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

评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

评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

38

评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

谢倩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111)

摘要:本文认为,认真剖析和科学评价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有助于消除

其不良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文章从三个方面评述了

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即:11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批判。21罗素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念/含糊不清0。31罗素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责难。

关键词:罗素;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批判;评述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0)01-0038-05

伯兰特#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本世纪声誉最著、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是现代西方逻辑原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分析哲学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他的国

家学说,特别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所作的全面、系统的批判,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当代西方各种/民主社会主义0和/西方马克思主义0政治思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也曾起过消极的阻碍作用。

因此认真剖析和科学评价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批判,有助于消除其不良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哲学意义上的(亦即本体论方面的)唯物主义概念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因为,第一,倘若哲学意义的唯物主义概念为真,这种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却可能为假。例如,巴

克尔用气候来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弗洛伊德用泛性论说明各种社会现象,他们都是哲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但他们并没有逻辑地成为经济动机论者。第二,倘若历史的经济动机论为真,哲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却可能为假。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的确是许多历史事件

的动机,但这种欲望与哲学意义上的唯

物主义并没有任何关系。罗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要把他们的历史政治理论牵

强附会地和唯物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不过是为了使他们的政治理论更/令人信服0,而/他们的政治观点一旦被一种形而上学的推论所支持,他们就会变得绝对化和目空一切。

132

u

学术探索u2000年第1期u总第55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一、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建立在唯物史观这块理论基石之上的。正是有了唯物史观才

使得马克思恩格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考察国家的起源,分析国家的本质,从而揭示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以无产阶级新型国家取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的历史必然性。对此,罗素是十分清楚的,/源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

是整个共产主义体系的基

家学说的批

础0。112因此,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国

罗素把唯物史观与哲学唯物主义绝对割裂开来,认为两者之间没有/逻辑的0联系,表

明了他对唯物历史观的一知半解。

首先,罗素把唯物史观归结为一种认为/全部历史现象都是受经济动机决定0的学说,

又把经济动机归结为/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0,这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理解。诚然,在唯物史观看来,经济的因素/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过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

程的红线0,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历史的发展。142但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机械决定论,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

判,首先就是从批判唯物史观入手的。

(一)/历史的唯物主义观念0与哲学意义上

的唯物主义概念之间没有逻辑的联系。罗素认为,所谓/历史的唯物主义观念0,/它的

意思是全部的历史现象,都是受经济动机决定的0,收稿日期:1999-07-28作者简介:谢倩(1960)

),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部讲师。

122

它与

39

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

152

机,特别是人的心理动机的作用。

罗素从其人性论的/冲动说0192出发,认为/所有的政治行为都是受着人的欲望支配的0。

1102

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0。历史唯物主义承这

认,除了经济因素这个决定性因素外,上层建筑的其他因素,如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法律以及各种法权形式,各种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和宗教的观念,甚至人们头脑中

的传统观念,都对历史的发展发生着作用,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

其次,在哲学史上,我们的确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哲学家在自然观(或本体论)上是唯物主义者,而在历史领域却背叛了自己,他们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是相脱节的。但是,

这种状况并不说明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之间没有逻辑的联系,

而是说明,

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表面,也使得许多旧唯物主义哲

学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致使在社会历

史领域,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此外,

罗素用以证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

些欲望主要有四种:获取财富的欲望、追求荣誉的欲望(即虚荣心)、战胜对手的欲望(即竞争心)和揽取权力的欲望(即权力嗜好)。罗素断言:/这四种源于人的本能的欲望,才

是一切政治行为的

1112

对于一切社会政治理论来说,后最初原动力0。

三种欲望,即虚荣心、竞争心和权力嗜好,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四种激情中,获取

财富的欲望直接涉及的是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而后三种欲望,才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0。

1122

在罗

素看来,唯物史观的/失误0就在于此:/经过最后的分析,历史的唯物主义观念却得出

了这样的假定:每一个有政治意识的人都是由一种单一的欲望)力图增加他所占有的物品的

欲望所支配,,,这种假定离实际的情形太远了!0说必然/误入歧途0。

这里,罗素的观点是十分鲜明的:第一,唯物史观是一种/单一经济决定论0;第二,获取

欲望、虚荣心、竞争心和权力嗜好是一切政治行为的最初原动力,从而是社会发展的终极

原因。

对于罗素的第一个观点,

我们前面已说过,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把经济因素看成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罗素把唯物史观说成是/

单一经济决定论0,是对唯物史观的简单化、庸俗化理解。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唯物史观所

讲的/经济因素0并不象罗素所说的是/力图增加他所占有的物品欲望0,而是指/现实生活

的生产和再生产0,1142以及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关系,其中最主要的

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在这个意主义上使用/经济因素0这个概念的。

至于罗素的第二个观点实际上是把源于人的本能冲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看作是一切政

治行为的最初原动力,这的确同唯物史观有着原则的区别。唯物史观并不一概否认人的心

理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在5雾月十八6一书中,就曾对农民的怀旧

心理在波拿巴政变中所起的作用作了精辟的剖析。

1152

1132

而建立

在这种/假定0之上的马克思政治学说和国家学

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u学术探索u2000年第1期u总第55期

历史的唯物主义观念之间没有逻辑联系的论据也是不充分的。巴克尔用气候,弗洛伊

德用性本能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哲学的唯物主义者。

再次,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亦即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的,是/由一块整钢铸成的0162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

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

也贯彻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

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0,一,现。

罗素之所以无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有其认识论根源的,这就是他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立场。罗素认为:/一种真正科学的哲学,并不作出、也不

应企图作出关于人类或宇宙命运问题的回答。0

182

172

是全部社会历

史的基础。这种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的有机统

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一个重要表

在罗素对唯物史

观提出这种责难之前20多年,当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普列汉诺夫,就已经系统地论

述了社会心理

1162

哲学不应

去讨论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形而上学问题,更不要去解决人类社会历史

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逻辑是哲学的本质0,哲学的任务是在经验的范围内,对科学的陈述进行逻辑分析。这样,整个社会历史领域,就被罗素排除出哲学的大门。任何社会历史理论,

与他所理解的/哲学0,当然也就没有逻辑的内在联系了。

(二)唯物史观的最根本的错误在于,它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解释,对人的政治行为的分析,只着眼于经济动机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非经济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普列

汉诺夫认为,社会心理是一种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它同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虽有所区别,但都受着社会存在决定,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普列汉诺夫还简要地概括了社会心理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11生产力的状况;21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

########

关系;31在一定的经济/基础0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1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

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40

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1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

在上述结构中,社会意识又通过社思想体系01172。

会心理对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存在起重大的反作用。普列汉诺夫的这一观点,比较准

确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心理历史作用的思想。

可见,唯物史观并不象罗素所说的那样,忽视甚至否认人的心理的历史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唯物史观和罗素的区别在于:第一,在罗素看来,各种心理因素是源于本能冲动的,是

一种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激情;而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的、自发的反映,是一种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产物。第二,罗素把这些心理因素看作是一切政治行为的最初原动力,从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唯物史观则视社会心理为第二性的东西,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起最终的决定的作用。

曾把马恩的这一思想誉为/马克思主义国家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主张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指直接掌握和使用暴力的,主要由官吏和军队构成的物质实体,而对除此以外其他诸如银行、邮局等机关,由它们的职能性质决定,无产

阶级可以在夺取政治权后加以整顿、改组,使之符合新政权的需要。

(二)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问题上,罗素认为,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5共产党宣言6中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完成之后,国家将不复存在。恩格斯在5反杜林论6中也认为,当无产阶级取得国家以后,它就消灭了一切差别和阶级对立,同时也就消灭了国家,从这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主张削弱以至消灭国家权力的;

但是,

另一方面,在同一本5共产党宣言6和其他许多地方,马克思主义又一再强调要/大大

增加国家权力0,

1242

并提出一系列增加国家权力的具体措施,

二、罗素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念/含糊不清0

罗素认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观念0这样一种/似是而非0的理论之上的马克思主

义国家观也是含混不清,令人难以捉摸的。在罗素看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这种含混不清,突出表现在它对待资产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的态度问题上。

(一)在对待资产阶级国家的态度问题上,罗素认为,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5共产党

宣言6中承认/现代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0

1182

从这点上看,马克思主义又是国家集权论者。那么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主张国家集权?还

是主张削弱国家权力?罗素断言,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是自相矛盾的。

罗素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两个重要原理:一是关于国家消亡

的原理,二是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消亡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趋势,国家是一种暂时的历史现象,/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0,

1252

;另一方面却又号召/无产

者首先必须夺取对国家的控制权0。1192在罗素看来,这种态度是颇令人难以捉摸的。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上,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资产阶

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的政权机关,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因此,无产阶级要

争得自己的解放,就必须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就在罗素所引的5共产党宣言6的那句名言之后,马恩接着提出:/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0

1202

代替国家

的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思想的立论根

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即以历史发的客观规律性为依据,而不是站在伦理的角度上,以人们的

主观好恶为依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论述国家消亡的问题时,始终是把自己的理论重点

放在考察国家消亡的物质条件上。首先,马克斯恩格斯认为,国家消亡的先决条件,

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打碎现

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而是被打碎被推翻

存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如果说马恩

家,所谓国家的消亡,指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而资产阶级国家则不是消亡,

的。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相信,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阶

级的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而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全体社会成员不但有充足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他们的体

力和智力都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十分困难、十分艰巨的

任务,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完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论述非常多,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出来。我们只要把被罗素

列举为

在5宣言6中对这个问题的提法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在总结了1848年革命和1871

年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之后,马恩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就非常明确了,/我认为法国革命的下

一次尝试再不应该象以前那样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些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而应

该把它打碎,这正是大

##

陆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01212,/特别是公社已证明:

工人阶级不简单地掌握现

1222

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0。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使用0。 1232

之所以这样,道理很简单,/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

可见,

马恩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再清楚不过了,列宁

41

马克思主义/含混不清0论据的5共产党宣言6和5反杜林论6中的那两段话,完整地

表述清楚就行了。在5共产党宣言6中,马恩在谈到国家消亡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

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

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

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亡旧的生产关系,时,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

1262

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

129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大差别将会总量0。

消失,劳动从谋生的手段,变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能自觉地习惯于为社会的利

益贡献自己的才能;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社会也无需要在分配产品的时候规定每人应当领取的产品数量。到这个时候,国家也就成为多余的东西了。

如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为了达到消灭阶级和废除国家这一长远目标,在一定时

期和一定条件下必须维护和巩固而不是削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

生产力,必须不断扩大民主的范围,这是国家发展的辩证法。罗素不能理解这种辩证法,所

以才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含混不清0。

也就消亡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

马恩这里所讲的/公众权力就失去政治性

件,从而消亡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质0,指的就是国家的消亡,国家消亡的前提条件是/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0,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0,并且/用暴

力消亡旧的生产关系0。

再看罗素所引的恩格斯的那段话,格斯是这样说的: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

##################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亡了########

作为国家的国家,,,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当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社会阶级的时候,当阶级统治和根源于至今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

生存斗争已被消除,而由此二者产生的冲突和极端行为也随着被消除了的时候,就不再有什么需要镇压了,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特殊的镇压力量了。

1272

三、罗素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责难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称之为一块辩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罗素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专政已首先在俄国得到实现,因此罗素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批判更多的是结合苏维埃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

(一)通过由少数人发动和领导的暴力革命

而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在本质上必然是一种寡头政治。1302在罗素看来,这是因为,在俄那样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只占人口的极少数,而大部分是农民,这便注定了布尔什维克党只是无产阶级的有阶级意识的那部分,而人数极少的领导者委员会又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有阶级意识的部分,这样无产阶级专政便变成了一个小委员会的专政

0,1312他还宣称:/在俄国,民主政治是不可能的,在教育得到普及之前,只能是某种形式的寡头政治,这种寡头政治就是共产党专政0。1322

在这里,罗素的看法似是而非:

第一,罗素把无产阶级专政与工农联盟绝对割裂开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在各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在英国,由于无产阶级人数占人口的大多数,

可以直接建立无产阶级统治,

而在德国和法国,除了无产阶级以外,还有大量的占人口多数的小农和城市小资产者,因此,在这些国家里,无产阶级可以间接地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统治,即无产阶级联合农民、小资产者,结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占人口大多数的联盟,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

1332

它出自

5反杜林论6第三篇5社会主义6第二章/理论0,恩

在这里,恩格斯同样把阶级的消亡当作国家消亡的前提,而阶级的消亡又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0。

1282

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

要达此目的,/唯一先决条件0是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为了造成国家消亡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的一个特定时期内必须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强化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这是由无产阶级国家的/半国家0性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首先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与历史上任何其他类型的国家不同,

在无产阶级国家

中,专政对象只是极少数剥削者和破坏者,而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不断巩固,专政的范围会越来越小,民主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一旦民主的范围扩大到全社会,也就无所谓/民主0可言了,而/民主0的消亡也就是国家的消亡。其次,无产阶级的国家担负着全新的历史任务,它不仅要履行镇压职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担负着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任。为了造成国家消亡的经济基

列宁正是把马恩的这一思想创

造性地运用于俄国的具体实际,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罗素仅以当时苏联农民占大部分,便推论出无产阶级专政必然是一种寡头政治,把无产阶级与农民对立起来,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罗素把共产党的领导同无产阶级专政

42

混同起来。共产党员的领导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保证,

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领导核心,

但是,共产党的领导并不能等同于、更不能代替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是国家的概念,而共产党只是国家中的领导核心,它掌握和领导国家政权,两者是有严格区别的。罗素却把两者混同起来,这也是他得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寡头政治的结论的一个原因。

(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民主和自由的否

定。罗素认为,能否实现民主政治和保障个人自由是评判一切国家制度优劣与否的标准,而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大害处,是对民主和自由的否定。在他看来,

既然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寡头政治,

造成权力分布的严重不均衡,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绝大部分人没有一点权力,

其结果必然导致国家政治生活中无民主可言,个人日常生活中无自由可言。罗素断言,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造成了权力分布的不均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个人自由,那么,无产阶级专政非但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反而把这种状况推向极端:/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资本家在总体上联合为一个阶级,在苏维埃俄国,政府的职能中熔进了资本家的精神,这种熔合使上层阶级有更大的权力,从这个制度身上,我看不到任何自

2

由和民主,,0134

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也关系到能否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关系到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会走弯路

甚至出现严重反复。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在这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特别是近期所发生的苏

东剧变,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同时也的确给一些人提供了攻击诋毁社会主义

的口实。但我们自己不能因此丧失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心。挫折和教训只能从反

面证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短短的二

十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的成功,更有力向世人昭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

主义不仅在经济上能比资本主义更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在政治上也能创造出比资本

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0。

1参考文献2

[***********][1**********]罗素15布尔什维克的实践和理论6,伦敦1乔治#爱伦和昂温公司1954年英文版,第790、80、80)81、84、87、105)106页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4卷,第506、477、392、170页着重号是马克思所加1

1625列宁选集6第2卷,第332)333页1172123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2卷,第82、434页1

182引自夏基松主编15现代西方哲学教程6,第404页1

我们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历史上其他任何类型国家的本质不同之处就在于它

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0,它所赖以建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占大多数的劳动者成了

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人。因此从根本制度上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高民主类型的国家,而决非罗素所言的那样是对民主和自由的否定。

但是,由于现实中的无产阶级国家,都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都十分落后的封建主

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发展阶段,封建专制主义影响根深

蒂固,而民主和法制传统则非常薄弱。在这样的国度中,已经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及其先锋

队共产党所面临的问题比马克思恩格斯甚至列宁当时所能设想到的都要艰巨、复杂得多,

例如,如何建立和健全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相适应的民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如何从

具体制度和程序上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避免权力过分集中,有效防范一部分

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封建主义的影响,积极支持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权力的广泛监督,如何科学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尽快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

本主义国家,等等。这些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但它们却是关系到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能否确立和巩固,社

u

学术探索u2000年第1期u总第55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192罗素是现代西方著名的人性论哲学家,他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受着冲动支配的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最终源于无意识的本能冲动1

[***********]92133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1卷,第692)695、263、229、273、272、219页1

1162罗素所说的虚荣心、权力欲等心理因素,实际上可以归入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社会心理范畴1

11725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6,第3卷,第195页,着重号是普氏所加1

[1**********]2罗素15自由之路6,伦敦1乔治#爱伦和温昂公司1919年版,第36、37页1

1272128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3卷,第320、321页。着重号是恩格斯所加1

1302罗素在谈到无产阶级专政时,有时用寡头政治(oligarchy),有时用贵族政治(aristocracy)1

1312罗素15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6,见5罗素基本著作6,英文版,第479页1

1322罗素15工业文明之前景6,英文版,第114)115页1

1责任编辑:阮凤平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