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推荐]高考文详解言文教案――如何复习与解题

[精品推荐]高考文详解言文教案――如何复习与解题

[精品推荐]高考文详解言文教案――如何复习与解题
[精品推荐]高考文详解言文教案――如何复习与解题

高考文言文教案――如何复习

一、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及应试对策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其在试卷中的分数由18分增加到20分,占试卷总分的13.3%。从题型看,1990年以来,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题量由8道、7道逐渐稳定在近几年的6道。能力测试点多年不变的常见实、虚词的理解,古今词的辨析,文言句子译文的正误辨析,信息筛选,文意把握等。此外还曾考过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如1991年16题“东宫”是谁的代称,1995年14题“先君”“夜分”是什么意思,

19

97年15题考了“陛下”“臣”“卿”“朕”,1998年18题考了“有司”“首领”“春秋”等)。

2002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又有了较大调整,在文言文方面的调整除了赋分增加,主要是把文言句子译文的辨析从阅读题中抽出,由Ⅰ卷移到Ⅱ卷,由选择题变成主观题,直接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增加的2分,就是增加到翻译一项中。

(一)、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

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如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胡质传》“裴松之注”,1999年苏琼选自《北齐书·苏琼传》,1998年李若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等,以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今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如1991年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如前所述,这是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

(二)、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习惯,自然复习方式也不能强求一律,从教学实践看,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有熟练地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

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

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

二是倒啖甘蔗法。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证。

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个题,近年来的考点一般都是信息筛选和文意把握,前者设问点定在把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等。如2001年《田单列传》,考了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问题;2000年考了能说明胡质父子“清慎”的问题;1999年考了苏琼善于“处事”的问题;1998年考了郭永刚直抗上的问题等等。而最后一个题目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选肢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把读过原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

2.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如1990年第15题,“上车弗谢而去”中的“谢”,有以下几个义项:A.急欲B 告诉C.感谢D.告辞,不联系语境就弄不清是“谁上车”,“谢”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知道“上车”的是田单,因另一个人鲁仲子跟他说了他不喜欢听的话,于是他生气而去,所以这里的“谢”是“告辞”的意思。又如1992年第12题的“除”,1993年第12题的“勤”等都是结合语境考一词多义。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面逐渐扩大,由考一个词扩展到考几个词,如2000年、2001年的第11题,就分别考了“省、审、樵、信”和“拔、附、乘、北”几个实词。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必须结合语境。

至于文意整体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离不开原文,离不开语境。

3.认真细致地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如前所述,2002年翻译文言句子将在第Ⅱ卷单独设题,文言文翻译的三字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当然是应追求的目标,但这毕竟是对专业翻译的

要求。作为高考,应特别注意一个“信”字,即以直译为主,按照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只有难以直译或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酌情采用意译(只翻译原文基本意思,不拘于原文词句特点)。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因为,文言文翻译测试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如果重点实、虚词或活用的词语译不出,当然句意的表达要受到损害,这自然要影响得分。如1997年第16题,理解“徒流及死,具有等差”一句,就必须注意辨析“徒、流、等、差”等词是否译出,否则就没法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要灵活运用“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翻译效率。

4.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题目,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文细加分析,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一一对照,方可保证没有疏漏。例如,1998年高考第22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项。其他三项BCD都没失误,只有A项“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原文实际是在李若水“章再上”,而后“乃止”的,并非当即接受他的意见。这一题目的设计,若不细致推究,必然会做出错误判断。

(三)、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的问题

文言文试题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由于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因而不可忽视。可以说,一个考生语文试题的总分能否进入高分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Ⅰ卷,而文言文又是第Ⅰ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文言文失分太多,第Ⅰ卷的分数上不去,进入高分段则很难,这是许多考生多年的答卷实践证明了的。而作为选择题的15分文言文题目,如果细心推敲,实际极有希望得满分。

那么,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哪些具体问题呢?

1.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语文试卷文字多,容量大,除了语言知识运用题,还有阅读、写作等;又加上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处于首场考的地位,因而极易造成考生的紧张心理,致使许多考生在做文言文题目时,读不懂甚至读不完原文就急着做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答好题目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安排好时间,一定要读懂读完原文再做题,要牢记“磨刀不误砍柴功”,“读”就是磨刀,是“砍柴”的基础。

2.克服轻“敌”麻痹心理。文言文试题选材稳定,题型稳定,测试点稳定,致使许多考生产生错觉,认为文言文题目真的简单,分数唾手可得。其实,高考任何层次、任何测试点的题目既有较易的题,也有较难的题,实在轻视不得,麻

痹不得。事实上近几年的文言文试题得分率虽然由1997年的0.48到2001年的0.6以上,逐年提高,但从文言文测试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水平看仍不十分理想,所以应指导他们努力做好每一道题,以提高得分率。

3.做书面翻译题除了注意准确体现原文的意思外,还应注意语言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工整、清晰。有的考生或许认为文言文翻译考的是“翻译”,只要意思对即可得分,其他方面“差点”无伤大雅。孰不知每年考生多,阅卷的时间短,考生答卷的整体质量一定会影响阅卷人的印象和情绪,可以肯定地说,如果题目翻译得好,但答卷态度不严肃,不认真,书写潦草,一定会影响文言文的得分。

4.注意选择题中障碍的设置。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文言文阅读由于采用选择题,命题人在选项的编制方面必然也会设置一些障碍,以检验考生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文言文试题中常设的障碍主要有:

①用已知的干扰未知的,例如文言文实词的考查,又如古今词的考查。

②在对文意的综合考查时,常常采用混淆是非的方式。如2001年第16题,题干要求选“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所给的四个选项,ABD在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没有错误,C项“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之所以错误,主要在于他是否“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原文中的表述是“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军”,这里送给燕军的是金千镒,而并非富豪自身打入敌军作内应。同样,1999年第16题错项设置也采取了混淆是非的方式。

③断章取义,即有意将原文有关事件的经过搞乱,做出一种错误的结论。如前所述的1998年第22题的考查。

二、文言文阅读要善于借助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高考易丢分的一项。高考的文言文阅读,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了解文言段是什么文体,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道写的是谁,大致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具体语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借助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借助设题和选择支,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后,借助这个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由于前边的粗读已经理出一点头绪,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原来没弄懂的地方就变得比较好懂了。如果碰到比较难的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有些同学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

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考生应该知道,所选文言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二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要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也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高考临近,在做文言练习时,要注意多积累考试经验。

三、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数量增多,课文难度增大。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高中生在两年半时间里(一般高三上学期就结束课本教学了),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及时,巩固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课上出现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的现象是丝毫不足为奇的。然而,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结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

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

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

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三、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

接,

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

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四、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一)、以题知文法

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因而可以用“题源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来概括命题的指导思想。作为“题源”的文言文段,多出自教材之外的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同时又为保证答案在课内,保证考查范围不“超纲”,所选文段一般不是节选其中一个现成的片断,而是缀联写人叙事纪传体史传文的若干片断而成的一篇完整文段。

如2002年全国卷文言文段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约3000字,短文不足600字,第15题的四个选项与短文的几组人物及几层意思之间就存在如下的对应关系:

这样的短文在结构上一般分成几层,通过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物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品质特点;在思想内容的取向上,又重点选择以下人物:名将、忠臣、良吏、孝子等等,这种思想内容的取向,设题时又往往作为“筛选信息”题的筛选标准进入该题,当然也为读懂这篇短文设定了某种方向,或者说作出了内容提示。

如果说知识储备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的话,就解答高考文言文试题而言,则应该以解答能力题为基础,进而完成知识题的求解。以题知文,知文索解,这正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求解的基本方法。

(二)、文意索解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什么人做(说)、怎样做(说),对谁做(说)等等,都是前后照应,相互制约,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生联系的,这些联系的方式,为推断词语的含义提供了线索,成为文言知识题求解的重要途径。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常见的线索有:条件因果、承接延续、描述例解、手段目的、同位互注等。

下面是2002年全国卷第15题为例,说明如何通过线索推断文意来完成文言文阅读能力题的问题。短文的第四层“从卫青出战”与该题选项D发生对应关

系:

原文:广谓其麾下曰:“……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D项……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原文中“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乃“引刀自刭”的原因或条件,选项由果而溯因;何谓“对刀笔之吏”?理解为“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上文交代过,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如此一个将领,面对如此委曲,却无力这样做,显然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是不屑接受执法官吏的审讯,而主动承担过错。

(三)、语法定位法

对于文言知识题而言,准确答题必须掌握包含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第一层次是语法结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相对固定的位置以及相互搭配关系;第二层次是主要词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第三层次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文言实词的词类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出现破例的情况,称之为词类活用;文言虚词在用法上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以及文言句式上语法结构成分出现移位的问题,又称之为特殊句式。

即使是2002年全国卷新增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来答题,难以驾驭的语言操作也会变得有章可寻:

原句是“其李将军之谓也?”运用第一层次知识模式:[其] 李将军之谓也?运用第二层次知识模式:这是一个主动句,及物动词“谓”作谓语,上文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谓”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作主语;“李将军”是动作行为的受动者,作宾语;“其”位于谓语之前,副词作状语,表推测语气。运用第三层次知识模式:主语“这句话”省略,“之”是提宾助词、宾语前置句式的标志。答案:(这句话)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五、语文注意加强综合训练

提示:从今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看,考题前面几小题变化估计不是太大。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学生考后普遍反映,词语解释题形式不好,今年可能不会再考了。而成语运用题,则会越来越注重语言环境的搭配问题,会相对较难把握。

六、文言文阅读注意拎出关键字

在语文高考中,阅读题一直都是容易失分的题目,其中文言文阅读,应予以重视。从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选材看,大都是从《史记》中选取的。这是

因为《史记》文化含量高,但文字含义浅、易懂,适合用于出题。因此,综合分析,今年的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可能仍不排除是从《史记》中选取材料的可能。文言文阅读的出题模式相对固定,但是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变化较大。以前都是客观题,即卷面给出A、B、C等几种可供选择的答案,让学生自主判断选择,难度较小。但自2002年起,文言文翻译题变成了主观题,即卷面只给出被译句,内容完全靠学生自己翻译,这就大大增加了难度。

去年高考中,该小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考生应提高警惕。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不要忽略虚词的存在,它往往会对学生组织语言顺序的能力产生误导,引起学生忽略对句中部分实词的翻译。另外,在翻译时,学生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拎出关键词,这将直接关系到答题的评分。而对于这一点,很多考生由于文化积累和知识面的限制,难以准确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即不要放过对每一个实词的注译,这样才不至于丢分。

阅读题中的现代文阅读仍将是2篇文章。以往第一篇阅读通常都是纯科技类材料,但去年该题是一篇关于沙尘暴的文章,综合性比较高,人文含量也高。据分析,今年的科技文可能仍沿用这一类材料,学生在复习时应注意音、美、史、哲等各方面的综合了解,但该题难度应该相对较小。

阅读题还有一篇材料是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取材散文,但2002年高考采用的是人文含量高的“知音”散文。综合性较强,题中要学生自己组织作答。从考后情况看,该文的得分率较低。今年该文的选材和设题可能仍偏难,可能侧重于让学生自己从文中选取信息和整合信息。

七、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及对策

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试卷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今年添加了语句的翻译)。其相对稳定性不仅表现在考点和题型设计上,还表现在所选文章(语段)的体例上。对历年来选文体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94年至2001年高考中,只有2001年例外),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试题设置的六个小题中(现改为五个),有三个小题(B层级的句子翻译理解和C层级的分析综合)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考生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学生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得分概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是现实而有益的。具体的对策有:

(一).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从94年到2001年的8段高考选文中,交代职官变动的句子在40句以上,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二).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我们举例来说明:在很多高考复习书中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这么一段:

……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

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就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

“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加点的词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可见,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

(三).掌握针对此类传记文的阅读步骤。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的阅读应该有不同方法。考生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根据这种目的,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初读文章。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的话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再读文章。利用好文言最后那道题(还有11实词解释题和14题句子翻译题)来推断。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核对文章。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八、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九、六方法四看二技巧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贯

具体地说:

1、对待字词,我们要做到“字字落实留删换”,“字字落实”是文言翻译的要求、标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和标准,我们要对字词做到“留删换”。

“留”,就是原文中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

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对待句子,我们要做到“文从句顺调补贯”,“文从句顺”是文言翻译的要求、标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和标准,我们要对语句进行“调补贯”。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具体参见本网站中的“文言文翻译课”)

古诗鉴赏

四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中关键词句,四看注解

这就好判别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帽子(是警帽,是军帽,是头巾?这是区别身份的重要而明显的标志),二看他的眼睛(是有精神,是不振作,是温暖,是冷竣?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三看衣饰(是绮罗,是布衣,是制服,是便装?能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审美位味),四看鞋子(是皮鞋,是运动鞋,还是拖鞋?往往是对一个人处在如何一个具体环境的暗示)。

现代文阅读

二技巧:

1、把问题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判断

高考阅读要求是理解语句在“在文中的意思”,离开了具体语境,是不行的;而且,从许多题目来看,从上下文往往都能找到答案,有的甚至抄一下就可以的。

2、回答要具体

要有“点”的意识,一句一句地说,说得清楚而分明。不可含糊笼统。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能逐渐扩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理论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审计“免疫系统”

论就是从这一进程中凝练出来的。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全套教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低分作文的弱点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压缩语段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学会分析议论文事实论据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访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开好凤头扣人心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扩展语句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四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五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六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考场作文文采训练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观点型命题的审题立意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四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型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综合运用之漫画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

小说探究主题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鉴赏导学案(四) ------- 探究主旨意蕴 【导学目标】 1.学会概括小说的主旨。 2、掌握主题类探究题和社会类拓展探究题的题型特点和探究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学会概括小说的主旨。 2、把握主旨类探究题的答题方法。 (自主学习):朗读法 【考纲解读】 《考纲》明确要求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能够“理解作品反应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在小说阅读中,往往要求我们能够通过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节分析来概括小说主旨,体味作者情感。 【知识梳理】 1、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2、小说 (1) (2) (3) (4) 3、“概括小说主旨”包括四个要点: (1)小说叙述了什么样的事件? (2)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3)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 (4)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 (小说通过叙述了……的事件,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一种……的社会现象,弘扬赞颂或揭露抨击了一种……的风气,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4、归纳主题的主要方法: (1)抓人物形象; (2)抓情节发展; {3)抓写作背景。 5、概括主题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2) (3)(4)(5)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交流展示 【真题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2014年浙江卷)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齐桓晋文之事高三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课文分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见面即问称霸的事,说明有称霸的意图。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岔开话题,为下文宣讲“王道”铺垫。无以,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辩论技巧: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孟子能掌握齐宣王问霸政的目的只是想统一天下,故立即引导他讨论可达到统一天下的方法——行王道(仁政),促使宣王有兴趣与孟子继续谈下去。“保民而王”,国家富强正合于宣王之意,故他便有更大兴趣讨论王道,保民之道了。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语意急切,欲称霸之心昭然若揭,同时也显示了其畏难心理。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语意急切,欲称霸之心昭然若揭,同时也显示了其畏难心理。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语意急切,欲称霸之心昭然若揭。曰:“臣闻之胡龁(hú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ǜ),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不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语教案

《论语》强化复习计划 【学情分析】 3.25日,校模拟考反馈,论语题得分率偏低,7分的问答题,平均得分2.6分,失分较大,且基础分的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2020新高考样卷提示,论语题分值由4分提升至7分,分成甲、乙两小题的设置。其中,甲题偏重文本的理解、解读,而乙题偏重问题探究以及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 根据考纲变化,本阶段开始《论语》的强化复习,尽量做到甲题得分。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明晰文本大意,并完成相关篇目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课文和习题演练,解决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适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每一章节背后的思想支撑,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批判继承。 【教学方法】 逐一讲授,课后看书巩固,练习强化 【课时安排】 复习计划总纲(1课时) 文言知识点落实及观点解读(13课时) 习题讲解(4课时) 共1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复习计划总纲及策略提要

呈现方式:ppt 一、考点解说 1.试题取材范围 10课自读课文: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2.课标《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1)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2)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3)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其中,高考复习以落实“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化传统的评析”这两个知识点为主要目标。 3、《〈论语〉》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仕入世的奋斗观 《仁者爱人》:仁爱观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教育观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二、复习策略 1、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如此才有可能进行个性化的点评; 2、加强背诵,辅以笔答,全力消灭错别字;

人教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练习题全套—(含答案)及参考答案

高考数学复习练习题全套 (附参考答案) 1. 已知:函数()()2411f x x a x =+-+在[)1,+∞上是增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2. 设,x y 为正实数,且33log log 2x y +=,则 11 x y +的最小值是 . 3. 已知:()()()()50050A ,,B ,,C cos ,sin ,,αααπ∈. (1)若AC BC ⊥,求2sin α. (2)若31OA OC +=OB 与OC 的夹角. 4. 已知:数列{}n a 满足()2 1 123222 2 n n n a a a a n N -+++++=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 (2)若n n n b a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n S .

姓名 作业时间: 2010 年 月 日 星期 作业编号 002 1. 2 2 75157515cos cos cos cos ++的值等于 . 2. 如果实数.x y 满足不等式组22 110,220x x y x y x y ≥??-+≤+??--≤? 则的最小值是 . 3. 北京奥运会纪念章某特许专营店销售纪念章,每枚进价为5元,同时每销售一枚这种纪念章还需向北京奥组委交特许经营管理费2元,预计这种纪念章以每枚20元的价格销售时该店一年可销售2000枚,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每枚纪念章的销售价格在每枚20元的基础上每减少一元则增加销售400枚,而每增加一元则减少销售100枚,现设每枚纪念章的销售价格为x 元(x ∈N *). (1)写出该特许专营店一年内销售这种纪念章所获得的利润y (元)与每枚纪念章的销售价格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当每枚纪念销售价格x 为多少元时,该特许专营店一年内利润y (元)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4. 对于定义域为[]0,1的函数()f x ,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条:①对任意的[]0,1x ∈,总有()0f x ≥;②(1)1f =;③若12120,0,1x x x x ≥≥+≤,都有1212()()()f x x f x f x +≥+成立,则称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 (1) 若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求(0)f 的值; (2)判断函数()21x g x =-])1,0[(∈x 是否为理想函数,并予以证明; (3)若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假定?[]00,1x ∈,使得[]0()0,1f x ∈,且00(())f f x x =,求证 00()f x x =.

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为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说理迂回,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单元三中学生刚学的《逍遥 游》与本文同属先秦诸子散文。晨练四中古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中爱民的思想,又与 本文大有相通之处。再加上本学期学生刚在历史课文中学过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效积累王、保等重点文言实词,之、以等重点文言虚词;能正确识别文中 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 子。 2、学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学生能总结并鉴赏本文中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的论辩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 1 、2 教学难点 目标 2 、3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 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回到家乡讲学着述,直 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着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 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

文学常识 备考必读 【考点明示】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 A 【考点解读】 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 所处时代、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 品体裁及作品有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 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考情分析】 就文学常识这一考点来说,虽然《考试大纲》规定了比较详细的考查内容,但实际上, 每年考查的力度都不大,特别是近些年来,考查的形式基本上是与名句名篇的默写放在一起 考查的,且令非常小。应该说,这不是高考命题人关注的“热点”,“新课程”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考点已做了删除的改动,其考查的意义不言而喻。 【复习指津】 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 而又高效率地记住。先向大家介绍几种好的记忆方法: 一、穿针引线法如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 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一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 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记忆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有多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即由某事物想到与之相 关的另一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 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运用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道理也一样,好处就在于牵一能知十,甚至百,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很多人会用,在这 里就不再赘述了。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导数(1)教案文

导数(1) 一、 知识梳理:(阅读选修教材2-2第18页—第22页) 1、 导数及有关概念: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设函数)(x f y =在0x x =处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在0x x =处有增量x ?时,则函数()y f x =相应地有增量)()(00x f x x f y -?+=?,如果0→?x 时,y ?与x ?的比x y ??(也叫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有极限即x y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我们把这个极限值叫做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x x y =',即0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 在定义式中,设x x x ?+=0,则0x x x -=?,当x ?趋近于0时,x 趋近于0x ,因此,导数的定义式可写成 000000 ()()()()()lim lim x o x x f x x f x f x f x f x x x x ?→→+?--'==?-. 2.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0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是函数)(x f y =在点0x 的处瞬时变化率,它反映的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变化.. 的快慢程度. 它的几何意义是曲线)(x f y =上点()(,00x f x )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0()k f x =', 要注意“过点A 的曲线的切线方程”与“在点A 处的切线方程”是不尽相同的,后者A 必为切点,前者未必是切点. 因此,如果)(x f y =在点0x 可导,则曲线)(x f y =在点()(,00x f x )处的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题目: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一、《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 (一)简介《孟子》和孟子的生平思想及散文特点 1、关于《孟子》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门徒合著。全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共261章。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重要作品。 2、孟子的生平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三十岁左右聚徒讲学,四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王道”,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孟子受到尊崇,被后人称为“亚圣”,与“圣人”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主张实行仁政,抨击暴政(联系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要通过学养保持善性,在道德上具备仁、义、礼、智,能做到“舍生取义”——可以为正

义而献身。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人的秘世准则。孟子一身正气,决不附和权贵,他称赞“富贵不能淫(放纵),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3、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的文章感情强烈,雄辩有力,气势磅礴。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孟子的文章善设机(智)巧(妙),引人入彀(诱引论敌进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处在自己的掌握控制之中而驳服他);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课文背景 课文记录孟子游历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是一篇语录体论辩文。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当时以功伐取胜的霸道,施行王道,从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主张,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称“齐桓晋文之事章”(261章之一)。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高考语文 成语复习专题教案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成语篇 目录 一、高考常见成语及解释 (1) 二、2010年高考成语误例汇总 (8) 三、高考语文成语、熟语复习专题辅导 (13) 四、高考常见熟语100例 (33) 五、高考成语常见误用类型——热点一 (47) 六、高考语文成语熟语专题练习及答案 (103) 一、高考常见成语及解释 A 和蔼可亲——性情温和,态度亲切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按兵不动——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黯然失色——阴暗的样子 慷慨激昂——形容语调高亢有力,情绪激奋昂扬 B 飞扬跋扈——鸷鸟飞扬,大鱼跋扈。喻指意气举动骄横放肆 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略见一斑——喻指大致看到了事物的某个方面,斑:斑纹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碑:纪功碑。 并行不悖——彼此同时进行,不相妨碍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还有小缺点,含有美中

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 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 鞭长莫及——本意为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喻虽有力,力量亦达不到 明辨是非——明确地分辨是与非。形容判断力强 按部就班——“按”本作“案”。部:门类。班:次序。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 C 别出心裁——独出巧思,不同流俗 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没有穷尽 为虎作伥——为老虎引路的鬼。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 得不偿失——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 瞠目结舌——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时语塞。形容惊骇的样子 纵横驰骋——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放开马快跑。形容往来奔驰,没有阻挡,也指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一方显得很逊色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 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穷奢极侈——极端奢侈,也说“穷奢极欲” 鞠躬尽瘁——不辞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措手不及——来不及处理。 D 披星戴月——披星光,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或昼夜赶路,辛劳奔波 虎视眈眈——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攫取 赴汤蹈火——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 中流砥柱——黄河中的坚强柱石。比喻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 穷兵黩武——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好战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王旭丽 高考数学命题近年来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体现了对能力和潜能的考察,使知识考查服务于能力考查。针对这一命题走向,怎样在短暂的时间内搞好总复习,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是我的核心理念。 一、夯实基础。 今年高考数学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基础。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从学生反馈来看,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难题没做好,而在于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运算不准,基本方法不熟,解题过程不规范,结果“难题做不了,基础题又没做好”,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将格外突出基本概念、基础运算、基本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注重课本的基础作用和考试说明的导向作用;2.加强主干知识的生成,重视知识的交汇点;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规范解题习惯;4.加强反思,完善复习方法。 二、解决好课内课外关系。 课内:(1)例题讲解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讲解中,让学生陈述不同解题思路,对于解题过程中的闪光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褒扬或纠正;讲解后,对解法进行总结。对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领会不同方法的优劣,一题多用的题目

让学生领会知识间的联系。(2)学生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不但指出错误之处,更要引导学生寻根问底,使学生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3)每节课留10分钟让学生疏理本节知识,理解本节内容。 课外:除了正常每天布置适量作业外,另外布置一两道中档偏上的题目,判作业时面批面改,指出知识的疏漏。 三、注重师生互动 1.多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对于有些章节知识,按难易程度选择六至八道,尽量独自完成,无法独立解决的可以提示思路。 2.让学生自我小结,每一章复习完后,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包括典型题目、思想方法、解题技巧,易错易做之题; 3.每次考试结束后,让学生自己总结:①试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②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③试题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在哪里;④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哪些是知识、逻辑心理因素造成,哪些是属于思路上的。 四、精选习题。 1.把握好题目的难度,增强题目针对性,所选题目以小题、中档题为主,且应突出知识重点,体现思想方法、兼顾学生易错之处。 2.减少题目数量,加强质量。

高考语文小说主题教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的主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主要题型; 2.把握解题基本思路; 3.掌握概况小说主题内容的方法; 【教学内容】小说主题的意义,表现形式;小说主题探究的具体方法;高考例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泰山“虫二”两字 泰山有块巨石上刻有?虫二?两字。对这两字有几种理解:一说唐末黄巢曾在此射杀二虎,兵败身亡后,他的几个部将刻字纪念首领,为避杀身之祸,语意隐晦;一说宋代贾似道在此抓到二只蛐蛐,斗遍天下无敌手,后献给皇帝,龙颜大悦,擢升为宰相,贾不忘蛐蛐之功,刻石为记。 然而到泰山旅游的日本汉学家酒泉教授,对以上二说存疑,在中日友协举办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特地向郭沫若请教。郭老看照片后沉思了一会,欣然说出了两字的意思。 郭老是怎样说的,你知道吗? 答案?虫?是繁写的?風?除去外边的部分,?二?是?月?除去外边的部分,意为?风月无边?。每个作品都有其主题,而且作为欣赏者,对其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郭老对此石表达的主题的解读可谓趣味无边。下面我们来谈谈小说的主题。 二、研究主题的意义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三、表现形式 ①通过形象来实现。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

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通过叙事来实现。用故事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手法(隐喻、象征等)暗示。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四、小说主题的探究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③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④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小说为什么以××为题?) (2)主题的相关因素 ①小说背景环境②人物特征③情节发展 ④语言情感色彩⑤整体倾向 (3)探究主题方法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标题。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紧扣小说要素,特别关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④抓关键句。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作者的评述、诠释的关键句。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⑤联系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⑥从小说精巧的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4)主题概括常用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暗示了……抒发了(呼吁)…… 五、聚焦高考——真题解析 (2009安徽卷) 董师傅游湖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

高三年级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情感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简介孟子,问学生喜不喜欢读《孟子》,引入对《孟子》的介绍,学生自读165页《孟子》简介,导入课文。 相关知识补充: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孟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思想能够流传久远的原因还远不只于此。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孟子的哲学人格也与他人不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而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进退准则。这种思想当然是具有更大的麻醉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总是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社会的意识,容易被故纸堆埋没,而封建统治者也正好以此来约束全社会。 最后,长期以来,孟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而使他的学说得以更加久远地流传。且听听他的一些说法:“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退) 2、窃计欲亡走燕(跑到) 3、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 5、请指示王(指出给……看) 6、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给)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8、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 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盟约) 11、于是相如前进缻(上前进献) 1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离开)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指父母兄弟,统指家内外亲属) 14、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1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位在廉颇之右(上) 1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 18、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1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20、顾吾念之(但) 21、王必无人(如果) (二)通假现象 1、拜送书于庭(同“廷”) 2、召有司案图(同“按”) 3、设九宾于廷(同“傧”) 4、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5、臣愿奉璧往使(同“捧”) 6、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踬”)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 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三)一词多义 1、为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做,引申为“演奏”,动词)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动词)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变成,动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做,引申为“立下”) 拜为上卿(担当,动词) 2、使 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见)

中考语文小说类阅读题专题教案

小说类阅读题专题教案 教学内容: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点,复习并总结小说类阅读题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熟练掌握考点的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并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策划: 一、引入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我们聆听了这首优美的歌曲。是呀,“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此,我诚挚地祝愿大家都能决胜高考,都能拥抱属于自己的一缕阳光。在语文高考试题中,主要有基础题、阅读题和作文题,你们哪一种题型的得分率最低呢?是呀,阅读题的分值就占了全卷总分的40%,。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复习现代文阅读内容之一的小说类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二、我们先来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纲考点: 三、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些呢?(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四、人物形象的揣摩。 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因而命题者自然会从人物这一角度设置试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解题技巧。 1、常见题型 首先是常见题型,从人物的角度命题,一般有以下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解题方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如陈奂生是一个才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漏斗户主,所以难免会在住一宿招待所花了他两顶帽子的钱时表现出狭隘自私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如孔乙已面对一群小孩子给他要茴香豆时说的话也是:“不多不多,多乎?,不多也”,这就表现了他迂腐的性格。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药》里的华老栓为什么会拿革命者的鲜血来做人血馒头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呢,原因就是他生活着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犹如一间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周围的人都在是迷信的,愚昧的,麻木的。所以他的迷信、愚昧、麻木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项链》的作者就曾这样介绍玛蒂尔德: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如范进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将自己54岁以前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表现了他沉迷于仕途,热衷于功名的性格特点。 五、牛刀小试: 阅读小说《木笛》,回答文后题目: 1、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2、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意图是什么?(5分)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3分) 4、你认为文中的音乐大师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阅读指导: 第一步:请大家浏览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和主旨,整体阅读,把握要点这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 活动1、抽生复述故事情节(何人何时何地做了哪些事),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好了,我们在着眼于全篇,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做文后的习题了,大家还要注意阅读的步骤: 第二步:审读试题,揣摩题路(审题包括审分值和问题,如……揣摩题路就是说要试着从命题者的思维角度去揣摩。并从原文中找到题目相应的位置。) 第三步:对位推敲,摘取答案(在文中锁定了答题区域后,就要细心准确研读有关语段,找到信息源,筛选出关键词句。) 第四步:紧扣原文,整合答案(就是将筛选、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整合,组织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