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怀勇课稿

刘怀勇课稿

刘怀勇课稿
刘怀勇课稿

我的教学大纲

——中国画高研班浅说

(按:中国画的教学,最忌停滞在单一“技”的层面,尤其是单一的小狗、小猫、梅花、牡丹、大虾之类。缚人思想与手脚,误人子弟、误人前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启发式的“开智慧之门”,并不拘于某家某派,以大的艺术规律为导向,着重于语言与形式的分析,着重于“技”与“道”的双修,着重于观念与时代的同步。一以贯之,触类旁通,从真正意义上进入中国画玄冥而幽深的堂奥之境)

中国画教学实在是一个很难把握、很难搞好的科目。大凡艺术创作都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所以,中国画教学从来就没有一本统一的教材或统一的教学大纲。院校之间不同,每个老师之间也不一样。这就是艺术,艺术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但是,院校的教学不同于私塾式的师傅带徒弟,面对着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天分不同、才情不同、好恶不同等等的不同,不可以用一己的个性抑或风格去培养学生,不可以像生产一样,一个模子里倒出来。那样实在是一种扼杀,不只是误人子弟。

中国画的教学,如同中国画的创作一样,大有大道,小有小道。“登峄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教师自身的天分、学养、修为、才情、品德、境界,至关重要地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只有才无德不行,只有德无才也不行,有才有德不会教也不行。难啊,中国画的教学是一门综合知识的学科,绘画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所承载的已远远超出了绘画的范畴。诸如:才情、学养、品德、修为,又如:气韵、气息、气格,再如:“天人合一”、“骨法用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等人文主义的理念统统可以融入到笔墨语言,融入到画面的构成形式。“有法而无法”,“无法亦有法”,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在似象非象之间彰显着中国画的玄冥大道。这就是中国画。

中国画的教学,无论师者的能力大小,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地去研究学习。贵在“取法乎上”,贵在理顺弄清了中国画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充分发现与发挥学员天分禀性的不同,因材施教,“扬长补短,技道双修”是我们的教学宗旨。

经过了30余年的书画学习和经过了近15年的书画教学,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一个“师德”的立场上,一切为出作品、出人才去着想,我逐渐摸索并确定了这么一套中国画高研班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

《芥子园画谱》起手——书法篆刻学习——古典绘画研究——结构写生——当代绘画研究——意象写生——史论讲座——结业创作。

一年的进修学习,时间是短暂的,没有一个好的教学思路,混混而过,就会像“过水的猪肉”,半生不熟,吃又吃不得,放又放不得。见几个“名家”,拍几张照片,扛一块牌子,原来怎么画,回去还怎么画,不亦呜呼哀哉?

一、中国画入门

中国画的学习,第一口奶至关重要,所谓“取法乎上”即是这个道理。《芥子园画谱》是一本好书,虽然有笔无墨,它还是一本不可替代的入门工具,其后出版的“画谱”大都照猫画虎,不能望其项背。今日市场上泛滥的技法类图书,大都粗糙肤浅,没有真正地理解传统,承接传统。

《芥子园画谱》是集大成的工具书,在章法、意蕴、结构、敷色诸方面都有详尽的解释。

大家不可只看图,不读文。越来越多的画匠大都是“只埋头作画,不埋头读书”的缘故。我们对《芥子园画谱》的临习要求主要有二点:一是读,读画、读文,在读的过程中切入中国画学习的正脉。二是临摹,抓住简单而有特点的一块石头、一棵树去临摹研究。具体的从提、按、顿、挫,轻、重、徐、疾,起、承、转、合,以及中锋、侧锋与绞转的变化,着重解决点线的形质问题,在把握的过程中,努力理解中国画笔墨的丰富内涵,努力联想“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笔形与笔性。

时间:一周。重点:解决笔形与笔性的关系。

二、书法篆刻学习

学习书法和篆刻,并放在中国画教学的前面,有好多人不理解。其实,这还是第一口奶的问题。书法的学习与研究是中国画母性的根的问题,理解并把握了书法,对中国画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相反,如果把书法的研究与学习放在后面,有好多的例子可以证明,好多的画家写不好书法,任凭中年以后如何去努力,都无法写好书法,而被冠以“画家字”,更免谈以书入画。这其中的缘由便是“先入为主”。所以,先书后画是一条正路。

我们的书法篆刻学习,不是如何教大家成为书法家、篆刻家,我们是教大家如何在书法中取得良好的书写感觉、良好的点线形质、良好的笔墨意蕴。在篆刻中更应该体会良好的空间意识与中国画良好的黑白关系。以书法为杠杆,推动中国画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时顺上我们选择了大篆、小篆、隶书、简牍、魏碑、行草、篆刻这么一条路子。由古入今,由放到收,由大而小,由拙入巧,先奇崛后平正,让大家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进入书学的最高境界。努力地把点画的形质关系兼融于点画的意蕴关系,努力在“一画”之中、点线之中体会与把握“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书法真谛。

在范本中我选择了《散氏盘》、《吴均与朱元思书贴》、《曹全碑》、《张迁碑》、《爨宝子》、《武威汉简》、《魏碑》、《王羲之姨母帖》、《圣教序》以及怀素、黄庭坚、赵之谦为局部练习。这些范本在大的意象与法度上基本涵盖了中国书法的体系,使大家在相对短促的时间内,较为系统地理顺与把握中国书法的正脉。第一口奶“取法乎上”,在今后的书画学习与创作上将会步入一个康庄大道。

篆刻以玺印和汉印为宗,选择临摹。重在上手,体会笔法与刀法的转化关系,体会“计白当黑”的空间关系。

时间:书法2周,篆刻1周。重点:在技法上着重体会执笔、运笔以及轻重徐疾、提按转折与每一个范本点线形质的关系;在意蕴上着重体会与把握每一个范本不同形质所表示的不同内涵。在形质上抓住,在意蕴上理解,使“技”与“道”双修。

三、古典绘画研究

学习中国画,借鉴是唯一的入门方式,只有借鉴才能了解与把握中国画的传统,才有可能从继承中得到发展。不继承、不借鉴,直接利用毛笔、水墨、宣纸去“创作”,无论你才华多大,哪怕你是其他画种的大师,也无法用中国画的语言去完成一件作品。

中国画有其独到的三大构成关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其一,语言关系——笔墨。笔墨不只是一种绘画工具、材料,它是集造形与意蕴二者合一的人文状态,是中国画性命攸关的问题;其二,形式关系——构图。中国画在形制与构图上有自己独特的空间意识,有实相,有虚相,有无相,可以计白当黑,可以春夏秋冬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可以画外有画,咫尺而有千里之遥;其三,意蕴关系——意境。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所谓苍茫、雄浑、博大、空灵、秀美,所谓卓绝、孤寂、苍凉、悠远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画所必须承载的诗意与哲思。所以,中国画在修习技法的同时,必须时刻强调画以外自身的修为。

古典绘画的研究,一定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地来观察研究,才不会被迷惑、被淹没,才能清晰地找到脉络,发现其大的艺术规律。山水画我们选择了《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庐山高》、《青卞隐居图》,并重点推出了王石谷的《溪山红树图》为临摹范本;花鸟

画我们选择了陈白阳、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以及当代王晋元的作品为范本。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大家把持一条中国古典绘画的“正脉”,让大家从真正意义上切入中国画的传统,得到写意精神的真传,是谓难得,是谓取法乎上。

时间:6周。重点:1、从精微处剖析笔墨语言的塑造关系并把握;2、从宏观上理解中国画玄冥幽深的美学意蕴并探寻形式发展的规律。

四、生活写生

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创意性地将写生分成了两大部分。1、秋季写生。秋天,我们去太行山,找那些结构圆浑、纹理丰富的大石头、小岩壁去观照写生。强调观察,让大家用心、用手去触摸山石的结构。体会方圆之间的关系,体会纹理与皴法的关系,体会中锋、侧锋与山石结构变化的关系,体会大小、虚实、疏密之间的节奏关系。“以大观小”,发现并把握山石的结构规律,同时,努力将这些“规律”转化成“笔墨语言”,是结构写生的最终目的(这种结构与语言的转换,很可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2、春季写生。春天,万木葱茸,山石被厚厚地覆盖。如何去表现状物?往往是只见草木不见山,肉多骨少,不见间架结构与骨法。画易平,易软,易俗。我们经过秋天的结构写生,得到了一种“结构”,利用中国画“以大观小”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复制、转换,给肉多骨少的南派山水植入一种骨法,得到一种脉象。再覆一树木,点缀小桥、流水、人家,便组成了一幅秀美的江南山水。

意象写生必需在传统临摹、结构写生的基础上方有可能进入,而且,我们将写生渐次地归纳为这么四个过程,呈阶梯状递进:1、结构写生;2、局部写生;3、整体写生;4、意象写生。

山水与花鸟与人物同样需要结构写生,同样具有实际的物象结构规律。如何把握这种结构关系,如何把这种实际物象的结构关系转化为笔墨的结构关系,是结构写生的目的;局部写生是在结构写生的基础上以“以大观小”的方法,将局部的物象结构扩大化,得山川之形、得山川之质;整体写生是在把握结构、熟知笔墨的条件下,以“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有取有舍地组织画面;意象写生是抓住客观物象的主要特征,去形存神,以情感为主导,以笔墨为载体进入一种“天人合一”主客观的实在,既写实又写意,由景入境,是谓写生的最高境界。

时间:结构写生5周,局部写生5天,整体写生5天,意象写生5天。重点:抓结构,识笔墨。懂取舍,会经营。

五、当代绘画研究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石涛在300多年前说的,时代变了,境遇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物质与精神的诉求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再拿古人说事,再用古人的语言、形式、意蕴,一成不变地来描绘所谓“后现代”的今天,真正的是痴人说梦。临摹,只是一个借鉴传统的手段。不是自己的谓之“借”,用过之后要还;“鉴”,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的是你自己,是今天如火如荼的生命历程。

上学期我们对传统绘画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下学期,在创作之前我们还要安排大家对当代艺术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当代艺术与传统绘画之间的关联。参观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区,这些艺术展区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艺术品,还有各种画集,包括全国展在内的各种画集,我们利用多媒体整体地看,局部地看,并将他们置于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将经典的传统绘画作一面镜子,进行比对、分析,就会清晰地发现当代艺术发展了多少、倒退了多少、走偏了多少。就全国美展而言,我们发现当代艺术家的审美取向逐渐走入了一种功利性、工艺性的误区。大部分作品失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只是徒得“形似”。相反,我们看到某些油画家、水粉画家正在借鉴中国画的语言,使作品在不失本真的情况下在精神层面向前推进了一步。“现代水墨”的部分智慧型画家,亦开始回归传统,在构成的理念中巧妙地融进笔墨、融进中国画的空间意识。黄宾虹是通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抑或是一只通向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航母。只要你走进去,怀着虔诚而敬

畏的心境,浸染一段时间,走向传统亦可,走向现代亦可,都将是康庄大道。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大凡艺术范畴,都将受益无穷。妙处如白石先生所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贾又福、王镛、王晋元等等,我们都以个案来研究。

在传统绘画的研究上,我们注重笔墨与意蕴的借鉴与学习;在当代绘画的研究上,我们注重新语言与形式的借鉴与学习。

时间:4周。重点:注意在借鉴中转换,把传统的笔墨、形式转化到现代;把现代的笔墨、形式转化到自我。

六、创作

创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劳动,非独立的想象、独立的构思、独立的语境、独立的形式不可以称为创作。创作是不可言传的,全凭自己的才思与艺术积淀。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开一扇窗、一扇门,让学生进入艺术的王国,具体干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尽早帮助大家设定一个理想的目标,取法乎上;尽早帮助大家在语言、形式、意蕴上建立自己的品评标准,是一个当老师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大家可以进入一个创作的过程。

相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我提出了以下十个问题,可以帮助大家正确地切入中国画的创作与学习。

问题之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文化关怀。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书者,心画也。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

问题之二:气韵。“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所以说,中国画是人文的,是科学。五代荆浩提出笔有四势曰:筋、气、骨、肉。而“气韵”来于笔墨,笔墨来于学养、来于人格、来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所以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

问题之三:气势。“势”是一种画面关系,更是一种修为,没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势”有两种:一是画面结构之势(造险);二是笔墨运动之势(气韵生动)。中国画是鲜活的、“形而上”的,“势”是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或险绝、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问题之四:境。中国画之境,远非自然之景或西画之景。若画家不明事理,误入景区,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画的本真意义越来越远。殊不知“境生于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涛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画家当深悟。

问题之五:写。“写”是中国画最为本真的母体语言。“写”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一己的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移到笔墨中去。

问题之六:散。散与紧是相对应的关系,只有散画面才会松,松则虚,虚则纳物,纳物则丰富而隽永。现在的中国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普及性的“大写意”,胡涂乱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风,求大、求满、求全、求实,不是求艺,而是在比工夫,比谁下的力气大,不知也不会顾及中国画的真谛——体“道”。

问题之七:玄虚。什么是道?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国画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郑板桥“难得糊涂”亦正是画面玄虚的地方。

问题之八,形。“形”是中国画独有的物象塑造方法,远不是西画之“型”,所以,画得越精细,描摹得越像,离中国画本真的意义就越远。“形而上者”,谓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

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问题之九:大写意。“写意”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之所以引用“写意”一词,概因其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许许多之意。“简”是简约,而不是简单。简是“以一治万”,繁是“以万治一”。石涛“一画”之说即是大写意最好的诠释。意笔、工笔、白描、重彩,都可以写意,同样都要讲究笔法,讲究墨法,讲究形而上的美学意蕴。胡涂乱抹可称其为简笔画,却不是写意。

问题之十:空白。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亦是画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没有了空白,中国画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间;没有了空白,中国画的“气”和“势”将不复存在。空白是中国画人文的想象空间。

时间:8周。重点:在不失中国画意蕴的前提下,强调个性的发挥与形式的创造。

其他、史论讲座

史论讲座是中国画高研班不可或缺的项目,主讲教师要讲,而且是系统讲、分科讲,从大的方面讲,从小的方面讲。又要讲具体的技法,又要上升到精神层面去讲意蕴的问题、观念的问题,这样大家才能知道“为什么”。其他专家教授以及邀请的著名书画家不定期前来举办讲座,给大家开阔眼界,打开新的思路,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前四届的教学中,我们先后聘请了王明明、史国良、杜大恺、刘巨德、王玉良、张志民、张立辰、李燕、刘彦湖、申伟、金纳、李波、郭志光以及篆刻家王瑞、苏东河先生给大家讲座和示范,让大家从不同侧面接受中国文化的蒙养。当然,清华园内的其他各类讲座,凡是相关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哲学的,包括一些音乐方面的,我们都鼓励安排大家旁听。

中国画的研修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年,也就是理顺一下,点拨一下,走上一条正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家共勉。

刘怀勇

2010年6月29日于清华园

中国画的认知与学习——刘怀勇教授讲座提纲

(按:任何事物的学习,都应该把握与认知其发展的规律,界定标准,熟悉方法,尔后举一反三。试想,一个从事书画创作学习几十年的人,不能正确地回答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特有的一门艺术,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东方,几千年来延绵不断地发展、融汇,顽强地生长。无论外域文化艺术如何浸淫,都不能改变其本来的特色。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一个奇迹——永不被异化。

一、什么是中国画

什么叫中国画,词典的解释同书法一样模糊不清,多少年来亦未有确切的定义,其实中国画的含义很广,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遗留下来的水墨画、浅绛水墨画、重彩画、工笔画、简笔画(写意画)、壁画、岩画等等,都在中国画范畴之内。如果一定要总结成一句话,勉强可以这么说:有东方美学特色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法具有生命意味的绘画形式,称为中国画。

关键词:

1.东方美学

2.笔墨

3.生命意义

4.绘画形式

概而言之,有笔墨、有形式、有意蕴,称之为中国画。

二、中国画的十大构成关系

1.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有文化的关怀。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书者,心画也。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

2.气韵

“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所以说,中国画是人文的,是科学。五代荆浩提出笔有四势曰:筋、气、骨、肉。而“气韵”来于笔墨,笔墨来于学养、来于人格、来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所以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

3.气势

“势”是一种画面关系,更是一种修为,没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势”有两种:一是画面结构之势(造险);二是笔墨运动之势(气韵生动)。中国画是鲜活的、“形而上”的,“势”是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或险绝、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4.境

中国画之境,远非自然之景或西画之景。若画家不明事理,误入景区,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画的本真意义越来越远。殊不知“境生于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涛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画家当深悟。

5.写

“写”是中国画最为本真的母体语言。“写”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一己的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移到笔墨中去。

6.散

散与紧是相对应的关系,只有散画面才会松,松则虚,虚则纳物,纳物则丰富而隽永。现在的中国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普及性的“大写意”,胡涂乱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风,求大、求满、求全、求实,不是求艺,而是在比工夫,比谁下的力气大,不知也不会顾及中国画的真谛——体“道”。

7.玄虚

什么是道?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国画愈藏

愈深的精神境界。郑板桥“难得糊涂”亦正是画面玄虚的地方。

8.形

“形”是中国画独有的物象塑造方法,远不是西画之“型”,所以,画得越精细,描摹得越像,离中国画本真的意义就越远。“形而上者”,谓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9.写意

“写意”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之所以引用“写意”一词,概因其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许许多之意。“简”是简约,而不是简单。简是“以一治万”,繁是“以万治一”。石涛“一画”之说即是大写意最好的诠释。意笔、工笔、白描、重彩,都可以写意,同样都要讲究笔法,讲究墨法,讲究形而上的美学意蕴。胡涂乱抹可称其为简笔画,却不是写意。

10.空白

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亦是画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没有了空白,中国画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间;没有了空白,中国画的“气”和“势”将不复存在。空白是中国画人文的想象空间。

三、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中国画的品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尺或度量单位,它是鲜活的、发展的、既客观又主观的。中国画的品评必须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美学平台上去俯视,才会认知、赏析、品评。

南齐谢赫有“六法”之说:

1.气韵生动(略)

2.骨法用笔(略)

3.应物象形(略)

4.随类赋彩(略)

5.经营位置(略)

6.传移模写(略)

古人评画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以及上品、中品、下品三品之说。

黄宾虹解释:综神、妙、能之长,善诗、书、画之美,情思淡宕,不以绚烂为工;卷轴纷披,尽脱纵横习气;甚至潦草而成,形貌有失;解人难索,世俗见訾,有真精神,是为逸品。

穷笔墨之微奥,博古通今,师法古人,兼师造物,不仅貌似,而尽变化,继古人坠绝之绪,挽时俗颓败之习,是为神品。

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视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见佳,久视亦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见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引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

四、中国画的学习

1.选择一个好老师。(好老师不一定画得多么好,能正确的近似科学的教授为标准)

2.选择一家或一派范画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研究,熟练之后,再学其他。(入手需高,所选范本一定为经典传世之作,先远后近)

临摹步骤:

读画:悉心地去观察、揣摩、解读范本整体的气韵及细部语言的结构形态。

小局部临摹,以解析笔墨为主;

大局部临摹,以笔墨、结构练习为主;

整体临摹,以气韵、置陈布势练习为主。

意临:大致相同,可随己意删减、增加、搬迁。

背临:不见范本,凭记忆点写。

五、生活写生

为什么要写生,一是熟悉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二是寻找语言,搜集素材;三是通过对现实景物的描绘,体会临摹传统的状物方法。其后,结合自己对物象的不同感受,创造出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他人的作品,是为真写生。

1、局部写生

2、结构写生

3、整体写生

4、意象写生

六、创作

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不可重复的有生命意味的艺术劳动。

1.选题(有感而发)

2.构思(纸张、形式、语言、技法、尺寸)

3.草图(可以意想,也可以设计)

4.移稿(将已经成熟的意象勾画在画材上)

5.创作(将以己的才情、学养以及对美的认识全身心地倾注画面)

6.收拾(大胆落笔尚需悉心收拾)

7.题款、钤印(题款有补白与锦上添花之德,钤印有呼应与顾盼之功)

8.装裱(形式决定内容,好的装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是一句老话,老得是可以让人麻木了!哪个不知,哪个不晓呢?都知道那个理儿,源在哪?怎么用?却很少有人去理会。当今好多画家都不练字了,好多书家也不习画了,书画已经分道扬镳了,真是莫大的悲哀啊。

这是一种文化的流失。

一个画家不认真虔诚地去解读、去熟知书法的玄微,其作品肯定是在皮毛上下功夫,而得不到中国画之真谛——气韵生动;一个书家只埋头抄书,沉醉于碑帖的临摹和自以为是的创作,而忽略了对“结构”、“色彩”、“美学”、“力学”,以及构图、设计等一些美术方向的研究,其墨迹也只能称为“书写汉字的方法”,而不能称其为书法艺术。

艺术需要一个人殚精竭虑地去思考、学习、借鉴、创造,再高级的摹仿也不是创作。

同源之一:“形而上”的美学意义

什么是书法呢?元人韩性说过:“书,心画也”。唐皇帝李世民说:“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又说“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清人刘熙载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什么是中国画呢?大和尚石涛说:“借笔墨图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画者,心也。”唐张彦远《叙画之源流》说过:“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我说过: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具有生命意味的书写形式。

关键词:

汉字。汉字是书法的母体,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

载体。书法只是一种形式,它承载的是书写者的“心画”,即精神追求;

生命。书法的形态意义、书写运动是鲜活的,是人格化的形质:“筋、气、骨、肉”(刘熙载——气概,笔有四势);

意味。把玩的可续性是书法的生命,书者性情、天分、修为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意蕴;

书写。这是对书法最普通的要求,也是画家常常借用的地方。书写的迹划不是做出来,描出来的,而是集“精、气、神”与“技”的“心画”;

形式。一个单字有形式,一件作品更要有形式,何谓形式?画也。

我还说过:具有东方美学特点的以笔墨为主要表现语言的绘画形式,称为中国画。

关键词:

东方美学。中国画抗庭于西画几千年,所不变者乃东方独特的审美观念;

笔墨。只有笔墨的使用,才能够更深层次塑造物象的形质关系;笔墨,是一个大的美学概念;

绘画形式。凡画都有形式,虽然中国画有自己的传统,但在形式上可以相融于其他画种。

综上所述,书画同源除了形式与笔墨以外,最根本的既是“心”。心是什么?心是中国文人“形而上”的代名词。《易》曰:形而上者道也。所以,这“心”又与“道”是相联系的。是故,一个不谙熟于东方美学、哲学思想的人,想窃见书画的深奥何谈容易。

同源之二:相同的工具

毛笔是书画共同使用的工具,只有毛笔能够细致入微地完成“点线”的特殊要求。

笔有四德:尖、圆、齐、健。

尖者锋也,无锋不可以犀利;圆者,融也,通也,“如折钗股”,虽曲折盘旋而不失圆浑;齐者,方也,万毫齐力,横扫千均,势也;健者,“自强不息”,生命律动之谓也。

同源之三:点线的形质要求

刘熙载在《艺概》里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有五笔之说,曰:“平、圆、留、重、变”。平者,如锥划沙,中正大气。圆者,“如折钗股”,圆浑厚重。留者,如屋漏痕,如犁耕地。重者,高山坠石,入木三分。变者,平中见奇,方中寓圆,穷千笔万笔于一笔。这些都是对点线形质的要求,书法如此,中国画亦如此。就好比用同一种语言可以去创作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戏曲、辞赋、小说等等。

点线的形质是传统中国画、书法的生命。

同源之四:相同的结构关系。

“计白当黑”是中国画、书法共同遵守的结构法则。上升到玄的理论,它是中国人对宇宙哲学的认知。所谓“黑白天下式”是为此意。

结构美是书法的核心之一。所谓“流行书风”、“现代书法”都是看到了、抓到了书法所特有的形式美。一个“大”字三条线,将三条线做不同位置的移动,会切割出形态各异、大小无尽的图形。这就是计白当黑的道理。

一个高明的中国画画家,在挥毫泼墨的同时,总不会忘记“虚处”的所在——留白。白,不是空白,可能是呼吸,可能是画眼,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其他。

提按、顿挫、轻重、徐疾、疏密、虚实、屈直、方圆、浓淡、干湿、皴擦点染,黑白灰。没有对比就没有画面,无论是书法中的单字结体或是整幅作品中的章法,它的结构美学同绘画是一样的。只有熟知了这些常识性的美学知识,在学习借鉴中才会发现美的所在,在创作中才会巧妙地借用转化,融以己之意表达自我的审美情趣。

《溪山红树》(山水临摹课稿)

清·王翚纸本设色112.4×39.5厘米

王翚(1632-1717年)清代画家。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月山人,清晖主人。江苏常熟人,祖上四代皆有画名,王翚幼儿承家学,迥高时流。王鉴见其作惊羡收为弟子,后又引石谷拜见王时敏,寻询之余,时敏也大惊:“此烟客师也,乃师烟客耶?”于是带石谷游大江南北,历览古人真迹。石谷60岁左右为康熙主持绘制《南巡图》,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清·四家”,并有“画圣”之称。

《溪山红树图》纵112.4厘米,横39.5厘米,纸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乃王翚38岁时作,精气弥漫,允推石谷之极精作品。图绘溪山秋色,丹枫映照,山泉映挂,汇流成溪,而山石堆叠,似巨浪涌起,犹董源《溪岸图》所绘;密集的解索皴,浓墨点苔,渴笔皴擦丛树,林木茂密,树叶或点染、或双勾。而枫之红,以朱砂加朱磦,或填或点,则完全借用王蒙之法。画面之山、林,反复皴擦点染,愈发苍苍莽莽,浓烈娇艳。山下点缀以小桥、农舍、湖泊,以及山中的村庄、曲折的山路、山顶的寺塔、楼观,天上人间,人间天上,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山水境界的诉求——可游、可居、可赏。王时敏和恽寿平见了,都深为震撼,意欲收藏,但都被王翚婉言拒绝了,于是各在图上题词以表赞赏和惋惜。王时敏题:

“……时方苦嗽,得此饱玩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昔人檄愈头风,良不虚也。”恽寿平则题曰:“……石谷自吴门来,余搜行笈得此帧,惊叹欲绝,石谷亦沾沾自喜,有十五城不易之状。”但有趣的是,5个月后,恽寿平偶过徐氏水亭,见此图赫然挂在金沙潘君的家中,不禁又怪叹又冒妒意,于是再在图上题字:“岂西庐(王时敏)、南田之矜赏,尚不及潘君哉?……未知石谷他日,见西庐、南田,何以解嘲?”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行间,可见当时画坛推允之至。今日重新审视王翚的《溪山红树图》,仍不失一件无愧古今的经典之作。所谓集大成者,斯以为是也。

一、临习目的:

都说“四王”泥古不化,独不见王石谷独出机杼的天才之作。石谷之所以被尊为“画圣”,肯定有其高出众家的才能。此件《溪山红树图》以王蒙笔法为主,掺杂南宋诸家为一法,集“披麻”、“解索”、“云头”为一体,诚如石谷之画论:“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是大成”。如此集大成的作品,在“四王”其他画家中没有,在王翚作品中也不多见。《溪山红树图》在意境、构图、笔墨上,已远离了古人的巢穴。是王石谷集众美于一身的交响力作。今日看来,也没有丝毫的暮气和腐朽。我们能看到的是精典传流的延续,其中虚实、疏密、浓淡、松紧以及轻重与徐疾,在节奏和韵律上颇合于当代的审美,这可能就是精典的魅力所在。

《溪山红树图》是我们走近古人的一座宝库,其丰富的杂树画法,丰富的山石画法,丰富的“造境”方法,以及丰富的积墨画法,让我们在一画之中体会万象的笔墨之妙,真是一卷在手,尽得法门之妙。

《溪山红树图》是我们走进当代的一扇法门,它在虚实、疏密、顾盼、呼应的景象妙造中,将东方诗意的内心独白,通过“境”的营造,传达给我们。而这种“境”的妙造正是中国画本真的意义。所谓“以形媚道”、“以文载道”,正是此理。

《溪山红树图》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复合体。源于它,我们可以上追宋元,下接石涛、黄宾虹,直入我们的生活,直入我们的创作。

二、工具、材料:

毛笔:羊毫加健或狼毫。纸张:棉料或麻纸、皮纸(原作材料疑为棉料老纸,类似半生不熟),也可自制,净皮喷水、凉干即有此效果。

三、临习要点:

1.读画是临习此范本的第一大要点,一定要局部地看,放大地看,悉心地看,对比地看,从点线的形质到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从杂树的夹叶画法到混点画法,以及混点画法又到线状画法等等,从这些小的笔墨塑造关系入手。认真地读,悉心地揣摹,寻找规律,掌握方法;

2.把握大关系,从整体上解读画面的构成关系。发现物象之间诸如呼应、顾盼、虚实、浓淡、黑白、疏密、大小、方圆、正斜、曲直、松紧、空白的对比关系,悉心分析它们“起承转合”的“经营”谋略,寻找秩序,发现规律;

3.繁简分明,节奏明快,是此范本的特点。繁处千笔万笔不多,简处三笔二笔不少。临习中要抓住这些特点;

4.用笔。临习比范图须有行草书的基础,儒雅凝重,俊秀飘逸。点线虽极尽丰富,但每一个细小的点或线却都非常的完整(每一个点画都要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即谓之完整);

5.用墨。此范图以“干积”为主,皴擦点染,浓淡干湿,常常集于某一个局部,使之苍郁浑厚。而简洁处只用淡墨皴擦而已;

6.用色。山石坡脚处多用赭墨(赭石加墨)敷染,其上多用螺青(花青加墨)敷染。大多以赭墨做底,而后敷螺青或不用。树叶为石色点染,同样讲究用笔,讲究聚散,讲究空白;

7.此范图最大的要点是先皴擦,后收拾。先淡后浓,先虚后实。先整体,后局部。先经营,后落墨。

四、注意事项:

1.所谓“干积墨法”,须待第一遍淡墨干后再继续复加。用墨要有层次,用笔要有形有质,

虽繁复多变总能在混沌中见到光明。2.画杂树时要注意树干的穿插

变化,更要留意每一棵树与树之间的画法,大小、参差、虚实,

不能画平了,画散了,既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大的外形关系一

定要“齐而不齐”。3. 空白,为什么要有空白?因为每一个点线都

是书写的状态。只有空白才能显见笔墨的“形质”,只有空白画面才

会有对比,只有空白画面才会有呼吸。一定要注意空白,而且要

有大小参差之美。4.点染。点染是两种方法。有些颜色是随着用笔

的方向“勒”了一遍。如:山路、夹叶、树干、建筑,水口下的杂树及左侧的山石,这种见笔的敷色方法可称之为点。如层面、坡石、天空以及杂树中的螺青,可称之为染,色宜淡,干后复加,不可伤墨。5.轻松愉悦的笔致是此范本“气韵生动”的根本。临习之前,应深刻理解书法中“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形质关系。

五、课时要求:

1.多读、多看、多思、多想。大悟大得,小悟小得,不悟不得。

2.每局部临一遍。

3. 放大至180×60cm或八尺开二,整幅对临三遍,背临二遍。

以此画入手,在对临、背临的基础上,用王翚的笔墨借鉴其他构图进行创作练习,不要再受其他人的影响,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再去写生,再去研究黄宾虹,再去生活,便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

笔墨概论

(按:笔墨作为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语言,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是不可替代的。)

一、落笔成形,落墨成趣,笔墨成章

笔墨,对于好多绘事之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形态概念。熟悉,是因为一开始就在使用它、学习理解它。陌生呢?要想把它说个透,理出个头绪来,还真有点“道可道,非常道”的滋味,有点玄。黄宾虹先生讲述:“自古以画传世者,代不乏人。笔法、墨法、章法三

者为要;未有无笔、无墨,徒袭章法,而能克自树立,垂之久远者

也。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

韵难求苍润。绳趋矩步,貌合神离,谓之无笔,无墨可也。笔墨即

娴,成为章法。而后山川清丽,花木鲜妍,人物、鸟兽、虫鱼生动

之致,得以己意传之。”总黄老所言,无笔无墨,不成画也,更不

能传以己之意。

要想解释笔墨的问题,首先要找一个楔子:什么是中国画,中

国画的传统又是什么?理解了它,总结了纲的问题,笔墨就好谈一

些了。愚以为,简要地概述,中国画就是有东方审美特点的以笔墨

为主要表现手法的绘画形式。传统亦然。故而,相对于中国画,那

不只是“底线”的问题,而是性命攸关、生死存亡的问题!

笔墨的文化概念

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最为根本的不是形式的问题,而是文化观念的不同。语言承载着观念,观念统摄着形式。笔墨作为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语言,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是不可替代的。

笔墨是什么呢?

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精神传统;

笔墨是中国画独到的赖以生存的母体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神、气、骨、血、肉的魂魄;

笔墨是中国画知白守黑的“天下式”。

笔墨的标准: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

笔墨的形态概念: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二、笔形、笔性

“尖、圆、齐、健”是选择毛笔的四个外形条件,同时,亦是中国绘画工具区别于西画的四大功用:尖者,锋也,无锋不可以犀利;圆者,融也,通也。“如折钗股”,虽曲折盘旋而不失圆浑;齐者,方也,万毫齐力,横扫千钧,势也;健者,自强不息,生命律动之谓也。此四点功用,正是中国画几千年来自强不息、不被异化的特质。一个书画家在驾驭笔墨的时候,不能够充分地展现这些特质文化,其作品的内在技术含量会大打折扣。充分调动与发挥尖、圆、齐、健的功用,同一支笔,画面会变得丰富多彩,耐人寻味。

一枝笔、一块墨、一张白纸,等于画家的一个世界。

笔形:抽象的精神(见范图)具象的形态

所谓笔形,谓指毛笔运动中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笔触)。这种原始的笔触不规则地呈现着诸多的“笔墨形态”,我们称之为具象的形态。传统绘画中流传下来的“十八描”、“二十四皴”,如“豆瓣”、“马牙”、“斧劈”、“解索”、“披麻”,以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等,都是通过不同的点线形态营造出这些带有文化内涵的“象形”点划。其他,诸如中锋、侧锋、逆锋、藏锋、露锋以及书谱中常说的“顿、挫、驭、蹲、跷、韧、提、按、揭”,都是利用不同的手法营造着不同的点线形态,这种过程就是笔法。

《芥子园画谱》释文

起转折收。中锋(提)侧锋(按)提按转侧锋捻笔中锋收拾。

(1)(2)(3)(4)(5)(6)(7)(3)(3)

(3)(7)此一笔画的妙处,其中提、按、顿、挫,起、承、转、合的连贯使用,尽收眼底,非常明了。这真是中国画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范本。

提、按、转、折,轻、重、徐、疾,在书法中只是为了点画的

丰富性,在这里它还有其更重要的妙用,那就是结构。每一个转折、

提按,中锋与侧锋的转换,都意味着结构的变化,使之产生凹凸不

平的意象。这就是笔墨的伟大之处(另见笔墨论)

因为物象形质的不同,所以笔墨要“随类赋彩”、“应物象形”。今天,

更要“与时俱进”了,故而,笔墨是不规则的,是发展变化的,是“有

法而无法的”;不变的,墨守成法的,是僵死的,是学而未化使然。

笔墨的形质与实际物象的塑造相统一。

提、按、顿、挫,轻、重、徐、疾,皴、擦、点、染是笔形;浓、淡、干、湿,虚、实、燥、润是笔性。

三、墨形、墨性

清人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里说:“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连络,则皮燥肉温,筋嬗骨健,而笔之四势备矣。”又说“笔墨相表里,笔有气骨,墨亦有气骨。墨之气骨由笔而生”。是故,无笔无以生墨,墨形与墨性与用笔是紧密相连的,舍弃了笔的主导性,墨非墨,只是一块黑颜色。所以,中国画之“墨”,不能用“黑”来解释。中国画之“墨”,不仅指颜色关系,同时赋予以哲理的生命之“形”。

中国画之“形”,又非西画之“形”。西画之形是科学的物象比例关系;中国画之“形”,是“形而上者,道也”之形。是以符合眼和手所需求的“形”。

概括来讲,墨形不外乎浓、淡、干、湿;墨性离不开重、逸、燥、润。凡浓重之笔,性必刚烈、果敢,沉着中透着生生不息的精神。稍过即为干墨、焦墨,画面就会显得燥气不安,如不及时补以淡湿之墨,即流入粗、野、狂、妄之境,无医可救。淡墨逸情,凡隽永而秀雅、鲜艳而稚嫩的物象,总以湿笔淡墨表述。稍过,用笔不爽,或骨力不够,即会出现烂墨浮瘴,流入俗境。是故,墨形之于墨性,无浓不能于生淡,无淡不能于克浓;无湿不能于生干,无干不能于克湿。浓浓淡淡,干干湿湿,千笔万笔不离此道。虽一笔之画,咫尺方寸间,亦不能叛离。不然,纵使形似微妙,章法严谨,色彩夺目,亦不能耐人寻味,让人诚服。

对于墨法,黄宾虹先生曾有七字之法,曰:“浓、淡、破、积、泼、焦、宿”。是墨法,亦是墨形。

浓墨:墨之神也。相对于淡墨为浓。一画之中凡画眼醒目处,必有浓墨。对于点线,浓重之笔亦会神畅而响亮。故书法多用浓墨。

淡墨:墨之韵也。浓墨加水即为淡墨,是故,淡墨生润。凡细蕴之气,清秀之姿,多从淡墨出。

破墨:墨之损也。无浓不能生淡,无干不能克湿。浓浓淡淡,干干湿湿,总在相生相克中变化发展。如此,画面方会协调统一,对立矛盾的关系才会转化。

积墨:墨之厚也。墨不积不为浑、不为厚、不为华滋。

泼墨:墨之气也。泼墨者得大气圆融之势也,非持水盂倾之。

一笔得势,笔笔相连,虽长江万里,一脉相承。

焦墨:墨之极也。于混沌中放出光明,救笔墨于水火者。

宿墨:墨之浑也。接气纳物,通融画面。专治媚、俗、薄、弱、轻浮之病。

画有病,得此七法为纲,可分而治之。

今人有小慧者,取一法而成画,总不得大美,让人小觑。

浓、淡、破、积、泼、焦、宿是墨形;阴、阳、虚、实,干、湿、燥、润是墨性。

用墨之道全在用笔,用笔无法,用墨无章;用笔既娴,墨彩自然高华。

四、笔墨与色彩的关系

以往的笔墨论中,纯以水墨而论,忽略了颜色与笔墨的关系。只谈笔墨不谈画面、不谈

形、不谈颜色,笔墨会十分空泛与玄虚。

中国画不是不懂颜色或不好颜色,只是因为中国画崇尚的是一种“无为”的、“虚静”的情感色彩。所以,在画面中充盈着的是一种平淡、中和的气韵。这种“淡”的气韵,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墨”与“纸”的特点,满足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人文情怀。时值今日,如火如荼的生活,如歌如舞的年华,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中国画家用自己的语言去讴歌。“笔墨当随时代”,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笔墨观去认知、转变、发展中国画,创造自己的个性语言,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笔墨,相对于中国画是根的、生命的问题。凡根的生命的问题,都需要养护、发展,使之健康茁壮。

“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古人已讲得很清楚。笔墨在画面中就是一个架构的问题,质量与否,关乎形的确立,大厦的安危!其他,颜色和着墨,又当泥,又添彩,丰富着、粉饰着这笔墨架构起来的“心的结构”。

“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墨与彩存在着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转化关系。对比、相衬、互补、相破、相融、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克,生生不息。

墨线与色彩的关系。所谓“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谓之用色之时不得将线染脏、染死,尤其石色,应慎用。填色、避线。

墨与彩的混用。中国画以墨为主,敷色之时多用复色,即在原色中调以水墨,使之沉稳,,去掉火气,避免俗气。石色中带有粉气的诸如石青、石绿,不宜调墨,加墨便灰、脏。

写意画中的墨破色、色破墨,大胆明快,沉着厚重,是墨与彩的绝妙组合。此画法只在将干未干之际,或以较干之墨破色,或以湿润之色破墨于未干之时,相互渗化,妙趣横生。

积彩画法与积墨画法异曲同工,干干湿湿,层层叠染,既丰富又厚重。

所应注意的是,所谓染色,并不是说在敷染颜色的时候,可以不讲笔法,平涂为之。那样,色与墨不合,笔与墨不通,画必脏、乱、差。敷色如用墨一样,同样需要讲求笔法,同样讲求虚实浓淡、皴擦点染,同样讲求留白,“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相映生趣,锦上添花。

笔墨好比是人格化的筋气骨血肉,色彩就是华美的服饰,抑或是浓妆淡抹的修饰。

五、书法用笔

什么是书法?书法的标准什么?书法的点线形质与中国画有什么关系?如何借鉴、如何转化、借鉴哪一种书体?这些都是每一个有志于中国画学习与创作的画家所必需解决的问题。

杨振宁教授在2004年国际文化高峰论坛上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确实如此,书法涵盖、承载的是中华几千年的美学观念与哲学形态。所谓“形而上者”,大到一幅作品,小到一个单字、一个偏旁,精微到一点一画,莫不浓缩着、渗透着东方文化的神韵。

如果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那么书法就是中国画的根。

关于书法用笔,古人有筋、肉、骨、气四势之说。黄宾虹先生有“平、圆、留、重、变”之说。四势之说,将笔墨人性化,亦是中国古典哲学常用的譬拟手法,人物一理,得此四势方能圆活、生动。黄老五字笔法更进一步贴近了形质的具体解释。

平者,如锥划沙,用笔需中正大气,力量有加而不取巧、邪、浮、滑。有如长江大河“澄空如鉴,千里一碧”。

圆者,“如折钗股”,“取法籀、篆、行草”,盘旋曲折,纯任自然,圆浑厚重,藏锋不露。

留者,“如屋漏痕”,如犁耕地。清爽而不滑,厚重而不滞。

重者,“高山坠石”,去金之重而柔,铁之净而秀,齐万毫之力,得扛鼎之势。

变者,化也。平中见奇,方中寓圆,虚实相生,阴阳互补。化千笔万笔为一笔,穷方寸咫尺间。

变者最难。好多人染翰几十年,如食古不化者,徒得形似者,浪得虚名者,多不知“变”

补,浓淡相宜,虚实开合,对立统一,即为矛盾,又能转换,谓之大变。

“起、承、转、合”讲的是画面的一种“开合”关系,是中国画“气”的“布势”图解。

在中国画“单元语系”(点线)的范畴里,它依然起着“变”的作用,欲左先右,欲

下先上,无垂不缩,无锋不藏。任何一个小的点画,从开始到结束,都有这么一

个圆满的“完成式”。它合乎儒家“中庸”的思辨。所以,中国画的笔墨是人文的有

生命意义的形态。

如此,以黄宾虹的“平、圆、留、重、变”为形;以荆浩的“筋、肉、骨、气”

为质;以“起、承、转、合”的关系为势,书法用笔的体式就健全了起来。

书法用笔的奥秘全部一个“形质”,而形质来源于用笔,用笔来源于用腕,用腕来源于用心,用心来源于对笔墨的认知与把握。所谓“技进乎于道”,正是此理。

笔墨是一个既主观又客观的形态概念,从了解到熟知的过程亦是一个主客观交替认知的过程。单从理论上去认知过于空泛;单从技艺上去锤炼,少了诗书画

印史的修为,亦徒得皮毛,难求神韵。故尔,颜真卿有云:“笔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妙也”。

刘怀勇

2011年3月9日于清华园第二次修正

花鸟画创作直通车

《秋天不回来》释文

那天,我到山东一家画廊“出差”,朋友知道我喜欢听着音乐作画,就在电脑中选了几首他喜欢的曲子。他走了。只有我自己在偌大的生疏的画室里呆着。悠

悠的,轻轻的传出了王强的歌曲:“初秋的天, 冰冷的夜,回忆慢慢袭来,真心的

爱就像落叶,为何却要分开,想你的夜里,我哭得好无力。”心,我的心在慢慢融

化,和着忧伤的曲调开始伤感,一阵阵地抽搐,一阵阵地躁动。我,迅速铺好纸,

捉起一枝羊毫斗笔,在古黄色的宣纸上挥洒、宣泄。线在音乐的引领下,时而急

促,时而舒缓,时而跳荡,时而悠远。时而如天涯故人的暮箫,时而又似万马奔

腾,沙场驰骋; 点,在线的鼓舞下,如影随形,或重如战鼓催进,或轻似小锣鸣金。

浓浓的、十分快意的三只葫芦,打破了点与线的焦躁并与之融合。几片浓淡相宜

的叶子在右下方统帅了整个画面。曲终。

急促,忧伤,焦躁,不安;轻快,和雅,舒缓,幸福。这些人性自然的情感,化作了点、线、面,黑、白、灰,伴随着乐曲的推进,演化成了一幅颇有音乐“联觉”的中国画作品。你听,那画面背后又响起了王强的歌曲——“秋天不回来”。

(按:书画者,道也。中国画的学习,一定是庞杂的、生活的、诗歌的、文学的、综合的、集大成的。集万为一,是为写意。)

花鸟画是中国画门类里面的一个大科,要想在花鸟画领域有一番大的成就,可能要穷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往往有些人穷其一生的精力却也往往画不好,甚至路入了一个“野狐禅”的境地。是故,中国画入门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我最最反对的就是时下针对少儿的书画教育,其教材与方法同老年大学一样)。以“进修生”为例,好多画令较长的画家往往不如

初入手的同学进步大。何也?“老手”毛病多,习气重,一是不好改,二是刚改完毛病就毕业

了。初学者是一方净土,可以很好地栽培与扶植。

俄罗斯以前有个画派叫“拿来主义”,我想,对于初学者,或有“毛病”的老手,可以借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就花鸟画而言,我以为从此三家入手,渐习渐深,在旁涉其他,可以走出一条新路,上手快,出手高,我戏称其为:“花鸟画直通车”。

直通车:吴昌硕-任伯年-王晋元-写生-创作(以三年制高研班为算:吴昌硕作品临摹与研究半年;王晋元作品临摹与研究半年;写生三个月,书法篆刻学习三个月,古典与现代作品研究三个月,其他:文史哲杂艺三个月,创作半年)。便可到达当代所谓“实力派”的高度。

先习吴昌硕。吴氏作品以书入画,中正大气,可治软、弱、媚、俗之病。其深厚的笔墨修养正好对应了以文入画的气格与人格。从吴氏入手起点高,不容易落入俗套。另外,吴昌硕以书入画,强调点线的书写性,用笔用墨果决大胆,毫无造作之态。初习者从此入手可首先养成一种良好的书写习惯,而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成就一个大家的基础。再者,其浑厚华滋、凝重老辣的笔意可使初习者“留得住”(留得住是对点线形质的要求)。

笔墨入门,既得老辣厚重之势,下一步可以临摹与研究任伯年的作品了。

任伯年之作品,多从写生中来,既有笔墨,又有结构,是近代最有说服力的画家,故院校多以此为教学范本。吴氏之画可治画家“概念”之病。往往写意画家但凭意气使然,大都不顾所画物象的自然生长结构关系,“似是而非”。吴氏之画,笔无虚发,墨无枉下,每一笔都与结构有关系,微小的地方,一笔便可以表现物象的凸凹、侧正以及它们的形质关系。

研究任伯年有三个要诣:一、悉心体会与摹写其“笔墨的形质”与自然物象的转化关系;

二、悉心体会如何将任氏画法用到写生当中。三、悉心体会,如何将吴昌硕的笔法墨法融进任伯年的画法,融二法为一法。

王晋元先生是当代著名花鸟画大家,他是第一个走进云南热带雨林并开创“大花鸟意象”的画家,是当代花鸟画领域“大、满、壮、野、繁、密、浓、奇、艳”的代表人物。作品区别他人的地方,还在于他承传了中国画优良的传统——笔墨。而后来此一路其他画家的作品,除了“大、满、奇、艳”感官刺激之外,别无韵味可言。当然,王氏作品同古人一样也不是每件都好。诸如一些没骨点彩的作品就不很协调。

王晋元是一个早逝的大家(63岁),所以其作品还相对没有形成“风格”,固定成“程式”。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进入到其创作的历程中,了解他、学习他,顺着他未竟的事业走下去,开垦“大花鸟”的园地。

王晋元先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大花鸟”的门(这扇门通向生活,但并不一定都挤到云南去)。其丰富的画面语言,丰富的物象(画材、植物)关系,以及“大、满、密、奇”的形式构成,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这就好比借你一个梯子,好比搭乘一趟高速行驶的列车,你爬上一个高度,搭车送上一程,省时省力。这就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的道理。

拿来吧,拿来就能用。

王晋元作品的研究与学习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来源于生活”。可是大家跑到云南、跑到西双版纳去写生,除了惊羡,还是惊羡!完成了大量的写生稿线描也好,写意也罢,如何把这些素材组织到画面上去,体现那种“大、密、神、奇”的意境,还是手足无措。何耶?写生是单一的,而画面的经营却是综合的。所以,对于初学者,不宜过分强调写生。王晋元作品是现成的,拿来就用。切割、分解、组合、粘贴、复制、删除,先上路跑一段时间,路子熟,心野了,再另谋高就。别人想套都套不住你。

直接借鉴王氏作品,理由有三,其一,王氏作品形式新颖,但又不固定,学员在学习借鉴之中不受拘束,可以走出一些不同的路子;其二,王氏作品可贵的地方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在营造肌理的同时并不舍弃笔墨,而且笔墨非常精到;其三,在练习王氏作品的同时,不断深入生活,采风写生,逐渐转化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努力创造自己的个性语言。

以上三家相互联系,以吴、任、王为顺序渐行渐深,再铺以其他

古今优秀范本的学习与研究,加强画以外的修为补充,三年功夫,当

出一把好手。

2008年元月5日

山水画创作直通车

(按: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不可重复的有生命意味的艺术劳动。)

民间有句俗语:“金山水、银花鸟,吃不穷的画人物”。一句话把山水放在了中国画三大科的前面。纵观中国的美术史,从绘画到理论,

山水画的确占据了很大的空间,真就是一个山水画美术史。这与我们

这个民族的文化有关系,自孔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开始,历朝

历代的文人们便开始琢磨这山山水水了。

山水比人物比花鸟,不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究其本源,而是“形而上”的问题。文人们把一切看不见摸不着的,“玄”的“情”或“意”寄托

给山水,使“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信”,“其中有精”。而人

物花鸟则不容易纳涵这么多的“情意”,因为人物、花鸟总有一个具体

的形,并且被人们所熟知,不可能承载很多物象形以外的东西。山水

则不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无尽的空间里可以承载着人们无尽

的想象。

山水和其他画种一样,上手容易,吃进去很难,走出来更难,创出

一条自己的路、成自家面貌那就是难上加难了。长久的实践和教学,

让我找到了一条就急的捷径。即:“创作直通车系列”,下面说一下山

水画创作直通车。

龚贤-黄秋园-黄宾虹-写生-创作

龚贤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山水大家,在石涛、石溪以及四王之外,别开蹊径,成一代宗师。其黑密的山水风格被人称为“黑龚”,浅绛一

路的山水称为“白龚”。

“龚贤少年得志,得于董其昌为师,在书法和绘画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与启蒙。遍临大家之作,而且是真迹;长期隐居大自然,得山川

真性情;广博修养,几十年不间断学习与整理中晚唐诗,在文学与审

美上积累经验;长期课徒,使自己的艺术逐渐系统化、科学化,而且

能深入浅出;大器晚成,积40年含辛茹苦,自强不息,卓然开创了苍郁、深厚的山水风格,在积墨画法上前无古人。”

对于初学者和“进修生”,龚贤都不失一个好范本。是真正意义上的“雅俗共赏”(平日大家常说的雅俗共赏已经偏俗了)。从此入手,是一条正道。

临习龚贤的作品,要深深地记住:

(1)不要贪大,先画树,后画石,再画山。起手最为重要(今日画家大多吃亏于此,在初习阶段没有严格依照范本起手作画,以致成了“大画家”也弄不清楚什么是书法用笔),要深入地去观察、去理解。去临摹体验那树石的点与线,发现古人是如何用提按、转折、正侧、轻重、徐疾、燥润来表述物象的结构关系(应该说明,我以为龚贤的墨法高于笔法,所以,起手画树石,大家还应参考以下《芥子园画谱》)。

(2)再画小局部。选择一块较为清晰的局部,深入地去刻画。边画边对照边思考,万

不可照死里去画,要学会思考,要在脑子里积淀东西。

(3)最后整体去画,细心体会画面整体的关系,虚与实,黑与白,自然过渡,充分理解“苍郁”、“厚重”、“混沌”这些“形而上”的概念与画面的直接联系。

(4)临摹最为关键的是得法。学习龚贤,意在取其积墨之法。积墨何来?在于笔墨。故而,临习者要时刻强调对于笔墨的重视与学习。对于龚贤,要拆开来一个点、一根线地去分析,要从清晰走进混沌。“浑”全在“墨”,而墨全倚仗“笔”。学习龚贤如果失之用笔,就会成为一张黑画,“黑气”是中国画、中国人最为忌讳的东西。

既得龚贤,可以造访一下黄秋园了。

黄秋园(1914-1979年),江西南昌人,字明琦,号大觉子,半个僧,退叟。自幼爱画,虽未得名师之授,却有机会在装裱中学徒,遍临、博览古人名作,由抚古人之迹,进而得乎古人之心;由得古人之心,进而师造化。

李可染在参观黄秋园个人画展后,亲自为其书写了一段题跋:“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二石、山樵再世,亦必叹服!”

由于可染先生的赞誉及鼓吹,黄秋园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画坛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当时“青黄不接”的中国画坛,吹进了一股回归传统之风。今日看来,黄秋园还是有其独到的东西,是个大家,但也没有李先生鼓吹的那么高,那不客观。

我们今天所要借鉴与学习的,是黄秋园既“传统”又“现代”的画面构成语言,包括局部的山石树木和“大、满、厚、密”的构图。这种程式化的符号十分清晰地表露给我们,便于我们研究与学习,直接地走进一种“图式”。这种“图式”的状态恰好还不能约束我们的发展,因为黄秋园的图式还没有走到尽头,成为“鲜明的风格”。

我这里强调的是:借鉴黄秋园的结构程式,而不要特别注重其笔墨的肌理。在笔墨上,黄氏远不如石溪,近不如黄宾虹。但是,把他们放在一起,糅在一起,试想一下,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以黄宾虹的笔墨去营造黄秋园的图式,外加作者自身的学养与修为,定会出现另外一个大家。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是当代最伟大的中国画家,书法家、学者、教授。他在国学、书画、文史、金石等方面的研究,远远高于其同时代的任何一位大家,真正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位大师。

黄宾虹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大部分人都知道是其独家法门的“积墨”山水。但“积墨”是怎么形成的?除了表象的“平、圆、留、重、变”,“浓、淡、破、泼、渍、焦、宿”这五笔、七墨还有什么?这背后的文化与修为在当今“快餐”式的学习中,没有人会潜心地理会,这也是当今“恶搞黄宾虹”,“恶搞吴昌硕”(清华大学王玉良教授语),画面除了“黑、大、密”和乌烟瘴气以外,并不见一点吴、黄的精髓。

是故,求理和求法同等重要。

认真而悉心地去读、去理会、去品赏。尽可能的看原作,看印刷好的范本亦可。但一定要有清晰的局部放大。有时我们将局部再用投影仪放大去看,那局部的精妙会让人惊讶。拆开看,合起来看,从具体的点画形质引伸到形而上美学意义的层面上去分析,什么是“厚”,什么是“柔”,什么是“刚”,什么是“藏”,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是“密不容针”,什么是“疏能走马”等等。到底要问明白“心,即是画”的道理。

买一本《黄宾虹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王鲁湘编著)从头至尾认真地去读一遍,全面地认识黄宾虹。

认真而细致地体会与研究其集大成的美学概念:“齐与不齐三角弧”、“五笔”、“七墨”之法,从理论与手头上都进入到一定的高度。

局部地去研究,多读,多思,多想,多琢磨,少动手临摹(我胆小,没临过)。

反回头去,从构图到结构再到点画的形质重新思索,

体味黄宾虹所说“内美”的实质,细细地咀嚼。深深地思考,

化于心中,融入笔下。

从龚贤到黄秋园,是一个入门与转化的过程(临摹与

创作,好多人转化不过来,甚至感觉二者存在着矛盾关

系),从龚贤或石涛抑或其他古人中入门借鉴中国画根的

传统的笔墨,继而直接转化到即现代又传统的黄秋园图式

上,成效显著,我在教学上发现大家进步很快。

从龚贤到黄秋园还是一个写实的阶段,此一阶段学习

与转化,应注意物象结构以及理性的笔法与墨法,以得法

为主要目的。

从黄秋园到黄宾虹是一个大融合的过程,以黄秋园的图式,融黄宾虹的笔墨,可以融汇成一幅幅壮美的山水大景(黄宾虹多小景,四尺以上不多见)。

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承上启下,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和谐的转化与融合中,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

最后一步,取法大自然,到大自然去采风写生,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方水土”,感于物动于怀,不断积累与借鉴其他的关乎于“真、善、美”的学养,渐行渐深,在自觉不自觉中融合、大化。到那时,你完整的作品面貌只是承传了他们“内美”的传统,而形势与内容依然是你自己的了。

这就是我常说的:“借鉴、转化、融合、创新”。当然,这只是一条路子,只是在承传和创新中走了一条“捷径”。换几个人、换几种学习方法都可以走得通。

这一趟直通车,时间:三年。三年之外尚需要补习中国画画内、画外的大量知识。黄宾虹先生是一个好的范例:无以学养丰厚,无以勤学与坚韧,无以热爱生活与长寿,就无以大师的出现。后学者当勤勉之,我亦勤勉之。

2008年1月8日

太行山水墨写生语录

按: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教与学,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画教学的发展,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是学院式僵死的素描画法,将山水改成了风景画。二是涂鸦式的概念写生,物是人非,千篇一律。

刘怀勇教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四位一体”、相对完整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笔墨与结构、物象与意象的转换关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突破意义的写生教学。

一、结构写生

目的:通过对山石局部纹理的分析研究,发现毛笔中锋、侧锋以及提、按、顿、挫与山石组织的关系。

方法:

寻找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石壁或外形稍整、内里纹理丰富的大石头;

悉心观察纹理的粗细、疏密,以及它们渐变的形态。以手为笔,立掌,自山石纹理的细部逐步下移。用心体会中锋、侧锋以及中锋与侧锋绞转的形质关系,体会用线塑造物象的形质关系。

大班评课稿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小老虎过生日》评课稿此活动选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大班上册语言活动。《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小老虎过生日》是一首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故事,它其中的角色都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于是及时地抓住大班孩子特别爱说、想说、乐说的语言发展期特点,以此为契机将故事《小老虎过生日》设计成语言活动带入课堂,采用分段欣赏故事——完整感受故事——表演故事等教学策略,创设轻松的语言氛围,引导孩子在看看、想想、说说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带领幼儿体验故事独特的情趣美,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友爱、宽容、谅解之意。 一、评教学活动目标通过欣赏儿歌,理解儿歌中的角色特点和情节发展线索;初步尝试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儿歌,体验和感受儿歌独特的情趣美和韵律美;体验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情感。目标的设定难易适度,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评活动准备:小老虎、小白兔等头饰、故事挂图一套。恰到好处激发兴趣讲课老师采用了引导幼儿主动的探索、亲身体验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尊重了幼儿的主导作用。 三、评环节观摩活动,教师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带着头饰表演故事,使有机会在集体面前表达,学习表达的方式和技能,从而培养幼儿的独立构思和表述一定内容的语言能力。 四、评教法教师在活动中《小老虎过生日》这一内容生动、有趣,孩子们很容易接受。通过活动,孩子们懂得:友爱、宽容、谅解之意,对孩子们进行了优良品质的培养。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始终以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作为出发点,根据孩子们已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对桥有了简单的认识,探究、分析和观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能够主动的去发现周围的变化,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注重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活动让幼儿的亲身体验小老虎过生日邀请伙伴从被拒绝到被小伙伴谅解的心情,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多数幼儿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较好的完成了教学

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合肥市安居苑小学庄春梅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现就陈老师的这节课,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共同探索学习。 教材简介: 《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科学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内容。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光与影关系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观察光影关系的认识基础上,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从而可以回过头较为科学的解释影子的成因,并且为下一课“光的反射”这一传播特点埋下伏笔。 课例分析: 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内容陈老师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掌握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特点。(2)过程与方法:首先是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再是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懂得推测要有依据;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重点是设计实验并通过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过程: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陈老师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分析探讨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四个环节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老师能深入学习小组,成为他们的合作探究的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尤其是多媒体应用得当,丰富多彩的图片,光源的事例,影子的成因,日食、月食的形成等很好的体现了多媒体课型形象直观的特点,最后的课件,实际上是陈老师自己做的一个微课,精美的图片再加上生动的讲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适时展现了教学内容,

幼儿园优质课评课稿参考范文

幼儿园优质课评课稿参考范文 篇一:幼儿园优质课评课稿 幼儿园优质课《看谁躲得快》评课 一、一节好课应该是“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因为兴趣是学习发展的动力,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快乐,是首要的,我想,石老师的这节课,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告诉了我们,这就是快乐的学。 二、目标——具体明了,有针对性 1、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勇敢自信的个性品性 2、通过走跑跳的方式锻炼孩子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过程——设计巧妙,新颖,敬礼一环节很好的结合了军训,让孩子马上回忆起了军训时的状态,并且很快进入了本节课的状态。 同时,环节流畅,层层推进,第一环数数,第二环金箍棒打 手,第三环神秘树,第四环打地鼠,大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每个小环节也是由易到难,如金箍棒打手,先慢后快,同时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的设定 三、好课应该是“看似简单,实为不简单”,这也是教学价值的体现。 一张随手哪来的报纸转眼卷成了一根金箍棒,一把很普通、很不起眼的扫帚,难道也能用来上好一节课吗?看过石老师的课后,我们应该明白,生活中每一个不起眼的时间、物品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教育契机,就在于我们有没有用心去发现。

四,石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稳重、很有经验、很优秀的教师,她的语速虽然稍显慢了一点,但是娓娓道来,别有一番韵味。 五、不足------结束语:”老师你放吧!”语言长,无法显现游 戏的紧张感、刺激性,改成”快!” 篇二:幼儿园评课稿 美术课《欢欢喜喜过大年》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综合性很强的一堂课。 一、选材与时令紧密结合 眼下正值年关,选择《欢欢喜喜过大年》这一题材符合实际需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意义。在音乐的选择上,紧扣主题,感觉恰到好处。 二、教学态度严谨,课前准备充分 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说明王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下足了功夫。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大小》评课稿 元志芳今天观摩了徐圆圆老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整节课听下来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1.本节课非常完整,教师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张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营造了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非常恰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例如:讲第二个例题时,教师演示,动画清楚地反映出大小一样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少,1份就越大,分的份数越多,1份就越小。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时间充分,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操作,有的学生折纸;有的画阴影,有的比较,学生讨论踊跃,每个学生都在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比较好。整节课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张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例举——概括方法——探究意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也正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改进的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评课稿 元志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我校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搭建数学模型 本节课,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一个相遇问题的“点”的学问,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个“点”的探究,建构一种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策略。张茹老师在设计时大胆放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探究提示,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究的提示,首先自己动手用线段图来整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线段图进行分析,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演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活动过程注重了学生之间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体现较好。

教师如何自我评课

教师如何自我评课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明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2.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一无所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知识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组一起讨论不会的问题,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点拨做准备。 4.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幼儿园美术评课稿

篇一:幼儿园评课稿 美术课《欢欢喜喜过大年》评课稿 一、 选材与时令紧密结合 眼下 正值年关,选择《欢欢喜喜过大年》这一题材符合实际需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 日春节的习俗,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意义。 二、 教学态度严谨,课前准备充分 三、 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兴趣 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教学内容新颖实用 王老 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美术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是对平时美术教研 和课堂教学的检验。让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幼儿创作能力,激发参与活动 的兴趣。 五、 学习方式与区域教学有机结合,使幼儿学习具有自主性 1、本 次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幼儿自主选择创作形式。 2、让 学习具有挑战性,最后的环节让幼儿在玩开枪的游戏中体验“油彩分离”这一技法的神奇,再 次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3、及 时展示已经完成的幼儿作品,促进学生积极完成的兴趣。 总 之,在本节课中教师素质良好,语言表达清晰,操作示范熟练,基本功扎实,学生积极参与, 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赏评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个思考: 1、本 节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由于年龄小,幼儿爱动、好奇,课堂容易乱,在教学中你是怎样组织 孩子呢? 2、本 节是一节以展示为主的美术形式综合课,在课堂中是否可以再加入其他形式呢? 篇二:中班美术浪花一朵朵评课稿

索中收获收获中提升 ——《浪花一朵朵》评课稿 评课手:石洁 美术活动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借助美术这一载体大胆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加深幼儿的审美感受。 一、从教学目标方面来看: 2、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符合新《纲要》精神: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而且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着目标,环环 二、从教学策略方面来看: l、教材《浪花一朵朵》来源于生活,关注到孩子 最佳兴趣点;同时又求新变异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 三、从学习活动方面来看: 2、学习活动中注意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幼儿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 3、让活动具有挑战性,让孩子自己上来画一画看到的浪花是怎样的,你可以用什么线条来描画。 4、、学习活动尽量照顾了幼儿的兴趣,使他们能 子们来拿着魔法刷来画一画,使他们的自主表现欲望 5、及时展示已经完成的幼儿作品,促进幼儿积 儿敏锐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样,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学习微课之肤浅心得(黄萍萍)

学习微课之肤浅心得 湾井完小黄萍萍 “微课”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株洲之行的学习微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肤浅的感受: 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肤浅理解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 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能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的肤浅认识 小,即微课容量小,目标明确,具有相对独立性。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有价值的细小问题。拿历史教学来说,可以具体到某一历史情境的背景的探讨分析,或者是某一历史事件教学的导入方式等等。容量很小其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学习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具体的点,而非一个泛面;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钟。 活,即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广泛,内容相对集中。微课程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的学习结果。其研究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等相对简便。其次,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单独研究,也可以合作研究。 实,即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实

作文讲评课 评课稿

作文讲评课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优美习作,让我很感动。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 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课中,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激起了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来自于身边的同年龄、同水平的并非完美的学生习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独立意

识,促使其调动自己的知识修养来体味、参与、完善阅读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量。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和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品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修改作文及自己写作的能力。 总体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实,扶放得当,交给了学生修改习作

幼儿园大班社会评课稿.docx

幼儿园大班社会评课稿 评课也像写文章一样, 一般分为三段。幼儿园大班社会评课稿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推送的幼儿园大班社会评课稿,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x老师的这个活动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她根据了幼儿的实际发 展水平和实际生活来选材的,将幼儿身边显而易见、触手可及的现象巧妙的运用到了教学活动中。 另外,活动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 x 老师的用意,她是想通过幼儿身边的事、物来了解家乡,了解家乡宁波所属的各个县、市的名称及其特产或著名景点的。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化多媒体的展示,由一个中国地图到省到市再到各个区的,鼠标的步步点入,让幼儿更直观、更容易地掌握了教学内容。 活动中, x 老师的教态温和,非常有亲和力,这就使整个活动氛围轻松,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一丝紧张感,孩子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 想法,突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幼儿拼图游戏中,教师又运用了适合的音乐做背景,又给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了一种轻松的氛围。 活动的安排上,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地为活动的目标服务,在知 识的传授和学习方面又是从面到点,由大到小的递进方式开展的。x 教师在活动中的每一个提问都是开放性,发散性的,孩子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教师充分关注到了所有的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建议:在幼儿拼图游戏结束后,教师直接将幼儿带到大屏幕前 进行欣赏活动了,在这里我觉得可以对幼儿的拼图结果进行一下适当 的评价。 本周,在幼儿园开展的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对主题为《渗透 于幼儿一日生活的社会教育活动》的社会教育领域教学进行学习。我们学习了关于社会教育的概念涵义,社会教育的内容,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此之后,我们观摩了优秀课例《独一无二的我》,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以下是本人在观摩优秀课例后的反思: 《独一无二的我》是一节属于社会认知的大班社会活动,主旨 在于引导幼儿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感知自我的独一无二,从而激发幼儿的自信。本节活动偏向于生活感知的教学模式,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逐步深入的教学,感知独一无二的自己。教师在此 活动之前,对孩子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和收集了所有孩子的生活照,对孩子提出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逐渐消除师幼之间的陌生感, 拉近师幼的距离,让幼儿对老师敞开心扉。 观摩了社会活动《独一无二的我》后,我受益匪浅。这节社会 活动的组织者是蒋静老师,是全国特级幼儿教师,是站在我国幼教第一线的老师。在活动中,蒋老师的语言、教态都散发着她作为一个教 育者的魅力。蒋老师与参与活动的幼儿都是第一次见面,在活动开始之前,蒋老师结合授课现场和执教的内容进行拉家常式的谈话,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自然引入课题。这样子能消除孩子对老师的陌生感,

《牛和鹅》评课稿

《牛和鹅》评课稿 今天廖轶华名师工作室来到汉滨小学举行教学研讨活动,市二小的谢守双老师执教了四年级语文《牛和鹅》,这篇课文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针对本节课,我想谈谈自己在听课中的一些见解和想法,希望和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牛和鹅》是第六单元“童年生活”人文主题下的首篇文章,与其它课文呈现形式不同的是本课呈现了学习伙伴的批注,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落实“通过“”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谢老师的这堂课从整体感知、学习批注、迁移运用批注三方面,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整堂课的训练中,将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贯穿其中,使学生的批注能力得到了发展。其教学亮点有如下: 一、教学目标明确 在本堂课的开始,谢老师就让大家谈论一下对牛和鹅的一些看法,接着播放了鹅的一些视频,在我们的认知中,总觉得鹅是弱小的,但是随着视频的播出,让我们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鹅,在同学们的哈哈大笑中,也对鹅有了初步的认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关注课文的奇特之处,引出“批注”这一概念。接着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循序渐地学习批注;使学生明白批注的角度可以是“有疑问”、“有体会“、有启发、“写得好”的角度;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作业本的片段进行批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课堂学到的批注方法。 二、重视学法 本堂课上共安排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交流学习批注的角度还是迁移运用批注方法完成课堂作业本,教师都能走到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谢精心挑选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通过朗读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并用自己的声音语调及动作演示,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中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除此之外,在学习课文第5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见到鹅时的恐惧心情,谢老师除了让学生关注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外,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进而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 总之,谢老师这节课板块清晰,活动开展真实有效,在一个真实的阅读情景中,基于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达成有效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微课评课樊桂玉

“bdpq”的区分 “bdpq”的区分这一微课作品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更好的区分bdpq这四个声母。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拼音教学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对“bdpq”混淆的很厉害,常常读混,写的时候也经常是把“p”写成“q”、“b”写成“d”。在拼写时闹了不少笑话。在刚才这节微课上,复习巩固这四个声母,老师教给孩子们用儿歌的记忆方法,既新鲜又颇有成效。“大拇指向上,左手b来右手d,大拇指向下,左手p来右手q。”、“bd肚子对肚子,pq脑袋对脑袋”这个方法是更为形象些,又动手又动脑,孩子也比较喜欢。孩子们学了这个方法以后兴致极高,乐在其中。相信通过此次学习后,孩子们每次要写到“bdpq”的时候都会动一动手,错误率就会减少很多。 《有趣的汉字——品字结构》 通过微课《有趣的汉字——品字结构》的学习,目标是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了解品字结构是汉字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知道品字结构的基本构字特点,并认识一些常见的品字结构汉字,通过学习,小朋友对中国汉字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节《有趣的汉字》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外知识延伸课。从整体上看,它注重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避免了学科知识专业化。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设计创作“字义”和“形意”的文字。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要紧扣“有趣”,突出趣味性、应用性,将品字结构与自然物象相结合,不光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还让他们有效的把握了特征,真是一举两得。 《青蛙看海》 在《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中,青蛙看海是容易还是困难,如何理解是一个难点。本课教学时,老师以学生能理解的一些常见的词语、句子为基础,展开教学。本节微课利用歌曲、情境、手势,生动有趣地进行了教学。“诺”这个语气词在苍鹰看来登山看海是特别轻松的,学生从而理解了“苍鹰看海的容易”;教学“天啊,这么高的山!”时,老师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青蛙看到高山时的吃惊,重点掌握了“天啊”,接着又让孩子们体会了青蛙的动作“吸”,也是联系生活去理解;老师还引导孩子们通过“没有······也没有······”和反问句“怎么上的去呢?”强调了登山的难上加难,有力的帮助孩子们理解了“青蛙看海的困难”。 实验附小:樊桂玉 2014-8-15

教师如何自己评课

教师如何自己评课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明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2. 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

知识一无所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知识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 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组一起讨论不会的问题,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点拨做准备。 4. 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也不要急于讲,老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

评课稿之幼儿园听评课心得体会

幼儿园听评课心得体会 【篇一:幼儿园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从不同的课型角度展示了在新纲要的 引领下,老师们教学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升,以及以幼儿为主, 把时间留给孩子,深挖教材,明确目标的体现。 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基本功素质经得起考验,也是对教师课堂驾御 能力的考验及心理素质的考验,与其说坐在下面听课,其实是在欣赏,以敬佩的姿态去聆听、去学习。 一次听观摩课是我园周晓老师上的《有趣的按摩》,经验丰富的周 老师,语言极富感染力,能根据活动需要很快地把孩子带入情境, 她的体态语言很生动,虽然有点夸张,但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 手势,每一个动作,都让孩子们深受感染。活动中,所有在坐的老 师听得津津有味,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小手一次次举起,小口一 次次打开,有时为了抢答问题高高站起,课堂是孩子的,她们特别 喜欢且兴趣浓厚。她甜美的声音,自然大方的教态,抓住孩子的心,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教学法,融入孩子们当中,与孩子们一起表演, 整个活动有规则,但不约束,活而不乱,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课堂教学,也是我们每天在课堂上需要做 的事情,这样的环节听起来更觉亲切,更有收获。 周老师的课使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观念,落实纲要精神。《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同 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有安全感、信赖感。在传 统观念上,我们习惯与整齐划一,因为这样便于管理。在很长时间 内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

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 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还有上美术课的时候教师会在黑板上画一副示 范画,评价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这是一般教师常范的弊端,但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缚。随着创新教 学的不断深入,幼儿园逐步屏弃了这种刻板的、不适应幼儿身心发 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允许幼儿自由 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自由选择伙伴,允许有 自己的见解,赏识每一个幼儿,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尤其是我园引进了多媒体教育手段,使我园 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师是权威的化身, 老师总是对的。要求教师“蹲下来与幼儿说话”,转变自己的幼儿观 和师幼观,把幼儿当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尊重幼儿 的观念和选择。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 的平等,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教学设计有创意。每一节课教师都经过精心的研究、每一个环节也都经过认真的考虑,什么地方该说什么?该提问那些问题,这些 每一位老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3、教具的准备恰到好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具准备非常关键,如 果你准备的教具,孩子感兴趣,愿意去了解它,认识它,那么你这节课就 成功了一半。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体会,但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向周老师这 样的骨干教师多多请教、不耻下问,课后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更要 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篇二:幼儿园听课评课稿】 幼儿园优质课《看谁躲得快》评课 一、一节好课应该是“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因为兴趣是学习发展 的动力,幼儿是否感

微课培训反思 (1)

微课培训反思 7月20-22日,我有幸参加了微课培训,几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长度短;“小”是指主题小;“精”是指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指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1 微课的“微”,在于目标设计的细小、集中、精准、精炼。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积少成多,从而达到积累大智慧。 2、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3.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10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4. “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点评

因为要点评的是两节微课,所以特地上网查了一下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上对于微课的一个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一般用于解释知识点的核心概念或内容、演示操作方法、讲解知识应用。通俗地讲就是利用五分钟到十分钟的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重难点或的一种微视频。 两位老师的微课我放在一起说 1.两位老师对微课的功能理解都非常透彻。 这两节微课一节是区分同音字,一节是区分相近的偏旁。它们都是为了“解惑”而非“授业”,这也正是微课的主要功能,也就是经验的交流及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用来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2.选题准确,重点突出 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如果该知识点牵扯到另一个知识点,需详细讲解时应另设一个微课。两位老师都以教学中的一个小的知识点作为选题,做到了“小而精”,突出了教学中常见、有代表性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3. 设计合理,方法适当 两节微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组织与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把教与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他她它的故事先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引入这三个同音字,进而区分三个它,以及三个他们,每教学完一个内容出示一个小练习,通过实际运用帮助学生巩固理解。示字旁和衣字旁则先通过猜字小游戏引入新内容的学习,然后动态演示这两个偏旁是怎样从汉字演变而来的,明白他们分别与什么事物有关,然后教学写法,再用小儿歌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想一想

还知道哪些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 (10分)能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合理,教学媒体选择恰当,教学辅助效果好。 形式新颖 4. 语言清晰,表达准确 两位微课受众定位明确,录制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对知识的表述有自己的理解,教学过程主线清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的两节微课都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起到了“解惑”的作用。 提两点小小的建议: 1.微课要求情景定位明确:也就是一对一的教学,而非一对多,所以讲解时不应该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 2. 微课中出现的练习,通常叫进阶练习,应该是类似游戏通关的在线检测系统,学习一段视频教程后要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只有当学习者全部答对一套题目后,才可以进入到下一个单元的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便于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练习—重复学习微课视频—再练习”,直至全部掌握知识点知识能力目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作文课评课稿:《介绍我自己》

作文课评课稿:《介绍我自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一定不能太高。基本要求主要有:1、乐于表达,对习作有兴趣、有自信心。2、留心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内容要有趣有序。3、习作中尝试运用习作中平时积累的语言,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4、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 学生作文,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写什么的问题,因此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潘东辉老师正是这么做的,她在习作指导中,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明确内容范围,使学生明白写什么。另一项是拓宽思路,使人人有内容可写。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这次作文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对于写什么心里越来越有底,对于写好作文越来越自信。潘东辉老师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用激励的,甚至挑战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当中。 潘东辉老师的习作讲评也很有特色,讲评内容量比较大,学生参与比较多,体现了讲评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的思想。第一环节,《猜猜我是谁》老师读学生习作,学生猜作者,这样对广大的学生来说,是激趣,对作者本人是激励,同时在听读当中强化了“要抓住特点”来介绍的意识。第二个环节叫《精彩题目套餐》,屏幕出现一系列题目,比如《胖兔子与食鸡狂》、《有个性的小太阳》、《自信的我》……等等,一看题目就知,有侧重写长相的、有侧重写性格的、

有侧重写兴趣爱好的,也有些人把两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写的。这样就让学生明白,可写的太多了。有些呢,学生自己还是没有想到的,如果再写自己的作文,还有更多可写的,这既是展示,又拓宽了写作的思路。第三个环节,潘东辉老师先指名让学生读片段,再让学生在小组中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语句,然后推行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是省时高效的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怎样通过写独有的外貌、独有的脾气、独有的事情、独有的情感来展示一个独有的我。这是最具体的,最生动的怎样写的指导。第四个环节,指导学生怎样修改。潘东辉老师准确把握了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的年段要求,习作当中的几句话,师生一起来修改,然后请同学帮忙修改,

教师应如何在听课评课中提升自我

教师如何在听评课中提升自我 “教师听课评课”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倡导并规范着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与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也是一种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听课、评课的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应确立在听课、评课中提升自我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来。 怎样听课、评课?听课评课都包括哪些内容?其方法和策略是什么?今天我就带着这些问题跟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题目是教师如何在听评课中提升自我 一、如何听课 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校长)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象设备等),直接地(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 听课时应做到耳、眼、手、脑四个器官并动。概括为“四动”。 (片)1、耳听(耳动) 一要对照教学目标,听清教师的“讲”。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要通过听课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唯一的准绳就是“教学目标”,只有对照目标去听课,才能使我们的关注点不错位、不越位。首先清楚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然后后通过听课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目标落实到位。 (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二要关注教学活动,听清教师的“导”。在课堂中除了预设的教学活动以外,还会有一些生成的问题,教师是否能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顺势利导,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还有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的背后,是否有理念的支撑,也需要通过我们的听课过程去发现。 (片)化学课例

幼儿园评课稿(共11篇)

篇一:小班幼儿美术评课稿 幼儿园评课稿 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在11月28—30日为期三天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听课评课活动,我听了由谭老师和林老师上的美术领域《彩色的雨滴》、陈老师和岑老师上的情景数学《空间位置对应》以及陈老师和莫老师上的音乐领域《下雨歌》,我从听课中学到很多经验,从评课中收获很多。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彩色的雨滴》这两节课里,教学内容都符合小班年龄的特点,而且幼儿对美术技巧的认识和学习都是与生活经验密不可分。谭老师和林老师在教具的准备,环节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安排设计,各有各的特色。 我觉得谭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1.通过雨宝宝变魔术的环节,从而激发起幼儿浓厚的兴趣;2.带幼儿逛花园,请幼儿手画小雨滴给小花解渴,把花拟人化,富有童趣,尤其当我看到整个花园背景给人感觉很漂亮。而且谭老师的教态自然,教学思路清晰,幼儿学习氛围都比较积极活跃,同时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幼儿在画上点画,整体都很流畅、舒服。 但我有一点建议:1.就是在变魔术的环节结束后,可以盖上盖子,轻轻把它们摆放“花园”的一侧,以防幼儿不慎踢翻;2.在教师示范环节可以稍微长一点,教师必须让全体幼儿都能看到示范,这样或许更好一些。 而林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1.在活动开始结束都以音乐律动游戏进、退场,带动幼儿活跃、兴奋的情绪。2.在活动结束时,把全体 幼儿的作品挂起来,让幼儿能互相分享完成作品的喜悦。林老师的语速比较好,不缓不急,特别是教师示范环节中,她特别多次强调是“用右手,第二只手指,先点后提,点成竖线”,多次请幼儿空指练习,而且个人、小组以及全体活动都分配到,特别给予幼儿鼓励表扬,可以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整一节课的环节都围绕“手点画”这一主题,环节与环节间紧凑,幼儿学习气氛活跃,同时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幼儿在画上点画给人感觉比较完整,舒服。 但我有一点建议:1.就是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点画,其实由于 讲解和操作是前后分开的,可以事先把画纸翻过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更直观看到幼儿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效果。2.幼儿在操作环节里给人感觉有点儿挤,有些幼儿只能侧身点画,或许能够再设置多2到3张桌子,可以给人感觉宽松,舒服。 由于本人平时对幼儿美术认识不够,以上这些就是我个人对《彩 色的雨滴》一课的肤浅看法,再赞评中若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小小二 篇二:幼儿园评课稿 美术课《欢欢喜喜过大年》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综合性很强的一堂课。 一、选材与时令紧密结合 眼下正值年关,选择《欢欢喜喜过大年》这一题材符合实际需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意义。在音乐的选择上,紧扣主题,感觉恰到好处。 二、教学态度严谨,课前准备充分 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