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现代写作教程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3.现代写作教程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通化师范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写作

章节名称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写作受体解读的特性和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掌握写作载体的内质和写作载体的外形。

教材分析在本章中,教材从写作载体和受体两个方面共四节进行理性剖析

课堂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

手段

多媒体

课外阅读

书目

裴显生主编.《基础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版。

课后思考题及作业1.主题对文章的影响?

2.总结一下你累积材料的经验方法。

主要内容及教学过程

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

写作载体,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写作载体不能离开写作内容,写作成品的内质和外形是统一体,即内容和形式是统一体。

写作载体主要有四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其中,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称为内质;结构和语言室形式要素,称为外形。

第一节写作载体的内质

一、材料

(一)材料及相关概念

1.材料的含义

是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收集的,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它是素材和题材的总称。

材料,不仅指具体文章的材料(如支持观点的论据,描述、说明及借以抒情的对象等),同时也指作者在写作前积累和搜集的材料(如丰富的生活现象,确凿的事实和各种书面资料、文献等)

材料分类:

(1)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2)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3)历史性材料和现实性材料

(4)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5)第一手材料和转手材料

2.素材

指作者为创作需要而通过各种途径所收集的原始材料。

它一般是零乱的、不完整的,是原始材料。如果把文章比作一件衣服的话,那么素材就是做成衣服的各种最基本的原料。

3.题材

广义: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如工业题材、军事题材。

狭义:指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即经过提炼、加工,并写入作品中的材料。

实用文章写作一般不使用“素材”和“题材”概念。

(二)材料的作用

1.材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

俄国作家果戈理:“我从没有以简单的复写来描绘人物。我创造人物形象是根据综合,而不是根据想像的。我的综合包括的事物越多,我的创作就越真实。”所以,没有写作材料,是构想不出文章的。只有占有较多的写作信息材料,好的文章才有希望应运而生。

2.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表现主题的支柱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你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的。”

3.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三)选材的原则

1.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材料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和支撑主题。所以,必须以主题表现为依据,决定材料的取舍和主次、详略。

2.选取典型的材料

指能够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3.选取真实的材料

真实含义:(1)实有其事、确凿无疑的材料;(2)材料本身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4.选取新颖的材料

新颖含义:

(1)没被别人使用过或很少使用过的材料;

(2)对旧材料的活用,即突破故有的思维定势,站在时代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高度,揭示材料的意义。

例:《卜算子?咏梅》

(四)使用材料的要求

1.材料的顺序要贴切

例小学排语序练习:

2.材料的详略要得当

3.材料与观点相统一

例: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都富起来。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生活中社会中的个人,就是生长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一部分树木也不能改变气候。所以,应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二、主题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

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一)主题及相关概念

1.主题

主题,一词出自希腊,后传到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

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庄子》:“语之所贵者,意也。”陆机《文赋》:“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杜牧《樊川集·答庄充书》:“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大约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用在文章写作中的“主题”开始获得了另一种涵义——作品的中心思想。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主题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两说并存的局面。直到七十年代初期,后一说才终于取代前一说。现在,国内流行的写作教科书上一般都把文章主题理解为中心思想,也就是通过文章的内容大意、具体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结论。(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87年第5期《从主题、意说到“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用教材的话: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

2.课题

科学论文和说明文的研究对象

3.论题

议论文的论证对象

4.标题

标题是文章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主题关系密切,一般地说(当然有例外)主题往往要通过标题反映出来,标题可以说是文章思想内容最集中、最精炼、最高度的概括,揭示主题、暗示主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是文章的眼睛。但标题并不等于主题。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标题是文章的命名。主题必须在落笔之前确定,标题可以在写作前拟定,也可以写成后加上去;主题是不能改变的,标题可以改动。

(二)主题的特性

1.客观性

主题受材料的制药,材料来自客观生活,因此,主题具有客观性。

2.主观性

作者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会融进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情感,融进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和感受,其中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审美情趣等。所以,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情感。

3.时代性

人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主题,作为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能动反应的产物,必然具有时代性。

(三)主题提炼应注意问题

1.选择好表现主题的角度

选好角度,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效表现对象的深层意蕴。

人物:从心灵上开掘;事件:从价值上开掘;景物:从情意上开掘;道理:从规律上开掘;情感:从感染上开掘

2.追求一定的深度

对材料由表及里进行纵深开掘。

3.勇于推陈出新

反其道而用之,对常见的材料进行逆向思维,推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新主题。使作品达到一定的高度。

元代杨载《诗法家教》:“立意要高古深厚;有气概,要沉着。忌卑弱浅陋。”

(四)提炼主题的要求

1.主题要正确

主题正确,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与客观实际相符。

2.主题要深刻

3.主题要集中

“宾可多,主无二,文之道也。”

比较作品:杜甫《孤雁》和崔涂《孤雁》

第二节写作载体的外形

一、结构

(一)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1.结构的含义

作品的结构是作家谋篇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作品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连接而成的序列形式。。在写作学上,结构,又称组织、布局、章法、格局、文序等

2. 结构的形式

1.开头

是文章精致凝练的部分。开头的类型:开门见山式;曲径通幽式。

2.主体

开头和结尾之间的主要部分。要充实丰满,切记空洞。

3.结尾

结尾要精练有力。方式:力戒奔马式;委婉含蓄式。

(二)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1.结构的基本单位

基本单位层次与段落。

层次组合的类型:纵式组合;横式组合;纵横交错式组合。

2.结构的基本要求

形式匀称;衔接紧密;节奏鲜明。

二、语言

(一)语言的功能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符号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用来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语言盛装思想的容器。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然而语言并不仅仅只是形式,以为语言是思想的形式,这是对语言十分粗疏的认识。

(二)语言素养的培养

1.吸收生活中的鲜活语言

2.博览群书,从书本上学习

3.在写作实践中加强训练

(三)语言的特性(从语体的角度)

1.新闻语体

新闻语体的特点是:词语基本用原义,表达方式主要用陈述句,少用修辞,基本不调动读者想象,内容要客观、同一,要让不同的读者得到尽可能同一的结果。

2.文学语体

文学语体的特点是:词语一般用变义、喻义、引申义,表达方式多用描写句,多用修辞,内容倾向于主观,要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允许不同的读者得出不同的结果。

3.理论语体

理论语体的特点是:词语单一透彻,多用陈述判断句来进行议论,多用专业术语,语言要具有强烈的概括性、逻辑性。

4.应用语体

用词造句要规范,语义要单一明确,句式要完整,语言风格要通俗,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不疑问,不感叹,不抒情,少描述,少议论,需要遵循模式时就必须遵循模式。

(四)语言的要求

1.准确:语言的初级要求、科学要求、工具论要求、语言没有尊严。

2.生动:语言的高级要求、艺术要求、目的论要求、语言具有尊严。

3.简洁:简洁是从繁杂中来的。

第三节写作受体解读的特性

写作受体就是与写作载体建立起一定的解读关系的读者对象,是写作载体即文章作品的最后解读者、理解者与完成者。

一、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

写作受体要对文章进行解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素质:

1.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

写作受体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正常的五官感觉。《运动员进行曲》;要注意打通五官感觉形成通感。

(2)渴望求知、用心专一、善于思索,具有正确的文章解读态度。

(3)有良好的解读习惯。

2.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

写作受体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文化水准。

(2)智力水平。

(3)知识面,

(4)文章素养。

3.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

二、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写作受体的“理解与超越”的解读特征,具体表现在:

1.求知性。

从文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是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读者第一性的要求,也是读者进行文章解读时的第一大特征。

2.交际性

读者对文章的解读,是对文章中信息的获取。写作的主体传递信息,写作的受体接受信息,这就是交际的基本意义。

3.创造性

读者对文章进行的解读,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且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创造性。

三、写作受体解读的方法

1.解读的原则

(1)类型性原则

对文章进行类型分析,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不同方法的解读

(2)整体性原则

即把文章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去把握。

(3)三思性原则

是积级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解读的方法

(1)笔读法

(2)声读法

(3)分类法

(4)比较法

(5)圆识法

第四节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

一、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

在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主动选择关系。具体表现为:

1.写作受体的解读素质决定他如何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写作受体的解读意识决定着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解读

二、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

文章语言对读者解读的制约,表现在:

1.文章语言的语音语调层。

包括特定的语气、语调形成的特定的文气。

2.文章语言的词句意义建构层。

包括作者所有的词语和句子。

3.文章语言的意象意境建构层。

意象的组合又构成了意境。作者确定的意象与意境,就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

三、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双向建构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通过解读来与他人进行沟通,是与作品建立起一定解读关系的读者对象,此为“应”;但读者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主观能动的选择,这是“对”。从作品来看,作品是作者的对象性的存在,它总是通过他人的解读来实现自己的意义(功利的价值或者审美的价值),没有他人的解读,文章就是没有意义的,此为“应”;但作为客观存在的文章实体,其语言中介在意义的表达上又具有某种规定性,并不全由读者决定,而只能是由读者在

顺应此一中介的基础上去理解与发挥,此又为“对”。所以,读者、作品、作者这三方之间都是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向、反复的特点,有顺向的交流也有逆向的交流,呈“多向渐进性”。于是,对于写作主体而言,要有一定的读者观念,要时刻注意对自己的写作对象加以确认,一定要明确自己是“为谁而写”。同时一定要尽量地把自己的文章通过恰当的形式在让读者理解与接受的前提下充分地完美地尽可能全部地表达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