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矫正 论文5

社区矫正 论文5

社区矫正 论文5
社区矫正 论文5

社区矫正研究

[摘要]: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刑罚执行制度,其由产生、发展到在我国试行、适用,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社区矫正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性质和执行情况有所不同,而在我国它作为一个刑罚执行方式的概念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为了落实和完善我国的非监禁刑刑罚,社区矫正在我国是势在必行并且我国完全可以作为它实行的载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社区矫正在具体的选择适用、刑罚执行期间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所以我们要在不断试行的同时应注意加以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社区矫正;罪犯;刑罚;执行

引言

2002年,香港歌手谢霆锋因触犯刑律被判处在社区做义工240小时,社区矫正伴随着“明星效应”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浙江等省市试行社区矫正。2011年2月25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至此,社区矫正正式走入人们的生活,那到底社区矫正是怎么样的,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社区矫正的定义及历史发展

(一)一般意义上的社区矫正和历史由来

1、社区矫正的一般定义:社区矫正是一个外来语。很多国家叫做“社区矫治”,也可以称作是社区处遇。它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和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1]

2、社区矫正在国外的历史与发展:社区矫正的理念开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近代学派的大师们认识到监狱刑罚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对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区矫正由此发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罪犯再社会化的思潮,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是社区矫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并逐渐由学说渗透到立法,再转化为各国的行刑实践。刑罚的目的是注重对人的改造、完善而不是报复,将社会上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生活的犯罪人再社会化这已成为现在社会的共识。社区矫正比监禁矫正具有更大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刑罚体系改革发展的趋势。国外较常见的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回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

(二)我国关于社区矫正的界定以及在我国的发展

1、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含义界定: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充分利用

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政法部门、社区等各方力量,着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假释、监外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以及缓刑等罪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造的手段和方法。

2、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过去,在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法律运用社区矫正的名称,然而,我国的刑罚制度中包含了社区矫正的相关内容,例如规定了管制、缓刑、假释等。不过、与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做法在制度上强度上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0世纪七八十年前年代以来,各国都在不断进行刑罚制度的创新,尝试用最有益的方式处理犯罪和犯罪人。随着我国的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也正在这一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社区矫正也在逐步的步入成熟与完善。[2]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及特征

(一)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社区矫正并不是刑种的概念,而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我国的法律明文规定了以社区矫正为主要执行方式的刑罚,其中可以用于社区矫正的方式来执行的刑罚种类主要包括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必须是能在社会上服刑,不包含监禁期间处以剥夺政治权利情况);能够使用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方式包括缓刑、监外执行和假释。

根据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对象来看,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细致包括:

1、罪行性质轻、危害小、人身危险性较小、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对于这类人不对其实行关押,而是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人民群众监督,限制其一定自由,这是社区矫正的对象之一;

2、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育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所谓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这一类人员再假释以后可以对其附条件的适用社区矫正。

5、被剥夺政治权利且在社会上服刑的。这包括单就其所犯罪行主刑不必监禁的和主刑作为监禁刑执行完毕后附加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刑,实行社区矫正。[3]

也就是说,使用社区矫正的对象一般应具有的特征就是该对象已

经构成犯罪,具有刑法应该进行惩罚的罪行,但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其罪行较轻不足以监禁执行或确有悔罪表现不至于再一次严重危害社会,只有这样的犯罪分子才能够有可能实行社区矫正。

(二)社区矫正的特征

社区矫正的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1、刑事制裁性。社区矫正在我国是作为刑罚执行方式存在的,而刑罚的执行以刑事制裁为首要特征。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要受到执行机关的监督、管理和改造教育,公民权利受到限制,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体现了制裁、刑罚的特点。

2、刑罚开放性。这一特征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监禁刑而言的,也是区别于监禁刑的最根本的特征。社区矫正的执行,与在监狱执行刑罚不同,矫正对象不再是关押在高墙之内,而是将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放入社会,使其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过自新。

3、行刑主体特殊性。一方面,社区矫正改造罪犯,尤其是心理矫正工作,是非常专业化的工作,需要有各种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来承担。另一方面,社区矫正也是一项需要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复杂的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过程的很多环节,群众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刑罚对象的特殊性。社区矫正主要针对的是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以及在监禁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悔改表现不至于再危害社会的对社会危害性比较低的一类犯罪主体。

5、人文关怀的特点。社区矫正闪烁着人文关怀的光芒,这体现在我们对待曾经犯过罪的罪犯的态度上,我们对待社区矫正的对象,

已不再是以前在报应刑观念下那种视罪犯为异类的态度——惩罚其罪行是刑罚的目的。社区矫正关注更多是改造、矫正,使那些误入迷途的人尽快醒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在矫正的过程中,应将他们作为社会弱势全体看待,多表现为对他们的帮助、教育、感化,而不是惩罚。[4]

三、社区矫正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现今社区矫正在国外已经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我国也是逐步的完善,但是作为一种刑罚的执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无疑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我国要建立一套真正能够适用于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即立法滞后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在今年才首次将社区矫正这一概念引入刑法,以前的社区矫正只是其中的一些执行方式被刑法直接规定。我国这一理论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已经经历了很多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即使现在将这个概念引入了刑法,也只是确定了社区矫正五种对象以及工作的一般要求,而在具体工作中,涉及到相关法律特别是法律与法律之间的矛盾,或是法律与实际工作的矛盾时,从其中是没有办法找到解决的根据的。所以我国的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也就是立法的滞后。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实施的依据一直是2003年“两院两部”联名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司法部下发的《司法

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几年来,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规定。但即使这样,问题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监狱法》规定了社区矫正中从事对犯罪分子管理工作的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而“两院两部”的《通知》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是司法机关,所以在操作中就出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的分立问题。“两院两部”的《通知》事实上既不属于法规也不属于司法解释,但正是这个缺乏充分合理性的《通知》在实践中却优于法律,如此也给之后的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5]

2、解决措施:对于该问题,其解决措施就是加强关于社区矫正制度的立法。

(1)关于管制的立法。当今我国审判的实践中对于管制刑的应用较少,并且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管制刑的运作极其的低效。其中管制刑最大问题在于立法规定的刑罚强度不够,难以对犯罪分子造成足够的心理压力,导致该刑种的惩戒作用十分有限。

所以,对于管制刑的立法完善应着重解决强度问题,解决措施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

首先,在管制刑的义务设置中引入对受害人的赔偿、参加公益劳动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等内容,是犯罪分子有更大的经济压力,从而提升它的惩戒力度。

再一个,建立管制刑易科拘役制度。即在罪犯恶意逃避法律制裁、拒不履行有关义务的情形下,可以调整原来的非监禁刑判决,对罪犯易科拘役,从而使管制这种非监禁刑在执行过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督促罪犯积极遵守和履行法定的规则与义务,保证刑罚的效果。

(2)对于假释和缓刑应该细化适用条件,完善重新拘禁的制度,务必将其中的很多原则性的规定实质化。比如我国刑法第81条第一款对假释规定的实质性条件是: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规定很原则,这样就为执行带来了难度,最好将类似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和细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它的可执行性,并且更能有利于加强监督。[6]

(二)社区矫正工作各机关职能不清、协调不够的问题及措施

1、问题:按照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工作职能涉及到法院、检察院、公安和司法等部门。但因法律规定含糊、“两院两部”通知笼统,使得各有关部门职能不清、权限不明。在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法院由于审判任务重、人手紧缺、麻烦费时等原因消极应付、机械执法,认为该项工作与法院关系不大而敷衍塞责、怠于配合,使得法律规定的各种非监禁刑比例较低,假释适用率整体不高。检察院是法律的监督机关,也应该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者,但实际工作中,检察院履行该职能时未完全到位,或认为与己无关,过于停留在书面上。公安机关虽然是法律上的执法主体,但由于和工作主体规定不一致,再加上警力紧缺无暇顾及这项工作,责任难以切实到位。而监狱的部分领导和同志则存在着“各管一段”的想法,在工作指导、矫正人员交接及其他衔接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做到“无缝对接”。地方上的社区矫正组织本身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因此,地方政府与社会群众的认同度也不高。

2、解决措施: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各个相关部门的职权的确认,做到权责分明,并且要加强司法机构的建设工作。

(1)法院应当正确理解、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加强对被判决非监禁刑到社区服刑人员的调研,多与社区矫正工作部门联系,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风险,研究判决的精准度。

(2检察机关应明确职责,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法律监督,保障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3)公安机关在法律尚未修改的情况下,应充分履行职责,对矫正人员一些管理制度应严格执行,与矫正机构密切配合,严防脱管、漏管。

(4)监狱部门应加强对犯罪假释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提高假释工作水平,积极协助配合社区矫正组织开展工作,加强与社区矫正机构的衔接。在矫正人员的交接上不仅仅停留在档案交接上,而应当及时向社区矫正组织提供出监罪犯的改造情况和重新违法犯罪的预测资料,便于社区矫正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5)社区矫正组织要协调各部门,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及时将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将矫正人员的情况反馈给法院和监狱,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共同做好矫正人员的转化工作。

(6)加强司法机构的建设工作,强化司法局所的职能。

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所工作的重头戏,司法所建设关乎基层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司法所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高低甚至于工作的成败。应当通过加强司法所的建设来推进

社区矫正工作:首先,要理顺司法所的管理体系,从业务指导和人员管理各有侧重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最终统一形成一种模式。

其次,要统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考核、择优录取、定编定岗,统一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强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水平,以期更好地落实社区矫正这项刑事政策。此外,要明确司法所所长和工作人员的职级待遇。

再次,是对社区矫正经费的拨付应在县一级财政经费预算中专门给予列支,规定不得挪用,并进行检查监督。

最后,加强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应全力以赴支持这项工作,在办公用房、交通工具、技术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不要让司法所因为物质条件的缺失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三)司法腐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在社区矫正制度不断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其中的司法腐败问题。现在司法腐败十分普遍,而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的刑罚处罚方式更会催生出更加严重的司法腐败。不该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处适用,应该被适用社区矫正的却得不到这种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刑罚方式,这不仅有失社会公平,也会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还有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由犯罪分子做的社区矫正劳动或服务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使得社区矫正有刑罚措施变成一种变相的“有罪释放”,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改造,致使法律的威严受到践踏,犯罪分子得不到惩罚和教育,加大了社会隐患。[7]

2、处理措施:应从建立相互制约的社区矫正审批、考察机制和工作程序入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从而规范社区矫正行为,防止出现新的司法腐败。尤其是对社区矫正的审批和考察,各执法机关应当协同配合、互相监督,最大限度的杜绝在社区矫正上各行其是。在此过程中还应重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及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将社区矫正的各个环节置于阳光之下。对在社区矫正中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的司法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四)社区矫正本身的缺点以及解决措施

1、社区矫正本身作为一种非监禁刑,本身就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不能剥夺罪犯的犯罪能力,客观上为罪犯的再次犯罪提供了可能。而且非监禁刑与监禁刑相比其威慑犯罪的能力相对不足,不能很好的实现刑罚的一般预防能力,这些都会制约社区矫正制度的不断发展。

2、解决措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加强对矫正人员的考察和监督。确实做到完全符合社区矫正要求的,真正对社会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进行社区矫正。还要确定罪行相适应,对于犯罪相对重的应加大矫正力度,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促使其积极的改正自己的错误一直以后不再犯罪,不再危害公共安全。同时,在矫正过程中执行机关,当地社区以及人民群众应该对矫正对象加强监督,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受矫正者的情况,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及时的改变矫正方式,易科变为监禁刑。[8]

结语

社区矫正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尽管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它是顺应潮流,是大势所趋的。这一次将社区矫正写入了刑法,为它“正了名”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刑法研究的不断深入,社区矫正一定能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https://www.doczj.com/doc/0417160725.html,/view/159317.htm.

[2] 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133.

[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N]. 法制日报,2002-7-10(1).

[4] 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47.

[5] 孙博.关于完善社区矫正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8,(4).87.

[6] 李丹媚.论我国的社区矫正[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28.

[7] 瞿玉杰.社区矫正须严防司法腐败[N].中国青年报,2003-9-3(9).

[8] 王顺安.论社区矫正的利与弊[J].法学杂志.2005,(4).49.

专业: 法学姓名: 张钦阔班级:07法本九班学号: 07205011309

封皮格式不对,看看别的同学像陈德广的;文中的红色部分你总是视而不见。不知道你整天忙活什么。

纠正上述问题,可以定稿,打印前看看学校的要求,比如插入页码,左侧还是右侧等等问题。封皮、扉页的填写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