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存在领域

美的存在领域

美的存在领域
美的存在领域

第三章美的存在领域

第一节美的单面形态

一、形式

1、形式美的涵义

形式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的形式美

指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美的形式。这种形式美是具体的,与具体内容不可分离。如达·芬奇的《蒙娜莉莎》,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2)狭义的形式美

指构成事物外部形式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如形、声、色所具有的审美潜能,如对称。比例的法则。这种形式美是相对抽象的,与事物的具体内容分离出来。

审美批判广义的、具体的形式美,审美理论则只能研究狭义的、抽象的形式美。

2、形式美的构成

(1)自然物质属性的审美潜能

①形状

点、线、面、体是形的几种形式,也是构成具体形体的几种几何要素。

点是美的起点。

点是中性的,见不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性格鲜明,刚柔判分面是点的扩大、线的展开。从整体上表现不同的动态趋向。正三角形给人以稳重感(金字塔),倒三角形有倾覆之兆。正方形显得方正稳健,圆形显出随和、自足,周流不息的特性(太极图)。

②色彩

色彩与光线密不可分。1666年,牛顿第一次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将太阳光分析出红(波长最长)、黄、橙、绿、青、蓝、紫(波长最短)的彩色光带,揭示了色彩的奥秘:由于物体对色光具有吸收或反射的功能,一切物体才呈现出各种颜色。对色光全部吸收就呈黑色,全部反射呈白色。若物体表面就反射一部分光线而吸收其它部分,如果反射出来的是红色光线,而吸收了黄、橙、绿、青等色的光线,此时我们就感觉那个物体是红色的。

色彩的特征(给人的不同感觉):冷暖之分,如红、橙、黄为暖色,蓝、青为冷色。动静之分,如红色是活跃的,蓝色是冷静的。轻重之分,黄色和青色较浅,蓝色和紫色较深,浅色给人轻的感觉,深色给人重的感觉,布洛由此提出“重量原理”,较深的颜色应在浅色之下。性格之分,如红色的活泼、豪爽,蓝色的深沉、忧

郁,黄色的畅快、轻浮,青色的古板、闲逸;绿色的宁静、自然;紫色的华丽、高贵;黑色的沉重、恐怖;白色的明亮、纯洁;橙色的热情、快乐。

色彩性格产生的原因:一是联想的作用,如以红色为暖色、活泼,是由于人联想到血与火。一是生理的原因,科学研究表明,红色照射人眼会引起肌肉弹力的增加,血液循环加快。有试验将猴子放在红色灯光的房间,发现猴子会感到烦躁。

③声音

声音是声波运动的结果。声波分为振幅、频率、波形,与之相应的心理体验是音强、音高、音色。

声音(音乐)是传达感情的最佳媒体,为感情的物化形式。音乐的时间性流动及节奏与人的情感乃至生命的流动及节奏最易吻合,故音乐的感动力最原始、最普遍。(对牛弹琴其实是有效的。美国音乐心理学者休恩实验证明,他们在动物园里拉提琴,发现动物们有不同的反应:蝎子舞动,随音调有不同的兴奋程度;蟒蛇昂首,随节奏左右摇摆;熊兀立静听,狼恐惧嚎啼,牛增加乳量,猴子点头作势等。音乐对植物也会有影响,可增加产量。)

音强、音高、音色的不同会体现不同的情感特征。如强音显得振奋而热烈,轻音则柔和而亲切,高音显得激昂而奋发,低音则凝重而深沉。急促的声音给人以紧张而焦灼之感,缓慢的声音则显得轻松或忧伤。古希腊人分析了当时流行的七种乐调,认为音乐所引起的情绪随乐调而异。(2)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

物质材料(艺术媒介)只有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成为一种有序的感性存在,才有可能构成形式美。这种组合规律,被称为“形式美的法则”。

①单纯齐一(整齐一律)

物质材料组合的最简单形式。

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如色彩的某一单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坪,清澈的湖面等。

齐一是一种整齐的美感。如仪仗队的行列、团体操、大合唱等。另外,反复也属于整齐的范畴。如一些花边纹饰。

②对称均衡

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的均等。对称给人安静、稳定的感受。如动物的形体一般都是对称式的结构,尤其是人体美。古希腊美学家指出:“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均衡是在对称基础上的变化,两端不必等同,但要求给人的力量感受相当。如中国画的虚实布置、疏密安排多为破对称而取均衡。其他如盆景,房间的布置。(宋太子铸造六座金佛像在瓦官寺,像成而恨面瘦。工人本能理,乃迎巧匠问之,曰:“非面瘦,乃臂胛肥。”即销减臂胛,像方对称。)

③比例节奏

比例是物体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具普遍审美意义的是黄金分割比例。大约五比三(短÷长=长÷(短

+长),为0.618:1)德国数学家蔡辛说:“宇宙万物,不论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人的躯体,肚脐为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比例于人的生理特征——眼睛横向生长有关,人们的视觉比例为1:1.62,两者最接近,人的视觉对黄金分割形式所做的扫描运动最省力。

再如我国古代山水画中的基本原则:“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荆浩《画山水赋》)就是对各种景物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安排。人物画中有“立七、坐五、盘三半”之说。

节奏是比例关系中出现有规律的反复,即形成节奏。节奏能引起人们精神上心灵的律动,产生美感。节奏体现在时间过程中,如音乐节拍的强弱、长短的交替出现。如诗歌的节奏,由音节的长短、轻重、音节之间的停顿以及押韵形成。也体现于空间布局上,如绘画中在形象排列的动势上所表现的节奏感。如《清明上河图》景物疏密的排列。梁思成分析天宁寺塔的结构,以五线谱标出从月台、须弥座、塔身、塔檐到尖顶所形成的节奏感。

④多样统一(和谐)

这是形式美最基本的法则,也是最高的法则。笛卡儿说:“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

多样是指事物各个部分具有丰富的个性,统一是指不同或对立的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多样统一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立因素的协调,如阴阳关系,水火既济多样统一使形式美丰富而有变化。

总之,所谓形式美的法则,其实就是对一般有序性的把握。

3、对形式美的认识和评价

形式美的研究容易使人误认为美是纯客观的,将美学等同于物理学。

(1)形式美以人类感官的生理结构与心灵要求秩序、和谐的先天倾向为基础条件。

如色彩和声音为自然物的“第二性的质”,其形成离不开人类的感官。而所谓形式美的法则是关联着人的生理与心理的(以自己身体为参照)。

(2)形式美只是美的一个最外在的维面。

具体的感性形式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美,美所以是人类独有的价值,在于它同时包含着心灵旨趣,携载有文化意蕴。

二、科学美与道

德美

1、科学美

“科学美”是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彭加勒首创的一个术语,得到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广泛赞同。

(1)科学中的美

科学美不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外在美,而是科学定律中支配着物质

结构的深层次的美。故科学是一种理性美。

①对称

在各种几何图形中,圆形具有最高的对称性,在围绕它的中心旋转时是不变的,此即旋转对称。所以古希腊人认为圆最美。

反射对称,又称宇称,即左右对称。人在照镜子时所看到的像,右手变成左手,左手变成右手。

在物理学中,物理定律是指作用量的对称。物质系统的能量不随时间变化,这是时间移到下的对称性。

②和谐

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和谐”的观点。他进而用和谐的观点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并提出宇宙谐音之说。后来,开普勒受此影响,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堡提出,科学中美的含义就在于“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

③简洁

科学的简洁美指科学理论、定律和公式的外在形式上的简单与内在内容的深广的有机统一。

数学美充分体现了简洁性的特点,物理学的一系列发展,最后的精华是一些方程式表现出来的理论结构。如牛顿的运动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等,这些简单的方程式把宇宙间复杂的物理现象准确地描述出来了。如万有引力定律,一个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引力大小,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F=G.m1m2/r2这个公式揭示了宇宙和谐结构与量体有序运动的根本原因。

(2)科学活动的美学动力

①审美理想作为信念引导着科学研究(以美导真)。

这是最根本方面。科学家们似乎大多数潜存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信念。爱因斯坦毕生致力于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而易领悟的世界图景”,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家”。科学史的许多事例表明,最初指引科学家们进行探索的往往是审美冲动。如法拉第所以努力研究磁力转换问题,是因为他觉察其中存在的法则“简单而又美丽”。彭加勒说:“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好处。他们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美。”

②审美理想作为参照系,使人们对与之吻合却尚待检验的初步研究成果深信不疑。

海森堡说:“如果自然界把我们引向极其简单而美丽的数学形式——我所说的形式是指假说、公理等等的贯彻一切的体系——引向前人所未见的形式,我们就不得不认为这些形式是真的,它们是显示出自然界的真正特征。”

门捷列夫把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按照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排列成和谐的系列,周期表呈现出美妙的循环和节奏。根据周期表内在结构和谐的需要,门捷列夫给尚未发现的一些化学元素预留了空位,并对它们的性质做出预测。后来,新元素的发

现,检验和证实了周期表的美与和谐。

(3)科学美的认识与评价

①科学美为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

从人类心灵角度看,科学美处于知性层次,并且限于知性的抽象认识一端,与知性的价值评价无涉。科学美不注意感性外观的美,只专注于物体的抽象结构关系。彭加勒说“我在这里所说的美,不是给我们感官以印象的美。……我的意思是说那种比较深奥的美。这种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且纯粹的理智能够把握它。”

②科学美只是美的一个维面。

它没有具体生动的感性外观,基本是一种抽象结构。同时,它缺少生命情调的精神品格,并不体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数理结构之美“冷而严肃”。

2、道德美

(1)道德美的涵义与特点

①涵义

道德美是指以个体的德性为基础而形成的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

道德美的观念在上古时期即已形成,中国先秦儒家即以道德为美。

②特点

一方面,道德美超越形式,重在内容,即重质不重文。如对人的欣赏,庄子指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另一方面,道德美基本属于心灵知性层面,是知性价值评价一端的体现。

(2)道德美的表现形式

①性格美

性格美指人的内在品质之美,即所谓人格美、心灵美。这是道德美的核心。

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即明确以内在道德的充实为美。其中,仁与义构成性格美的两元。仁爱精神是维系人的族类和谐生存的的最好纽带,义勇精神可打破静态平衡,激发人们积极实现理想。此两元互相补充,前者与优美形态相关,后者与壮美形态相关。

②行为美

行为美是性格美的外化。人的行为美包括仪表之文(合乎礼仪)与行善之质。前者为形式,后者为内容。从道德美的角度,重要的在于行善之质。行善主要是为整个人类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行为,如我国古代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人们交往时注意仪表固然需要,但若行为不善,仪表再佳,也会让人厌恶,为伪君子。

③社会环境美

由众多个体的性格美和行为美构成社会环境美。即通常说美好的社会“风气”或“氛围”。如孔子所说的“里仁为美”。人们通常以社会群体内部的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为社会环境美的主要方面,但应同时包括群体内部的互相激励、公平竞争。两者应当互

补。延伸到全世界,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是人的族类生存的两大永恒主题。

三、宗教

1、宗教美的涵义

(1)宗教美的存在

这可以从宗教活动中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活动中的宗教倾向来说明。

许多宗教体验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灵境界。如禅宗的顿悟、破执而后进入的自由境界,这其实是心灵第三层面——志性的呈现。

而在美学界,从古代一直到近代,许多人在探讨“神性美”,认为上帝是美的根源。

(2)宗教美的涵义

所谓宗教美,是指人类深切期盼的、往往由心灵深层突然敞亮所呈现的一种人生境界之美。在这种人生境界里,人类的生存达到自由和圆满。

宗教美物化出来也可成为艺术美。如宗教音乐、雕像、绘画等。

2、宗教美的导引作用

宗教美不仅存在于宗教活动的特定体验中,还普遍呈现于人类的其他文化活动中。

(1)宗教美在科学活动中发挥导引作用

开普勒把“几何上的完满”这一观念本身视为行星沿着精确的数学轨道运行的原因,他坚信“上帝永远按几何学原理工作”。他对“日心说”的数学证明最初是出于太阳崇拜。有历史学家统计,过去三百年近三百位著名科学家的信仰情况,发现他们中9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爱因斯坦指出:“那些我们认为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部浸染着真正的宗教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

(2)宗教美为道德活动奠定基础

道德与理想密不可分,任何一种深刻的道德文化都建立在对至善人格、至美人生境界的追求上。而道德信念的根基往往在于绝对的神灵或天命上。西方的道德根基在于上帝,中国的性善根源于天命。

(3)艺术和宗教本质上的一致

就心灵追求的最高旨趣而言,两者本质上一致。伟大的艺术家都力图洞察人生的奥秘,揭示人生的真谛。而宗教也主要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对人生的根本认识和解脱。

3、宗教美的特点

(1)宗教美具有全人类性。

宗教情怀与宗教体验是普遍的,它植根于人类心灵的第三层面,并且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而为人们共同感受。

(2)宗教美是一种内在的、超验世界的美。

宗教是人的理想憧憬中的境界之美,它几乎完全存在于主体的意念之中。

(3)宗教美只是美的单面形态。

因它本身只是一种纯观念的存在,不能呈现于具体的感性形式中。

第二节自然美

一、自然美问题的

独特性

1、美学史上关于自然美问题的对立意见

(1)肯定意见

通常的观点,自然美就是自然物本身具有的美,是一种“自在之美”,可以离开人而独立存在。如费肖尔第一个系统研究所谓自然美,并提出“美学物理学”的概念。内容白盔无机自然界的美、有机自然界的美和人的美。以后,蔡仪进一步将自然美分为现象美(无机物)、种类美(动植物)和个体美(人)

(2)否定意见

朱光潜认为“自然美”三字就自相矛盾,是美就不自然,自然就不是美。尼采猛烈抨击所谓的“自在之美”,认为只有对于人才有美,外物的美只是人在对象中崇拜自己。克罗齐也认为自然美外在于美学,是“任意和胡思乱想”的产物。

2、自然美是介于美的典型形态和单面形态之间的审美形态。(1)不同于艺术美

因为它只有感性形式,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蕴。其意蕴有赖于审美主体心灵的赋予。

(2)不同于形式美

因为它具有具体的感性实体,即为有个性的广义的形式美,而且其中一部分本身就具有某种生命情调,特别是人体。

3、自然美的涵义

自然美是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形成的美。

(1)自然物的某些属性为自然美的形成提供了潜能。

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诸如形体、色彩、音响等,是构成美的最一般、最基础的条件。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所有审美对象都具有这一层次的属性。

如山水,山峰形状的奇特,湖水的碧绿如镜,清风的飒飒,流水的潺潺。

如植物,树木的色彩和形状四季变化。中国画家所概括的“春英夏荫,秋毛冬骨”。春英指细而花繁的萌芽的美,夏荫指叶密而茂的农郁的美,秋毛指叶疏飘零的萧疏的美。冬毛指枝枯而叶槁的挺劲的美。

如动物,水底游鱼的从容,掠水飞燕的迅捷,绵羊的温和柔顺,狮子的凶悍勇猛。

而人体除了形体的美,还要有神情气质。《诗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天牛的幼虫),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自然美离不开人的参与创造

自然物不过是审美活动的客体,没有主体情志的渗透其中,自然物不能成为美。故人的创造活动,就是知觉它的形态,并在想象中丰富它的形态和内涵,使它成为美的形象。如山水,给人的想象空间最大,最能体现人的精神自由。人们往往将山水生命化、性格化。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特、峨嵋的秀丽、青城的幽深等。

二、自然美产生于自然

的艺术化

1、自然的艺术化

(1)自然的艺术化的涵义

自然的艺术化,也称为自然的人格化或诗化。是指人将自己的主观情志融入自然对象中,使自然物成为美的形象,形成所谓的自然美。

艺术化的能力人人具有。每个人都能欣赏自然美,因为想象力是一种本能式的创造力,人皆有之,尤其是童年时期。若不失去童心,本能地将现实对象幻化并理想化,这就是审美,通过符号物化出来便是艺术。高尔基曾非常肯定地说:“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艺术家的禀赋,在更细心地对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的条件下,这些禀赋是可以发展的。”“照天性讲,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论文学》)克罗齐直接指出:“人是天生的诗人。”

(2)自然的艺术化的实质

自然的艺术化的实质是指人的本质丰富性对象化于自然之中。在审美过程中,人将全身心融注于对象中,自然物才可能化为美的形象,体现出完满的人格。

(3)自然艺术化的结果

自然的艺术化是对象的人格化,即在自然物上见出人的形象。但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美,是对象的理想化,即在自然物上体现理想人格。即体现人生存的自由和生命的圆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景物是断肠人的形象写照,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是理想人格的表现。

2、自然艺术化的过程

自然物被艺术化或人格化的过程,大致有以下环节。

(1)超功利、弃实体

面对自然物,首先要摆脱利害关系,超越直接功利,摒除占有欲。如要“以林泉之心临之”,如苏轼所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同时要摆脱认识关系,超越逻辑分析。因为对事物进行分析、考察,便会失去生命情调。

(2)取形式、符号化

取形式,是只关注自然物的外观,诸如形状、色彩、声音及其组合方式,即形式美的因素;符号化,是按照自己的情趣进一步改造,使之简化为表情的符号。(如花木的象征:杜鹃——思乡;萱草——忘忧;红豆——相思;梅花——坚贞;牡丹——富贵。)(3)赋意味、观自身

在自然物中赋予主体的心灵旨趣,自然物的形象就人格化了。于是主体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即理想的自己。

第三节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

涵义

1、什么是艺术品

(1)艺术品鉴别的困难

(2)艺术品的本质规定

①艺术品是由技艺生产出的人工制品。

艺术品是一种技艺,艺术至少应当将技巧加诸自然物,也即人的劳动成果。这样,便要将非技艺的自然物排除在外。

②艺术品是作者全身心投注而创造的精神性产品。

这种人工制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财富。人们在艺术创造中将情感、认识、意志都投入审美对象中并凝为一体。它与科学等其他精神活动也有区别。

③艺术品是包含某种社会规范可以进行交流的体现心灵丰富性的精神性产品。

没有进行交流,艺术品严格说来只是一种潜能,尚未成为现实。而交流需要一定程度上遵循社会规范,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就在于他能熟练地操作符号,既遵循规范又超越规范。

2、艺术的分类

(1)艺术分类的原则

①本体论原则

即以艺术作品物质存在形式的差异为基础,对艺术进行分类。

19世纪初德国美学家克鲁格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静艺术)、时间艺术(动艺术)和空间时间艺术。

②符号学原则

即以形象符号的表现差异为基础的分类。

形象符号有两种,一种形象符号具有再现性(模拟艺术),如绘画、雕刻、戏剧、影视、文学等;一种形象符号具有表现性(独创艺术),如音乐、建筑等。

(2)艺术形式

将两种原则结合起来,就形成九种艺术形式。如表: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空间时间艺术

再现艺术文学绘画、雕塑戏剧、影视

舞蹈

表现艺术音乐建筑、艺术设

3、艺术美的体现

关于美和艺术的关系,有人认为早期艺术作品几乎都是美的,而近代艺术越来越接近生活,题材越来越扩大,则并非进入艺术范围的东西都是美的。

(1)艺术美首先体现在艺术理想中。

艺术美主要指体现于作品中的艺术理想的美。理想性是艺术美的质的规定。

艺术理想是人生理想和艺术形式理想的有机统一。即通常所谓的“诗心”与“匠心”的统一。常人不缺乏人生理想,但缺少艺术形式理想,能捕捉生活的诗意,却缺乏表现出来的技巧和匠心。艺术理想既具有后天经验的综合成分,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因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旨趣与追求;同时艺术理想又植根于先天的追求生命圆满的本能,故而人们的追求中存在一致性的因素。

艺术理想是艺术作品中的“神”,为作品的最高价值尺度。由此,艺术品所体现的艺术美有高低等次之分。

(2)艺术美一般体现在作品的整体上。

具体包括作品的意境美、技巧美与风格美。

①意境

指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尤其是作品的整体形象的空灵性,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人所谓雅人深致,非徒自写景。

②技巧

绘画的构图、设色与线条,音乐的曲调、节奏及和声,诗歌的选词炼句与韵律等,都是应掌握的艺术技巧。如俄国画家列宾曾为《庞贝城的末日》的“辉煌的技巧”而感动得哭泣起来。

③风格

作品风格是艺术家心理动力特征的外化,基本是由气势和韵致合成。因此可以大致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类型。

风格具有独特性,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与独创性的体现。如三苏皆为散文大家,虽为父子兄弟,却风格迥异:苏洵的犀利、苏轼的豪放、苏辙的委曲。

(3)艺术美在作品中的局部体现

对于叙事作品、戏剧作品来说,艺术美集中体现于正面人物,特别是英雄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上,使之符合艺术理想。丑的形象作为衬托正面人物的美。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将耶稣放在色彩中,犹大的脸则处于阴影中。

二、艺术美的

来源

我们还是应从心物两个方面来探讨。用唐代张璪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外师造化

造化,本指大自然,这里还包括社会生活。外师造化,

(1)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表象积累。

大量的表象积累是艺术想象的源头活水。黑格尔说:艺术家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观念的富裕。石涛有诗:“搜尽奇峰打草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我们揭示它们的本质和发展态势。我们的艺术品应该将自然界的态势形象揭示出来,如山川草木,要尽可能地体现对象的气势与神韵。唐代画家韩干善画马,他本师从曹霸,但当人们问及他的老师,他竟称是马厩中的马。

同时,艺术品应揭示社会的本质形象。如《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是其中揭示了人生、社会的内在本质。这也必须有深入的生活体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推动艺术技巧的发展。

如再现艺术。绘画、文学等都有地域的差别,其中就有艺术技巧与风格的不同。如唐及五代的山水画,不仅风格上有南方的平淡天真和北方的刚健雄奇的不同,而且在绘画技巧上,南方多用斧劈皴,北方多用披麻皴。在文学上,南方多婉约,北方多豪放。世人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的概括。

如表现艺术。音乐、舞蹈等也有地域差异。

2、中得心源

只有师法心灵才能有创造性,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师法心源的重要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把握。

(1)人格修养在艺术美中的基础地位。

一般来说,人品高,旨趣亦高,易于形成对象的审美价值,如陶渊明的诗。歌德说过:“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2)独具慧眼在艺术美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慧眼,即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看的方式不同,事物的形象便不同,不同的形象才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如同一株梅花,在不同诗人笔下各有不同的生命情调和性格特征:林逋(b u)“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隐世而高逸的形象;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感伤而执著的形象;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是积极而豪迈的形象。

(3)独具匠心是艺术创造的主要来源。

艺术活动本质上是独创性的,这种独创性即艺术家的“匠心”。艺术家的匠心是参照前人的经验与造化的启示,在心灵中形成的艺术独创能力。

3、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关系

(1)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结合

美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师造化要求主体服从客体,中得心源要求客体服从主体。因此,艺术家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艺术美。歌德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努力,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如诗画的关系,二者相通而互补。绘画偏重于师造化,诗歌偏重于得心源。但诗中有画则情显,画中有诗则趣灵。音乐、抒情诗偏重于中得心源,天分在音乐中特别重要,如莫扎特5岁开始写钢琴协奏曲,肖邦7岁写出波兰舞曲。而绘画、叙事文学(小说)偏重于外师造化,技艺在绘画中的地位很突出,叙事文学则需要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王国维《人间词话》:“客观的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虽然如此,音乐家、诗人也需要外师造化,画家、小说家也需要中得心源。

(2)中得心源更为根本

①艺术美的内在意蕴比感性形式更重要。

外师造化主要解决艺术美的感性形式问题,中得心源主要解决艺术美的内在意蕴问题。后者一般来说更重要,并且丛根本上决定着对具体形式的选择。

②艺术家的创新、艺术品的个性主要来自心源。

造化相对静止,心源则流动日新。同一泰山,其外形未有大的变化,但游人的情趣则不相同。

③在艺术美创造时,想象比模仿更有积极意义。

现实的对象总是不完满的,但人的想象能从现实中推演出理想的形象。外师造化以模仿为主,中得心源以想象为主。

三、艺术美与自然美

的比较

1、关于艺术美与自然美两种层次等级的争论

(1)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以黑格尔为代表。他在《美学》中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物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

少。”他还指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艺术美是由心灵孕育出来的,是真正的美;自然美只是心灵的美的反映,并且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

(2)最高的美是现实的美

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他在《生活与美学》中提出:“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创造的美。”他认为艺术作品在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其理由是:艺术是再现现实的,是充当现实美的替代物(如观赏图画代替旅游);想象只是丰富和扩大对象,却不能超过现实(人只能想象比所见的人更高,却想象不出比他见过的更美的人);艺术形式本身具有局限,完成的作品是低于想象中的理想形象(如绘画、雕像是死的、不动的)。

(3)评价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理由不可靠。

他着眼于美的外在形态,有合理的成分,但所说的现实美高于艺术美的的理由站不住脚。艺术品不是现实的替代品,它能超越现实;理想应该超越现实;艺术形式本身虽有局限,但它是自由的形式。

②黑格尔的比较不恰当

他多着眼于心灵旨趣,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对自然美的认识不正确,未将自然物的美的潜能与自然美区分开来。艺术美与自然美都是完满的,二者不存在高低品味的差别。我们应比较的是艺术品与自然物的美。

2、从现象上比较艺术品的美与自然物的美

(1)自然物的美的优势

①丰富性

自然物是无限多样的,所呈现的美也无限丰富多彩。

②生动性

自然物时刻在变化中,显示了生命的活力。

③形式与内容结合的有机性

自然物的形式出于天然,往往是最恰当的形式。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艺术品的美的优势

①集中性

自然物的美一般是分散的,艺术品的美则具有集中性。如张大千的《万里长江图》,西起四川的岷江,东至黄浦江入海口。他将沿途的美景集中在20米长的画卷上,图中景色无处不美。

②纯粹性

自然物的美一般美与丑并存,而艺术品的美对之会有选择与加工。如实际的长江两岸也会有许多荒芜、脏乱的地方,我们往往要摒弃。

③永久性

自然物的美是易逝的,艺术品的美则具有永久性。自然物,尤其是生命体相对短暂,自然物最美的时间更是短暂。如据歌德观察,

德国女性一生中最美的颠峰时期只是十五六的几个月时间,年龄再增长就逐渐失去。艺术品则可以让一个人的青春永驻。(如当前流行写真集)

3、从本质上比较艺术品的美与自然物的美

(1)自然物的美主要是感性形式的美,艺术品的美在感性形式中寄寓了人的心灵旨趣。

艺术品在形式上虽不如自然物丰富,但能表现自然物的神韵,显现艺术家的情趣。如朱自清的《荷塘夜色》写得很美,但当人们到清华园去看那荷塘时,却大失所望,觉得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池塘了。这里便有作者的慧眼与匠心。清代叶燮说:“凡物之美,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2)艺术品的美对人们有激励作用,自然物的美则不具备榜样的作用。

艺术品的美体现了人的理想,可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境界。而自然美多给人以感官的愉悦,心理的宁静。

日常生活告诉我们。人们通常以自然物为参照来评价艺术品的真,而以艺术品为参照来评价自然物的美。说画得真像,只是对艺术品的一般评价,而说“江山如画”则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了。

美的存在领域

第三章美的存在领域 第一节美的单面形态 一、形式 美 1、形式美的涵义 形式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的形式美 指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美的形式。这种形式美是具体的,与具体内容不可分离。如达·芬奇的《蒙娜莉莎》,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2)狭义的形式美 指构成事物外部形式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如形、声、色所具有的审美潜能,如对称。比例的法则。这种形式美是相对抽象的,与事物的具体内容分离出来。 审美批判广义的、具体的形式美,审美理论则只能研究狭义的、抽象的形式美。 2、形式美的构成 (1)自然物质属性的审美潜能 ①形状 点、线、面、体是形的几种形式,也是构成具体形体的几种几何要素。 点是美的起点。 点是中性的,见不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性格鲜明,刚柔判分面是点的扩大、线的展开。从整体上表现不同的动态趋向。正三角形给人以稳重感(金字塔),倒三角形有倾覆之兆。正方形显得方正稳健,圆形显出随和、自足,周流不息的特性(太极图)。 ②色彩 色彩与光线密不可分。1666年,牛顿第一次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将太阳光分析出红(波长最长)、黄、橙、绿、青、蓝、紫(波长最短)的彩色光带,揭示了色彩的奥秘:由于物体对色光具有吸收或反射的功能,一切物体才呈现出各种颜色。对色光全部吸收就呈黑色,全部反射呈白色。若物体表面就反射一部分光线而吸收其它部分,如果反射出来的是红色光线,而吸收了黄、橙、绿、青等色的光线,此时我们就感觉那个物体是红色的。 色彩的特征(给人的不同感觉):冷暖之分,如红、橙、黄为暖色,蓝、青为冷色。动静之分,如红色是活跃的,蓝色是冷静的。轻重之分,黄色和青色较浅,蓝色和紫色较深,浅色给人轻的感觉,深色给人重的感觉,布洛由此提出“重量原理”,较深的颜色应在浅色之下。性格之分,如红色的活泼、豪爽,蓝色的深沉、忧

口腔医学美学基础A卷

《口腔医学美学基础》A卷 一、选择题(共15道题,每题2分,共30分) 1、美的基本范畴不包括( E ) A.崇高 B.优美 C.喜剧 D.悲剧 E.和谐 2、以下不属于医务人员外在美的是(C) A.仪表美 B.行为美 C.崇高的理想 D.语言美 3、不属于光原色的颜色是( B )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蓝色 4、属于牙变色的是( A) A.四环素牙 B.烟斑 C.咖啡牙 D.茶垢 5、牙周炎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D) A.牙龈出血 B.牙周溢脓 C.牙槽骨吸收 D.牙变色 6、颏孔位于什么牙的下方( C ) A.下颌4 B.下颌56 C.下颌5或下颌45 D.下颌6 7、影响微笑审美的垂直向因素不包括(A ) A.颊间隙 B.牙齿与牙龈暴露量 C.上唇曲度 D.前咬合平面 8、以下不属于口唇分型的是( C ) A上翘型 B.尖突型 C.笔直型 D.下挂型 9、以下不属于健康牙龈标准的是( B) A.色调是粉红色 B黏膜表面点彩消失 C.龈乳头发育良好 D.牙龈有硬度 10、以下不属于全口义齿垂直距离恢复过小对患者面容影响的是( A ) A.颏唇沟变浅 B.面部下1/3距离减少 C.口角下垂 D.肌张力减少 11、以下不属于活动类美学矫治器的是(C) A.活动保持器 B.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C.舌侧矫治器 D.功能矫治器 12、以下不属于保健牙刷特点的是(A) A.刷头大 B.刷毛排列合理 C.刷毛较软,长度适中 D.牙刷柄长度宽度适中,防滑设计 13、以下关于改良Bass刷牙法不正确的是(B ) A刷毛指向牙根方向 B.刷毛与牙长轴约呈60°角 C.刷毛部分进入牙龈沟内,部分置于牙龈上 D.刷下前牙舌面时,自下而上拂刷 14、黄金分割比例是指( D)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徐影 广告2班 08132216

提要:美食怎样定义的?在我的眼中美又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呢?是残缺的美,还是距离的美亦或是大画家艺术家的作品才是美呢? 关键词:客观属性、唯物论、残破美、距离、爱、情感 正文 人、事、物是美?是不美?是丑?是不丑?这是人、事、物的一种属性(审美属性),不是人、事、物本身;而且,审美属性与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即自然属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和人、事、物本身,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以纳入唯物论的范畴。而审美属性却是一种人文属性,与审美主体--人--密切相关,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物),一些人认为美,一些人认为不美,一些人认为是丑,这样的事累见不鲜;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其美感(即审美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时代不同而不同,比如我国唐代女人以丰满为美,而现在大多数人却以苗条为美;人的美感还会受某种倡导和导向的严重影响,“吴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殍”,而当今很多人把毫无韵律、反来复去只有那么两句、扯着嗓子干喊乱叫的歌曲当作美,一些格调低下毫无艺术性的东西大受欢迎,就是媒体炒作、导向的结果。因此,将美与美感截然分开,将审美属性纳入唯物论范畴则是机械唯物论,由此而来的关于美的定义,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定义。真正的定义应当是什么样的?到底什么是美? 在我看来,美是一种感觉,不同人对不同事,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对于美,也产生不同的定义 有人说:"毫无瑕疵,最完美的东西就是美。"这个答案当然令人毋容臵疑,完美本身就是美的最高境界。但是,世上又何尝存在过绝对的完美?它是一种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它正是由于它的这种不真实,这种高高在上,这种遥远,也让"完美"这个光环渐渐黯淡下来了。 又有的人说:"破碎亦是一种美丽,而且是一种另类的美丽,特质的美丽。"这可能让大部分人难以接受,但细细想来,又发觉其中不无道理。曾记得不知哪一首诗里有过这样一句话:"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多么让人震撼的一句话,让人一刹那才发觉生活中的许多美丽原来是由破碎产生的。断树残桩是一种美,枯枝萎叶也是一种美。圆明园那让人揪心的美,正是在于它的断壁残垣,它的破碎,它的亘古不变的真实,伴随着那痛心的历史,这比雍容华贵的颐和园更能感触人心。林黛玉破碎的美,在于她与贾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破碎的美,在于她在写作中真挚地宣泄情感而后对生命的解脱和潇洒;梵高的破碎的美,在于他把绘画的灵感和生命的灵魂二合为一,而又超脱两者。这一切一切不同的破碎,就像破裂后的镜子,在每一块碎片中可以映射出一个太阳。 还有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两颗心的思念跨过空间而碰撞出的火花多美啊!"想想看,两个人在天空的两头,独自对着苍穹天宇数念着见面的日子,细细品味着那份思念的怅惘,心里总留着一份对对方的惦记,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美呢?在天上,牛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仿佛为我们在天空划下一道无形的彩虹,让我们仰望星空时,都感觉到这份距离的美;在人间,凄美的梁、祝故事打动了多少人,他们生时被隔着一道不能跨越的墙,最后要

初中作文(话题):美的发现

美的发现 美是什么?很多人都这样问。“美”这个词好像和我们离得很远似的,但是当你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你就会发现,其实美,就在你身边。 说起“美”的时候,大家一定都会想起一些有关美的事物,比如说“美丽”“美好”“赞美”等,总之,“美”在人们心中都是代表一些好的事物,但是,我想问你,你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吗? 朋友,当你在商城门口、大街小巷看到一个个捐款箱,无论男女老少,都把一百元、五十元、十元默默地放进去,你的心中会不会为之一振?你会不会觉得,这就是一种美呢? 朋友,当你看到一个扎着红领巾的小朋友,用他稚嫩的手,轻轻地扶起在暴风雨中被打弯的小树,你会不会觉得,那就是美呢? 总之,美分很多种,只不过在人的眼里,美都是代表一些好的事物,人们只知道关心关于美的大事,却忘记了藏在身边有关美的小事。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5月12日这天,我们四川的同胞们度过了他们一生都忘不掉的日子。那一天,四川汶川市发生了地震,每个四川的人民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当他们正

处于危难的时候,却接到了各个地区捐来的衣物、食品。那时,坐在电视机旁的我早已感动的流下眼泪,我深深的感觉到了那份美,那份深深的爱。这是一种美,这是人们心中爱的美。 朋友们啊,回忆往事,小时候的教室,老师们用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写着知识,老师们那不就是美吗?那是另一种美,这种美,是无私而又值得敬佩的,这种美,把我们从一个个懵懂的孩童,变成了如今亭亭玉立的少年,这种美,你感动过吗? 还有一种美,是来自大自然的美,当你走进一个幽幽空谷,听到泉水叮咚作响,看到空中鸟儿游翔,你会不会感到身体马上就放松了?你会不会感觉,自己正处于一个美妙的仙境?那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世界送给我们的。这种美,和前几种美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美是来自外界的来自外界的,这种美,是你需要用心去感受才会发现的美。 美是什么?如今还有人这样问,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你细细去品味我们的生活,才会发现,隐藏在你身边,那些小小的美。。。。。。

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等。 我想从中西哲学、美学范畴史的基本特点来说,先介绍一下学界对中西哲学范畴史比较研究的若干成果,不过这些研究重点是揭示中国哲学范畴史的特点,当然在比较中也提到了西方哲学范畴史的一些特点。 有的学者主要从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的整体,即客观上来把握其特点。成中英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美学范畴有这样的理解,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与用辞在历史发展中具备较大的通用性与稳定性。这一点与西方哲学是不同的。综观西方哲学,自从亚氏提出十大范畴以来,此后哲学体系的建构比比皆是,且喜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因而很难见到历史传统很长时间的直接递承。各种哲学体系在起点上固然有相通之处,但“刻意引起新观念(范畴)以建立新系统之努力,则不胜枚举”。“迪卡儿之心物异体二元说,斯宾诺萨之泛神一体无限属性论,莱布尼茨之先天和谐单子说,各据不同之基本范畴,呈一时立论之盛。”西方哲学范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求新的过程。成先生在揭示西方哲学范畴史不断变动、求新的特点方面是对张先生的重要补充。这对我们的西方美学范畴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西方美学范畴所体现出的对通用性的抗拒与对意义的稳定性突破,使得我们必须对任何一个范畴在具体文本中的使用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历史还原,还原的目的是对其意义进行历史定位,并在其与已有意义的差异中确定其当下意义。因此,对于西方美学范畴来说,从“史”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变”的角度来看。从这角度上看,西方美学范畴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历史性。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范畴是约定俗成的。“古人对范畴概念常常是用而不论,一般不作定义,只有约定俗成(或言‘不完全的抽象’);只提供启示而非确切论断,注重主观体验而不强调实证(如气、势、韵、风骨);理论家一般不太在意体系的建构,大多围绕中心范畴立论。”而“西方范畴多由理论家提出,有自己的定义和系统”。该论者指出,中西范畴的这种差异产生于它们是两种思维方式、两种语言媒介等的结果。如果说西方的范畴理论是“完全抽象的,以逻辑的语言定义的,各有明确的体系归属和定位”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则“谁也不曾有意识地构建过自己的范畴体系,一些范畴本身就带有模糊的、感性的成分,大都沿用了千百年却从未有过确切的定义”。这些古代的术语概念即使到了今天,仍无法以任何逻辑的语言严格界定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正如我们在上面指出的,中国美学的范畴具有集群性,一个范畴的意义来自它与其他范畴相结合而构成的意义域。因此,一个范畴的意义只能在与它相关的范畴的对照比较中得到说明,我们无法用某个现代范畴简单地进行替代。 由此可见,对于中西“范畴”的比较,国内学者侧重于指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对差异方面的阐释中,相当一致的意见,是认为:其一,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在内涵上多是模糊的,反之西方多是确定的;其二,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在历史的形态上相对比较稳定而缺乏变化,集中表现为传统的延续性,而西方哲学、美学的范畴体系,在历史的总体表现上多有刻意求新、求变的建构;其三,中国哲学、美学范畴主要是经验型、实用型思维的产物,而西方哲学、美学范畴则主要是科学型思维或具有强烈逻辑分析色彩的理性思维的产物。我们基本上认同以上比较,正是西方美学范畴在历史性上体现出的这些特点,使我们在掌握西方美学范畴的意义时,除了理清它的历史,别无它法。而这种“历史”,就是对它的意

优质课《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 忻城县高级中学语文组-----黄逢丹 【学习目标】 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学习难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抒情方式的把握。 【学法指导】 典型例子引导法、写作实践法、提问法、仿练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课题 二、话题探讨——引导学生发现美 1.(大屏显示风景照片:让学生进入美的情境) 结合课文纪伯伦的《美》(节选)明确——什么是美? 请同学们齐读纪伯伦的《美》(节选) 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地暖春回、晨光熹微,你们必定会观察到美。 请你们侧耳倾听鸟儿鸣啭、枝叶窸窣、小溪淙淙,你们一定会听出美。 请你们看看孩子的温顺、青年的活泼、壮年的气力、老人的智慧,你们就会看到美。 请歌颂那水仙花般的明眸,玫瑰花似的脸颊,罂粟花样的小嘴,那被歌颂而引以为荣的就是美。 请赞扬身段像嫩枝般的柔软,颈项如象牙似的白皙,长发同夜色一样黑,那受赞扬而感到快乐的正是美。 请你们把躯体当圣台,奉献给善行;把心灵作祭坛,对爱情膜拜顶礼,那么为这种虔诚而奖赏你们的恰是美。 那些天降予你们以美的奇迹的人们!你们可以欢呼,可以欣喜!因为你们可以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小结: 这篇散文诗告诉我们,美是无处不在的,要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就要善于发现美,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美的心灵。其实美就是生活。 2.讨论:如何发现美?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形成答案后举手交流。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出发现美的四个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增加文学艺术知识积累-----多投入审美实践(板书)小结: 法国着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前高中生作文的弊端之一,是善于发现丑,而不善于发现美。作家格非说过:“我在阅读中学生作文时,几乎没有发现一篇文章写到‘快乐’和‘幸福’的。永远的痛苦、绝望,永远的忧国忧民,永远的少年老成。动辄‘反腐败’,动辄‘环境污染’,千篇一律的大题目……如果我们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找到写作的素材,很容易流于空洞……我们的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除了升学压力和社会流弊的影响之外,我们的确缺乏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眼光。而写作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全面、深入、正确地了解社会,进而认识生活,丰富自身。”

关于美的定义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这对一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 我们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戏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欢乐美是音乐美学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形态,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正格表现。音乐的欢乐美是通过欢乐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调性轻盈的和声、速度等等手法来加以表现。它大体可以划分为喜悦和欢乐。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施光南的《祝酒歌》。还有传统的民间器乐、管弦乐曲等等。欢乐美的音乐还往往与舞蹈相结合,使舞曲成为表现欢乐美的重要体裁。 五、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音乐的悲剧美在音乐中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极具光彩的组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一、填空题 1、着眼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我们把美的事物分为第一性的 与第二性的。(现实美艺术美) 2、现实美包括和。(自然美社会美) 3、着眼于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则可以将其分 为、、、、或等。(崇高悲滑稽 喜优美丑) 4、在西方,与造型艺术密切相关、在感性形式中表现出 的美最早为人们所注意,并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的审美准绳。(和谐统一古典艺术) 5、在近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广义的美 是;狭义的美则是 指,它与崇高、滑稽等范畴并列,它以形式上的为特征。(包括各种美的总称优美和谐统一) 6、古罗马时期的在他的 《》中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朗吉努斯 论崇高) 7、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文章风格的崇高体) 8、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从哲学上充分揭示崇高与美的区别并真正确立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的是。 (博克康德) 9、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即和。(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 10、在看来,崇高并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 而则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艺术联系在一起;剥去了唯心主义崇高观的神秘外衣,认为崇高的事物不过是形体十分巨大而已。(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 11、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静态美动态美) 12、崇高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之中。(社会生活) 13、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的悲剧,称之为悲或者悲剧性比较合适。(广义) 1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 一个严肃、完整、又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15、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悲剧的本质是由

美的发现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课型: 作文引导课 教法: 典型例子引导法、自由写作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 一、话题探讨 什么是美? 请同学们齐读纪伯伦的《美》(节选) 这首散文诗告诉我们:要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就要善于发现美,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美的心灵。其实美就是生活。 如何发现美?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当前高中生作文的弊端之一,是善于发现丑,而不善于发现美。作家格非说过:“我在阅读中学生作文时,几乎没有发现一篇文章写到…快乐?和…幸福?的。永远的痛苦、绝望,永远的忧国忧民(我倒不是说中学生不该忧国忧民),永远的少年老成。动辄…反腐败?,动辄…环境污染?(我也不是说中学生作文就不能写…反腐败?…环境污染?),千篇一律的大题目……如果我们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找到写作的素材,很容易流于空洞……我们的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除了升学压力和社会流弊的影响之外,我们的确缺乏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眼光。而写作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全面、深入、正确地了解社会,进而认识生活,丰富自身。”(《一些闲话》) 注意:高考作文切忌思想不健康,写社会、生活的丑恶面。 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有很多同学发牢骚,谩骂老师、家长,谩骂高考制度,还有一部分同学在作文中说自己如何地不学习,抽烟、喝酒、逃课泡网吧、早恋等等,这些都是作文中的大忌。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中的产物。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 例如朱自清写《背影》,是因为他父亲的一封来信,说自己“膀子痛得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深深触动了朱自清对老父亲的感情,才回忆起十年前车站送别的一幕。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 同学们写作文要抒发那些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反映当代中学生进取精神的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应该写入文章。 注意:谩骂老师、家长,谩骂高考制度,揭露中国社会腐败、黑暗

尔雅通识课美的历程 美学导论

已完成 1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A、贾宝玉 ?B、薛宝钗 ?C、林黛玉 ?D、王熙凤 我的答案:C 2 《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A、约翰·斯特劳斯 ?B、约翰·凯奇 ?C、尼古拉斯·凯奇 ?D、皮埃尔·布列兹 我的答案:B 3 “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我的答案:D

2 按需求层次理论,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匮乏需求”()?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答案:D 3 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A、佛洛依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我的答案:C 4 《向日葵》是着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A、养心 ?B、养身 ?C、养眼

?D、养神 我的答案:D 2 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 ?A、味觉 ?B、触觉 ?C、视听 ?D、动觉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 ?A、《英雄》 ?B、《红高粱》 ?C、《活着》 ?D、《卧虎藏龙》 我的答案:D 4 《美学散步》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集。()我的答案:√ 5 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 ?A、中国菜系 ?B、法国菜系

作文指导_美的发现

总第课时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教学目标 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能够采用恰当的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引入课题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情未必真豪杰”,谁能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对,人是有感情的。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发泄出来,这种发泄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抒情 二、讲解抒情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抒情? 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记叙

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有哪些?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感情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方式有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等几种方式。 ①寓情于事,借事抒情 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作者因事而动情,情由事牵,感情色彩浓厚。如老舍《小麻雀》中“小猫衔着小鸟……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已经在我心里睁着呢”这段文字叙述小鸟被猫抓住之后,自己想追又不敢追,又不能不追这件事。文字简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麻雀的极度担心,对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中国文学很传统的表现手法和突出的艺术特点。如现代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 ③寓情于物,托物言志 选择一些可以借用事物,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用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某种感情、道理、风格、精神和品质,这就是托物言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借“梅花”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饱受

关于美的定义

关于美的定义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这对一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 我们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戏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着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定义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 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 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

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只有通过心灵理念才能变为真正真实的和显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无限的形式。美学的范围在于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艺术从象征、古典到浪漫的转化是精神自由的、无限的理念要求冲破一切物质形式的束缚回到其本身,在绘画、音乐、诗歌中物质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艺术再现生活现实,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纳《美感》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指出“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组现象,艺术品以及于艺术作品有关的人类活动。 从上述的简单罗列可以了解美的定义同样是两种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实美本身并不在于这两者的区别,美是意识的内在,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物质更多是审美的对象。美学仅仅在于研究美的意识机制,而并不在于美究竟在那个域。美在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表现为和谐,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现为崇高,在康德、黑格尔表现为自由,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纳表现为客观或现实。由于不同意识的观察美存在的角度,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为美的一个理由。 我们并不准备确定美的定义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谐,因为美是一种意识现象,它具有基于自由意识的不同。因此对美的定义是

美的发现_初中作文

美的发现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美的发现,感谢您的阅读! 美是什么?很多人都这样问。“美”这个词好像和我们离得很远似的,但是当你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你就会发现,其实美,就在你身边。 说起“美”的时候,大家一定都会想起一些有关美的事物,比如说“美丽”“美好”“赞美”等,总之,“美”在人们心中都是代表一些好的事物,但是,我想问你,你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吗? 朋友,当你在商城门口、大街小巷看到一个个捐款箱,无论男女老少,都把一百元、五十元、十元默默地放进去,你的心中会不会为之一振?你会不会觉得,这就是一种美呢? 朋友,当你看到一个扎着红领巾的小朋友,用他稚嫩的手,轻轻地扶起在暴风雨中被打弯的小树,你会不会觉得,那就是美呢? 总之,美分很多种,只不过在人的眼里,美都是代表一些好的事物,人们只知道关心关于美的大事,却忘记了藏在身边有关美的小事。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5月12日这天,我们四川的同胞们度过了他们一生都忘不掉的日子。那一天,四川汶川市发生了地震,每个四川的人民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当他们正处于危难的时候,却接到了各个地区捐来的衣物、食品。那时,坐在电视机旁的我早已感动的流下眼泪,我深深的感觉到了那份美,那份深深的爱。这是一种美,这是人们心中爱的美。 朋友们啊,回忆往事,小时候的教室,老师们用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写着知识,老师们那不就是美吗?那是另一种美,这种美,是无私而又值得敬佩的,这种美,把我们从一个个懵懂的孩童,变成了如今亭亭玉立的少年,这种美,你感

动过吗? 还有一种美,是来自大自然的美,当你走进一个幽幽空谷,听到泉水叮咚作响,看到空中鸟儿游翔,你会不会感到身体马上就放松了?你会不会感觉,自己正处于一个美妙的仙境?那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世界送给我们的。这种美,和前几种美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美是来自外界的来自外界的,这种美,是你需要用心去感受才会发现的美。 美是什么?如今还有人这样问,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你细细去品味我们的生活,才会发现,隐藏在你身边,那些小小的美。。。。。。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 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 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 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 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 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 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 型的整体自相似性。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 我们对美的欣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 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 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 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 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

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 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 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 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 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 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 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 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 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 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 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 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 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 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 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这 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中,我 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

尔雅通识课美的历程——美学导论

1.1已完成 1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 A、贾宝玉 B、薛宝钗 C、林黛玉 D、王熙凤 我的答案:C 2 《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A、约翰·斯特劳斯 ?B、约翰·凯奇 ?C、尼古拉斯·凯奇 ?D、皮埃尔·布列兹 我的答案:B 3 “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我的答案:√ 1.2已完成 1 “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我的答案:D

2 按需求层次理论,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匮乏需求”?()?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答案:D 3 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A、佛洛依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我的答案:C 4 《向日葵》是著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 1.3已完成 1 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A、养心 B、养身 C、养眼

D、养神 我的答案:D 2 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 ?A、味觉 ?B、触觉 ?C、视听 ?D、动觉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 ?A、《英雄》 ?B、《红高粱》 ?C、《活着》 ?D、《卧虎藏龙》 我的答案:D 4 《美学散步》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集。()我的答案:√ 5 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 2.1已完成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 A、中国菜系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其实定义本身就一种对美的局限,就象人类意识信仰与怀疑的关系一样,美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一种认识的基础,然后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之上进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定义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 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给美定义的想法似乎比审美过程更具有诱惑力,这就象人类可以见到上帝的愿望比信仰上帝更强烈,只是这种愿望因为一直无法实现而淡忘。而美却并不如此,因为我们都察觉到美的存在,却不象上帝那样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下面将对一些美的历史进行描述,看看不同意识对美的理解。 我们先了解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这种和谐作为美的范畴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毕氏认为美就是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比如音乐就是由各种音调组成,而这些音调又与发音体在数量上的差别有直接关系。整个宇宙所以使人感到美,还不是由于太阳、月亮和所有的行体明暗相间,参差错落所形成的伟大和谐吗? 还有一个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Longinus,213-273]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休谟认为对于美决定性东西还在于“人性本来的构造”、“习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审美活动“用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中认为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兴起,人类失去了“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情感中。鲍姆嘉通提出应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叫做“埃斯特惕 卡”[Aesthetics],认为美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 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强调艺术创作的精髓在于意志的自由,却不是毫无节制的,而建立在自然的必然基础上的。费希特创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认为“自我”是唯一的实在,一切存在物都在自我之中并通过自我而存在。 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

尔雅美的历程美学导论答案

我们为何对美视而不见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在《红楼梦》中形容的是谁?() A、 薛宝钗 B、 林黛玉 C、 王熙凤 D、 贾宝玉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 分 2 【单选题】《4' 33''》是音乐家()的作品。 A、 约翰·凯奇 B、 尼古拉斯·凯奇 C、 皮埃尔·布列兹 D、 约翰·斯特劳斯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就是属于“审美麻木化”。()我的答案:√ 得分: 33.4 分 审美需求与高峰体验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中说“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A、 墨子 B、 孟子 C、 孔子 D、 荀子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A、 拉康 B、 佛洛依德 C、 荣格 D、 马斯洛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 分 3 【多选题】按需求层次理论,下面哪一项属于“匮乏需求”?() A、 生理需求 B、 安全需求 C、 尊重需求 D、 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答案:ABC 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审美需求属于“存在需求”,即 B 需求。() 我的答案:√ 得分: 25.0 分 从养眼,养心到养神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 A、 触觉 B、 视听 C、 动觉 D、 味觉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 分 2 【多选题】以下哪些电影是张艺谋的作品?() A、 《英雄》

尔雅通识课美的历程美学导论完整版

尔雅通识课美的历程美 学导论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1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 A、贾宝玉 B、薛宝钗 C、林黛玉 D、王熙凤 我的答案:C 2 《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A、约翰·斯特劳斯 B、约翰·凯奇 C、尼古拉斯·凯奇 D、皮埃尔·布列兹 我的答案:B 3

“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我的答案:√ 1.2已完成 1 “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我的答案:D 2 按需求层次理论,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匮乏需求”() 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答案:D

3 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 A、佛洛依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我的答案:C 4 《向日葵》是着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 1.3已完成 1 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A、养心 B、养身 C、养眼 D、养神 我的答案:D 2 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 A、味觉 B、触觉 C、视听 D、动觉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 A、《英雄》 B、《红高粱》 C、《活着》 D、《卧虎藏龙》

我的答案:D 4 《美学散步》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集。()我的答案:√ 5 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 2.1已完成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 A、中国菜系 B、法国菜系 C、土耳其菜系 D、泰国菜系 我的答案:D 2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美的日常用语分类() A、美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