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水内部宏观研究框架,让你彻底搞懂经济机器!

桥水内部宏观研究框架,让你彻底搞懂经济机器!

桥水内部宏观研究框架,让你彻底搞懂经济机器!
桥水内部宏观研究框架,让你彻底搞懂经济机器!

桥水内部宏观研究框架,让你彻底搞懂经济

机器!

导读: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长篇文章,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读完。本文作者是桥水公司创始人雷·达里奥,此文是其最著名的文章之一。作为一篇视角比较独特的宏观经济研究论文,1万多字并不算多,文章干货很多,详细解析了桥水公司的宏观研究方法论,对国内机构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强烈推荐您仔细阅读并收藏。

经济的运行如同机器的运行,而且本质上来说是经济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机器,然而并不总是非常好理解。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经济这台机器是怎么运作的,跟传统的经济学家们描述的不一样,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断并吸收利用。下面跟跟随我描述这座简单的经济机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读完,你会更好的理解经济的运行。

经济如何运行:“基于交易的理解方法”

经济是大量交易的总和,而每个交易都很简单。交易包括买方和卖方,买方支付货币(或者信贷)给卖方以换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大量的买方和卖方交换同一种商品,这就构成了市场,例如:小麦的市场包含了各种持有不同目的的买方和卖方,他们进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种交易的市场便组成了经济。因

此,现实中难以理解看似复杂的经济,其实仅仅是大量的简单的交易组合在一起而已。

对于一个市场(或者对于经济),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货币以及信贷的总额、所卖商品的数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经济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说,既然任何商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等于所有买方花费的支出(total $)除以卖出的总产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预测商品的价格,你只需要预测出总支出($)以及总产量(Q)。然而,每一个市场有都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并且这些买方和卖方交易的动机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买卖动机总是很好理解,这样考虑理解经济就变得不那么困难。可以用下面的一个简单图表来说明。这种解释经济的视角比传统的解释方式要更容易理解,传统的解释视角是基于商品的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弹性。

这种经济框架你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是:支出($)来自两种方式——货币(money)或者信贷(credit)。例如,你到商店去买东西,你可以付钱或者用信贷卡付款。如果你用信贷卡付账,你就创造了延期支付的信贷(只要双方达成一致就可以立即产生信贷,传统的关于货币的流速,名义GDP,绕来绕去,容易让人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若直接付现金,则没有创造信贷。

简单的说就是:不同的市场、不同类型的买方卖方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构成了经济。为了方便,我们把他们分组以便概况经济运行框架:所有经济活动的变

化以及金融市场价格变化都来自:1)货币以及信贷总量的变化(total $)2)所卖产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数量的变化(Q),其中前者($)的变化比后者(Q)的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要大,因为改变货币以及信贷的供应相对其他来说显然要容易得多。

简化分析,把买方分几大类: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包括家庭和企业,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政府部门主要包括:联邦政府(同样花钱在商品或者服务上)和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唯一能够创造货币并且用之于购买金融资产。与商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相比,货币以及信贷更容易由于供求关系而增加或者减少,因此有了经济和价格的周期。

资本体系(The capitalist system)

经济的参与者买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并且支付货币或者信贷。在资本体系里,这种交换是自由发生的,在这个自由的市场中,买卖可以基于各自利益和目的。金融资产的产生和购买(即贷款、投资)称之为“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之所以能够完成资本形成,是因为买卖双方都认为达成的交易对于各自都是有好处的。那些债权人之所以愿意提供货币或者信贷,是基于预期能够收回更多。因此,这个体系良好运行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资本的提供者(投资者/贷款方)以及大量的资本接受者(借款方、权益的卖方),资本的提供方相信他们能够获得多于投入的回报。而中央银行则控制着货币的总量;信贷的多少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但是信贷量可以轻易产生,只需要双方在信贷上达成一致。泡沫的出现,是因为信贷创造多了,难以履行偿还义务,进而导致了泡沫的破灭。

当资本缩减出现,经济也跟着萎缩,因为没有足够的货币和信贷来购买商品。这种缩减的出现常见的形式有两个:衰退(比较常见)和萧条。衰退出现在短期债务周期中(short-term debt cycle),而萧条发生在去杠杆(deleveragings)过程中。衰退很好理解,因为经常发生,大部分人经历过;而萧条相对比较难理解,因为不经常发生,经历得不够。

短期债务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周期产生于:a) 消费支出或者货币和信贷($)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Q)的增长,,导致价格上升。

b) 价格上升促使货币政策紧缩,减少货币以及信贷,这时候衰退就开始了。话句话说,衰退是由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紧缩(往往是为了抵抗通胀)打压了私人部门负责的增加而导致的经济放缓,随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放松,衰退也相应结束。为了终结衰退,中央银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增长和信贷增加,因为低利率可以:)降低偿贷成本。2)减少每月偿付额,从而刺激相关需求。3)由于利率降低,预期现金流折现效应,将抬高产生收入(income-producing)的资产价格,例如股票,债券,房地产,从而产生财富效应,刺激消费支出。

长债务周期:是由于债务增长快于收入以及货币的增长,直到不能再增长为止,因为债务的成本已经走向极端了,典型的是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去杠杆就是降低债务负担(debt/income)的过程.,如何完成去杠杆呢?主要是通过以下组合:1)债务重组,减少还贷2)勒紧裤腰带,减少支出3)财富的重分配4)债务货币化(政府购买债务,增加信贷)。萧条正是去杠杆化过程带来的经济减慢。萧条的发生是由于中央银行不能通过降低货币的成本来对抗私人部门的需求

萎缩以及支出的缩减。在萧条时:1)很多债务人偿还的货币量,比实际承诺的要多。2)通过改变偿贷成本以及刺激信贷增长的货币政策,都不管用。其一: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也就不足以鼓励消费支出和资本行为(产生通缩性萧条deflationary depressions),其二增长的货币会涌向抗通胀资产,而不能增加信贷(产生通胀性萧条inflationary depressions)。萧条的结束一般都是通过央行印钞票大量的货币化债务以及弥补私人部门支出削减产生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萧条是去杠杆的经济缓慢阶段,如果控制的好,去杠杆不一定会引起萧条。(可以参考前期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政府在经济衰退以及萧条时的表现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当下经济运行情况的风向标。例如,在萧条时,央行典型的表现是印钞用以购买大量的金融资产以弥补私人部门信贷的萎缩,在衰退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同时,在萧条时,政府也会消费支出得更多以弥补私人部门消费支出的缩减。

以上两种类型的周期是经济运行框架的两个重要部分,下面更全面的介绍经济运行框架。

经济运行框架:三大驱动力(The three big force)

我认为经济运行驱动力主要来自:

1)生产率的趋势性增长

2)长期债务周期

3)短期债务周期(商业周期)。

如下图:

后面内容主要是解释这三种驱动,主要结合两种周期分析,以及两种周期与

生产率趋势线结合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这三种驱动适用于所有国家的经济,但是这里我们讲的是美国过去100年的例子。如果需要

了解其他国家,可以参考前期两篇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and“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Economically”。

1)生产率的增长

如下图所示,过去100年,每单位资本产生的真实GDP的增长平均保持在

略低于2%左右,并且没有波动太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在增加,致使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上升。在图中可以看出,从长期来看,生产率趋势线波动非常小,即使是在1930s大萧条时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时间会把经济拉回到正轨上来。然而,往细里看,与趋势线的背离波动短期却比较大,比如说,在萧条时期,经济在高峰和低谷相差20%,金融财富的损失超

过50%,股价下降甚至超过80%。对于萧条的起始阶段的持有金融财富的损失比图中的显示的更大,因为财富还有一个转移的过程(政府通过税收等政策财富转移)。

围绕着趋势线的波动不是由于知识的增加或者减少。例如,大萧条的出现不是由于人们忘记了如何有效生产,也不是由于战争和干旱。所有对经济产生噪音的因素都在那,然而经济就是停滞不前。那为什么闲置的工厂不简单的雇佣一些失业者来利用充足的资源,以便拉升经济呢?问题在于这些周期不是由于我们无法控制的事件引起的(比如自然灾害),真是的原因是人的本性以及信贷系统的运作。

背离趋势线的波动最主要是由于信贷的扩张以及收缩,也就是信贷周期:1)长债务周期(50-75年)(the long wave cycles)2)短债务周期(5-8年),又叫商业/市场周期。

债务周期

我们发现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说起周期,特别是长周期的波动,总是皱着眉头产生这样的想:预测经济周期就像是算命。因此,在解释两种债务周期之前,先简单的解释下周期。

周期不过是由按逻辑顺序发生的事件,导致重复出现的形态。在资本经济中,信贷扩张与收缩带动经济周期,并完全可以根据逻辑推理出来。虽然每一次方式和时间未必完全一样,但形态与逻辑都很相似。如果你玩过大富翁游戏(game of Monopoly),你就明白信贷和经济都有周期,一开始玩的时候,大家手里有很多现金,旅馆很少。所以谁拥有的旅馆多,谁赚的钱就多。于是玩家纷纷将现金转换成实物资产,随着越来越多的旅馆被收购,对现金的需求增多,但此时很多玩家现金都很少,于是不得不折价出售手中的旅馆。在这场游戏中,最初实

物资产持有者占优势,玩到后来则是现金为王。高手是那些懂得在实物资产和现金之间保持最佳比例的玩家,不过所谓的最佳比例也在不停变换之中。

现在设想可以改变“大富翁”的游戏规则,允许游戏中的银行接受存款,也可以发放贷款。这样玩家就可以借明天的钱来购置旅馆,也可以存款挣利息,而不是让手中的现金闲置。如果“大富翁”可以这样玩,那就更接近真实的经济运行方式了。相比没有借贷的情况,更多的钱会投入实物资产旅馆,欠款的总量会是实际流通量的很多倍,而依靠贷款成为旅馆拥有者的人现金缺口量更大,周期会显得更加突出。当出现大量提现需求时,银行和存款者会遇到麻烦,而此时往往出现无法拿出现金的情况。基本上,经济和信贷周期就是这么回事。

那么现在我们讨论两种债务周期是如何驱动经济周期的。

经济体系的运行(How the system works)

当经济在产能利用率高时就出现繁荣,换句话说,就是需求能够容纳现有的生产能力。这种情况下,企业盈利状况好,失业率低。但这样的情形持续时间越长,越多的生产力会在信贷的帮助下加入进来。此时需求降低会导致生产利用率降低,企业盈利出现问题,失业率升高。这样的情形持续得如果很长,企业只能通过债务和权益的削减来降低成本。所以,经济繁荣等同于需求好,在信贷为基础的经济中,经济繁荣相当于实际信贷和需求强劲增长。相反,去杠杆等同于实际信贷需求疲软。这与很多人的认识相反,经济出现衰退或萧条并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出现问题,而是需求出现下降。

很多人会说,既然需求变化领先于产能变化,是决定经济走向(繁荣or衰退)的风向标,那如果出现生产利用率下降,盈利不佳,高失业的问题,政府只要刺激需求不就行了。为什么政府不简单的通过刺激需求来解决经济疲软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你就会明白难在哪里。

货币(money)

货币其实就是用来解决你的支付问题。很多人错误的以为任何能用来支付的都是货币,不管是美元支票或者是简单的承诺支付(credit)。当你用签字支票从商店买东西,这是货币吗?其实不是,实质上你还没有完成交易,相反你只是承诺付款,创造了信贷。

美联储带有误导性地将货币定义为M1,M2等的总和,而其实这里定义的货币几乎都是信贷,或者说保证提供货币的承诺,而不是货币本身。比如美国债务总额有50万亿左右,实际流通中的货币只有3万亿而已,那么信贷实际上是货币的15倍左右。问题在于很多人买东西创造出信贷而不去关心他们怎么去偿还信贷以及如何获取信贷能力。因此,实际上货币远远小于实际应该支付的。

信贷(credit)

如上所述,信贷是承诺的支付,可以跟货币一样用来买商品。信贷和货币一样支付起来都很容易,但是与货币支付不同的时,信贷支付,支付行为并没有完成,后续你需要偿还。

有两种方式可以刺激需求:利用信贷或者不用信贷。用信贷刺激需求显然更容易。例如,在没有信贷的经济中,购买商品和服务必须交换同等价值的商品或者服务,因此唯一能够提高自己消费以及经济整体的增长的方式是提高生产能力,这种增长方式必然受到限制,不过同时也会较少出现过度繁荣和极度萧条,生产增长率可以维持在2%左右,波动较小。

然而以信贷为基础的的经济则不一样,以现有资产和未来收入作为抵押就可以获得信贷。这种方式下,信贷和消费显然要快于货币以及收入。为方便理解,举下面一个例子:

我请你为我的办公室刷漆,并承诺未来数月内付酬劳。你的收入和个人净资产增加(我用信用卡支付给你),这样我们的这单交易在我的资产负债表上各多出一项(我欠你的债务以及我的办公司资本的增加)。你可以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也会很高兴,因为他的销售额和资产负债表也得到提高,随后你会将盈利用于消费。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相对于货币和收入,债务、消费支出要更多。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强化的过程。更多的支出带来收入和个人净资产的增长,又反过来提高借贷能力,并鼓励更多的消费支出。所以通常货币扩张是为了支持信贷扩张,因为体系中流通的货币多了,才能更好地偿还贷款,我收购的资产也可以因受到更多货币追逐,而以更高价格出手。所以货币扩张会提高信贷评级和抵押物的价值。

在上述经济环境中,唯一对增长构成障碍的是借贷双方的意愿。当信贷容易获得,且成本低时,才会发生发生借贷和更多的支出。反之则会减少。在短期债

务周期中,央行通过控制信贷成本(利率)来控制私人部门的信贷量,而在长达几十年的长期债务周期中,信贷增长快于收入增长,而超额信贷增长总有限制,届时去杠杆将会出现。

在资本体系中创造信贷最基本面的要求是借贷双方都相信这笔交易对自己有利,因为借方的债务就是贷方的资产,贷方需要相信扣除税率后,根据约定得到的还款能跑赢通胀;同时,借方为了获取信贷,需要抵押资产,因此借方至少需要对抵押的价值有信心以便按期还款。

对投资者而言,另一项很重要因素是流动性,就是能够卖掉投资的资产换取货币以及用货币购买相应商品和服务。我手上有10万的国债,我会假设这些能换来10万现金,并用来支付价值10万的物品和服务。但由于金融资产价值相对实际流通货币比例过高,如果很多人同时需要转换成现金,则央行要么印钞(通胀风险monetary inflation),要么容忍大规模违约(通缩性萧条deflationary depression)。

货币体系(monetary systems)

政府最想控制的权力是能够创造货币以及信贷,以便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系统,掌握增加和减少货币和信贷的杠杆。货币体系随着时间不同而不同,不同国家也会不同。在很早的年代,货币体系是物物交换,就是同等价值间的商品互换,比较常见的是以金银为媒介。当你交易时以金币支付,那么你支付了同等内在价值的商品。如果你承诺你讲交付金币,那么实际上信贷产生了,而信贷并没有同等的内在价值。

贷方愿意提供信贷是期望将获取更多的货币,相比借出的货币,最后收回的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他们放弃现在的消费用信贷来交换未来更多的消费。信贷产生后,贷方接着可能会问:谁控制货币体系呢?我怎么知道更多的货币不会发行出来,保障未来我能够买到比现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在不同的时期,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一般来说,货币体系有两种:一种是以基于商品(通常是黄金)的货币体系,同时包括现金(与黄金挂钩)和信贷的体系,另一种是法定货币体系,即只有现金和信贷。第一种很难创造信贷或者推动信贷增长。因为公众会对冲政府行为。随着货币量的增加,货币价值降低,换句话说,用货币兑换的基础商品的价值提高,当其价格升到固定水平之上,出现套利空间,持有信贷的人会将债务卖给他人,换回现金,以低于市场价格从政府那里兑换基础商品。这样流通中的信贷和现金都减少,货币的价值又会提高,同时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都降低。最终的结果是通胀降低,经济放缓。

因为时间的原因,货币的价值相对与其他任何的商品都会贬值,我们可以把货币与任何商品绑定以便理解货币体系是怎么运作的。举例来讲,1946年1块面包卖10美分,如果政府将美元绑定面包,今天一块面包2.75美元,如果政府遵守承诺,所有人都会把全部现金从政府购买面包,在市场以高价卖出。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降低,流通中的面包数量增加,面包的价格会降得比其他更快。如果实际面包的供求没有因为面包可以兑换货而发生大的变化,那么这种绑定将显著的降低经济的活力。

换个例子,如果政府不是绑定面包,而是鸡蛋,1947年一打鸡蛋卖70美分,今天卖2美元。如果是这样,信贷增长相比于面包来说受限程度要低些。所以商品为基础的货币体系里,最理想情景是选择供需波动不大的标的。当然,如果选定的真的是面包,则面包坊就拥有了发放货币的实际权力,结果会导致通货膨胀。金银相对来说则是更好的标的,尽管也不是绝对的完美。

而法定货币体系则是另外的情景,这时货币和信贷的增长不会受到货币兑换商品的能力的限制,而是受到央行的控制,也会取决于借贷双方创造信贷的意愿。

政府一般更倾向与法定货币体系,以拥有更多的权利印钞以增加信贷、改变货币价值和重新分配财富。人类的本性是即时享受,所以政策很难会去考量长期收益,出现信贷自由增长,债务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政府只有在货币体系失去控制,为了缓解债务负担过度印钞,导致货币过度贬值的情况下,才会回到基于商品的货币体系。当货币的创造变得非常困难时,政府便会放弃基于商品的货币体系。纵观历史,由于两种体系各有“苦衷”,政府总是在两种货币体系之间变换,而一旦选定通常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一般都持续几十年,央行可以采用降低利率以及货币的供应量等方式来控制信贷的增长,因此必须转换的转折点并不会很容易就会来临。

2)长期债务周期(i.e long wave cycle)

前面提到,如果债务和支出比货币和收入增长更快,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强化的过程。更多的支出带来收入和个人净资产的增长,又反过来提高借贷能力,并鼓励更多的消费支出。然而,债务不可能一直增长下去,就像你潜水时不可能靠

着氧气瓶里的氧气供给来永续地生存下去。在借债是,你需要做到能借也能还,你现在借的债,将来需要偿还的。然而往往现实中借款时并没有考虑太多,当你借来消费,给人你富有的表象,贷款方认为你的信用会非常好,这时候贷款方愿意提供信贷给你,并不太多考虑将来还款时会怎么样。当债务不能继续增加时,这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就会反过来。这是一个动态的长期债务周期。只要信贷没有消失,这样的长债务周期就会存在。

下面的图标可以用来说明美国从1916年开始长债务周期中的债务/GDP的变化。

周期处于上升时,会出现自我强化过程,货币的增长对应着更高的债务增长,借助债务消费支出增速、购买更多的资产。支出和资产价格的上升反过来促使更多债务的增长。这是因为贷方提供信贷是依据借方:1)收入或者现金流2)财富或者抵押。这两者持续向好,就会自我强化来增加债务量。

比如你的年收入是10万,没有债务,于是银行允许你借1万,现在你的消费能力是每年11万。对于整个经济来说,这样的消费支出的增加会产生更高的收入,同时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更高的财产收入以及抵押能力。在整个经济债务周期的上升阶段,债务额和还债部分都会上升,可持续数十载,中间会伴随央行的紧缩和宽松政策(导致商业和市场周期)。但这一过程无法永续,因为总有一天还债部分会等于甚至大于可贷款额,届时支出必然下降,也就是去杠杆,你花了多少年11万,就得花多少年9万。

高的债务水平绑架了经济,chart 2中的的债务比率(DEBT/GDP)更准确的说,不是债务水平本身,而是需要支付的现金流,包括债务本金与利息。当债务利率足够低时,债务水平本身增长实际上没有导致偿付现金流大量的增加,因此没有引起经济下行(从1944年后可以看出)。下面的图可以更好的说明这个动态的过程。图中三条线分别是利息支付、本金以及债务偿还现金流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家庭部门是美国重要的经济部门,可以扩展到其他部门),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萧条之后债务负担达到了最高点,那么是什么引发了这种趋势的逆转呢?

长期债务周期的高峰发生在:1)债务收入比例非常高2)货币政策不能继续创造信贷增长。达到这个点后,债务不能够继续增长,这时候就开始了去杠杆化过程。去杠杆的促发是由于债务人不能支付他们的到期债务和利息,这将导致私人部门大量的债务违约以及削减成本,结果带来大量的经济问题,比如失业率高。债务危机的促发是来自多方面的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是投资者利用杠杆在高的价位上购买资产,预期资产价格会继续上升,而实际上他们预期过于乐观。结果就是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去偿还债务。讽刺的是,在开始阶段,资金的短缺是由于货币政策的紧缩以对抗资产泡沫,因此紧缩的货币促发了债务危机。还有就是,利用杠杆购买金融资产,预期金融资产继续走高,这比利用杠杆操作一般商品、服务更加危险,因为只是表面上提高了生产产能,这样更容易促发债务危机。因此,在现实中,如果出现金融市场呈现繁荣景象但是伴随着低通货膨胀,很可能这是

泡沫破灭的前兆,比如1920s的世界各国,80年代的日本,以及近期08年的金融危机。

一般来说,当经济放缓时,货币政策倾向宽松以降低信贷成本,比如降低利率,但是当利率接近于0时,下降的空间就没有了。因此通过降低利率来对抗债务危机就失效了。这种情况下,金融资产的持有者会担心投入的成本收不回来。因此货币政策不能纠正债务带来的不平衡了。

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债务比率(相对于收入)的减少主要通过四种方式:1)债务重组,免去或减少债务2)勒紧裤腰带、减少消费支出3)财富的重新分配4)债务货币化。每一种路径都可以减少债务比率,但是他们各自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债务重组和减少消费的途径会导致通缩萧条(deflationary depression),而债务的货币化则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财富的重分配以多种形式出现,但是对抗去杠杆过程中大量的运用,不能起到实质上的作用。去杠杆的完成情况取决于这四种方法的运用。

萧条是去杠杆的引起的经济放缓的一个阶段,特别是在去杠杆的早期,这阶段债务违约和减少消费支出现象明显,这时候借款方不能通过收入以及新的信贷来偿还到期债务,因此借款人需要变卖他们的资产以弥补现金的不足,这就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同时抵押物价值下降,因此更加减少了收入来源。收入的引起的信用下降降低了借贷能力,因此产生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借款的信用依据:1)抵押物的价值2)相对于债务,收入的水平)。这个过程中,债务比率会继

续上升(债务/收入或者净财富),经济下行也自我强化:一是由于债务人和债券人都受到了损失,二是消费支出减少,导致收入会减少。

去杠杆过程中,经济和信贷下滑的同时,债务负担会上升(chart 2、chart 3),图中的垂直线是1929年。图2显示DEBT/GDPcong 1929年的160%上升到1933年的250%。图3同样可以看到,债务比率继续上升,是由于收入更大的下降。Chart 4 显示的是家庭部门的债务与净财富的关系,可以看出由于股市的下行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增加,目前家庭部门杠杠比率目前已经非常高,与30年代大萧条时期类似。

前面提到过,在基于信贷的货币体系利率,经济的扩张依赖于借款能力的上升。借贷发生的条件是:a) 在减轻税收和通胀的影响下,贷方能够获取比贷出去更多的回报b)贷方能够把债券兑换货币。在去杠杆过程中,这两个条件都不能得到满足。

衰退时(recessions),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创造更多的货币来解决债务收入不平衡,换句话说,货币政策有效时,这种不平衡可以通过降低足够的信贷成本来纠正:1)减轻债务负担2)激发经济活力3)产生财富效应。但是在去杠杆过程中,货币政策实现不了这样的目的,失去了创造信用的功效。利率接近于0,没有下降空间;信贷难以增加,因为债务人已经过度负债。在通胀性萧条中(inflationary deleveragings,通过印钞票方式)过程中,信贷也不能增加的原因是:投资者担心他们以后获得的偿还贬值,货币兑换成了其他货币以及流向了抗通胀的领域。

为了缓和这种不平衡,政府不可避免的需要做:1)创造动力、鼓励信贷的产生2)减轻债务人偿付3)印发更多货币购买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最重要的方式)。央行印发货币购买金融资产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扩张,政府支出增加,财政赤字明显。接下来三张图可以说明。

如图所示,1930/32和2007/08年,短期利率接近0:

联邦政府印发货币增加:

财政赤字增加:

你可以通过这三个现象来判断经济是否处于去杠杆化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政府组合拳性的政策的推出经常不能够扭转去杠杆化的过程,但是确实可以在熊市时引起阶段性的反弹,并刺激经济的活力。例如,在大萧条时期,就有过六波反弹行情,反弹幅度在21%至48%不等。这些反弹都是由于政府大力度的给经济吃猛药,以对抗去杠杆带来的经济下行。债务与收入的不平衡的打破,最终还是需要回到借贷双方信心的恢复上来,只有借贷双方都认为对自己有好处才会产生新的信贷刺激需求、经济回到正常的资本运作轨道上来,这过程中,政府发行货币或者债务货币化起着重要作用,来对抗在去杠杆过程中的消费支出不够、债务负担过重。当债务收入的不平衡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消费支

出开始增加以及债务货币化充分,那么经济则走上转好的轨道。在美国,去杠杆化的过程发生开始与1930s,1933-37年左右。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问题出现在心理层面,投资者由于恐慌将投资转向更加安全的资产类别,于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引诱他们。这种逻辑错在两方面:首先,跟大众普遍认识相反,去杠杆过程并不是心理驱动,而是由于信贷,货币,商品和服务的供需发生变化。难道我们一觉醒来,所有痛苦的记忆就都忘却,收入一下子多了,债务缺口堵上了,政府也不用在救与不救之间徘徊了么?不是这样的。如果央行希望用更多的货币缓解钱的缺口,只会使债权方担心钱更贬值,解决不了放贷意愿低和偿债能力差的问题。其次,不能说同样数量的钱从不安全转向安全,不存在这种路径转换。很多人心目中的“钱”其实不是货币,而是信贷,而信贷是可以就这样“消失的”。我今天刷一下信用卡,产生了信贷的资产和负债,你说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源头。如果我是商店店主,有理由相信消费者不会偿还信用卡公司,信用卡公司也不会跟我结清帐,压根就没有所谓的“资产”。

正如上面所说,去杠杆化过程中,所谓拥有的财产经常根本就不存在,当投资者希望把他们的投资性资产转化成货币时,如果转化过程遇阻(即流动性问题),那么会引起恐慌性的抛售,因此资产价格下降,导致收入不足以满足需求,特别是实体企业中,很多企业对短期借款依赖性大,就产生了严重的资金缺口,导致企业运行遇到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被迫决定是发行大量货币还是增加政府支出让财政赤字加大,现实中,这两种措施都会不同程度的实施,至于这个过程中是通胀性的还是通缩性的,取决于央行创造出来的信贷是否能够对抗信贷的萎缩。

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挥货币发行权,政府显然青睐于法定货币体系而不是基于商品的货币体系。央行希望提供更多的货币和信贷,因此经常往往贷款抵押的条件就降低,借款给一些重要的银行,有必要的话向实体的部门放款。

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加上投资者青睐风险更低的资产,导致短期的政府债券利率降低,而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变陡、风险溢价水平更高。那些没有得到信贷支援的私人部门依然不能弥补资金缺口,还是债务不能按期偿还导致债务违约、甚至走向破产。

在萧条时期,信贷萎缩、大部分人失业,储蓄不足,因此需要获得支援。政府除了需要不仅货币去支持信贷系统,还需要去救助处于财务困境的私人部门,而私人部门由于消费支出削减,政府还需要花钱去弥补私人部门的消费。这个时候,政府的税收降低,导致政府财政赤字更加严重,尽管短期政府债券由于安全性相对较高获得投资者青睐,但是政府还是没有足够的货币去弥补资金的不足。这样的结果就是,政府再一次被迫决定印发货币或者与私人部门去竞争有限的货币量而导致极端的货币紧缩。

在这种去杠杆过程中,采用法定货币体系相对于基于商品的货币体系,政府的财政赤字会更严重,货币政策也会更宽松,但事实上基于商品的货币体系最后还是发行了更多的货币,要么是放弃了这种货币体系转为法定货币体系,要么是提高了商品的价格以获取更多的货币,变相的发行更多货币。政府通过多发的货币购买政府债务或者公司等非政府资产,也就是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对抗信贷萎缩。发行货币的速度很快,但同时信贷还在萎缩,实际经济也在下行,也就是货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IMF宏观经济模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本文对国际基金组织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进行探讨。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四部门分析方法、CEGR 汇率评估方法、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全球经济模型(GEM)等具体内容。从中可以体现出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中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市场化的基本理念以及用数据说话、注重实际调查、强调国别经济的比较研究等特点。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可看到其经济分析中面临着经济问题的政治化、技术工具的科学性以及政策建议的及时性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我们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宏观经济,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一、引言 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充分吸取战争的教训,避免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矛盾,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和货币金融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应运而生。作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起来的国际机构,基金组织已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全球金融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尽管基金组织受到了各种批评和改革的压力,但作为当前货币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机构,其领导地位仍然是其他机构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的研究方面,基金组织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实力,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基金组织定期发布的经济预测以及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区域经济展望》、《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等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分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领域,目前基金组织已几乎成为了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的“摇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的中国经济分析团队中(摩根士坦利、高盛、德意志银行、瑞银、美洲银行、巴克莱、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香港金管局、美国经济研究局等)的主要研究人员都直接来自于基金组织。事实上,这些首席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导向。无庸质疑的是,他们的研究方法都充分吸收了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有关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基金组织的分析框架在现实中的成功。 二、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基金组织有一套完整的分析宏观经济的方法和数据库系统,其研究的成果直接体现在基金组织第四条款磋商、工作论文及其众多出版物之中。归纳起来,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的四部门分析方法 在基金组织的分析框架中,整个宏观经济可以简单地分成四个部门:实体经济部门、对外部门、货币部门和财政部门(如图1)。宏观经济是不断变化的系统,各个变量相互影响,一个变量的变动可能引发其它一系列变量的变动。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2第二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GDP在衡量一国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时存在着哪些不足? 答: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它等于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GDP只计算了那些在市场中存在并能够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无法反映非市场活动及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 (2)GDP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GDP水平高并代表居民生活质量高。 (3)GDP可能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结构,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无法通过GDP 衡量。 (4)GDP没有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带来的成本,不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这仅仅构成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没有能够考虑生产GDP时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 2.名义GDP、实际GDP与潜在GDP这三个概念之间有哪些区别? 答:名义GDP衡量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它剔除了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是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 实际GDP是指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与名义GDP相比,实际GDP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产出的变化。 潜在GDP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在该时期内的最大产出能力。 3.宏观经济学的三大主要目标是什么?宏观经济学对于产出增长的探讨有什么特点? 答:(1)在封闭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学的三大目标包括: ①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实际GDP的增长),稳定且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也显示了一国的综合国力正逐步获得提升。经济增长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在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②维持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对于维持一个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减少了一个市场化国家以货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时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物价的不稳定通常是与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2008年度基础课题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模型框架的构建报告执笔人:刘强、姜克隽、胡秀莲

背景介绍 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经济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也导致对能源需求量的快速上升。未来要想继续维持这种较快的经济增速,能源保障尤为关键,这是我国增长所面临的客观需求。可以预见,在中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必将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不能再延续过去的粗放型利用模式,原因主要包括: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并不高,而且能源资源的地域分布很不均衡,如果能源消费一味盲目快速增长,必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临能源供应短缺的瓶颈,由此将引发能源供需之间的刚性矛盾;2)我国能源利用面临结构上的短缺,如我国石油资源拥有量不高,未来生产能力提高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因此,随着石油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我国天然气资源的拥有量也不高,因此在很多领域天然气的利用比例都很低,由此也导致我国许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偏低;3)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大量用煤也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负面效果正在逐渐显现,长期看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产生严重冲击。 上述与能源相关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未来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并推动能源议题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目前来说,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研究学者,抑或工业企业界和普通民众,都意识到能源问题对我国的重要性,也认同我国应该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环境等诸多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以保证对能源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但是,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首先需要对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变化作出大致准确的判断,这也因此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任务之一。 国内对能源消费需求的预测已经研究了多年,研究内容和关注的重点也从单一的能源问题向与能源有关的综合分析方向发展。也正是由于能源问题的复杂性,要涉及到能源系统本身、宏观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很多学者都不再局限于就能源问题而谈能源问题,而开始将各种可能的相关因素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并越来越多地求助于使用能源相关的预测模型来分析此类问题。 国内外目前从事能源需求预测的机构非常多,一方面,有很多从事全球能源需求预测的机构,它们会定期发布他们自己的能源需求预测报告,比较典型的如国际能源署(IEA)、国际能源公司或石油公司(如BP)等;另一方面,很多国际机构和国内机构和学者也有针对单国的能源需求进行了大量的预测,主要目标是为各国的政策服务,如美国、日本等国的诸多预测机构。在这些对单国的预测中,对中国能源需求的预测在近些年变得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 1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_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形势分析课题

13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形势分析课题组① 摘要:2016年世界经济依然疲弱,或创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增速,但出现若干触底回升迹象。当前,世界经济风险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加大,回暖进程是否可持续尚待观察。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短期和中长期多措并举,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世界经济 发展趋势 影响建议 一、2016年世界经济或创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增速,但出现若干触底回升迹象 受有效需求不足、产业供给调整滞后和宏观政策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1%,较2015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为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预测值由1.9%下调至1.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预测值由4.1%上调至4.2%。2016年全球货物出口量增速预计仅为2.2%,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亦是2012年以来连续第五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6年全球直接投资较2015年下降10%-15%。总体看,世界经济依然疲弱,但已出现一些触底回升迹象: 一是主要经济体经济稳中有升。2016年3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增长3.5%,11月失业率降至4.6%,10月至12月制造业PMI 持续升至54.2,达2015年3月以来最高。2016年前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实际GDP 同比增速保持在1.7%和1.9%,德国经济平稳增长,爱尔兰、西班牙等重债国经济增长强劲。俄罗斯经济降幅逐季收窄,2016年3季度同比萎缩0.4%,为近7个季度以来最小降幅。印度经济保持7%以上的较高增速。 二是主要经济体物价向正常回归。美欧通胀率呈上升态势,通缩风险下降。2016年7月以来美国CPI 同比涨幅逐月提高,11月达1.7%;二三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支出(PCE )价格指数同比皆上升1%,较美联储2%的政策目标尚有距离,但已达2014年4季度以来最高。2016年6月以来欧元区和欧盟通胀率持续微幅提高,11月调和消费者价格指数(HICP )同比皆上升0.6%,德国、法国、英国等主要国家通胀率高于欧元区和欧盟平均水平。俄罗斯、巴西基本摆脱高通胀压力。2016年11月俄罗斯CPI 同比上升5.8%,达2012年7月以来最低,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巴西CPI 同比上升6.99%,虽略高于6.5%的货币政策目标上限,但已达2014年12月以来最低。 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反弹。2016年,受需求有所回暖、供给方减产预期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结束了2014年7月后的暴跌态势,反弹态势明显。2016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达106.68,较1月上升28.4%。其中,原油现货均价为45.28美元/桶,较1月上升51.3%。 不过,世界经济触底回升态势是否可持续尚待观察。一方面,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下行风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从中 ① 课题组成员:姚淑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杨长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综合 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郝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季剑军、李慰、金瑞庭、苑生龙,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投资分析报告框架

投资分析报告的框架 一、基本面分析 1.宏观经济分析:借助经济指标分析,描述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 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一些经济现象的运行趋势。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重点是宏观经济指标),依据资料对指标进行分析(总量、结构分析),预测未来经济形势(好还是坏),判断证券市场总体变动趋势投资(增持还是减持)。 2.公司所处行业发展状况和未来前景 3.与行业内重点公司的优劣是比较 4.公司目前发展状况 5.公司生产、销售、技术开发、财务能力的分析 6.公司管理层的能力评判和管理层对公司股东的忠信度分析 7.公司目前的股东及近一年的股东变化情况 8.公司过去三年的毛利率、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 9.公司目前的静态市盈率情况(与行业、整个市场比较如何)及 未来三年业绩增长情况预测 10.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战略及“概念”“题材”等的分析 二、技术面分析(需用图说明) 1.股票长、中、短期趋势分析 2.股票短期技术指标分析 3.未来价格预测(可用趋势线方法预测)

三、结论 每部分得出一条总结性意见,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前面分析基础上得出的是否有投资价值的观点。 (分析一个公司是否具备投资价值,可以从两个大方面入手,一是看其基本面是否足够优秀,这包括所处行业是否有前景,公司的产品是否有优势,公司的财务是否健康,公司的业绩增长和发展势头是否良好等等。也就是行业分析,财务分析,发展前景,市场占有率,营销优势等。其中公司的是否具备独特优势比较重要。如产品的独特性,成本优势或处在一个行业(或细分行业)垄断地位等,只有有优势的企业,才有足够的成长性。有也优越的基本面后,二是要看公司的股价是还被低估。如果股价处在很高位,远远超过其价值,那也谈不上有投资价值了。如果股价被低估,或大大低估了,那就具备了很高的投资价值(通常在熊市或大市连续回落中容易出现)。这样的公司就是你所需要选择的投资目标)。 作业说明:可以引用其他网站或研究报告里的数据及结论,但必须注明出处。12月30日提交作业并交打印稿。 资料及数据来源:股票分析软件及各门户的股票网站

A《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Ray_Dalio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世界最大宏观对冲基金创始人如何描述经济运行 英文原版在这里: https://www.doczj.com/doc/0f5257137.html,/zlWDiol 。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长篇文章,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读完。但作为一篇符合实际的,而又比较通俗易懂的《宏观经济学》教程,1万5千字不算多。文中表达的很多观点,在我的两本免费电子书里都有以不同视角,不同的行文阐述过。 有趣的轶事:Ray Dalio 是从高尔夫球童开始对投资产生兴趣的,富达基金历史上最牛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也做过高尔夫球童。 作者背景:Ray Dalio,全球最大的宏观对冲基金Bridgewater(规模1200亿美元)创始人兼CEO,,2010年管理的基金收益同行业第一,收益率高达44.8%;在2011年经济以及股市动荡中,该基金依然获得了23%的投资回报。Bridgewater过去20年年均回报14.7%,成立以来给客户赚了500亿美元以上,是累计给投资者赚钱最多的对冲基金(排名第二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第三是做空美国房地产的约翰鲍尔森基金)。 翻译人:徐治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学士,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硕士,国泰基金医药行业分析师 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 戴利奥.雷(徐治彪译) 作者完成于2008-20-31 更新于2012年 经济的运行如同机器的运行,而且本质上来说是经济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机器,然而并不总是非常好理解。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经济这台机器是怎么运作的,跟传统的经济学家们描述的不一样,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断并吸收利用。下面跟随我描述这座简单的经济机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读完,你会更好的理解经济的运行。 经济如何运行:“基于交易的理解方法” 经济是大量交易的总和,而每个交易都很简单。交易包括买方和卖方,买方支付货币(或者信贷)给卖方以换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大量的买方和卖方交换同一种商品,这就构成了市场,例如:小麦的市场包含了各种持有不同目的的买方和卖方,他们进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种交易的市场便组成了经济。因此,现实中难以理解看似复杂的经济,其实仅仅是大量的简单的交易组合在一起而已。 对于一个市场(或者对于经济),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货币以及信贷的总额、所卖商品的数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经济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说,既然任何商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等于所有买方花费的支出(total $)除以卖出的总产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预测商品的价格,你只需要预测出总支出($)以及总产量(Q)。然而,每一个市场有都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并且这些买方和卖方交易的动机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买卖动机总是很好理解,这样考虑理解经济就变得不那么困难。可以用下面的一个简单图表来说明。这种解释经济的视角比传统的解释方式要更容易理解,传统的解释视角是基于商品的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弹性。

宏观研究分析框架(上)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课程内容,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重复着过去,但并不是在原则上严密地重复着过去,因 此,商业研究预测准确率的边界取决于( )。 A. 设计精巧的数理模型 B. 渊博的知识和经验 C. 未来在多大程度上对过去的重复 D. 个人、企业、政府的理性预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2. 根据课程内容,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市场变动和经济现象,人们往往会提出各种合乎逻辑的解 释,为了验证解释的正确性,需要将这种解释转化为一个直观、可观察的结果,而这个转化过程 要同时满足三个约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三个约束的是( )。 A. 在逻辑上这种解释一定能够推导出相应的结果 B. 相应的结果只有这种解释能够推导出来 C. 相应结果必须可以很方便、直观地进行观察 D. 这种解释推导相应结果的过程必须建立复杂的数理模型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二、多项选择题 3. 根据课程内容,宏观研究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 )。 A. 系统性的搜集经验事实,验证理论预测 B. 从理论的内在逻辑出发,提出预测 C. 提出假说,解释现象 D.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三、判断题 4. 无论多么设计精巧的数理模型、多么渊博的知识和经验,商业研究的预测永远做不到百分之百 的确定,其中总会有运气成分发挥作用。( )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5. 根据课程内容,与商业的宏观经济研究不同,学校的学术研究更多地是站在中国资本市场参与

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宏观经济现象,重点思考宏观经济层面数据的变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及相互的联系。( )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6. 根据课程内容,1996年?2013年中国和美国的年度PPI数据相关性强。( )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7.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个人、企业、政府的理性预期和人类认识局限性等原因,未来在原则上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所以在原则上,未来就是不可预测的。( )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8. 金融机构研究人员从事商业研究的目的是做预测,而检验一个金融机构研究成果的最主要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就是预测的准确率。( )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9. 根据课程内容,在中国,通货膨胀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货币政策松紧,货币政策的松紧又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好坏,因此,可以说货币政策的松紧是金融市场运行的最主要外部条件。( )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10. 根据课程内容,1981年?1995年中国和美国的年度PPI数据相关性强。( )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试卷总得分:100.0

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宏观经济研究框架)

宏观研究框架:经济运行的逻辑 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 导读: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长篇文章,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读完。本文作者是桥水公司创始人雷〃达里奥,此文是其最著名的文章之一。作为一篇视角比较独特的宏观经济研究论文,1万多字并不算多,文章干货很多,详细解析了桥水公司的宏观研究方法论。 经济的运行如同机器的运行,而且本质上来说是经济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机器,然而并不总是非常好理解。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经济这台机器是怎么运作的,跟传统的经济学家们描述的不一样,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断并吸收利用。下面跟跟随我描述这座简单的经济机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读完,你会更好的理解经济的运行。 经济如何运行:“基于交易的理解方法” 经济是大量交易的总和,每个交易都很简单。交易包括买方和卖方,买方支付货币(或者信贷)给卖方以换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大量的买方和卖方交换同一种商品,构成了市场,例如:小麦的市场包含了各种持有不同目的的买方和卖方,他们进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种交易的市场便组成了经济。因此,现实中难以理解看似复杂的经济,其实仅仅是大量的简单的交易组合在一起而已。 对于一个市场(或者对于经济),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货币以及信贷的总额、所卖商品的数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经济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说,既然任何商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等于所有买方花费的支出(total $)除以卖出的总产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预测商品的价格,你只需要预测出总支出($)以及总产量(Q)。然而,每一个市场有都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并且这些买方和卖方交易的动机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买卖动机总是很好理解,这样考虑理解经济就变得不那么困难。可以用下面的一个简单图表来说明。这种解释经济的视角比传统的解释方式要更容易理解,传统的解释视角是基于商品的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