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相对主义,诡辩论不是一个概念,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否认绝对运动和否认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个极端的理解,

所谓静止就是指没有发生某一特定形式的运动而言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正是由于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一方面,才能形成无限多样、性质各异的事物,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否认它们的区别和对立,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诡辩论: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象真的一样。”黑格尔的着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诡辩既不同于一般的武断,也不同于谣言。武断,是根本没有理由,人们一看就看得出它是强词夺理;谣言,它纯粹是无中生有,人们一听就能听出它是居心险恶。但诡辩在论证其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得“根据”,所以,在表面上,它很能迷惑一部分人。

诡辩同一般的谬误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谬误是无意的,而诡辩是有意的。在世界上谁会有意地要把真理说成谬误,而把谬误说成真理?这就是那些手上没有真理的人。我国有句古老的俗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手里没有真理的人,他们的周围也就没有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得施展种种诡辩手法,玩弄歪曲真理与掩盖真理得种种骗人的把戏,为某种言行强行辩解。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寓于)相对之中。因此,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诡辩论者为达到诡辩地目的,所采取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的话,那么歪曲真理的形式却可以有几十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的变种可能有一千种色调,并且随时可以创造出一千零一种色调来。”可以这样说,每一种错误命题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种诡辩手法的。我们要真正制服诡辩论,必须从分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手。

简单一点概括:

相对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哲学学说。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否认它们的区别和对立,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诡辩论: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政治》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解析汇报

2018 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 本政治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选择题: 1~4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8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 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A.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这是一种()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A. 实质 B.总特征 C.核心 D.总规律 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 A. 绝对同 B.相互分离 C.相互依存 D.绝对排斥 5.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对立表现为() A.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对立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A.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 点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社会存在指的是() A.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B.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C.社会的物质财富 D.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8.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容,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产品分配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9.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 A. 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 B.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10.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根源于() A. 新理念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B.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11.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A.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12.鸦片战争后,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是() A. 帝国主义的压迫 B.封建主义的压迫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D.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1、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即唯心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做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一般不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3、物质和运动关系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运动和静止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量变与质变 (1)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属于激变论 (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属于庸俗进化论 6、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是事物发 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观实 质是扬弃 (2)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 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 是把必然性 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目的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

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2018年高考政治人教版复习配套课时作业73 含解析

课时作业(七十三) 哲学的基本派别 1.[2017·“江淮十校”联考]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学者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他有过一段重要论述:“正如我们的灵魂是气,并且把我们结合在一起一样,气息和空气也包围着整个世界。”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②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④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A.②④B.②③ C.①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题中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是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中“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主观唯心主义;④中的“理念”是世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①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范畴。故本题答案选C。 2.[2017·南京高三调研]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下列能够反映这一思想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是( ) A.万物皆备于我B.气者,理之依也 C.存在就是被感知D.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答案:B 解析:A、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 是唯物主义的表现,符合题意,入选。 3.[2017·徐州沛县中学质检]从哲学派别的基本形态看,下列名言中与众不同的是( )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答案:D 解析:哲学派别的基本形态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A、B、C三项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入选。 4.[2017·龙泉实验中学入学考试]中外哲学史上曾产生过“元气一元 论”“理生万物”与“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等哲学观点,他们按照顺序对应的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诡辩论在2015考研政治复习资料中难免会遇到,比如:“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从历届做题反馈的意见看,很多考生对相对主义、诡辩论还是不清楚,各类资料鲜有明确阐述,考研帮刘天问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相对主义: 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因而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 黑格尔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象真的一样。”黑格

马原课机考试题目整合第一章试题及答案解析(2018年度5月)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哲学是:() A.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特定时代人们的世界观( ) 2.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A.矛盾现象与和谐现象( ) B.运动现象与静止现象( ) C.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D.进步现象与倒退现象( )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从哲学上看,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A.建设活动和破坏活动( ) B.自由活动和不自由活动( ) C.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物质概念与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继承和汲取了:() A.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B.以往唯心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C.以往辩证法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D.以往可知论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9.我们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是:() A.对哲学的正确理解( ) B.对物质的正确理解(√) C.对意识的正确理解( ) D.对宇宙的正确理解(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论文:论诡辩

论诡辩术及破斥诡辩的方法 121150018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顾希 论辩指双方或多方具有互制性、对抗性的论争过程。谬误指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思维的逻辑规律或规则而发生的逻辑错误。而诡辩则是论辩与一些不自觉的谬误的一种结合,正如黑格尔所说,“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论辩、诡辩与谬误三者的关系可见下图: 诡辩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诡辩者为达到诡辩的目的,所采取地方法是狡猾且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真正制服诡辩论,必须从分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手(以“这鸡蛋真难吃”为例): (1)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鸡蛋好吃也罢,难吃也行,光抱怨有什么用,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努力去向鸡靠拢!) (2)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术。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鸡蛋“难”吃是因为你一口吃一个噎住了,要遵循社会发展阶段,一口吃一点就“容易”吃了。) (3)虚假论据: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虽然口感差了点,但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如果擅自引进一只美国蛋,我们的吸收系统和胃的承受力乃至整个内分泌,恐怕都会崩溃的。) (4)循环论证: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鸡蛋难吃是因为你认为它不好吃,如果你认为它好吃它就不难吃了。) (5)以人为据:是指在论证中,把对某人的品质的评价移到对某人提出的论断的评价上去。换言之,用对某人品质的评价代替对论题的论证。(你道德上有问题,广大人民群众都说好吃,怎么就你说难吃?这蛋是人民选出来的!) (6)诉诸权威:在指对论题不作任何论证,只是拿出权威的只言片语吓人,骗人。换句话说,是用权威人士的个别言论代替对论题的逻辑论证。诉诸权威,是“以人为据”的一谬 误 诡 辩 论 辩

诡辩论基本概念

诡辩论 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和批判诡辩论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文名称:Sophism 实质:它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因为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委屈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 定义: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

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词义演变:诡辩的思维方式古已有之。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芝诺就曾提出“飞矢不动”等带有诡辩特征的著名命题;中国先秦时代的名辩家们也曾提出过一些把辩证法歪曲为诡辩论的命题,如“两可论”、“鸡三足”、“犬可以为羊”、“白马非马”等等。但“诡辩论”一词则源出希腊语。公元前 5世纪前后,在古希腊有一批传授知识、教人以论辩和演说技巧的职业教师,被称为“智者”。智者们以其独特风格自成流派,即智者派。智者们对哲学和社会问题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在深入研究和运用论辩术时,涉及到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许多问题,对于推进哲学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智者们的观点和方法中包含了一些导致感觉主义、怀疑论、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因素。例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虽然提出了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有益见解,却未能正确地把握感觉对客观对象的依赖关系,导致把个人的感觉作为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标准的相对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一)原理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2、辩证关系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二)方法论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二、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一)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二)方法论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批判与继承相统一。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二)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 (一)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方法论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个别。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五、“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五、“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一)原理 1、两点论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两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2、重点论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2)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每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二)方法论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运用两点论进行宣传,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有全面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诡辩论解析

诡辩论实例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翻译: "假如让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不能胜你,你真的就对了吗?我真的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不能胜我,我真的就对了吗?你真的错了吗?那些观点有的情况下是对的,有的情况下是错的?那些观点都是对的,那些观点都是错的?我和你相互之间并不能彻底弄明白。人本来就受到他自身观念的蒙蔽,那么,我们让谁来纠正呢?让与你意见相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你一致,怎么能指正呢?让与我看法相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我一致,怎么能指正呢?让与我和你意见都不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我和你都不同,怎么能指正呢?让与我和你的看法都相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我和你都一样,怎么能指正?那么,我和你和别人全都不能相互透彻了解,还要守着那立场吗?什么叫';用合道的标准来融和各自的立场';呢?答案是:';肯定"不肯定的",成就"未成就的"。';';肯定';如果真的是';肯定';,那么,';肯定';与';不肯定';的差异,也不去分别;';成就';如果真的是';成就';,那么,';成就';与';未成就';的差异,也不去分别。声音的变化由于发声的条件不同而产生,倘若它们能超越发声的条件,用合道的标准来融和,依此引伸扩展开去,能穷尽岁月。没有时间观念,没有利害观念,效应从';无';的境界中发出来,故而也存在于';无';的境界之中。" 在这里,庄子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问题。他认为辩论双方和另外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换言之,也就是说,在认识领域内找到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庄子在否定了所有认识范围内的标准后,并未对判断是非的标准作出回答,相反,他否定了所有的标准,得出了“是”、“非”无定的错误结论。 相对主义是一种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的哲学学说。该学说主要应用在涉及道德准则的场合,因为在相对的思维模式下,价值观和伦理学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它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因为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委屈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of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 学悖论中的一个。人们通常把这些悖论称为芝诺悖论。 芝诺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 “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首先我们感觉一个物体动还是不动,主要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有关,飞箭动还是不动,与参照物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的。 如果有两把同样的箭以同样的V朝同样的方向飞出去,那一个箭相对与另外一个箭它就是没有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一把箭上观看另一把箭就是不动的,所以说“飞矢不动”并没有完全错。 可能一个物体以某种速度运动,就是持续地占据变换不同的空间,而另外一个物体能够在相对应的时刻保持同这个物体的距离不变,这两个物体相互作为参照物就是不动的,比如特殊的在平面上的两条平行线上,同心圆上,三维也是可以的, 但是你心里想选择哪个作为参照物,存乎一心,所以间接的说明-----飞箭动还是没有动,都没有错,关键在于你的选择的参照物, 所以说参照物选择本身就是唯心,运动和静止本身都是相对而论,从这个层面上讲“飞箭不动”存在理论上可能。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公孙龙:(客观唯心主义,中国古代诡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观点: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他由此得到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同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在西方哲学是极著名的。 他的著作《公孙龙子》,有一篇《白马论》。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第一点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大家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

学习指导第四章分析

(一)练习测试题 1.不定项选择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 (3)唯物辩证法是() 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科学 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科学 (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每一事物的矛盾不包含共性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独立于事物而存在 (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 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 (7)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的形式取决于() 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 (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 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从“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

从“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关于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通常的解释是: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于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不同回答,基本上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是主张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意识或者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尽管物质的本原论这个唯物主义方法的客观根据已经被科学史和人们普遍经验所证实,因为任何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但是唯心主义为什么还要无视科学事实否认物质本原呢?哲学唯心主义为什么还能够长期存在呢?一些“聪明”哲学家为什么搞这种唯心主义?这正是人们最为大感不解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事实问题,有一个逻辑关系问题,要解开这个谜,必须从必“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 一、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区别 列宁曾经指出,“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形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这说明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存在有深刻的认识论的根源,因此,列宁评价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人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理解人的认识的出发点。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如何理解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呢?这里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对“在先”作了“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两方面含义的区分。他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称为“哲学辞典”)中明确指出:“在先和在后意指,在有的情况下,如在每一个种里都有某一最初的本原,在先即事物距离某一或单纯地、或自然地、或在地点上、或为某些人规定了的本原较近,例如,就地点来说,在先就是距离自例地规定了的某一地点较近,例如,中点、或终点;或者距任意规定之点较近,距离现在较远的就是在后。就距时间来说,离现在较远的在先,例如,发生过的事件,特洛伊战争先于波斯战争,因为它更远于现在;然而,未来的事件来说,较近于现在的在先,例如奈麦亚运动会先于庇提亚运动会,由于它更近于现在。现在被当作最初的本原或始点”。“另一意义下的在先,就认识而言的单纯意义上的在先。在认识上在先的事件中,又有原理上在先和感觉上在先区别,在原理上普遍的东西在先,感觉上个别事物在先。在原理上偶性在整体之先,例如文雅的就在文雅的人之先,因为,如果没有部分,原理的整体也将不复存在。当然,如果没有一个文雅的人存在,也就没有文雅这一偶性。” 亚里士多德分析“在先”的第一层含义是时间在先,他认为时间在先是指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一事件先于他事件而发生,这一事物、一事件较之他事物、他事件就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亚里士多德分析“在先”的第二层含义是逻辑在先。他用锐角要直角来定义,半圆要圆来定义,说明了直角对锐角、圆对半圆的逻辑关系上的优先地位。他还用灵魂与具体动物的关系说明逻辑在先。他认为,动物的灵魂按照公式即按照形式和本质说,是动物的本体,至少在我们要定义动物的每个都分时,都不能离开它们的功能,即不能离开灵魂的作用来定义,因此,灵魂总是先于具体动物。他这里所说的先后,不是时间上和排列上的先后,而是指是否更根本、是否更是本质的意思。“时间先在性”是容易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具体地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而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容而存在,因而客观世界是意识内容的本原。这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而且不断地被科学所证实。正因为如此,旧唯物主义才对哲学唯心主义感到惑不解;把意识说成是物质的本原,这不是纯粹的“胡说”吗?其实,旧唯物主义没有弄清哲学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物质的本原的真正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相对主义,诡辩论不是一个概念,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否认绝对运动和否认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个极端的理解, 所谓静止就是指没有发生某一特定形式的运动而言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正是由于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一方面,才能形成无限多样、性质各异的事物,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否认它们的区别和对立,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诡辩论: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什么是相对主义与诡辩论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