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_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_王成新

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_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_王成新

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_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_王成新
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_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_王成新

收稿日期:2010-03-10;修订日期:2010-09-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60)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09WH 02)资助。作者简介:王成新(1971-),男,山东新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E m ai:l w cx315@yahoo .co https://www.doczj.com/doc/0b4743622.html,

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王成新1

,王格芳2

,刘瑞超1

,王明苹1

,李新华1

,姚士谋

3

(1.山东师范大学人口 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动脉,也是城市群形成演变的基本前提。在中国高速公路从线到网的发展进程中,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产生着日益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城市群体系结构、空间结构和职能结构3个层面剖析了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的影响。高速公路促使城市群体系结构不断演化,它促使形成了城市空间扩张的新模式 合并重组;高速公路推动城市群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由于有效缩短了各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城市群内的相互影响更为深刻;城市流强度大大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引力增大,由此产生的袭夺效应不仅导致了城市之间控制边界的不断变化,而且提升了城市群的空间紧凑度。高速公路同时成为城市群职能结构转化的快速通道,在大城市产业更替、腾笼换业的过程中,依托高速公路这条快速通道,产业资本的选择余地更大、范围更广,各城市间的资金流、物质流、人流联系日益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逐步融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

关 键 词:高速公路;城市群;结构演变;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 901;F5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1)01-061-07

城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逐渐取代农村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21世纪人类发展进入城市化的新纪元 城市群时代 ,中国也已经步入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轨道,区域城市群正在发育壮大。由此中国 十一五 规划明确提出, 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而城市群和交通是不可分割的历史产物。交通既是城市群产生和生长所需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又是发挥城市群集聚和辐射作用的桥梁纽带。当前,代表着现代交通方式的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根据地理因果规律,任何地理系统中的某一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引致整个系统的变化。高速公路的出现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是显著而深刻的

[1]

,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

的时空观念和行为模式,对城市群的结构演化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如叶嘉安院士所言,世界大城

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空间结构的重新构造[2]

。正因为如此,高速公路与城市群结构之间的关系,逐步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3~10]

。姚士

谋[11]、周一星

[12]

、顾朝林

[13]

、朱喜钢

[14]

、吴良

[15]

、杨荫凯和金凤君[16]

等学者都强调了交通特

别是高速公路对城市结构演化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城市形态、城镇体系乃至城市连绵区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胡俊、黄亚平认为,不同的交通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模式[17,18]

;曹小曙等通过对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交通干线变化度的相关性分析,指出交通干线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19]

。在定量研究方法上,国

内外学者也分别尝试利用首位度系数[20]

、分形理论[21]、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22]、重力模型[13]以及G I S 技术

[23~25]

进行了研究。但是综观相关成果,

大都集中在综合经济走廊的基础上,而且以单体城市的研究居多[22~25]

,关于高速公路走廊对城市群结构演化的影响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综合应用多种数学模型,以山东半岛这个特定区域为例,尝试探讨高速公路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结构演化的影响,为高速公路与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第31卷第1期2011年01月 地 理 科 学SCIENT IA GEOGRA P H IC A S I N ICA

V o l .31 N o .1

Jan .,2011

1 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1.1 研究区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简称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8个地级城市,面积为7.3 104km2,占山东省面积的46.6%;2007年区域总人口4010.6万人,占山东省的42.8%;GDP总量达17108.16亿元,占山东省的66%[26]。与全国比较而言,山东省高速公路建设相对超前。2007年底,山东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4000k m[26],构成了 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 的高等级公路主框架。在山东省高速公路从线到网的发展进程中,不仅影响着该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而且对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密度、城市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以及布局结构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2 数据与方法

如何定量分析探讨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是研究的一个难点。为此,本文根据不同的分析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数据与分析方法。

(1)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群体系结构演化上,采用了1993~2007年山东半岛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高速公路里程的数据[26],采用了SPSS的相关分析法。

(2)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演化分析上,以1993年、2000年、2007年为特征年份选取所需数据。这是因为,虽然半岛城市群在1993年就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但是直到2000年,城市群区域才实现市市通高速公路,为此选取了这3个年份为特征年。主要通过建立城市空间引力模型[27]、空间边界模型[27]、空间袭夺效应模型以及空间紧凑度模型[28]来衡量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

(3)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群职能结构演化分析上,同样以1993年、2000年、2007年为特征年份,集合最小需求法、M oore回归分析法、N elson城市职能统计分析法[29]、灰色系统理论[30]等方法进行计算处理。

2 高速公路与城市群体系结构演化

交通对城市体系的影响巨大。高速公路以其速度快、效能大、安全便捷等优点,对城市群体系结构的演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1 高速公路推动城市群规模结构的演化与提升

交通是城市的基本骨架,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内在适应性因素[11,12]。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主导交通方式更是如此,它通过拉动城市的人口集聚,改变着城市的规模。1993~2007年,随着半岛城市群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其市辖区总人口也分别由1993年的1108.22万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1490.33万人[26]。利用SPSS分析可知,半岛城市群市辖区总人口与高速公路里程之间呈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66。可知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与城市群规模变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带动着区域城市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展。

2.2 高速公路促成新的城市空间扩张模式

受高速公路影响,从新城市形成到区域中心城市的演化,半岛城市群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较为明显的变化。总体来看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城市规模趋于大型化。半岛城市群中大城市、中等城市数量都在增加,而小城市的数量先迅猛增加后增速减缓。这说明,高速公路网络有利于发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功能,增强城市集聚能力,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二是中等城市数量变化最大。2000~2007年,中等城市由8个增加为17个(表1)。而且,随着高速公路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短,城市空间扩张新增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从内生膨胀模式转向合并重组模式(图1)。即,原来的城市都是通过自身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膨胀实现常速扩展,而在高速公路的强力带动下,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的空间蔓延突破了原有模式,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城市出现如同企业兼并的合并现象,即通过兼并周边城市实现中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这在全国都有类似的现象。这就形成了中国城市体系结构演化的特有模式,即合并重组。这种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全国县级城市逐步减少,从1999年的427个县级市减少到2008年的368个[31]。

3 高速公路与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演化

不同的交通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模式[17,18]。高速公路建设对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辐射吸引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群内部的空间相互作用集中体现在各

62 地 理 科 学 31卷

表1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体系结构变化

Tab l e 1 Th e change of city syete m con st uct u re i n urb an agglo m erati on of Sh andong Pen i ns u la

年份特大城市(个)(>100万人)

大城市(个)(50~100万人)

中等城市(个)(20~50万人)

小城市(个)(<20万人)

合计(个)1990年3

3

14

202000年51816302007年5

5

17

17

44

注:数据来源:1990年、2000年数据来源于1991年、2001年 山东省统计年鉴 [26],2007年数据来源于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

(2008) [32]

图1 城市空间扩张的合并重组模式

F i g .1 The ne w m odel of u r b an s p ati al expan si on

na m ed m erger and reorgan iz ati on

城市间的空间引力、空间袭夺和空间紧凑度层面。选取1993年、2000年、2007年3个特征年份,从统计年鉴查取相关数据

[26]

,通过空间引力模型、边界

模型、高速公路袭夺效应模型和空间紧凑度模型计

算,得到如下结果。

3.1 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空间引力的影响

计算1993年、2000年和2007年半岛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引力及各城市的总空间引力,将3个年度的城市总空间引力渐次作差,联系高速公路密度以及高速公路密度的增幅作比较,分析数据可得如下规律(表2)。3.1.1 高速公路快速提升群内城市空间引力

高速公路开通后,半岛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引力均增大,其中青岛和潍坊最为典型,1993年、2000年、2007年3个年份空间引力较高速公路开通前均增长0.3之上,主要原因在于高速公路强大的时效优势。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各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城市间的相互影响更为深刻,城市流

强度同时大大增强[33]

,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快速提高,城市之间的空间引力因此变大,这有效地

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11]

3.1.2 高速公路密度水平牵动城市群内城市空间

引力规律性变化

第一,低水平高速公路密度状态下,城市总空

间引力对高速公路增长的反应较为灵敏。1993~

2000年,城市总空间引力增幅与高速公路密度增幅的比值(除东营、潍坊)比较大(见表2)。这主要是因为高速公路的出现打破了旧的地域联系格局,高速公路在城市联系中发挥了其他要素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随着高速公路密度的增长,城市总空间引力对高速公路增长的反应灵敏度有所减缓。2000~2007年城市总空间引力增幅与高速公路密度增幅的比值(除东营、潍坊)相对较小(见表2)。这是因为在高速公路发展的同时,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在迅速改善,其他要素水平也在提高,这对高速公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较高水平高速公路密度状态下,如果群内某城市高速公路密度增长得快,其城市总空间引力增幅就会较大(图2),东营、潍坊除外。2000~

2007年,高速公路密度增幅青岛(0.0358km /km 2

)最大,济南、烟台、淄博和威海4个城市居中,日照(0.0115km /k m 2

)最小。此时,城市总空间引力的增幅青岛最大,济南、烟台、淄博和威海又居中,日照最小仅0.0511。

第四,东营和潍坊并不完全符合上述提到的3条规律。可见,高速公路并非是影响群内城市总空间引力的单一要素,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区位等

表2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总空间引力增幅与高速公路密度增幅的比值

Tab le 2 The rati o of the gro w th of t otal urb an s pace gravit y and t h e gro w th of the h i ghw ay s d ens i ty of Shandong Pen i n s u l a

济南

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时段末年高速公路平均密度(km /km 2)

1993~2000年37.0024.9742.6028.0839.1532.92132.7716.520.01512000~2007年

8.11

11.42

8.85

84.78

14.523

59.98

9.90

4.44

0.0303

631期 王成新等: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

图2 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07年城市

总空间引力增幅与高速公路密度增幅

Fi g.2 The grow t h of t h e the h i ghw ay s den sity and the

gro w th of totle urban s pace grav i ty fro m

2000t o2007of Shandong Pen i nsu l a

因素也非常重要。

3.2 高速公路对群内城市空间控制边界的影响

以济南和青岛为例,计算它们与群内其他城市的可控制边界。同时分别计算1993~2000年、2000~ 2007年高速公路产生的济南、青岛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空间袭夺效应,结果见表3。 (1)高速公路空间袭夺正效应。1993~2000年,在济南对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和日照的空间袭夺中,SO ij均为正值,高速公路表现出明显的正效应,有力地帮助济南袭夺了这些城市的辐射空间。在2000~2007年时间段中,高速公路也有力地支持了青岛袭夺了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和日照等周边城市的辐射空间,高速公路的空间袭夺正效应表现明显。

(2)高速公路空间袭夺负效应。2000~2007年,在济南对东营、烟台和日照的空间袭夺中,SO ij 均为负值,高速公路反向帮助这些城市袭夺济南的空间。

(3)高速公路空间袭夺零效应。1993~2000年,在青岛对威海、日照的空间袭夺中,高速公路表现出零效应,即高速公路的增减没有影响到2个城市之间的空间争夺。这主要是因为,青岛、烟台和日照都是典型的沿海城市,交通的灵活性很大,城市的开放性强,高速公路的影响力度被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排挤。

3.3 高速公路提升城市群空间紧凑度

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紧凑度,结果见表4。

表3 高速公路产生的济南、青岛对半岛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空间袭夺效应

Tab le3 The space depri ve effect to ot her citi es of Ji nan and Q i ngdao caused by h i ghw ay

SO ij值时间段(年)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

济南1993~20000-644.39516.2602130.111995.19314.341103.53 2000~20070493.34232.66-526.86-2686.763.230-495.67

青岛1993~2000644.390322.43-203.91149.33376.7200 2000~2007-493.340251.73-145.57108.41124.88204.7882.35

注:数据来源为 山东省统计年鉴 [26];SO

ij

表示某时间段在高速公路作用下城市i对城市j的空间袭夺效应[28]。

表4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紧凑度与高速公路平均密度

Table3 C o mp act l evel and average den sit y of h i ghw ay of urban agl o m erati on of Shandong Pen i n s u l a

年份城市空间紧凑度空间相互作用指数人口密度指数城镇密度指数高速公路平均密度(km/km2) 1993年0.309410.0890.230.5780

2000年0.349880.1030.3240.6030.0144

2007年0.365180.1120.3370.6260.0301

注:数据来源为 山东省统计年鉴 [26]。

运用SPSS对城市空间紧凑度与高速公路平均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城市空间紧凑度与高速公路平均密度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56。即高速公路密度越高,城市群空间紧凑度越大。可见,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城市群空间紧凑度日益增大,城市群空间结构也将复杂化、稳定化[34,35]。究其原因,首先,高速公路的出现使得两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缩小,空间相互引力增强,空间相互作用指数增大,这就使城市群空间紧凑布局具备了动力和潜力;其次,高速公路促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密度指数增大;再次,高速公路提升城市等级,其强大的连锁效应促进各级

64 地 理 科 学 31卷

城市都向规模更高一级别的城市发展。

4 高速公路与城市群职能结构演化

集聚与辐射是城市功能的最高表现,也是城市的生命活力和竞争实力的集中体现。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网络化在增强城市群集聚辐射功能的同时,也促进了群内城市职能结构的演化,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36,37]

。集合最小需求法、M oore 回归分析法、Nelson 城市职能统计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

[29,30]

,计算2000年、2003年、2007年山东半

岛城市群各城市分部门职能强度,以及2000~2007年高速公路发展与职能部门职能强度变化量关联

度,发现两者显著相关(图3)。2000~2003年高速公路发展与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职能强度的关联度平均值分别为0.7456、0.7276;2003~2007年阶段上升为0.7598、0.8721。从平均值上来看,高速公路对商业、科教文卫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影响开始要强于能源生产、建筑业等物质生产

部门。

图3 高速公路发展与部门职能强度变化量关联度

F i g.3 The degree of associati on bet w een h i ghw ay devel op m en t and t h e change of f unctional i n tensity

4.1 高速公路与城市物质生产部门职能变化

从两阶段的相关分析看,在物质生产部门中,高速公路与制造业关联性最强,建筑业次之,能源

生产与采掘业最弱,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1)与不同产业的运输方式相关。能源生产与采掘业主要是由采掘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归并而成,由于行业自身特点,其运输过程与高速公路联系较少;同时由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科技进步、资源利用率提高、区外资源的引入等

原因,对本地区原料、燃料等需求降低,造成高速公

路与这一职能部门关联度稍低。

(2)近年来,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半岛城市群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建筑业、制造业的发展;半岛城市群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原材料重工业向一般加工组装重工业的阶段过渡,高速公路使得交通更为便捷,使行业影响范围更大,促进了部门的发展。

(3)高速公路促进了制造业的重新布局。随着高速公路的网络化,半岛城市群内部的各地区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促进了制造业在区域内部的横向转移,引发了制造业在地域内的重新配置;同时制造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集群迅速兴起。因此高速公路与制造业一直保持着显著的相关性。4.2 高速公路与城市非物质生产部门职能变化

通过两阶段的对比发现,高速公路与城市非物质生产部门职能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关联度由2000~2003年的0.70~0.73上升到2003~2007年的0.81~0.91,说明高速公路对城市非物质生产部门职能的变化影响越来越大(见图3)。

就非物质生产各部门而言,高速公路对商业的影响最为明显(2000~2003年为0.73,2003~2007年为0.92)。商业是货物的交流与交换。高速公路的开通,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快捷的交通环境,降低了商品交换的运输费用、缩短了商品的在途时间,相对缩短了产地和销地的时空距离,引发了客流和物流的显著增长,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汇集与疏散作用,促进集贸中心的形成,有力地推动商业职能的发展演化。

相比商业而言,高速公路对科教文卫部门、交

通仓储邮电业、金融房地产业、机关和社会团体部门的影响强度较弱,影响方式也主要是在高速公路开通运营后,由于通行能力增加、行车条件改善和

区位优势增加而对职能部门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两个阶段中高速公路对社会服务业影响较弱(2000~2003年为0.72,2003~2007年为0.81)。这首先与社会服务业的性质有关,本文所研究的高速公路为城市间而非城市内部的高速公路,而这些归并的社会服务业主要是为城市内部服务,很少涉及到行政区外,未能与城市间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相伴随;其次与统计口径有关,社会服务业是由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归并而来,统计难以全

651期 王成新等: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

面,因而量化结果显示高速公路对其影响较弱。4.3 高速公路与城市群职能结构的快速转化

高速公路为产业更替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特别是高速公路从线到网的发展过程中,高速公路带来产业布局区位的逐步均衡化。在城市群内部,产业区位差异性降低,更有利于产业的区域转移。从山东省各类开发区的布局可以看出,多数开发区分布在高速公路的两侧,形成了产业布局的 珍珠链 结构。而大城市环城高速公路的建设,也促使产业郊区化转移,在大城市产业演替、腾笼换业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资本的选择余地更大、范围更广。可以说,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形成了城市群职能结构转化的快速通道,在依靠这个通道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城市的资金流、物质流、人流联系日益加强,半岛城市群逐步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 结 论

1)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结构演化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在21世纪,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群地理系统中的全新的重大因子,引致整个系统的快速变化,对城市群结构的影响日益深刻而长远。

2)高速公路促使山东半岛城市群体系结构不断演化。它不仅促进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内总体城市化水平的更快提升,而且通过对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带来城市规模结构的快速变化。它促使产生了新的城市空间扩张模式 合并重组。

3)高速公路推动城市群空间布局的合理化。高速公路由于缩短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城市间的相互影响更为深刻,城市流强度同时大大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引力因此变大。不仅由于袭夺效应产生了城市之间控制边界的不断变化,而且提升了城市群的空间紧凑度,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半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4)高速公路成为城市群职能结构转化的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在大城市产业更替、腾笼换业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资本的选择余地更大、范围更广。依托高速公路形成的城市群职能结构转化的快速通道,各个城市的资金流、物质流、人流联系日益加强,半岛城市群逐步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参考文献:

[1] 韩增林,张小军,尤 飞.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与布

局规划方法探讨[J].地理研究,2001,(4):471~478.

[2] 叶嘉安.中国城市用地开发方式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C]//姚士谋.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 平.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城镇建设的影响[J].公

路,2007,(1):94~98.

[4] 姚永春.高速公路产业带形成机理及其边界划分方法研究

[D].西安:西安公路交通大学.1999.

[5] 韩增林,张小军,张红丽,等.我国主要高速公路经济带发展

规律与对策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4):415~422.

[6] 王守恒,章锡俏,孟祥海.高速公路经济产业带计算模型研究

[J].公路,2006,(7):110~113.

[7] 夏 飞,陈修谦.高速公路经济带边界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

析[J].系统工程,2004,22(12):101~104.

[8] 夏 飞.高速公路发展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9] 周 焱,徐建刚.基于G IS的交通经济带空间边界界定方法

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2):79~85.

[10]王荣成,赵 玲.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研

究[J].地理科学,2004,24(5):535~541.

[11]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第三版)[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51,185.

[12]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城市规划汇

刊,1998,(3):22~27.

[13]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

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27(1):1~12.

[14]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112,120.

[15]吴良镛.京津唐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2:序,112~125.

[16]杨荫凯,金凤君.交通技术创新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应演变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44~47,80.

[17]胡 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4:前言,164.

[18]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2:74.

[19]曹小曙,马林兵,颜廷真.珠江三角洲交通与土地利用空间关

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6):743~748.

[20]潘 鑫,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

研究[J].人文地理,2008,(3):17~21.

[21]那 伟,刘继生.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J].人

文地理,2007,(5):50~54.

[22]侯 敏,朱荣付.北京地区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

[J].测绘通报,2007,(12):59~65.

[23]刘耀彬.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J].地域研

究与开发,2008,27(2):32~35.

[24]潘竟虎,石培基,董晓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

66 地 理 科 学 31卷

[J].地理学报,2008,63(6):635~645.

[25]陆 锋,陈 洁.武汉城市圈城市区位与可达性分析[J].地

理科学进展,2008,(4):68~74.

[26]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统计年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994,2001,2008[27]蓝万炼.高速公路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2004,25(6):94~98.

[28]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

[J].地理学报,2008,63(10):1011~1021.

[29]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1.

[30]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3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009

[3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

(2008)[M ].济南:黄河出版社,2008.

[33]王成新,方青青,姚士谋.高速公路与城市发展论[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34]幕渝平.地域结构的演变和预测[J].地理学报,1987,42

(11):69~80.

[35]宋吉涛,方创琳,宋敦江.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J].地理学报,2006,61(12):1311~1324.

[36]王成金.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发展演化及区域效应研究[J].地

理科学进展,2006,25(6):126~137.

[37]樊培军.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以

赣粤高速公路江西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288~1289.

The I mpact of H ighway on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Urban A ggl o m eration

A Case ofU rban Ag lo m eration o f Shandong Peninsula

WANG Cheng x i n 1

,WANG G e fang 2

,LIU Ru i chao 1

,WANG M i n g pi n g 1

,LI X in hua 1

,YAO Sh i mou

2

(1.C olle ge of P opulati on Resource and Env iron m ent ,Shandong N ormal Universit y,J inan ,Shandong 250014,Ch i na ;3.Shandong Part y Instit ute of t he the Comm unis tP ar t y of Ch i na ,J inan ,Shandong 250021,China;2.N anj i ng Instit u te of

Geograp hy and L i m nology,Chinese A cade my of Sciences ,N anjing ,J i angsu 210008,China )

Abst ract :T ransportation is just like the artery fo r reg i o na ldeve l o p m en,t it is also t h e basi c fundati o n fo r the de ve lopm ent of agg lo m eration .A s the m odern transportati o n,h i g hway net w ork i n China generates an increasing l y pro found and long ter m effect to the evo l u ti o n o f spatia l str ucture o f ur ban agglo m erati o n .Tak i n g urban agg l o m er ation o f Shandong Peninsula as an exa m ple ,co mb i n i n g of qua lita ti v e and quantitati v e ana l y sis ,the i m pact of highw ay on urban agg l o m erati o n is str udied ,inc l u d i n g the urban agg l o m erati o n architect u re ,spatial structure and f u nctions o f the structure .H i g hw ay pro m otes the evo l u ti o n of urban agglo m erati o n syste m structure ,and leads to t h e for m a ti o n of a ne w m odel o f ur ban spatial expansion na m ed the m erger and reorganization .By reduci n g the ti m e distance a m ong vari o us cities ,h i g hw ay a lso pro m ote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pace layou t in urban agg lo m era ti o ns wh ich m akes the m utua l i n fl u ence i n urban agg lo m eration m ore pro found.B ecause t h e i n tensity o f the urban fl o w is g reatly streng t h ened and the grav itation a m ong c ities i n creases ,the space deprive e ffect ar oused by that m akes the constant change of the con tro lborder a m ong the cities .Lastl y ,h i g hw ay is beco m i n g the i m portant fac to r for the change of f u ncti o na l structure of urban cluster .In peri o d of i n dustrialization,the flo w o f fund ,peop le and m ateria l is beco m i n g i n creasi n gly strengthened by t h e quick channe l of highw ay ,and then urban agg lo m era ti o n of Shandong Pen i n su la is gradua lly i n tegrated i n to an organ ic syste m as a who le .K ey w ords :highw ay ;urban agglo m erati o n ;structura l evo l u ti o n ;urban agg l o m erati o n of Shandong Pen i n su la

671期 王成新等: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国际商法地位及体系的演变

国际商法地位及体 系的演变

国际商法地位及体系的演变 咸鸿昌论文天下论文网法学论文国际法论文-11-22 9:50:00 摘要:国际商法是随着国际商事关系的出现而产生并发展的。从产生之日起,它就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近代以来,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应突破传统法律部门划分方法的局限,确立国际商法独立法律部门地位,明确其体系结构,将多种多样的法律渊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分析,以推动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统一,更好地适应国际商事交往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商事关系;法律部门;法律渊源;法律体系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作为调整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国际商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和法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商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体系存在着争议,这不但阻碍了国际商法学研究的深入展开,而且不利于系统普及国际商法知识,不能满足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的今天,明确国际商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地位、体系结构,对于推动中国法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国际商法的地位问题,实质上就是国际商法与相关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部门分类

问题。依法学的一般理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为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其次为法律的调整方法[1](P291),后者主要是刑法与其它法律部门间的区分标准。其实持这种双重划分标准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法律的调整方法归根到底是由法律的调整对象派生出来的,法律调整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着法律调整方法及法律规范的性质和特点。刑法的任务是调整由于犯罪所引起和发生的社会关系,刑法的调整方法(刑罚)是由这种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因此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坚持统一的标准,否则就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而根本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凡调整同一种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就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国际商法作为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有自己特有的调整对象的,即国际商事关系。所谓国际商事关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国际商事主体参与的商品流转关系,其主体不论是个人、法人、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只要这种商事关系的当事人分属于两个以上不同的国家或国际组织,或其所涉及的商事问题超越一国国界的范围,这种关系就可称之为国际商事关系。国际商法的调整对象不但在空间上超越了一个国家的国界,而且在内容上也以“商事”①为质的规定性,从而决定了国际商法既不同于以主权国家地域内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国内法体系,也与以国家之间非商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国际法不同。 国际商事关系是一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相应地,作为调整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半岛城市群规划方案出台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龙头高昂群雄并起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下) ·培植高标号产业 集群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上)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台誓做经济增长第3极·[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创新春潮涌半岛山东省半岛城市群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滨州欲加盟山东半岛城市群目标:扩大半岛城市群腹地·半岛城市群聚六成投资山东成重要制造基地·个性就是生命力--建半岛城市群就应有一些个性鲜明城市·半岛城市群人 才联盟逐渐浮出水面人才一体化来日可期·半岛城市群副中心--烟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角色·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话题:环境硬优势与“人和”软力量·[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年内启动将组 合1+7都市圈·城市群与凹陷带:县级市--半岛城市群峰的隆起带·[济宁]三个层次两条主线鲁西南济宁都市圈呼之欲出·山东规划鲁西南济宁都市圈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一核两心壮 大优势集群鲁西南打造济宁都市圈·济宁都市圈大盘敲定以济宁为核心菏泽枣庄为区域中心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由北京大学和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5月12日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待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正式实施。 战略定位为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空间结构为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 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五条发展总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发展分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合约主要内容有: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摘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分布的密集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该地区北接京津唐和辽东半岛,南联长三角经济区,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土地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4244万,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2006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14484.52万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二,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GDP总量,也超过了京津唐三市之和以及沪宁两市之和,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都非常大。山东半岛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土地紧缺、水资源不足、无序竞争、缺乏整合等问题和挑战,如何加快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使其尽快成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已成为我省面临的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山东半岛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格局,整合半岛城市群各类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全省区域发展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和城市密集区、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对外联系的交通通道与物流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山东省的整体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入剖析了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宏观背景、存在问题和环境容量,通过对总体发展目标、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等进行统筹安排,为半岛城市群确定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发展目标,三个发展阶段,四个战略定位,六大发展战略,四条发展轴线,四类空间布局,六级规模结构,八项行动计划"。 一个发展目标:即要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分目标为: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三个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促进8个设区城市的一体化整合,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体系完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集的多条城市带,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10~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城市体系逐步优化完善,城市群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70%。2020~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 四个战略定位: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在环黄海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之一,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推动"中韩日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山东省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的前缘,是全面体现山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密集地带。六大发展战略: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以培育都

【城市规划】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总论 1.1规划名称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任务由来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研究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的态势逐渐显现,卫星城镇逐步发展,以交通干线为主线形成的城市带和产业带逐渐形成,城际间客运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铁路、民航网络,但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幅增加的过境客货运量、城际客货运量和区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量,既有交通方式能力已经或即将不足,必须发展新的交通系统。城际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能大、用地省、节约能源、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公交化等优点,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建设速度快、安全性好、运能大的城际铁路可以改善交通结构,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运输方式,并通过大型换乘枢纽与市内轨道交通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了立体换乘甚至是零换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能有效地解决区域交通运输瓶颈、提高通勤速度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必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既是缓解区域主要通道运输紧张状况、满足城际客运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评价范围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山东省内14个行政区域,评价对象涉及到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影响范围也相差较大。因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既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要素,又要考虑不同的建设方案。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体系〔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体系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第一个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这场首先开始于欧洲并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战争,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的时代,以争夺世界霸权为交战双方的目标,因此使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世界性战争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 1914年秋,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大战的厮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就曾沮丧地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他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它不仅是

那个时代的写照,而且其正确程度比格雷当时所能预见的还要大得多。 从表面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突显的变化好像不大。除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出现在世界政治的版图上之外,这个世界似乎仍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是战后和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它们因获得了更多的殖民地和对所谓落后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而使其殖民帝国甚至比战前更大更完整;另外,由于它们实际操纵了20 世纪的第一个全球性的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而使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力似乎比战前更加强大。但是,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形势却完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没有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是真正的胜利者,反而加速了欧洲的实际衰落过程。 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 亿美元。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英国失去1/4,法国失去1/3,德国失去全部;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 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它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 大战导致欧洲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1919 年仅各协约国对美国欠下的债务就高达100 亿美元,使美国从战前持有30 亿美元外债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 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 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 thought of Nanjing city 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1、概述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 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 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 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 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 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 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总论 1.1规划名称 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任务由来 半岛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研究区域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的态势逐渐显现,卫星城镇逐步发展,以交通干线为主线形成的城市带和产业带逐渐形成,城际间客运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半岛及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铁路、民航网络,但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幅增加的过境客货运量、城际客货运量和区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量,既有交通方式能力已经或即将不足,必须发展新的交通系统。城际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能大、用地省、节约能源、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公交化等优点,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半岛及都市圈建设速度快、安全性好、运能大的城际铁路可以改善交通结构,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运输方式,并通过大型换乘枢纽与市轨道交通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了立体换乘甚至是零换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和发展半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能有效地解决区域交通运输瓶颈、提高通勤速度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实现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半岛及都市圈必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既是缓解区域主要通道运输紧状况、满足城际客运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道第三勘察集团承担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评价围 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省14个行政区域,评价对象涉及到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影响围也相差较大。因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围既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要素,又要考虑不同的建设方案。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8, 7(4), 286-29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0b4743622.html,/journal/gser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0b4743622.html,/10.12677/gser.2018.7403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Bin Zhong, Hezhi Dai*, Liyuan Zhang School of Geography &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Oct. 12th, 2018; accepted: Oct. 27th, 2018; published: Nov. 2nd, 2018 Abstract Using the law of primate city, the rank-size rule and the Gennich coefficient model,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 2015.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urban system i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grade cities shows a spindle-shaped type. And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bides by an ideal Zipf’s law. The drive force of Jinan is weak, the structure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shows a double-core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weakening which has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me-gacities and metropolises. Then th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index system for weight assig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And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reasonably, the advantages of cities at all levels should be utilized com-prehensively, and then promotes the rational optimization of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Keywords City Size Distribu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fluence Factors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钟彬,代合治*,张立原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 *通讯作者。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纵向比较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代国际关系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主导的。实力强劲的国家或者联盟拥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实力至上的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里都有体现,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法国和瑞典,还是维也纳体系中的神圣同盟,亦或是凡尔赛体系中的英法美,以及冷战中的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压倒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它们围绕自身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关系,以此来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 第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现出均势的外交思想,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英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和分化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代表。均势外交要求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为此欧洲各大国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削弱他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松散,脆弱,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近代国际关系与战争的关系非常紧密。往往一次剧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都伴随着战争对交战双方实力的重新洗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构是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步骤。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并且正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前进。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崩瓦解,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冷战格局下完成,进入多极化世界之后,国际关系的广泛程度和复杂性都将超过之前的国际格局形态。如今的多极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国力,尤其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而非战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关系更加复杂,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态度逐渐分化,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的新的发展方向。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分析 关键词:半岛城市群优势分析聚集效应战略对策 半岛城市群,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准确的区位优势分析对于明确区位优劣势,制定、实施正确的引资策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对于分析理解日、韩投资者在华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制定科学的引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硬件优势分析 1.地理优势。从国内区位看,山东半岛处在南方发达地区“长三角”和北方发达地区京津唐、辽中南之间,继“珠三角”、“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率先发展之后,环黄渤海地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外资投放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点从国际区位看,山东半岛处于我国北方海岸线的中偏南段,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国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 2.资源优势。山东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石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山东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现发现矿藏资源150种,占全国已经发现矿产品种类的70%以上,其中3O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O位。此外,山东濒临黄海和渤海,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山东半岛在劳动力资源上也有明显优势半岛城市群人口密集,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公里。另外工资水平较低,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对日韩投资者极有吸引力。 二、软件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与欧美投资者不同,日、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十分重视当地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容易受政府机构游说的影响。针对这个特点,山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①为扩大与日本、韩国的交流,并使交流渠道多元化、细致化,各级政府努力拓宽与日、韩有关机构的交流渠道,先后向日本的东京、大阪、爱知县、千叶县和韩国的汉城、京畿道等地派遣大型经贸团,宣传半岛制造业基地,探讨与日、韩的交流与合作。②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其他地区日资、韩资企业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以便抓住其在中国扩大投资项目的机会,吸引更多的直接投资。此外,还与各大日资、韩资企业的驻华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邀请其参加在本省组织的商谈会、展示会,扩大交流。③通过对山东的日资、韩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到部分外资企业集团公司为契机,结合国家对老煤炭基地沉陷区治理的倾斜政策,使绿色开采技术尽快变成成熟技术,全面推广使用绿色开采技术,从根本上消除煤矿的重大安全隐患和煤矿生产对矿区环境的破坏,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利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