,教师就应即时表扬,协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比如在教学六年级学生“制作 表格”这个课的内容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表格的制作方法:插入表格、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修改单元格中的错误数据、调整表格大小、行距和列宽等,最终让学生都能制作表格。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信息技能存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注意学生信息技能的差异,将不利于学生信息技能的个性化发展,甚至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3、准确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 当前我们的小学生出生在信息技术时代,他们对信息技术非常熟悉。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范围狭窄、对电脑世界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电脑基本操作、文字录入与处理、画图、上网与聊天等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因为在家庭当中,学生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在学校,教师能够通过我们的信息技术课让学生们对电脑的使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提升学生对信息 技术综合手段的全面理解,避免他们陷入信息技术仅仅用来娱乐消遣的这样一种狭隘的理解当中去。

科学活动的教学组织策略

科学活动的教学组织策 略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在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发展中,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强调通过幼儿的主动的探究过程获得乐学、会学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 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要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教师应采 取适当的组织策略。 1、科学教育内容需求化 维果茨基说:“童年儿童早期是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的,学龄儿童按照教师的大纲学习,而学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教师的大纲变成自己的大纲的过程而定的。”其理论指出教师的大纲要变成幼儿自己的大纲,也就是说教育目标和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水平。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水平。 作为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内容,要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因为强烈的好奇心是驱使儿童主动探究的动力,兴趣是学前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主动从事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并使学习活动得以维持。没有兴趣,幼儿缺乏真正的学习动机。所以,科学教育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机。 科学活动内容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教师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科学内容。因为幼儿的生活中蕴含许多有趣的科学内容。孩子们经常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探究。从幼儿身边的事物,生活的体验中选择具体、可观察的内容,使内容接近幼儿的生活。科学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保 持长久的好奇心。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形成科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出发点主要是教材、大纲,而不是幼儿,这导致幼儿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改变出发点,去寻 求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活 动。孩子天生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幼儿感兴趣的许多事物和探究的问题, 就暗含着教育价值,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要倾听、关注幼儿的问题,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抓住教育契机,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开发、生成科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形成儿童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促使儿童进一步探究。 教师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在教师选择的内容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通过教师提问、幼儿讨论、让幼儿寻找相关的资料、组织参 观等活动,引导儿童产生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愿望。另外,对于教师预设的内容,给予幼儿自

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数控专业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摘要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根据学生、教师、学校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通过评价激发调动其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夯实学科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我专业的学生评价体系,现将讨论结果呈现如下。 关键词:新课改,评价体系,评价方法,改进策略 一、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评价内容上,重学生的评价,轻教师的评价;重结果的评价,轻过程的评价;重知识技能等认知领域的评价,轻情感、个性等非认知领域的评价。 2.在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上,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和标准还是考试和分数,且绝大多数重视的是终结性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权力还是由教师牢牢控制,很少有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和过程。 3.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与所谓的“应试教育”时期相比,各个学校已经逐步认识到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性,各类激励措施已如雨后春笋,但对评价的选拔功能却“时刻准备着”。 4. 在评价的对象上,“重硬件,轻软件”、“重结果,轻基础”、“重数据,轻潜能”已成为学校评价的“瓶颈”。 5.在评价的主体上,学生、教师只是“带手铐的旅客”,还不善

于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评价;不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不善于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 二、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策略: 教育教学评价对新课改的实施起着导向和监控作用。面对目前的实际,怎样按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去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这涉及到课改目标的落实,关系到课改任务的成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管理者行为的变化和切身利益。所以,应当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1、评价内容多元化。 学业成绩、考试分数是学生评价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全部指标。学生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方法、策略、能力、品质、心理、身体素质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不能单纯以分数成绩论高低、评优劣,而要通过各方面指标的综合性评价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这符合人才教育成长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规律。 2、评价方法多元化。 常用的评价方法除笔试外,还有口试、辩论、答辩、制作活动报告、研究论文、调查报告、问题情境检测、成长记录袋、学习档案等。采用多种方法评价,有利于准确、清晰、客观公平地描述评价对象的发展情况。

小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d6788060.html, 小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方嵘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8年第03期 [摘要] 课堂上教师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展示教学智慧,可以启发学生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个体智慧的形成。 [关键词] 智慧课堂,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开放性和自主性发展已经成为小学课堂的发展趋向。教师要根据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的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让课堂智慧化的策略。 一、寓教于乐,生成成功的案例教学 智慧课堂应当是学生在获得知识传授的同时是开心和欢乐的,并且对新知识是理解的,常说的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重点观察智慧课堂中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归纳。教师在智慧课堂中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在智慧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只是担负一名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角色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课堂传授的知识,而是成为课堂中主动思考的角色。教师在引导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事物本身的问题,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中把知识立体化起来。 例如,教师课前找好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图片剪好,上课时教师指向那类图形,学生就要直接拿出置于黑板上,然后让拿出图形的学生直接将图形对折,请他仔细观察,他对折的图形是不是被分成了原先的一半(1/2),再让他折一下就变成了4份,这里很自然地引出来 了二等分和四等分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分数。智慧课堂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折纸和等分划分的规律性,并对其中包含的知识要点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教师要让学生去充分享受,学生就能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探索规律和已有知识体系的建立,这就达到了我们常说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每经过一个循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功就会大大前进一步。 二、另辟蹊径,形成学生自由空间 教师对小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演绎要持鼓励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坚决摈弃满堂灌式的教学,要转换成学生式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负担和压力,在课堂中,活跃和轻松的气氛就会弥漫其间,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记忆新知识极为有利。这样的充满智慧的课堂存在,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夯实,才能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例如,有一瓶500毫升的饮料被喝掉了五分之一,问的题目可以设很多,如喝掉了多少毫升饮料,还剩下多少毫升饮料;剩下的饮料和喝掉的比,多多少毫升,等等。这样的题目,因

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

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研究 周国 (甘肃省会宁县大沟中学邮编:730790) 摘要:构建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不论是从教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一节课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关键,也是学生发展和进步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评价策略是值得每位科任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创建和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前提,所有的评价应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正如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得到阳光,不管是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之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畅欲所言,发挥其聪明才智,同时,其他学生和教师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别人的尊重及存在感。 二、注重评价形式多样化 (一)评价语言要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评价主导者整堂课,它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催化剂。课堂语言使用的好,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抓质量,提成绩,而大大忽略了教师语言素养的培养,在各个学科都有一个共性,即教师的评价怨言意识不强,甚至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及时评价,缺乏实效性和有效性。往往只是一句简单的语言,一语带过。比如用“很好”、“你真棒”、“正确”等之类的话,评价方式单一,主体多局限于表扬语,有针对性、激励性的语言很少。教师只重视结果评价,二对过程性的评价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为了丰富课堂评价,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平时多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运用诸多的、丰富的语言进行课堂评价。

例谈《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组织策略共6页文档

例谈《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组织策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支持幼儿主动去感知、操作、体验的学习环境?我们教师要依据《指南》,尊重幼儿个体发展差异,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活动中不断感知、操作、体验,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等学习品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指南》指出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来,体验活动的乐趣,我认为我们组织体育活动导入环节时,可以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继而将情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1.创设问题情境,直切主题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大班体育活动“丛林野战军”其主要目标是学习匍匐爬的方法。在活动开始,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小朋友们有没有在电视上看过解放军叔叔是怎样爬过草地的?谁来学一学?请每个小朋友去试一试,看谁匍匐爬的方法速度最快。”将孩子带入到问题情境中,直接切

入活动主题,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原来匍匐爬的方法不同,速度也不同,从而激励幼儿自主探索匍匐爬的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很清楚自己的活动任务,同时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 2.创设故事情境,入景动情 幼儿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且注意力容易分散,特别是小中班幼儿重复动作技能的练习会使他们易于疲劳,产生厌烦情绪,游离于学习之外。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一定故事情境,让幼儿入景动情,自主学习,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探索动作技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小班体育活动内容“练习手膝着地爬”中,我设计了“蚂蚁搬豆”的故事情境,构思了有趣的故事情节,蚂蚁妈妈的宝宝们长大了,妈妈鼓励宝宝们把手膝着地爬的本领练习好,帮助妈妈搬豆子,在搬豆子的路上遇到了种种困难,如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气,遇到大甲虫。听到雷声,躲到妈妈身边(即自主探索定向爬),遇到大甲虫,各自找地方躲起来(即自主练习自由爬)。整个活动中,幼儿入景动情,时而兴奋,时而紧张,每个孩子都专注于活动,主动探索动作技能。 二、组织讨论,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指南》指出,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体育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索环节,常常会出现动作技能不规范状况,作为教师,我们要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原则,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不能把特定的动作技能强加

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外语会呈现不稳定状态,产 生阶段性差异的变化。当他们初始接触英语时,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新奇感,对英语充满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他们处在接受语言训练最佳的年龄阶段,故学得也快,有很强的模仿力。但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很稚嫩,随着知识水平与心理要求差距拉大,一旦知识满足不了心理要求,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会引起学习外语的情绪变化。一方面,一些学生探秘心理更强,求知欲更旺盛;另一方面一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渐淡薄,甚至消失,滋生英语难学、英语无用的错误想法。为此,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根据学生阶段性差异变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要不断加以调整,保证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及自信心。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不要压抑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活化教材,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知识水平及表现能力的教学活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差异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在 活动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 围。如果是以听力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听力评价活动上;如果是以说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说的活动上。至于在以某种技能为主的活动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动,教师就不宜占过多时间面面俱到都加以评价。如听力活动课出现读的练习、写的练习,就无需对读、写一一加以评价。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会使学生迷惑, 不知该堂课应该注意哪方面的技能。 3.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 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 现象产生。 4.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总结。评价反馈的目的就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馈的信息量 大,客观性强。教师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再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反馈总结方式可采用写课堂教学小结,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或与学生交谈等方式。 第三,课堂评价形式就是保证评价内容得以实施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学习活动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等。我们可将这些形式划分为教师评价、学生个体评价、小组群体评价三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可将教师、学生个体和小组群体评价三者结合起来使用。但评价的具体形式要根据每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性质选用相适应的评价形式,教师无需将所有评价形式都在一堂课中体现。如,以口语训练为主的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单个说句、二人对话、表演游戏等活动,着重采用个体评价和教师评价方式;以听力训练为主的课,可着重采用个体评价与同座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读写为主的训练课,可着重采用教师、个体和小组相结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东光县南霞口镇段庄小学田伟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以应用为主,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课的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我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用先前学 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 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 “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 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 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 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 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 (1) 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 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 类属关系。 (2) 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 括关系。 (3) 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 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 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 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 例如: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 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

教学评价策略的几点看法

教学评价策略的几点看法 【陈家十二叔】 课堂教学评价是动态的,它要根据每一时期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而不断的变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标准,面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应该评什么?怎样评?如何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导航器、助推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主动接受新课程理念、自觉改革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教学文化等,都是需要探讨的新问题。本文仅就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木,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

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关注教师对章节知识的理解是否深透,能否抓住重点、难点及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之为学生所理解、掌握。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一些教师忽视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倾向。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要做到既实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反对单纯地强调教学形式的变化而不追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片面做法。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是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不搞生硬的思想教育,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和资源。课堂上,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师在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多方面地开发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教材是一资源,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资源。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各种

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内容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准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所以,建立以促动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应该是: 课堂教学评价是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也必须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一致。突出和推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的落实和“着力培养新一代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水平,交流和合作水平,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的目标实现。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新的课堂评价应该首先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反映教师的教学现状,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点,来促动学生发展,教师提升和改善课堂教学的实践。 课堂教学评价之目的在于促动学生发展,提升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在于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等基本功能。所以,课堂性评价以发展的目光来观察主体发展,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主题间的互动等,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收益,达到促动发展和改进的目的。 4、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实行课堂教学评价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不再仅仅作为信息而被简单传递,它应该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象。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促动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实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水平的过程。 5、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应是开放性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的多项、丰富、适宜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过程。因为主体创造力的巨大,决定了课堂教学中诸多具体表现是难以预测的,企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学行为是不恰当的。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留一定的余地。让青年教师丰富多彩、颇有创新精华之作,迸发出夺目光彩。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究 维新学校党万金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学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还准备一些计算游戏、拼图、简易加法、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上档键、光标键、退格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也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及其应变能力等。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他们在玩中学,学得有趣、投入,其乐无穷。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二、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行为,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就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教学法 建构主义强调创设有利于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十分必要,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法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知识。 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大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然后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比喻教学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学习计算机极为重要。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

教学策略

2.1:教学策略的概念 策略涉及的是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因此,可以将教学策略理解为: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相比,两者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只是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可供参照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不具有相对固定的属性;教学模式有一定的逻辑线索可以依据,它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学策略的结构性却显得不足,而且它往往比较明显地指向单个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也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中。 2.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 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提 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 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而提供先行组织者 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 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 使用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 种上位关系。例如,学习“蚂蚁”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那么“昆虫”概 念就是学生学习“蚂蚁”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数控专业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根据学生、教师、学校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通过评价激发调动其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夯实学科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我专业的学生评价体系,现将讨论结果呈现如下。 关键词:新课改,评价体系,评价方法,改进策略 一、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评价内容上,重学生的评价,轻教师的评价;重结果的评价,轻过程的评价;重知识技能等认知领域的评价,轻情感、个性等非认知领域的评价。 2.在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上,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和标准还是考试和分数,且绝大多数重视的是终结性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权力还是由教师牢牢控制,很少有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和过程。 3.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与所谓的“应试教育”时期相比,各个学校已经逐步认识到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性,各类激励措施已如雨后春笋,但对评价的选拔功能却“时刻准备着”。 4. 在评价的对象上,“重硬件,轻软件”、“重结果,轻基础”、“重数据,轻潜能”已成为学校评价的“瓶颈”。

5.在评价的主体上,学生、教师只是“带手铐的旅客”,还不善于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评价;不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不善于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 二、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策略: 教育教学评价对新课改的实施起着导向和监控作用。面对目前的实际,怎样按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去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这涉及到课改目标的落实,关系到课改任务的成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管理者行为的变化和切身利益。所以,应当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1、评价内容多元化。 学业成绩、考试分数是学生评价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全部指标。学生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方法、策略、能力、品质、心理、身体素质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不能单纯以分数成绩论高低、评优劣,而要通过各方面指标的综合性评价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这符合人才教育成长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规律。 2、评价方法多元化。 常用的评价方法除笔试外,还有口试、辩论、答辩、制作活动报告、研究论文、调查报告、问题情境检测、成长记录袋、学习档案等。采用多种方法评价,有利于准确、清晰、客观公平地描述评价对象的发展情况。

教学评价的策略

教学评价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 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所谓“适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 不同的学生,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是不相同的。如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优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常常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如学优生在解出难题或者对某题有新的解法时,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赞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会感觉很兴奋”。 针对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表扬—— 如果一位学优生回答的问题非常完美,我们可用极其真诚的语气说:“你说话时有条不紊,表达的内容条理清晰,你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很强,你努力了,能成为语言学家呢!”相信那位学生听了一定会自豪和兴奋的。而其他学生受了感染,也会纷纷举起手要求回答问题。 如果是一位比较腼腆的小姑娘回答了问题,虽然她的声音仍不很响亮,但她已经能做到主动地举手发言了,这是她的进步。我们应抓

住契机进行表扬:“今天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你说一遍刚才的答案,行吗?”相信小姑娘一定会非常激动的,以后的她也会越来越自信的。 简而言之,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心理,表扬学生需要的,表扬学生在乎的,这样的表扬式评价才会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两种方式的批评效果很好。 幽默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于诙谐之中。用一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让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他们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自省式批评。“批评的智慧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的批评者。”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较持久。 课堂评价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对自己的提出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第三、多元化进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因此,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