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斯小学奥数二年级(上)第01讲趣题巧解二

高斯小学奥数二年级(上)第01讲趣题巧解二

高斯小学奥数二年级(上)第01讲趣题巧解二
高斯小学奥数二年级(上)第01讲趣题巧解二

第一讲趣题巧解二

前续知识点:二年级第一讲;

XX 模块第X 讲

后续知识点:X 年级第X 讲;XX 模块第X 讲

小高

小高墨莫

卡莉娅萱萱

阿呆

阿瓜

墨爷爷高爷爷

小山羊

小高

墨莫

萱萱

卡莉娅

阿呆

阿瓜

墨爷爷

高爷爷

小山羊

!

把里面的人物换成相应红字标明的人物,没有红字标明的人物用路人甲、乙代替即可.

本讲我们将学习一些非常有趣而巧妙的数学题.首先是“空瓶换水”问题,这种题目都会规定,几个喝完的空瓶子可以去换一瓶新的饮料,

新的饮料喝完了又会有新的空瓶子,

几个新

的空瓶子又可以去换一瓶新的饮料……如果这样循环下去,是不是就一直能换到新饮料呢?

【提示】按照3个空瓶换1瓶可乐的规定,一直换到剩下的空瓶不能够再换为止.

有的同学发现,需要多个空瓶去换一瓶可乐,所以当空瓶数不够的时候,就换不了可乐了.这种说法一定正确吗?

冷饮店规定,用3个空可乐瓶可以换1瓶可乐.丁丁和一些同学进店后,共买了7瓶可乐.如果每人喝1瓶可乐,那么最多有几人能喝到可乐?

例题1

阿瓜看到冷饮店的规定(用3个空可乐瓶可以换1瓶可乐)后,也带着一些同学

来到店里,共买了5瓶可乐.如果每人喝1瓶可乐,那么最多有几人能喝到可乐?

练习1

【提示】用“直接换”的方法时,如果最后剩余多个空瓶,可尝试先借再还,从而喝到更多的雪碧.只有保证借来之后能够如数还回去,才可以借空瓶.蘑菇园的糖果店规定,吃完糖果后,用

5个空盒可以换1盒糖果.蘑菇园的小朋友

们进店后,共买了8盒糖果.如果每人吃1盒糖果,那么最多有几人能吃到糖果?

学习“空瓶换水”问题要保证借来空瓶之后能够如数还回去,才可以先借再还,获得更多的饮料.这是一个隐藏的条件,题目中没有说不可以借,所以发现这个隐藏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很多有趣的题目中都有隐藏条件,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渡河”问题,找找其中的隐藏条件.

冷饮店规定,喝完雪碧后,用4个空雪碧瓶可以换1瓶雪

碧.小高和一些同学进店后,共买了

12瓶雪碧.如果每

人喝1瓶雪碧,那么最多有几人能喝到雪碧?

例题2

练习2

【提示】小船不能没有“驾驶员”哦!

渡河问题的隐藏条件是必须有一个人充当船夫的角色,把船划回来,这样每次渡河的人数

就不是小船本身的载重人数,而需要减去一个人.当然,最后一次渡河不需要减去一个人.这是一个隐藏条件,帮助我们发现渡河问题的规律.发现规律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接下来

学习的“量水”问题,就需要大家通过尝试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有10只小动物要过河到对岸(从一个岸边到另一个岸边算渡河1次).现在只有1条小船,并且最多能容纳4只

小动物.那么至少要渡几次,才能把10只小动物全部渡

到对岸?

例题3

班长林林带着9名小朋友去春游,他们要乘一条小木船到河对岸的公园(从一个岸边到另一个岸边算渡河1次).现在只有1条小木船,

并且这条小木船最多能坐5名小朋友.那么至少要渡几次,才能把所

有的小朋友都渡到河对岸?

练习3

【提示】把大勺子盛满水,倒入空的小勺子,当小勺子盛满水时,大勺子里还剩多少克水?

练习4

5

9 小象有两个不同大小的空勺子、一个杯子和一个桶.大勺子一次能装25克水,小勺子一次能装15克水.现在有一桶水,你能用这两个勺子往杯子里倒入

35克水吗?

例题4

有一堆大米、一架天平和两个砝码(一个重9克,一个重5克).你能用这两个

砝码称出13克大米吗?

【提示】最轻能称出几克的重量?最重能称出几克的重量?最轻和最重之间有哪些重量?尝试称出每一种重量.

师生共35人外出春游.到达后,班主任要给每人买一瓶矿泉水,给了班长买矿泉水的钱.班长到商店后,发现商店正在进行促销活动,规定每5个空瓶可换1瓶矿泉水,班长只要买多少瓶矿泉水,就可以保证每人一瓶?

【提示】买4瓶矿泉水够5个人喝,而且没有剩余空瓶.买水的数量和人数有什么关系?

课堂内外

例题6

奇奇猫有三个砝码,重量分别为1克、2克和5克,用

这3个砝码一次能够称出几种不同重量的物体?

(砝码

可以放在天平的两边)

例题5

分西瓜

孙悟空和猪八戒外出旅行,天气很热,两人走在路上,又累又渴.突然看到前面有个老农在卖西瓜.看着又大又圆的西瓜,八戒乐了,喜滋

滋地跑上前去问老农:“嗨,请问这个西瓜卖多少钱?”老农告诉他价

钱,八戒一摸口袋,钱只够买l个西瓜的了.没办法,就买1个吧.可

是就八戒的那个大肚皮,1个西瓜怎么够呢?而且还是和猴哥两个人一起

吃.

两人把西瓜抱到一棵大树下,八戒拿着借来的水果刀,傻笑着对悟空说:“猴哥,这次我来分西瓜吧.以前师傅在的时候都是你做主,现

在也该我做主一次了.”悟空一看他那模样,就明白八戒是想给自己多

分一点,心里面当然不乐意了.这么热的天,俺老孙还想要那块大点的

西瓜呢:“不行不行,师傅说了,我是师兄,你要听我的,我来分.”

八戒当然不肯答应,于是两个人就争执了起来,谁也不肯让步.西瓜也

就一直放在旁边.

卖瓜的老农在一旁听得不耐烦了,心想,这两个人怎么这么烦啊,连个西瓜也切不好.老农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他走上前去,对悟空

和八戒说:“两位不要吵了,我有一个办法,保准你们满意.”

两个人听了,半信半疑.老农接着说:“你们两人呐,一个切西瓜,把西瓜切成两半,另外一个负责分切好的西瓜.”

“就这么简单?我们两个人都满意?”

“没错,你们试试!”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后,两个人都能满意吗?

作业

1.阿呆去商店买瓶装饮料,发现店里规定,用4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新的饮料.阿呆买了10瓶饮

料,他实际上最多可以喝到几瓶?

2.商店规定,用3个空瓶子可以换一瓶新的饮料.瓜瓜买了6瓶饮料,那么他实际上最多可以喝

到喝到几瓶?

3.果果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划船渡河游戏,他们一共有10人,现在只有1条小木船,并且这条小

木船最多能坐3名小朋友.那么至少要渡几次,才能把所有的小朋友都渡到河对岸(从一个岸边到另一个岸边算渡河1次)?

4.小象有两个不同大小的空勺子、一个空杯子和一个装满水的桶.大勺子一次能装40克水,小

勺子一次能装30克水.它能用这两个勺子往空杯子里倒入50克水吗?

5.皮皮有3个砝码,重量分别为2克、3克和4克,用这3个砝码可以一次称出几种不同重量的

物体?(砝码可以放在天平的两边.)

1.例题 1

答案:10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买了7瓶可乐,喝完后得到7个空瓶可换2瓶可乐,剩余1个空瓶,换来的2瓶可乐喝完后得到2个空瓶,和剩余的1个空瓶一起又能换1瓶可乐,喝完后此时还剩1个空瓶,不能够再换了.所以总共喝到72110(瓶).如图所示:画图时,瓶水分离,“√”代表无瓶的可乐,“○”代表空瓶,换完后把空瓶划掉.

开始:

表示1瓶可乐.

换1次:

换2次:

方法二:“砸瓶大法”

由于“等式两边同时去掉相同部分,等式仍然成立.”如图所示,在等式两边各“砸掉”1个空瓶,得到2个空瓶可换1瓶“无瓶可乐”.所以总共喝到7310(瓶).

砸瓶后

2.例题 2

答案:16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如图所示,换1次后,剩余3个空瓶,先借1个空瓶,用4个空瓶又能换1瓶雪碧,喝完后把得到的1个空瓶再还回去.所以总共喝到123116(瓶).一人喝1瓶雪碧,所以有16人喝到雪碧.

1.例题 1

答案:10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买了7瓶可乐,喝完后得到7个空瓶可换2瓶可乐,剩余1个空瓶,换来的2瓶可乐喝完后得到2个空瓶,和剩余的1个空瓶一起又能换1瓶可乐,喝完后此时还剩1个空瓶,不能够再换了.所以总共喝到72110(瓶).如图所示:画图时,瓶水分离,“√”代表无瓶的可乐,“○”代表空瓶,换完后把空瓶划掉.

开始:

表示1瓶可乐.

换1次:

换2次:

方法二:“砸瓶大法”

由于“等式两边同时去掉相同部分,等式仍然成立.”如图所示,在等式两边各“砸掉”1个空瓶,得到2个空瓶可换1瓶“无瓶可乐”.所以总共喝到7310(瓶).

砸瓶后

2.例题 2

答案:16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如图所示,换1次后,剩余3个空瓶,先借1个空瓶,用4个空瓶又能换1瓶雪碧,喝完后把得到的1个空瓶再还回去.所以总共喝到123116(瓶).一人喝1瓶雪碧,所以有16人喝到雪碧.

1.例题 1

答案:10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买了7瓶可乐,喝完后得到7个空瓶可换2瓶可乐,剩余1个空瓶,换来的2瓶可乐喝完后得到2个空瓶,和剩余的1个空瓶一起又能换1瓶可乐,喝完后此时还剩1个空瓶,不能够再换了.所以总共喝到72110(瓶).如图所示:画图时,瓶水分离,“√”代表无瓶的可乐,“○”代表空瓶,换完后把空瓶划掉.

开始:

表示1瓶可乐.

换1次:

换2次:

方法二:“砸瓶大法”

由于“等式两边同时去掉相同部分,等式仍然成立.”如图所示,在等式两边各“砸掉”1个空瓶,得到2个空瓶可换1瓶“无瓶可乐”.所以总共喝到7310(瓶).

砸瓶后

2.例题 2

答案:16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如图所示,换1次后,剩余3个空瓶,先借1个空瓶,用4个空瓶又能换1瓶雪碧,喝完后把得到的1个空瓶再还回去.所以总共喝到123116(瓶).一人喝1瓶雪碧,所以有16人喝到雪碧.

1.例题 1

答案:10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买了7瓶可乐,喝完后得到7个空瓶可换2瓶可乐,剩余1个空瓶,换来的2瓶可乐喝完后得到2个空瓶,和剩余的1个空瓶一起又能换1瓶可乐,喝完后此时还剩1个空瓶,不能够再换了.所以总共喝到72110(瓶).如图所示:画图时,瓶水分离,“√”代表无瓶的可乐,“○”代表空瓶,换完后把空瓶划掉.

开始:

表示1瓶可乐.

换1次:

换2次:

方法二:“砸瓶大法”

由于“等式两边同时去掉相同部分,等式仍然成立.”如图所示,在等式两边各“砸掉”1个空瓶,得到2个空瓶可换1瓶“无瓶可乐”.所以总共喝到7310(瓶).

砸瓶后

2.例题 2

答案:16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如图所示,换1次后,剩余3个空瓶,先借1个空瓶,用4个空瓶又能换1瓶雪碧,喝完后把得到的1个空瓶再还回去.所以总共喝到123116(瓶).一人喝1瓶雪碧,所以有16人喝到雪碧.

1.例题 1

答案:10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买了7瓶可乐,喝完后得到7个空瓶可换2瓶可乐,剩余1个空瓶,换来的2瓶可乐喝完后得到2个空瓶,和剩余的1个空瓶一起又能换1瓶可乐,喝完后此时还剩1个空瓶,不能够再换了.所以总共喝到72110(瓶).如图所示:画图时,瓶水分离,“√”代表无瓶的可乐,“○”代表空瓶,换完后把空瓶划掉.

开始:

表示1瓶可乐.

换1次:

换2次:

方法二:“砸瓶大法”

由于“等式两边同时去掉相同部分,等式仍然成立.”如图所示,在等式两边各“砸掉”1个空瓶,得到2个空瓶可换1瓶“无瓶可乐”.所以总共喝到7310(瓶).

砸瓶后

2.例题 2

答案:16

详解:方法一:直接换.

如图所示,换1次后,剩余3个空瓶,先借1个空瓶,用4个空瓶又能换1瓶雪碧,喝完后把得到的1个空瓶再还回去.所以总共喝到123116(瓶).一人喝1瓶雪碧,所以有16人喝到雪碧.

小学奥数--四年级高斯求和(学生版)6份

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 例如: (1)1,2,3,4,5, (100) (2)1,3,5,7,9,...,99;(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来说,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数,也等于首项和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即为中项定理

【例题讲解及思维拓展训练】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思维拓展训练一】 1、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2、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2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思维拓展训练二】 1、求首项是34,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前50项的和。 例3 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厘米2,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分析:最大三角形共有8层,从上往下摆时,每层的小三角形数目及所用火柴数目如下表: 由上表看出,各层的小三角形数成等差数列,各层的火柴数也成等差数列。 解:(1)最大三角形面积为 (1+3+5+…+15)×12=[(1+15)×8÷2]×12=768(厘米2)。

2109年小学四年级奥数经典30讲

2109年小学四年级奥数经典30讲 目录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3讲高斯求和 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5讲弃九法 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 第7讲找规律(一) 第8讲找规律(二) 第9讲数字谜(一) 第10讲数字谜(二) 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第12讲年龄问题 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第14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 第15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 第16讲数阵图(一) 第17讲数阵图(二) 第18讲数阵图(三)

第19将乘法原理 第20讲加法原理(一)第21讲加法原理(二)第22讲还原问题(一)第23讲还原问题(二)第24讲页码问题 第25讲智取火柴 第26讲逻辑问题(一)第27讲逻辑问题(二)第28讲最不利原则 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 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 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于是得到 总和=80×10+(6-2-3+3+11- =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

小学奥数训练题 等差数列与高斯求和(无答案)

等差数列与高斯求和 1、计算下列各题: (1)11+14+17+ (101) (2)2+6+10+ (90) (3)297+293+289+ (209) (4)193+187+181+ (103) (5)1+3+4+6+7+9+10+12+13+…+66+67+69+70; (6)2+4+8+10+14+16+20+…+92+94+98+100; (7)1000+999-998+997+996-995+…+103+102-101。 2、在19和91之间插入5个数,使这7个数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写出插入的5个数。 3、在1000到2000之间,所有个位数字是7的自然数之和是多少? 4、左下图是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如果V形架上一共放有210支铅笔,那么最上层有多少支铅笔? 5、有一堆粗细均匀的圆木,堆成右上图的形状,最上面一层有6根,每向下一层增加一根,共堆了25层。问: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 6、在上题中,如果最下面一层有98根,这堆圆木共有2706根,那么共堆了多少层? 7、用相同的立方体摆成右图的形式,如果共摆了10层,那么最下面一层有多少个立方体? 8、某剧院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问:这个剧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9、小明从1月1日开始写大字,第1天写了4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写相同数量的大字,结果全月共写了589个大字。问:小明每天比前一天多写几个大字? 10、一个七层书架放了777本书,每一层比它的下一层少7本书。问:最上面一层放了几本

书? 11、学校进行乒乓球选拨赛,每个参赛选手都要和其他所有选手各赛一场,一共进行了78场比赛。问:有多少人参加了选拨赛? 12、跳棋棋盘(如左下图)上一共有多少个棋孔? 13、右上图中的正六边形棋盘上共有多少个棋孔? 14、用3根等长的火柴棍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用这样的等边三角形按左下图所示铺满一个大的等边三角形,已知这个大的等边三角形的底边放有10根火柴,那么一共要用多少根火柴? 15、有一个六边形点阵(右上图),它的中心是一个点,看做第1层,第2层每边2个点,第3层每边3个点……这个六边形点阵共100层。问:这个点阵共有多少个点? 16、求前100个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的数之和。 17、在1~100这100个自然数中,所有不能被9整除的数的和是多少? 18、在1~100这100个自然数中,所有不能被9整除的奇数的和是多少? 19、在1~200这200个自然数中,所有能被4整除或能被11整除的数的和是多少? 20、求所有加6以后能被11整除的三位数的和。 21、在所有的两位数中,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的两位数有多少个? 22、一个数列有11个数,中间一个数最大。从中间的数往前数,一个数比一个数小2;从中间的数往后数,一个数比一个数小3。这11个数的总和是200,那么中间的数是几?

最新四年级奥数教程(完美修复版本)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3讲高斯求和 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5讲弃九法 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 第7讲找规律(一) 第8讲找规律(二) 第9讲数字谜(一) 第10讲数字谜(二) 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第12讲年龄问题 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第14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 第15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 第16讲数阵图(一) 第17讲数阵图(二) 第18讲数阵图(三) 第19将乘法原理 第20讲加法原理(一) 第21讲加法原理(二) 第22讲还原问题(一) 第23讲还原问题(二) 第24讲页码问题 第25讲智取火柴 第26讲逻辑问题(一) 第27讲逻辑问题(二) 第28讲最不利原则 第29讲抽屉原理(一) 第30讲抽屉原理(二)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 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 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 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 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于是得到 总和=80×10+(6-2-3+3+11- =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

奥数 高斯求和

奥数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 (100) (2)1,3,5,7,9,...,99;(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小学奥数题讲解: 高斯求和(等差数列)

小学奥数题讲解:高斯求和(等差数列) 德国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 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 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能够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 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 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 (100) (2)1,3,5,7,9, (99) (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 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 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 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能够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小学三年级奥数 15趣题巧解

小学三年级奥数15趣题巧解 本教程共30讲 第15讲趣题巧解 为了考考同学们的智力和灵气,先提几个问题: 一张长方形的纸,用剪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把一根毛线对折两次后剪一刀,毛线被剪成了几段? 一树枝上有10只鸟,用汽枪打中了一只,树枝上还剩几只鸟? 这类智力问题很有趣,但回答时要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圈套”。要想正确地解答这类题目,一是要全面考虑各种情况,二是要充分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再就是还需要些思考问题的灵气和非常规的思考方法。 例1一张长方形纸片有四个角,用剪刀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分析:由于已知“剪掉一个角”,但没有限制如何剪,所以必须对这个已知条件中的“剪法”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否则,不加思索地顺口答出“还剩3个角”,答案就不全面了。当我们仔细考虑“剪法”的各种可能性后,再根据角的定义,就会得到全面而正确的答案。 解:由于剪掉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有下页图所示的三种不同剪法(图中阴影部分为剪掉的角),所以,可能还有5个角、4个角或3个角。 答:还剩5个角、4个角或3个角。 例2 37个同学要坐船过河,渡口处只有一只能载5人的小船(无船工)。他们要全部渡过河去,至少要使用这只小船渡河多少次? 分析:如果由37÷5=7……2,得出7+1=8次,那么就错了。因为忽视了至少要有1个人将小船划回来这个特定的要求。实际情况是:小船前面的每一个来回至多只能渡4个人过河去,只有最后一次小船不用返回才能渡5个人过河。

解:因为除最后一次可以渡5个人外,前面若干个来回每个来回只能渡过4个人,每个来回是2次渡河,所以至少渡河 [(37-5)÷4]×2+1=17(次)。 答:至少要渡河17次。 例3(1)右图是10枚硬币,移动其中1枚硬币,使每一行上都有6枚硬币。 (2)用12根火柴拼出6个边长为1根火柴的正方形。 分析与解:(1)10枚硬币摆两行,一般来说每行有10÷2=5(枚)。图中的两行却是一行5枚一行6枚,原因是中间有1枚在两行的交叉点上,所以出现了5+6>10。由于题中并没有规定每个位置上只准放一枚,所以,只要使其中1枚硬币在两直行的交叉点上再“重复”一下,即在两行的交叉点上重叠地放2枚硬币(见右上图),就可达到目的。 (2)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才能拼出,12根火柴只能拼出3个正方形,即使如左下图所示,也只能拼出4个正方形。如果我们放弃“在平面上拼”这种平常的思路,而改为在“立体空间中去拼”的新思路,那么就可能“柳暗花明”。 当思路转向立体空间后,自然会联想到正方体图形。因为它有六个正方形表面,而且正方体的棱恰好是12条,所以完全符合题意。

四年级奥数-高斯求和

第3讲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 (100) (2)1,3,5,7,9,...,99;(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3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三年级奥数简单数阵与幻方

数阵与幻方 【知识点与方法】 一、数阵和幻方的概念:(1)数阵:每一条直线段的数字和相等。(2)幻方:在一个由若干个排列整齐的数组成的正方形中,任意一横行、一纵行及对角线的和都相等。 二、联系之前所学的高斯求和的知识,首先找到中心项:首项、末项、中间项。然后对称找和相等的成对的项。 【经典例题】 例1、将1、2、3、4、5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相等。 例2、将1、4、7、10、13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都等于25。 例3、将1~7这七个自然数填入左下图的七个○内,使得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例4、将5~11这七个自然数填入左下图的七个○内,使得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24。 例5、将1~9这九个自然数填入下图的九个方格内,使得它成为一个幻方(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和都相等)。 练习与思考

1.将3、6、9、12、15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相等。 2. 将1、3、5、7、9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为17。 (2题图) (3题图a) (3题图b) 3. 将1~9这九个数分别填入右上图的小方格里,使横行和竖列上五个数之和相等。(至少找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填法) 4.将3~9这七个数分别填入左下图的○里,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等于20。 (4题图) (5题图) 5.将1~11这十一个数分别填入右上图的○里,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并且尽可能大。 6. 将2~10这九个自然数填入下图的九个方格内,使得它成为一个幻方(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和都相等)。 7.将1~7这七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里,使得每条直线上三个数之和与每个圆圈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小升初数学趣题巧解(5)

小升初数学趣题巧解(5)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新年联欢会上,同学们一致要求教数学的王老师出一个节目。王老师微笑着走到讲台前说:我给你们表演一个数字魔术吧! 说完,王老师拿出一叠纸条,发给每人一张,并神秘地说:由于我教你们数学,所以你们脑子里的数也听我的话。不信,你们每人独立地在纸条上写上任意4个自然数(不重复写),我保证能从你们写的4个数中,找出两个数,它们的差能被3整除。王老师的话音一落,同学们就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还说:我写的数最调皮,就不听王老师的话。不一会

儿,同学们都把数写好了,但是当同学们一个个念起自己写的4 个数时,奇怪的事果真发生了。同学们写的数还真听王老师的话,竟没有一个同学写的数例外,都让王老师找出了差能被 3 整除的两个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王老师数字小魔术的秘密吗? 分析与解其实,同学们写在纸条上的数字并不是听王老师的话,而是听数学规律的话。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为任意一个自然数被3除,余数只能有3种可能,即余0、余1、余2。如果把自然数按被3 除后的余数分类,只能分为3类,而王老师让同学们在纸条上写的却是4个数,那么必有两个数的余数相同。余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以大减小)所得的差,当然能被3整除。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

小升初奥数讲义习题 第4讲 高斯求和、新定义

高斯求和、新定义 一、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 和=(首项+末项)×项数÷2;(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例1、1+2+3+...+1999=11+12+13+...+31=3+7+11+ (99) 例2、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举一反三、数一数图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例3、求100以内除以3余2的所有数的和。

举一反三、在所有的两位数中,十位数比个位数大的数共有多少个? 例4、盒子里放有三只乒乓球,一位魔术师第一次从盒子里拿出一只球,将它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二次又从盒子里拿出二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十次从盒子里拿出十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到盒子里。这时盒子里共有多少只乒乓球? 举一反三、时钟在每个整点敲打,敲打的次数等于该钟点数,每半点钟也敲一下。问:时钟一昼夜敲打多少次? 【巩固练习】 1、计算下图中,共有多少个长方形。 2、奥数6班开学第一天每两位同学互相握手一次,全班10人,共握手多少次?

二、定义新运算 我们已经学习过加、减、乘、除运算,这些运算,即四则运算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它们的意义、符号及运算律已被同学们熟知。除此之外,还会有什么别的运算吗?定义新运算是一种人为的、临时性的运算形式,它使用的是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如:*、△、⊙等,这是与四则运算中的“+、-、×、÷”不同的。 例1、对于任意数a ,b ,定义运算“*”:a*b=a×b-a-b 。求12*4的值。 举一反三、假设a*b=(a+b)+(a-b),求13*5和13*(5*4)。 例题2、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3*3=3+33+333,4*2=4+44,那么 7*4=________;210*2=________;4*4=________。 举一反三、如果1※2=1+2,2※3=2+3+4,……5※6=5+6+7+8+9+10,那么x ※3=54中,x =________。 例题3、规定②=1×2×3,③=2×3×4 ,④=3×4×5,⑤=4×5×6,……如果 A ?=⑧ ⑦⑥1 1-1,那么,A 是几? 举一反三、设a ⊙b=4a -2b+ab 2,求x ⊙(4⊙1)=52中的未知数x 。

四年级数学高斯求和讲解

四年级数学高斯求和讲解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 (100) (2)1,3,5,7,9, (99) (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例5 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厘米2,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四年级奥数《高斯求和》答案及解析

高斯求和 德国着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 (100) (2)1,3,5,7,9,...,99;(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 (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 (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 (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小学数学趣题巧算解题技巧

应用题就是应用数学概念及运算意义去解答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数学概念和各种运算意义是会解应用题的基础。 怎样运用数学概念及运算意义去解应用题呢?首先是要用数学概念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种分析应该说是全面的、深刻的。要分析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运算意义,用式子表示出题中要求的数量,使问题得到解决。 小学生在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时,常常缺少更深的思考,只满足于得出一般的解答方法,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的、深刻的分析,综合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意义,会寻找巧妙的解法,这对发展小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类比的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牢固而清晰地掌握数学概念、运算意义才能使你去深刻地思考问题。也要学会一些帮你思考的方法。比如把题中的条件排列出来,画一画示意图、线段图等,总之,把题中的条件、问题形象化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办法。它能帮你想得更深刻。 解答应用题最忌讳死背题型、死记解题模式,这样往往束缚了你的手脚。时间久了,你的思维就僵化了,这对今后的学习极为不利。 例45 红花衬衫厂要制做一批衬衫,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件,6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每天生产件数的1.5倍。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 分析与解要求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必须知道这批衬衫的总数和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已知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件,60天完成,就可以求出这批衬衫的总数量;又知道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生产件数的1.5倍,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 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的天数是: 400×60÷(400×1.5) =24000÷600 =40(天) 也可以这样想:要生产的衬衫的总数量是一定的,所以,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所需要的天数与每天生产衬衫的件数成反比例关系。由此可得,实际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的天数的1.5倍,正好是60天,于是得出制做这批衬衫实际需要的天数是: <<<1234567891011&&&60÷1.5=40(天) 答: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实际用了40天。 例46 东风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240个零件,18天完成。实际比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

四年级奥数高斯求和

第1讲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例如: (1)1,2,3,4,5, (100) (2)1,3,5,7,9, (99) (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末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2)是首项为,末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3)是首项为,末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来说,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数,也等于首项和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即为中项定理 【例题讲解及思维拓展训练】 例1 1+2+3+…+1999=? 【思维拓展训练一】 1、11+12+13+…+31=? 2、3+7+11+…+99=? 例2(2+4+6+......+2012)-(1+3+5+ (2011) 【思维拓展训练二】 1、(7+9+11+......+25)-(5+7+9+ (23) 2、1+2-3+4+5-6+7+8-9+……+58+59-60

例3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思维拓展训练三】 1、求首项是34,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前50项的和。例4 求所有加6以后被11整除的三位数的和 【思维拓展训练四】 1、100以内所有加5后是6的倍数的数的和是多少? 2、在1——400中,所有不是9的倍数的数的和是多少?

小学数学奥数趣题计算

1.钟声 小明家离火车站很近,他每天都可以根据车站大楼的钟声起床。车站大楼的钟,每敲响一下延时3秒,间隔1秒后再敲第二下。 假如从第一下钟声响起,小明就醒了,那么到小明确切判断出已是清晨6点,前后共经过了几秒钟? 2.越减越多 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可能并不陌生:“一个长方形被切去1个角,还剩几个角?”这种题的最大特点是答案不唯一,要根据去掉的这个角的不同情况来确定“剩角”的多少。 图1 以上3幅示意图,表明了3种不同情况的3种不同答案。其中第3种情况最有趣,长方形原有4个角,切去了1个角,反而多了1个角,出现了越减越多的情况。下面一道题的思考方法与上题类似,看你能否正确回答。 “一个正方体,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请注意,这里的“角”是立体的“角”,它不同于平面上的角。 3.数一数 如果有人问你“会数数儿吗?”,你会不屑一顾地说:“这么大了,还不会数数儿!”其实,数数儿的学问还是很大的。不信,请你数出下面几何图形的个数。 4.画一画 下面这些图形你能一笔画出来吗?(不重复画) 5.最短的路线 养貂专业户养殖场内安置了9个貂笼(如下图)。为了节省每次喂食的时间,他必须走一条最短的路,但又

不能漏掉一个貂笼,喂完食后还要回到原出发点。你能替他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线吗?并算出每喂食一次,至少要走多少米的路。 6.切西瓜 六(1)班召开夏夜乘凉晚会,买来了许多西瓜。班主任李老师说:“今天买来了许多西瓜请大家吃。在吃以前我先要以切西瓜为名请大家做一道数学题。我规定,西瓜只能竖切,不能横剖。大家知道,切一刀最多分成2块,切2刀最分成多4块,那么切3刀最多能分成几块?切4刀、切5刀、切6刀呢?这中间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请同学们找出来。”李老师刚说完,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请你也参加他们的讨论吧。 7.均分承包田 有一块等腰梯形菜地(如下图),地边有一口水井。现在3户种菜专业户都提出要承包这块地。经研究,决定让这3户共同承包这块地,因此必须把这块地分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且与这口水井的距离也要相等的3块地。你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 8.巧分食盐水 大家在常识课上认识了量杯。快下课时,王老师让我们用手中的量杯做一个智力小游戏: 有30毫升、70毫升、100毫升的量杯各1个,请你用这三个量杯把水槽中的100毫升食盐水平均分成两份,但分的时候不准看量杯的刻度。大家动手试一试,至少要分几次才成? 9.扩大鱼池 养鱼专业户张强,去年承包了一个叫“金三角”的鱼池(如下图),喜获丰收。为了进一步增产,决定把鱼池扩大。但有这样的要求:①扩大后的鱼池必须仍是三角形,保持“金三角”鱼池的称号;②扩大后的鱼池面积是原面积的4倍;③原鱼池的三个角上栽的3棵大柳树不能移动。你能替张强设计一个施工草图吗? 10.巧妙的算法(一) 请你仔细观察上面这些算式,试着找出某种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迅速算出下面式子的答案: (1)1+3+5+7+9+11+13+15 (2)1+3+5+7+9+11+13+15+17+19+21+23+25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15讲 趣题巧解

第讲趣题巧解 为了考考同学们的智力和灵气,先提几个问题: 一张长方形的纸,用剪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把一根毛线对折两次后剪一刀,毛线被剪成了几段? 一树枝上有只鸟,用汽枪打中了一只,树枝上还剩几只鸟? 这类智力问题很有趣,但回答时要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圈套”。要想正确地解答这类题目,一是要全面考虑各种情况,二是要充分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再就是还需要些思考问题的灵气和非常规的思考方法。 例一张长方形纸片有四个角,用剪刀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分析:由于已知“剪掉一个角”,但没有限制如何剪,所以必须对这个已知条件中的“剪法”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否则,不加思索地顺口答出“还剩个角”,答案就不全面了。当我们仔细考虑“剪法”的各种可能性后,再根据角的定义,就会得到全面而正确的答案。

解:由于剪掉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有下页图所示的三种不同剪法(图中阴影部分为剪掉的角),所以,可能还有个角、个角或个角。 答:还剩个角、个角或个角。 例个同学要坐船过河,渡口处只有一只能载人的小船(无船工)。他们要全部渡过河去,至少要使用这只小船渡河多少次? 分析:如果由÷……,得出次,那么就错了。因为忽视了至少要有个人将小船划回来这个特定的要求。实际情况是:小船前面的每一个来回至多只能渡个人过河去,只有最后一次小船不用返回才能渡个人过河。 解:因为除最后一次可以渡个人外,前面若干个来回每个来回只能渡过个人,每个来回是次渡河,所以至少渡河 [()÷]×(次)。 答:至少要渡河次。

例()右图是枚硬币,移动其中枚硬币,使每一行上都有枚硬币。 ()用根火柴拼出个边长为根火柴的正方形。 分析与解:()枚硬币摆两行,一般来说每行有÷(枚)。图中的两行却是一行枚一行枚,原因是中间有枚在两行的交叉点上,所以出现了>。由于题中并没有规定每个位置上只准放一枚,所以,只要使其中枚硬币在两直行的交叉点上再“重复”一下,即在两行的交叉点上重叠地放枚硬币(见右上图),就可达到目的。 ()一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才能拼出,根火柴只能拼出个正方形,即使如左下图所示,也只能拼出个正方形。如果我们放弃“在平面上拼”这种平常的思路,而改为在“立体空间中去拼”的新思路,那么就可能“柳暗花明”。

小学数学六年级趣题巧解

如果整数 a 能被 b 整除,那么 b 就叫做 a 的一个因数。例如,1、2、3、4、6 都是 12 的因数。有一种数,它恰好等于除去它本身以外的一切因数的和,这种数叫做完全数。例如,6 就是最小的一个完全数,因为除 6 以外的 6 的因数是 1、2、3,而 6=1+2+3。你能在 20 至 30 之间找出第二个完全数吗? 分析与解 20 至 30 之间的完全数是 28。因为除 28 以外的 28 的因数是 1、2、4、7、14,而 28=1+2+4+7+14。寻找完全数并不是容易的事。经过不少数学家研究,到目前为止,一共找到了 23 个完全数。第三、四个完全数是: 496=1+2+4+8+16+31+62+124+248 8128=1+2+4+8+16+32+64+127+254+508+1016+2032+4064 奇怪的是,已发现的 23 个完全数是偶数,会不会有奇完全数存在呢?至今无人能回答。完全数问题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小明家离火车站很近,他每天都可以根据车站大楼的钟声起床。车站大楼的钟,每敲响一下延时3秒,间隔1秒后再敲第二下。 假如从第一下钟声响起,小明就醒了,那么到小明确切判断出已是清晨6点,前后共经过了几秒钟?

小明家离火车站很近,他每天都可以根据车站大楼的钟声起床。车站大楼的钟,每敲响一下延时3秒,间隔1秒后再敲第二下。 假如从第一下钟声响起,小明就醒了,那么到小明确切判断出已是清晨 6点,前后共经过了几秒钟? 分析与解题:从第一下钟声响起,到敲响第6下共有5个"延时"、5个"间隔",共计(3+1)×5=20秒。当第6下敲响后,小明要判断是否清晨6点,他一定要等到"延时3秒"和"间隔1秒"都结束后而没有第7下敲响,才能判断出确是清晨6点。因此,答案应是:(3+1)×6=24(秒)。 新年联欢会上,同学们一致要求教数学的王老师出一个节目。王老师微笑着走到讲台前说:“我给你们表演一个数字魔术吧!”说完,王老师拿出一叠纸条,发给每人一张,并神秘地说:“由于我教你们数学,所以你们脑子里的数也听我的话。不信,你们每人独立地在纸条上写上任意4个自然数(不重复写),我保证能从你们写的4个数中,找出两个数,它们的差能被3整除。”王老师的话音一落,同学们就活跃起来。 有的同学还说:“我写的数最调皮,就不听王老师的话。”不一会儿,同学们都把数写好了,但是当同学们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