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葡萄膜解剖

葡萄膜解剖

葡萄膜解剖
葡萄膜解剖

第一节葡萄膜的解剖

葡萄膜(uvea)是眼球壁的重要组成部分。葡萄膜组织中有许多色素,曾被称为色素膜(tunica pigmentosa)。又具有丰富的血管,所以也叫血管膜(tunica vasculosa)。丰富的血管及大量色素使其呈现棕黑色外观,状若紫色葡萄,故称葡萄膜。葡萄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iris)是葡萄膜的最前部,位于晶状体前面,为一圆盘形膜,中央有圆孔,称为瞳孔(pupil)。虹膜基质内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称为括约肌,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可使瞳孔收缩。虹膜基质层后面放射状排列的平滑肌纤维称为瞳孔开大肌,由交感神经支配,可使瞳孔开打。虹膜根部较薄,附着于睫状体,眼挫伤时易发生根部解断。虹膜前面距瞳孔缘约1.5mm处,有一隆起的环形条纹,即虹膜小环,或称为虹膜卷缩轮(iris frill),是虹膜最厚部分。虹膜小环外部分为睫状体虹膜,内部分为瞳孔区虹膜。虹膜小环附近的穴状凹陷称为虹膜小窝,凹陷处防水可以直接与虹膜基质中的血管接触。瞳孔缘的虹膜依附于晶状体前并受其支持,当晶状体脱位或无晶状体时虹膜因失去支持而产生震颤。虹膜的颜色由基质中所含的色素的不同而各异,白种人色素较少虹膜呈浅黄色或浅蓝色;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多而呈棕褐色,老年人虹膜色素减少,虹膜颜色变淡。瞳孔缘可有花边状黑色环,为虹膜后面色素上皮的前缘。

虹膜血管来自虹膜动脉大环(major arterial circle of iris),位于睫状体前部与虹膜根部交界处。从虹膜各方向放射状汇集于瞳孔缘附近的血管改变方向形成环状的虹膜小环。虹膜的血管呈螺旋形弯曲,以适应瞳孔收缩机开大时虹膜伸展与回缩的需要。虹膜基质中的血管主要为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

睫状体(ciliary body)是葡萄膜的中间部分,前接虹膜根部,后端以锯齿缘为界移行于脉络膜。外侧与巩膜毗邻,内侧环绕晶状体赤道部,面向后房及玻璃体。睫状体分为两部,及睫状冠(corona ciliaris)和平坦部(pars plana),前者又称绉部(pars plicata)。睫状冠宽度约2mm,其内侧表面有40~80个纵行放射状突起,指向晶状体赤道部,称为睫状突(ciliary process),与晶状体赤道部相距0.5mm。平坦部的前后宽约4mm,形成一环,故又称睫状环(orbiculus ciliaris)。从睫状体至晶状体赤道部有纤细的晶状体悬韧带与晶状体链接。整个睫状体形成一带状环、其颞侧较宽,约6.7mm;鼻侧较窄,约5.9mm。在前后切面上睫状体称三角形,有内、外和前3个边。前面最短,为三角形的基底,其中央部为虹膜根部附着;内边即睫状体的内边,朝向玻璃体;外边是睫状肌,与巩膜毗邻。介于睫状肌和巩膜之间有睫状体上腔。睫状体基质的结缔组织中最大的血管为虹膜动脉大环。虹膜动脉大环为典型的小动脉,其中有2~3层平滑肌,内弹力层缺如;内皮细胞与邻近的肌肉细胞为基底膜所分隔。胶原纤维构成的血管外膜中等厚度。大多数毛细血管靠近色素上皮,且往往与基底膜相连。睫状突的毛细血管粗大,与脉络膜毛细血管相似,内皮细胞也有孔窗。睫状肌内的毛细血管细小,没有孔窗。

脉络膜(choroid)是位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的葡萄膜,主要由血管组成,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营养。脉络膜起于视网膜锯齿缘,向后至视神经周围,覆盖整个眼球后部。脉络膜血管来自眼动脉的睫状后短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睫状后短动脉有10~20小支在视神经周围穿过巩膜后形成脉络膜血管。睫状后长动脉有2支,在视神经内、外两侧穿过巩膜向前倒睫状体,又各分为2支相互吻合形成虹膜大动脉环,分支主要供给巩膜及睫状体。睫状后长动脉发出的回返支进入前部脉络膜。脉络膜的静脉汇成4~6支涡状静脉,在眼球赤道部后上下直肌旁传出巩膜,经眼静脉流入海绵窦。脉络膜的血管分为3层,外层与巩膜相邻,血管管径最大,称为大血管层;内层与视网膜相邻,血管最细,称为毛细血管层;中间为中大血管层。脉络膜毛细血管(choriocapillaris)是脉络膜的最内层。其动脉来源分为三个部分:(1)睫状后短动脉是脉络膜毛细血管的主要来源,在向赤道部延伸时发出广泛分支;(2)睫状后长动脉的分支从锯齿缘向后延伸,供给锯齿缘部及赤道部脉络膜毛细血管;(3)来自睫状前动脉的分支穿过睫状肌进入脉络膜毛细血管网。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这一结构使得睫状前动脉与睫状后动脉系统之间有了广泛的吻合。毛细血管回流静脉首先进入毛细血管网外侧的小静脉,然后进入涡状静脉系统。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管腔直径较大,黄斑部毛细血管直径约20um,其他部位为18~50um。所以红细胞通过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管腔时,可以2~3个同时并行。脉络膜基质主要组成为血管,有由疏松的胶原纤维组成框架,并包含有神经纤维及其他细胞。血管起始于睫状后短动脉,向前延伸到赤道部,在赤道部与睫状后长动脉及睫状体前动脉相吻合。睫状后短动脉各分支之间相互吻合,动脉呈扇形分布,动静脉分支相互交错。这就保证了当某一支血管发生闭塞时一般不会出现脉络膜梗塞(infaection)。这种血管结构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表现为分叶状。在视神经附近的脉络膜动脉粥分出分支在视盘水平的视神经周围形成血管环,称为Zinn环。睫状视网膜血管的分支多由Zinn环发出。脉络膜血管的这种结构特点说明了脉络膜的血液循环状态与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的重要关系。脉络膜血液循环的特点通常可以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中看到。

第六章常见中医病证脱疽

第六章常见中医病证——脱疽 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糖尿病足可参照本病治疗。 【诊断要点】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20~40岁男性多见,好发于四肢末端,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发于老年人,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病变常累及大、中动脉。 3.糖尿病足多伴有糖尿病病史,尿糖、血糖增高,病变可累及大动脉和微小动脉。 4.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5.肢体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6.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临床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坠胀疼痛感

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坠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可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湖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干性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则红肿明显,患足剧烈疼痛,全身发热。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坏疽局限,溃疡可愈合。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7.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 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足背、足跟、踝关节及其上方。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类证鉴别】 1.三种脱疽的临床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E-mail:chenjianghua@https://www.doczj.com/doc/056256149.html,) 脊髓(spinal cord)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末端,原始神经管的管腔形成脊髓中央管。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在构造上保留着节段性,与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31对脊神经相连。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正常状态下,脊髓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一、位置和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3层被膜,与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脊髓圆锥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即终丝(filum terminale),止于尾骨的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上方的称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从第4颈髓节段至第1胸髓节段。下方的称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从第1腰髓节段至第3骶髓节段。两个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脊髓表面有6条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较明显的沟,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较浅的沟为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这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脊髓的前外侧面有1对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前根的根丝附着;后外侧面有1对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后根的根丝附着。此外,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

葡萄膜疾病教案

葡萄膜疾病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第十二章葡萄膜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解剖及特点 葡萄膜 特点: 1.丰富的色素组织,遮蔽外界弥散光 2.分泌房水,营养眼球和维持眼内压 3.血供丰富,免疫病的好发部位 4.血流丰富而缓慢,致病因子易滞留 5.与邻近组织炎症反应互为因果 二、分类 1.炎症 2.肿瘤 3.先天异常 4.退行性改变 第二节葡萄膜炎(Uveitis) 定义:眼内炎症的总称,包括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和玻璃体的炎症。病因: 1.外因性 2.内因性 3.继发性 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

发病机制: 1.感染因素 2.自身免疫因素 3.氧化损伤机制 4.炎症介质作用 5.免疫遗传机制 分类: 1.病因分类:感染、非感染 2.临床病理:肉芽肿、非肉芽肿 3.临床特点:急性和慢性化脓和非化脓性 4.解剖部位(常用方法):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 前葡萄膜炎 症状: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 体征: 睫状充血 KP:尘状、中等大小、羊脂状 房水:闪辉、细胞(炎症细胞) 虹膜:水肿、纹理不清、粘连 瞳孔:缩小 并发症:白内障、青光眼、低眼压和眼球萎缩 诊断: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急性结膜炎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 眼内肿瘤 治疗: 1.睫状剂麻痹剂:散瞳、解痉-----后马托品 2.糖皮质激素:局部/全身------地塞米松 3.非甾体类消炎药:双氯芬酸钠 4.抗生素 5.病因治疗 6.免疫抑制剂 7.并发症治疗 急性闭角青光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结膜炎 症状视力眼压充血眼剧痛伴头痛、 恶心、呕吐 高度减退 明显升高 混合充血 轻度眼痛、畏光、 流泪 不同程度减退 多数正常 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 异物感灼热感 黏液/脓性分泌物 正常 正常 结膜充血

脊柱功能解剖

梁邱

肋薄板

倾斜的 开裂 副突 乳突

强密集斧头状 ?5 fused segments 融合 ?Triangular shape ?Sacro-iliac joint 骶髂关节 ?Auricular surface ?Usually 4 rudimentary 退化的 vertebrae ?Not for weight bearing ?Provides attachments for muscles and ligaments

?lateral masses(侧块) of C1 and the occipital condyles ?condyle joints ?nodding of the head (‘yes’) ?provide small degree of F/E ?1 median + 2 lateral joints ?pivot joint ?transverse ligament ?axial rotation (‘no’)12 2 ?Ant & Post AO membranes ?Apical ligament of dens 齿突 尖韧带 ?Alar ligament 翼状韧带 ?transverse ligament 寰椎横韧 带 ? ◆uncinate processes 钩突 ◆uncovertebral joints(Joints of Luschka) 钩椎关节 ◆limit sideway spinal motion

◆from C2/3 to L5/S1 ◆intervertebral disc (IVD)Anulus fibrosus (collagenous) Nucleus pulposus ( gelatinous )Intervertebral Disc (IVD)◆Nucleus pulposus is highly elastic and located slightly posteriorly. ◆Contains 88% water at birth. ◆Water content decreases with age.◆Absorbs loads and act as bearings during movements.◆plane synovial joints ◆covered with hyaline cartilage ◆permit gliding movements ◆control spinal motion ◆Cervical: all motion ◆Thoracic: rotation & SF ◆Lumbar: flex/ext ?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AL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PLL ?Supraspinal ligament SSL ?in the Cx spine, they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ligamentum nuchae ?Interspinal ligament ISL ?Ligamentum flavum LF ?Intertransverse ligament TL ALL PLL LF ISL SSL TL

脊柱的功能解剖

随着对临床常见多发的颈肩腰腿痛的深入研究,脊柱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的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的重视。临床所遇到的以疼痛为主或以功能障碍为主的许多问题,多能从脊柱的功能解剖、生物力学等方面得到合理的解释或推理论证。 第一节脊柱的稳定性 人体脊柱是一个“稳定”的轴,而发生于脊柱的许多疾病,常以疼痛、功能障碍外形异常为主要表现,尤其是以疼痛为主诉而求医者更为多见。因此,把疼痛、功能异常、外形异常与脊柱的稳定性联系起来考虑,已成为临床医生习惯的方法。 为了适应生活、劳动等的需要,脊柱常要完成许多刚、柔或单向、多向的动作在完成这些动作时,脊柱处于“稳定”和“不稳定”的矛盾状态中。脊柱的稳定状态依靠其复杂结构的正常功能的发挥,而脊柱的不稳定状态常是由于其复杂结构未能发挥其正常功能或复杂结构本身处在非正常状态所致。 判断临床有疼痛等症状的病人的脊柱稳定还是不稳定,还可根据某些检查所见来作出推理。但确定没有疼痛等症状的病人的脊柱是否属稳定或不稳定,时比较困难的临床上确实存在不稳定的脊柱但并没有临床症状的现象,而且“不稳定”本身并没有量化标准,所以,实际上只能在有临床症状(如疼痛)的病人中确定脊柱的稳定与否。 很明显,脊柱的稳定或不稳定,并不是最后“诊断”,尚有许多要深入了解的问题。 一、肌肉对脊柱的额面、矢面平衡与稳定的作用 脊柱被稳定在一个静态平衡的功能位置或被稳定在一个能发挥良好功能的动态平衡的功能位置,肌肉是维持其平衡、稳定的重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靠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达到脊柱的静态、动态平衡。为了完成需要的体位的平衡和稳定,肌肉随时都处在适应性变位状态中。肌肉的正常功能还有赖于支配该肌肉的神经的正常功能。另外,脊柱的关节、韧带、椎间盘等机构,不但帮照肌肉的正常功能发挥,也支持肌肉为稳定和平衡脊柱的正常功能 而所起的作用。 脊椎于直立位时,从额面看是两旁诸组肌肉对称的正常功能所 保持的中柱。当因某种原因出现两旁肌肉不对称时,即两旁肌肉失 去平衡时,则可出现侧弯,并显示多种因代偿而相继出现的异常(见 图1) 从矢状面看,脊柱前和脊柱后的肌肉所维持的脊柱的生理弧 度,也同样有其正常的生理范围。当维持脊柱生理弧度的诸组肌肉 失去平衡时,则可出现过伸、过屈或弧度消失或弧度加剧等异常。

第六章呼吸系统及常见病症

第六章 呼吸系统及常见病症 一、名词解释 肺通气 肺换气 顺应性 肺活量 肺泡通气量 通气/血流比值 肺牵张反射 社区 获得性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 二、填空题 1、呼吸系统组成 、 、 、 、 、 。 2、上呼吸道包括 、 、 。 3、呼吸的三个环节 、 、 。 4、呼吸膜的结构有 、 、 、 、 、 。 5、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 。 6、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 、 。 7、结核病化疗原则 、 、 、 、 、 。 8、一线抗涝药物有 、 、 、 、 、 。 三、选择题 1、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 A. 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B.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C. 肺的弹性回缩 D. 呼吸肌舒缩运动 E. 肺内压周期性变化 2、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 呼气全程 B. 吸气末和呼气末 C. 呼气末和吸气初 D. 吸气全程 E. 呼吸全程 3、通过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增强肺通气的有效刺激是 A. 脑脊液 H+浓度升高 B. 脑脊液 CO2分压升高 C. 脑脊液 O2分压降低 D. 动脉血H+浓度升高 E. 动脉血O2 分压降低 4、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 A. 等于大气压 B. 低于大气压 C. 高于大气压 D. 与吸气中期相等 E. 与吸气末期相等 5、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B. 肺内压高于胸膜腔内压

C. 胸膜腔密闭 D. 气道内压高于大气压 E .气道跨壁压等于大气压 6、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内哪种细胞合成分泌的 A. 肺泡Ⅰ型上皮细胞 B.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C. 气道上皮细胞 D. 肺成纤维细胞 E. 肺泡巨噬细胞 7、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 A. 保护肺泡上皮细胞 B. 增加肺弹性阻力 C. 降低气道阻力 D.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E. 降低呼吸膜通透性 8、肺的弹性阻力表现在 A. 呼吸全程 B. 吸气初 C. 吸气末 D. 呼气初 E. 呼气末 9、可用于比较成人与婴儿的肺弹性阻力大小的指标是 A. 用力呼气量 B. 肺回缩力 C. 肺回位压 D. 肺顺应性 E. 比顺应性 10、胸廓向内回位的弹性阻力表现在 A. 深吸气时 B. 深呼气时 C. 平静吸气时 D. 平静呼气时 E. 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 11、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肺顺应性增加 A. 肺弹性阻力增加 B. 肺弹性阻力减小 C. 气道阻力增加 D. 气道阻力减小 E. 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12、平静呼气末肺内的气体量为 A.肺活量 B.时间肺活量 C.补呼气量和潮气量 D.补吸气量和余气量

脊柱超详细解剖高清图文

脊柱超详细解剖高清图文 脊柱的损伤及病变在骨科中属于很常见的问题,熟悉脊柱的解剖是每个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了解解剖的基础上,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今天重点给大家介绍脊柱的相关解剖知识,值得学习借鉴! (一)基本概述 1.综述: 人类幼年时椎骨共有33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随年龄增长5块骶椎合成一块骶骨, 4块尾椎合成一块尾骨。 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2.功能

支持人体传导负荷运动维持稳定保护脊髓的功能六个自由度的灵活运动 3.解剖位置 冠状面 (额状面) –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矢状面-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分 -正中矢状面–将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横断面 (水平面或轴面) –将身体分成上下两部分 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 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后面观: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二)椎骨的基本形态及结构生理弯曲: 颈椎前凸 20°- 40° 胸椎后凸 20°- 40°

腰椎前凸 30°- 50° 骶骨后凸倾斜 骨组织类型: A.皮质骨: 坚硬,主要位于骨的表面 提供骨的强度,良好的固定点哈佛氏系统 B.松质骨: 较软,大部分位于骨的内部提供强度和细胞储存的场所骨小梁,海绵状或蜂窝状 脊椎结构 关节突 脊椎峡部

间盘 终板 软骨终板骨性终板骨突环 椎弓根切迹

[病理学]《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 、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 草绿色链球菌 C .溶血性链球菌 D . 肠球菌 E .白色念球菌 2 、下述引起心瓣膜的疾病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 感染性心内膜炎 B . 主动脉粥样硬化 C . 风湿性心内膜炎 D . 克山病 E . 瓣膜的先天性发育异常 3 、下述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常发生于已有病变的心瓣膜 B. 赘生物易脱落而引起栓塞 C. 往往并发细菌性心肌炎 D. 病变的心瓣膜可发生穿孔 E 治愈后可导致心瓣膜病 4 、关于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瓣膜硬化 B . 瓣叶相互粘连 C . 瓣膜增厚卷曲 D . 腱索增粗和缩短 E . 瓣膜断裂,穿孔 5 、二尖瓣狭窄时的血液动力学和心脏变化中,不正确的是: A、左心房代偿性扩张和肥大 B、患者常咳出带血的泡沫痰 C、左心室代偿性扩张和肥大 D、右心室代偿性肥大和失代偿扩张 E、下肢浮肿 6、下列哪项因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A、低密度脂蛋白 B、高密度脂蛋白 C、α球蛋白 D、β球蛋白 E、免疫球蛋白 7、下列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动脉内膜脂质浸润 B、动脉内膜胶原纤维增多及玻璃样变 C、粥样斑块内可发生钙化 D、病变部位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E、病变严重处可出现中膜萎缩 8、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 A、细动脉 B、大、中动脉 C、小动脉 D、大动脉 E、中动脉 9、下述那种成分是粥瘤所不具备的? A、纤维组织伴有玻璃样变 B、无细胞的不定形物质 C、苏丹Ⅲ染色阳性物质 D、泡沫状细胞 E、中性白细胞 10、心肌梗死病变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 A、左室前壁心尖区 B、左室侧壁 C、室间隔后1/3 D、右心室后壁 E 左心房 11、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受累的动脉分支是哪个? A、右冠状动脉主干 B、左冠状动脉主干 C、右冠状动脉回旋支 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E、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12、下列哪项成分是粥样班块中所不具备的? A、纤维结缔组织 B、胆固醇结晶 C、坏死物质 D、泡沫细胞 E、中性白细胞 13、下述关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引起动脉瘤形成 B、继发脑血栓形成 C、大脑前动脉病变最重 D、引起脑萎缩 E、引起延髓性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赵定麟 本书分为总论与创伤、脊柱疾患、脊柱侧凸、畸形与肿瘤等共计四卷,七十八章加以阐述。在总论与创伤中,除有关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外,对脊椎伤患的诊断学基础及脊髓受损的定位诊断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颈椎及腰骶椎两篇脊椎疾患中,较细至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病变,对较少见之疾患亦加以介绍。本书在文字上深入浅出,并注重文图并茂,使读者一目了解,以便于临床工作的开展而有利于广大脊椎伤病患者。 赵定麟 男,主任医师,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年1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任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及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以及中华创伤外科学会、中华骨科学会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专业组核心组成员等20个学术职务。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伤患的诊治,在颈椎伤病的诊治方面造诣较深。曾设计了颈椎潜式减压、侧前方减压、Y型诫压、局部旋转植骨等多种术式,研制了颈椎椎体间人工关节、空心螺纹式椎节内固定器及可调式钛合金人工椎体,在欧美、日本等20余所大学或国际会议上讲学或学术报告,论文多次入选美国、日本及等世界性会议。 三、承担课题为全军“九五”指令性课题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脊柱外科学主要负责人之一,曾承担课题“神经肽与骨衰老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脊柱脊髓伤的研究(八五及九五全军医学科技攻关课题基金)”、“脊柱外科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上海市领先学科资助项目基金)”等多项课题。四、成果奖励主编专著《脊椎外科临床研究》、《颈椎病》、《下腰痛、》《实用创伤骨科学》、《颈椎伤病学》、《脊柱外科学》、《四肢脊柱创伤》、《现代创伤外科学》、《骨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现代颈椎病学》、《骨科诊断学》《现代骨科学》等专著13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