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会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会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会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会考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注:按新课程会考标准,各知识点分为四个能力层级:识记(Ⅰ)理解(Ⅱ)运用(Ⅲ)和评价(Ⅳ)。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Ⅱ)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Ⅱ)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质量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本质属性,通过交换实现

●货币出现比商品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Ⅰ)

●一般等价物: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价值尺度),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流通手段)。

●货币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也是商品)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Ⅱ)

2、货币的基本职能: (Ⅱ)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从货币产生时起就具有

●货币职能和本质的关系:职能是本质的体现

●价值尺度的含义:P6①;形态: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的含义:用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Ⅱ)

●流通手段的含义:P6⑤;形态: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公式:P6⑤

3、纸币:

●纸币的优点:P7最后一段 (Ⅱ)

●纸币的含义:P8① (Ⅱ)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与待售商品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

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P8 含义、原因、表现、措施 (Ⅰ)

通货膨胀时:从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展生产,严格信贷条件等

通货紧缩时: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发国债),扩大出口,扩大内需,放宽信贷条件等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工具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信用卡

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取款、消费、结算、查询

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二者区别:是否能支取现金。

●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

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1)如果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但同时会有利于进口,进口商品价格降低。(2)反之,如外汇汇率上升,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但同时出口扩大,引起国内供应变少, 会拉动物价上涨。

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Ⅱ)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价格变动:时间不同价格不同;价格差异:空间不同价格不同。

●引起价格变化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

等 (Ⅰ)

●引起价格变化额直接因素:供求关系——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

升 (Ⅱ)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Ⅱ)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越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3 要求:理解

几对关系: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的关系 (Ⅱ)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意义;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Ⅲ)

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直接影响需求: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他的购买,当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他的购买。

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有弹性: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相关商品的价格影响需求P15

品的需求量上升,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下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Ⅳ)

~~~;价格下降时~~~

给自己的商品提供降价空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基础前提:收入…………………(Ⅱ):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人均收入、实际收入与消费正向变化;收入差距与总体消费水平反向变化);

物价总体水平:物价的变化与消费能力反向变化。

2、消费的分类: (Ⅱ)

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服务);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的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 (Ⅰ)

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随经济发展和收入变化而变化。

消费结构的意义:大致推知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生活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4、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客观因素:生产、收入、物价

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Ⅰ)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跟风、随大流、赶时髦,易促进某种消费,盲从不可取;(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可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过分不提倡;(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向广告、名牌、流行、成人看齐,不健康,要反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根据需要、考虑价格、讲求实惠,理智消费,应提倡。

5、我们要做理性的消费者,要践行的正确的消费原则: (Ⅳ)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反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或紧缩消费、抑制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战胜困难成就事业的精神财富。 (Ⅳ)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P28—29) (Ⅱ)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科学、合理、健康、适度、理性、绿色的消费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反之则不利。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P29)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

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P30) (Ⅱ)

(1)原因: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补充)。E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三个“才能”(略)。 (Ⅱ)

(2)要求: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进步与创新;

B坚持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4、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31)…………………(Ⅱ):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含义: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P31)地位: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占主体地位。(P3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P33)国有经济:…………………(Ⅲ)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公有制形式。(P31)适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P31)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P3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和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P33)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P31)

集体经济:…………………(Ⅲ)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P32)适应: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城乡工业和服务业中。主要形式:合作制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

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实现共同富裕。

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P32)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P33) (Ⅰ)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P33)作用:利用分散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P33)私营经济:特点: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P34)作用:集中和利用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与个体经济相比,设备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含义: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P34)作用:有利于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5、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P35) (Ⅱ)

(1)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补充)(2)具体说: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实践证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公司的经营

1、公司的类型

●企业的含义:P36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

●企业的分类:

按组织形式分: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非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责任无限)

●公司的含义:

●设立公司的要求: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

律上的承认。

●P37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

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 (Ⅱ)

●P37——38(包括文字和图、表)

●都具有独立的法人

资格;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一般有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都有利于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Ⅰ)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

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执行机构: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以上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换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的发挥了在国民经济中的

主导作用。

2、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优势的取得往往是综合以上因素的结果)

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Ⅱ)

●企业兼并色含义及其积极意义:P40 (Ⅱ)

含义: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

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

●企业破产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P41 (Ⅱ)

含义: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得经济现象。

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

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企业,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和就业

●劳动的含义:是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我们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

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

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

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2

●P44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要求;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

的权利、获得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Ⅱ)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

●①明确基本权利:就业、

取酬、休息、安全、培训、保险、争议。②增强法律意识,慎重签订劳动合同。③依法维护权益:投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Ⅰ)含义:

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

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主要目的:孩子上学、购房买车、养老、资金安全等。

●存款利息:

A、

B

C、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Ⅲ)

D、利率的含义和三种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Ⅰ)

●储蓄存款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Ⅰ)

A、各自定义:P46

B、基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储蓄,

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差,收益高于活期存款,但低于债券和股票。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我国的商业银行

(Ⅰ)

●(我国

还存在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Ⅰ)

;工商

业贷款和消费贷款;要评估借贷人的信用状况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1、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金的方式:从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

●股票的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别),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的

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

●股票投资:

A

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公司盈利才能分配股息——有风险

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成反比)、大众心理、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大、风险大

方式,但往往也伴随着高收益。 (Ⅱ)

●股票市场的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集

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Ⅱ)

2、稳健的投资——债券

●债券的含义: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

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Ⅰ)

●债券组成要素:期限、面值、偿还方式。

A

具的、

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利率低,

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B

债和企业债券之间,风险大于存款储蓄,收益高于它。

C 、企业债券:含义:

风险大于国债和金融债券,收益也高于前二者。

● 债券投资的特征:安全性高于股票,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使相关债券有较好的流通性。

3

商业保险的含义:…………………(Ⅰ)P51

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 ●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公平合理的分配,有利于激发

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Ⅱ):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根本原因:生产力状况;直接决定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基本经济制度)

3、按劳分配—— (Ⅱ)

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主体;基本内容(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范围),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对象),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决定因素: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基本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4、我国按劳分配占主体的决定因素: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

5、除按劳分配,我国还有哪些分配方式 (Ⅰ)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分配:知识、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管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P60 (Ⅳ)

6、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表现…………………(Ⅰ)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

分悬殊、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

7、为什么要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p60-61

8、如何实现社会公平?…………………(Ⅱ)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得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9、效率的含义…………………(Ⅰ)经济生活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益)。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效率提高指: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10、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Ⅱ)既对立又统一:对立: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具体内容见6和8)统一:一致性表现为: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11、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或收入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既要鼓励创业致富,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1、财政:

(1)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Ⅰ)(2)内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3)预算: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定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4)结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5)作用:…………………(Ⅱ)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

行。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经济过热时,政府采取紧缩性(从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经济疲软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积极地)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

(6)财政收入: (Ⅱ)

形式:税收(最普遍、最基本、最重要)利润(国有企业)、债务、费(其他收入)影响因素:…………………(Ⅰ)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分配政策:处理好个人、企业与国家的关系。

(7)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用途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科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Ⅳ)

(8)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Ⅱ)财政平衡(略≥;略≤)、财政盈余(入>出)、财政赤字(入<出)

2、税收:税和税的征收

(1)含义(本质):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Ⅱ)

(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Ⅱ)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无偿性要求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必须具有固定性。

(3)种类:…………………(Ⅰ)根据征税对象划分: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所得税(企业和个人)、资源税(燃油税)、财产税(汽水)和行为税(印花税)。

(4)增值税:…………………(Ⅱ)征收对象(增值额);优点(避免重复征税和偷漏税行为);作用(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社会公平;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5)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个人所得(11种)纳税人:(70页)计税方法:超额累进税率(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不缴税或少缴税)和比例税率。 (Ⅰ)

作用: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形式、渠道);调节个人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补充:税收还是调节经济的主要杠杆〉 (Ⅱ)

(6)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根本一致)(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Ⅱ)自觉诚信纳税、增强监督意识(批评、检举、要发票)

(8)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漏税、骗税、欠税、抗税 (Ⅱ)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计划与市场,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p44 16,17 p59 27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Ⅰ)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

会的配置。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Ⅲ)

3、

市场秩序 (Ⅱ)

3、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而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市场交易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手守信的原则。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罚制度。 (Ⅱ)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Ⅱ)

4(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地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 (Ⅱ)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Ⅲ)

2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Ⅰ)

其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Ⅲ)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 (Ⅱ)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三,能够实行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Ⅱ)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目检:p47 10 p48

12 p60 28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小康社会

(1)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

活质量明显提高,已经从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Ⅰ)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p86 (从生产水平,人民生活,政治地位,国际地位四个方面阐述)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认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Ⅲ)

3、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Ⅱ)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点: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P51 10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和资本全球化

2 跨国公司 (Ⅰ)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3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

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Ⅳ)

4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5 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Ⅳ)

6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使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Ⅳ)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 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作用 (Ⅰ)

2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和其他基本原则 (Ⅰ)

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2 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要性和战略措施 (Ⅱ)

4 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Ⅱ)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在备考政治会考的时候,高中生考生要学会归纳知识点,将知识点联系起来,理清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及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主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之间的关系 (1)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或: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A、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B、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高中政治会考必备知识 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地位、基本要素和基本权利与义务? (1)地位:是国际社会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基本要素:主权国家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对于基本权利的掌握需要理解,能够举例识别)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分类和作用? (1)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3.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和作用:

八年级政治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 . . .. .. . 八年级政治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1、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2)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国公民。(2) 2、“公民”与“人民”的区别是什么? 公民是个(法律)概念,而人民是个(政治)概念,人民的围不包括敌人在。公民在(法律)上同“国民”是同意词。公民的围包括(人民和敌人)。在公民中人民占绝大多数,专政对象(含罪犯)只占极少数。(2) 3、公民的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围,以(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2) 4、公民的权利是如何实现的?(2) 公民的权利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的围,以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取得的。一方面,公民有权(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实践)某种行为;另一方面,公民有权要求其他公民、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去做)或者(不做)某种行为,以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2) 5、为什么说人身权利是公民享有其它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3) 在公民人身权利中,人生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因为公民具有(人身自由),才有可能进行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参加国家.s. . .. ...

管理,享受权利和其他权利。(3) 6、公民的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2) 7、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哪些容? 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容。(3) 8、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由(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组成。(3) 9、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是国家法律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都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4) 10、哪些行为是伤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 伤害他人的生命,要(承担法律)责任。伤害他人的(健康),包括伤害公民身体的肌肤、器官、机能的,也都为法律所不容,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杀人、殴打他人是对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侵犯,是犯罪行为。(排污)使他人中毒致残,(恫吓)他人使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建筑物上的搁置物)坠落砸死砸伤他人,饲养的(动物咬伤)他人等,也是对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侵犯。(4) 11、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

最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2)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反应小,高档耐用品反应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补品呈反向变动,替代品呈正向变动) 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6、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是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影响。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践行的基本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1.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怎样经营公司)? 精品文档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会考是高考的通行证,只有通过会考,才能参加高考,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 高中政治会考必备知识点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较高的使用价值都有顺利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注:商品生产者从商品判断标准的中得到的启示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上乘的商品,其价值容易实现。同时,产品质量越好,信誉越高,使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职能是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生活中表示为价格标签)——表现和衡量其他 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要求: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注1: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注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不是说货币只有这两个职能。注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货币参与交换的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的是货币流通手段的 职能;若交钱提前于交货或滞后于交货则表现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高中政治会考精华知识点 精简版

学业水平测试题纲 (一)选择题部分 一、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如价格是……) 2、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支付手段(赊账) 4、贮藏手段(作为财富的代表保存起来,如买金条) 5、世界货币。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当供不应求时,物价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物价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四、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五、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具有导向作用: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是股份凭证,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另一部分是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债券:稳健的投资,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国债风险小,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途径,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要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七、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八、劳动者的权利: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九、国家财政收入及作用: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分为税收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财政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十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十三、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关系: 国体:指国家的性质。 政体:一个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十四、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及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主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之间的关系 (1)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或: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A、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B、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高二会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高二会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会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会考又被称为小高考,是考查高中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大家要正确对待。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政治会考中政治生活的详细资料,供您阅读。高二政治会考中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会考又被称为小高考,是考查高中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大家要正确对待。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政治会考中政治生活的详细资料,供您阅读。 高二政治会考中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 《政治生活》 一、主体之一——公民(权利、义务、三原则、四政治参与) 1、公民做事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②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 ③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④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应坚持的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⑤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2、★民主决策的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民主决策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监督的方式:①信访举报制度;②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民主监督意义?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利 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某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如何行使监督权: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采取合法的方式,实事求是,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4、★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二、主体之二——政府 1、★政府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17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 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 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 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 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 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l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 W-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 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 G-W. 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假 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 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 交换价值←---价格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 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 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 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 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有利于出口 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有利于进口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6、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二者在一般情况下成正比。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②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 9、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收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10、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12、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3、树立正确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完整版)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科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制度,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那么关于理科历史,会考有哪些知识点属于必考内容?接下来为你整理了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二)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97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在国际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贯彻“双百”方针后的出色作品: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在基础教育方面,为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总 结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2)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反应小,高档耐用品反应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补品呈反向变动,替代品呈正向变动)

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6、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是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影响。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践行的基本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