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不应该用行政手段限制电视娱乐

应不应该用行政手段限制电视娱乐

应不应该用行政手段限制电视娱乐
应不应该用行政手段限制电视娱乐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工商局的检查,税务的查税,政府的命令等等。

行政职能,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所应发挥的功能。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立法、司法和行政职能。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表现形式,受其他职能制约,并影响其他职能。

限制局限在范围内。

行政手段的特点:

1、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2、强制性。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3、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是按行政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约束力。

4、具体性。一定的行政命令、指示只在特定时间对特定对象起作用。

5、非经济利益性。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经济利益关系,而是一种无偿的行政统辖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利害关系的纽带。

6、封闭性。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以行政区划和行政系统的条块为基础实施,具有系统的内化约束力,因而产生封闭性。

宏观调控是市场竞争的条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由主义经济,它内在地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通过对市场运行进行调控,可以克服市场波动和大起大落,保证经济运行稳定,而市场主体也只有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才能进行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宏观调控还对市场竞争范围及竞争目标进行调控,规定在哪些范围可以竞争,哪些范围不允许市场竞争,那些竞争是无所谓的、无益的,哪些是必要的、要加以鼓励的。此外,由于市场主体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私利主体,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市场主体竞争的不自由,而这些问题是市场竞争自身无法解决的,宏观调控的实施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实质正义。

文化职能是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文化政策加以实现的,其核心在于政府通过对文化事业的的管理,维护和弘扬一种意识形态,用以说明和论证统治与治理的合法性。政府的文化职能还包括在全社会支持、鼓励、引导和提倡反映人类进步文明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如进取精神、社会责任感、自尊自爱等)、伦理道德(如公共道德等)、行为模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防止和制止那些不健康的、有害于社会公共环境氛围的劣性文化现象的出现和蔓延,净化社会空气,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电视节目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背后作引导,不明白其传播主旨是什么,选取的题材立意不远,最终会“告知”大众一些错误的认识,传播一种不正确的导向,从而带来一些隐形的社会问题,不利于整个社会健康、良性地发展。

从语言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性格,从电视节目看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不仅如此,电视节目还可以传达一种精神上的导向,引导受众的精神状态,这是因为节目首先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在其范围内可以产生传播功效。

立意不远,传达错误导向

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如果长期浸淫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首先就会觉得“成功”容易得到,只要参加这样的节目并且成为优胜者,那么风光豪华的生活触手可及,导致他们难免会幻想通过这类节目不劳而获,而忽略了在现实中成功的都要有踏实的学习和辛勤的付出。当这类节目在浮躁的给出一夜成名的模板时,人们的心态也会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2]其他一些赤裸裸的有关金钱的游戏节目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类问题。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曾明确表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出现明显的变化,选择范围大大扩展,消费能力增强,鉴赏水平提高,广电改革就是要制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类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山寨”节目泛滥,创意不足

格调不高、媚俗味过重

湖南台火爆的《超级女声》,人们最爱看的是海选现场的片段,因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在上面出丑,红衣教主黄薪因此成名;“人们抱着复杂的心态观看节目……,万人空巷共赏少女出洋相的‘超级女声’,宣告了跨媒体时代关于“平等沟通”神话的终结,不知情的表演者们被暴露在与他们的梦想无关的目光之下,成为新世纪‘喜剧暴力’的牺牲品”。[4] 台湾如今当红的节目《康熙来了》,以女主持人小S捉弄来宾为大卖点;于她无聊透顶的先锋姿态恰好击中了当今青少年价值观的痒处。

全国政协委员姜昆为此发表感慨:“明星在台上打打闹闹,或者问答一些无聊的问题,希望靠出丑来博人一笑。面对这样的电视娱乐节目,你还乐得起来吗?”他呼吁:有关部门应当规范电视娱乐节目,促使其提高文化品味、文化含量,对公众的欣赏趣味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娱乐节目令人愉悦的方式使人受到启迪的节目,能让人在娱乐中学到东西,才能成为一台真正为大众所喜爱的优秀娱乐节目。就算是比较严肃的节目,它能让你懂得人生哲理,为你点亮心中明灯,使你豁然开朗,难道你能不高兴吗?中国的电视人,是不是也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定义一下娱乐节目,使我们的娱乐节目更有可品味性,更有嚼头,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娱乐精神?

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起步较晚,

名的节目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这两个节目带领了中国的电视节目走向丰富多彩的一面。

1999年6月中旬,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在北京顺义召开的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国省级电视台办娱乐节目的有33家,地市级电视台开办娱乐节目的有42家,之后又有32家电视台开办或引进了娱乐节目。1999年1月20日北京有线电视台开播的《欢乐总动员》,被全国近40个城市的电视台引进播出,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快乐”、“欢乐”热。但是这股热潮并没能继续持续下去,随着一批批克隆节目的出现,“快乐”“欢乐”充斥各个荧屏,观众开始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纯娱乐”节目感到腻烦,收视率在大幅下滑。

。《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6:00至24:00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23:30必须有两档以上自办新闻类节目,每档新闻节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据悉,从9月1日起,各频道已开始陆续推出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每晚19:30-22:00,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19:30-22:00播出的上述类型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

广电总局针对的是上星卫视,并不包括央视和不上星的地方台,因央视三套是专门的综艺频道,所以播出娱乐节目是正常的。但省级卫视要以新闻立台,娱乐节目过多,会影响新闻立台的原则。

上星频道含义

电视台把播出的节目上传,通过卫星转发的频道,即卫星频道。用卫星天线(锅)接收的节目即卫视节目。有限公司把卫视节目通过线路传到千家万户,就成了有线电视。

浅谈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电视娱乐化的兴起和现状 (2) 二、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2) 三、电视节目娱乐化要有“度” (3) 四、如何应对我国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倾向 (4) 主要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 浅谈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08-A-影视班:赵晓鹏 摘要: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各种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的充斥整个电视荧屏,使人们的使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 本论文将从电视节目娱乐化与现状、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娱乐化、及其电视节目娱乐化所应注意的问题、到如何应对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倾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得出了最后的观点即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关键词:电视节目、娱乐化、泛娱乐化、兴起、现状、收视率、低俗化、媒体、舆论 一、电视娱乐化的兴起于现状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到这两年出现的《我爱记歌词》和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及湖南卫视的《我爱记歌词》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带来了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又因其内容雷同、创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逐渐消弱电视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功能。 二、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当代人工作压力大,可以说是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重大原因之一。紧张工作之余,大家都喜欢看一些搞笑、整蛊的节目来调节生活,放松自己。于是,一些媒体就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对电视节目大搞娱乐化,以此来提高收视率。所以最终的电视收视率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命运,因此,作为电视节目的制作者来说,不得不考虑受众市场的需求,没有受众或者受众群小的节目迟早要被淘汰,所以,娱乐化便成为了目前电视节目争夺观众、增强收视率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会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策划角度分析电视栏目制作的泛娱乐化需求——以真人秀节目为例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3) 1 当前电视节目中所呈现的“泛娱乐化”化的现象及危害 (4) 1.1 电视节目中“泛娱乐化”现象 (5) 1.2 “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弊端 (6) 2 迷失在泛娱乐化需求下的真人秀节目生态 (7) 2.1 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8) 2.2 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幕后推手 (10) 3真人秀节目策划的导向思维与底线原则 (11) 3.1 真人秀节目制作者的导向思维 (12) 3.2 真人秀节目策划的底线原则 (13) 4真人秀“泛娱乐化”的应对机制与策略 (14) 4.1 机制层面的呼吁 (15) 4.2 策划层面的解决策略 (16)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摘要 伴随时代的进步,我国电视媒体迅猛发展。在内容生产领域,综艺真人秀节目风生水起,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了不可忽视的“泛娱乐化”现象。音乐选秀类、亲子互动类等等类型节目大量涌入观众视野,在缺少内容创新的前提下,制作手法乏善可陈,如出一辙,很多节目更是片面迎合低级口味,“泛娱乐化”成为电视文化的主潮流。任由这样的萎靡之风占据电视媒体的舞台,必然弱化电视主流媒体的职责与担当,给传媒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从真人秀节目策划角度出发,对“泛娱乐”现象进行集中探讨,进而思考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能早日回到正轨。 关键词:泛娱乐;真人秀;策划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电视节目内容评价体系

电视节目内容评价体系 电视节目内容评价体系由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和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两大系统构成。主观评价指标系统由专家评价、受众评价两方面的指标构成。客观评价系统由收视率评价、投入产出比两方面的构成。 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它给受众提供的是信息和娱乐服务,因此电视节目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复杂的。电视节目具有公益属性和商品属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具体到《秀一天》栏目的节目内容质量评价,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建立起科学的电视节目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在网络上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受众收视前对电视节目的预期将很大程度决定观众对节目的收视程度。如果节目的质量达到或超出目标受众的预期,节目的质量调查结果会很好,反之,节目的质量调查结果很差。受众的节目预期通常和电视台综合实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调查的质量数据应该是电视节目的质量指数,反映的是节目质量的综合状态是处于上升还是下降。 电视节目的高质量意味着高效益、高价值、高附加值,对于一个电视节目来说,有效收视观众人数反映了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和产生的效果,决定了节目播出的价值。但是,电视节目质量仅仅靠收视率来衡量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电视节目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具有引导舆论、倡导主流文化的特殊作用,只靠收视率评价可能会导致节目广告化、媚俗化。而且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地区差异较大,收视率的调查结果还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收视情况。我们应该根据电视台已有的

实际经验,利用社会调查统计的技术,建立一套科学的电视节目质量评价体系。 1. 专家评价 电视台可以邀请相关的学者专家做电视节目的质量顾问,请他们给电视节目打分。专家学者往往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电视节目相对来讲比较关注,他们对节目内容的评价数据是有专业代表性的,对指导节目创新是很有帮助的。被邀请的学者应该有合理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新闻、传播、电视、文化、社会、心理、经济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可以包括与具体节目内容相关的学者专家。专家名单应该灵活调整。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学者专家往往工作忙,需要与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在电视台网站建立节目质量评价系统平台,使特约专家学者在家里通过电话连入网站,及时进行网上节目打分。电视台可以降低费用,通过网络及时通知专家学者关于节目质量评价的相关信息。对专家学者来说,这样也可以减少在住处和电视台之间的往返次数。电视台能够及时得到专家学者的节目质量信息,而且数据可以直接进行计算机处理,减少了录入工作,提高了节目质量评价系统的效率。 2. 观众评价 随着电视节目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电视节目不再一味追求绝对收视率,而是追求对于目标观众的到达率和收视率,所以就会出现一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___06广编:刘妍 一:前言 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电视来娱乐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 目前,电视媒体出现了节目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如泛娱乐、恶搞现象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二:娱乐化浪潮的兴起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 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

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 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 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 三: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 虽然现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 满足了广大观众娱乐消遣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又因其面孔的雷同、创 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饱受争议。尤其商业化的今天,一味的追求收视率以及 广告效益,电视娱乐节目逐渐成为了“愚乐”节目。节目内容夹杂着*、嘲弄等一些 低俗下流的东西。尽管这些节目常备受争议,大众媒体对此褒贬不一,但似乎越是低 俗的节目收视率越高,似乎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纯娱乐消遣以及放纵发泄的需要,因 而造成了低俗化的现象开始风靡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然而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正 大综艺》那样自然愉快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无底线的游戏,泛泛的节目流程 与主持人过分夸张 的互动串畅这些不禁让人深思——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 (1),我国媒体市场化竞争导致媒体追求收视率是导致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之一。随着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相继展开,由最开始的抢线索、抢新闻,到现在以各种娱乐化方式吸引受众眼球,收视率已经成为了衡量媒体成 功与否的唯一因素,竞争固然是好事,娱乐也不算坏事,但是以各种不健康甚至是刺激、黄色、暴力的节目吸引受众观看就不是好事了。 (2)我国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催化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产生。在国外,多元的市 场盈利模式使他们的电视节目大多健康积极,而在我国,单一的盈利模式使媒体不得 不使媒体人花更多的精力去拉广告拉赞助,导致的后果不言而喻。。据悉,一个每天 节目播放量10至15小时的电视频道,全年运行少说也得两到三千万。钱从哪里来? 绝大多数频道都没有拍摄、发行电视剧的能力,惟一的筹资渠道是广告收入。而在

浅析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成因

浅析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表现和成因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在这里,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所谓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就是泛指在电视传播过程中,节目定位、主持人形象以及节目类型等要素的选择,都是为围绕受众的感官刺激需求而展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娱乐应该给予人健康的感性愉悦的真实目的。就我国现有电视媒体而言,电视娱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综艺娱乐节目中大肆发展,二是逐渐蔓延到其他类型节目中。从文化咨询到访谈节目娱乐化,从文艺节目娱乐化到科技节目娱乐化,甚至发展到最严肃的新闻也开始娱乐化包装。电视娱乐化的高收视率决定了其在节目中的主流地位。中国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被娱乐主宰的狂欢时代。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和问题有: (一)内容庸俗化、文化内涵弱化、格调不髙、低俗媚俗 过度娱乐化的编排者刻意排斥高雅文化,用粗俗露骨的语言以及动作去编排录制节目,其目的明显是为了博得眼球、提高节目收视率。例如与性有关的话题也在电视节目中层出不穷,黄色笑话、具有隐含性的性词语频出。2003年被叫停的湖南娱乐频道的天气播报节目《星气象》,由着艳装的“星姐”躺在沙发上主持,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色情报天气”的争论。 (二)感知肤浅化、立意和主旨导向错误 娱乐节目不同于一般严肃性的新闻节目,只需给观众带来感性层次上的浅表性认识与思考即可,因此为了迎合各个层次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它允许一定程度的肤浅化。作为公共媒体,其节目内容的传播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其选择传播的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呈现,而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指引,可以称之为一种对观众认知的影响。因此,高雅的娱乐文化不仅影响媒体自己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中国的电视传媒在娱乐化的节目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通病,就是娱乐内容传播的肤浅化。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某些相亲类选秀节目出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等拜金言论及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观念在荧屏上堂而皇之的宣扬。由此暴露出来的泛娱乐化语境下电视文化生态的困境,还是应当引起媒体对于媒体责任、媒体伦理的警觉和反思。 (三)形式雷同化、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 娱乐节目作为一种可供人们消遣的节目,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在日渐增强的压力环境中得到有效的释放。但是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大多都是抄袭他者的仿制品,没有太多的创意,不仅不能使观众缓解自身的压力,反而还带给人压抑的感觉。就当前国内的娱乐节目来说,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层出不穷,一旦某种娱乐化节目以高收视率打开市场,紧接着就会有许多相类似的节目群起而效之。有学者总结了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模仿路径:“北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国内某

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

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陈思如 引言:电视节目研发创新是电视市场主体进行原创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主要体现在资金、人力资本投入和消化吸收应用等方面。但整体来看,目前国内电视节目的研发很不理想,整个电视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国电视节目的研发比较零散,一般是停留在举行专家座谈会、论证会或创意策划的层面,而真正投入一大笔资金、建立创新机制用于内容研发的情况不很普遍。近几年来,不少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成立了名目不一的研发部门,但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搜集汇总国外最新节目的层次上,实质性的创新开发工作远没有展开。激烈的收视率竞争和盲目的节目改版跟风导致不少电视机构存在着短视的倾向和态度,无心考虑建立长远持续的创新体系,电视台内部又大都不具备创新激励机制,造成原创动力缺乏。国内电视媒体的节目创新能力呈现出整体贫弱的“亚健康”状态,节目生产克隆成风、简单复制、拙劣模仿,已然成为恶性循环。 一、国内电视节目创新力现状 1. 电视节目创新的“亚健康”状态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0%的省(市)级电视台成立了研发部门,其中75%的研发部门直属台领导管理。这似乎给我们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不可否认,当前国内电视媒体的创新能力仍然整体上呈现出“亚健康”状态,克隆成风、简单复制、拙劣模仿似已成业界的惯性反应,许多电视台的研发部门没有固定或比例合理的研发投入,甚至没有应有的编制,有被边缘化、虚置化之虞。绝大多数电视台在走投入低、产出高、见效快、风险小的“模仿创新”之路,而纯粹的自主创新实属凤毛麟角。模仿创新固然可以大大减少研发成本,不必或者最少地承担新产品的试错与新市场培育的风险,在中国电视市场化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过渡意义和可操作性。但长此以往,不利于电视媒体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进而导致市场对创新者的激励机制失效,以致电视节目创新能力的贫弱乃至衰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被誉为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的中国传媒市场,已有国际传媒巨头不断尝试曲线型的实际进入,要应对狼来了的巨大挑战,必须苦练内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电视媒体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精神的缺乏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律动的敏锐反映和挖掘不够。在电视节目创新的过程中,双眼紧盯欧美,一心只想往外求得真经的做法,未免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2. 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 根据一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创新系统的建设没有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在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中也未形成共识。“容忍失败”这一环节的缺失,成为阻挡有效创新、持续创新的思想障碍。蒂姆·安姆勒认为:“尽管适当的文化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创新,但是没有适当的文化,创新就必然会受到阻碍。”良好的媒体创新文化可以激励、保护、支持电视节目创新者的活动。允许挫折、宽容失败应当成为鼓励创新的同义词。只有培植一个适合于创新的土壤,创意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不可否认,业界管理者在鼓励创新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各种高级别的培训、观摩、交流,高额的创新奖励,先进的创新机制,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在我们看来,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电视媒体,做好了大刀阔斧创新应变抢夺空中阵地的准备,却没有接受失败、容忍失败的心理准备。而容忍失败与创新奖励均是保证有效创新、持续创新的前提,缺一不可。因为不能容忍失败,无形中给人们戴上了“紧箍咒”,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模式、动向与思考 [摘要]:电视节目评估作为一种效果评估机制,更作为一种激励和导向机制,一直为广电管理高层、电视业界学界和社会舆论所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电视节目评估的概念和评估模式进行界定和归纳,比较各电视台的评估体系异同,分析央视改进其综合评估体系的新动向,并就如何强化社会效益因素在评估体系中的作用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世纪伊始,为适应我国电视业市场转型持续深入的要求,各级电视台陆续推出一系列新的管理机制,试图与纳入了收视率因素的新的市场游戏规则相适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确切地说,是多指标、综合性的节目效果评估体系。 建构这种综合性评估体系背后的逻辑是,作为社会主义体制而非商业体制下的电视台,我们要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评估体系中,除了要有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收视率指标外,还要有若干能够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参与其中。就此而言,节目综合评估体系既是一种效果评估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更是一种导向机制。 如今,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传统电视不断遭遇新媒体的冲击,电子荧屏传播开始向数字视频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传统电视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压力下各种盲目追求收视率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发生样本户被污染事件。新媒介时代,如何在坚持“两个效益”并重的前提下,强调社会效益因素在节目评估中的作用,进行评估体系的调整和改进,适应观众需求,实现电视传播在传播方式、价值导向、经营意识、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成为摆在电视人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以下本文对我国电视界目前电视评估的概念和模式进行界定和概括,分析发展动向,并就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电视节目评估:概念与模式 我国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相对成熟的模式,并真正应用于节目评估实践。 1、节目评估与评估体系 节目评估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节目质量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对节目传播效果进行评估。通常,节目效果评估又分为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播前评估属于预馈性的,并非是对已然态的传播效果的评估,只是一种预估;播后评估则属于反馈性的,主要针对实然态的传播效果而言。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都有可能涉及对节目质量(或价值)因素的评估,这可以视为是对节目效果中致效因素的评估,而非是对实际效果的直接评估。目前各电视台所努力建构的评估体系,基本属于播后效果评估这一类。 就此而言,所谓节目效果评估,主要是指电视台为提高节目质量、传播效果和经管效率,按照一定的原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分析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分析 近年来,随着美国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等优秀海外科教电视节目的引入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一批优秀栏目的播出,科教节目日益成为我国电视收视中的一大亮点。所谓科教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就是借鉴故事片等其他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细致考察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在当前社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思考其利弊得失,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和电视媒介的良性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的主要表现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主要表现为选材的娱乐化、叙述的故事化和制作的趣味化。 (一)选材的娱乐化 所谓选材的娱乐化,是指把受众的需求作为确定科教节目内容的根据,重视对受众的年龄层次、区域环境、文化背景、收视情趣和生活状况等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受众对科教节目的需求,从而确定节目内容。美国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科教片,在节目内容上追求的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教育与娱乐并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栏目的制片人也着重强调电视具有消遣和娱乐等重要功能,反对节目将科学知识硬邦邦地、专业地展示。有人对《探索·发现》2001年7月9日到2003年12月31日的选题作了统计,发现满足观众猎奇心态的历史和考古题材的科教片竟然占了3/4,而且在不少作品中野史突出渲染,如《承德避暑山庄》系列片中,对慈禧偷听咸丰遗诏和有关嘉庆帝传位的“谲匣”的传说就花费了大量笔墨。 (二)叙述的故事化 现在科教节目的叙事经常采取悬念、铺垫、揭秘等方法,实现对已知领域的重新发现与对未知领域的追问。 《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考古中国之河姆渡文明之谜》一片,由1973年夏天河姆渡村的村民施工时发现可疑碎石开篇,铺设悬念;随后讲述考古人员在逐层的挖掘中相继发现墓葬、陶片、石器等物,再设悬念;之后进一步对混在泥土中的褐色颗粒提出疑问,发展悬念;再通过挖掘出的大量稻谷和骨制农具以及对“干栏式建筑”的复原证实,得出结论,揭示悬念。这些节目以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以具有戏剧性情节冲突的故事激起观众的求知欲,追问与揭秘结合,节奏紧凑,持续吸引观众。同时辅以沉稳、冷静、自然、细腻的叙事风格,深刻且生动,配以音乐的烘托,让观众情感专注地看完全片,并享受着知识的乐趣,大大增强了可视性。 (三)制作的趣味化 为了使故事在讲述时显得生动,科教节目在制作时往往会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视觉效果,如资料展示、人物访谈、真实再现、视频特技等。

影视项目策划及评估体系研究

影视项目策划及评估体系研究 ●项目策划与项目评估 影视项目,包括栏目,活动,电视剧,电影等 项目策划,主体是创作者。、 项目评估:其主体包括创作者,专家,经营者,投资者 项目策划与评估都是以项目的价值为基准进行判断的,包括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所追寻的目标和判断的主要标准。 本课主要以电视剧和栏目为主要对象。 ●项目策划和评估都是以对项目价值的分析和判断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无 论对策划者和评估者来说,都是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 然而什么才是有价值的项目?怎样才能策划出有价值的项目? 影视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评估和判断很困难,它是一种智慧产品,它的价值需要我们去发掘,作为经营者和管理者,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同时,好的产品都是策划出来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案例一:《超女》与《梦想中国》的对比分析 案例二:《士兵突击》 案例三:《暗算》 ●怎么样策划和评估影视项目,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 案例四:大连台曾经想做的一个栏目《星光大道》 案例五:中央七频道关于农民工真人秀节目的策划 ●影视项目的策划目标和评估标准

作为产品,项目的目标及评估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即生产出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所以市场需求永远是项目策划和评估的共同标准。 ●影视项目市场的两种涵义 一为观众的需求市场,二为营销市场,二者有关系,又有区别。前者要把握住观众审美需求,后者则取决于项目的赢利模式,但无论如何,生产出观众喜欢的有收视率的产品,总是影视项目运作所追求的目标。 以电视剧为例。 ●怎样把握观众的审美需求? 有人认为,观众的需求是不可捉摸,市场就是人心,人心是没有办法把握的,因而项目的好坏很难判断,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把握,没有规律可循。 ●要把握观众的审美需求,应该先了解影视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观众为什么要 看电视?它有什么功能?它从哪些方面或从哪个层次上满足观众的需求? 所有影视项目的策划和评估其实都是从这样简单的一个问题开始的,即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有什么价值?就电视剧而言,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拍这个戏?观众为什么会看这个戏?这是所有策划和评估的核心,从这个问题开始,解答了这些问题,就意味着策划的完成。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是从根本的问题谈起,即影视对人类而言有什么功能及 价值?观众对它有哪些诉求?影视又是怎样满足了观众的哪些诉求?这也涉及到我们工作意义和价值 影视剧的功能:造梦,满足观众的寻梦功能,艺术为什么高于生活? 纪实,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同步记录生活或复制生活 教化,受教育,挖掘生活的意义

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一)

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一) 摘要]应该说,电视剧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等等方面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而要实现电视剧的这些使命。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在创作中注入鲜明、正确的价值主张。目前,国产电视剧过度媚俗的娱乐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文章针对电视剧的娱乐化现象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电视剧;娱乐化;思考 一、早期电视剧的宣传和传播特征 电视剧,顾名思义是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剧,它最先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是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它几乎与中国电视即“北京电视台”的(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同时诞生,即1958年5月1日。1958年正是全国高呼“大跃进”口号的时候,由于“大跃进”鼓吹“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当时,配合党中央大力宣传的“节约粮食”、“共度难关”的精神,于是有人便在《新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同名小说,写得非常感人,一夜之间就被改编为广播剧;紧接着,又被改编为电视剧,由试播中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仅仅播映20分钟的电视剧,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深深地打动了收看的人们。《一口菜饼子》的剧情是剧中的妹妹吃过饭拿着一块枣丝糕高兴地逗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了妹妹,并由此引出一大段对旧社会悲苦生活的回忆…… 从第一部直播电视剧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尝试用一种戏剧化的形态来阐释国家政策和理念,电视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而是以宣传和传播为主要特征。从1958年至1966年“文革”开始,电视人相继创作了70多部电视剧,其内容大多迎合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主旋律,以教化人们为主导思想的创作理念使得“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成为当时电视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模式,如《邱财康》《刘文学》《焦裕禄》《王杰》等电视报道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兴起。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我国电视剧年产117集,到2003年产电视剧9000多集,且题材之丰富多彩,形式之多种多样,令人耳目一新,应接不暇。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电视剧的功能从宣传和传播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手段。在我国,电视剧娱乐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渴望》的播出。该片一改以往电视剧主题严肃、题材高尚的风格,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走向大众,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掀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娱乐化浪潮,中国电视剧也从此正式转向了以娱乐化为主的道路。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如下: (一)电视剧的武侠魔幻化 电脑动画发扬光大,造型技术万象更新,这二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促成了国产武侠剧发生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空前革命;于是好人变神仙,坏人成妖怪,一边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一边是排山倒海颠倒乾坤;在置自然规律和重力法则于不顾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效果,省略人物个性,从而让武功比拼变成了妖魔混战,让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视觉大餐”,还是虚有其表。用电脑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再花哨的武打招数、再神奇的特技效果都难以掩盖武侠剧言语乏味的剧情和面目可憎的人物。如之所以制作粗糙场景简陋的83版《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凭的就是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从而让再高超的电脑技术都无法替代。 (二)电视剧的古装现代化

电视栏目分析《档案》

对《档案》栏目形式浅析 北京卫视《档案》节目是一档科教类揭秘性的讲述节目,科教类节目,是中国电视界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说食之无肉,主要是现在电视台都以收视率作为衡量指标,科教节目在收视上乏善可陈,对广告商的吸引力低,对台里来说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说弃之可惜,是指国家有科教兴国的战略,电视台传播这方面的内容责无旁贷,当初各级电视台都靠打科教牌争取播出频率,频道资源,不可能弃置不用或者公然转换。目前各级电视台科教类节目都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可以不计投入,并以“绿色收视率”为借口,躲避“收视风暴”的袭击;经济条件差一点的省级电视台,科教类节目纷纷转型,比如兴办法制类节目、健康咨询类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靠这些节目带动整体收视率。 科教节目要生存,一定要动态的抓住市场需求:观众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产生的焦虑感是市场需求,国家大力提倡造成的社会关注也是市场需求,社会和个人发展遇到困难需要解决也是市场需求。做科技节目,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能躲在象牙塔里以评奖为导向,指望大投入大制作一鸣惊

人;科技节目也是电视产品,既然是产品,就一定要以消费为导向,潜心分析观众的需求,甚至创造需求,才能最终走出困境。 而北京卫视这档《档案》栏目,突破原有的局限,走出了一条独特新颖的电视节目创新道路,将此类节目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大大提升,《档案》栏目内容积极向上,观众关注度高的中外档案故事,是《档案》的选题方向。确定了层层揭密的故事结构样式,吸引观众的兴趣,引发观众猜测“接下来是什么?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此外,该栏目还追求保证高品质的制作手段和严格精细的制作程序,拍摄方式要求参照电影的拍摄方式,严格实行导演责任制。 在现场,一个主持人作为讲述人,在1000平方米的摄影棚内,游走于大屏幕区(30平方米LED)、档案区、幻灯区、16毫米放映区、录音区、沙盘区、中央演示区和景片区。由讲述人运用所有的现场手段,通过翻阅、播放、展示、聆听、演示等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把一个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观众听,展示给观众看。所有的档案材料及影像、声音、图片、三维特技、实物、道具等都在现场产生和发生。《档案》是一个现场讲故事的独幕舞台剧,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细节,勾连现实与历史的时空。 栏目诞生自北京电视台大型电视选拔活动《爱上电视》,在当初激烈的竞争中,因立意出众、题材神秘、可视性强,而过关斩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娱乐文化论文)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多方因素的促成下,“娱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随着“娱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关于“泛娱乐化”的讨论愈加热烈,并且比较集中于大众传媒领域,其中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也是被研究讨论的热点;本文将从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分析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对于社会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关键词】娱乐泛娱乐化电视节目社会功能 一、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表征 近些年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娱乐性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占据了各个电视台栏目内容的很大比重;二是原本严肃性的电视节目在内容、形式、叙述方式、主持风格等各方面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1] 前者的典型代表如以“快乐中国”为口号的湖南卫视,索性定位以娱乐为主打,一边十分注重对“快乐大本营”等老牌综艺娱乐节目的投入和推广,一边又不断推出“天天向上”、“给力星期天”等新生娱乐节目,甚至达到了几乎每晚黄金时段都有一档娱乐节目的程度;“超女”“快男”更是掀起了国内电视选秀的狂潮,成为了近几年电视娱乐的重头戏。后者如“百家讲坛”引发的“讲坛热”,文学经典、传统文化或者其它专业领域的内容经由电视节目娱乐化地传达给观众;新闻类节目也在选材、编排和主持风格上愈显娱乐化,如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重庆卫视的“天天630”等;另外,诸多的法制类、探秘类节目也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化叙述显示出明显的娱乐化特征。总之,从前电视节目的新闻、资讯、教育、娱乐等功能分工呈现出越来越模糊的态势,而愈发倾向“泛娱乐化”。

二、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分析 目前看来,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这样的倾向对社会有怎样的作用,对其受众群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下面将从正反两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一)正向社会功能 1、帮助公众疏通情绪 “娱乐”原本就是电视的主要功能之一,只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电视同其它媒体一样,主要充当着宣传教化的工具,市场化以后,其娱乐的功能才迅速地显现出来。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人对娱乐有着天然的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着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娱乐更是人们在压抑的现实中寻求解脱的一剂良药。[2]近年来虽然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但是从整个社会阶层来看,电视仍然是受众面积最广的媒介。如果人们在度过劳累不堪的一天之后回到家中打开电视看到的仍然是一些冷冰冰的新闻信息或者枯燥的说教,那么,他们压抑的情绪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排解。相反,电视成为人们情绪释放的出口。比如,高中生承受着高考的重压,他们通过周六晚一个多小时的“快乐大本营”得到不错的调节放松,而这样的中学生绝不在少数。 人都有情感传播与心灵交流的需求,电视传媒很大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尤其是娱乐化倾向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极力地揣摩着公众的情感需求、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愿望,对人们的情绪起到了表达、疏通的作用。 2、推进“精英文化”普及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浅析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作者:————————————————————————————————日期: 2

浅析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勾晓斌200940119011 09播主二班 摘要:因为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传媒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媒体逐渐向市场靠拢,新闻市场化,传媒公司化,新闻娱乐化等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的现象。 关键词:新闻报道娱乐化;媒介;受众;受众心理 正文:首先,什么叫新闻娱乐化?到目前我国对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不单单指新闻本身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新闻都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不过是新闻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是片面的。我认为新闻娱乐化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看: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五点重要表现: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为了刺激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在标题上下足功夫,语不惊人誓不休。比如:《家辉艳福不浅》、《赵薇还想吻刘德华》、《家辉艳福不浅》等等。误导与煽情的效果扩大了,

关于我国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关于我国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尼尔·波兹曼曼《娱乐至死》中提出了“娱乐化”,指出电视媒体其强大的娱乐功能成为泛娱乐的最佳载体。面对席卷而来的风,我国媒体亦不能幸免。《超级女声》的“万空巷”到《非诚勿扰》的争议无数电视传媒的“泛娱乐化”已经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面。 电传媒泛娱乐化的具体表 电视传媒泛娱乐,是指在电视传播中的娱乐息超过了一定的“度”形成“泛化”倾向,过度的娱乐息造成电视节目内容媚俗化、品位下、缺乏内涵的传播现。 20世纪80年末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的主流由精文化为主导转向以大众文化为导,电视传媒娱乐化露端倪。20世纪90年中后期,随着媒体运机制的变革,收视率成衡量电视节目价值的直接标,电视娱乐传播风靡时。我国电视传媒的泛娱乐化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视娱乐节目遍地开。随着电视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各电视媒体相继出专门的娱乐频道,全天续不断地为观众提供娱乐信息与务。许多频道的黄金间被娱乐节目占据,观众无选择,人们收看其他节目的时大大缩短,收看娱节目的时间增加。 戏说类节目多。娱乐节目的泛乐化还表现在节目形上的娱乐化,许多正统类型的节如新闻节目、讲授类型的目大多采取戏说的形式如主持人手拿折扇将演播室布置成茶馆的场景在节目中融入说书的感觉,减少节目的庄重感和严肃性。

视新闻内容和语言的娱乐化。在综合新闻资讯节目,娱乐新闻板块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民生新闻栏目中娱乐新闻比重也不断增。一些娱乐资讯节目为了挖新不择手段,为了提收视率而去迎合某些低级味,资讯内容低级无聊。在用语上一些新闻节目的主播为了拉近与观的距离,常常用聊天的语言,充满主观和感情色彩。“飞来横祸”、数千美元”等程度张、内容模糊的词语常出现在新闻节目中,“真有才、“给力”等流行词语也登上了电新闻的视听舞台,这些降低了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和新闻本的可信性。 电视传媒“泛娱乐化的原因探析 从内部素来看,大众娱乐需求的长是产生电视媒介泛娱乐化倾向的要动因,我国电视媒体收视率至的经营理念和电视节跟风效仿成为电视媒介泛娱乐化倾的主要推手。随着我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断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提下,人们就会转向追求精神层的需求。此时,能给大众带来精享受的电视娱乐节目显然很容被人们所接受。在社会节奏快和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下,笑、煽情的电视娱乐节无疑能给人们带去一份轻松心情,这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媒体逐实现了市场化,电视节目商业价值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收视率因此,“收视率至上”成为电视体的经营理念。为了达到提高收视的目的,不少媒体不惜在节目增加低俗化、庸俗化的内容吸引观众,这就促成了电节目的泛娱乐化。另外,国内许多娱节目尚处于初级模仿段,大多数只是具有娱乐节目

电视节目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形态分析及创意建议一、新闻类电视节目形态概述 电视节目形态指的就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它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的电视处理方法。在各种电视节目充斥着观众眼球的今天,无论面对何种收视需求,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收视的竞争,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才能为观众所接受。就目前国际电视市场节目形态而言,大致可分为,新闻信息形态、访谈对话形态、评论类节目形态、综艺娱乐节目形态、记录片节目形态、电视剧等不同的节目形态。 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或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变化,但在电视时代,新闻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得新闻传播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电视新闻节目以鲜活的现场、及时的报道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电视新闻的主要形态分为消息类新闻,包裹式新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 二、《焦点访谈》节目的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于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节目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其结构模式: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演播室主持人引入(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我们小组分析: 1.在新闻事实陈述部分,它往往通过主持人的同期声,采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围绕着这个主题,从多个侧面展开。但是这些问题的局限性比较明显,都不够深入。 比如在12月23日的“快递为何夺人命”一期中,主持人的同期声配的问题是“何为氟乙酸甲酯”;“那么,既然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氟乙酸甲酯这种剧毒液体又是如何得以流入快递路线呢?”“那么为什么化工公司明知违规,还要借用普通快递公司渠道呢?”“事实上,若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