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模拟新材料作文“钓鱼·心态”写作导引

高考模拟新材料作文“钓鱼·心态”写作导引

高考模拟新材料作文“钓鱼·心态”写作导引

高考作文

2014-01-10 1549

高考新材料作文“钓鱼·心态”写作导引

【原题呈现】

一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坐在他旁边的一位老人也在守望着一根长长的鱼竿。

一段时间过去了,奇怪的是,老人不时钓到银光闪闪的鳜鱼,可是年轻人的浮标却没有动静。年轻人迷惑不解地问老人:“我们钓鱼的地方相同,您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鱼饵,为什么您能钓到这么多鱼,而我却毫无收获呢?”

老人微笑着说:“你要我讲真话,我就告诉你。你的毛病在于思想浮躁,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烦乱不安。我钓鱼的时候,常常达到了浑然忘我的境界,只是静静地守候,不像你时不时地动动鱼竿,叹息一两声。这边的鱼根本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的举动和心态只会把鱼吓走,当然就钓不到鱼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复习要点】

核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传统、文学、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文化因子、公民意识,写出作文的语文味、历史感、现实感。

思维:主题意识、结构意识、对照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

技法:开篇破题、排比叙例、疑问句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说理透彻具体

语言:准确、生动、讲分寸、合逻辑

【学生例文】

摒弃浮躁

在现今21世纪的社会里,繁荣、浮躁这些词语似乎都与城市分隔不开,似乎人人都为金钱与权力而卖力(似乎用得好,注意了表达的分寸),每个人都过得十分的忙碌,为的仅(删掉仅,过于绝对)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心静如水,摒弃浮躁呢?(结合现实,快速入题,设问破题,引起思考)

“天赋迁腐‘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此话出于陈寅恪的口中,在学问面前,陈先生心静如水,但现在有多少专家成了“砖家”?现在有多少教授成了“叫兽”?现在有多少知识分子频频中枪?每一个你我他可曾想过其中的原因吗?你认为演讲的口能讲出几句真理吗?你认为数钞票的手能握得住试管吗?你认为浮躁的心能专注于学术报告吗?(善用排比叙例和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文采)如今是一个知识分子稀缺又泛滥的时代,知识分子都(都改为大都)走明星路线了,知识分子都(改为大都)向金钱、权利靠拢了,还有几个能像我们的陈寅恪一样“读书不肯为人忙”?还有几个能像我们的季羡林一样“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身”?还有几个能像我们的梁漱溟一样“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善用排比叙例和反问句式)

浮躁仅是一种现象而已,归根到底还是那颗向往钱权的心在作怪。(由表及里,追问原因,体现深度)2014年我们中国出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然后地方政府就“大肆”地在搞这搞那,什么莫言文学馆,什么纪念邮戳,什么莫言醉白酒,反正不管有关无关的,都偏要扯上一点关系,为的是什么?说好听点,就是为了推动地方的经济的发展,提高GDP,说白一点,就是为了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为的就是金钱!以至于莫言在被董倩(董卿)追问“你幸福吗”的时候,表现出的却是万分的无奈。(关注现实、社会,句式灵活。)

反观当下,武汉的七对父母则为了逃离这浮躁的社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农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重复,改为:现实)的一种讽刺。难道繁荣注定与浮躁共生吗?难道我们每年都在增长的GDP是泡沫吗?难道我们的后代也要在农村里学习生活长大吗?(三个难道,只有形式美,而没有表达的扣题与深刻。改为:这样的逃离是对浮躁的逃离,对宁静的向往。城市的快速带来了物质与繁华,但也带来了浮躁,在这个浮躁的土壤里滋生了急功近利、见利忘义。摒弃浮躁,追求内心的平静,希望这不再是一个奢侈想法。)

面对这浮躁的社会,我们感到百般的无奈,因为我们似乎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但只要我们的知识分子少走些明星路线,政府多干点实事,多为老百姓着想,身边的你我他也安分守己(安分守己感情不当,改为远离浮躁,静心养心。同时,应先政府,后知识分子,再你我他),社会岂不是平静多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学下那老人吧,把鱼竿放在那,心态放平和点,远离浮躁,静静的等待,鱼,总会上来的。(结尾紧扣材料与观点,提出呼吁与做法。)

守护一方心灵净土

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对智者与仁者的差别做出阐释,仁者应是内心平静之人,这也正如北宋的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材料中的年轻人与老人,同一时间,同一地域但收获的差别却是如此之大?显然,这与个人的心态和举动有关。(引材料,提问题,表观点)

这不禁令我想到社会各界都在热议的一词“浮躁”。(改为“浮躁”一词)在学校求学浮躁,在社会工作浮躁,就连生活都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当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巨大利益,当钢筋水泥取代纯朴的乡村,在这时代,还有多少人可以隐逸在物质世界之外,这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保持心中那一方净土?(结合现实,排比叙例,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三毛说过:“我们空空地来,空空地去,尘世界拥有的一切都不过转眼成空。”

但现实中,内心的空灵早被种种的欲望填满,我们需要抛却心中的那份浮躁。本应是可以养心、静心的钓鱼,在年轻人心中却成了为得到物质而作的行为。诚然,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之下,适当的释放可以令人心情愉悦。可是,若在游玩当中,在旅行当中还忧虑工作、学习上的烦恼,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安逸的环境中,还不能保持心态的平和,就应该学会散尽千金仍不挂一丝忧愁的乐观态度,学会保持心中那一份静谧。(此句表达有点混乱,建议改为: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是忧患过甚,欲望太多,这想想,那做做,反而会一事无成。静心于眼前之事,不急不躁,淡定自如,说不定会另有收获。所以,需要在繁忙的生活中为自己留一方净土,让忙碌而功利的心得以休憩。

同样,知识分子更需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现今,专家被人叫为“砖家”,教授则成了“叫兽”。或许,此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分子露脸过多,走明星路线的结果,是因为学术的领地已经不纯洁,不干净了,取而代之的是追名逐利的浮躁之心。如今的“砖家”、“叫兽”,或许是百姓对此类知识分子的嘲讽,他们不专注于学术研究,戏说历史,娱乐大众,丢了那一份知识分子应该拥有的清高自守。又或许,是他们已耐不住寂寞,渴望与影视音乐明星、网络红人们“争奇斗艳”?我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在自己学术的“围城”中与世俗隔绝,不被浮躁所惑,不为名利所染。学学陈寅恪、王国维、辜鸿铭……这些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守护那一方净土,让知识回归知识,让学术更加纯粹。(运用排比叙例和疑问句式,视野开阔,境界高远)

在物质、利欲冲击整个社会之时,我们更应守护心中那一方净土,摒弃浮躁之心,用内心的平静守护这片净土。(首尾呼应,提出呼吁)

成功要远离浮躁

从老人的话中,我明白到:每个人的成功与否必定与内心心境有关,内心浮躁的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内心平静之人,脚踏实地,成功之门为其敞开。因此,我们要成功,必定先要远离浮躁。(开门见山,由材料引出观点。但表达不注意分寸,慎用“必定”,常用“大多”。同时,“不切实际”、“脚踏实力”弱化中心,且和材料没有多大关系。)

伟大的杰作必定(大多)是经过实践的洗礼而成的,伟大的人必定(大多)是一生坎坷,充满挫折的,但他们终写就历史上不朽的杰作,这与他们内心平静,远离浮躁有着密切关系。歌德历经60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创作《浮士德》的途中,面对外界诱惑,仍保持内心平静,远离浮躁,最终留下千古巨著:李时珍上山寻药27载,在外界追求科举成名的环境下,内心仍不为所动,终完成《本草纲目》,(善用排比叙例,更能揭示材料和主题的关系,“面对外界诱惑,仍保持内心平静,远离浮躁”“在外界追求科举成名的环境下,内心仍不为所动”这样的语句非常必要。)还有哥白尼,达尔文,毛泽东……等等,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从这些名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到,内心的平静对个人的成功影响有多大,正是如此,我们才有必要远离浮躁。试想:倘若他们在成名的路人,一路浮躁,他们能成功么?

个人的发展(发展改为浮躁)会影响个人前途,轻则摔个重跤,重则头破血流。可是倘若一个社会都浮躁,那必定(改为极有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路上的一个绊脚石,民族强大路上的一面石墙。是的,当我们想起豆腐渣工程时,我们必定可以想起耗时2年,投资2亿,却不堪一击的阳明滩大桥;当我们想起食品安全时,我们必定可以想起常卖广告,遍布中国,却用激素鸡的肯德基快餐店;当我们想起行政廉洁时,我们必定可以想起只做模样,不做贡献,却滥用职权的房叔。(善用排比叙例)浮躁之心让个人前进变得迷惘,让社会发展变得举步维艰,因为在浮躁的土壤下滋生着以权谋私、利欲熏心等毒瘤。因此社会的进步,需要从根本上远离浮躁。

是时候要停下前进的脚步了,停止那颗浮躁的心了。当今社会,遍地是自称学者,满街是教授,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浮躁之心日益膨胀,又有多少人能问心无愧自认学者呢?又有多少人能给历史所铭记呢?回想当年的西南联大,那些淳朴可爱的学子们,在求学路上,不为名,不为利,内心平淡如水,他们身上没有半点浮躁的味道,最终成为一代名师(改为:最终涌现出了不少的学者、大师)。对比当今,“砖家”、“叫兽”们纷纷跳出象牙塔,热衷于霓虹灯的魅力,实属可悲。不禁想起陈寅恪先生名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天壤而共存,共三光而永光。

无论是个人的成功,还是社会的进步;无论你是凡人,还是学者,都应该铭记:成功永远不会眷顾那些浮躁的人。

忘我的境界

忘我的境界看似高深莫测,实则简单易悟。不动声色,静看外界风云变幻,内心平静没有一丝波澜。懂得道理的人很多,真正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一分一秒都汇聚了大量的信息,人们不愿错过任何的机遇,一有风吹草动,马上浮躁不安。这或许就是造成硕士、博士扎堆,真正的大师却很少的原因。即使有易中天、于丹等教授把宣讲传统经典,宣扬传统文化,但以戏说历史、娱乐大众的方式来博取眼球,又如何称得上大师?不由得想起那位“东方学人”季羡林,有煌煌巨著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淳朴依然,更拒绝“三顶桂冠”。他把一生沉浸在学术之中,忘掉身份、名利、地位,把所学报效祖国,也由此成就了他一代大师的美名。忘我的境界,亦是成就的境界,只有忘我,才能取得最终成果。浮躁不安,心猿意马只会事倍功半。

我们从不缺少那些“忘我”的榜样,有明清时代蒲松龄,于山中完成《聊斋志异》,没有丝竹管弦,美人相伴,只有习习凉风和鸟儿的叫声,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忘掉自我,把身心融入到写作中,用笔墨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以狐妖鬼怪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更有现代陈寅恪,几片面包,在图书馆学习一天,不为学位,不为名利,只求真知。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全身心地融入工作和学习中,把心沉静下来,达到忘我的境界,不为其他无关所动,才能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年轻人的浮躁使他无法钓到鱼,而长者的忘我却能令他丰收。心境的不同,必然导致结果的差异。就像一些官员一样,上任时两袖清风,一段时间后无法维持那份忘我的心境,最终贪污腐败,若是大家都能沉住气,平静内心,铭记最初的承诺,即使有风,有浪,手里也仍然不晃动那份权力,那么还会有“表叔”、“房叔”、“房妹”呢?

忘我,静气,轻轻抚平你那一丝躁动,让一切归于内心,仍记当初为自己所设的目标,静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成大事者,忘我者也;成大器者,亦忘我者也。

平静的心态

老人总能钓到银光闪闪的鳜鱼,而年轻人却一无所获。同一个地方,同一种鱼饵,为何区别如此地大?原因在于年轻人心烦气躁,而老人却能心平如镜。

《幽窗小记》中说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其实看花与钓鱼,个中的道理不也一样吗?面对花开与花落,我们应以一种万物循环代谢的平静心态去看待。面对钓鱼,我们不也应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静心态去看待吗?

世间的万事万物总在发展,我们总会遇到诸多的不顺和挫折。面对这些事物,我们同样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因为只有平静,我们才能理性的思考;因为只有平静,我们才能微观地进行分析;因为只有平静,我们才能把问题彻底解决。

辜鸿铭在民国初年,拖着辫子走上北大课堂时,学生们哄堂大笑。然而他并没有愠怒,也没有大声训骂。相反,他等学生笑完,说出“诸君心里的那根

辫子想要除去恐怕没这么容易”的话,顿时带来一片寂静。这平静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力量,掷地有声。辜鸿铭面对嘲笑他的学生,并没有“狗急跳墙”之举,也没有训斥学生不尊,而是心静如初。正因为他面对嘲笑时所保持的平静的心态,更体现他的大度和睿智,让人更为敬佩。

其实,无论钓鱼的老人,还是看花的人,亦还是辜鸿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面对事情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丰子恺曾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倘若我们遇事总是急躁冲动,急于求成,不计后果,那么事情非但不能解决,可能还会愈演愈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钓鱼岛事件,一些所谓的“爱国人士”。面对日本争夺钓鱼岛的行为,失去理性的他们到处砸烂有日本牌子的汽车和商店,结果导致的还不是国人的损失,而且这种鲁莽冲动的行为还被日本人嘲笑。如果他们能平静下来去思考问题,那么做法可能就不会那么偏激;如果他们能平静下来对待问题,那么保家卫国就不会变成违法犯罪;如果他们能平静下来处理问题,那么团结一致的我们将会是震慑日本最有效的方法。

也许前方是惊涛骇浪的大海,但我们应学习钓鱼的老人,保持平静的心态,无畏前行。那么,我们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不急躁,平稳前行

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生活在繁华都市的我们,犹如那钓鱼的年轻人一般急躁地追求成功,反而事倍功半。我们难道不能像老人一般安宁、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

我们都坐在人生的汽车上,急躁,让你盲目地选择一条分歧路;急躁,让你轻易地忽视一个红绿灯;急躁,让你无畏地冲向路边的护栏。当我们走到路的尽头时,人生已残缺不堪。

不急躁,平稳前行,宁静而致远。托马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可谓少之又少,却篇篇精品。他不为名而写作,不因利而急躁,选择一年只写3本作品,甚至更少,他的作品与行为都传达出一种难得的平和之心,这也使得他的成就高于那些媚众的作家。陈寅恪,国学大师,留学归国,他并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西学的先进性,而是寻找国学与西学的融合点,终成一代大师,撑起东方学研究的一面大旗。当他们浮躁之时,他们内心安宁、平静,不为世间烦嚣所动,为了振兴本国文学、学术,用自己的作品与行为去感染尚未未觉醒的人。

不急躁,平稳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014年,中国成为了梦的国度。诺贝尔梦、航母梦……一一实现。但当莫言被宣告成为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一场“莫言热”也随风而起,致使莫言不再是一个人的莫言,而是大家的莫言。心怀“诺贝尔情结”的我们变得烦躁不安,为名为利,这份急躁便像小宇宙爆发一样强烈,连莫言老家地里的红萝卜也被游客争抢一空。莫言获奖背后,又有多少人思考过中国纯文学的发展?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幸好,处在漩涡中心的莫言是清醒而平静的,简单到只用

一顿饺子来庆祝自己的获奖。这份荣辱不惊,静看花开花落的心态显得多么的弥足可贵。

小至个人,大至社会,一份急躁可能会引起一场无法挽回的“蝴蝶效应”。为了让我们远离那潜藏的风暴,每个人都应收起这份急躁之心,学会平稳前进,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变得畅通无阻。

平和是半个生命,急躁是半个死亡。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或许我们能成为姜太公那般的智者,鱼儿都自动上钩吧!

消失吧,浮躁君!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人表现得急功近利,在利益与诱惑面前,他们逐渐变得浮躁。我觉得,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保持心灵上的安宁、宁静。

浮躁之心从何引起?欲望,一个人的欲望有时候可以大得恐怖,甘地曾经说过:“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是的,只有学会知足,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宁静。希望是要有的,但超出范围的希望便就成了欲望,浮躁便就出现了,何不把欲望放下,让自己重归宁静?有时候,少了浮躁,多了收获,钓鱼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看过一个寓言故事,在一座寺庙中,老和尚与两个小和尚正在讲经,这是,风吹幡动,其中一个小和尚偷偷对另一个小和尚说:“这是风动。”另一个小和尚却说:“不对,这是幡在动。”这是,老和尚开口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老和尚的话充满哲理。试问,如果两个小和尚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不为外界事物所影响,怎么会注意到这“风吹幡动”呢?又怎么会挨到老和尚的训斥呢?归根到底,还是他们那浮躁的心。世界本没有变,变得只是我们观看世界的心。可见,能够给自己一块心灵的净土的人,还是自己,浮躁因自己而生,浮躁也因自己而消失,你怎样看世界,你就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心灵上的宁静。

崔卫平说过:“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很显然,如今的中国也正刮着一股浮躁之风,就如那因无奈而被用作宣泄的“中国式”,又如因小悦悦事件而纠结的道德滑坡问题,要知道,即使是个人的浮躁,也可能影响到一个集体,甚至是一个国家。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安宁祥和的环境,需要的是“正能量”,那些烦躁的“负能量”,消失吧!为了他人,更为了自己。

我们要像那位钓鱼的老年人一样,唯有将欲望、利益抛诸脑后,才能够有更大的收获,因此,消失吧!浮躁君。

静下心来!

谈及钓鱼,善钓者必强调一“静”字。但何为静?“浑然忘我”也。你若静下心来,让鱼儿察觉到你的存在,才好诱鱼吃饵,你若心浮气躁,一心想着钓到大鱼,不时动动鱼竿,哪会有鱼上你的钩?

学术,也如同钓鱼一般,需静下心来,放下功利之心,若一心想着大鱼快上钩,急功近利,那么便丢失了学术所追求的本真。

君不见陈寅恪求学欧洲,多年不曾得半个学位,往往带些咸面包就在图书馆过了一天;傅斯年游遍欧洲,带回来的也只有一箱笔记罢了;林徽因硬是要学当时只准男学生学的建筑学,即使进不了建筑系,也靠自学完成建筑学的所有课程……可能有人会觉得,陈寅恪苦读不倦,傅斯年游学万里,林徽因执着不懈,一番辛苦,半张文凭都得不到,何苦啊?其实不然,他们所追求的是文凭之外的知识。他们能静下心来,不为那些光鲜而不实际的外表所惑,才得以在知识的世界中自由翱翔,才得到比文凭学位珍贵百倍的知识。若要陈寅恪在欧洲拼命拿文凭,求学位,一身光鲜外表回国,恐怕也只能风光一时,何来日后那个为后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反观当下,大到教育系统的功利浮躁,分数第一,重文凭轻能力,小到所谓的大学生混迹于课堂,只求不挂科,能毕业。人们浮躁着、忙碌着,但结果却并不怎么理想。中国教育,学生压力世界第一,高中就敢安排外国大学的课程,敢问中国今日之人才素质世界领先?各理数奥赛中国人向来第一,敢问拿了几个诺贝尔奖?大学生力求平安毕业,一去当年高考斗志,平安毕业后,敢问你大学学到了什么,理想是否还在?

不,不,不!请静下来吧!当海归哥大大咧咧地登上《职来职往》的舞台,众多的克莱登校友仍在叱咤风云,大学忙于扩招,教授忙于刷论文,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

但我们静不下来,不能细致地培养、评价人才。一考定终身,求职看文凭,才有了被动地跟着浮躁的人。既然你只看上线人数,那我就只好拼命为高考添柴加火,上线的人多就行了,管其他作甚?大学教授评价看论文,那么我拼命些就是了,至于学术研究什么的,先过了这一关再说吧!

所以说,出问题的,不是某个部门,某项制度,而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应静下心来,不要让浮躁占据心灵,影响我们的判断!

重拾那宁静的心

忘我看似高深莫测,心静观之则奥妙无穷,再高深玄妙的字眼也可总结为一种境界,一种贯穿心灵,直取云霄的境界——心灵的宁静。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无不追求这种境界,以趋炎附势为耻,视世间喧嚣为恶。不追名逐利,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求心中那一份恬静,把酒于天地,寄情于日月,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然而,这一份心灵的宁静在现今是如此难以寻觅,物欲的横流,炙热的权势洗刷着我们的心灵,于是我们失守最后那一亩静谧的芳园,我们变得浮躁了,步伐也匆忙了。

看吧,这不正有一堆“大师”在“高谈阔论”吗?热衷于上电视,戏说历史,娱乐大众,而甚少学术上的研究与建树。为博出名,为求利禄,有些人显然是耐不住了,心也浮躁起来了,“砖家”、“叫兽”于是便以其另类的式样走进我们的视野,表哥房叔也按捺不住钱权的诱惑,郭美美的“晒车”更让我们汗颜……这样一颗颗躁动的心给中国蒙上一层阴霾。

老翁与年轻人的故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烦嚣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一颗宁静的心灵,但是有人言: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也是迫于无奈啊。没错,在现代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追逐,不动起来,就无以安于生活,无以在时代的洪流中保身立命,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顾一切地去追逐,我们需要的是宁静的心。躁动的其实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的心。当内心平和,心静如水之时,窗外即使疯狂暴雨,我们依然可以不为所动。

君不见被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陈寅恪,留学多年,不为那一纸空有其壳的文凭,只求心中的那份宁静,对文学的热衷;君不见东方学人季羡林,著作等身,不为名利所动,心静如水;君不见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一句“我一辈子都姓钱了,还迷信这玩意?”令多少所谓的知识分子汗颜不已。他们穷一生心血于学术研究,利益的巨浪也难以让他们的内心有一丝的颤动。

朋友们,请重新拾起那颗宁静的心,寻回那久违的宁静,这样你才能在俗世的洪流中不迷失方向,从而到达那理想的彼岸。

【注:以上作文均来自广东顺德区乐从中学高三20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