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doc

河南省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doc

河南省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doc
河南省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doc

专题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本资料收集整理了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新乡市、开封市、驻马店市、周口市、焦作市、信阳市等市和部分重点名校2015年10月份以来期中、期末、适应性考试、模拟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历史试题,按照专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1.(2016·洛阳二模·25)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2.(2016·洛阳二模·24)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3.(2016·六市一模·27)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宋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宋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盂。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评述意在() A.说明理学和心学家理论和实践不一致B.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佛教思想C.劝说朱熹和陆九渊停止互相攻击双方D.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4.(2016·六市一模·24)2015年11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

A.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B.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5.(2016·高考适应性考试·26)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

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6.(2016·高考适应性考试·25)《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7.(2016·周口期末·8)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8.(2016·驻马店期末·13)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早期启蒙”模式②“冲击——反应”模式③“侵略——革命”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B.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9.(2016·洛阳期末·7)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D.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10.(2016·洛阳期末·3)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而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这种变化() A.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B.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

C.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D.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11.(2016·洛阳期末·1)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社会风气,如齐国的盂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等都注重大量养士。这主要反映了()

A.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B.士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C.世卿世禄受到极大冲击D.重视人才成为社会需求

12.(2016·新乡高二上学期期末·31)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之时,总是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对方回答,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正确答案。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

A.平等相待B.启发引导C.辩证思考D.逻辑推理

13.(2016·新乡高二上学期期末·2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明清两朝……构成了人类历史上行政管理井然有序、社会生活安宁稳定的一个伟大范例。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被称为‘新儒学’的新的儒家玄学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据此判断,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新儒学()

A.稳定了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B.带有浓厚的玄学色彩

C.得到了各个阶层的拥护D.导致思想领域的倒退

14.(2016·新乡高二上学期期末·24)学者LA·贝克在《东方哲学简史》中谈到“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塑造出来的。一个中国人,不管他是佛教徒还是道教徒,他首先一定是个儒家信徒”。作者认为()

A.儒家学说是宗教学说B.儒家学说的影响深远

C.儒家学说更加深刻D.三教合流是必然趋势

15.(2016·郑州一模·6)《辽史》记载:“太祖常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庙,命倍春秋释奠。”这说明()

A.三教并行的政策被完全放弃

B.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程朱理学已经奠定官方哲学的基础

D.佛教强力冲击儒学的独尊地位

16.(2016·郑州一模·3)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嫩芽新枝)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光秃)也。人见其灌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孟子敏锐地发现了环境的变迁及其原因

B.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C.孟子主张要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D.孟子认为不要违背农时,食物就不会缺乏

17.(2016·洛阳一模·7)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段言论体现了()

A.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

18.(2016·洛阳一模·5)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19.(2016·洛阳一模·2)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B.倡导个性自由

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D.维护君主权威

20.(2016·开封一模·26)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21.(2016·中原名校学术联盟复习前期摸底·9)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这说明()

A.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B.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C.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D.王阳明学说已成为主流思想

22.(2016·中原名校学术联盟复习前期摸底·8)有专家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中“新见”是指()

A.保留君主制B.君臣分治C.以民为本D.民贵君轻

23.(2016·中原名校学术联盟复习前期摸底·2)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A.强调制度与秩序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重视道德与人伦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4.(2016·八市重点高中9月质量监测·2)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二、材料阅读题

1.(2016·高考适应性考试·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是多元政治文明现象构成的有机整体,提出了具有平等、民主、公平价值的社会理想。老子的“小国寡民”、《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等,这些理想模式为政治家提供了治国安邦的借鉴和参考,更为普通人民提供了种种希望和企盼。中国古代政治活动都围绕着政治制度而展开,如科举制度、监察制度、政治信息沟通制度等。……中国古代形成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政治管理理念。政治改革行为本身及其成果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中国古代政治行为文明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谢俊春《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及其现代价值》材料二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兹、

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以法国重农学派的权威魁奈为代表的一批启蒙学者认为,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办学校,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选贤任能”和“科举考试”的教育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一点,不仅成为他们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为当时欧洲教育改革的一个思想来源。

——摘编自王殿卿《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欧洲近代民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多元政治文明因素,并阐述多元因素之间的关系。(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分析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13分)

2.(2016·开封一模·40)(25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民主启蒙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问题二民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中间层是指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一部分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富裕个体工商户;另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接受过 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社会声望。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问题三民观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 的发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背景、内涵、影响三个方面评述梁启超的“国民”观。(12分)

3.(2016·安阳上学期期中·33)(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

“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

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2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ACD 6-10 DDBBD11-15 DBABB16-20 CCBAB21-24ABBC

二、材料阅读题

1.(1)因素:政治意识文明(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文明(政治行为)。(6分)

关系:政治意识文明固化为制度性文明:制度性文明又促进了政治行为文明,同时强化进步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文明是中国政治文明多元有机整体的核心。(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影响:为启蒙思想等西方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宣传,提供了智力支持;对近代西方社会反对贵族世袭制度,进行教育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4分)

背景:14—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欧洲相继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批判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对异域文明和文化持开明态度;(3分)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和徐光启等中国士大夫,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3分)17—18世纪中国处于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学术、科技系统整理和总结,名

家辈出,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社会基础。(3分)

2.(1)相同:批判专制,约束权力 ,实行民主。(2分)

不同:中国启蒙思想是对封建制度的改良,欧洲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想。(3分)

(2)特点:农民阶层数量减少,中间阶层扩大。(2分)

原因: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私有经济的发展;高考制度恢复,高等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6分)(任三点给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传统政治文化体制日益解体(4分,任答2点即可)

“国民”内涵:国民是国家主人,应具备一定素质;国民享有相应权力,也应尽一定义务。(4分)

影响:有利于民族觉醒,激发国人的责任心和爱国热情;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4分,任答2点即可)

3.(1)表现:将认识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人),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尊崇理性,追求自由。(2分)

(2)不同:宋朝理学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西方文艺复兴提倡思想自由。(4分)

原因:中国的理学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官僚政治,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文艺复兴服务于新兴资产阶级.以商业经济为基础。(4分)

(3)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专制的思想运动;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传统思想批判封建专制统治。(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原因: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传播;对中国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与落后。(2分)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如此自由” 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答案】B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片和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政治上:俄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做“份地”),农民只有使用权。组织上: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可知,自由主要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正确;

A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土地只有使用权,排除; D俄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1861年俄国改革的内容,方式和评价。 二、材料分析题 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概括出原因是自身认识的转变。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原因是:减少变法的阻力和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即可归纳出: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故答案为:(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1.(2019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4分)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4分)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

其原因。(2分) 【考点】二里头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得出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第二小问(史料),据材料一“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得出《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第一小问(主持人和考古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持人是徐旭生,考古活动时夏墟调查。第二小问(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得出是考古发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是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答案】 (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2.(2018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向量

1 2018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向量 一、填空题 1.(北京理6改)设a ,b 均为单位向量,则“33-=+a b a b ”是“a ⊥b ”的_________条件(从“充分而不必要”、“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分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选择) 1.充分必要 2.(北京文9)设向量a =(1,0),b =(?1,m ),若()m ⊥-a a b ,则m =_________. 2.-1 3.(全国卷I 理6改)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E 为AD 的中点,则EB = _________. (用,AB AC 表示) 3.3144 AB AC - 4.(全国卷II 理4)已知向量a ,b 满足||1=a ,1?=-a b ,则(2)?-=a a b _________. 4.3 5.(全国卷III 理13.已知向量()=1,2a ,()=2,2-b ,()=1,λc .若()2∥c a+b ,则λ=________. 5. 12 6.(天津理8)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AB BC ⊥,AD CD ⊥,120BAD ∠=?,1AB AD ==. 若点E 为边CD 上的动点,则AE BE ?uu u r uu u r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6. 2116 7.(天津文8)在如图的平面图形中,已知 1.2,120OM ON MON ==∠= ,2,2,BM MA CN NA == 则· BC OM 的值为_________. 7.6- 8.(浙江9)已知a ,b ,e 是平面向量,e 是单位向量.若非零向量a 与e 的夹角为π 3,向量b 满足b 2?4e · b +3=0,则|a ?b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8.3?1 9.(上海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1,0)A -,(2,0)B ,E 、F 是y 轴上的两个动点,且2EF = ,则AE BF ?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9.-3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近代以来科技文艺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4近代以来科技文艺 考点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 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把控热点问题,进行适度的深化挖掘,把握住了高考的方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A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日本、德国三代产业的比重表格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要求我们要关注热点问题。试题通过表格的形式考查到了考生识图的能力,该类型题目一般比较简单,“数据表格类”的选择题解题技巧是“纵横驰骋看变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即可。 考点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答案】D 【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 思维和读图理解能力。本题以四副西方美术作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方美术流派演变 历程的认识,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高于教材、以多种载体考查考生能力的命题思路。做此 题的关键是要抓住19世纪以来美术流派的主要特征,再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分析出他们是

历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2008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圆锥曲线 一. 选择题: 1.(福建卷11)又曲线22 221x y a b ==(a >0,b >0)的两个焦点为F 1、F 2,若P 为其上一点,且|PF 1|=2|PF 2|,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B A.(1,3) B.(]1,3 C.(3,+∞) D.[)3,+∞ 2.(海南卷11)已知点P 在抛物线y 2 = 4x 上,那么点P 到点Q (2,-1)的距 离与点P 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 A ) A. ( 4 1 ,-1) B. (4 1 ,1) C. (1,2) D. (1,-2) 3.(湖北卷10)如图所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在月球附近一点P 轨进入以月球球心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之后卫星在P 点第二次变轨进入仍以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Ⅱ绕月飞行,最终卫星在P 点第三次变轨进入以F 为圆心的圆形轨道Ⅲ绕月飞行,若用12c 和22c 分别表示椭轨道Ⅰ和Ⅱ的焦距,用12a 和 22a 分别表示椭圆轨道Ⅰ和Ⅱ的长轴的长,给出下列式子: ①1122a c a c +=+; ②1122a c a c -=-; ③1212c a a c >; ④11c a <22 c a . 其中正确式子的序号是B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湖南卷8)若双曲线22 221x y a b -=(a >0,b >0)上横坐标为32a 的点到右焦点 的距离大于它到左准线的距离,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B ) A.(1,2) B.(2,+∞) C.(1,5) D. (5,+∞)

历年高考真题遗传题经典题型分类汇总(含答案)

历年高考真题遗传类基本题型总结 一、表格形式的试题 1.(2005年)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 请回答: (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 (2)亲代果蝇的表现型为、。 (3)亲代果蝇的基因为、。 (4)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 (5)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 2.石刁柏(俗称芦笋,2n=20)号称“蔬菜之王”,属于XY型性别决定植物,雄株产量明显高于雌株。石刁柏种群中抗病和不抗病受基因A 、a控制,窄叶和阔叶受B、b控制。两株石刁柏杂交,子代中各种性状比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运用的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可判断基因A 、a位于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染色体上。 (2)亲代基因型为♀,♂。子代表现型为不抗病阔叶的雌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3.(10福建卷)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挑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统计数据: (1)根据组别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台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台定律,则甲纽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4.(11年福建卷)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 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试验的统计数据: 请回答: (1)结球甘蓝叶性状的有遗传遵循____定律。 (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_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 (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若组合②的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中国近代史部分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 (2017.1.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017.1.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017.1.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017.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高考真题】2016---2018三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1 直线运动 【2018高考真题】 1.高铁列车在启动阶段的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均加速直线运动,在启动阶段列车的动能() A. 与它所经历的时间成正比 B. 与它的位移成正比 C. 与它的速度成正比 D. 与它的动量成正比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新课标I卷) 【答案】 B 2.如图所示,竖直井中的升降机可将地下深处的矿石快速运送到地面。某一竖井的深度约为104m,升降机运行的最大速度为8m/s,加速度大小不超过,假定升降机到井口的速度为零,则将矿石从井底提升到井口的最短时间是 A. 13s B. 16s C. 21s D. 26s 【来源】浙江新高考2018年4月选考科目物理试题 【答案】 C

【解析】升降机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减速运动,在加速阶段,所需时间 ,通过的位移为,在减速阶段与加速阶段相同,在匀速阶段所需时间为:,总时间为:,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升降机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减速运动,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求得总时间。 3.(多选)甲、乙两汽车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 B. 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 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来源】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II卷) 【答案】 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图像的理解及利用图像解题的能力问题

4.(多选)地下矿井中的矿石装在矿车中,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至地面。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提升的质量相等。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 A. 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为4:5 B. 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之比为2:1 C. 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2:1 D. 电机所做的功之比为4:5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全国III卷) 为2∶1,选项C正确;加速上升过程的加速度a1=,加速上升过程的牵引力F1=ma1+mg=m(+g),减速上升过程的加速度a2=-,减速上升过程的牵引力F2=ma2+mg=m(g -),匀速运动过程的牵引力F 3=mg。第次提升过程做功W1=F1××t0×v0+ F2××t0×v0=mg v0t0;第次提升过 程做功W2=F1××t0×v0+ F3×v0×3t0/2+ F2××t0×v0 =mg v0t0;两次做功相同,选项D错误。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史学常识 名题分解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2.(2011·福建文综·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尔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3.(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5高中历史选修1-2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答案】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问题,其实他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

202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202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考法1交集 1.(2020·上海卷)已知集合{1,2,4}A =,{2,3,4}B =,求A B = . 2.(2020·浙江卷)已知集合{14}P x x =<<,{23}Q x x =<<,则P Q = A.{|12}x x <≤ B.{|23}x x << C.{|34}x x ≤< D.{|14}x x << 3.(2020·北京卷)已知集合{1,0,1,2}A =-,{|03}B x x =<<,则A B = A.{1,0,1}- B.{0,1} C.{1,1,2}- D.{1,2} 4.(2020·全国卷Ⅰ·文科)设集合2{340}A x x x =--<,{4,1,3,5}B =-,则A B = A .{4,1}- B .{1,5} C .{3,5} D .{1,3} 5.(2020·全国卷Ⅱ·文科)已知集合{3,}A x x x Z =<∈,{1,}A x x x Z =>∈,则A B = A .? B .{3,2,2,3}-- C .{2,0,2}- D .{2,2}- 6.(2020·全国卷Ⅲ·文科)已知集合{1,2,3,5,7,11}A =,{315}B x x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2 B .3 C .4 D .5 7.(2020·全国卷Ⅲ·理科)已知集合{(,),,}A x y x y N y x *=∈≥, {(,)8}B x y x y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2 B .3 C .4 D .6 8.(2020·全国卷Ⅰ·理科)设集合2{40}A x x =-≤,{20}B x x a =+≤,且 {21}A B x x =-≤≤,则a = A .4- B .2- C .2 D .4 考法2并集 1.(2020·海南卷)设集合{13}A x x =≤≤,{24}B x x =<<,则A B =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如此自由” 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答案】B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片和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政治上:俄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做“份地”),农民只有使用权。组织上: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可知,自由主要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正确;

A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土地只有使用权,排除; D俄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1861年俄国改革的内容,方式和评价。 二、材料分析题 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概括出原因是自身认识的转变。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原因是:减少变法的阻力和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即可归纳出: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故答案为:(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201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全)

201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第一节 集合分类汇编 1.[2019?全国Ⅰ,1]已知集合{} }2 42{60M x x N x x x =-<<=--<,,则M N ?= A. }{43x x -<< B. }{42x x -<<- C. }{22x x -<< D. }{23x x <<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集合的交集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渗透了数学运算素养.采取数轴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详解】由题意得,{}{} 42,23M x x N x x =-<<=-<<,则 {}22M N x x ?=-<<.故选C . 【点睛】不能领会交集的含义易致误,区分交集与并集的不同,交集取公共部分,并集包括二者部分. 2.[2019?全国Ⅱ,1]设集合A ={x |x 2-5x +6>0},B ={ x |x -1<0},则A ∩B = A. (-∞,1) B. (-2,1) C. (-3,-1) D. (3,+∞)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集合的交集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渗透了数学运算素养.采取数轴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详解】由题意得,{}{} 2,3,1A x x x B x x ==<或,则{} 1A B x x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点为集合的运算,为基础题目,难度偏易.不能领会交集的含义易致误,区分交集与并集的不同,交集取公共部分,并集包括二者部分. 3.[2019?全国Ⅲ,1]已知集合{}{} 2 1,0,1,21A B x x ,=-=≤,则A B ?=( ) A. {}1,0,1- B. {}0,1 C. {}1,1- D. {}0,1,2 【答案】A 【解析】【分析】 先求出集合B 再求出交集. 【详解】由题意得,{} 11B x x =-≤≤,则{}1,0,1A B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集合交集的求法,是基础题. 4.[2019?江苏,1]已知集合{1,0,1,6}A =-,{} 0,B x x x R =∈,则A B ?=_____. 【答案】{1,6}.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各类题型全汇总 内容措施型 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 1. 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 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 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 1.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 1. 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 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 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

2015——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分封制、宗法制)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 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可知同一件事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说法,所以答案选B。A与C、D说法太过绝对。 考点:史学常识 2、(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 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从题目可知考察的分封制起到的作用,把贵族分封到地方,应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交流,所以答案选A。材料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秦朝开始)和贵族世袭(血缘关系),所以B、D排除;C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郡县制。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3、(2017·全国Ⅰ卷·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B 解析:从表中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目增多,可判断出中央的势力有所增强,这就有助于解决边疆问题,所以答案选B.A、B材料无法体现;(A王国问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得以解决;B材料涉及的是地方)D、区域应该是缩小。 考点:汉代的政治制度 4、(2017·全国Ⅰ卷·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考点1 数集 考法1 交集 1.(2017·北京卷·理科1)若集合{}21A x x =-<<,{}13B x x x =<->或,则 A B = A. {}21x x -<<- B. {}23x x -<< C. {}11x x -<< D. {}13x x << 2.(2017·全国卷Ⅱ·理科2)设集合{}1,2,4A =,{}240B x x x m =-+=.若 {}1A B =,则B = A .{}1,3- B .{}1,0 C .{}1,3 D .{}1,5 3.(2017·全国卷Ⅲ·理科2)已知集合{}1,2,3,4A =,{}2,4,6,8B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4.(2017·山东卷·理科1)设函数y =A ,函数ln(1)y x =-的定义域为B ,则A B = A .(1,2) B .(1,2] C .(2,1)- D .[2,1)- 5.(2017·山东卷·文科1)设集合{}11M x x =-<,{}2N x x =<,则M N = A.()1,1- B.()1,2- C.()0,2 D.()1,2 6.(2017·江苏卷)已知集合{}1,2A =,{}2,3B a a =+,若{}1A B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 考法2 并集 1.(2017·全国卷Ⅱ·文科2)设集合{}{}123234A B ==,,, ,,, 则A B = A. {}123,4,, B. {}123,, C. {}234,, D. {}134,, 2.(2017·浙江卷1)已知集合{}11P x x =-<<,{}02Q x x =<<,那么P Q = A. (1,2)- B. (0,1) C.(1,0)- D. (1,2) 考法3 补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