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县市域_多规合一_探索研究

浙江县市域_多规合一_探索研究

浙江县市域_多规合一_探索研究
浙江县市域_多规合一_探索研究

浙江县市域“多规合一”探索研究

洪明邵波

摘要:分析发改、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的主要规划,研究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规划的重点和主要内容,总结这些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规划之间的矛盾,提出“多规合一”的思路、计算线路、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重点分析研究了“四区四线”,为“多规合一”编制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发展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四区四线;多规合一

1 研究背景

1.1、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遵循规律,一张蓝图干到底

提出要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不变调、不折腾、不反复,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抓,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推进奋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1.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完善规划程序

提出加强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衔接。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

1.3、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发改委提出“三规合一”试点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县(市)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开展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时也表明将选择部分市县试点“三规合一”。近期国家发改委也在调研“三规合一”试点工作。

1.4、我省在“两规”衔接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省从2004年开始着手探索“两规”衔接的机制和路径,实现了“四统一”:一是统一建设用地统计范围;二是统一规划基础图件;三是统一规划用地分类;四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由省政府审批。在“两规”衔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省逐步推进“多规合一”规划奠定了基础。

2 多规概况

2.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发改部门负责编制和管理,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定目标和方向。由于发展规划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被赋予空前的战略地位和高度,使其成为统领各专项规划的依据。

2.2 城乡规划

由建设部门负责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称“城乡规划”),是对城乡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内容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40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并转发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6〕119号),要求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

2.3 土地利用规划

由国土部门负责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称“土地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时空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其确定的耕地保护底线、占保平衡原则、建设用地范围和指标审批制度,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有力手段,因而成为覆盖范围最广、执行最严格、影响面最大的空间规划。

2.4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由环保部门负责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以下称“环境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承载力及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利用强度的不同,从环境准入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等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明确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和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条件等,实现对有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区域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是环保部门参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综合决策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2.5 存在的问题

虽然城乡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四大规划职能明确,但由于四大规划独立编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导致长期以来四大战略规划存在内容不一致、相互衔接差等缺陷,不能有效起到空间统筹、优化开发、耕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其中:

发展规划关注发展目标与策略,重宏观轻建设,导致项目难以落地、政策缺乏空间载体,而被视作发展规划向空间领域迈进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由于过多的考虑功能区的政策属性,忽略了空间属性和发展属性,缺乏具体的空间界线,而且从规划编制层次分析,主体功能区规划目前只编制落实到国家和省(市)这一层次,在设区市及县市这一层面缺乏相关规划的指导,致使其难以落地,未能有效实施,其他规划也难以与之协调。

城乡规划关注的是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的用途、开发强度,以及不同区位土地用途的合理空间关系、土地开发的时机等内容,缺乏对土地占补平衡的统筹考虑,尤其是在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发展规模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低效、无序蔓延,导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在严格耕地保护的宏观背景下导致规划难以实施。

土地规划在县市层面对整个行政区的土地进行安排,但关注的重点是农用地、建设用地与未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别是耕地保护,由于只考虑土地的天然界线,不考虑与城镇化的关系,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设置犬牙交错,导致城镇布局结构不完整,基础设施难以实施。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通过设置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门槛,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达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是环保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批的基本依据之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城乡规划最具有技术和管理实力,但建设部属于专业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在综合作用的发挥上受到较大制约。国家发改委具有综合协调发展职能,但其空间规划技术力量与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行使区域规划职能力不从心,无法解决空间结构合理组织的全部问题,不能替代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国土资源部也是一个专业管理部门,空间规划的技术和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耕地保护为主要约束条件的单一目标规划体系,难以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各项用地供需之间的综合协调作用。环保局作为专业管理部门,空间分区只是为了明确不同区块的环境准入和控制要求,不涉及具体项目及功能的空间布局。

3 多规合一的难点

3.1 部门协调问题

行政部门的事权不同,立足点、思维方式和规划目标不同,规划方法和规划内容重点不同,导致部门之间协调问题突出。

计划经济下,各级政府是经济建设的实施主体,具有综合统筹职能的发改部门制定的发展计划,是政府各部门发展经济和管理社会的行动纲领,居绝对统领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地方政府职能发生变化,更多通过配置辖区空间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公共物品,吸引外部投资,实现地区经济增长。这就使得原本仅为落实经济发展进行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成为全面谋划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主管城乡规划的建设部门,也名不符实地充当起综合协调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是经济建设的载体,土地收益成为地方获得发展的核心动力。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中央政府执行最严厉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垂直管理体制,土地部门掌握了项目建设的最终裁决权,“土地规划”成为中央调控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工具。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环保部门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但是不像国土部门的垂直领导,在地方政府追求GDP的背景下,环保的影响力尚未真正发挥。

由此可见,四大规划作用地位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主管部门在政府决策层中的地位。部门为争夺规划的“龙头”地位,必然导致在规划思想上强调“以我为主”,规划范围追求全覆盖,规划内容力图“包罗万象”;“一个部门、一种规划”,使得四大规划范围相互重叠、内容相互渗透,彼此衔接容易出现问题。

3.2 法律地位问题

由于“多规”的法律地位不同,“多规合一”方式将面临法律地位难以界定、法律基础缺失的局面。首先,是对如此编制出来的规划的法律效力的界定:是强制性还是非强制性?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引起需要对现有法律关系的调整,涉及《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其次,法律对合并后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等管理主体的重新设定,涉及到对现行行政运作体制的大规模改革;最后,是对与法律相对应的已批准的规划成果的全面调整修编。可见,“多规合一”在目前是缺乏法律基础的,它的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关系复杂、程序漫长、难度极大的法律修订工程。因此,从维护法律运行的严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多规合一”目前缺乏法律支撑。

3.3 时序与基期问题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为五年,基期都有严格要求;而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基期没有明确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的期限为十到十五年;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期限也为十到十五年。四者之间期限不一,基期年也不一致,导致四规衔接在现状年与目标年的数据无法衔接。

而且四类规划的审批主体以及审批时间也不一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审批主体为本级人大,审批时间较短;而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主体为上级政府,审批时间不可控制(如浙江县市域总体规划从2005年开始编制,目前仍有个别县市的规划还没有得到省政府的批复);土地利用规划的审批主体为上级政府,审批时间也相对不可控。

3.4 标准和口径问题

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对城乡用地分类的编制不一,导致空间表达上比较混乱,且对地类的统计方面存在影响。发改部门和城乡建设部门对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统计口径方面没有统一(建设部门有一套严格的口径,而发改部门比较缺乏)导致不同规划之间在人口、城市化水平方面难以统一。环保部门基本不涉及的这些相关的数据,矛盾相对较少。

4 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多主体协同、多专业衔接、五统一落实”的原则,推进“多规合一”,解决内容重叠、管理分割、规划打架等问题。

4.1 多主体协同

即发改、建设、国土、环保等多个主体在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协同目标、结构、策略以及机制。

4.2 多专业衔接

即将涉及空间要素的交通、水利、地下空间、综合防灾及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专业空间衔接平衡、统筹布局。

4.3 五统一落实

即统一工作底图、统一指标内涵、统一空间布局、统一时序安排、统一实施保障。

5 研究重点

5.1 以空间数据统计为依据,明确统一的指标、目标

在现状空间数据调查的基础上,计算现状城镇人口、现状地均产出等数据,通过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分析,明确未来发展的人口、经济、产出效益等一系列目标、指标。

5.2 以城镇空间增长边界为主线,构建统一的空间形态

以全县市行政区域作为规划范围, 考虑城乡发展趋势和耕地保护要求,综合确定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建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边界(国土)、生态保护保护红线(环保)和产业园区界线(发改),形成全区域统一的空间形态。

“四线”相对位置示意图

5.3 以城乡用地分类全覆盖为主导,落实统一的用地功能

城乡建设用地以城乡规划部门的用地分类标准为主,非建设用地以国土资源部门的分类标准为主,整合形成城乡统一的用地分类。

5.4 以专项规划为指导,统筹布局各类设施线网

在四规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交通、市政、水利等专项规划的要求,预留廊道,统筹布局各类管线设施。

5.5 以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统一的空间管制标准与分类体系

从“多规”四区划分比较表中可以看出,各类规划的四区划分概念相似,且各有交叉,易造成混淆,迫切需要形成统一的标准与分类,来指导空间管制。

建设与国土四区对照图

5.6 以近期项目为重点,构筑统一的建设时序平台

建议近期规划期限为5 年,基本为一届政府的任期。“多规合一”重在协调,落在实施,将5 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耕地保护目标等与空间资源合理利用挂钩,最终将成为一届政府的行动准则,并成为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的投资指南。

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步。在规划建设部门现状人口、城市化水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本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趋势,由发改部门明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

第二步。在人口规模的基础上,考虑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结合国土部门上位规划下达的指标,明确中心城市规划用地规模、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第三步。在预测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园区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保证城镇空间增长边界与其他两个边界不相交。

第四步。在城镇空间增长边界范围内,由规划建设部门明确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并明确划分居住、商业、工业等用地类别。城乡建设用地以外的用地由国土部门明确划分耕地、园地、林地等类别。

“多规合一”技术线路图

7 研究主要内容

7.1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边界

城镇建设用地一般都选择在平原、盆地等地势平坦的区域,同时这些区域往往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多是长期形成的高产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周边的耕地,被钢筋水泥逐步蚕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为此,必须要多部门协调,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城镇发展需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界线,把永久基本农田划入禁止建设区进行严格保护。

7.2 划定城镇空间增长边界

近些年我国土地城市化远大于人口城市化,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对城市建设控制不足,没有划定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导致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必须要多部门协商,在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趋势和要求,明确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7.3 统一用地分类标准

统一数据与年限。建立共同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各类资源等包括在内的全方位的基础数据资料库,避免“三规”在基础资料收集方面的重复工作和引用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改变目前各部门技术标准口径不一致带来的开发管理混乱等问题, 建立一套面向社会的用地分类标准和技术规程, 对涉及到相同的空间安排, 以一套技术标准来执行。

7.4 统一图纸表达

将县市域所有空间规划要素在同一个空间平台上进行表达和协调, 为各部门提供现势性较强的空间基础数据, 以此作为避免“规划打架”的主要空间手段。

7.5 建立部门联合工作机制

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矛盾冲突较多,在现有体制下,“三规合一”要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构建新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由发改、规划、国土、农林、水利、交通、环保等多部门依据各专业法规合作共同编制“三规合一”规划,力图使规划编制体系与管理体系相互匹配,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参考资料

【1】徐东辉,“三规合一”的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2年。

【2】黄叶君,体制改革与规划整合——对国内“三规合一”的观察与思考,现代城市研究,2012.02。

【3】王天伟、赵立华、赵娜,“三规合一”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年。

【4】郭耀武,胡华颖.“三规合一”?还是应“三规和谐”——对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的制度思考. 广东经济,2010,(1):33-38。

【5】王天伟,“田园城市”“产业层级”说对实现“三规合一”的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现代财经,2010(1):65-68。

【6】韩仰君,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规”协调关系的思考,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年。

【7】赖寿华、黄慧明、陈嘉平、陈晓明,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河源、云浮、广州“三规合一”实践与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五期。

【8】王维山,“三规”关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技术重点的转移,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五期。

【9】关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试行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07)94号)。

作者简介:洪明,高级规划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罗湘璟,高级规划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邵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嘉兴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

嘉兴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市域功能定位与总体发展战略 第三章市域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规划 第四章市域空间利用规划 第五章市域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 第六章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第七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八章市域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背景

为统筹嘉兴市域的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嘉兴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复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嘉兴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定位 1、本规划是统领嘉兴市域发展的具有法定地位的纲领性文件。 2、本规划在充分尊重嘉兴市城镇体系规划、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基础上,以嘉兴市域的统筹发展为目标,对原有规划进行整合协调,构建区域性总体规划的新范式。 3、本规划以实现市域一体化发展为宗旨,统筹嘉兴市域的各种发展要素,建设网络型特大城市。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年)及《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浙江省建设厅县(市)域总体规划导则(试行)》(三稿) 8、《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 9、《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带发展规划》 10、《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1、《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资溪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结合整体规划,推动镇村联动建设。要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 根据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从全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辐射能力强、要素集约、功能多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示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和“农民筹资投劳、整合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三点结合的投入机制,突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在2015年,我县率先将高阜镇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其他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导,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农民民主议事程序,落实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实际先行先试,在局部村点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 4、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5、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势,发挥县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的主要内容 严格按照我县乡(镇)村联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全县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围绕“三区一园”、“四类村” 和农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庄产业规划。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个模式、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做到依山就势、聚散相宜、错落有致,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引导农户向中心村集中,新建房屋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政策规定标准,严禁村庄规划区外新建房屋。 2、整治农村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确定拆除的危旧房屋、猪圈、厕所、院墙必须无偿拆除到位。对村庄内河流、沟渠、池塘进行清污,对村庄内水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9-07-18T14:13:46.12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谢芙蓉 [导读]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530000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乡村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各方关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概念于2014年首次提出,并在全国部分省市先期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工作。由于缺乏规范指导,该类型规划的编制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以东兴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探索乡村建设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思路,以期为同类型的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东兴 1引言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普遍关注。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管理,对乡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推进作用。但是,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区域协同的规划思维,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就村论村”“就规划区论规划区”的现象发生;二是公众参与不彻底,在村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村民及公众作用相对有限;三是各类上位规划或相关规划因其宏观性难以有效指导乡村建设;四是过于关注空间整体形象的塑造,实用性较差,难以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诸多规划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缺乏有效衔接[1]。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是在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统筹县域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设施配置、风貌特色和建设管理等问题,构建以乡村为核心的规划框架,探索符合乡村实际、指导性强和实施性强的规划理念、编制办法和实施策略等,实现乡村规划的改革和创新[2]。 编制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协调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2东兴市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2.1基本概况 广西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东南濒临北部湾,西面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总面积590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东兴市下辖东兴、江平、马路三镇,31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驻东兴镇。全市户籍总人口14.96万人,常住人口15.92万人,其中村庄总人口88117人。 2.2乡村发展特征 (1)经济发展特征 2017年,东兴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6471元,明显高于周边上思、凭祥、宁明、扶绥、合浦、灵山、浦北等县(市),亦远高于自治区11325元的平均水平。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6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农业经济对市域整体经济发展贡献较低,单纯发展农业很难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口比重较2013年呈下降趋势,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持续增大。播种面积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加剧。 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但尚未实现有效整合,乡村旅游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旅游未有效促进民富。 图1 2011-2017年东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2)空间分布特征

铜陵郊区域乡村建设规划2017-2030

《铜陵市郊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17-2030)》 简介 一、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0年.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郊区全境现辖6个乡、镇、办事处:分别是桥南办事处、大通镇、普济圩社区、灰河乡、铜山镇和铜陵市郊区安庆矿区办事处,区域面积约266.72平方公里。 重点研究范围:中心城区范围之外的乡村地区。 三、规划目标:山水乡村、文化胜地、滨江农业体验基地。 四、镇村体系与居民点划分 1、镇村体系建立:根据各乡镇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和上位规划要求,郊区镇村体系划分为:重点镇(大通镇)—一般乡镇(灰河乡、铜山镇、安庆矿区办事、普济圩社区)——中心村——基层村。 2、乡村居民点划分 结合各居民点发展现状和优势条件,对所有居民点进行扁平化管理,将区域内居民点按照实际情况划分为: 2.1、新村社区:位于城区、镇区附近、老乡政府所在地、村民比较认可的老街道周边的村庄或是因搬迁而集中安置的村庄,逐步建设成为集生产、生活和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村社区; 2.2、旅游型居民点:随着山水自然风光及民俗文化古迹等旅游载体的挖掘和重现,形成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主导的居民点; 2.3、混合型居民点:以周边村庄服务为基本单元的居住、服务均衡发展的居民点。即村庄规划中公共服务中心所在的中心村。 2.4、生活型居民点:以现代农业、畜牧养殖业为主要特征的村庄,或是交通条件较差、产业支撑一般的村庄。 五、乡村整治 将郊区乡村居民点整治划分为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型、环境整治型、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型三种类型。 1、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型 特点:严重空心化、居民再建意愿低、发展潜力小的居民点,或未来将进行搬迁的居民点。 整治方向:以基本生活保障及安全为宗旨,完善安全给水设施、安全道路设施、安全电力设施、消防设施等及实现危房加固。 2、环境整治型

[重点]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重点]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资溪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结合整体规划,推动镇村联动建设。要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 根据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从全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辐射能力强、要素集约、功能多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示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和“农民筹资投劳、整合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三点结合的投入机制,突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在2015年,我县率先将高阜镇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 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其他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导,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农民民主议事程序,落实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实际先行先试,在局部 村点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 4、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5、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势,发挥县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的主要内容 严格按照我县乡(镇)村联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全县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围绕“三区一园”、“四类村”和农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庄产业规划。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个模式、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做到依山就势、聚散相宜、错落有致,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引导农户向中心村集中,新建房屋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政策规定标准,严禁村庄规划区外新建房屋。

1424.城乡统筹下的重庆主城城郊农村规划探索——以《九龙坡区黄金堡村村规划(2010-2020年)》为例

1424.城乡统筹下的重庆主城城郊农村规划探索——以《九龙坡区黄金堡村村规划(2010-2020年)》为例 摘要: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实践区,重庆近年来对不同地域的村庄规划都作了积极的探索。城郊农村因特殊的区位、直接受城市影响的特征,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也较其他地域更为明显,面对的挑战也更为多元。笔者试图基于城乡统筹的理念,从村庄规划的理念与核心内容、村庄空间管制区划、村庄产业发展选择、村庄人口预测与居民点布局、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探索城郊农村规划内容与方法,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实践。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郊农村规划对策 1 研究背景 1.1 重庆主城郊区农村“城市化”与“边缘化”问题并存 重庆主城城郊农村1相对于远郊区县的农村地区,深刻的受到主城区快速城市化、产业化的影响,在经济社会结构、居住生产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诸多不同特点,包括农村建设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交通方便,公共市政设施配套较完善等,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城郊农村相对主城低成本的土地资源与劳动力,成为主城下游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如九龙坡区的海龙村集聚了数十家摩配小型民营企业,人口由原来的2000人迅速增加至10000人,然而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厂房的大量建设,却给当地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二是城郊农村特殊的区位条件,受到主城强大的吸引力影响以及对主城现代化生活环境的向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主城迁移,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现象突显,经济社会日益衰败,如巴南区红星村。如何避免“城市化”与“边缘化”的出现,规避市场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郊区农村的健康发展,是重庆主城城郊农村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2 重庆主城扩城发展背景下的城乡互促共进的总体要求 按照国家关于“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改革试验区”的总体部署以及“两江新区、西永保税区”的批准,根据总体规划,重庆确定在“城市现有建成区以外,内环快速路与外环高速公路周边约400平方公里的地段内”进行集中成片、综合配套的扩城建设,扩城地区的发展势必将引起主城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的演进、调整和重构(王法成、范颖、余颖,2012)。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重庆主城的建设应“正确的处理需要和可能、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城市和农村、发展和保护的关系”2,统筹主城城乡用地、人口、产业的要素组合与分配,明确城市建设区与城郊农村地区在主城空间格局、功能、产业方面的定位与分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因此研究城郊农村的建设方式与发展策略,也正是把握主城扩城建设的机遇,探索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道路。 1.3、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实践背景下主城城乡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

本编制规划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评分或检查依据。

前言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十三五”期间,围绕***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针对在发展中存在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主要问题,集中力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出特色,加快生态乡镇建设;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县、镇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结合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将***村打造成为以蔬菜大棚种植为主的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区。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与作用 本次规划工作的目的是:以***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生产结构,

将规划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共同协调发展。 具体讲,就是在调查了解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村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一规划与合理利用村庄用地,综合部署村庄经济、文化、公用事业及防灾等各项建设,统筹解决各项建设之间的矛盾,相互配合,为村庄居民提供适合我县特点、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为了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方针,围绕增收致富奔小康,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村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为***镇农村住宅建设探索一条合适的路子。 在规划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做到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立足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方便群众生活和生产,保障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争为整体推进镇政府“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示范和依据。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xx镇葵坑村、xx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15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乐清市域乡村建设规划

乐清市域乡村建设规划 一、编制目的 为解决乐清市乡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适应新形势下乡村规划建设的需要,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编制乐清市域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二、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镇规划标准》,2007年 (二)相关文件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 号) 2、《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办发〔2015〕49 号) 3、《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 号) 4、《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浙发改规划〔2016〕506号) 5、《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6、《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相关规划 1、《乐清市域总体规划(2013-2030)》 2、《乐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6年修编) 3、《浙江省乐清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 4、乐清市各乡镇总体规划 5、乐清市各村村庄规划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7年——2020年,对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远期:2021年——2030年,对接市域总规。

四、规划范围 乐清市行政区划范围。 五、五年市域总体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乐清市的奋斗目标是确保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实现“四翻番”,着力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乐清市域乡村建设近远期发展目标 近期发展目标(2017-2020);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近期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强化农房设计服务,彰显浙南农房特色。有序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和旧村改造工作,努力创建规划布局科学、村容环境整洁、创业增收、村稳民安、家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远期发展目标(2021-2030):结合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对全市的农村建设进行全面总结、完善,使得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平等、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城乡空间格局,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根本提升,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瓦解,城乡差距基本消失。 七、市域乡村体系规划 乐清市现设8街道14镇3乡,共有28个居民区,23个社区,911个村民委员会。 针对现状情况,以“乐清中心城市”为一级乡镇,其他乡镇为二级乡镇,其村庄均在城镇规划建设区内。 以城郊结合部村、产业发达、人口集聚度高的村庄为重点村。 在乡村产业、风貌、文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资源的村庄,为特色村, 其他村庄为一般村。 由此建设一个由各乡镇组成的人口规模较大、职能分工明确、空间联系紧密的市域—乡村复合体系结构网络。由传统的“城镇体系+村庄体系”转向新型的“城—乡体系”,中心城区、城镇范围内和周边的村庄形成“城—村”片区、“镇—村”片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和周边村庄形成“景区—村”片区。强调乡村发展建设的地域差异与多元化,形成“城镇型社区—新村社区(重点村)—旅游型居民点(特色村)—生活型居民点(一般村)”的复合结构体系。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 见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规划委、天津市建委、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重庆市规划局:近年来,各地贯彻落实中央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部署,积极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国来看,乡村无规划、乡村建设无序的问题仍然严重,乡村规划照搬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脱离农村实际、实用性差的问题更为普遍。为扭转这一局面,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关于“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要求,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树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乡村规划理念 (一)新形势下更加重视乡村规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各地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树立建设决策先行的乡村规划理念。在没有基础设施等建设决策、缺乏建设项目保障的前提下,盲目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县(市)人民政府应针对本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薄弱环节,先行作出建设决策,依据建设决策推进乡村规划编制。 (三)确立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及主导地位。村庄内许多建设项目如供水、道路、能源、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的决策权不在村里,而在县(市)。在缺乏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盲目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往往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要坚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建立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依据和指导的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体系。 (四)建立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的乡村规划编制机制。乡村建设涉及的主管部门比较多,缺乏统筹协调,仅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单独编制乡村规划,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要建立县(市)人民政府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参与、专项建设项目统筹、“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机制。 (五)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简单由城市的规划院所编制乡村规划的做法,往往忽视村民参与和需求,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要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六)创新乡村规划内容。乡村规划的内容构成照搬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内容繁杂,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应明确目标、统筹全域、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区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村庄规划应遵循问题导向,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重点,本着实用的原则简化规划内容。 二、着力推进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县(市)人民政府统筹乡村空间、资源、设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依据。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应作为县(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编制。已编制总体规划、但乡村建设规划不完善的,应按照本意见要求修编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 (一)目标与任务。 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市)要完成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明确乡村体系,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指引。通过规划编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果桂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自身编制实践,对规划编制内容“乡村建设规划目标、乡村体系规划、乡村用地规划、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乡村风貌规划、村庄整治指引”的编制深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相关规划内容进行了反思,对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期对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关键词: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人口规模,用地规划,建设指引 1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重工业生产为重心,乡村建设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建设异军突起,同时也伴随着乡村环境的不断恶化;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统筹进入实质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国对乡村建设日益重视,提出一系列提高乡村经济水平,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相关政策。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稳步实施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被普遍关注。已有《城乡规划法》虽然明确了乡规划和村规划,但对编制规划的地域划定权是否必须赋予地方政府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对区域协调性质的“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及“镇(乡)域村庄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法》没有规定进行单独编制,只是将这两个规划作为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或镇总体规划中的一个章节内容,使其缺乏具体的条款说明,且相应的管理权限也不清晰。因此,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实施统一的管理和综合协调。 从技术角度来看,以往的县(市)域乡村规划体系,村镇体系的规划采取“简单等级型”模式,规划重心主要在城镇,忽略乡村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导致村庄规划内容繁杂化,不利于村庄规划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规划对县(市)域乡村规划体系进行完善,以“综合统筹型”的县(市)域村庄建设规划替代“简单等级型”县(市)域村庄建设规划,使村庄规划实用简单化,便于落实实施。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

到XX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 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 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 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 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 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意见建议 一、对沙坪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意见建议 1.村域综合现状部分,均为空泛的文字阐述,缺乏对现状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应该附加数据说明,便于定位准确。村域设施现状中,应该对现状用电量、用水量,适龄上学孩子数量等予以说明,为后面设施规划提供支撑。 2.人口预测公式编辑不准确。 3.集中居民点搬迁安置后,对原有宅基地进行复垦处理,应对拆迁量、改造量进行预测。 4.按照《佛坪县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指导细则(暂行)》中村庄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的要求,规划中应该梳理出沙坪村现状建设用地面积、规划集中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村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宅基地复垦面积、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表格形式予以说明。 5.道路交通规划图中,应对主要道路的出入口宽度、转弯半径予以标注说明。 6.产业布局规划不明晰,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现状缺乏深入分析,应明确各类产业在总体中的比重。结合村庄实际、村民意向,与村镇协商后再合理规划具体产业发展项目,并以表格形式对产业项目发展指标、增长情况、主要内容和规模等作以数据说明。 7.图集中仅对近期(2014-2017)的沙坪居民点进行了设计,应将远期(2018-2020)涧槽湾居民点一并规划设计。 8.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空泛,对基础设施的种类、规模、

数量无任何说明,缺乏数据支撑。 9.用电、用水量预测应按照近期,规划期末进行分别预测。 10.建设项目应该按照建设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及规模、估算投资、项目实施年度等以表格形式体现。 二、对三河口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意见建议 1.对上位规划的解读不够,规划应依据《佛坪县大河坝镇总体规划(2007-2020)》对三河口村的定位进行编制。 2.要注意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应当依据最新规定做规划。对村域综合现状、实施现状等调研不够,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参照镇、村、组意见,准确定位规划。 3规划成果应在说明书和图纸的基础上增加文本,并在文本中对强制性内容进行下划线标识。 4.规划在大河坝镇镇区西南部、三组形成两个居名点,应从库区移民、人口分布、选址等方面进行论证。 5.集中安置后剩余的村民危房、土坯房,应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方案,是改造还是拆除?并提出改造量和拆除量。 6.产业规划目标不明晰,对产业现状缺乏深入分析。应考虑库区蓄水后可用的土地、林地资源、结合村民意向,合理规划具体产业发展项目,并以表格形式对产业项目发展指标、增长情况、主要内容和规模等作以数据说明。 7. 旅游配套设施规划中,应结合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对项目规模、拟选地点等作详细阐述。

安徽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安徽省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精神,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要求,为指导和规范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安徽省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全省县(市、区)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1.3 编制主体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建立政府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参与、专项建设项目统筹、“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机制。 1.4 规划定位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统筹乡村空间、产业和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依据。 1.5 规划任务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结合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特色小

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从县域层面梳理并确定乡村适宜的发展路径与建设模式,制定乡村建设项目库,实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 1.6 规划理念 绿色生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做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融合,营造良好的乡村地区环境。 城乡统筹。从县域整体层面谋划乡村发展,推进乡村产业特色发展,促进城镇设施向乡村延伸,构建区域功能协调、城乡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与支撑体系完善的城乡系统。 多规融合。贯彻多规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将规划、发改、国土、环保、交通、农林和水利等部门的规划要求和建设项目在空间上统一起来,实现乡村规划“一张图”。 彰显特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地域特点,彰显乡村特色,传承历史文化、乡风民俗、传统建筑等,展现田园风貌,塑造乡村特色风貌。 1.7 规划期限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重点制定近期五年行动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远期展望至2030年。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完整版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夏利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事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1 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 GB 5768.2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 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GB/T 30600 高保准农田建设通则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 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建标109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美丽乡村beautiful village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