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2007年5月阿拉伯世界研究 May , 2007 第3期Arab World Studies No. 3.

安全研究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王业昭

摘 要:自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英国通过对美国采取追随外交,在历次伊拉克危机中扮演着和美同样重要的角色。本文试以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伊战后重建为研究个案,对英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进行了梳理,认为其传统的“三环外交”在后冷战时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三环之首,且对美的追随外交愈演愈烈。

关 键 词:伊拉克问题;英国外交;追随外交

作者简介:王业昭,硕士,皖西学院外语系助教(安徽六安 237012)。

文章编号:1673-5161(2007)03-0049-07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识码:A

伊拉克战争结束已四年,但伊政局仍动荡不安,战争发动者美国深陷恐怖泥潭,小布什政府对伊政策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批评。众所周知,英国是美国伊拉克政策坚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但随着英军在伊军费和伤亡人数的增加,英国内要求从伊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迫于压力,布莱尔首相于2007年2月21日公布了从伊部分撤军的计划。一些分析家据此认为伊拉克问题可能是英美关系的分水岭,英美“特殊关系”已出现裂痕,英国已开始改变外交上的追随美国政策。其实早在冷战结束时,一些英美学者就对英国的追随外交提出过质疑,认为既然两极对抗格局已消失,来自苏联的威胁也已消除,在后冷战时代保持英美“特殊关系”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英国应放弃对这种特殊关系的追求,把外交重心移向欧洲大陆。英国学者克里斯多夫·库克甚至断言:“老布什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位把英国视为亲密伙伴的美国总统。”[1]411

后冷战时期的英美“特殊关系”是否真如上述所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冷战后,在历次国际重大事件中英国始终紧密追随美国,不但没有弱化此种关系,反而对其传统的“三环外交”①进行了调整,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置于新“三环外交”之首。英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伊战后重建中的外交政策使得这种调整与转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海湾战争:英对美亦步亦趋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当日占领了科全境。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入侵①“”

三环外交是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提出的,他宣称二战后英国的外交存在着三大环:第—个环是英联邦、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英美在内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首位。参见Robert James, Winston S. Churchill: His Complete Speeches,1897-1963, V ol.8, NY: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74.

49

科威特迅速做出强烈反应。联合国安理会当天即通过了660号决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鉴于伊军事行动直接威胁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能源、安全等诸方面利益,布什政府立即宣称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决定进行军事干预,并借此机会确立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2]317布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调动、整合各种力量,组建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以制止伊拉克的侵略行为。①为恢复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和扩大对中东事务的发言权,英国决定支持美国,充当美反伊“统一战线”的“急先锋”。为此,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仅公开支持美在联合国范围内组建反伊联盟,敦促布什政府尽快争取中东有关国家的支持,且及时采取具体措施积极响应美国的“号召”。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当天,撒切尔便飞抵华盛顿,与布什进行紧急磋商。会谈中,撒切尔郑重承诺将为美国建议成立的多国部队提供军舰和飞机,积极配合美采取的军事行动。撒切尔的坚定立场和大力支持增强了美组建反伊联盟的信心。撒切尔还与布什达成共识:国际社会绝不容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伊军队须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合法政府须得到恢复;如果伊拉克不愿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国际社会完全可在联合国框架内建立反伊联盟。8月3日,撒切尔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英国的所有财产。8月6日,安理会通过进一步制裁伊拉克的第661号决议。决议通过的当天,撒切尔再次访问美国,并与布什商谈对伊动武事宜。在会晤中,撒切尔支持美国提出的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章关于“主权国家固有的自卫权”这一原则,在科威特的“请求”下对伊采取行动,并指出英国在1982年与阿根廷的领土冲突中就是根据上述原则夺回了福兰克群岛②。

8月25日,安理会通过了第665号决议,要求在海湾地区部署军事力量的联合国成员国可根据情况采取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措施以加强对伊制裁。但由于伊采取了许多反制措施,如利用“石油武器”、“人质武器”来分化和瓦解反伊联盟,联合国对伊制裁未能奏效,美国深知不使用武力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的政治目标。在此情况下,撒切尔第一个公开支持美国对伊动武。她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呼吁欧洲各国对海湾危机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极力要求英国议会授权政府对伊采取军事行动。10月12日,在保守党年会上,撒切尔强调一旦经济制裁不能迫使伊军撤出科威特,就要采取军事行动。她说:“我们军队的部署工作仍将继续下去,必须作好准备应付任何不测事件。”[3]1101991年1月15日,在撒切尔的竭力倡导下,英国议会以534对57的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授权英国政府在海湾地区使用武力。

根据安理会通过的678号决议的相关规定,1991年1月15日是伊拉克从科威特无条件全部撤军的最后限期,过此期限,联合国成员国可对伊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以保证该地区的安全。[4]433但萨达姆并未做出让步,战争已不可避免。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向伊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战争爆发时,英国在海湾地区的驻军已达4万,拥有主战坦克300多辆,装甲车280多辆,作战飞机85架,舰艇22艘,直升机15架。[5]164英国部署的军力仅次于美国,成为海湾战争中的中坚力量。

与英国不同的是,欧盟其他成员国虽反对萨达姆吞并科威特、支持对伊采取军事行动,但却与美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法国坚持只有安理会授权的多国部队才能对伊采取军事行动,甚至暗示,若美国不寻求安理会授权,法国将不采取任何行动。迫于国内强大的压力,德国总理科尔只得最后宣布象征性地派一个飞行中队守卫土耳其。[6]45

在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的强大攻势下,伊军溃不成军,无力抵挡。在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

①历史上中东主要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与伊拉克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948年英伊双方签订了具有共同防御性质的《朴次茅斯条约》,20世纪50年代前,伊拉克一半的进口来自英国,且成为英镑集团成员国。只是在1958年伊拉克革命后,英国势力才逐渐退出伊拉克。参见高祖贵:《全球变局:美国与伊拉克》,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②阿根廷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大西洋最南端。1982年4月,阿根廷和英国因对该岛主权纷争爆发了长达74天的马岛战争,最终阿根廷战败,但阿一直没有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50

伊军遭受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下,1991年1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联合国自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以来通过的12项决议。2月28日零时,多国部队停止了一切进攻性行动,海湾战争结束。4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销毁包括化学、生物武器在内的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年5月,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开始进驻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由于伊拉克与武器核查小组之间在核查地点及其小组人员组成等问题上的分歧,双方关系极为紧张。1998年2月、11月和12月先后爆发了三次核查危机。12月16日,联合国在伊武器核查小组人员全部撤离,联合国特委会在伊的武器核查工作也就此中断。在这一系列危机中,英国一直扮演着美国得力“助手”的角色,紧随美国强化对伊制裁,且配合美在伊境内设立“安全区”、“禁飞区”,肆意践踏伊拉克主权。

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是欧盟发展的三大支柱,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是欧盟追求的目标。但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的英国却在海湾战争前后与其他成员国形成明显差异。

二、伊拉克战争:英美“同舟共济”

进入21世纪后,伊拉克问题仍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01年2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美期间,两国领导人重申了对伊强硬立场和遏制政策,并声称一旦发现伊政府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威胁邻国,英美将采取“适当行动”[7]。这为后来发动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笔。

在伊武器核查冲突不断升级的情况下,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1441号决议,该决议强化了对伊武器核查机制,要求维护以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系。[8]117面对国际、国内强大的反战压力,小布什寄希望于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他认为如果有证据表明伊仍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安理会就可通过决议认定萨达姆违背了1441号文件,并授权美国组织反伊同盟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只要中俄法三个常任理事国不投反对票,美国就能在非常任理事国获得7票,加上英美的2票,拥有9票就能确保通过对伊动武的决议。①此时,英国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向美提供了“伊拉克从尼日尔购买铀”的情报,为美发动伊拉克战争铺路。正当英美为安理会通过对伊动武决议而努力时,法国总统希拉克于2003年3月10日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不管出现什么新情况,法国都将对授权对伊动武的新决议投反对票。哪怕只剩下百分之一的希望,法国也要竭尽全力避免战争。”[9]53希拉克的反战讲话使英美两国争取安理会授权的希望随之破灭。

与法、德等国极力反战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布莱尔政府再次选择了追随小布什的对伊政策。除为美提供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实情报外,2002年9月6日,布莱尔在访美前夕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专访时说,美英“特殊关系”对两国来说都很重要,美国人可以确信,在发生危机时,英国不会仅仅对美国“表示同情和支持”,而是会毫不犹豫地支持美国的立场;为坚定地与美国站在一起,英国政府准备“付出血的代价”[10]。

2003年1月27日,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主席布利克斯向安理会递交对伊武器核查报告。1月31日,布莱尔便前往美国与小布什商讨对伊武器核查报告,以最终确定“倒萨”时间表。布莱尔认为,如果武器核查报告能提供证据证明伊确实违反了安理会1441号决议,而萨达姆又不主动解除武装,美英就可顺理成章地对伊动武。即使核查报告无法证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国也不会放弃“倒萨”的决心。布莱尔还多次强调,即便得不到联合国的授权,英国仍支持美对伊采取军事行动,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必须解除萨达姆的武装。[8]111布莱尔不仅在舆论上大力支持美国“倒萨”,且在军事方面给予积极配合,命令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率领一支由15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奔赴海湾,随时准备参加该地区的军事行动。

①联合国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一项决议案需要9票赞成,且拥有否决权的5个常任理事国不能投否决票,才能在安理会获得通过。

51

布莱尔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美国外交一直受到国内民众的普遍质疑。2003年2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一份民意调查,有45%的英国民众反对美国可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他们认为,即使联合国通过了对伊动武的决议,也不应当发动战争,动武只会对美有利,对英不利。[11]不仅民众反战情绪强烈,工党政府内部也因伊拉克问题产生分裂。3月17日,英国前外交大臣罗宾·库克因坚决反对布莱尔的伊拉克政策愤然辞职。在英国议会下院寻求获得动武授权时,布莱尔辩称对伊动武有利于英国的国家利益,并指出“伊拉克危机将会决定新一代国际政治的模式”,“它将会决定英国和世界面临所谓的21世纪安全威胁的方式,决定联合国的发展方式、欧美关系、欧盟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12]。3月18日,在经过长达九个半小时的激烈辩论后,英国议会下院终于以412票对149票通过了“以一切必要手段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议,为英国参战铺平了道路。一些分析家后来认为,只是由于布莱尔个人的投入和道德勇气才使得英国大规模参与了伊拉克战争。[13]

小布什在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后,加紧进行军事布署,并决定举行伊拉克问题峰会,为发动伊拉克战争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2003年3月16日,在美国的主持下,美、英、西三国领导人在位于葡萄牙亚速尔群岛上的拉日什空军基地举行峰会,三国领导人共同向萨达姆发出了战争威胁,表示即使没有联合国授权且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美国照样可以对伊动武。面对美英的“最后通牒”,萨达姆再次拒绝让步,伊拉克战争无法避免。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侵入伊拉克,伊拉克战争爆发。英军投入了大约4.6万兵力。在伊拉克作战前线,以美国为首的联军总兵力达11.6万。3月29日,联军对保卫巴格达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3个师展开猛烈攻击[14]406,共和国卫队匮不成军,未能进行有效抵抗。4月9日,巴格达陷落。5月1日,小布什宣布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

纵观英国在整个伊拉克战争过程中的表现,其对美国政策上的支持要远远大于在军事上的帮助。从提供伊拉克境内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到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力挺美国绕开联合国发动“倒萨”战争,布莱尔政府把追随外交发挥到极至。伊战从策划到发动无不打上了英国的烙印,布莱尔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布莱尔也因其“出色表现”被许多反战媒体耻笑为美国的“外交部长”。

三、伊战后重建:英国审慎追随

伊战虽已结束,但美英发动战争的合法性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由于美国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源于英国,“情报门”事件不仅让小布什面临挑战,也将布莱尔推到风口浪尖。面对巨大压力,布莱尔仍坚持自己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正确的选择。

2003年7月17日,布莱尔在向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讲时辩称,不管在伊拉克有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推翻萨达姆政权都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要确保恐怖分子得不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还说:“即使我们错了,我们也是消除了一个至少应对非人道的屠杀和苦难负责的威胁。我相信,历史对此会原谅的。”布莱尔强调,如果伊拉克真的有生化武器而美英对此毫无作为,那才是“历史的罪人”[15]1。2004年10月13日,针对国防部武器专家戴维·凯利自杀而引发的“情报门”事件,布莱尔在英国下院讲话时再次表示自己没有在伊战前提供关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实情报,并拒绝为此道歉。

虽然布莱尔政府在伊战后为自己的对伊政策百般辩解,但迫于国内外压力,布莱尔在战后重建问题上,对其追随外交作了一些策略上的调整。由于在伊战中紧密追随美国,英国与法、德等国关系曾一度出现僵化。但考虑到欧洲是英国外交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且英国的发展离不开欧洲,

52

布莱尔在伊战后重建问题上不得不考虑欧洲因素,以修补与法、德等因伊战造成的裂痕。

早在伊战后期,在伊战后安排问题上,布莱尔就发出了与小布什不尽相同的讯息。2003年4月7~8日布莱尔和小布什在北爱尔兰举行会晤,在会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二布”双双表示联合国将在伊战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二布”嘴里的“重要作用”却有着较大差别。小布什继续坚持其单边主义路线,认为美国为让伊拉克获得“自由”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战后重建中理应发挥“领导作用”,而联合国可在战后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布莱尔则希望伊拉克最终由伊拉克人自己来管理,联合国在伊战后重建的各个方面都需发挥“重要作用”。5月7日,布莱尔在与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会晤后明确呼吁法德俄等国参与伊战后重建工作。布莱尔说,一些国家确实反对英国支持美国对伊动武,但英国正与这些国家进行沟通,相信在伊战后重建阶段能够与法德俄消除彼此间分歧,并希望与这些国家共同合作,争取让联合国通过新的决议,以确保为伊拉克人民提供一个美好的未来。[16]5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在谈到伊战后重建问题上再次强调联合国将在人道援助、帮助伊战后重建以及建立伊临时政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在伊战后重建问题上英国与美国拉开了一定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美的追随外交发生了根本变化。2005年9月,布莱尔在工党年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英国仍需要与美国保持最紧密的同盟关系。针对此前有关英国从伊撤军的报道,布莱尔称英国目前没有确定从伊撤军的日期,任何撤军计划都须根据使命的完成情况而定。英军将应伊政府的要求继续驻留,直到伊重建工作完成。[17] 2006年5月26日,布什与布莱尔在白宫联合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二布”均承认在伊战问题上犯了错误。布什称在“虐囚”等问题上美国付出了代价。布莱尔则表示,联军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立即将萨达姆的追随者逐出军队和政府的做法欠妥,英美领导人都低估了伊反美武装的实力。但“二布”继续为其发动战争进行辩解,声称发动这场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是正确的,并拒绝制定撤军时间表。小布什说,目前驻伊美军有13万,美国部队继续留在伊拉克是必要的,直到实现最后的胜利。布莱尔也表示,8000名英军将继续驻留,并强调“英国坚决站在伊拉克人民一边,打击恐怖主义”[18]。布莱尔还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向伊新政府提供有效的援助。

2006年底绞死萨达姆并未给伊拉克带来和平,伊境内的暴力冲突却持续升级。为应对伊拉克危机,小布什于2007年1月10日在白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公布新伊拉克政策,宣称将向伊拉克增兵两万以稳定伊当前的局势。针对小布什的增兵计划,英国没有公开回应。新任外交大臣贝克特当月17日表示,英国欢迎美国总统向伊增兵,但目前英国无意增兵伊拉克。贝克特说,与美军在巴格达的情况完全不同,英军已成功平息了伊南部城市巴士拉的暴力局势,目前不打算增派更多部队。2月21日,布莱尔则公布了从伊撤军的初步计划,包括在未来几个月内将驻伊英军士兵人数从7100人减少至5500人,但仍将至少驻守到2008年。[19]

回顾英国在此次战争前后的外交政策,虽然没有像海湾战争那样完全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且在伊战后重建、驻军等问题上也和美产生了分歧,政策亦不尽相同,但其在伊拉克问题上追随美国的政策实质未变。在今后一段时期,英国仍是美国在伊重建问题上强有力的支持者,英对美的追随外交可能在策略上进行一些调整,难以在战略层面发生根本改变。

四、结语

自16世纪以来的几百年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海外殖民的扩张,英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超然于欧洲之外的“日不落帝国”。二战后英国虽已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但稳中守成的民族性格使得无论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依然眷恋着昔日“大英帝国”的荣耀。英国人就在自身实力

53

不足的情况下确立了“与强者为伍”的外交基准,强调英美“特殊关系”。冷战后,英国更是将重振英国的大国地位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布莱尔曾明确指出:“我们在帝国后的时期不可能成为军事意义上的超级大国,但要让世界感受到英国存在的影响,就必须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积极的、建设性的、枢纽性的大国角色,争取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国家和西方世界的灯塔。”[20]23但英国也深知,仅凭借自身实力难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而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借船出海”,使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大超出自身国力的作用。

英美虽同宗同源,拥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但在综合实力上却差异悬殊。为保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实现自身新的外交战略目标,英国须在重大国际危机中尤其是当美国处于逆境时,坚定地支持美国。在海湾战争中英国唯美国马首是瞻;在伊战以及战后重建过程中,英国更是顶着巨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不惜冒与法、德等欧盟国家反目的危险,充当美国忠诚的“追随者”。这一切都表明在进入后冷战时期,英国已对传统的“三环外交”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对美国“特殊关系”置于其新“三环外交”之首,不断提升与美同盟关系。

[ 参考文献 ]

[1] Christopher Coker. Britain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in the 1990s[J].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2,68(3).

[2] 赵伟明.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3] 皮埃尔·塞林格.海湾战争秘密档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4] 解力夫.海湾战争实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5] 孙利辉.海湾战争全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6] Keaney and Cohen. Gulf War Air Power Survey.Summary Report[M].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3.

[7] 布莱尔访美维持两国“特殊关系”[N].新华社华盛顿2001年2月24日电.

[8] 郭隆隆等.美国对伊拉克战争透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9] 刘义昌.伊拉克战争之谜[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

[10] 布莱尔称将确保英美“特殊关系”[N].新华社伦敦2002年9月6日电.

[11] Half British People Surveyed Oppose Any Forms of War with Iraq[N]. China Daily,2002-02-12.

[12] 萨仁.伊拉克战争将带来什么?[EB/OL].[2003-03-12].

https://www.doczj.com/doc/054703678.html,/world/2003-03/22/content_793436.htm.

[13] Anatol Lieven. The Hinge to Europe: Don't Make Britain Choose Between the U.S. and the E.U.[J]. Policy Brief,

July 2003(25).

[14] Bob Woodward. Plan of Attack[M].NY: Simon & Schuster, 2004.

[15]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N]. Economist, 2003-07-18 .

[16] 布莱尔呼吁法德俄三国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EB/OL].[2003-05-08].

https://www.doczj.com/doc/054703678.html,/n/2003-05-08/26/300990.html.

[17] At Last, Blair Admits Iraq War Is a Disaster[N].Daily Mail, 2006-11-18.

[18] Bush and Blair Concede Errors, But Defend War[N].The New York Times, 2006-05-26.

[19] 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将从伊拉克撤军[EB/OL].[2007-02-21].

https://www.doczj.com/doc/054703678.html,/w/2007-02-21/205412352863.shtml.

[20] 狄会深.重点依托欧洲,强化“特殊关系”——析英国对外战略的调整[J].当代世界,2001(4).

54

British Bandwagon Diplomacy towards Iraq Issue

WANG Yezhao

Abstract Since the end of Gulf War, Iraq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U.S is the leading actor in Iraq issue, while, by pursuing bandwagon diplomacy towards the U.S., the UK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 the previous Iraq conflicts. By interpreting British bandwagon diplomacy in the Gulf War, Iraq War and Iraq reconstruct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Britain has initiated great adjustments to its “Three Circles Diplomacy”. Ever since the end of Cold War, the UK has not only placed top priority to its special relations with the U.S. , but also intensified its bandwagon diplomacy.

Key Words Iraq; UK; Bandwagon Diplomacy

(责任编辑:孙德刚)※※※※※※※※※※※※※※※※※※※※※※※※※※※※※※※※※※※※※※※※※※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额(2006年1~12月)

贸易额 比2005年同期增减幅度(%)

序号 国名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1 沙特 201.40 50.56 150.84 25.3 32.

2 23.2

2 阿联酋 142.06 114.10 27.96 31.8 30.7 36.7

3 阿曼 64.69 3.40 61.30 49.

4 77.8 48.1

4 苏丹 33.54 14.10 19.43 -14.2 9.0 -25.7

5 也门 30.35 8.02 22.33 -5.

6 46.6 -16.3

6 埃及 31.93 29.76 2.1

7 48.

8 53.

9 2.7

7 阿尔及利亚 20.91 19.47 1.43 18.2 38.6 -60.7

8 科威特 27.85 8.61 19.24 68.9 37.1 88.5

9 摩洛哥 19.29 15.70 3.59 30.0 30.1 29.5

10 利比亚 23.98 7.04 16.94 84.2 95.3 79.9

11 约旦 10.31 9.78 0.53 13.2 17.6 -32.5

12 叙利亚 14.07 13.56 0.51 55.2 52.6 185.8

13 伊拉克 11.45 4.91 6.53 38.9 20.3 57.2

14 卡塔尔 9.99 4.37 5.62 47.7 114.5 18.9

15 黎巴嫩 5.08 4.99 0.09 6.7 5.8 105.3

16 突尼斯 4.08 3.58 0.51 20.2 21.1 14.6

17 巴林 3.49 2.84 0.65 36.3 51.9 -6.0

18 吉布提 1.55 1.55 0 38.7 39.0 -28.4

19 毛里塔尼亚 5.11 1.09 4.02 552.5 47.0 9808.0

20 巴勒斯坦 0.28 0.28 0 17.6 17.9 -8.9

21 索马里 0.31 0.28 0.03 56.0 56.0 -0.3

22 科摩罗 0.06 0.06 0 239.1 239.2 17.2

(根据商务部统计整理而成,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55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但实际上英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已经寿终正寝,但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均势外交传统未变,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仍然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继续影响着英国的对外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 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2007年5月阿拉伯世界研究 May , 2007 第3期Arab World Studies No. 3. 安全研究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王业昭 摘 要:自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英国通过对美国采取追随外交,在历次伊拉克危机中扮演着和美同样重要的角色。本文试以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伊战后重建为研究个案,对英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进行了梳理,认为其传统的“三环外交”在后冷战时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三环之首,且对美的追随外交愈演愈烈。 关 键 词:伊拉克问题;英国外交;追随外交 作者简介:王业昭,硕士,皖西学院外语系助教(安徽六安 237012)。 文章编号:1673-5161(2007)03-0049-07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识码:A 伊拉克战争结束已四年,但伊政局仍动荡不安,战争发动者美国深陷恐怖泥潭,小布什政府对伊政策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批评。众所周知,英国是美国伊拉克政策坚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但随着英军在伊军费和伤亡人数的增加,英国内要求从伊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迫于压力,布莱尔首相于2007年2月21日公布了从伊部分撤军的计划。一些分析家据此认为伊拉克问题可能是英美关系的分水岭,英美“特殊关系”已出现裂痕,英国已开始改变外交上的追随美国政策。其实早在冷战结束时,一些英美学者就对英国的追随外交提出过质疑,认为既然两极对抗格局已消失,来自苏联的威胁也已消除,在后冷战时代保持英美“特殊关系”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英国应放弃对这种特殊关系的追求,把外交重心移向欧洲大陆。英国学者克里斯多夫·库克甚至断言:“老布什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位把英国视为亲密伙伴的美国总统。”[1]411 后冷战时期的英美“特殊关系”是否真如上述所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冷战后,在历次国际重大事件中英国始终紧密追随美国,不但没有弱化此种关系,反而对其传统的“三环外交”①进行了调整,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置于新“三环外交”之首。英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伊战后重建中的外交政策使得这种调整与转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海湾战争:英对美亦步亦趋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当日占领了科全境。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入侵①“” 三环外交是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提出的,他宣称二战后英国的外交存在着三大环:第—个环是英联邦、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英美在内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首位。参见Robert James, Winston S. Churchill: His Complete Speeches,1897-1963, V ol.8, NY: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74. 49

考文垂大学入学条件

英国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的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考文垂设计学校。现在的考文垂大学由多座学院在1970年合并之后成立,能够提供地区性教育、全国性教育和国际教育,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继承了提供高等教育和多学科研究的优良传统。在2016卫报英国大学排名中位居英国第15名,2016QS世界大学排名第724名。 留学360介绍,长久以来,艺术设计,尤其是在工业产品设计方向,考文垂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学最突出的专业是汽车工程和汽车设计专业,高居全英第一、全球第三的顶尖水平。经过150年的发展,考文垂大学现在发展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大学。 入学条件 本科 英语要求:雅思6分或托福IB 79分 学术要求:高中成绩平均分达到:80分或以上在读的本科第一年,平均分达到75分或以上 本科最后一年 英语要求:高中成绩平均分达到:80分或以上在读的本科第一年,平均分达到75分或以上 学术要求:获得国内认可的三年大专学历,并且平均分达到75分或以上 HND SQA学生,综合成绩达到BBB; HND BTEC学生平均成绩达到优秀(M) 研究生 英语要求:雅思6.5分或托福IB 88-89 学术要求:获得国内认可的四年制本科学士学位,平均分达到70分-79分获得国内认可的三年制专科学历并有3年或以上的相关经验,平均分75分或以上 MBA 英语要求:雅思6.5分或托福IB 88-89 学术要求:获得国内认可的本科学士学位并有2年工作经验,平均分达到70-分或以上;获得国内认可的专科学历并有3-5年工作经验,平均分达到75分或以上 本科生,研究生申请辅助材料 申请者须在开学前提供英语水平凭证。申请者可在英国文化委员会办公室参加英语考试。所有申请者应提供毕业证书公证件、成绩单及两份推荐信,并提供所有材料的英文公证件。 相关费用

考文垂大学12月内测

https://www.doczj.com/doc/054703678.html, 考文垂大学12月内测: 条件放宽,持大学英语六级成绩单(通过)可参加内测。 北京,上海采用全新考试地点,提升学生考试体验!注:此次内测不针对18年1月入读本预及其硕预的学生! 考试时间安排会根据当日情况进行略微调整以考场当日安排为准 考试期间如发现替考或作弊等行为,监考老师会当即取消考生的参考资格 特殊说明:同一个学生在一个入季只可参加一次内部测试,如有参加过内测的同学请在申请表中标明参加的时间地点。 考试结果:考试结束后,最终结果将以邮件的方式发给考生或代理老师.考试评分大约为7-10个工作日; 本次考试的结果分两种:pass和fail;如果没有pass的话,此次成绩是不能用于申请语言课程的;本次成绩pass通过后只适用于2018年1月份考文垂本校区和伦敦校区入读学术课程的学生。

https://www.doczj.com/doc/054703678.html, 考文垂大学简介 英国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坐落在英国考文垂市,简称考大,是英国卫报2018大学综合排名第12的顶尖大学。考文垂大学的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考文垂设计学院(Coventry College of Design)。经过一百多年的合并与发展,在1992年英国马卓安政府颁布的《1992年持续进修及高等教育法案》中,正式更名为考文垂大学。 2017年在英国最新《卓越教学纲要(TEF)》评估中,考文垂大学荣获该评级最高荣誉金奖,TEF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在泰晤士报的学生体验和教学质量满意度的调查中排名前四。现在的考文垂大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教育,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继承了提供高等教育和多学科研究的优良传统。其世界排名不断上升,是在世界大学中位列前6%的著名大学,其中在2017/2018QS世界大学排名第551名。 长久以来,艺术设计,尤其是在工业产品设计方向,考文垂大学都是首屈一指的。立思辰留学360了解到,大学最突出的专业是汽车工程和汽车设计专业,高居全英第一、全球第三的顶尖水平。如今考文垂大学更增设了伦敦校区开设了硕士以及MBA课程。经过150年的发展,考文垂大学现在已然发展成为了一个英国综合性著名学府。

试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1)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试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作者:杜小璞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成都,610064 刊名: 技术与市场 英文刊名:TECHNOLOGY AND MARKET 年,卷(期):2009,16(7) 参考文献(4条) 1.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2003 2.约翰·劳尔;刘玉霞;龚文启英国与英国外交:1815-1885 1998 3.特鲁汉诺夫斯基;张德广丘吉尔的一生 1982 4.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曹瑞臣.赵灵燕地缘战略透视:英国传统均势外交理念的成因与实践[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 2.信丹娜.XIN Dan-na英国均势外交政策探析[期刊论文]-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3) 3.张惠玲.杨艳.ZHANG Hui-ling.YANG Yan论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及其文化渊源[期刊论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 4.张博钧浅析英国均势"平衡者"地位的演变[期刊论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3) 5.邹冠秀英国均势外交政策及其文化渊源[期刊论文]-龙岩师专学报2002,20(1) 6.黄梅英浅析英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 7.武俊萍.李建权.Wu Junping.Li Jianquan大国博弈——试析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5) 8.李因才均势-霸权:理论与历史[期刊论文]-理论观察2007(3) 9.胡九龙.Hu Jiulong论"均势"的基本含义[期刊论文]-太平洋学报2005(9) 10.郑小波.李先敏浅析哈灵顿的"均势原则"[期刊论文]-学理论2009(29) 引用本文格式:杜小璞试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 2009(7)

Unit 8 British Foreign Relations (英国的外交关系)

Unit 8 British Foreign Relations (英国的外交关系) 一、本单元重点内容 1. Active in setting up the United Nations (积极推进联合国的成立) 2. Foreign policy influenced by its history and geopolitical traits (受其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的外交政策) 3. Long-term physical separation from the European continent (长期与欧洲大陆隔绝) 4.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oreign and Common wealth Office (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的参与) 5. The Treasury (财政部) 6. The permanent member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英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7. The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欧盟成员国之一) 8. The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英联邦的成员国) 9.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10. The presence of superpower bases in Britain (在英国存在超级大国的军事基地) 11. Its participation in NATO [积极参与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活动] 二、本单元重、难点辅导 1. the British empire and its end The Britain used to rule 1/3 of the globe and thus became a great empire in the world. After the WWII, the British empire began to decline as more and more former colonies declared their political independence. Throughout the next few decades, the process of decolonization continued, though sometimes the process was full of violence. The end of the great British empire was inevitable. Today the age of British imperialism is gone. But the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s still influenced by Britain’s imperial past. An d because it had a strong military power and prestige, it had a big influence on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order. (*Some former colonies—Australia and Canada— still looked to Britain as the center of thei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world.) 2. the foundations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The contemporary foreign policy of the UK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its imperial history and also by its geopolitical traits(地缘政治特点). 1)As Britain lost its empire so recently, British policy-makers frequently forget that Britain is not as influential as it used to be in world affairs. 2)Another decisive influence upon the way Britain handles its external affairs is geopolitical. As Britain is an island, it has created a sense of isolation in its subjects, which results in Britain’s schizophrenic(精神分裂的,反复无常的) attitude to Europe. (But Britain’s physical isolation has long been redu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irlines and more recently by the opening of the Channel Tunnel, which links Britain to continental Europe) 当代英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其帝国主义历史和地缘政治特点的影响。由于英国失去其帝权的时间还不长,英国的决策者们经常会忘记英国在世界事务中已经不如从前那样有

近代均势外交

关于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均势外交 近代国际关系史是整个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严格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在进入到近代之后,才真正开始了国际关系的历史,因此,近代国际关系史是整个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发展时期。近年来,对近代国际关系的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均势外交问题。这个问题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在1980年举行的国际关系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专门就均势外交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从这次会议以及学者们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来看,大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均势外交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关于均势外交的实质特征问题:一些学者从国家实力的角度来理解均势外交。他们认为,近代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西方列强谋求霸权而广泛采用的外交手段。均势外交的核心是实力,所谓均势外交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他们总结了均势外交的几个特征:(1)推行均势外交的只能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2)均势外交的每次行动都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期的外交政策;(3)均势外交以谋求霸权为最终目的;(4)均势外交总是小国和弱国作为大国搞平衡的筹码;(5)总是为大国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张之毅等:《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上的地位和作用》,载《世界历史》1982年第3期) 还有些学者从国际政治结构格局的角度去认识均势外交。他们认为,近代大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变化经常随着国际“均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均势的变化又以“均势结构”的变化为依归,国际关系的变化是表象,是动态,而“均势结构”才是导致这些表象和动态的重要基础。(光仁洪:《均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0年国际关系的变化》,载《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第二,关于均势外交的作用问题: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是从两种视角分别作出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新的均势结构形成,常常带来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纵然它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但是在客观上,它

试论20世纪2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_王滨芳

在整个世纪,英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其雄厚 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对欧洲大陆采取均势政策。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走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一战后英国面临复杂的决策环境:既要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又要抑制法国过于强盛;既要在远东与渐露锋芒的日本周旋,又要警惕实力猛增的美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还要抵制苏联“共产主义”的蔓延。于是英国审时度势,在年代采20取了扶德抑法、联美反日、警惕美国、排斥苏联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的实质仍然是坚持“均势”这 一传统目标,不过世纪年代英国的均势外交已2020由欧洲大陆转向世界,从“实力外交”转向“纯粹外交”。 世纪年代英国在欧洲实行了扶德抑2020法、排斥苏联的均势外交政策。即在欧洲保留 一个不被肢解的德国来西抑法国东抵苏联;支持意大利,巴尔干国家,打击法国在东欧的势力,以保持法德势力均衡;建立反苏统一战线,遏制苏俄“共产主义”的扩张。 年巴黎会议失败,这标志着英法关系由“诚1923恳的协约”走上了“诚恳的决裂”。鲁尔危机爆发后,英国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式的声明,迫使法国同意用协商的办法解决赔款问题。年英国又通过签1925订《洛迦诺公约》剥夺了法国对德国单独制裁的权力,促使法国的盟国因得不到足够的安全保障而产生 了与法国的离心倾向,法国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年由英国控制的国联吸收德国为会员1926国,这标志着德国已经摆脱掉战败国的身份,重新成为欧洲大国之一,这是英国扶德抑法政策的突出表现。为了抵制苏俄“共产主义”的影响,在整个20年代,由英国主持召开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签订的一系列重要条约均把苏朕排斥在外。只有在英国对苏俄有贸易需求而召开的热那亚会议上,苏俄才获得了一个讲话的机会,但这次会议并未改变英国联合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反对苏俄、孤立苏俄的外交政策。《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使苏俄找到了打破反苏统一战线的突破口,这是英国始料未及的。英国被迫于 1924年承认苏联,但苏联只是获得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 的权利和进行贸易往来的机会,在整个年代,苏20联并未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其应有的大国作用,而是被排斥在国际事务之外,由英法控制的国联直到年才接收苏联为成员国。 1934世纪年代,英国在远东实行了联美反日的2020外交政策。一战后,美日为了争夺中国在远东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在华利益。英国面对美日的进逼,又迫于在财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只得在调整其远东外交政策时考虑与美合作。正如斯托里所说“如果提出在日美之间进行直接选择的问题,普遍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只作一个回答,那就是美国”。 [1](P14) 年月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向美 192775二○○二年克山师专学报 No.4第四期 Journal of Keshan Teachers College 2002 1

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 一、均势的定义 均势是一种局面或状态,一种国家行为的普遍倾向或规律、一种国家领导人的行动指南、一种包含不同类型国际体系的体系自我维持方式。 二、均势的类型(模式) (1)根据对于近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我们按照均势在国际结构之中的划分,可以分为简单均势和复杂均势;如果是以均势在国际体系的层次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总体均势以及局部均势。简单均势又可以被称作两极均势,指的是两个国家或者两大力量集团之间形成的势均力敌。16世纪法国和西班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均势,以及二次大战后的一段时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均衡,(或者称为核恐怖平衡)都是两极均势。正如汉斯·摩根索形容的那样:“均势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或减少较重秤盘里的祛码,或增加较轻秤盘里的祛码。”复杂均势也可以称作多极均势,18世纪中期的法、俄、英、奥、普就是一种典型的多极均势的局面。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我们在研究多极均势之中的“极”和国际格局之中的“极”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多极格局之中的“极”要求的是力量基本上对等的大国,而在多极均势之中,各国的力量不一定相同。这种在多极均势里面的力量不一样,就会出现一个国家可以利用另一个国家的力量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比如十九世纪当中稗斯麦的杰出的均势外交战略。 (2)按照国际体系的层次来看,总体均势指的是整个国际体系之中出现的全球性力量均衡的态势,也可以被称作全球均势,比如在二次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均衡,以及60年代以后各种力量迅速崛起,在70年代出现的全球多极均衡状态都属于总体均势:而局部均势指的是在国际体系之中一个地区或者有限的几个地区所形成的均势。最为典型的是近代的欧洲均势以及远东均势。之所以会出现局部均势,是由于在一定的时期里面,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会出现均势,比如在近代历史上,美国就是把拉丁美洲作为自己的后院,不允许别国卷入,美国处于完全的优势状态,而拉美国家处于完全的从属状态。在考虑局部均势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意识到外在力量的作用,比如南亚次大陆的问题,之所以到目前为止,南亚次大陆能够保持局部的微妙均势,是因为印度虽然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但是巴基斯坦得到了诸如美国、中国的一定程度的支持。当然对于均势来说,不管是以在国际结构之中的划分,还是在国际体系层次上的划分,其实也不能完全绝对,比如说简单均势和复杂均势,实际上在历史上不存在绝对简单和绝对复杂。简单均势总要由于一些其他国家的存在而变得复杂化,比如刚才提到的二战后一度出现的两极控制下的多极均势;同样复杂均势也会由于外交上面的联合而变得相对简单,一次大战前夕的六国均势就分解为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之间的简单对立。 (3)均势还存在主观造成的均势和客观造成的均势。大家认为无一国占军事优势的状态是一回事,事实没有一国占军事优势又是另一回事。有时,大家都认为双方军事力量大致相等,但是后来表明。“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所以,光存在主观的态度是不够的,均势还需要一国的实际决心和能力,光靠虚张声势是不行的。 (4)应该要区分偶然的均势和蓄意构成的均势。偶然均势是指不经过参加均势的任何一方有意识的努力而形成的;蓄意构成的均势是指至少部分地由于一方或双方奉行明确的政策得以存在。 (5)根据主导均势的国家,可以分为霸权均势(冷战后的美国)、两极均势(冷战期间的美国和苏联)、多极均势(1648—1789和1815—1014),20世纪70年代的五大力量中心)。实际上, (5)对于均势的类型在学术界的解释比较繁杂,一般认为如果存在两个国家,如果其中一个国

考文垂大学专业排名介绍

考文垂大学是一所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学,能够提供地区性教育、全国性教育和国际教育。考文垂大学的很多专业都是首屈一指的,很受留学生的欢迎。那么,你知道考文垂大学专业排名的情况是怎样的吗?下面是ACG国际艺术教育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考文垂大学专业排名情况,供大家参考。 院校介绍: 英国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坐落在英国考文垂市,简称考大,是英国卫报2018大学综合排名第12的顶尖大学。考文垂大学的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考文垂设计学院(Coventry College of Design)。经过一百多年的合并与发展,在1992年英国马卓安政府颁布的《1992年持续进修及高等教育法案》中,正式更名为考文垂大学。 现在的考文垂大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教育,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继承了提供高等教育和多学科研究的优良传统。其世界排名不断上升,是在世界大学中位列前6%的著名大学,其中在2018/2019QS世界大学排名第571--580名区间。 考文垂大学专业排名情况介绍 长久以来,艺术设计,尤其是在工业产品设计方向,考文垂大学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学最突出的专业是汽车工程和汽车设计专业,高居全英第一、全球第三的顶尖水平。下面是关于2018年考文垂大学专业排名情况的具体介绍: QS世界大学艺术与设计专业排名2018年151 《卫报》英国大学媒体与影视研究专业排名2018年17 《卫报》英国大学音乐专业排名2018年34 《卫报》英国大学时装与纺织品专业排名2018年24 《卫报》英国大学电影制作与摄影专业排名2018年1 《卫报》英国大学建筑学专业排名2018年11 《卫报》英国大学艺术专业排名2018年53 《卫报》英国大学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排名2018年13 《卫报》英国大学设计与工艺专业排名2018年12 《卫报》英国大学戏剧与舞蹈专业排名2018年37 《完全大学指南》英国大学音乐专业排名2018年39 《完全大学指南》英国大学建筑学专业排名2018年25 《完全大学指南》英国大学艺术与设计专业排名2018年20

英国文化外交的亮点

英国文化外交的亮点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英国公众外交的两大亮点,以bbc为代表的媒体和以英国皇室为代表的特殊阶层作为英国公众外交的媒介 给英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与对各国公众的吸引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各自分析其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 bbc;英国皇室 利用坚船利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势力范围蔓延到全球四分之 一地区的“日不落帝国”在努力维持其帝国影响力和魅力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外交手段,从1923年首次在非洲殖民地和埃及推进教育政策以及在拉美地区创建学校推广 英语教育到1932年bbc帝国服务(bbc empire service)开始面向44个国家开展同步的英文广播;从1934年成立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1940年更名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到冷战后配合三环外交的英联邦、英语国家和“欧洲”为重点的英国文化外交再到冷战后的“新英国”“动力英国”“创意英国”的新的文化外交政策。英国一直在试图给予自身正确的定位,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并且积极改善自身在海外公众中的印象。2011年英国拍摄的《国王的演讲》荣获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片中乔治六世在成功之路中的坚韧的精神给予人们莫大的精神鼓舞,同时他也和普通人一样经历着迷茫、无助、卑微以及皇室和议会的压力,却万般无奈的只能靠自身去克服。这些从另一个侧面向观众展示了

不为人知皇室生活,一种远非表面那么光鲜,有着自身的苦恼和烦闷,有血有肉的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既满足了观众内心一种“窥探皇室”的欲望,也通过塑造皇室的亲民形象拉近了皇室与大众的距离。同时这部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描绘了英国人的性格特征,严谨、绅士、些许刻板、同时内心也渴望着释放,电影中一个有趣的情节生动的表现了这一点,医生发现乔治六世说粗话的时候不会结巴,乔治六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对医生说了一句“滚开”,“骂人也只能骂到这种程度么,连小学生程度都比你高,试试以f开头的词”,乔治六世想了一会,慢吞吞的说了一句“fornication?”(羞于说出fuck),最后在医生的引导下爆发了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 恰到好处的配乐向全世界展示了英国皇室同时也是英国的形象。片中的细节同样也展现出了英国在公众外交众多特色中的两大亮点。 bbc与英国的公众外交 bbc广播向包括肯尼亚、牙买加等44个国家同步发表的圣诞讲话和二战战时动员讲话。bbc的成立是英国公众外交重要的一步,它的持续发展和广泛的影响时bbc成为英国公众外交的一个亮点。 90年悠久历史的bbc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界的龙头,他国公众谈起英国bbc一定必不可少的话题之一,可见bbc早已成

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班级:11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二班 姓名:赵京 学号:2011800427 【内容摘要】日本是东北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6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二战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但是,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国际政治地位不能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也是日本外交的中心任务。 正文: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然会以该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托,为实现该国利益的最大化而制定,因此,本文将从日本概况和由此制定的外交策略两方面来介绍我们的邻国——日本。 1日本的简要介绍 自然环境方面,日本为于我国东北方向,与我国隔海相望,被太平洋环绕。总面积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政体方面,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国一样,天皇没有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 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 经济与科技方面,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为八国集团之一,首都东京是亚洲最大和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之

英国考文垂大学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054703678.html, 英国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的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考文垂设计学院(Coventry College of Design),后于1954年成为考文垂美术学院(Coventry College of Art)。1970年,考文垂美术学院(Coventry College of Art)与兰彻斯特技术学院(Lanchester College of Technology)、拉格比工程技术学院(Rugb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合并为“兰切斯特理工学院”(Lanchester Polytechnic),以纪念英国兰中部地区的汽车工业先驱Frederick W. Lanchester。1987年,更名为考文垂理工学院(Coventry Polytechnic)。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说,在1992年,英国马卓安政府颁布《1992年持续进修及高等教育法案》,将多间不同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所以考文垂理工学院亦于同年更名为考文垂大学。 所在城市 有着近千年悠久历史的考文垂,最早是1043年,Earl of Leofric奥弗里克伯爵夫妇建立的一座修道院,后逐步形成了英格兰历史上第四大繁荣的贸易城镇。14世纪末期迅速崛起,以纺织业、皮革业、钟表业、建筑、电子电机、汽车重工和军火工业等驰名于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考文垂是英国的军需工业中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因此成为了希特勒政府的轰炸目标。1940年11月14日,德军对考文垂进行了长达10个小时的轰炸。尽管这次军事行动已被提前破解,但为了情报的保密和整个二战战局的胜利,考文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英雄城市。 战后这座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修筑了无数的楼房,宽阔的街道;建成了步行商业区、环城快车道;开辟了大片绿地,公园和广场;并且为铭记战争造成的苦难,市内保留着被炸毁的考文垂大教堂的旧址(仅剩大尖塔和部分残垣),并在此竖起一个用烧焦的大教堂梁柱做成的十字架,供人凭吊,旁边同时修建起

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与_百年和平_

第23卷 第2期 开封大学学报 Vol .23 No .22009年6月JOURNAL OF K A I FE NG UN I V ERSI TY Jun .2009 收稿日期:2009-03-23 作者简介:徐厚志(1983-),男,山东日照人,硕士。 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与“百年和平” 徐厚志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均势体系,体系内均势格局的演变堪称经典范例。该体系内权力 结构的均衡、大国所确立的运行机制和国际规则以及一批杰出政治家的外交努力,促使均势格局得以持续。在维也纳体系下,均势不单纯停留在实力均衡的物质层面,已上升为一种理念或共识,为维持“百年和平”起到了重大作用。根据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来判断,这一和平有可能得以重现。 关键词:均势;维也纳体系;百年和平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 (2009)02-0033-04 维也纳体系是近代以来国际社会所经历的四个 国际体系之一,它始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终于1914年一战爆发,维持了“百年和平”。所谓“百年和平”并非指没有任何战争,而是指“总体和平”或“总体稳定”,在整个体系内虽然也出现了局部战争或冲突,如1854年英法与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但并没有发生全面战争或世界大战。正因为如此,维也纳体系所处的时代被学者称为“维多利亚黄金时代”。体系内大国实力的均衡、以均势思想为核心的维持机制与原则以及一批杰出的外交家所开展的均势外交,对该体系下“百年和平”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均势体系,其存在始终保持 着均势格局。维也纳体系存在期间,欧洲大国关系经历了三个均势时期,体系内均势格局的演变堪称国际关系史上的范例。 (一)五大国均势时期(1815—1854)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反法联盟面临如何重建欧洲秩序的问题。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提出的“欧洲协调”原则的引导下,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以牺牲弱小国家民族利益为基础,建立了英、俄、普、奥、法联合称霸的均势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国摒弃了意识形态的差异(英法为共和政体,俄普奥则为君主专制政体),在共同的价值观 (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保持欧洲大陆均势)基础上, 追求共同的国家利益。而且,战胜国在维也纳会议后所成立的神圣同盟(俄、普、奥)和四国同盟(1818年10月吸收法国加入后,成为五国同盟)从原则和行动上支撑着维也纳体系的正常运行,进而确保五大国的既得利益和欧洲的整体均势。 (二)不稳定的三极均势(1870—1907)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普鲁士先后发动的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使整个欧洲均势处于调整期。在这一时期,俄国的地位急剧下降,英国仍在欧洲大陆推行“光荣孤立”政策,德国和意大利得到统一,成为欧洲强国。随后,整个欧洲大陆以俾斯麦的辞职为界,出现了两个阶段的三极不稳定均势。第一个阶段,德国通过促成德奥同盟、奥塞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以及俄普奥三皇同盟,建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两国成为世仇。英国一直奉行均势外交政策,并且在争夺海外殖民地上与法国存在竞争,因此,两国并没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德国。而在同盟体系中,德国通过拉拢俄国来孤立法国。俄国虽与德国在巴尔干半岛上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出于两国传统封建王朝的友好关系,还是选择待在松散的三皇同盟中。这样,英国、法国与具有内部利益冲突的德国同盟体系构成了不稳定的三极均势。第二个阶段,俾斯麦辞职后,德皇威廉二世放弃了联合俄奥、孤立法国的政策,主动采取进攻性策略,打破了俾斯麦时期的均势 3 3

论欧洲的均势

论欧洲的均势 均势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很多杰出的外交家所推崇,是统领近代欧洲史的灵魂支柱。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战争或是危机,但如能做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使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 在此种思想下,欧洲的国际关系经历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之后的雅尔塔体系。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政治格局。七年战争: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战争的实质: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和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战争的结果是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 二、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俾斯麦是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他利用个人杰出的外交才能对维也纳体系进行了一次修补,到19世纪后期各大国多位外交大臣对体系又一次进行修补。俾斯麦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克里米亚战争: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各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调整彼此关系。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惨败并被迫向战胜国支付赔偿的德国,境况尤为困难。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出任总理。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号召用战争来建立霸权地位。1935年德国彻底撕毁《凡尔赛和约》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的扩军备战。法西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暂时出现的欧洲和解局面。凡尔赛体系面临彻底崩溃,新的世界大战危险急剧增长,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到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苏、美、英三国首脑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攻击法西斯德国、德国的赔偿、关于被破解的欧洲宣言、关于和平时期保持并加强在战时所实行的合作以及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降为二等国家,大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使以欧洲为中心的

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 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①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②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 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③原因: a、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 b、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c、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2、日本的大陆政策 ①制定原因 a、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b、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c、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②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 2、英法的绥靖政策 ①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②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③“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 ④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 a、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b、“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d、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 e、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