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之答题指导(教...

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之答题指导(教...

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之答题指导(教...
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之答题指导(教...

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问题之答题指导命题方式1:某某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典型题例(1):(2011·南充《地震与海啸的关系》)“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典型题例(2):(2011·龙东《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第3段“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中加点词“将”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将”字表示对未来的预测。如果去掉就成了20年后中国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成为了现实,与原文意思不符。“将”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思路:

第一步,表态,不能删去。

第二步,阐释原词表示的意思或内容。(正面说理)

第三步,如果删去,则变成了什么意思,与实际情况不符。(反面分析)

第四步,该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大显身手(1):(2011·浙江《我们身

边的辐射》)“天然放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线”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主要”一词表明天然放射线大部分来自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线,但不能排除来自别的方面。若删去,说明天然放射线只来自这三个方面,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命题方式2:分析某个词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典型题例(3):(2011·山东聊城《神奇的人体天网》)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

..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

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

..。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上段中“比较”“大约”“勇士”各自的作用如何?

【参考答案】“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了解的程度。“大约”准确地说明了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白血球大至的个数。“勇士”生动形象地说明

了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抵御病菌过程中,发挥的追踪、吞噬、毒杀病菌的作用。

答题思路:

某某词,先解说一下该词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

大显身手(2):(2011·浙江湖州《怪

风揭秘》)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

..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参考答案】“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准确地说明了有一部分怪风只要巧妙利用,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2)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

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

....地抛到120米以外。

【参考答案】“轻而易举”形容做事很容易,在文中是指龙卷风把11万吨重的储油罐抛到120米以外很容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龙卷风的威力之大。

命题方式3:能否用另一个词语替换,说明理由。

典型题例(4):(2010·雅安市《麦坪遗址》)第二段中“目前”能否换成“日前”,为什么?附原句:目前,(麦坪遗址)发掘面积已达1.1万多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成果,

共发现商周墓葬及新石器时期墓葬173座,发现房址182座,灰坑725个,灰沟54条,

另有窑、灶、墙等大量遗迹被发现,同时发现有陶、石、铜、玉器上万件,可以确认为一处大型的聚落遗址。

【参考答案】不能换。“目前”是指当前的一段时间,“日前”则指今天之前的几天。

如果替换,对发掘时间的限制就不符合实际,说明就不准确了。

答题思路:

第一步,不能替换。

第二步,阐释原词表示的意思或内容。

第三步,阐释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第四步,如果替换,就不符合实际,说明就不准确了。

大显身手(3):(2010·杭州《苏州园林》)“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中的“大多”能否换成“全部”?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替换。“大多”表范围,说明廊子无所依傍的很多,但也不排除有的廊子有依傍;而“全部”指无一例外。如果替换,就与事实不相符合,说明就不准

确了。

其他命题方式:基本上是能否删去、表达效果、能否替换三类题的变体,万变不离其宗,扣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问什么答什么就可以了。

举一反三:(1)(2011·滨州市《祸从天降,谁为真凶》)第②段“它(泥石流)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011·资阳《非凡的蜻蜓》)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用得非常准确,为什么?

它们在飞行中捕食活的昆虫,主要

..是虻、苍蝇、蚊子,也吃蝴蝶。

【参考答案】“主要”,准确地说明了蜻蜓的食谱中这些昆虫占绝大多数,也不排除捕食其他昆虫。

(3)(2010·眉山市《闲话白菜》)“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句中的“仅”若换成“全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仅”是限制范围的副词,表示入书的白菜食用方法只占全部食用方法的一小部分。如果换成“全部”,就表示白菜所有食用方法才数百种,并且无一遗漏都已入书,这不符合实际。

(三)小结:答题讲方法,事半却功倍;还望诸君一步三回头,答题方法要牢记。

板书设计

答题思路

能否删去:

第一步→表态,不能删去。

第二步→阐释原词表示的意思或内容。

第三步→如果删去,则变成了什么意思。

第四步→该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表达效果:某某词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如果分值大、横线长,则要先解说一下该词的意思。)

能否替换:

第一步→表态,不能替换。

第二步→阐释原词表示的意思或内容

第三步→阐释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第四步→如果替换,就不符合实际,说明就不准确了。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②卢

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讨论后明确:“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

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①(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②(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

(完整版)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例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指出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⑤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⑧.下定义: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⑨.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⑩.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三: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四: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的意思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七: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把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方法教给学生 钟凤良 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是读解说明文能力系统中最为基础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能力训练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生一旦遇到要求简析说明文语句中某词能否删去的理由之类旨在检测这一实际能力的命题,便觉无从着手,即使勉强应付,也难免空泛,不得要领。这种状况影响了说明文整体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走出这一困境的途径,似乎只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变只注重结论的个别语言实例零敲散击的灌输为以形成实际能力为目标的系统思维方法指导。也就是说,在说明文教学系统中,结合具体语言实例的操练,从基本的思维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两个层面上强化学法指导,把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实际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一种直接析词法。这是一种直接分析某一特定词语的表达作用的思维方法。文章中的词语和词典里的词语不完全相同,文章的语言环境会使一个词的意义更加具体化,因此,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两点:一要明确词语本身的词性词义,二要了解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前者要求从语义方面具体了解词语的词性词义,不明确词语本身的词性词义,其准确性的理解便难以落到实处。后者要求遵循“词不离句”的析词原则,从语境方面总体把握该词所在的句子用于说明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忽略语境的就词论词,往往会迷失析词的方向,

引起架空分析甚至曲解。或从词义着手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或从语境着手结合词义进行分析,一句话,只有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分析,才是正确的理解方法。举例来说,《中国石拱桥》:“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上,在交通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理解“雄跨”一词,既要让学生明确这个动词表示“以雄壮的姿态跨越”的词义及其以动态显示雄伟气魄的表达作用,又要引导学生看到它处在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这一特定的语境中。概括地说,“雄跨”一词,既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又表现了它非凡的气魄。又如《祖国的大豆》:“现在,我国北自黑龙江,南到海南岛,几乎各省市自治区都种植大豆。”句中的“几乎……都”置于说明目前我国大豆种植地域极为广泛的特点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两个副词对应使用,表示接近全部的语意,既突出了大豆种植区域广泛的特点,又不排斥某些地区没有种植这一情况,用语极为准确严谨。 一种是间接删词法。这是一种就典范之作的某些句子删去某个词语后再与原句作优劣比较的思维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删词所带来的三种说明不准确的后果:或说明言过其实,或语意模糊不清,或内容不合科学,从而间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将以上例句中的“雄跨”删去,非但句子不通了,而且不足以具体说明事物“结构坚固”的特点;将“几乎”删去,句意就变为全部种植,显然说明言过其实,与某些地区或许没有种植大豆的实际不符。又如《祖国的大豆》:“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过大豆的残留印

说明文专项训练语言准确性

分点讲析专项训练 ——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因此,在读文章时应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那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限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等。 ★考察题型有以下几种: 1.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最常见题型)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3. 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答题模式①表态:不能删。②(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必要时要区别该词语和其他词语在含义及作用方面的不同)。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扣题。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对应训练 △题型一: 1. 下边这句话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今年天气闷热多雨,可能是造成四川猪链球菌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答: 2.下列语句中“主要”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成两类: (1)平实说明:语言表达注重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靠副词来表达) (2)生动说明: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 具体到一个句子中的词语,要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哪个特点。形容词,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副词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本类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只考核表示限制、或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2、考试类型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说明句子加点词的作用;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从句子中找出能表达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说明起作用(表达效果)。 (2)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句中加点的词能否被某个词替换,为什么? (4)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或生动性说明句子的含义。 (5)特殊类型的短语的表达作用 3、主要考察的词语分类: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某些词语上,这样的词语分为三类: (1)起限制作用,表示限制。如大体上、大概、几乎、差不多、左右等 (2)另一类是起修饰作用,作用是让语言更生动形象,这类词主要是形容词。如:可爱的,美味的。 (3)强调作用:起强调作用的词如完全,最,所有、分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完全”“更是”都是强调作用。这样的词语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 表程度的词语: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尤其、稍微、十分、…… 表估计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的词语:当时、刚刚、迄今、有时候、刚才…… 表范围的词语:一切、部分、全部、大部分…… 表频率的词语:经常、常常、屡次…… 二、题型训练 (一)体会加点词的作用 答题模式: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 (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1、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这句话中“大约”有什么作用?(表估计、猜测的 副词) 答案:“大约”指大概;表估计、猜测;这里指普通的课桌个体重量在30斤上下,强调了“30斤”这个数量是估计的结果,不是实际称量出来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水常常表现为液态。这句话中“常常”有什么作用?(起限制作用的副词) 答案:“常常”指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这里指水在普通条件下,大多数时间表现为液态,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强调了液态是水的常态;“常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说明文常见题型梳理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例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指出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⑤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⑧.下定义: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⑨.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⑩.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三: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四: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的意思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解题策略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考阅读必考的三大文体之一,虽然这种文体很多同学初一就接触过,但是对于题目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仍然不是很清晰,这里对说明文阅读的题目特点和答题方法做一介绍。 在中考中,从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而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岀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岀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对象加内容)。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虽然在说明对象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语言上描述都是相当准确的,在这一点上,中考阅读主要围绕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设置以下题型来考查同学们: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考阅读必考的三大文体之一,在刚刚过去的2011 年中考中占据了8 分的分值,虽然这种文体很多同学初一就接触过,但是对于题目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仍然不是很清晰,这里对说明文阅读的题目特点和答题方法做一介绍。 在中考中,从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而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岀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虽然在说明对象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语言上描述都是相当准确的,在这一点上,中考阅读主要围绕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设置以下题型来考查同学们: 类型1:作用题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含义题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删减/ 替换题(此类题部分与上两类交叉)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表态(删还是不删)。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题目训练及答案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训练及答案分析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3.“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句中“几乎”—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5.虽然有上述很多优点,但目前电子纸还不完善. 加点词“目前”不能删去,请你说明理由。(3分) 6.“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7.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8.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9“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2分) 10.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1.“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4分)

12.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请分析“大面积”的作用。(3分) 1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之一”能不能删除?(4分) 14. “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8.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19.. “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20、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句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21、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22、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句中的依次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23、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 24、它的唯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中唯一能删去吗?为什么? 25、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 26、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它经常在高处活动。经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 讨论后明确: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答题模板

说明文语言(答题模板) 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专题讲座

暑期专题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主要是用来传播知识的。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否则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所谓准确性,是指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要字斟句酌、注意分寸,准确无误。 一、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可从准确分析说明文中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入手。所谓关键性词语是指:(一)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二)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三)动词的使用与搭配;(四)关联词语的使用;(五)准确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下面一一论述:(一)分析具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严密性、准确性。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若去掉了就成了到现在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了。与现在的实际不相符了。 (二)分析表示估计、猜测词语的作用。准确恰当的使用表示估计、猜测等模糊性词语,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若不使用,反而让人觉得不可信,不真实了。如《中国石拱桥》里有一句:《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 ..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 ..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 ..到处都有。加点词“大约”、“可能”,表示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旅人桥”的建成时间、记载进行的推测。若去掉后,就成为事实了,与历史记载不符。“几乎”一词也是同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三)分析动词使用与搭配。说明文中恰当的使用动词,能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准确生动,能更好的把握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苏州园林》一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讲究”一词运用得恰当准确。若换为别的词像“注意”等就显得不够庄重与正式了。再如“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与前面的词语也搭配合理。若“布局”与“配合”一换,就显得不恰当了。因为布局一般指较大的建筑、房屋等,而配合一般指相对较小的事物。明白了这词语的意思,也就知道本文按照从高到低、从主到次的写作顺序来写的了。 (四)分析关联词语的使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要理解这一点,还必须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说明文中有些事物的特点表现在数量上,这就需要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说明。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运用列数字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 这句中写平均深度时使用的是确数,而写最深的地方使用的是约数。这平均深度是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所以用确数,而写深度了解不够精确,所以用约数。这些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总之,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当然注意准确的同时也要考虑语言的简洁。所谓简洁,就是能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来介绍事物的本质特征。具体到一篇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也可以生动活泼见长。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都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不论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专项训练之重点词语的作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 1、起限制作用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b、分析词能否去掉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中“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3)森林翼龙的翼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翼龙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翼龙。 划线词“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翼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翼龙发现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就与原意不符,体现不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据说”一词能否删掉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常用词语

一、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常用词语,常用来表示时间、范围、程度、频率、估计:1“和”、“或”、“到”表示数量 ①“和”表示前后两个数量都包含在内;②“或”表示前后两个数中的一个;③“到”表示前后两个数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如果换用则表示不同的意思,与实际有出入。 2“竟”“达”表示数量放在数字之前表示对某种数量或程度的惊讶。 3、“据说”表示数据或事实的来源有一定的依据,但并不十分可靠,“据统计”或“据有关资”表示数据或事实的来源是有比较确凿的依据的,去掉会影响准确性。 4、“大约”、“大概”“或许”、“可能” 都表示猜测估计的副词,是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或不可能有准确数据时的估计,这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如果去掉反而不准确。 5“全”“都”表示范围,表示数据或情况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 “之一”表示除此数据或情况之外还有其他,去掉则表示唯一。 6、①“或多或少”“多少”表示一定的程度,数量不多,但肯定有,去掉则程度不明确。②“最”“极”表示程度达到顶点。③“绝”“决”与“不”连用,表示一点儿也不,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④“怎样”与“不”连用,减弱“不”的力量,表示有一点儿,但不十分明显。 7、①“不断”表示一直,不中断,有强调时间长、次数多之意; ②“常常”“经常”表示频率高,不是偶然的;③“一直”表示始终,不间断;④“从来”表示一直保持某种情况或状态。 8、①“几乎”表示接近某种情况或状态,但并不是某种情况或状态,去掉则意思相反。②“似的”表示情况接近,但并不相同。 练习: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或删去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 2、各地园林或多或少 ....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这大概 ..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4、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 ..与地面平行。 5、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 ..十多处。 6、向沙漠进军,最主要 ...的武器是水。 7、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象 ..文字的东西。 8、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换为“和”、“或”行不行? 9、整个大礼堂从前到后并不感到怎样 ..空旷。 10、猩猩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 .......符号语言。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解题策略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解题 策略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考阅读必考的三大文体之一,虽然这种文体很多同学初一就接触过,但是对于题目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仍然不是很清晰,这里对说明文阅读的题目特点和答题方法做一介绍。 在中考中,从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而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虽然在说明对象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语言上描述都是相当准确的,在这一点上,中考阅读主要围绕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设置以下题型来考查同学们: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考阅读必考的三大文体之一,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考中占据了8分的分值,虽然这种文体很多同学初一就接触过,但是对于题目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仍然不是很清晰,这里对说明文阅读的题目特点和答题方法做一介绍。 在中考中,从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而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虽然在说明对象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语言上描述都是相当准确的,在这一点上,中考阅读主要围绕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设置以下题型来考查同学们: 类型1:作用题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含义题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删减/替换题(此类题部分与上两类交叉)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完整版)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 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 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 1.说一说“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一句中的“适当”能否删去?为什么? 2.如果问“适当”的表达效果? 二、关系罗列 (一)、一般与特殊 “通常”、“往往”、“一般”等强调一般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 “在------之下”、“只有------才”强调特殊情况。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哪些特点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篇二: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说明文语言品析题型的解题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d5524671.html, 说明文语言品析题型的解题技巧 作者:张海路 来源:《新高考·升学考试》2018年第05期 说明文阅读是初中阶段常考的一种文体,而说明文中语言品析类试题又是一个必考的题目,如何做好语言品析类试题,笔者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希望能够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轻松应对说明文。 一、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考虑:A.准确严密;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从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品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通常的情况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以结合文章中使用了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句子来举例分析;体现语言生动性,则尽可能地选取使用了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句子、拟人手法或描写性的句子来分析。 例. (2017·南通)【A】【C】都介绍了天舟一号,它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两大特点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一般说明文和 文艺说明文(即科学小品)之间的不同是我们说明文学习的一个重点。【A】的语言特点是朴实无华,多用数字,表达效果是更准确、更科学。【C】的语言生动形象,多用比喻、拟人,表达效果是不枯燥,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吸引人去阅读,通俗易懂。 二、对具体句词的品析 说明文字词的品析一般有三个类型的题目。 类型1.解释加点词含义。 例1. (2017·盐城)“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一句中的“飙升”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既要准确理解词语的 本义,又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其意义。“飙升”是急剧上升的意思,说明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上升之快,形象地说明了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 例2. (2017·淮安)请分析文章第④段词语“大多”的表达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