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正的师道

真正的师道

真正的师道
真正的师道

真正的师道(王教授在广州明德堂讲话摘录)

有的人说读经老师要是一个模范,应该要有修养的老师,要有学问,等等,我说这样要求老师不对。其实孩子所学习的对象,最重要的不是学校的老师,虽然学校的老师会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学校的老师是活生生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教他什么样的内容?所以我常常劝学校的老师说,你不要自己教学生,我们是作为一个媒介,我们把这个最有学问最有品德的人的思想,他的理性,传授给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是希望孩子跟老师一起向圣人学习,不是老师做模范给你看呐。不过老师应该鼓励自己尽量做模范,但不可以自以为他就是模范,这样子老师要反省自己。老师一直要把更好的,更重要的,更有意义的,更理性的东西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一个孩子能够在这种氛围下,在老师的精神带领下,他经过长年累月的一个累积,一个孩子是比较容易讲道理,或者说是依照道理而做事。那等到他自己有自己的心灵的时候,他自己反省的时候,他比较不会走偏。就是我刚刚才说的他自以为是,他坚持己见,保护自己的自由,他不会,因为他的生命很理性化。所以我说一个家长怎么配合学堂,这个普通学校我就不敢说,我都不敢叫家长去配合体制内学校的老师,一般家长对体制内学校的老师是很配合的。我听说也有的是当公安局的局长,他的孩子在学校怎么样了,老师叫他去学校,还立正站好,老师要训话。这样子。。。

本来是说尊师重要,其实我是很鼓励尊师重道,那我们孩子的老师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他,古人说尊师重道是什么意思呢?“尊师”是为了“重道”!那其实目的是重道,目的不是尊师。因为老师有道,其实不是老师有道,老师是传道者,这样才叫尊师重道。那么老师是因为他有道,或者他在传道,所以他值得尊敬,不是老师这个人值得我们尊敬。那如果作为老师是无道,他也不传道,那么我们尊重他就不是很有意义。当然我们不是可以叫孩子可以随便不尊敬老师,我们不是这样讲的。不过我想说,老师是要有这种责任感,我是要传道,是要把人生的道理传授给下一代。老师不可以要求学生或者家长尊敬他,但是他一定是一个重道者,家长和学生的事,因为老师是一个传道者,所以要尊重老师。如果都能够这样,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那我们说学堂或者学校的老师要具备什么?不是这个老师有多少能力?多少知识?多少品德?而是这个老师要知道教育的道理,知道要把孩子教成一个有理性的人。所以老师自己如果不是完美的,那么我们就要尽量把完美的理性的教给孩子,而且我们从中也在学习,这样就叫“教学相长”。所以老师在教学生道理的时候,老师自己也要反省,假如一个学校的老师也都这样做,老师也在进步,这个也可以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典范.你看老师都还在进步,这个时候老师不用随便用自己的脾气来管孩子,用自己的一些想法来影响孩子,而是他天天想把圣贤之道教给孩子,这种孩子的进步就快了。那家长如果是选到这种学校,你就想不是这个老师的问题,也不是这个堂主的问题,堂主和老师不是故意选坏的,

但是最最重要是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是不是用最好的道理在教孩子,老师是不是自己也在进步中。当这样问的时候,如果是,你就可以安心!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体会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

人生这本书,谁能读懂它 ——读《人生》有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一生。 ——柳青 1 人生岔口的选择 这是路遥《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面临人生的岔道口,如果是我,我又会如何选择。是遵守自己的真心?还是以名利为重?或是随波逐流? 人生这本大书充满了未知,人生世事难料,但我们却要事事努力,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因一时的飞黄腾达而沾沾自喜,如狂似醉,忘却了人生旅途中的荆棘;也不因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 我更倾向于“真”。电影《无问西东》中,时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梅怡琦回答吴岭澜“什么是真”的问题:“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在人生的岔道口,用自己的“真”来做选择更加合宜,也更需要勇气吧。 2 并非结局的结局 《人生》的最后一张标明并非结局,大概意味着书中高加林的新人生才刚刚开始。生活给予了他磨难,但是他还年轻,谁知道生活又安排了什么在等待着他。 在人生的岔道口,高加林在现实与爱情中选择了现实,选择了城市姑娘黄江萍,放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当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后,他又回到了原点。他已然意识到今天这个下场,是他自己的选择造成的。 在小说的并非结局之后,高加林又会有怎样的人生,我们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想象。至于高加林自己,当再次走到人生的岔道口时,也许他的选择会更加遵从自己的真心。 3 金子一样的心 刘巧珍是《人生》中最能冲击读者内心的人物形象,她以她那“金子般的心”打动了无数人,她真挚地对待爱情,却最终以悲剧结束了她曾引以为豪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命运安排,不禁让我们为她的不幸

中华师道之我见

中华师道之我见 首先,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此外,5261还应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手段。4102可将所教科目的知识与1653台教学设备(手段)进行整合。第二,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第三,要有亲切清新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好朋友”。例如,他们应该了解一些他们最喜欢的歌手,并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第四,要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通过他们喜欢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 当然,现实中很难做到:你可以在文章中“坐着说话”,也可以随意玩耍。 《论语》一开始就提出“学以致用,不是说吗?”以“学”为主导的《论语》可以说意义深远,这说明学习是安身立命、走向世界的关键。古人学的是圣贤之道,“道的存在就是教师的存在”。如果你不尊重你的老师,你就不能成为圣人。如果你不尊重你的老师,你就不能成为圣人。因此,《学习记录》上说:“哪里学的方式,严格的老师都处于两难境地。师者严,则道尊,则民知而尊学。”尊师重学,对于德育、说教、治国、平天下,都是非常重要的。 1、尊师重教 纵观当今世界,无论贫富、高低,大多数人都感到不安。原因是他们不向圣人学习,失去了本性。 《礼记》说:“大学之道在于清德。”老子说:“士官闻风丧胆”,华严经说:“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和美德,但偏执是无法证明的。”可见古人学习道教,其目的是为了了解道德,也就是说,看得清楚,成佛。

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们的烦恼和痛苦来自于人们对自己和环境的错误认识。正是因为混乱,业力才被创造出来;因为业力而痛苦。如果人们能够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以利用它,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我们可以打破神秘和启迪,最终从苦难中得到幸福。只有成为佛教徒(觉悟的人)才能摆脱真正的痛苦,获得终极的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大师方冬梅教授曾教导上井下空老和尚“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正是老和尚对老师如此深信不疑,才学会并践行了佛法,并以方老师学习佛法的人生经历验证了方老师的话的真实性。如今,老和尚虽然年近九旬,但仍坚持每天传经。他成就了世人所追求的财富、自由、健康、智慧和幸福,让每一个亲近他的人都能对佛陀的教育有信心。 《说文解字》说:学、感、效。事后诸葛亮是我们以前的做法。可见,老师是有远见的人,弟子是有远见的人。学生向老师学习是为了认识自己。意识是自我本性的本质,必须从真诚和尊重的心灵中获得。因此,尊者告诫阿南达,老师和学生都要真诚。老师应该是老师,学生应该是门徒。”他们中有五个人不满足于教学,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重。《长安经》说:“弟子敬师有五件事。五个是什么?第一,要给仆人;第二,要尊重和支持他们;第三,要尊重和尊重戴阳;第四,要服从和服从老师的指示;第五,不要忘记所学的东西。”满足教师的日常需要,尊重教师,服务教师,是尊重教师的体现。然而,尊重老师最重要的是遵守教诲。正如《无量寿经》所言:“要扶植横沙圣

亲其师_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 “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源自《学记》一书,原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即:……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那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 首先,作为老师,最让学生欣赏、佩服、敬重的,主要还是正直的人品和过硬的素质。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在言谈、举止上,老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当你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年轻老师尤其应该注意,在自己从学生向老师的过渡过程中,尤其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 另外,老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平时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准备一桶水。”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社会意识形态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老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老师的知识更要向纵、深发展,不断充实自己。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会从内心敬佩的老师。 其次,我们一直提倡老师跟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不是随便几次“谈心”和了“聊天”就能实现的。很多老师的确经常会找学生谈话,但是,这种谈话是等级分明的,就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说教。但是,老师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学生却充耳不闻,这种谈话毫无成效。 老师可以“投学生之所好”,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和学生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 最后,老师应该以长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外的、诸如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因为老师相对阅历广、经验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那种父兄般的关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把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过硬的本领有意地传教给学生,而且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在无意中感召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因此,师德修养的加强十分重要。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论文

读后感

《教育就像一缕清风》读后感 赵加红 《教育就像一缕清风》,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把书借回来,我迫不及待地看起来。这本书中所写的,都是我们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小事,让我感到十分亲切,但一件件小事,又使我感受到了一位位老师的责任心和幸福感。 比如,《那一盒润喉片》中一个无父无母的男孩,用自己去网吧打游戏给教师买来一盒润喉片,老师因为不了解打游戏可以赚钱,误会了学生,以至多年以后老师因为当年拂了孩子的心意而愧疚不已;《善意的“欺骗”》中,老师为了让一个内向、胆怯的小姑娘开口与人交流,想尽很多办法,用善意的谎言,使小姑娘不再自卑;终于抬起头来。这“谎言”诠释的是“爱”,演绎的是“智慧”。 《偿还心债》中,老师因为不擅教高年级语文,被一个叫小鹏的学生毫不留情地指出错误,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老师在家长会上,向他妈妈控诉小鹏的种种“罪状”,可小鹏却反过来指责老师,以至师生关系僵化。但正是一种责任心,使老师看到小鹏对语文产生厌倦,心里不时闪过一阵阵不安和愧疚。后来,老师终于放下架子,主动向学生道歉,并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讨,使小鹏终于又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的责任心与幸福感是并存的,只有高度的责任心,才会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有人说:海伦常有,而莎莉文不常有。海伦·凯勒是人类战胜自身战胜各种困境的骄傲,而安妮·莎莉文则是所有教师帮助学生成长最值得自豪的典范。如果一个教师,在自己一生的教书育人生涯中,能有一个孩子满怀感激地怀念自己,还有哪个职业能比教师这个职业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呢? 就让我们保持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享受作为一名教师独有的幸福吧!

读路遥之《人生》有感锦集

篇一 路遥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讲述了改革时期陕北高原一个年青农村小伙子的人生经历。他叫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就取代了他的位置,他不得已只能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使他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最后,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恰巧与原来同学亚萍相见,而亚萍正当与原男朋友分手,不顾一切的追求高加林。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编的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最后,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却已成为人家的新娘,这一切都悔之晚矣。 整个故事简单,但线索明朗,寓意深刻,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自然,深深的吸引了我。读完整本书后,让人情不自禁的有感而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无数次的选择,而每一次的选择都会演绎出不同的结果,正如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没有回头路,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因此,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当立足于自身实际,不能好高骛远,慎重考虑,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从不后悔。 在工作中,我们需当脚踏实地,认清现实,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不断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不能投机取巧走后门,否则就会像小说中高加林一样,终究会东窗事发,害人害己,最终回到原点。 作为地质工作者,很多时候都在野外作业,伴随我们最多的是穷山恶水,很多年轻人都难以适应,对城里生活充满着向往。这又何尝不是与小说中的高加林厌恶农村生活有相似之处呢?但我们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何不学会换位思考,将“穷山恶水”看成“青山绿水”,“地质勘查”看成“旅游探险”,在工作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加阅历,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让自己稳步成长,顺其自然,丰富自己的人生。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作为我们一线地质工作人员,更应深刻领悟“人生”,并在实践中踏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地质人生道路”。 篇二 近期我队团委组织职工阅读文学作品,我有幸阅读到了作家路遥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读路遥的作品,虽然《平凡的世界》比较有名

读师道有感

读《师道》有感 ——勤学为“经师”,修身做“人师” 信息艺术系徐松玉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虽然当了十多的老师,却从未真正去思考过。潜意识里认为教好自己的书,管好自己的学生,尽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个好老师了。南怀瑾老师说: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直以为只有饱读诗书或者丰富的阅历才能形成一个人特有的气质,读了此书,原来教育也可以改变人气质,要达成这目的,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经师”就是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的老师。“人师”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讲“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来我校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文化课基础差,读书不用心,作为一名文化基础课老师在教学上有时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也会延伸出在技校当老师不用太认真,只要过得去就行。仔细品阅此书后,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者除了授业解惑更要勤学修身善做人师。 古代教育家们把教育视为天下大任,坚持诲人不倦的责任感。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也应把要严于律己作为前提。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包括德和才两方面。古代“师道”强调“尊德行”为主,“道问学”为辅,可见古代“师道”中“德”的重要地位。《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具备了《中庸》中所说的“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时候,才算真正具备了为师的条件。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学习,把教师自身修养的首位。那么如何在现实中,真正地做到严以修身呢?我想,学习是最佳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人生中最可宝贵的,就是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常态,不间断地向书本学习、向生活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不仅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且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标签:师生关系;良师益友;和谐;威信 “亲其师,信其道”一句源自《学记》,意思就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其所言,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确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自然会亲近你,信服你,对于教师所教,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效果。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这里笔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1.建立友好关系,创建和谐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降低姿态,放下架子,努力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肯定你,接受你。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当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1.1倾注爱心,关爱学生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爱心,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蕴涵着无穷的力量。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面对的是不是一件件工具,一张张图纸,而是一个个充满活力、逐渐成长的学生。教师应当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学生的朋友,有时我们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温和的眼神,一句淡淡的问候,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都可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潜在的能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2懂得尊重,相信学生 尊重架起了沟通师生间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也要尊重他们的感情,更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人的自尊心,能够促使他克服缺点、战胜困难增强前进的动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摧毁了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为了树立威信,居高临下的用言语讽刺、歧视、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管教学生。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更要沉着冷静,不能任性而为,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采用恰当合理的方法策略,因势利导,循

读后感:师说读后感800字

师说读后感 师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最亲近的一种职业,可我们又对老师这个职业有过多少了解呢?古代的韩愈就对“师者”有过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见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句出自《师说》,解释了老师的作用。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如今,只要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假如一位教师不能“传道”,他也就不能成为教师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页在不断提醒我们“师”和“道”是密不可分的。“道”是“师”存在的先决条件,“师”是“道”传播的社会载体,总的来说,“道”是“师”存之根基,“师”是“道”存之体现,“道”存所以“师”在,这也是韩愈所谓“师道”。 在我看来,对于教师而言,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在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在于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仁心育人、爱生如子,例如在地震中,第一时间帮助学生逃生的教师们,他们敢为人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回想韩愈在《师说》中的所言,我认为他们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将自己的责任进行了升华。于我们学生来说,要学习古代圣人的“从师而问焉”,就要做到学无止境、不耻下问,才会“圣益圣”,并且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不然就会“愚益愚”。例如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会开口向他人请教,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在《师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了,他是一位出色的老

师,同时也是一个虚心向学习的学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能当我老师的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孔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难道他的学问不如他们这些人吗?不!他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识罢了,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可现如今,人们的学问还远不如圣人,可他们也不肯向老师或他人学习,这样的话,人又会有什么进步呢? 不仅如此,孔子还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而已。 《师说》中还蕴含着许多人生道理,有时或许会被我们所忽视,但要是反复多读几遍的话,就会感受其中的韵味。所谓“温故而知新”应该说的就是这个吧!

读《人生》有感800字

读《人生》有感800字 皎皎的月光中,我掬起一捧倒映着月光的泉水;落落的余晖中,我拥一缕最暖的影子;灼灼的枫叶里,我拾一片脉络清晰的遮挡阳光;萋萋的芳华里,我捧起一本路遥写的《人生》,我仿佛透过高加林看到路遥的人生态度。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因为民办教师被大队长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代替而被迫回到土地,又因为他叔父的原因得到离开土地重新回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到最后被张克南的妈妈揭发控告高加林是走后门参加工作这件事,再被赶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故事中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当高加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进行着一次又一次重大选择时,他是怎么做的呢?在感情与理想面前,他选择了去城里当职的理想,远离了真挚热烈爱着他的巧珍,没有与爱人厮守在土地上。当然,小说中这个让高加林进城机会像是给高加林开了个玩笑,最后高加林因为张克南的母亲举报还是回到了他想远离的农村。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高加林早就知道了自己会有这样一场空的结局,当初那个让他进城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时,他还会不会选择进城大显

身手。我想他大概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就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早早就看到了那些女子的结局,可他当时太小还看不懂,又或者未曾经历过又怎么会懂得呢?就如同小说中失意的高加林,他本来有文化,觉得当民办教师可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但却因为明楼要让自己的儿子当民办教师,将高加林减开了。后来虽然有热烈痴情爱着他的刘巧珍的慰藉,可他心里还是会时常泛起惆怅和苦闷,他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要看汽车、火车、飞机等,所以我想高加林大概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即便他早就知道他这么做会失去爱人巧珍、令父母失望,毕竟人生最大魅力不就是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却又无限可能的旅途吗? 在感情面前,他在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中,他选择了和黄亚萍在一起,他心里是有巧珍的。我想高加林在这场感情选择中,除了黄亚萍能让自己父亲带他去大城市这样的利益之外,其实还有巧珍跟他之间的文化思想上差距,刘巧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而高加林是高中毕业,高加林希望自己的伴侣能跟自己谈文学,一块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而不是跟自己说村庄的井修好了、老母猪生了十二个猪娃等这些乏味的事。 最后,我记得路遥在书中的写过这么一段,“当然,作为年轻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

真情传递寻师道,精彩人生出新招

真情传递寻师道,精彩人生出新招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热情的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是我享受到了乐趣。”我在班主任岗位上已经工作第七年了,作为一位青年教师,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我认为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教学都只有走入学生的心灵,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我时时刻刻一位书生这句话勉励自己,同时我也踏上了寻师的道路。 如果说我们年级组是一台机器,那每一位老师就是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零件。老教师身先士卒,对工作任劳任怨,在他们的引领下,全体教师都能够站在集体的立场上不谋私利,工作上不抱怨,不藏私。从年级组长到全体教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事集体商量,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大家坦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去年9月,我们初二参加州大庆活动,白天上课,晚上带学生到州体育馆训练,最长时间班主任和学生在州体育馆呆四个多小时,第二天还要上班,其实心中怨声载道,但看见最年长的班主任王英利老师按时与学生训练,大家的浮躁心就宁静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组年轻教师们都努力向他们看齐。老教师常常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我们谆谆教诲:每听完一节课他们都在听课本上写的密密麻麻,从教学设计到语言表达,从课堂氛围到對学生的评价体系,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中肯的评价和建议,让年轻教师们受益匪浅。 记得在三月份时,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总觉得很累,什么事也打不起精神,平常做的事情就是觉得履行任务般,缺少了以往的热情,自己也特别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自己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但收效不明显。有一天我带的另一个班刚好要去参观科技馆,那天我只有一节课,而王英利老师有三个班的课,我想,刚好课少,去听听王老师的课,学习学习她上课的方法。当时我坐在学生中间看到王老师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充满激情的给孩子们上课时,这种长久以来带着三个班,而且上课依然激情四射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我的内心,当时感觉有一股力量由心底而蔓延到全身的各个细胞。我想一位退休的老教师连续一个月带三个班都如此有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教师的我,绝不能像之前一样浑浑噩噩。这哪是听了一节数学课,而是听了一节人生之课。老教师们的带班经验也相当的丰富,平时上课班里发现问题,总能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并为班主任老师出谋划策;平时年轻老师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老教师们热情地与其倾心交流,帮助年轻教师走出困惑。正是在老教师们这种只为集体、不计个人名利精神感染下,我们组每位教师才更加兢兢业业。而我也在这样集体中寻到了自己的“师”。 与此同时,我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首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与时俱进,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工作。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经常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再三推敲;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从不放弃对每篇教学设计的仔细思考;为了让学生喜爱数学课,每个夜晚都会毫不吝啬地“挑灯夜战”,只为能想出一个能吸引学生的新花招。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亲其师而信其道 “爱”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个“爱”字,点出了教师最高尚的品质,也道出了教育至高无上的境界。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为了他们今天的成长,为了他们今后长足的发展。教师上课不能只在课堂上,否则,教育的效果就会随着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在学生的心中,要在学生心中萌芽开花,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每一堂课的要求,都是把知识的传授、水平的培养、智能的发展、思想情操的陶冶融为一体。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高度。“爱”就是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爱让教师走进孩子的心里,也让孩子爱教师、信教师、学教师。只有师生情感互通,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才能情通则理达,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使一些学生因为仰慕其魅力而喜欢其教授的课程,以后就从“爱”科学变为“迷”科学甚至“痴”科学,进而终身从事这个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杰出的成就。所以,一位受学生敬重的好教师,永远是学生心中的人生路标,引领学生一生健康成长。 师爱是一种母爱,但又超越母爱。人们常把师爱比作母爱,其实师爱既要有母爱那颗真诚、炽热的心,更要有超出母爱的科学和理性。师爱是全面的,不但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更要关心学生知识、水平、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但要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更要对学业和身心等方面遇到障碍的群体赋予特别的爱和关心。师爱是包容的,既要鼓励学生的成长进步,也要包容学生的调皮、幼稚和暂时的落后。师爱也是严格的,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地袒护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为人和做事严格要求、精心辅导、循循善诱,同样也是对学生的爱。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所以,我们要学会爱我们的学生。学会俯下身子看学生。俯下身子,仰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心中的形象变得高大,有了这种感觉,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很多优点,对学生肯定、鼓励就会发自内心,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体会到真诚的关爱。

读我的人生感悟有感4篇

读我的人生感悟有感4篇 读我的人生感悟有感1 20xx年7月11日早晨9点,着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先生是着名的北大三才子之一,是我国着名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家,同时也是散文家,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奇特与坎坷。早就与他相识,是在初中,那时的我,拿着他的《季羡林谈写作》,学着写作文,给我很多写作上的指导。现如今,一代国学大师辞世,我不禁又拿起了他的《我的人生感悟》,去感悟他的人生,领悟他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感悟》一书将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文章以汇集整理,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季羡林先生从农民之子成长为学界泰斗的传奇人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真情,字字都流露出匠心,读来感人肺腑。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历练成一种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他经常从细微之处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评析、判断现实生活细节中的是与非,其所用之笔是如此的轻快准确,如此的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实事求是的判断使他能以一个普通人难以觉察到的角度去审视现实中的细部,使人们通过他的智慧之笔发现生活之美,触摸鲜活的灵魂。身为智者的季先生在当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况下,敢为天下先,于默默无闻中,用如椽之笔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从中透出的使人驻足观望、凝神思考的圣洁之光,毫无折

射地射入人们的心田。 书中《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让我感动的文章。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如此成功的学术大师,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在书中写到“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整篇文章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乡愁。他用平铺直叙的笔调通过描写童年家乡清贫的生活,写出了回忆思念母亲的真情,虽然没有对母亲大喜大悲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蚀到我的内心,看了让我心碎落泪。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处说的态度。这本册子谈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谈过,但没有一本书谈得这么简单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真正的谈出来的,就像你的爷爷在和你聊天一样,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冠冕堂皇,没有自以为是。师者之风,循循善诱。 《我的人生感悟》有不少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来颇似老人的谆谆教诲,不温不火,一派仁者风范,因此又可说是仁者的散文。仁者似的评价对季先生而言颇为恰当。他的散文具有“老生派”性格化散文的特点,虽处尘世,但充满了宁静、淡泊、肃穆、安详的气氛。散文中既没有显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激动情怀,只有光风霁月般的温柔,在温文尔雅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与率直。他竭力以一颗对生活无比虔诚的心在当下环境中去寻觅那些被时间、世俗磨损而且遮蔽了的生命美感和生活诗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历史的瞬间所呈现的彩虹之美,这种宽广的胸怀,超脱的精神,铸就了仁者的大仁大义,一派长者之风。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虽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小小悲欢,作为读者

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 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一定要学会一样东西,叫做师道尊严。明(明白)师难求,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是非常难的,要有很高的道德学问,要清楚身上的责任。老师是有责任的,别人叫你一声老师,我们教一个孩子,教对了,是有功劳的,教错了呢?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学问,把孩子教坏了,会怎么样呢? 大家知道地狱里还有一个十九层,听说过吗?那是给谁准备的?这个第十九层地狱是给老师准备的!所以老师教育学生,明师一指,地动山摇,老师的重要是“亲恩难报,师恩再造”,“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做老师的,要明白师承三义:第一,要有足够的道德学问去传承给别人,所以要好好学习;第二,要承诺能够教好学生,要有所承诺,不能随便乱教;第三,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教好,要承担责任,这个后果是我们老师来承担。我们老师因为没有这种师承的概念,师道失传,中国文化讲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其中恰恰就是少了第六伦,师生关系。现在我们要恢复师道尊严,需要我们老师明白责任,真正做到有学问,有道德修养。 现在我们顺便讲一下《易经》的一个卦,井卦,给大家看看《易经》是怎么讲做老师的。井卦,井,大家看这个字,它就是四面八方的意思,有八个方向。井有四德:第一,井水是养人的,对不对,井水是给人喝的,所以有养育之德;第二,井是很谦虚的,它只在一半的水平上,水永远不会满出,所以教育一个人不要骄傲自满,就是要

学习井的谦虚之德,不要满出。第三,井的位置一旦定在这里,它是一辈子定在这里,永生永世都不会改变,所以有坚贞之德。第四,井水非常好喝,很甜,有甘甜之德。 那么我们来检讨自己,我们哪个老师具有这些品德?我们是不是以养育万民为己任?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到虚怀若谷?我们是不是能够坚贞不变?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努力的工作。我们讲出的课是不是那么甜美,让人听了很有味道?是不是甘甜的?假设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不就是圣贤吗? 所以我们要学习井。我们从井里引申出一个词:奉献。什么叫奉献?我们老师现在讲“奉献”经常用一句诗来表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台下听众和赖老师一起说)这是不是我们老师的奉献?对不对?这种奉献前面要加三个字,叫做“自杀式奉献”。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是不是自杀?春蚕死掉了,蜡炬烧干了,是不是自杀? 一个人真正的奉献,应该学井的奉献。井水,我们去打井,打完以后,还有没有水啊?(观众:有。)再打一桶还有没有水啊?(观众:有。)它是源源不断地奉献,不断地奉献,而自己不会干涸,自身不会受到伤害,这才是真奉献。 可是这个方面我们社会有个错误的观念,我们希望你奉献之后就要死掉。一个人去河里游泳,看到别人在水里快淹死了,他就去救,如果这个人很会游泳,他把人救了以后,自己没有死,请问有没有新闻媒体会去追踪报道?(观众:没有。)不会有的,一定要这个人死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亲其师而信其道 王策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学论学科重要奠基人,他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部前身)从事教育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术研究成就斐然,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1953年,王策三先生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他一直主讲教育学、教学论等本科课程,聆听过先生教诲的学生可谓成百上千。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领衔培养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在教育学原理专业招收教学论方向博士生,1999年退休,前后培养研究生约30人。我198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过先生主讲的本科生课程“教学论专题”;1989—1995年,我在先生门下攻读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为学、为人方面得到先生的全面教导,受益终身。回想30多年来追随先生求学的点点滴滴,千言万语,不知如何诉说,想来想去,还是借用《学记》“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来表达我对先生的追忆之心。一先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先生所带的研究生都很尊重他,感恩他,毕业后一直与先生来往较多,即使在中央或部委机关工作的同门,也很高兴能抽空探望先生,向先生问安和请教。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师父带徒弟式的,大家与先生的感情都很深厚。众多本科同学在毕业后也一直与先生往来密切,比如20世纪50年代毕业的刘硕老师,长期以来与先生谈学论道,情真意切,还合作出版了《基础教育改革论》,堪称一段师生交往的佳话。众多教育界同行专家同样对先生身怀感激敬佩之情,这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一种深切感受。记得一次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耿申老师一起下校闲聊时,耿老师问我:“本陆,你的导师是哪位先生?”我回答说:“是王策三老师。”耿老师立马兴奋地说:“是王先生啊!他是真正令人敬佩的学者。”多年来,我在全国各地讲学交流,经常会沾先生的光,同行朋友会因我是先生的弟子而增进彼此的信任与亲近,在介绍我的身份时,大家也会特别强调我是“德高望重的王策三先生的弟子”。可以说,同行朋友对先生怀有一份真诚的敬重敬仰之情,我们作为先生的弟子,也因此分享了一份光环和情谊。会增师兄说先生爱生如子,这道出同门兄弟姐妹的共

《师说》读后感_心得体会

《师说》读后感 时光如流水,许多事情已辨不清最初的痕迹,不知不觉,就在跌跌宕宕中一头陷入灌输教育的泥淖。无比怀念大学公寓旁那一弯清浅的荷塘,那一排暮鸟投林的榕树,那一片萤火虫点亮的夜的星光,那是记忆里无数次栖止的地方。纵使当时的我颗粒嫩翠尚未饱满,却一直保持着甜美的微笑和向上的姿态。曾几何时,我感觉自己恰似一粒秋后漏收的黄豆,猛地撑开肚皮的我好奇外面的世界,却不知已经不得一场细雨,一头烈日,一夜冷风。 那时候,我以为走上讲台的我能将学习的教育理论演绎得淋漓尽致;那时候,我以为我能绘声绘色,带领孩子们驰骋知识的碧空;那时候,我以为在我的三尺讲台上可以自由的与孩子们分享星辰月牙和出走的安娜……而有一段时间,很长一段时间,我却是用“就你跟大家不一样”来扼杀个性;用“养你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来扼杀自尊;用“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来扼杀想象力……教学才仅仅两年,我学会了用种种控制,强占孩子们心田里最后一隅自由的园子,而这园子本应是绚丽多彩的。静下来想想这种思维的停滞来自何处?或许始于固步自封,亦或始于经验不足,间或始于自以为是吧。倘若长期下去,它必将成为我专业发展的瓶颈。心急如焚的我,着实不知如何面对教学这门深奥的艺术。 闲暇之余,重拾韩愈的《师说》,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样是这短短九个字,和学生时期的感受已

是天壤之别。它在警示着我作为教师的职责,在三尺讲台上教师应有至理的拿捏,更应有师道尊严的自我守护。教师的第一任务应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这九个字敲击了我沉睡已久的心灵,为师者,贵有道,更贵传道!瞬间,我感觉重获了一种自以为永远不会再来的幸福。 新学期伊始,我为能有一种不同的方式面对开学第一课,特意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我希望教学路上,不是逼着孩子们掌握几点干枯的知识,而是引导孩子们如何学习的同时能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道理;我渴望用我的科学课去开垦学生心田里独立自由的一方乐园,而不是用一些言语去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回想起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这样一个实验:我取出一个烧杯,往烧杯中注入了20ml的清水,说:“这是常态下的水,也叫液态水,如果把它倒入一条小溪里,它会怎么样呢?”一个孩子说:“它能流入大河,然后和许多水一起奔流着涌进大海。”“现在我把这个装水的烧杯放进冰柜中,他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全班异口同声说:“会结成冰。”我安排组长把实验台上装水的烧杯放进冰柜中,五分钟后取出烧杯发现水结成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我给两分钟让孩子们去玩冰块,他们甚是高兴。“结冰的水也叫固态水,谁能告诉我固态水和液态水有什么区别吗?”孩子们都举起了手,那眼神告诉我他们很想回答。我请了一位同学,他说“冰块的温度要低,而且它不能流动。”我说:“是的,0℃以下,这些水就成了冰,它就不能动了,诸如南极极地的一些冰,他们呆在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读路遥的《人生》有感,欢迎阅读。 篇一: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

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

师道人生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 学习的动机和快乐: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不是文章本身的哲理:“孩子之所以厌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喜欢控制他,父母和老师太喜欢使用口头奖励,物质奖惩等外部因素控制孩子了,而不去想方法增强的内在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在乎外部的评价。”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利用外部动机?我又思考:我们有多少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什么我们都希 望快乐的成长,可事实不是这样,是谁偷走我们的快乐?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