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等奖

教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等奖

教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等奖
教案: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等奖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和原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⑵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和原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⑶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的过程和原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⑷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并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结论

2.技能目标: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⑴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⑵认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⑴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⑵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用具:ppt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新版)教科版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2个学生探索活动。探究活动1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探究活动2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探究活动2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1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八年级生物上册 4.4.1《遗传的物质基础》学案 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4.4.1《遗传的物质基础》学 案济南版 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 2、尝试描述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思辨能力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观点。学习关键: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感悟(教师个案修订)导入正题展示陈佩斯父子图片,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观察、分析,回答亲代和子代相似的现象就叫遗传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学生结合以下自学思考题自学73页内容并认真观察图 4、475页内容,了解染色体的概念、数目和组成(1)什么是染色体?(2)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有什么特点?(3)染色体的化学成份是怎样的?学生讨论总结所学内容: 1、同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不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和。 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DNA结构特点同学们认真观察75页图示,学习讨论DNA 分子结构及细胞核、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以下问题 1、DNA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 2、生物的不同特征是由控制的。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3、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 4、为什么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生总结:画出细胞核、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 四、盘点收获: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达标测试: 1、下面关于染色体、基因、DNA的表述错误的是() A、均位于细胞核中 B、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C、基因是染色体上的DNA小片段 D、所有细胞核内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2、有关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描述,恰当的是() A、染色体仅由DNA组成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作业 1.(2019·昆明模拟)下列实验中,不符合“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其在遗传中的 作用”这一实验思路的是( )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 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没有被分开;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到培养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在噬菌体侵染 细菌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探究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中,科学 家们将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别提取出来进行实验,单独观察它们的 作用。 答案 A 2.下图是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质是一种基因重组 B.结果1中全部为S型肺炎双球菌 C.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结果2中全部为R型肺炎双球菌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A正确;结果1中有S型细菌,也有R型细菌,因为只有部分R型细菌会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该实验可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C正确;S型菌的DNA被DNA酶降解后将不会使R型菌发生转化,因此,结果2中全部为R型肺炎双球菌,D正确。 答案 B 3.关于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美国科学家艾弗里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 B.格里菲思将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两种 菌均有 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5S和32P同时标记一组T2噬菌体,进行了侵染大肠杆菌的实 验 D.若要利用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需先利用含有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其寄主细菌 解析艾弗里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其实验 是在格里菲思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A正确;格里菲思将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部分R型活菌会发生转化,产生S型细菌,所以小鼠体内两种菌均有,B正确;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5S和32P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两组T2噬菌体,并非同时标记一组T2噬菌体,C错误;若要利用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需先利用含有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其寄主细菌(大肠杆菌),再用T2噬菌体侵染含有同位素标记的细菌(大肠杆菌),D正确。 答案 C 4.(2019·四川资阳一诊)下列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究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推测出转化因子的存在 B.艾弗里发现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35S标记的T2噬菌体能将放射性成分传递给子代 D.科学家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使健康的烟草感染病毒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

第1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教材内容分析及联系 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本节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联系: 1、与核酸相关知识的链接: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其基因组成单位为核苷酸。 2、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的链接: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是主要的载体;染色体复制。 3、与细胞器相关知识的链接:线粒体、叶绿体也可以作为DNA的载体。 4、与病毒、原核生物相关知识的链接:病毒中只能有DNA或者是RNA的一种,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DNA也主要存在于核区中。 二、教学策略 由“问题探讨”所呈现的曾经在科学界争论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哪个是遗传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五、教学设计流程 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2019届二轮复习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教案(全国通用)

高考考点 考查内容三年高考探源考查频率 探究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1.掌握DNA是遗传物质 的实验证据,理解肺炎双 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 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掌握病毒的遗传物质、 生活方式、增殖过程等知 识。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 传物质意义 2018浙江卷·23 2018全国Ⅲ卷·5 2017?江苏卷?2 2017?新课标Ⅱ卷?2 2016?江苏卷?1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点1 探究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项目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用小鼠(体内)用培养基(体外) 实验原则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体内各成分的相互对照 实验结果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 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实验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 因子”DNA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两实验的联系 ①所用材料相同,都是R 型和S 型肺炎双球菌; ②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而体外转化实验则进一步说明“转化因子”是DNA ; ③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宏观比较 实验 项目 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计思路 设法将DNA 和其他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它 们各自的功能 处理方法 直接分离法:将S 型菌的DNA 与其他成分分离,然后用每种 单一成分分别与R 型菌混合 培养 同位素示踪法:分别用32P 和35S 标记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 结论 ①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而 蛋白质等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①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但 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说明DNA 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③说明DNA 能自我复制 联系 以上两实验都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 是 主要的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1)32P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35S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教案

藻的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的形状因伞藻 的种类而不同.如图为伞藻的嫁接实验示意 图,分析伞帽形状发育与各部分结构的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嫁接后伞藻B长出的 伞帽形状与原来的形状。 伞帽形状发育是否受嫁接部分的影响? (2)如果对伞藻A和伞藻B相互进行细胞核 移植,移植后的伞藻A长出的伞帽形状 与一致. (3)该实验说明 3、染色体、DNA、基因都是遗传物质,是主要遗传物质。 染色体(细胞核内有被的物质)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点: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的染色体。 成分:包括和,其中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4、DNA上有许多与相关的片段叫。控制生物的性状。 5. 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基因。 6、填写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存在的关系:(见下图) 7.图2为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C DNA上只有一个基因 D 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 四、达标测试 1、遗传的概念:生物学上把后代与其亲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2.【实验分析】

藻的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的形状因伞藻的 种类而不同.如图为伞藻的嫁接实验示意图, 分析伞帽形状发育与各部分结构的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嫁接后伞藻B长出的 伞帽形状与原来的形状。 伞帽形状发育是否受嫁接部分的影响? (2)如果对伞藻A和伞藻B相互进行细胞核 移植,移植后的伞藻A长出的伞帽形状 与一致. (4)该实验说明 4、染色体、DNA、基因都是遗传物质,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染色体(细胞核内有被的物质)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点: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的染色体。 成分:包括和,其中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4、DNA上有许多与相关的片段叫。控制生物的性状。 5. 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基因。 6、 填 写 细 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存在的关系:(见下图) 7.图2为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C DNA上只有一个基因 D 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第一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Ⅰ)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图文,阐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2.结合所给材料,阐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3.结合教材图文和相关材料,阐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加强对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理解。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 2.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转化) (2)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的发现 ①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不需要完整细胞。 ②构成S型活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中,是DNA使球菌的致病性发生了转化。 ③实验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DNA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材料 (1)T2噬菌体

①结构(如图1):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 。 ②特点:营寄生生活,在宿主细胞外没有(有、没有)独立代谢能力。 ③生活史(如图2):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的噬菌体。 (2)大肠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 2.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5 S 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 P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 3.实验过程 (1)标记大肠杆菌 ? ???? 大肠杆菌+含35 S 的培养基―→含35 S 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含32P 的培养基―→含32P 的大肠杆菌 (2)标记T 2噬菌体 ????? T 2噬菌体+含35 S 的大肠杆菌―→含35 S 的T 2噬菌体T 2噬菌体+含32P 的大肠杆菌― →含32P 的T 2噬菌体 (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的: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有关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 (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俗话说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我们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从性状入手去进行研究的。”从这个现象可以推出结论:“生物的性状在前后代表现出连续性。它的遗传物质必定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这个推断学生可能只能说出:“遗传物质能够复制,保证生物的连续性”,不会一下子说完全。教师要把握住“复制”和“连续性”这两个关键点。这里的“复制”是“自我复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指令进行的复制。而是在生物体内、自发地对这种物质进行翻版或拷贝。这里的“连续性”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区分是“生命的连续性”还是“性状的连续性”。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明确:“自我”和“性状”这两个关键点。 (2)对于遗传物质应该“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一、教材简析 教材主要安排了“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两大板块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细心观察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又通过过滤的方法,感知面粉和水分离开了,而食盐和水却没有分离,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溶解的新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 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白开水、食盐水各一杯。3个透明的玻璃杯、3个烧杯、水槽、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方座支架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桌子上有两杯水,谁能看出哪杯是白开水,哪杯是食盐水? (2)为什么我们用肉眼很难分辨这两杯水? (3)谁能用什么方法较快地分辨出这两杯水? 2、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食盐放在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吗? 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实验。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吗? (3)食盐水和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4)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3、观察比较面粉、食盐和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面粉在水里的情况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相同吗? (4)面粉到底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 (5)小组讨论交流。 4、用过滤法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从水中分离出来。 (1)教师边讲边演示过滤法。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我对《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共有两部分内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遗传、染色体、基因等概念。

(2)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渗透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难点 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寻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学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下来。(学生进入角色,集中精力思考。)然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趁机引导:与父母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与父母不相似的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遗传与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大屏幕出示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提出问题 早在18世纪人们就认识到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所以相似,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决定这些现象的遗传物质。那么这些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呢? 2.问题解决 大屏幕出示课本73页“分析讨论”中的文字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伞藻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接下来出示伞藻A 和伞藻B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一般能认识到颜色、伞帽的形状不同,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位于假根内

四年级科学上册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教案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教案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 XXXXX: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精品导学案:3.1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整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

突破1遗传物质发现的经典实验分析及结论 1.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经典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格里菲思的实验中最关键的一组是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本实验的其他三组都是这一组实验的对照实验。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对生物界而言的,需要许多实验共同来证明的结论,单独的某一实验只能证明DNA是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突破体验 1.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使之分解,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该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该实验证实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该实验是格里菲思实验的主要环节 答案 D 解析此实验并非是格里菲思所完成的。DNA酶具有专一性,使DNA分解,DNA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DNA却能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这一对比正好说明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即不能作为遗传物质,而反证了DNA是遗传物质。 突破2遗传物质应具备的条件与生物的遗传物质 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复制。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可能遗传给后代。 2.生物的遗传物质总结 生物所含核酸所含核苷酸含氮碱基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原 核、真核生物) 2种 ? ? ?DNA RNA 8种 ?? ? ??四种脱氧 核苷酸 四种核糖 核苷酸 5种:A、T、 C、G、U 均为DNA 病毒DNA 病毒 1种,为DNA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A、T、 C、G DNA RNA 病毒 1种,为RNA4种核糖核苷酸 4种:A、U、 C、G RNA 突破体验 2.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B.有的生物种类的遗传物质是RNA 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含有的这种核酸就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总之,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 (2)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尝试提取DNA。 2.能力目标: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DNA的粗提取。 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DNA的粗提取。 三、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探索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全过程,化解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结合相应挂图及板书,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 3.阐明T2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寄生方式,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同时,结合课件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认DNA是遗传物质。 4.以讲述法、谈话法为线索,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通过指导学生通读教材,体会“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学习程序,从而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 (2)通过解题过程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疑问,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 (2)收集新颖素材,设计课件内容,形象直观地介绍实验操作步骤,激起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热情与欲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亲代???? →减数分裂配子????→受精作用受精卵????→有丝分裂子代 学生:( 2N ) ( 2N ) ( 2N ) ( 2N ) 教师:染色体的数目变化(2N ): 学生:(略) 教师:染色体的成分? 学生:DNA 和蛋白质 教师:这两种物质中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阅读课本P53-P55相关内容,并结合图4-1和图4-2,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