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国内外农地整理研究进展 摘要:利用CNKI数据库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1997年-2010年学术论文,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检索关键词为农地整理(Land Consolidation)、农地整理(Agricultural land consolidation)。从检索结果中提取比较重要的文献,并对文献分国内外、 研究内容进行归类,撰写综述,并对所获检索文献作简要评述。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地整理文献研究评述 农地整理的研究和实践,最早起源于德国的以合并地块为主的农地整理活动,而后世界各国都采取类似于德国的农地整理活动和理论研究。研究者从各个层面、角度、方法就农地整理的研究取得很多成果,而对最近十年农地整理领域国外、国内研究进行总结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1999年-2010年学术论文, 检索关键词为农地整理等。检索到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94篇(2003-2009);博士学位论文11篇(1999-2009);硕士学位论文138篇(1999-2009);检索到外文期刊(SSCI来源刊)学术论文26篇(1997-2010)。从检索结果中提取相对比较重要的文献,并对文献分国内外、研究内容进行归类,撰写综述,并对综述用到的文献作简要评述。 1 国外农地整理研究进展 国外的农用地整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较早。例如德国土地整理起源最早,在1250年巴伐利亚州进行以地块合并为主的农地整理活动。德国农地整理的目标随社会经济发展,从单纯零碎地块归并、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向追求生态、社会与环境效益转变。俄国的农地整理起于18世纪,并设计专门学校研究农地整理的技术和理论,已形成完整的农地整理工程技术体系。澳大利亚的土地整理发端于矿山复垦,侧重于土地生态重建研究。西欧国家的农地整理重视对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评估,以及整理决策中公众参与等内容。本文将国外关于农地整理的文献按研究内容来划分,比如关于农地整理的作用、农地整理的生态风险、农地整理的目标和方法论、农地整理的公众参与等方面作综述。 1.1 关于农地整理的作用 农地整理是改进土地耕作效益和支持农村发展的一个工具(Petr Sklenicka,2006)。【1】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土地碎化,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及景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评价 一、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县(市、区)城镇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中:居住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商服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工业仓储型用地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其他土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 二、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1、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潜力的因子很多,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满足下列原则: (1)主导因素原则 (2)可得性原则 (3)普遍性原则 (4)分类评价原则 按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区类型分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即便不同类型的功能区选用了相同指标,其评价标准和权重也应有所不同。根据上述原则及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可以建立居住、商业服务、工业仓储型单元的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

2、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在上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土地闲置率是正向指标,即土地闲置率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大;功能区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和绿化率是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小;建筑密度、容积率既不是逆向指标,也不是正向指标,因为建筑密度、容积率过低固然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但建筑密度、容积率过高也不可能营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建筑密度、容积率存在一个标准值,实际值低于或高于标准值,均有潜力可挖。基于此可建立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式中:p C 为评价单元的潜力分值, p C 值越小表示评价单元的土地

利用越合理;r为评价单元的平均容积率; r为容积率的标准值;d为 评价单元的平均建筑密度; d为建筑密度的标准值;u为评价单元的 土地闲置率;s为评价单元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g为评价单元的绿化率; w为权重。 i 3、评价标准的确定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既不是正向的,也不是逆向的,而是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值”,实际值与之越接近越好,过大或者过小都不理想。由于这些指标的合理程度因国家、城镇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而异,因此,国内外研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测度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和理论推算法2种,报告采用经验法来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评价标准。经验法是将各类单元内所有宗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标分别按照由小到大排列,根据经验取中位值,或位于60%、70%处的值等为标准值。 4、评价单元的划分 县(市、区)城镇有块宗地, 用地面积公顷。报告评价单元提取的原则: (1)参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评价单元分为居住型、商服型、工矿型和其他型4种; (2)对于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居住和工矿性质的土地现状评价单元不跨越功能分区,面积相对稀疏的商服用地可跨越功能分区的范围; (3)对于其他控制层占显著位置的地区,打破功能分区的界线,

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

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趋向于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进程,并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以及城乡统筹管理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基于以上因素,对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及展望,旨在切实提升土地整治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进程;展望 就目前来看,土地整治的工作重点就是协助各类工程对土地资源中土壤、水文、道路及林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治理,从根本上提升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因此为切实发挥出土地整治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认清当前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土地整治管理机制,提升土地整治的效率及质量。 1、我国土地整治研究进展分析 1.1土地整治模式的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增长,对土地整治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部分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实践与推广。而就目前来看,土地整治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将宅基地与承包土地分开,并将搬迁及土地流转等置换为城镇房产的两分两换模式[1];第二,结合农村发展实情的都市农村土地整治模式;第三,拆旧建新土地整治模式;第四,滚动发展归村并点、村庄内部改造及城中村等综合土地整治模式;第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小块并大块模式等。 1.2土地整治规划的研究进展 土地整治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及复杂性的长期工作,其对于土地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调整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对土地整治的实际工作进行实时的引导及调整。就目前来看,我国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所积累的经验无法解决土地整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将严格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提升土地整治执行力度作为当前重要发展战略,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监督,促使土地整治规划朝向系统化与政策化发展。 1.3土地整治评价的研究进展 现阶段土地整治评价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物元分析理论,构建起关于土地整治下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第二,在农户中采用调查及分析年鉴数据的方法,对土地整治模式实行以来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进行分析及评价[2];第三,采用多层模糊分析法,以更好的构建起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系统;第四,采用理论分析及专业咨询分析的方法,制定出明确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第五,应用各序结构分析法,建立起模糊环境中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的评价模型。 1.4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为从根本上发挥出土地整治在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的积极作用,相关工作人员也应构建起一系列集工程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的土地整治技术方面的[3]。同时为积极相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在土地整治技术研究过程中,还设计出了农地整理灌排沟渠生态化建设及路沟渠生态化技术,并从中央、省级及县级入手,构建起了土地整治三级监管信息管理机制,通过结合现阶段较为成熟

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之研究

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之研究 在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利用出现了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由于农村居民点废弃导致的大量废弃土地、生态景观风貌受损、土地污染等。土地工程是通过工程手段,把未利用地变为可利用地或把已利用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当前土地整治施工中更多地关注新增耕地数量,而作为配套工程之一的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相对被忽视。本文对于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途径进行了研究,希望为以后的具体工作起到实际的参考作用。 标签: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农田生态 一、生态景观建设土地整治的生态景观 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沟渠以及道路等要素构成的农田景观,从生态景观学来看,实质上是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的有机构成。耕地等斑块是物种的聚居地,其大小、形状等特征对区域景观构成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沟渠道路等廊道对于构建生物迁徙通道或者形成迁徙屏障起到很大作用。在实施工程过程中会对项目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破坏生态景观。例如轻视生态系统循环作用,致使本来担任生态景观功能的各种廊道被过度硬化,阻碍了生物的迁徙途径等。 田块生态景观建设要求如下。 农田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田块,其承载了作物种植、生物居住等诸多功能。田块布置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农产品产量,农用机械的有效使用,排水灌溉的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动物昆虫的栖息与迁移,土壤中微生物的演替,土壤肥力保持等。因此,土地整治中,田块的生态景观建设至关重要,包括田块形状、方向等要素。田块的长边方向通常是播种和耕种管理的主要方向,也是末级灌排渠道、田间道路以及防护林带的方向。田块方向选择关系到作物的日照、灌排条件、机械作业方便与否等。根据土地整治经验,田块方向确定的几个要求: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田块方向应保证作物从早到晚一天当中能吸收尽可能多的光热。方便田间机械作业,特别注意坡度对机械作业的影响。对水土保持和排水有利,如尽量让田块方向沿着等高线配置,保护地表水流和土肥。对防风有利。风害地区防风是重点,应该在田块长边方向沿线配置主林带,沿田块短边方向配置副林带,构建护田林带。 二、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应对策略 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效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推动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化进程,实现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以景观生态化的新理论新方法开展土地整治正当其时,除在项目实施中注重前述研究提出的生态景观化建

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土地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不同的称谓,如土地整理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治等。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同的称谓所指代的意义不同,或者说具体的工程内容有所联系和差别,但是在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土地工程”。1886年,巴伐利亚(现属德国)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签署的第一部土地整理法律中提出了“土地整理”概念,这是土地工程相关概念的首次提出。 一、国外土地工程研究进展 (一)德国 德国的土地工程历史悠久,始13世纪。最初只是局部的,如对河流进行改造等,到16世纪,开始进行如合并农地、改造河流、迁移农庄等工作。1886年制定第一部土地整理法,为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行了合并分散的田块及调整田间道路。从整体看,20世纪前德国的土地整理的目的主要是小块并大块,以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1918年德国颁布了农地整理法,以保证农业生产用地和提供建筑用地。从20世纪30年代起,高速公路及公共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土地整理来准备土地及规则地块。1937年德国统一制定了土地整理法。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7月14日颁布了联邦第一部《土地整理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土地整理的目标逐渐提高,内容不断增加。1972 年明确提出土地整理的内容,增加了村镇改造、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地整理研究范围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乡镇如何通过土地整理来实施其发展计划。进人20世纪90年代,土地整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乡村生产条件,如通过田块调整、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在克服和减轻土地利用中的结构性障碍,降低农林经济的生产费用和劳动消耗的同时,协调农业利益与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持的要求,改善乡村的生存条件和景观环境。在技术研究方面,德国巴伐利亚州现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土地整理信息系统,将土地整理的各种数据、图件和权属状况等资料储存于该系统中,并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通过土地整理,改善经济条件、居住条件、保护环境、保护景观,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统一,其目的不再是仅仅为了提高农业产量(胡振琪,2007)。 (二)俄罗斯 俄罗斯的土地工程措施可追溯到15世纪,莫斯科王国时代(15世纪到17世纪)按照职位分配土地;1765年开始全国土地资源调查与划界;1789年,为了适应当时土地整理工作的需要,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土地整理大学,即现在的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土地管理大学,培养了大批的土地整理人才;19世纪上叶,俄罗斯实行了土地特别丈量,促进市场上土地“周转”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集约化;在1861年改革的基础上实行的土地整理,主要目的是由国家掠夺农民的土地,渔利于地主;1905年革命以后,实行了斯托雷平土地整理。苏维埃政权时期,1917?1920年,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把没收来的地主、官僚和寺院的土地转交劳动农民使用;1921?1927年,在175

应县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评价专题工作方案

应县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评价专题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评价将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根据需要做好补充调查工作,结合土地资源承载潜力研究分区、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农业资源分区系统及全国生态分区等已有成果,科学划分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区。 全面评价全省和各地区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用地整理等土地整治潜力,重点分析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及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节约土地的规模,明确应县土地整治潜力规模、质量、条件和空间分布,为编制应县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一、专题研究内容 1、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分析评价 主要包括农用地利用率(如待整理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率等),农用地产出率,生态环境改善情况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状况的调查分析评价。 2、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调查分析评价 主要包括适宜开发面积以及开发土地的生产力水平,新增耕地系数,坡度系数和项目区通达度等调查分析评价。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评价 主要包括农村人均用地面积,居民点搬迁率,退宅还耕率以及废弃建筑物用地或废弃工矿用地等调查分析评价。 4、土地复垦潜力调查分析评价 主要包括适宜复垦土地面积以及复垦土地的生产力水平,新增耕地系数和投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评价。 5、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评价 主要分析评价以不同行政级别区域划分的不同区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并根据综合整治的规模与程度确定重点整治区域。 二、专题研究技术路线 1、基础数据 专题研究将应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基础数据,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基础数据图斑单元。 2、构建评价因子体系 调查与分析,筛选影响土地整治潜力的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对其量化分级,形成评价因子体系。 3、评价因子数字化图斑化 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地理数据基础对各类指标因子数字化图斑化,形成评价因子量化分级图层。 4、图层叠加形成基本评价单元 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图斑与其它评价因子图层叠加,形成包括

土地整治潜力研究

xxx土地整治潜力研究 xxx国土资源局 xxxx公司 二○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1 前言 (1) 1.1研究的目和意义 (2) 1.2研究的内容 (2) 1.3研究的依据 (2) 1.4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2) 2 xxx概况 (5) 2.1地理位置 (5) 2.2自然条件 (5) 2.3经济社会概况 (5) 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3.1土地利用现状 (5) 3.2土地利用的特点 (5) 4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与评价 (7) 4.1农用地现状分析 (7) 4.2农用地待整治区的确定 (10) 4.3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11) 4.4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 (12) 5 农村居民点整理分析与评价 (16) 5.1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16) 5.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16) 5.3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 (20) 6 土地复垦潜力分析与评价 (22) 6.1待复垦土地现状分析 (22) 6.2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22) 6.3待复垦土地潜力分析 (23) 6.4待复垦土地潜力评价 (23)

7 土地开发潜力分析与评价 (25) 7.1未利用地现状分析 (25) 7.2待开发区域的确定 (25) 7.3待开发土地适宜性评价 (27) 7.4待开发土地潜力分析 (28) 7.5土地开发潜力评价 (28) 8 土地整治潜力分区 (32) 8.1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分析 (32) 8.2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评价 (32) 8.3土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 (33)

1 前言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活动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包括农用地整理、宜耕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整治等内容。 土地整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调整土地利用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三是促进耕地保护与建设,有效补充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是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五是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把土地整治潜力定义为: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及某种既定用途下,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土地资源在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的基础上,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其内涵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1)土地整治潜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当前的生产力水平而言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土地整理潜力的高低及其衡量标准都有较大差异。(2)土地整治潜力是土地资源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的一种实际潜力,是土地资源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用途的一种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在当前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下,没有在利用过程中得以体现。(3)土地整治潜力只有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才可获得体现,这种手段一般是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只有在这些措施的调控下,土地资源的这种内在潜力才可获得释放。 土地整治潜力类型包括农用地整治潜力、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和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农用地整治潜力是指通过综合整治,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以及调整产权关系等手段,能够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态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利用潜力要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和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样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节约、集约用地,笼统地说,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最关键的就是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经营。土地集约经营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等要素,同一块土地面积上聚集的相关要素越多意味着

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根据生产理论,一定的产出对应着相关 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过程将一定数量的劳动资本等可变要素合乎比例地投入到固定要素土地中去,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将可变要素连续投入到土地,土地边际报酬会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边际报酬递减。 二、现行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的缺陷土地利用机制直接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也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土地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还有差距。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26.37万hm2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2004年度国家首次运用高分辨率卫星,对全国160 个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开发区(园区)内平均还有1/3 的土地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尽管2003-2004 年,国家七部委曾经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并把开发园区作为重点整顿对象,但根据实际的动态监测结果土地利用程度并没有很大提高,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政府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配置机制导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土地配置在数量、方向上的失控及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政府干预市场行为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造成对土地市场的过度干涉及不 公平竞争或者政府功能 在土地市场中的缺失;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的缺乏,导致对土地资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整治是目前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和提高整治效率的前提,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基于2010-2016年间土地整治相关的文章,参照土地整治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对比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评价的不同形式和,对评价方法中应用的模型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土地整治;适宜性;展望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大型、特大型城市不断向周边附属区域扩张,城镇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加剧了人地矛盾的演变。土地整治是目前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主要手段。随着土地整治活动的大规模推进,以耕地整理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农用地质量尤其是耕地质量必将成为未来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基于此,针对耕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基于2010-2016年土地整治适宜性方向的文章,通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集中论述基于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同方面的适宜性评价。本文主要以年代顺序和观点比较相结合的综述方式,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予以分析预测,研究结果以期揭示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各地政府及相关技术单位做土地整治适宜性分析提供参考。 1、国外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21世纪以来,土地适宜性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GIS技术在适宜性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其中地质适宜性评价、农地适宜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评价等国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大多是基于GIS的基础之上,随之采用多指标决策方法、人工智能方法、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等对土地进行适宜性分析。多指标决策法其优点是大大降低了人为工作量,可以有效的整合数据;其缺点是,决策者对指标选择的喜好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适宜性评价的全面性。 德国最早开展了土地整治工作,致力于改进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整治时期、致力于为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建设用地的土地整治时期、多目标土地整治实施阶段,Dokic Vladan等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对西班牙加利西亚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土地整理对农地农用起到很好的效果。Homero等提出在土地整治实施前开展景观生态效应的预测性评价有利于土地整理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整理方法的改进。Demetrio Munoz Gielen等人也认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评价概述 1.1 土地评价定义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2.2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国外:1933年美国提出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 ,SRT)和康奈尔系统(cornell system);1934年法国财政部提出《农地评价条例》;等等。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 evaluation),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 摘要: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从土地整治模式、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相关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现在的研究进展,继而提出了土地整治的研究展望。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综述、研究展望 literature review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Abstract: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has become the gripper and platform that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from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mod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literature reviews literature prospect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储备[1-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需求刚性上升与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新形势下,土地整治不仅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举措,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适时开展土地整治现状研究,关注土地整治国内外研究进展,不断拓展土地整治的内涵外延,使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 土地整治是借助一系列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土地整理、开发及复垦的统称,具体内容包括农用地整治、城镇工矿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1.1 土地整治模式研究 国外开展土地整治实践的历史比较悠久,相关的模式研究也比较成熟,主要

土地整治研究

土地整治研究 摘要: 土地整治是指对利用率低下、利用不合理、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同时也是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土地整治作为国家土地利用的一种发展趋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问通过搜集到的关于我国土地整治情况的资料,以及某些地区的实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我国目前土地整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实际和前文所做分析的结果分析我国在未来对于土地整治问题的方向。 关键词:土地整治;现状;问题;未来 一、研究目的 农业资源的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与水资源,还有生物,气候资源等,这都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所要针对的对象,在人们进行生产或者扩展的时候。并且还作为当前农业,林业以及牧业和渔业等的物质基础和人类目前当今非常需要的生活资料,所以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土地整治问题。就我国当地土地整治的主要针对对象或者目标进行分析,然后再展开相关的工作,并且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能够高效的对土地进行整治。 二、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 1、国内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的土地整治,就是对那些利用效率较低或者不合理的土地或者灾害以及人类活动等进行后的土地开始进行整治。作为对土地存量的盘活,集约用地的强化以及对耕地方面的即使补充和土地产能的提高,土地整治是最主要的手段。只有将土地整治与当前我国的农村发展相结合,根据其形式以发展当地经济来保护耕地,保证城乡土地的配置工作顺利进行,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策略。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早在2003年的3月份就已经由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局颁发并实行了,其中详细说明了关于土地的整理,复垦以及开发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还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定义和概念:所谓土地整理就是

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16367066.html, 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 作者:崔全红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1期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发展现状及土地整治的方式、效益、群众参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出我国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展望土地整治发展前景。研究表明:我国土地整治存在理论体系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整治目标传统单一和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土地整治应注意:(1)加强土地整治权益保护;(2)促进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3)加强土地整治技术攻关,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加之交通运输、工业等发展迅速,难免会占用部分耕地,而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退化严重,土地整治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难度很大。要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可耕地面积保持动态平衡的目标,必须调整土地整治模式,转变土地传统利用思维方式。因此,土地整治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土地整治是借助一系列工程、生物、化学等措施对低效、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综合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土地整治的范畴、目标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整治范畴上已由传统的平整土地向集中连片,统一管理的方向转变;在整治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可耕地面积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转变;在整治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综合管理转变;在整治方式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土地整治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进展做以综合分析,进而为我国土地整治提供理论支撑。 1 国外土地整治研究 1.1 国外土地整治发展历程 国外土地整治活动兴起时间较早,16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期,德国、荷兰、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国陆续开展。主要通过从事规划—合并—权属调整、拥有关系等简单的措施进而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及生产条件的目的。到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 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

6个潜力级 ?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土地整理潜力研究

土地整理潜力研究 1 背景 土地整理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尽管现代意义的土地整理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当前,我国以农用地为主要对象的土地整理是基于人多地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总量锐减的特殊背景而展开的。因此,开展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目前,国家投资土地整理是以项目运作方式来实施的,而这些项目又必须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区、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重点)工程、选择项目时,除了符合项目管理的规定外,必须遵循效率原则,即优先选择土地整理潜力比较大的区域、项目。因此,对土地整理潜力进行研究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充分发挥土地整理资金效用,提高土地整理的整体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2 土地整理潜力的涵义与特征 2.1 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 土地整理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统称。针对我国开展土地整理的特殊背景,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工程、生物等技术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投入利

用与经营的活动。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2 土地整理潜力的涵义 从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土地整理三种类型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开发整理的对象所处的利用状态不同,其共同目的都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可利用土地的空间,降低土地利用成本。因此,土地整理潜力可以界定为: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某种特定的土地用途,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所能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降低土地利用成本的程度。 2.3 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特征 2.3.1 针对性 土地整理潜力总是针对某一确定的土地用途而言的,离开了潜力的对象,就无从谈潜力。 2.3.2 地域性

省级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研究

省级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研究 文章主要对省级土地整治规划总目标、分类指标的分解进行了讲解,阐述了各类指标的分解思路,讲解了指标的分解方法。并以各类指标分解和市级指标分解为例,结合不同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综合运用比例法、加权法、修正法对指标进行分解,为规划指标的科学分配提供参考。 标签: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eneral objectives and classification indicators of provincial land renovation planning,expounds the decomposition ideas of all kinds of indicators,and explains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s of indicators. Tak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all kinds of indicator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municipal indicators for example,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indicators,and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proportional method,weighted method,and modified method,tries to decompose the indicators,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allocation of planning indicators. Keywords:land remediation;planning;index decomposition 省级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整治规划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层。承上是指与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和同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任务的衔接,启下是指为市、县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指标的分解是省级规划的重要任务,也是规划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1 指标分解的必要性 土地整治规划目标是指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治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其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体现[1]。指标是构成目标的单位,这里主要讨论定量指标分解的方法。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补充耕地目标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分别来源于国家土地整治规划(或同级的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 不管是国家土地整治规划下达的指标还是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配的子任务,在省级层次是一个大盘子或总数字,而规划任务的落实,主要体现在市县级规划。为了落实任务,完成目标,指导市、县更好的编制规划,省级规划需要将总目标分解为分类指标,并明确各市的分配指标。 2 相关数据的概念和作用 指标分解需参考的数据包括:规划基期年年底的各市土地整治潜力规模、上轮规划土地整治已完成规模、基本农田数量,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补充耕地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