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应对美德扩张的策略及原因探析_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例_王利

英国应对美德扩张的策略及原因探析_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例_王利

英国应对美德扩张的策略及原因探析_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例_王利
英国应对美德扩张的策略及原因探析_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例_王利

一、英国应对美德殖民扩张策略的表现

英国如何应对美国的殖民扩张,笔者试图通过以下两个典型事例,从中探析英国应对美国殖民扩张的策略。

美国殖民扩张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美洲地区和亚太地区。在美洲地区,英国应对美国殖民扩张的典型事件是委内瑞拉危机。委内瑞拉危机起因于英属圭亚那和委内瑞拉的领土争执。

1841年,英国地理学家划出一条“绍姆堡线”,将位于爱斯奇波河与奥里诺科河之间,奥里诺科河口至罗拉尔马山一线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英属圭亚那,严重威胁到委内瑞拉对奥里诺科河的控制。英属圭亚那和委内瑞拉就此问题争执不断,随着该地区金矿的发现使其矛盾不断升级。为了缓解之间的矛盾,获得奥里诺科河河口控制权,委内瑞拉希望美国出面仲裁,并及时把英委谈判的情况向美国通报。美国政府为了缓和两者矛盾也曾出面调庭,但均遭到英国的拒绝。19世纪90年代美国为了获得拉美的霸权,决定以委内瑞拉事件为契机将英国从美洲赶出去。为此美国在国内进行各种舆

论宣传,力图卷入委内瑞拉事件。1894年,美国前驻委内瑞拉大使、委内瑞拉驻华盛顿顾问和特别代表威廉·斯克鲁格斯出版题为《英国侵略委内瑞拉,或门罗主义经受考验》的小册子,大力宣传美国应该干预委内瑞拉危机。美国国务卿理查

德·奥尔尼在1895年7月20日向英国递交了一份12000字的关于委内瑞拉问题的照会,声明“美国政府已向英国及全世界明白表示,(委内瑞拉)争端涉及到美国的荣誉和利益,因此,美国对这一争端的长期悬而未决不能熟视无睹”。“今天,美国在本大陆实际上拥有最高权力,对其干预范围之内

的臣民来说,它的命令就是法律。”[1]照会强硬要求英国接受

美国的调停,但英国在答复中否认委内瑞拉问题涉及到美国的利益。美国总统科利夫兰拒绝接受英国的答复,并于12月17日送交国会一个特别咨文,要求授权任命一个调查委员会,由美国独立调查委—圭领土争执问题。并宣称当调查结果问世后,“美国的责任将是使用力所能及的一切办法…..来抵抗英国对经我们调查判定应属于委内瑞拉的领土的侵占

和政治管辖。”

[2]面对美国的态度,当时英国政府内不少人要求同美国和解。如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在1896年1月4日大声呼吁英国应“认真地同美国达成妥协”。[3]

在亚太地区,尤其在中国,正当美国忙于美西战争之时,欧洲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当美西战争结束

后,中国已被西欧列强瓜分完毕。美国急于扩大在中国的市场[4]

“中美贸易的广阔前景将会变得惨淡,如果其它大国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设置关税壁垒。”[5]

因此为了扩大中国市场,

发展对华贸易,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美国更有力地向中国扩张其政治和经济势力。英国曾是门户开放政策的积极推动者。由于英国在华享有最大权益,它不愿中国市场被分割。“因此,英国除了参加列强在华的瓜分侵略活动外,又竭力推行开放中国门户的政策。但英国如果率先提出门户开放,无疑列强不会接受。而同英国关系已得到改善的美国,在英国眼里,倒是提出这一政策的

合适国家。”[6]

于是早在1898年3月和1899年4月英国曾要求美国一起发表联合宣言,共同倡导在中国实行贸易机会均等。由于此政策与德国在中国赤裸裸的掠夺不同,它对英国在亚太的利益没有直接的挑战。英国因此也欣然接受。

从以上两个典型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面对美国在拉美和亚太地区的殖民扩张,英国并没有采取武装行动,而是以仲裁的方式解决冲突。在同一时期面对德国殖民扩张英国却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策略,致使美德两国关系日趋紧张,最终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德国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大国,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政府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其政策的第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大海军。这正好威胁到海上霸主英国的利益。因为,一方面在英国看来,德国的海军扩张更能威胁到自己的本土安全。由于英国需将海军力量部署在全球多个地区以维护其广泛的海外利益。德国的海军大臣蒂尔皮茨认为若德国建立一支强大海军并且将其主力布置在英德之间的北海地区,即使就海军总体实力而言德国不如英国,但德国仍可以在北海拥有一支能够击败英国本土舰队并对英国本土构成严重威胁的海军力量,这样德国就可以促使英国在海外利益等方面作出让步。正是抱着这种想法,在“1898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海军法案,明确把英国作为德国

的假想敌,规定在1904年前将建造19艘战列舰、8艘装甲舰、42艘巡洋舰。1900年德国又提出了第二个海军法案,确

定了到1920年德国海军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将前一个海军

计划扩张大了一倍。”

[7]

德国世界政策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海外殖民扩张。德国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把自己的势力伸进了南非,而这又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由于德国的海军远远不是英国的

英国应对美德扩张的策略及原因探析

——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例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兰州

730020)

[摘要]19、

20世纪之交是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英国在面对德国和美国的殖民扩张威胁到自己利益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英国面对美国的扩张态度暧昧,

多以仲裁方式解决冲突;相反,面对德国的扩张却态度强硬,加大海军军备竞赛,强调军事优势应对。

[关键词]英国美德殖民扩张不同策略及原因[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示码]

A 【黑龙江史志2010.11(总第228期)】

45

对手,最终退出了与英国在南非的争夺。德国还一直致力于巴格达铁路的修建,一旦铁路修好,德国的势力就可以直达波斯湾,控制苏伊士运河与波斯湾这两条从欧亚进入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威胁英国的殖民地埃及和印度。此外,德国趁英国陷入英布战争时,在太平洋地区扩展势力,并竭力排斥英国的势力,独占了萨摩亚等岛屿。

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国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案的应对策略。第一种策略就是英德结盟。英国首先所作的就是军事威慑,试图拉拢德国,把德国纳入自己的同盟轨道,联系到当时英俄在中亚和远东的矛盾重重,英法又由于在殖民地问题上矛盾尖锐,英国希望德国能在远东制衡俄国,作为英国的区域同盟,但是英国与德国并没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这种应对策略失败了。

二、英国应对美德扩张策略不同的原因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英国在应对美德扩张时,并没有采取“一视同仁”的对策。对美国的殖民扩张采取妥协退让策略,对德国却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这并非因为英国与美国关系真的友好,与德国天生敌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美德的殖民扩张对英国殖民利益威胁的程度不同。19世纪末美国外交重心由大陆扩张转向海外扩张,其扩张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和亚太地区。虽然英国在美洲也有殖民利益,但其殖民利益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即使在中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也没有直接损害到英国的利益。因为其殖民重点主要集中在印度和非洲地区。英国在19世纪最大的海外殖民利益是印度,“英国商人在印度发现了最大一致的市场,在这个开放的市场中,英国的商业资本可以轻易地取得支配地位,随后工业资本也会取得支配地位。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在印度这个经济不发达国家中的支配作用开始变得稳固”。[8]并且印度是英国通往远东的门户。德国在西南非洲和东非的殖民扩张地正好处在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上,这对英国的航海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德国取得的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以及向小亚细亚的渗透使其威胁到英国在印度的利益。与美国恰恰相反的是,德国的殖民扩张主要集中在非洲和印度周围。这正是英国殖民利益的核心所在,这是英国所不能容忍的。这也是应对美德的殖民扩张时,英国为何对德国采取强硬对策所在。

其次,这还与英国面对的现实压力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正处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而此时的大英帝国在与其它帝国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具体表现在:英国的经济实力优势在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地位不断动摇,“光辉孤立”政策的基础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地中海的控制权被法俄舰队的联合力量所掌握;俄国在中亚的推进威胁到英属印度的安全;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动摇了英国在中国的利益。而德国随着实力的膨胀,开始从谋求欧洲霸权转为谋求世界霸权。1895年1月25日,威廉二世作了“世界政策”的第一次公开演讲,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9]从公开的演讲到私下的政策设计,威廉二世都毫不掩饰德国控制世界的野心,并把英国当做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也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外交政策,但是其外交政策受到“孤立主义”的制约,使得美国不能大张旗鼓的实行对外扩张,况且美国的海外扩张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而不是以扩张殖民地为主,这就使得美国的海外扩张更具有灵活性和弹性。当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时,能够有多种方式加以解决。

最后,与美国和德国的地缘政治有关。德国处于欧洲中心地带,伴随它的统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必然会瓦解维持了欧洲近半个世纪和平局面的均势格局,即几个国家联合起来能抵消某一个大国的力量;也必然会摧毁欧洲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打破欧洲传统的力量平衡格局。由于“就英国在世界政治中的野心而言,英国把欧洲利益放在第一位,接着是中东,然后是非洲和亚洲。”[10]若德国在欧洲的强大必然会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德国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使英国感到了威胁,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经济已超过了英国,使德国成为最有可能对英国的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构成威胁的潜在国家。同时德国处在欧洲大陆上与英国隔海相望,是英国真切的感受了威胁。所以英国必定会在各方面压制德国并对其采取强硬政策以遏制德国,并以此来对德国提出警告。而美国则不同,它远离欧洲大陆,处于欧洲的边远地带,对于英国的核心利益即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毫无染指之意,只是关心其在美洲的利益,即使与英国有利益冲突也不涉及核心利益,这也是英国对美国外交政策较温和的原因。更何况,英国和美国在历史、文化和语言领域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美国民族主义精神中的“盎格鲁—撒克森”种族优越性也是英、美能够携手的文化意识形态因素。奥尼尔曾说:“双方之间的矛盾是家庭纠纷,但总会站在一起将主宰世界”。[11]因此两国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中可以找到共同点,而英国与德国两者显然不具备这些因素。在应对美德两国殖民扩张时,英国在意识中更倾向于联合美国,而不愿与之发生较大的冲突。正是这种关系使得英国在处理美德关系时,更偏向于美国而不是德国。

三、结语

在19、20世纪之交的殖民扩张浪潮中,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势力下降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维持自己强大的殖民帝国对美国、德国这两个大国采取了不同策略,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德克斯特·佩金斯.门罗主义史[M].波士顿1955:175.

[2]德克斯特·佩金斯.门罗主义史[M].波士顿,1955:178.

[3]塞缪尔·比米斯.美国外交史[M].纽约.1965:418.

[4]小查尔斯·坎贝尔.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1865—1900[M].纽约,1968:213.

[5]George Brown Tindall and David E Shi,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 W?W?Norton&Company’New York.1996;991.

[6]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9.

[7]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76.

[8]N K Sinha and Nisithr Ray,A history of India,Orient Longman Ltd, 1973:541.

[9]朱庭光.世界历史名人传(近代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32.

[10]Robert D.Schulzinger,U.S.Diplomacy Since1900,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1998:36-37.

[11]李滨.国际体系研究:历史与现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1—122.

作者简介:王利(1983—)女,山东枣庄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9级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4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出现迅速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使各垄断组织、非垄断的企业界、中小资产者、工人、农民等日益成为利益与愿望不同的各类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互相依存又彼此矛盾,便出现了工人运动,并成为一种经常性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在工业、科技、竞争意识、社会变迁迅速动荡的环境里,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三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的作用)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其中对20世纪福利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㈠、思想渊源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浦鲁东的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㈡、形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逐渐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是仍然坚持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后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称。 另一派则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变化也有不相符合之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必要的修正。 1896—189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把各种修正主义思想融合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系统的修正,由此也产生了所谓的修正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修正主义的思想观点,形成了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㈢、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1、人道主义思想 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社会民主主义者信仰个人价值的优先性,坚持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不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的“绝对命令”。 2、民主主义精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世纪末世纪初期地社会福利思想 一、历史背景 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新地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地改变.世纪末世纪初地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b5E2R。 工业地大发展和垄断组织地出现迅速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使各垄断组织、非垄断地企业界、中小资产者、工人、农民等日益成为利益与愿望不同地各类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互相依存又彼此矛盾,便出现了工人运动,并成为一种经常性起作用地社会因素.在工业、科技、竞争意识、社会变迁迅速动荡地环境里,人们地观念也在发生变化.p1Ean。 (三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结构地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地作用)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其中对世纪福利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地社会福利思想. 二、欧洲地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㈠、思想渊源 世纪初期地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浦鲁东地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地国家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地自由、民主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地修正 ㈡、形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国家地社会主义者逐渐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是仍然坚持正统地马克思主义,后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称. 另一派则认为马克思地理论中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社会经济地新地发展变化也有不相符合之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必要地修正.DXDiT。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最主要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地文章,把各种修正主义思想融合成了一个比较完备地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系统地修正,由此也产生了所谓地修正主义.RTCrp。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地提高,各国地社会民主党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修正主义地思想观点,形成了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地社会民主主义思潮.5PCzV。 ㈢、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人道主义思想 是社会民主主义地思想核心.社会民主主义者信仰个人价值地优先性,坚持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提出地不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地工具地“绝对命令”.jLBHr。 、民主主义精神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word版本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其形成经历了自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19 世纪70 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为全人类提供了火车、铁路、汽车、汽船、飞机、电报、电话、邮政等先进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所有这些都大大缩短了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人类进行大规模交往成为可能。再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并在全世界建立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高涨。这种高涨使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保护和争夺。这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美等国家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同时把手伸向了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用武力的或经济的手段打开了东方国家紧闭的大门,把全世界变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市场,亚、非、拉广大地区都被汇合到这一市场中来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形成的基本途径:海外殖民扩张 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后, 它不但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物质输往海外,因而推动了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都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于是, 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初现成果,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的银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银行券等新型的信用工具蓬勃发展,并与金属货币一同构成了当时流通的通货。 但同时,拿破仑战争阴霾密布,对英国国内的经济稳定形成巨大的威胁,直接导致了1797年的挤兑风波和长达二十年的停兑。在此期间,伴随着农业的歉收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英国国内出现了物价上涨,黄金外流的情况。针对这一系列现象,爆发了“金块论战”。前期的论战焦点是桑顿,他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如通货紧缩的危害、对“真实票据学说”的驳斥、短期增发银行券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等;后期的论战主要是李嘉图的舞台,他也提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观点,包括对金本位的强烈支持、对国际间黄金流动的论述和“货币数量论-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尤其是后者的系统阐述,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他所构想的脱离中央政府的独立的中央银行,至今也是很具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个人认为,这种体系本身就有一种缺陷,那就是黄金这种东西,究竟由谁来控制。在黄金储量并不是确定的情况下,掌握了黄金便是掌握了经济的命脉。而当时的黄金产地,与黄金的流通,买卖,皆为犹太金融财团所控制,导致了黄金的本身供应是受限的,而脱离中央政府的中央银行,由于黄金本身是被犹太财团控制,而中央银行则变成了犹太财团的附庸。如果黄金是归于一个有足够贤能且无私欲的组织或者机构,并由其建立起中央银行,则金本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稳定的;但是事实上,金本位由于黄金受到控制,犹太财团通过操纵黄金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命脉大肆敛财。这种情况直到冷战时期才有所改观。 1821年英国重新开启兑换制,本以为将一劳永逸的使英国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然而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又频繁出现了多次经济危机——每次危机都伴随着物价下跌和经济衰退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银行-通货论战”。这次论战可以被认为是前期“金块论战”的延续。作为金块主义者的继承人的通货学派一如既往的坚持货币数量论,可以说货币数量论在他们的推广下确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官方和学界的地位,但他们“把银行券和黄金并列,当作是其他信用工具的基础”的看法一直遭后人诟病;而银行学派继承了反金块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让“真实票据学说”在“回流法则”的包装下复活,在此基础上他们所提出的有关货币内生的观点,一百多年后又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 个人看来,这两种学派斗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传统的金融财团与新兴金融财团之间矛盾的体现,其代表就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美国的摩根与欧洲的罗斯柴尔德财团之间的斗争(摩根是新兴金融财团的代表,也就是说利用股票和市场操控经济,而欧洲传统财团则趋向于控制黄金以控制经济)。其结果是什么呢?摩根财团最终击败罗斯柴尔德,从而确立了“银行-通货”体系的地位。但是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影响是“信用”的概念,发展到在今天“主权信用货币”的流行。货币的抵押品是国家的“主权信用”,而不是实体的黄金,而这点也在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货币的定义,虚拟经济由此而生。 总之,这两次论战对后世的经济学理论有重要的影响,此中所迸发的思想包罗万象,有些甚至走在当前经济学的前沿。对于这些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挖掘,对认清当代经济现实,做出合适的正确的判断和对策,是非常有帮助的。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摘要:英文议会Parliament一词,源于法文Parler(原意为谈话),它的拉丁文形式为Parliamentum(意为会谈) 。英国议会的开端一般认为始于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以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1265年在威斯特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者有僧俗贵族和每个郡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镇两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召集议会,史称“模范议会”。“模范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议会的最终诞生。中世纪的议会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不断增长其限制王权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后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自身体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议会制的国家,其制度不仅对英国自身的民主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系,甚至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英国议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对美中两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君主政治议会弹劾贵族 Abstract:The word “Parliament”in English came from the French word “Parler”(means conversation) and is written as “Parliamentum”(means discussion) in Latin .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parliament was started in 1263 when Henry Ⅲ, the king ,replaced the 15 person meeting which had the veto with his trusted followers , ignoring the great completely .In the clash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aristocratic opposition faction led by Simon de Monfort , won the civil war finally . A meeting , was held in Westminster Abbey palace in 1265 ,with the attendants consisting of religion aristocrats , two knights from every county and two citizens from every big town . In 1295 , a Parliament “ Model Parliament ” was called by Edward Ⅰfor collecting war funds . During the Middle Ages , the Parliamen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strain the power of the sovereign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Parliament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Britain . It is not only meaningful to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ritain itself , but also to some western countries , such as the system of US . And it even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 .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origin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n history , and also talk briefly about its influence 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oth US and China . Key words: capitalism monarchy parliament impeach noble 1. 引言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议会制度形成。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即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共同构成英国的议会政体。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最终发展成为近代史上的代议制议会。 那么,英国议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以及议会对当今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将把全文分为五节来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2、3、4节将着重分析前两个问题,第5节具体阐述第三个问题。 2. 英国议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英国曾经有过较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和与之相伴随的封建君主制。可以说,议会就是在同封建君主不断地抗争,夺权的背景下产生的。 2.1 英国的贤人议会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 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

最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汇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国际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 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作战。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英国早期的历史背景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 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 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岸的克莱德河(the Clyde)、默塞河(the Mersey)一同承载着将工业原材料运输至内陆工业城市的使命。而东岸的特维德河(the Tweeds)、泰恩河(the Tyne)、蒂斯河(the Tees)以及著名的英国第二大河、长336公里的泰晤士河(the Thames)不仅面向欧洲大陆的北海各大港口,并且形成了富饶的渔场。 英国最大的湖泊是位于北爱尔兰的内伊湖(Lough Neagh);而位处英格兰西北部、威尔士北部的湖区(the Lake District)则为其15个湖泊的秀丽风光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还诞生了19世纪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内容提要】学者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之间联系的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美国当时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社会思想观念上主要表现为沃德的“社会导进说”以及哲学领域逐渐形成的实用主义理论等,这些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摘要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关键词】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思想观念 【正文】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儿童妇女问题、工业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工伤事故问题、移民和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给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困扰。为此许多学者投身于这方面的思考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在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比较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而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联系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本文试图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并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期望为当今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某种借鉴。 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1893年,美国已跃居为世界头号强国,而随着整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美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使得城市人口每10年增加40%—50%。[1][p.154] 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由于劳动力的增加,雇主大幅度地降低工人工资。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变得拥挤,犯罪和失业急剧增加,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各种弱势人群福利的日益关注,其中私人慈善活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美国政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当时美国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儿童问题。提高童工的工作年龄,减少工作时间,并限制童工夜间工作,还要求童工必须入学。尔后,大多数城市建立了八小时工作制。1909年1月,白宫召开了全国儿童福利会议。会议的主要成果:一是建议联邦政府设立儿童福利主管机构;二是主张各州制定母亲补助金法案,使单身母亲能够继续抚育其子女;三是主张贫困儿童除了不得不送孤儿院收容者外,应尽可能安置在寄养家庭中,以使其能够在正常的家庭中成长;四是呼吁组建一个全国儿童福利联盟,建议1912年联邦政府设立儿童局。此后还形成了惯例,每隔十年由总统召开一次儿童福利会议,以唤起社会各界对儿童问题的关心。联邦政府儿童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儿童状况,提出建议与计划。1918年,儿童局向国会提交了谢泼德·托纳法案,经过3年辩论于1921年11月,通过了此法案。它授权政府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卫生与健康。(p.48) 这是第一部联邦政府福利计划,它规定了联邦政府就上述问题向各州提供补助。 与儿童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是保护妇女的身心与健康问题。1916年密苏里州制定了第一部 寡妇年金法,规定各县向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寡妇提供现金补助。根据这样的法案,政府对一些母亲和儿童给予扶持,承认家庭生活比机构抚养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其次,住房制度的改革。1901年纽约城、1902年芝加哥市颁布了建造经济公寓和普通住宅的法律。到1917年有40个城市、11个州有了关于提供经济公寓的法律、规定来改进环境卫生和居住状况。改革住房的理念是1914年由美国的劳动者联合会提出来的,虽然遭到了那些认为提供住房不是政府责任的人的反对,但劳动者联合会还是推动了由联邦政府提供贷款、由各城市建造公共住房的方案。191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建筑修正案,允许由州政府建造低成本的住房。[1][p.156] 第三,颁布了工业灾害赔偿法,雇主对因工作受伤的职工负责补偿。当时美国的工业化加速,频繁发生的工伤事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劳工局和罗素·赛奇基金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建立公共保险来保护民众,以便抵御生活中的风险。这个提议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1906年,国会通过一项联邦补助法,规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联邦雇员给予补助。在联邦政府一系列法令的推动下,1909—1920年有43个州实施了工人补偿金法,

17世纪西方文化

17世纪的文化成就 目录 哲学:怀疑论和经验论 科学:理性的勃兴 宗教:自然神论 文学:古典主义 时代精神:人性的觉醒 一哲学:怀疑论和经验论 1.普遍怀疑的思想方法 1). 从怀疑出发,确立无可怀疑的真实世界 2). 不是否定外在世界的真实性,而是要颠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虚假世界,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实的世界 2.代表人物: 培根:实验科学,外在经验 笛卡尔:理性反省,内在经验 笛卡尔: 1). 代表作《方法论》《沉思录》 2).“笛卡尔式怀疑““我思故我在”强调每个个体“我”的精神世界的真实性、确定性; 精神和物质平行、独立 3). 解析几何发明者 3. 近代思想与中世纪的对比 1)本体论研究转向认识论研究 2)思想方法的不同: 中世纪:超理性的信仰与形式主义的推理 近代:以经验为出发点,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以理性为真理可靠性的唯一标准 二科学:理性的勃兴 1.对自然的发现 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秩序 哥白尼的“日心说”; 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发明天文望远镜、“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运动三定律:惯性、加速度、作用于反作用定律 机械论的世界观:把力学原理当做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纲领。(取代

了中世纪的目的论世界观) 牛顿墓志铭: 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 上帝说“要有牛顿”,万物俱成光明。 (荷兰)雷汶胡克:显微镜 (英国)哈维:人体血液循环 (荷兰)惠更斯:光波动说 牛顿、莱布尼茨(德国):微积分 2..近代科学兴盛包含的哲学意义: 1)物质运动世界具有客观规律性 2).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理性给西方社会带来的两大信念: 自然秩序;天赋观念 三宗教:自然神论(理神论) 1. 英国自然神论之父。赫尔伯特 2. 自然神论: 松散的思想群体 基本观点:强调基督教的理性本质,基督教信仰的道德含义,提倡宗教宽容,突出每个人可凭自己的自然理性认识基督教真理。 自然神论的上帝观-理性的创世者 上帝与自然界相互独立;上帝按理性原则创造世界 尼德兰(荷兰)斯宾诺莎(1632-1677):上帝等同于自然 莱布尼茨:单子论中的元单子-上帝 普列汉诺夫把自然神论称作一种特殊的“天上议会制” 宗教统治和科学兴起背景中的哲学,由于受到宗教和科学的双重影响,从总体上说,其基本特征是调和,即调和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 四文学与艺术 1..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特点: 强调形式的规范:三一律 以理性驾驭情感 摹仿古希腊 讲究对称和谐 雍容华贵、推崇高雅、赞颂荣誉,烘托出讲究规则的理性精神。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第十五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 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 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 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 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 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

作战。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三皇同盟缔结后,俾斯麦认为反法的条件已经成熟,遂于1875年春挑起德法冲突,战争一触即发。但俾斯麦想借助三皇同盟争取俄国支持的计划没有成功。俄国同德国结盟的目的并不是同法国对抗,而是为在同英国争夺中无后顾之忧。同时,俄国也不愿看到德国因击败法国而过分强大,因此反对德法战争。英国为了维持它传统的均势政策,坚决反对德国对法国用兵。迫于英俄的压力,俾斯麦不得不停止对法国的战争计划。危机虽然平息,但三皇同盟的裂痕已十分明显。 二、近东危机与三国同盟的建立。 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同盟政治的形成。近东巴尔干问题本来是斯拉夫民族反对土耳其的奴役、争取民族自治和独立的解放运动。但由于大国的插手,使巴尔干的矛盾变为一场愈演愈烈的国际斗争。1875年7月,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举行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欧洲列强产生不同反应。俄奥两国在巴尔干有特殊的利害关系,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直寻求契机重获在近东地区的优势,因此

十九世纪的英国

十九世纪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时期,也称为维多利亚文学时代。 由于工业上的全盛,以及英国国力增强,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 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小说,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也是整个欧洲现实主义的繁荣时期。 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托马斯哈代,萧伯纳等。 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狄更斯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ens),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中共创作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其中《老古玩店》、《董贝父子》、《艰难时世》、《双城记》等为我国读者所熟知。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和《远大前程》《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远大前程》(1861 )是狄更斯在艺术上很受称道的一部小说,充分表现出人物心理矛盾发展过程,结构严谨。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圣女贞德》(Saint Joan)

19世纪末以“病态”为美,女人喜欢晕倒,以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一位Lady走在路上,看到什么美丽的风景,或者什么帅哥,很容易就会尖叫“O , my god! I will faint~”,然后就佯装晕倒。后来影响到了中国,所以中国人也以林黛玉的病态美为美。 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最著名的作品是《名利场》与狄更斯齐名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此外还有《班迪尼斯》等等 故事主角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她尝过贫穷的滋味,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她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儿钻后门,飞上高枝。作为陪衬的人物是她同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她懦弱温柔,驯顺地随命运播弄。从贫贱进入富裕的道路很不平稳!富家女的运途亦多坎坷,两人此起彼落的遭遇,构成一个引人关怀又动人情感的故事。穿插的人物形形色色,都神情毕肖。“如果我有5000英磅,我也会是一个好女人。”《名利场》里的贝姬·夏普如是说。 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的童话风靡世界。代表作《海的女儿》,为了获得人类的爱情,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 《皇帝的新装》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虚荣、愚蠢和自欺欺人、献媚取宠; 《卖火柴的女孩》细腻动人地描写了一个穷孩子的悲惨遭遇,对贫富悬殊的不合理制度作了血泪的控诉。

19世纪末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财政对重工业的支持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沙皇俄国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国家的发展重点毫无疑问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于是国家财政也将重工业作为自己的扶持对象予以大力支持。 关键词:沙俄;国家财政;重工业;影响 从19世纪80年代下半期开始,俄国的工业革命进入到了完成阶段,俄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俄国的工业革命中,重工业起到了全局性的作用。 一、冶金工业上的国家订货 1882年春天,俄国大臣委员会就开始关注俄国铁路车厢、铁路和其他铁路附属产品的销量了。[1]从1882年1月1日开始,俄国政府先后与普提洛夫、布良斯克和亚历山大等5家工厂签署了订购铁路产品的采购协议。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俄国政府对本国重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就开始加大了。到了90年代,俄国黑色冶金工厂的蒸汽发动机动力增长了489%,工人数量增长了65%,生铁产量在十年间增长了216. 3%,这些数字都见证了俄国黑色冶金工业的发展。 应该说俄国冶金工业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俄国国家财政对其国内冶金工业的支持,这主要表现在其对冶金企业生产的钢轨和蒸汽机车的大量订货上。不断发展的铁路建设和逐渐开始的工业高涨为俄国政府对本国冶金工业的支持提供了条件。成立于1892年的顿涅茨克钢铁公司从1893年4月便开始接受国家订货,其每年的订货合同包括20万普特的钢轨和10万普特的履带,1894年向国家提供的20万普特的钢轨价格为每普特1卢布55戈比,1895年为每普特1卢布56. 5戈比,1896年为1卢布55戈比、1897年为1卢布53. 5戈比。而此时俄国基辅生铁市场的生铁价格每普特却只有85戈比,可见政府订货价格的高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