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基础简答论述考点整理

教育基础简答论述考点整理

教育基础简答论述考点整理
教育基础简答论述考点整理

教育学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答案: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内容和手段不能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般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

3、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答案: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4.班级管理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加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观)

5、教师职业素养

(一)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素养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案: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7、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

1.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观:新课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8、简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答案:(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9、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答案: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案: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1、教学原则:(简答+材料)

答案: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4.启发性教学原则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6.巩固性教学原则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答案(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1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14、德育原则

答案: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5、德育方法(良好品德培养的方法)

答案: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训练法、情感陶冶法、道德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16、班级管理模式

答案: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平行管理、班级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17、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答案: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8、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答案:(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9、简述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答案: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0、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答案: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1)优等生的特点

优等生,又叫“优秀生”或“先进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

(2)对优等生的教育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

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1)中等生的特点

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第二类是甘居中游的学生;第三类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2)对中等生的教育

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

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

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1)后进生的特点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典型特征: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心理学

1、如何保持良好的记忆力

答案: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和能力培养的方法

答案:能力形成的因素:(1)先天素质(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能力培养的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案: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5、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答案: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心理学

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案:(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加每个阶段的典型特点)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答案: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简述加涅的学习分类

答案: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4、简述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答案: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答案: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6、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答案: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3、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教育启示: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8、教师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复习(合理组织复习的方法)

答案:(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合理;(3)复习要避免无线过度但是要适当超额补充:(4)尝试回忆(5)利用记忆术

9、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案: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10、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案: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

12、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答案:(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

13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三维度六因素(结合材料)

答案:三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15、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性监控原则、个人效能原则

1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17、教师成长的途径(新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2015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课程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3、课程类型 (1)根据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4、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 5、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2)课程计划的内容 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①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②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③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6、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7、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核心考点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l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 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翻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

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2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福建师范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基础应用》在线考核试题

2015期末在现线考核单选题 (共7道题) 展开 收起 1.(分)在2012年MOOC闯入人们视线并迅速走俏,也有人说2012年是MOOC元年,MOOC意为: A、开放在新课程 B、大规模开发式在线课程 C、计算机网络教育信息 D、大型开放式课程 我的答案:b 2.(分)在20世纪早期和中期,远程教育技术(如收音机和电视)的特征是 A、单向传输,师生交流少 B、双向传输,师生交流频繁 C、单向传输,师生交流频繁 D、双向传输,师生交流少. 我的答案:A 3.(分)网络教育的一个特征表现在师生处于()状态 A、通信

B、教学 C、分离 D、讨论 我的答案:C 4.(分)网络教育过程中包含的因素可以分为 A、教育者、学习者、计算机网络 B、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信息 C、教育者、学习者、计算机网络、教育信息 D、网络教室、电子点名系统、在线考试系统、课程学习系统 我的答案:C 5.(分) E-mail地址的格式是 B、网址?用户名 C、账号@邮件服务器名称 D、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名称 我的答案:c 6.(分)下面关于现代远程教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既保留了传统电教的形象生动、也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等特点。 B、它有相互访问、直接双向交流的特点。 C、它的教学内容、题材和手段更广泛。 D、它只满足社会上需要再教育的各类人员的需要。

我的答案:D 7.(分) 1998年,()提出“因特网宣言”,通过实现5个新目标来进一步完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A、比尔?盖茨 B、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C、阿尔?戈尔 D、理查德?贝卢佐 我的答案:C 问答题 (共9道题) 展开 收起 8.(分)简答题:请写出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学平台域名、电子邮件服务系统域名。 我的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站()。 9.(分)简述题: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进行交作业?请写出具体新平台的操作步骤。 我的答案: 第一步:在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站首页输入用户(学号)、密码、验证码,登录“我的空间”。第二步:点击课程列表的具体科目下方的作业,出现这一科目的作业安排。 第三步:点击操作列表选择对应的作业开始答题。第四步:显示出作业内容按要求答题。 第五步:答题中断时点击左下角“保存”,待下次有时间继续答题,答题完毕则点击“交作 业”。 10.(分)简述题:网络教育学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有哪几方面的表现?请加以说明。 我的答案: 答:一、网上大学适应了信息时代的潮流,二、网络大学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三、网络大学适应了信息时代终身教育的需求,四、网络大学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五、现阶段发展网络大学还能缓解就业压力。 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网络大学满足人们求学的愿望,新兴的网络远程教育利用普通大学已有的师资、教材、设备等资源及目前较为空闲的通讯资源,以达共享,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社会需要高层次人才。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正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打破了正规办学城市化地域局限,使高等教育学历人才向多方位均匀分布发展。远程网络教育满足知识技能在信息时代急速更新的情况下,让人们得以继续学习补充自身知识。远程教育低投入、高产出,教育机构的部门及管理人员大大减少,高效益的新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德育考点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德育考点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德育考点 1.德育和学校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 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学 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全球性特征。 2.小学德育的构成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 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 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 3.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或结果: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

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其次,培养学 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泊我教育的能力。 5.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小学德育过程 (1)概念及构成要素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 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 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 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 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 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7.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的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又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 (书本课后复习思考题、湘潭教育学院练习册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答: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教育观包含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因此大教育观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3.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答: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理论建设: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应用:首先,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此外,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6.谈谈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7.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略) 8.怎样运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 答:研究法:首先要获取有关凭证,也就是尽全面地搜索有关个案材料;然后进行初步诊断,即对个案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关键;最后提出治疗方案和改进意见。运用个案研究法切忌将个案研究结果作一般推论,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 考点: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得与社会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教育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通过学校得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得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得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得许多专业课程与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得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得学制产生于 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得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得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得政教合一得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得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得教育内容就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考点:古希腊得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有文化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注重身心得与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得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得基本完成与电气化工业革命得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得要求,并为初等教育得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福建师范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基础应用在线考核试题

2015期末在现线考核 单选题(共7道题) 展开 收起 1.(分)在2012年MOOC闯入人们视线并迅速走俏,也有人说2012年是MOOC元年,MOOC意为: A、开放在新课程 B、大规模开发式在线课程 C、计算机网络教育信息 D、大型开放式课程 我的答案:b 2.(分)在20世纪早期和中期,远程教育技术(如收音机和电视)的特征是 A、单向传输,师生交流少 B、双向传输,师生交流频繁 C、单向传输,师生交流频繁 D、双向传输,师生交流少. 我的答案:A 3.(分)网络教育的一个特征表现在师生处于()状态

A、通信 B、教学 C、分离 D、讨论 我的答案:C 4.(分)网络教育过程中包含的因素可以分为 A、教育者、学习者、计算机网络 B、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信息 C、教育者、学习者、计算机网络、教育信息 D、网络教室、电子点名系统、在线考试系统、课程学习系统我的答案:C 5.(分)E-mail地址的格式是 B、网址用户名 C、账号@邮件服务器名称 D、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名称 我的答案:c 6.(分)下面关于现代远程教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既保留了传统电教的形象生动、也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等特点。 B、它有相互访问、直接双向交流的特点。 C、它的教学内容、题材和手段更广泛。 D、它只满足社会上需要再教育的各类人员的需要。 我的答案:D 7.(分)1998年,()提出“因特网宣言”,通过实现5个新目标来进一步完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A、比尔盖茨 B、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C、阿尔戈尔 D、理查德贝卢佐 我的答案:C 问答题(共9道题) 展开 收起 8.(分)简答题:请写出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学平台域名、电子邮件服务系统域名。 我的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站()。 9.(分)简述题: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进行交作业请写出具体新平台的操作步骤。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

1.(03.7)简述婴儿动作训练的要点。P248 2.(0 3.7)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P200-202 3.(03.7/08.7)简述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应注意的事项。结合教育实际,论述教师如何指导儿童结构游戏。P126 4.(03.7/0 5.7 )简述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法。P97 1.做学教合一; 2.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 3.自由自动教学; 4.制定儿童能力目录表 5.(03.7)简述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P302-304 6.(03.7/08.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卢梭的教育方法?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P63-64 7.(03.7/09.7/07.4)试述学前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并分析其原因。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P341-317 8.(03.7/04.7)应用: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尝试使用环境体验法。在教育实践中尝试使用环境体验法。 9.(11.4)请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将环境体验法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P181 10.(03.4/06.4/11.7/08.4)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陶行知主张的“六解放”的内容。P93陶行知主张解放儿童的内容:六解放1. 解放儿童的头脑2. 解放儿童的双手3. 解放儿童的眼睛4. 解放儿童的嘴巴5. 解放儿童的空间6. 解放儿童的时间 11.(03.4/11.7/08.4)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形象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实施直观形象法注意的问题。P164采用直观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一.内容的选择;二、实施的要求;1.直观形象法的手段可以多样化;2. 直观形象法的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3直观形象法要与语言法相结合;.4. 直观形象法要与行为联系相结合。 12.(03.4)怎样帮助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P293 13.(03.4/06.7)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P109 1.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但不等于全面发展是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教育 2.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句有年龄阶段和个别差异性, 3.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个体差异, 4.每个幼儿都句有独特的特点,要根据儿童个性潜能在体智美德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 5.在“面面俱到”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前面发展 总之: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每个儿童能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4.(03.4/11.4)(11.7/08.4)试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教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P297-P298 15.(04.4)为什么说“爬行对婴儿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P248 16.(04.4/10.7/07.7)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实施批评法应注意的问题。P193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做过种种的探索,提出各自的见解。 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强调师生交往、认知结构的构建、信息加工以及系统状态变换等不同观点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这些不同观点,各有其哲学、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教学实践认识的不断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对于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如下: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 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普及义务教育(2)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没有实现真正平等,教育存 在双轨制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战略化(2)教育现代化(3)教育人性化(4)教育一体化 四、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1)教育经验积累阶段(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和深化阶段 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贵小学生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4)....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革新 六、教育对经济活动中再生劳动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把一般性的劳动 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 动者 七、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3).. 决定即爱哦与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与的内容 八、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作用(2)...活化、选择作用(3)...更新、创造作用 (4)...交流、交融作用 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者的数量(3)...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递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十一、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可以调节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 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十二、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极其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社会坏境是热的发展的现实制约 因素(3)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4)教育 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系统(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十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人的全面发展是工 业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提供了可能性(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教 育与生产的相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十五、教育的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十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是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doczj.com/doc/0d6522185.html,,请保留此标记人的唯一方法 十七、小学智育的实施要求(1)直接经验时间接经验相结合(2)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 十八、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科学性 十九、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2)家庭教育对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 有奠基作用(3)...的品德形成具有导向作用(4)...的性格形成具有塑造作用 二十、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示范性(3)感染性(4)丰富性(5)灵活性

网络教育应用基础简答题

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 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将继续遵循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这个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网络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开放理念,充分发挥网络教育支撑的现代开放教育的发展,必然是信息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以及与教育过程更好地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参与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一个公共的服务平台,要以公共服务、典型应用、资源共享及公益资源为导向,以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手段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探索并实践终身化、网络化合开放式的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 网络如何促进教育更好地展开? (1)课堂上使用电脑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能否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2)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地运用电脑游戏到教学中,将会对学生的一些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游戏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3)电脑网络的便利使得学生互相抄袭功课,阻碍学生用头脑、组织的思维能力的发展。(4)国际互联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易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等产生不良影响。总结如今网络教育面临的问题。 (1)课堂上使用电脑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能否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2)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地运用电脑游戏到教学中,将会对学生的一些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游戏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3)电脑网络的便利使得学生互相抄袭功课,阻碍学生用头脑、组织的思维能力的发展。(4)国际互联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易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等产生不良影响。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其一,网络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并且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资源对教育的重要性事不言而喻的。其二,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存储着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专家组等各种教学信息,而网络中的每个学习者可以共享各种信息资源,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体和技术手段所无法做到的。其三,网络教学信息是由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和计算机人员共同开发的,学生可以得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任一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信息,得到世界上任一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 名词解释:远程教育 “远距离教育是教育致力开拓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和老师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生和学习集体也在整个学习期间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口头讲授的、以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的人际交流;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交流是可能的。它相当于一个工业化的教育过程。” (1)教师与学生分离,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但分离程度不一。(2)教学组织的作用,即远程教育提供的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这与学生个别学习是有本质区别的。(3)技术媒体的使用,技术媒体的应用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机械的或电子的交流方式:印刷、、交互电视、录像和计算机等。技术媒体把准永久性分离的学生和教师联系起来并传递教学容,使学生从中受益。(4)提供双向通信,强调双向通信是将远程教育与教育技术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5)学习与学习群体的分离,在整个学习过程期间,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结果人们通常不在集体中而是作为个人在自学,为教学的目的或社会性需要,有可能召开必要的会议。(6)工业化。 同电视广播等媒体相比,说说因特网主要的教学特点和功能 ①因特网信息传播速度迅速,无地域国界的限制,特别适合于进行远距离的教学。②信息传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五、简答题(简明回答要点即可)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启发式教学原则含义及要求是什么?(4分)【本题PPT上找不到,答案来源:】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运用讲授法的要求是什么?(4分) ①组织好讲授内容;②讲授要有启发性;③讲授语言要有艺术性;④板书设计。(少而精;要完整;要有启发性) 4.古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哪些?(6分) 1.学校的产生,学校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4.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强调机械灌输与体罚。 5.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 6.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5.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6分) 根本劳动特点是“育人性” 1.劳动性质的复杂性、创造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示范性。 3.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集体性(协作性)。 4.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周期性。 6.劳动效果的滞后性(迟效性)。 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小学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 、小学德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班级和班集体 、班级管理 、班级活动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远程教育基础》读书心得.

《远程教育基础》读书心得 2011-02-18 《远程教育基础》 《远程教育基础》是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的第一本著作,读了这本书,尤其是作为博士论文来看,作者的缜密思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给了我很多感触,很多启发,下面就从具体的几个方面来谈我的读书心得。 一、《远程教育基础》来源和德斯蒙德?基根其人 《远程教育基础》一书源自于德斯蒙德?基根的博士学位论文《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1986年,本书英文版由Croom Helm出版社在伦敦和纽约首次出版;第一版于1990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再版,并于1996年出了第三版,也就是最终版;第三版在原版内容上做了较多的扩充和改进,值得关注的是加入了对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研究,我现在所读的这一中文读本是丁新主译的96最终版。 基根的这本著作已经被译为意大利文、希腊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并被英国公开大学(1997)列为开放和远程教育方向的硕士生必读的文献。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的总编辑张德明在访谈中说:"国际知名的远程教育学者霍姆伯格称赞本书'对从事和热爱远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一木必修的著作'。"[1]它是世界远程教育学术界公认的远程教育理论奠基的开拓之作,基根其人也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界的泰斗,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给予了基根创作的基础和源泉? 基根的求学经历:都柏林大学--古典欧洲文化学士;都柏林大学--师从路德维吉?比勒教授(中世纪欧洲文化的硕士学位);爱得兰德大学获得教育硕士文凭。基根的工作经历:1976~1984年,任南澳大利亚开放学院远程培训主任;1979年,就职于己有18年历史、每年出版36期155页的国际杂志《远程教育》杂志社;1982年,他在南澳大利亚大学发展起第一个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课程;1984~1985年,任意大利远程大学基金会秘书长;1993年,他开始为罗德里奇出版社编写远程教育系列书籍,这套书共有11本,每本都在300页左右,现在己出版的有《远程培训》、《远程教育的再思考》和《远程教育的政策和法规》等。此外,他现还担任ICDE(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的英文缩写)研究委员会主任。 不难看出,基根博士本科和硕士求学阶段对欧洲文化形成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无疑开拓了他的思维和研究视野。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也促使他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在远程教育院校中做过教学指导者,做过课程设计者,做过管理者等,因此对远程教育教学、服务、管理和营运等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工作经历已然成为他开展远程教育研究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从《远程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