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的社会化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什么是幼儿的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

3-4岁时幼儿词汇量快速大战的时期。

词从语法上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上最先掌握名词。

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幼儿运用词汇的能力了,收到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凡是幼儿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我们城市为积极词汇。反之,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争取使用的词,我们称之为消极词汇。

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是指幼儿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映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4种)

(一)适合的表达方式

(二)连贯的复述能力

(三)行动的调节能力

自我中心语言有三种表现形式。

1. 重复。儿童重复或小声说出他听到的话,他重复这些句子仅仅是因为他高兴这样做。

2. 独白。儿童大声的对自己讲话,似乎在思考着问题。

3. 集体独白。当其他儿童在场时,儿童大声的自说自话,但其他儿童并不听他讲的话,说话者也不需要别人对他的话作出反应。

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言,其表现形式有四种:

1. 适应性告知。儿童力求把某些事情告诉他的听众而不是讲给自己听,也就是传递自己的意思。如“这边不能过去的”

2. 批评和嘲笑。儿童有时在强烈的情感因素下,会肯定自己而贬低别人。如“我的这本书比你的好看”

3. 命令、请求和威胁。这类语言在儿童中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如“过去点,这边要放玩具的”

4. 问题与回答。儿童会提出很多问题,同时大多要别人答复,儿童的回答往往是有关命令和请求的答复。如“你把玩具还给我好吗?”“不要,我还没玩好呢”

大约到6 、7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度(四)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从1~2岁儿童语言的习惯策略上看,有指物质策略和表现策略两类。

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

人际交往更成为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一、婴儿与他人

当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时,则标志着儿童社会认知的开端。

二、依恋的发展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毕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一)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

安思沃斯利用实验室实验,发现儿童的依恋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统称不安全依恋。

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婴儿为什么形成不同类型的依恋呢?通常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和婴儿的气质两个因素有关。首先,婴儿对于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的养育方式。

安全型依恋的母亲,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养育者。她们对孩子的表情和发出各种信号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经常关注孩子的反映和需求,并且能够给予恰当的满足。矛盾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他们的母亲在养育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主见,养育方式往往会自相矛盾。回避型依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的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映迟钝;

她们往往属于刻板、僵化、自我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其次,婴儿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婴儿早期的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了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其次,婴儿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婴儿早期的气质特点很可能影响了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

三、依恋的作用

一般来说,安全型依恋婴儿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儿童,他们会主动承担起社会和认知方面的任务,在各种社交场合可能成为领导者或受到欢迎的人,而且面对失败时能够跌倒爬起,坚忍不拔,行为问题相对较少。而矛盾型依恋的儿童比较容易成为攻击的受害者,这些孩子在面对挑战任务时容易受挫折,甚至迅速退缩,他们会被情绪所左右,一旦失败就会崩溃。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很难与同龄人相处,他们不大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不是还会爆发攻击性行为。,早期依恋的性质对儿童后来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什么是同伴?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再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

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一)发展社会认知

(二)满足情感需要

(三)培养积极个性

二、同伴交往的特点

(一)婴儿期

(二)幼儿期

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 练习社交技能

2. 强化交往行为

3. 积极投入游戏。游戏是幼儿时期同伴交往的最主要方式。“性别分离”就是幼儿偏好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早在2~3岁时就出现这一现象。这可能与游戏的共同兴趣和交往行为特点、普遍能力的一致性有关。

三、幼儿交往的策略

(一)有关幼儿交往策略的研究

五种策略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为:给予、顺从、支配、叛逆。

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认知能力

(三)身体吸引力

(四)成人的鼓励

一是孩子们的居住地相隔较远,或是被高层楼房包围着,他们在一起玩的机会很少,二是一种早期教育的误区,即让孩子承受的学习任务太多,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尽情的玩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调整成人的观念与行为,积极鼓励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可能带来的影响。

五、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对于那些因为有攻击性行为而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教师需要教他们如何用积极的方式解决冲突,小组扮演等活动和阅读一些相关的儿童读物,都会有利于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对于那些害羞和孤僻的儿童,可以引导他们与更小的儿童提前活动,从而增强,其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下,方式来提高儿童游戏的参与度;(1)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2)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与游戏中去,(3)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4)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三)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帮助被忽略型儿童和被拒绝型儿童积极和适当地对待同伴的参

与,接纳他人的加入,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在实际的过程中去操练这些策略,形成愉悦的、融洽的交往氛围,培育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对同伴的积极情感可以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应当注意引导幼儿,比如说话礼貌,对同伴表示同意和赞赏,微笑、拥抱、轮流做事(玩)、共享一些东西,以及互相帮助等。对于这些行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儿童,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亲身示范,以示榜样,对幼儿有效交往行为的培养始终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节幼儿道德的发展

一.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道德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皮亚杰的理论

第一阶段(3~6岁)—前道德判断阶段。

第二阶段(6~9岁)—他律道德阶段

第三阶段(9~11岁)—自律道德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理论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快乐的相对主义

二级水平:习俗道德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

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

第六阶段:普遍的原则

二.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幼儿的道德发展具有具体性、他律性、模仿性、情绪性的特点

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家庭及其父母

2. 游戏及其活动

3. 同伴及其交往

4. 社会榜样

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 社会认知水平

2. 情感移情作用

3. 家庭引导方式

4. 传播媒体影响

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实施

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当今幼教工作者的共同理念,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当前幼儿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的发展。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对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以及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生活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幼儿需要学习……这句话恰恰说明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社会教育包括:热爱幼儿园,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爱家庭,了解他人,学习有关社会知识、技能等,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人际关系的培养,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能力,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社会等。这些都需要幼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和强化。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 初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多2~3岁,在家中如“众星捧月”,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应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如一楼都有哪几个班,二楼是谁的教室,让幼儿知道喝水、上厕所、上舞蹈室的地方。对新的环境有了了解,逐渐培养他们热爱幼儿园的情感。让小班幼儿参加到中、大班的活动中,鼓励他们和大家一起玩,教师运用奖励、表扬的方法,说出哪个玩得好,没有抢玩具,没有打闹。对玩得好的小朋友,给他一颗小星星贴到身上,并鼓励其他小朋友都向他学习。对整天表现都出色的小朋友,评价出每天的幸运小天使。教师教育幼儿与小朋友相处要有礼貌,要团结友爱,学习过集体生活。

在游戏《玩具分享会》中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玩具?应该怎样玩?小朋友有的会说自己玩,有的会说和小朋友一起玩。这时教师可以说:“小朋友只玩自己的玩具,其他的小朋友都没有看到、玩到你的玩具,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交朋友,你多么孤单啊?我们把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再把玩具借给你,这样你又多玩了一个玩具,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多好啊!”让小朋友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分享,对不愿借出玩具的小朋友,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幼儿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礼貌交往,如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懂得问好,离园时说“再见”等礼貌用语。学习讲卫生,可以用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自己的小手等,让幼儿学会怎样清洗自己的小手,教幼儿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进而教他们学会自己洗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让幼儿知道手上会生长出很多细菌,如果吃东西时不洗手,细菌会吃到肚子里,身体就会生病。由此教育幼儿爱清洁,爱护用具等。在教育判断真伪时,要让幼儿知道社会上有正直善良、也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教师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让幼儿明辨是非,学有榜样,学习文明行为时,教育幼儿走路轻,说话轻,做事时多为他人着想。 二家园结合进行社会教育 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现在的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 概念: 1、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 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 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 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 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 (一)语音的发展特点: 1.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 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 2.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 第二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 第三阶段:(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 3. 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 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 (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实施.doc

具借给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再把玩具借给你,这样你又多玩了一个玩具,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多好啊!”让小朋友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分享,对不愿借出玩具的小朋友,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幼儿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礼貌交往,如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懂得问好,离园时说“再见”等礼貌用语。学习讲卫生,可以用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自己的小手等,让幼儿学会怎样清洗自己的小手,教幼儿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进而教他们学会自己洗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让幼儿知道手上会生长出很多细菌,如果吃东西时不洗手,细菌会吃到肚子里,身体就会生病。由此教育幼儿爱清洁,爱护用具等。在教育判断真伪时,要让幼儿知道社会上有正直善良、也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教师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让幼儿明辨是非,学有榜样,学习文明行为时,教育幼儿走路轻,说话轻,做事时多为他人着想。 二家园结合进行社会教育 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现在的独生子女,都以“我”为中心,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如

何爱父母、爱他人是许多独生子女所欠缺的。在爱家庭活动中,指导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组织幼儿分成几组拿出炊具玩具洗菜做饭,边做游戏边问爸爸妈妈:你们每天要上班,回家又要买菜,做我们爱吃的,你们辛苦吗?让幼儿了解父母的辛苦,体味父母的爱,进而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三通过其他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 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看清马路上的车辆,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斑马线。告诉幼儿不能单独出去,如果和大人走失了,要找警察叔叔。向幼儿讲解马路上车辆很多、很危险,不能在马路上玩,如果有车辆通过了小朋友也不要慌,过马路时要先看左,再看右,红灯停、绿灯行。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和遇事不慌的习惯。春天可带领孩子郊游、踏青、捡拾白色垃圾。带领小朋友看小草发芽了,大地渐渐绿起来了,迎春花也开了,这是春天到了。草绿了、花开了,多美啊!可是看到草地上的白色垃圾袋,吃剩的食品盒……今天你们想不想当环保小卫士?小朋友都抢着说“想”!可以把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发一个布袋子,看哪组的小朋友捡的多。这样的活动增长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活动能力,促进了动作的发展。在讲述《爱护花草》时,对幼儿说:怎样爱护花草,图上哪个小朋友做得好?你应该怎样做?教唱“小草青青我不踩,花儿红红我不摘”的儿歌。带领幼儿参观园里的花坛,告诉幼儿花朵好看,但是小朋友不能摘它。让幼儿珍惜和爱护花草树木,增强他们对花草的认识,同时培养幼儿珍惜、爱护花草的意识。 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教育幼儿正确与他人相处,使幼儿与

王振宇幼儿心理学试题3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三)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心理的器官是()。 A.人脑 B.血管 C.心脏 D.内脏 2.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斯金纳 D.埃里克森 3.幼儿能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一般在()。 A.1~2岁 B.2~3岁 C.3~4岁 D.4岁以后 4.“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俗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的发展。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5.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可看出他的个性,这是个性()的表现。 A.个别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6.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是()。 A.攻击性行为 B.讨好性行为 C.亲社会行为 D.敌意性行为 7.“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 A.言语表情 B.面部表情 C.体势表情 D.音调表情 8.玲玲在街上看到商店招牌上的字时,高兴地说:“妈妈,这个字我认识,老师教过我们。”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属于()。 A.识记 B.再认 C.回忆 D.保持 9.小班幼儿打针感到痛时,便大声哭喊;到了大班幼儿打针时虽然感到痛,但由于认识到要学习解放军的勇敢精神,便会忍着不哭,这说明了儿童情绪的()。 A.社会化 B.深刻化 C.丰富化 D.自我调节化 10.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是()。 A.抽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发散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11.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或前提是()。 A.同情 B.赠与 C.关心 D.移情 12.幼儿最初能够辨认的颜色不包括()。 A.绿色 B.蓝色 C.红色 D.紫色 13.幼儿在学习古诗时,由于对古诗的内容不理解,采取简单的、反复诵读的方式进行背诵,这种识记属于()。 A.意义识记 B.无意识记 C.机械识记 D.形象识记 14.幼儿词汇量增加较快的时期是()。 A.4~5岁 B.5~6岁 C.7~8岁 D.3~6岁 15.幼儿可以把苹果、梨子、香蕉、草莓、西瓜等称为“水果”,这说明幼儿具有了()。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创造思维 16.幼儿掌握概念是以()为主。 A.属概念 B.科学概念 C.数概念 D.抽象概念 17.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的现象,就是幼儿偏好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 A.自由活动 B.集体活动 C.性别分离 D.游戏活动 18.幼儿前期的儿童总是在操弄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就停止了,这说明幼儿具有()。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创造思维 19.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是情绪的冲动性减少、情感的()逐渐提高、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A.感染性 B.情绪性 C.情境性 D.稳定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答:(1)文化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语言、符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概念: 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性。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 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 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 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 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 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 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 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恰当地面对现实 (四)智力正常 (五)情绪适度 (六)热爱生活 (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三)社会文化 (四)个体因素 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 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

儿童社会化量表(父母填) 儿童姓名:性别:1. 男2.女年龄: 下面是关于孩子行为的一些问题,每题后面都有从“1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5种选择,其中“1不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差的,“5完全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好的。请您根据每题所说的和自己孩子是否符合的情况,选择最符合您孩子的一个,在数字上面画圈。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在幼儿园或学校里遵守各项常规和纪律 1 2 3 4 5 2.能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并修正自己的意见 1 2 3 4 5 3.做事善于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 1 2 3 4 5 4.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很痛快 1 2 3 4 5 5.家里来生人不害怕,喜欢往跟前凑 1 2 3 4 5 6.知道疼妈妈爸爸 1 2 3 4 5 7.情绪不大起大落 1 2 3 4 5 8.知道自己长得好不好 1 2 3 4 5 9.在小孩子当中人缘好,朋友多 1 2 3 4 5 10.不爱打人 1 2 3 4 5 11.提出大人意想不到的好主意 1 2 3 4 5 12.不爱说谎话 1 2 3 4 5 13.心肠软,心眼儿好 1 2 3 4 5 14.玩游戏时爱争强好胜 1 2 3 4 5 15.爱把自己和别的孩子比(好坏) 1 2 3 4 5 16.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能够遵守 1 2 3 4 5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7.对小伙伴说的话理解快 1 2 3 4 5 18.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做事有“长性” 1 2 3 4 5 19.吃饭随叫随到,吃饭时不说笑停顿 1 2 3 4 5 20.到没去过的地方不怕生 1 2 3 4 5 21.对爸爸妈妈特别亲 1 2 3 4 5 22.很快忘掉不高兴的事 1 2 3 4 5 23.知道自己聪明不聪明 1 2 3 4 5 24.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 1 2 3 4 5 25.不爱骂人 1 2 3 4 5 26.提出和大人不同的意见 1 2 3 4 5 27.不偷家里的钱出去花 1 2 3 4 5 28.同情别人的困难 1 2 3 4 5 29.对大人的表扬特别在意 1 2 3 4 5 30.爱面子,怕被老师批评 1 2 3 4 5 31.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听话 1 2 3 4 5 32.懂得故意干坏事比无意做错事更坏 1 2 3 4 5 33.对左右为难的事情能果断选择一种办法 1 2 3 4 5 34.容易改掉坏习惯(如咬手指) 1 2 3 4 5 35.和不认识的孩子能很快混熟,跟他们玩 1 2 3 4 5 36.看见父母干活很累就上前帮助 1 2 3 4 5 37.不爱生气,不发大火 1 2 3 4 5 38.知道自己做事能力强不强 1 2 3 4 5 39.和小孩们一起玩时不爱和他们吵架 1 2 3 4 5 40.不毁坏自己的玩具物品 1 2 3 4 5

幼儿心理学习的题目集—王振宇版(部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过程 3.认知过程 4.情感过程 5.意志过程 二、填空 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的现象,但也是 、、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和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和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体验是过程。 8.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 ,心理学称为。

三、选择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 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知和个性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四、判断 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8.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 9.幼儿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 五、简答 在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节心理的基本特性

一、填空 1.人脑是的器官,心理是的机能。 2.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脑的越来越复杂,而越来越完善。 3.脑的进化过程不是强拆重建,而是不断、、和 的过程。 4.神经信息传导的时速是公里,也就是每秒米。 5.大脑的主要机能是、、、和发布各种信息。 6.大脑分为四个机能区,其中枕叶与有关,颞叶与有关,顶叶与 有关,额叶与有关。 7.大脑皮层上绝大部分部位不承担具体感觉和运动机能,集中用于处理,如 。 8.儿童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和。 9.新生儿的大脑两半球表面占成人大脑皮层的,7岁达到。 10.心理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没有客观现实,人脑酒无从反映。 1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是、的反映,与照镜子不是一回事。 12.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和的影响,同时,还对人的行为有调节作用。 二、选择 1.人的大脑可以划分为()个机能分工的叶。 A.3 B.2 C.4 D.5 2.儿童出生时,皮层的结构分化水平,特别是对()的分化水平已发展得相当高。

幼儿教育学第四章

第四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1.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 A.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B.对幼儿开展智力教育 C.保护幼儿健康成长D.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2.智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创造力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的教学内容之一。 A.体育B.智育C.德育D.美育 4.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和幼儿的个性两个方面。 A.幼儿的特长B.幼儿的智力C.幼儿的社会性 D.幼儿的能力 5.幼儿美育的目标是() A.使幼儿掌握美学的知识B.使幼儿掌握表现美的技能 C.培养幼儿的审美动机D.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 6.幼儿社会发展是通过()实现的 A.学校教育B.自身的社会化过程C.家长的教导D.社会的帮助 7.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是以()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 A.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B.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 C.幼儿的潜力D.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 8.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入手。 A.情感B.意志C.行为D.认识 9、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幼儿园管理条例》 C.《幼儿园工作规程》 D.幼儿教育法规 10、对于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B.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求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平均的发展。 C.全面发展,对于不同幼儿来说,有可能各有所长,但各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协调的。 D.体智德美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经济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课程名称:社会学 授课导师:毕天云 职称:教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一)定义社会化的角度 1.文化的角度(文化人类学) 2.人格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学)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长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这个界定表明: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个人与社会双向作用的过程,既是社会将一个“生物人”(或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又是一个生物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因此,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既是社会教化个人,又是个人的自我转化。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一)社会强制性 社会为了延续自身,就不得不对新生的人口实施教化,强迫他们接受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强制性首先表现为父母对幼儿行为的硬性规定,后来则表现为周围的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努力按照某种模式造就一代新人。如“灌输式的教育”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二)个体能动性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并不总是完全被动第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地认识社会,加工、改造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他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能动性即使在婴儿阶段也有所表现,如婴儿通过对哭和笑的控制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心成熟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丰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三)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社会本身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之中,个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因此,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个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并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学习型社会”或“学习型社区”。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精选.]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摘要: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探讨了家庭、幼儿园和同伴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给予指导。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家庭幼儿园同伴群体 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对儿童社会化的培养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一些儿童、青少年虽然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他们不会关心他人,社会生活能力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缺乏社会适应性。这样的儿童在目前就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困难,如果不积极地培养教育,这些人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遇到更多的困难。学前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已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学前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界定 学前儿童社会化是指学前儿童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即使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①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儿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儿童掌握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多方面内容,如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调节、交往技能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学、心理学界普遍将社会化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即社会(父母、学校等)影响儿童的过程,儿童则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随着研究的进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此过程看作是一个个体与社会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将个体视为其社会化进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影响者。就个体而言,首先,社会知识和价值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决非从社会向个体原封不动地转移,个体也并非机械、被动地接受它们,而是要经由主体的主动思考、理解来接受它注:①李幼穗.儿童社会化与非智力因素.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2).23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王振宇)

重庆市中等幼儿师范教育 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草稿) 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制定时间:2011年3月30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制 《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8年制定) 一、课程类型:必修课 二、先修课程:无 三、学时:68学时 四、课程概述: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幼儿心理的面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根据。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六、教学方式: 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构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提高认知能力。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心理学内容,采用课堂角色扮演、现场实验、观看心理实验教学片等教学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实验见习实习: 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专业见习,多接触幼儿,熟悉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心理现象,使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和幼儿生活实践以及学前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的实质;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及对象;了解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心理的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第二节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

幼儿的社会化测试题

《幼儿的社会化》测试题(第四章) 班级:姓名:得分: 注意:一班做第一、二、三、五题,二、三班做第一、二、三、四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计32分) 1、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儿童运用语言进行的能 力,这是反映儿童的重要标志。 2、社会化研究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影响,这些人际关系包 括、、等。 3、儿童早期的语言就具备、和指物 三个功能。 4、从岁开始,儿童能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 5、亲子关系本质的情感模式就是。 6、儿童不同的依恋类型的形成通常与和 有关。 7、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的源泉,是得到 和的前提。 8、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很少指向老师。9、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受的制约。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社会化研究与人面对面的心理关系,即() A、亲子关系 B、同伴关系 C、师生关系 D、人际关系 2、社会化的前提是() A、教育 B、道德 C、文化 D、认知 3、能力包括()。 A、文字能力和操作能力 B、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C、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D、智商和情商 4、婴儿对语音,尤其是对母亲的语音偏爱发生于() A、胎儿中后期 B、新生儿期 C、婴儿期 D、幼儿期 5、依恋形成后,会发生()的行为。 A、听见声音就及时反映 B、分离时不出声 C、主动寻求依恋对象 D、与依恋对象重逢时哭闹 6、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

A、一般不会主动要妈妈抱 B、怕陌生人 C、一般不喜欢独自游戏 D、比较爱哭 7、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的,不可代替的。 A、重叠 B、平行 C、交叉 D、互补 8、儿童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 A、观念 B、规则 C、信仰 D、道德 9、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往往根据()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A、最初动机 B、行为时机 C、成人态度 D、实际后果 10、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是()。 A、道德感 B、积极性 C、自信心 D、移情 11、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占有某中资源的目的的行为是()。 A、利用性攻击 B、工具性攻击 C、善意性攻击 D、敌意性攻击12、幼儿作出分享、合作等行为是因为老师要求这样做,这样的要求不能违背,只能服从。这体现了幼儿道德发展()。 A、具体性 B、他律性 C、模仿性 D、情绪性 13、下列不属于儿童与成人交往策略的是()。 A、给予 B、支配 C、顺从 D、逆反 14、同伴关系的作用包括①发展社会认知②满足归属需要③培养积极性格④培养交往策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包括①具体性②他律-自律③情绪性 ④模仿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儿童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以下笔者分别从西方心理学者的研究,本土学者的研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教养方式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和阐述,最后肯定在我国本土,以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为前提,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会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一、西方心理学者的研究 西方心理学者研究得出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但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1].他发现:采用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

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不宽容的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 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1].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人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职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霍夫曼等人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性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回收”两种方式,强制是父母对儿童体罚冷漠地拒绝和剥夺及威胁等[1]。他的研究表明:强制的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因为强制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种表达敌意的方式。“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与情感就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 2.情绪与情感与认知一样,都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同的就是,认知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就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与调节,另一方面,情感就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就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就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2)情绪具有情境性与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与深刻性,就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 5.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与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就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与情感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P108) 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就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

与恐惧则就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就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与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9.笑就是婴儿与成人沟通与交往的基本手段。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10、恐惧就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 11、焦虑就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与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12、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与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3、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1—3岁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动因中,生理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就是主要动因,3—4岁的幼儿的情绪动因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转变。在幼儿园中大班的儿童中,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大。 14、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就是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就是运用面部表情的能力。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社会化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存在两种不同领域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定义 西方: ①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是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②赖兹蒙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的出生时候起,他就被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物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他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成为社会化。” 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④霍兰德(被广泛采用)认为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这些特征的获得,紧紧可能产生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中。因而,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 1)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的参与 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还有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角度讨论: ①个体发展角度(沈德灿):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②社会文化传承角度: 1.时荣华:把社会看成是“文化的继承”,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2.陈元晖:提出“儒化”,他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出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的作用。 因此,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道德社会化 1.定义:①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2.道德社会发展的六种模式:①“建立理论基础”模式②“思考”模式③明确价值目④价值分析模式⑤社会行动模式⑥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 3.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和“尚贤”。 (二)政治社会化(一般社会化的核心) 1.定义: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2.目的:经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三)法律社会化 1.定义:法律社会化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部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 2.法律社会化发展三阶段:①先习俗阶段。关键在于服从。②习俗阶段。关键在于维持规则。 ③后习俗阶段。关键在于制造规则。 (四)性别角色社会化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过程 3.认知过程 4.情感过程 5.意志过程 二、填空 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的现象,但也是 、、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和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和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过程。 8.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 ,心理学称为。 三、选择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 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知和个性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8.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 9.幼儿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 五、简答 在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节心理的基本特性 一、填空 1.人脑是的器官,心理是的机能。 2.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脑的越来越复杂,而越来越完善。 3.脑的进化过程不是强拆重建,而是不断、、和 的过程。 4.神经信息传导的时速是公里,也就是每秒米。 5.大脑的主要机能是、、、和发布各种信息。 6.大脑分为四个机能区,其中枕叶与有关,颞叶与有关,顶叶与 有关,额叶与有关。 7.大脑皮层上绝大部分部位不承担具体感觉和运动机能,集中用于处理,如 。 8.儿童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和。 9.新生儿的大脑两半球表面占成人大脑皮层的,7岁达到。 10.心理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没有客观现实,人脑酒无从反映。 1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是、的反映,与照镜子不是一回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