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集市的政治学解读_缘起与拓展

乡村集市的政治学解读_缘起与拓展

乡村集市的政治学解读_缘起与拓展
乡村集市的政治学解读_缘起与拓展

乡村集市的政治学解读:缘起与拓展①

吴晓燕 李赐平

[摘要]传统中国的农村,远离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因而没能进入政治学研究的视野。但正是中国乡村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社会,在当代成为了海内外政治学者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村落共同体”和“基层市场共同体”两种乡村社会的结构假设。作为初级市场的乡村集市,长期以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历程中,作为农村社会经济交换空间的集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成为国家与农民、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特定场域。因而,基层市场与农村政治研究密切关联,集市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演化为政治实践的场域,基层市场也成为乡村政治研究的新领域。当乡村治理格局的转变与空间结构的重构成为农村社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集市的政治学研究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乡村集市;农村社会;集市政治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33(2008)04—014—05

作为初级市场的集市,其产生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专制集权时代,集市分别在城市和乡村得到发展。“城乡市集,皆有常期,遇期远近皆至,日斜而退”曾是我国历史上的常景,传统的农耕文化促成了场市的发展,集市贸易也使场镇成为地域社会的中心地。人们在集市的交易、休闲、聚会、沟通,创造了一个地方社会的公共空间,散落而居的广大乡民通过参与集市活动获得了商业交易、信息沟通、群体生活、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等多种需要的满足。从而集市成为乡民接触外界的一扇窗户,农村集市研究也就成为了解农村社会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一个有益领域。

一、研究缘起: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两种假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农业曾是主要的产业,农民是国民的主体,农村是主要的居住区域。要研究乡村社会,必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而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是如何展开、在何处展开,自然成为研究者的课题。徐勇教授认为,国内政治学界1980年代是在制度主义框架下,以宏观国家为研究对象,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术重心悄然下沉,在国家———社会框架下开始关注广阔的基层社会。当中国学者“发现社会”之时,海外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海外对中国乡村社会研究原点的两种不同选择———源于对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两种不同假设:“村落共同体”和“基层市场共同体”。

其一是以日本学者为代表的实体主义观点,认为“中国的村庄,是一个具有内在权力结构、宗教组织和信仰合一的共同体”,〔1〕从而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起点应从村落开始。这一派的学术研究源于政治目的,但其“村庄共同体”的概念,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影响了相当一批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学者,包括本土学者费孝通先生也认为,村庄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他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它是一个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其成名作《江村经济》便是对一个村庄社区农民生活的全景展示,并从村庄内部的社会结构探讨了社会变迁的动力。当然,费孝通也认识到“把村庄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这并不是说村庄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在中国,地方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是非常密切的,在经济生活中尤为如此。甚至可以说,在上半个世纪,中国人民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共同体中。西方的货物和思想已经到达了非常边远的村庄。”〔2〕这一时

①[收稿日期]2008—04—23

[作者简介]吴晓燕,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李赐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四川南充 637002

代林耀华的《金翼》、许火良光的《祖荫下》和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等,都是以村落为载体的乡村研究的典范之作。

虽经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低迷,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村庄研究可谓掀起了高潮。1984年,陈佩华、赵文词、安戈等三位美国政治学家利用对香港移民知青的访谈写作出版的《陈村:毛泽东时代一个中国农村社区的近代史》,开辟了通过一个个别村庄的研究以呈现整个中国政治变迁的新视角。随后,1989年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用生命史的方法,呈现了闽南地区乡村社会在集体化模式的制度实践中与国家博弈的真实图景。同年出版的萧凤霞的《华南的代理人与受害者》一书,指出近代以来的国家政权,通过培植和拉拢地方精英,并把他们吸纳到国家势力范围内,利用他们的关系网络来控制乡村社会,从而使国家政权不断延伸下去,形成“地方社会国家化”,村庄成为了被国家控制的“细胞组织”。

总结了农民学研究三大范式的黄宗智也是村庄研究的大家,他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以华北地区为研究范围,以冀———鲁西北33个村庄为对象,深入分析了自清初以来300年间(尤其以20世纪三十年代为重点)小农的特点、小农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型式,指出,

由于农业的“内卷化”

①带来的是一个阶级分化的小农经济,而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在其《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中,以“过密化”代替了“内卷化”,运用“过密型商品化”、“过密型增长”等核心概念,探讨了中国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糊口农业自明清以来长期延续的过程和原因,及其变化的

过程和原因。〔3〕

国内学界以村庄为表述对象的研究也取得了

不凡的成就。王铭铭的《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虽是人类学的方法,却是以村落地方制度的变迁折射了国家—社会互动史。折晓叶的《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展示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个农业村庄走向非农化过程中在多种力量内外推动下所发生的变迁。于建嵘的《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超越了前人村庄研究的理路,以长时段的视角和县、乡、村的路径,通过转型期乡村政治结构演进的描述,以给读者呈现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变迁的全景。吴毅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借助“村庄场域”概念,以20世纪一个村庄百年的村治历程为线索,描叙了国家权力和话语通过与地方权威的交切、互渗和博弈,共同塑造村庄秩序的过程。

对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另一出发点是“基层市场共同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施坚雅的研究。施氏通过他1949年在四川的田野调查指出,“研究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著作,由于几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村庄,除了很少的例外,都歪曲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实际。如果说农民是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那么,这个社会不是村庄而

是基层市场社区。”

〔4〕

在施坚雅看来,农民的基本生活单位不是村庄,而是由若干个村庄连接而成的基层市场共同体。乡村基层市场不仅为农民提供了经济物品交易的场所,而且还成为了地方社会聚落和交往的中心。施坚雅的市场理论产生的影响,黄宗智做了很精确的概括:“施氏原意,不过是要矫正人类学家只着眼于小社团的倾向,但结果几乎完全消灭了他的对手。一整代美国史学家,都以为中国的村庄,在经济上和社会上高度结合于大的贸易体系,因此,未注意到村庄

这个单位。”

〔5〕施氏所言的基层市场或初级市场就是遍布我国城乡各

地尤其是乡村社会的集市。

②集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初指买卖之所,即人们在约定的时间卖出买进,交换物品的地方。我国传说中在黄帝时代已有关于商品交换场所和时间的记载,但人类的这种早期交易最初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只有随着分工的深化,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交换变得更为经常,出现了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的交换,最初的“市”、“市场”便形成了。我国的集市贸易形成于夏商时期,随着早期城市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扩大,促进了商业的产生。从“日中而市”开始,历经西周的“抱布贸丝”、汉朝的“会市”、东晋、南朝的草市、唐代的坊市,到宋代的定期集市,直至明清出现更高级的商业中心———市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集市作为一定地域物质交易的场所,使孤立、分散的个体农民家庭得以连接,农民在大大小小、不同功能和层次的集市卖出买进、交朋会友、娱乐休闲,小商小贩在集市间辗转流动,集市成为了地方性社会的中心。生活于广袤的乡村社会的农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要依赖初级市场———集市互通有无,发生经济和社会交往,集市成为了农民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基层市场研究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上述两种经典研究范式的并存说明,对中国乡村社会结构无论做哪种假设,都可以大有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单元不应该是单一的选择,不同地区会呈现出差异性

①②基层市场也称初级市场,一般指遍布于农村地区的各种集市。施坚雅对基层市场体系做了层次区分,但集市始终属于基层市场的主体。从而本文中的基层市场就是指农(乡)村集市。

“内卷化”(inv olution )一词是福德1吉尔茨(Clifford G eertz )在研究爪哇水稻农业时最早使用。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

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高一级模式的现象。黄宗旨运用这一概念是指在既有的技术条件下,由于

人口压力,农业生产中不是收入与劳动投入同步增长,而是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

来。在辽阔的华北平原,村民历史上聚集而居,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内聚力强的村落共同体,集市往往也在村落之中。我们从一长串集市的名字———周村、邵村、丁村、良村、贾村、寺底村、赵村、北庞村、大吴村……都可以发现集市与村落重叠的影子。而在另外的地区,农民散落而居,“在那里,农舍和祠庙隐蔽在茂密的丛林中。从山上向下遥望,丛林与田舍相间,随季节时而绿色,时而金色”。〔6〕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村民不同的居住风格,也就决定了研究乡村社会的地理单位可以是多元的。在以散居为主要居住模式的地区,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集市虽未囊括乡村生活的全部,至少也能反映乡村社会的多数场景,成为一定区域乡村社会的缩影。一方面,农民会在集市这个乡村社会的中心地处处感受到国家的“在场”;另一方面,国家和乡村社会在集市空间发生了“对接”,集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国家统合乡村社会的出发点。

二、集市场域:乡村政治研究的新视角

在中国古代,政治性城市与经济性乡村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国家上层政权更替频繁,宫廷政变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与城市遥遥相对的广阔乡村却与国家政治生活几乎处于隔绝状态。所以,相当长时期内,古今中外无数智者无不将观察和透视中国政治的视野投向国家上层的变化与更迭,农村并没有进入政治学研究的视野。〔7〕而现代中国是从农业文明中生长出来的,中国的政治实质上是农民政治,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理解中国的关键是农民”。要认识中国,必研究广大的农村和人数众多的农民。

传统中国的农村,远离国家政治权力中心,乡民“在简单的自治制的管理形式下生活着。村社的边界很少变动。”〔8〕即农民在边界和名称都几乎没有变化的村落世界中,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生活。而自19世纪六十年代晚清启动现代化进程以来,尤其是在西方工业文明裹挟的大量现代因子的冲击下,打破了以农耕文明为特质的均质性社会自身演绎的逻辑,作为现代化“弃儿”的农村和农民一直在衰败和危机中挣扎,并酿成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空前的社会大动荡,由此引发了农村、农民问题的一轮又一轮研究热潮。〔9〕他们都希望通过对那个庞大的专制政权立于其上的基层社会性质的分析,寻找破解中国发展困境的良方。的确如此,只有深入透视和剖析支撑上层国家权力的基础性政治社会,才能寻找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而基层社会本身是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网,它无处不在而又捉摸不定,构成基层社会的网结在哪里?研究基层社会从何处着手?其研究的基本单位又是什么?

如前所述,学术界对中国乡村研究的基本单位一直存在争论,不同学者也从不同的逻辑单元出发,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多元色彩,形成了研究的多重视角。而象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情况千差万别的国家,每一种研究视角都能寻找到其最具表现力的对象来诠释这些特定自然———社会地域空间里生成的政治现象。

迥然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广袤的乡土社会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乡民聚落空间。那些散落而居的地区,场市往往成为连接村社的结点。高王凌、王迪、施坚雅等都曾对农村集市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尤其是施坚雅指出,基层市场既为市场区域内生产的商品提供了交易场所,本身也构成市场社区中社会结构的一个焦点。在标准市场服务的区域,不仅存在密集的经济互动,同时也有密集的社会文化互动。毫无疑问,基层市场社区为我们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出发点,我们可以从中透视市场因素经由何种方式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互相纠结,市场行为在影响乡村社会方面起了何种作用。〔10〕然而,在施坚雅等人的市场理论中,更多关注的是乡民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他因素都是衍生性或第二位的,更不用说集市场域的政治实践形态。

那么,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经济交换空间,何以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演化为政治实践的场域?又何以成为乡村政治研究的新领域?集市场域与乡村政治研究的关联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集市变迁呈现了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博弈与政治互动。集市是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媒介,也是国家与农民相互作用的媒介。新中国建国后,国家为了掌控资源,对农村集市长期实施管制,而对自由市场的控束结合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的集体化制度,国家第一次全面直接地进入到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国家在农民心中不是一个外在的“抽象”,而是每天都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的实体。农民也因此成为国家的高度依从者。〔11〕于是,作为农产品生产者的农民,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支配权,农产品等资源获得了国家属性。但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农民利益为条件的国家垄断,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存状态,而农民为生存借助场市的“抗争”对国家的政策做出了回应:屡禁不止的“黑市”交易便是这种“抗争”的日常表现形式。农民发起的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反抗”,最终使自诩高明的大人物们在首都构想的政策陷入全然混乱之中。正是以这些隐蔽的“反抗”方式,农民经典地表现出其政治参与感。正如成千上万的珊瑚虫杂乱无章地形成的珊瑚礁一样,成千上万的以个体形式出现的不服从与逃避行动,构建了其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屏障。而这些微不足道的行动的大量聚集,正是造成国家航船搁浅于这些暗礁的真正原因。〔12〕十一届三种全会后,集市贸易的恢复和农村改革的启动便是国家应对这种“农村社区中经年累月的坚韧的、沉默的抗争”的制度调整。显然,农村集市从建国初的恢复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的变迁史,既是一部微观的农村社会生活史,也是

一部宏观的国家与农民、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史,集市自然成为国家和农民利益角力的政治舞台。

集市空间的活动映射了一定层面乡村社会政治的实践形态。计划体制下的集市,国家是绝对权威,经济交易由政府全权支配,市场规则由国家单方面创制;发生在集市街坝的政治动员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也由政府操控和主导,场市空间流行的是国家建构的政治话语,集市活动投射了全能国家对乡民和乡村社会的全面控驭。当然,公开的象征秩序维系的背后,“常规的反抗”在体制的缝隙悄然生长。谋利的欲望虽然暂时被压抑潜存起来,但却没有被完全铲除掉,反倒是时时在伺机地等待复活的机会。随着1970年代末的市场开放,国家承接其在集市的规训和监控职能,但非政府的市场主体得以蓬勃生长,平等、自由的交易培育了其权利、独立和政治参与意识。于是,集市规则由一重变为多重,市场权威由一元走向多元,场市秩序由单向建构逐渐变成多向同构。市场的成长带动了社会的发育,悉数登场的集市社会内生力量逐步显示影响力———开始了从在市场争取利益向变通规则和影响秩序的演化,其力量的增长动摇了市场社区的权力和权威、利益与规则、关系与秩序结构。同时,场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娱乐空间得到空前释放,成为地方社会公共空间的集市场域,为公众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机制和管道,促成了地方公共事务与公共话题的转换;集市也成为基层政府政务活动的阵地。可见,市场社区中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官方权威与民间权威的相互构造,既是乡村政治演化的缩影,也是国家与乡村社会联结与互动关系的映照,乡村政治实践在集市场域展开,集市空间具有了地方政治舞台的意蕴。

集市是资源和权力配置的场域。著名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在勾勒某些与权力有关的概念时指出,“强调权力与场所的联系特别重要。场所(locales)指互动情景,它包括情景的物理维度及其‘结构’,它是互动体系与社会关系的聚合所。”“某些类型的场所构成‘权力集装器’(power containers),这是因为,它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集中提供了可能性。在我称之为阶级分化的社会中,城堡、庄园均为权力生产的集装器。在现代世界中,组织的行政管理情景,如公司、学校、大学、医院、监狱等,均是资源积聚的中心。权力集装器首先是通过集中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而生产出权力。”〔13〕即权力总是和资源密切相关,农村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乃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必要的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日用品。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统一征购和专营把这些资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资源的计划配置全面支配着农村和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设在农村集市上的国营粮站和供销社便成为国家权力的物质性基础结构或“军事后勤学设施”,而与此相伴随的一系列国家权力机构落户场镇,更是使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汇聚于集市场域。所以,尽管吉登

斯的论述中没有明确提到市场(集市),而基层市场(集市)最初是一个有“物理维度”的“地点(places)”,随着物资的积聚成为了地方社会的物品储藏所和“再分配中心”。与此同时,与物品交易相伴的附属设施的相继出现,集市慢慢演化成区域社会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活动中心,各色人等在这里交易、交往、交流,形构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情景”,物资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行政资源的汇聚使其成为了地方社会的权力中心。因此,“基层社会的权力控制从来就不会和市场分开”。

当国家、政府、权力、权威、利益、秩序等成为了集市空间行为和关系的构成要素,这就说明对基层市场的研究,除了可以做经济方面的考量,还可透析这一特定经济社会空间里生长出来的政治形态。“市场和交换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政治和文化现象,应该从更为宏观的全部社会情景把握那些十分具体的交换行为。”〔14〕“象波浪一样来回涌动的人潮”背后跃动的是对利益的追逐,而利益乃是政治行为最本质的动力。集市也就不仅是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还能够从政治学的视角去解读,集市场域自然成为乡村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三、集市政治研究的拓展:乡村治理

格局的转变与空间结构的重构

任何一个政权建立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小农生产为主的国度里,尤其需要治理好广阔的乡土社会。

徐勇教授认为,1950年代以来的农产品国家化构造了我国的乡村治理方式及其格局。为了掌握农产品等稀缺资源,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既保证了“计划收购”、“计划供给”和“计划生产”的落实,又强化了农民对国家的依从和认同,从而完成生产和征购任务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而如今,农民的“生产者主权”地位得以确立,农产品的“公有化”属性开始回归到生产者自己所有的属性,农产品从国家绝对支配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分配方式的转变,使得国家不可能再通过控制资源来治理乡村社会,需要构造新的乡村治理方式和格局。〔15〕而农民生产者主权地位的确立,意味着财产权和经济自由权的获得,从而为其成为公民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当农民成为平等的公民,要求获得均等的国民待遇,那么,国家整合乡土的方式就需要从“汲取式整合”转向“供给式整合”,〔16〕进而建构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机制。

与此同时,国家在对乡村社会的治理实践中往往要划分边界或进行地域界分,这涉及到乡村社会空间体系的构造。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由一个个自治的社区构成,费孝通认为,这种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而施坚雅却论证了农民

的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乃由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决定。无论村落还是市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依据文化传统来界分的,并没有明确的地理和行政边界。

近代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国家对乡村社会进行了现代化取向的深刻改造。特别是政经合一、政社合一、政事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把农民禁锢在公社的行政地域内,公社成为了国家按照自己意志治理乡村社会的封闭空间,农村社区内原有的自治机制荡然无存。于是,行政区划取代了自然的场市系统,自然市场体系的联网被强行包括在互相分离的行政单位之中。后来农村市场得以恢复,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国家设计的与市场体系相关联的行政区划得以形成。随后,乡(镇)成为国家在农村社会设立的基本行政建制单位,乡的范围成为基础的治理空间,并在多数地区与不断被建构的市场系统趋向吻合(不过在新世纪的乡镇撤并过程中,一些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域再次超越了市场系统的辐射范围)。

在新时期,我国将致力于农村社区建设,新农村社区的“边界”又在何处?如何构造国家治理乡村的空间结构?

当下的农村集市,成为了一定区域的资源中心,不仅满足了当地的基本交易需要,而且和更高一级的市场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借着物资的聚集,集市还成为了地域社会的行政中心、信息中心和交往中心;不少农民,尤其是外出经商和务工的农民,逐步在场镇建房或买房,场镇还会成为农村精英汇聚的中心。基层政权组织机构、站所机构和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全数落户场镇,政府往往利用赶集日进行政策宣传或现场办公,赶场成为村社干部汇报和请示工作的基本途径。农村集镇的辐射范围,与市场体系、行政体系和社会体系的覆盖空间基本一致。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的社区重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乃至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空间区隔,需要充分注意到集镇的辐射效应和聚集效应。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是建设以村落为中心的聚居地,并以此界定公共服务的空间,还是依托城镇管理乡村,以市场发展的需要、以农民的长期流向和农村发展的长远趋势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空间的重构,都成为农村研究的现实课题。而这些课题又深化了基层市场与乡村政治研究的关联,集市的政治学研究领域也得以拓展。

【参考文献】

〔1〕〔5〕黄宗智1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1中华书局,2004126,231

〔2〕费孝通1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生活〔M〕1商务印书馆,20011251

〔3〕黄宗智1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1中华书局,2000111

〔4〕施坚雅1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401

〔6〕王笛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M〕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1〔7〕徐勇1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M〕1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41

〔8〕马克思1马恩选集(第二卷)〔M〕1人民出版社,19721661

〔9〕徐勇、徐增阳1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J〕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1〔10〕刘永华1墟市、宗族与地方政治〔J〕1中国社会科学,2004,(6)1

〔11〕〔15〕徐勇1论农产品的国家性建构及其成效〔J〕1中共党史研究,2008,(1)1

〔12〕詹姆斯1C1斯科特1弱者的武器〔M〕1译林出版社,20071431

〔13〕安东尼?吉登斯1民族—国家与暴力〔M〕1北京: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8113,16,2131

〔14〕焦文峰1被规制的市场〔A〕1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C〕1北京: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20071

〔16〕吴理财1国家整合转型视角下的乡镇改革〔J〕1社会主义研究,2006,(5)1

(本文责任编辑 谢莲碧)

乡村集市

乡村集市 ◎我选取一个早晨,寒冷,有浓烈的白雾,开始我的乡村旅行。汽车在浓雾中慢慢穿行,像只迷路的昆虫,扑面而来的,是懵懂的白色,不知清醒着的是路,还是昆虫。道路两边,是隐约的村落房舍,在雾中反显得清朗。雾是秘密的尘染,从它的隐身处源源而出,呈自由的形态,包围了颜色,填补了空间。这构成了我记忆中最初的部分。被弥盖了乡村集市,在远处也在我内心的深处,很长时间,我不想把它惊动。 ◎到了一座桥,看到了水泥的栏杆,据说集市就在桥的旁边。但听不到集市的喧哗,一切像雾一样静。几个人推着自行车桥上走过,是赶集的人吧,我们跟着他们,小心地从桥头走下去。小路上铺着碎的砂石,在潮润的湿气扑打下,呈现一种暗淡的姜黄。我们只能看到很近的景象,近处却没有集市的踪迹。下了一个坡,突然就闻到了一种气味,是大料的香气,在雾气的氤氲中,露出了摆在地上的香料摊子,近了看,是一堆八角茴香,边上柳条筐里是花椒,一个穿着黑棉袄的老头端坐着,抄着手,盯着他的东西。花椒和茴香大概是当年新下的,所以特别地香。簇新的,肉感的香气,用绒细的尖刺刺激着我的嗅觉系统。 ◎——农舍院落中的灶间,炉灶下燃着柴火,铁锅里放了肉,添了水,抓一把花椒茴香撒进去。炖,一会儿,就能闻到肉与大料混合的香味,烟火气也在里面,这是乡村中的一个景象,有种膏腴的气息。往往是,伴随着红白喜事,喜庆的或悲伤的,总之都是喧闹的。灶间的香味飘出来,似乎比平时都要闻着香,这种混合的气味,有它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又像是渗透到了气氛之中——气氛难免有点紧张,人们忙个不停,在接近吃饭的时候,这气味特别地勾人食欲,使人心神不安。 婚丧嫁娶的消息,在平静的乡村,迅速传开去,就像水面被石子激起了涟漪,一波套一波。 ◎“万德他娘死了,知道吧,医院说没救了,怕死在医院,就往回赶,雇了个车,挂着盐水瓶子,没想在庄头上就咽了气。”“啥时候发丧?”“明日吧,听说鼓乐班子都找好了。”“到时去看看啊。”“去,唉,吃了一辈子苦,刚到享福的时候就没了,人活着有啥味儿哟。”“万德他娘可没福享,听说她刚过门的儿媳妇可是厉害……”然后,就凑上耳朵,噱噱噱噱地嘁喳,表情丰富地变化,嘴角扭曲,鄙夷的样子,还有难抑的兴奋掺在里面。后来,又传:“万德在城里做生意,听说包了二奶呢。”因此,一个凄惨的故事归于平淡——流言的作用,就是可以飞快地把一件事情添油加醋地传播,滚雪球似地越来越大,一些枝蔓的细节,渐渐超过了主干情节,重心出现了质的偏移,这样的结果,反而削弱了重点。悲伤的事,就变成了一出家庭悲喜剧,热闹着在人们嘴巴上演出。 ◎逢娶亲的喜事,流言的规模就要小,流言传也是传,大家都是轻描淡写,待说不说的。但知情人,还是在某个场合,不经意地爆个新闻,说:“听说,孙业龙家老三媳妇有个哑巴哥哥呢。”听的人问:“说媳妇了吗?”“说是也说了个哑巴,西柳张狗子家的老生闺女。”“这两个哑巴在一块,可怎么过哟。”“打手势呗,反正都懂,女哑巴还上过聋哑学校。”“要是生个孩子不哑咋办?自己带可别也成个小哑巴。”大家通过想象,眼前呈现出一个奇怪的景象,有人竟吃吃笑起来。毕竟笑得有点残忍,就自觉地停下来,无语,脸上表情有点惘然。大家讪讪地转开话题。 ◎——这时候,天光似乎亮了一亮,雾的密度稍稀,或许是人的眼适应了周围的环境,看见的就远了一些。集市的西边看过去有种纵深感,像一幅三维的图画,中间雾薄,两边雾厚。雾厚处隐藏着简易的水泥板台,上面的商品看不清楚,人也看不清楚,只看清了有些晃动的影子。这就有了种强烈的梦境感,不真实的在立体的空间游移,你无法走近它,因为它始终与你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往东了望,看不到任何景物,因为一团团的雾气,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东涌去。风似乎是暗藏着的,在雾中隐蔽了自己,不动声色地搬运着雾气,又好像,

最新《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 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 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 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 权力性核心问题 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 价值型基本功能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3.政治的定义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 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为政以德 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无为而治 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兼爱兴利 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以法治国 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 (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 (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 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 (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 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 第三讲《政治体系》 1.政治体系的含义 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2.国家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 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 5.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2)邦联制:若干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6.国家元首的职权 (1)颁布法律,发布命令 (2)召开议会,解散议会 (3)任免政府官员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带给我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带给我的思考 班级:12国政学号:1224120 姓名:王淞《政治学》是公元前3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府政治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主要论述人与城邦,包括城邦的起源,目的。第二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包括两项城邦的原则及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等。第三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理论,主要包括公民的本质,城邦的性质及几种不同的政体等。第四卷主要论述政体的种类,包括政体划分的标准,各种政体的种类及它认为最优良的政体——共和政体等;第五卷,主要论述政体的变更与保全,主要包括了引起政体变更的原因,政体变更的方式及对苏格拉底政体变更思想的不足的补充等;第六卷,主要论述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的构建,第七卷主要包括通过教育实现理想城邦;第八卷主要论述城邦青年的培养。感觉核心整体来说就是对政体的一种合理性的思考,什么样的政体是对多数城邦都很优良的,对于其他各种政体来说,哪一种政体适合哪一种人,我们的社会要想稳定都要哪些因素,如何通过教育使得人们都能够管好自己的事等等问题。 《政治学》是立足于希腊城邦的现实来阐发的政治理论。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理论之初,首先认为政治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在政治学开篇不久,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了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人类在本性上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因此,作为天生政治动物的人,就是指一个城邦当中拥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城邦自然生成的过程,贯穿着人的对作为最高善的幸福的追求的天性,只有在城邦当中,人的许多本质属性才能真正得到展现,城邦是人之为人的前提。这样才有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学。正是于此生发出后来政治哲学领域中的诸多命题和假设,并且在丰富和发展理论的同时推动着人类政治活动的不断完善。 读过《政治学》的人都知道,整本书的核心就是一种“中庸适度”的思想。这种中庸表现在他思想的各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主流思想是这样,所以在他看问题的时候就会处处反映出来。 在政治方面,他说:“显然,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层执掌政权,凡是中产阶层庞大的城邦,就有可能得到良好的治理;中产阶层最强大时可以强

拓展训练基地建设的十大原则

拓展训练基地建设的十大原则 原则一:认真考虑拓展训练场地的用户群 这是拓展训练场地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考虑建设成拓展训训练场地之后,是哪些人员来使用这个器材?比如是我们园区对外出租拓展器材,那么我们面对的客户群体就是不但有企业单位的成人,还有大学中学等学生群体,那么我们的器材的制作上就要按照成人的标准去建设,再具体一点来讲,高空训练器材的高度不能太低,国家的标准是8-12米,建议按照最高的标准建设,即12米高度。其次,像背摔台、逃生墙等拓展器材都要按照成人的标准来建设。 原则二:拓展训练基地的经营模式 我们要建设拓展训练场地或者要做拓展训练场地的建设方案,那么我们第二个要考虑的就是要考虑我们现在场地的经营模式,是风景区还是度假山庄?或者是青少年活动中心?部队军营等等,每一个经营模式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做拓展训练基地建设方案的话就要考虑我们的经营模式。 原则三:拓展训练基地的建设面积大小 “我想做一个拓展训练场地,需要多大的面积?” 其实拓展训练的场地的大小以及地形都是有原则的,首先大小上,当然是稍微大一点会好,但也不能大到几十公里吧,那样学员在里面就没有安全保障了。一般最小的拓展训练场地也得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 原则四:拓展训练场地地形的选择尽量规整 选择拓展训练场地的或者规划场地的时候首先是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如果地形都是平地当然安全方面就好些,但是都是平地的话对培训的质量又会有影响,最好是丘陵地和小的河流或者水池相结合的地方,通俗的讲有山有水有平地的地方最好,并且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如果各场地距离近的话就选择场地式拓展训练,如果远的话就选择野外式拓展训练。或者两个相结合,更好。

集市与表演乡村市集与胡集书会关系——兼及胡集书会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2011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19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3 集市与表演:乡村市集与胡集书会关系探析 ———兼及胡集书会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王加华张玉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山泉社会工作服务社,山东济南250200) [摘要]胡集书会为我国两大传统书会之一,至今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历史上,胡集书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与其所依靠的乡村大集胡家集密切相关。此外,在胡集书会 的具体运行、实践过程中,亦不可避免受到胡家集这一乡村市集的影响,如写书村落的分布范 围、下村艺人的表演周期等,而这都表现出传统乡村市集或者说演出市场对胡集书会的巨大 影响力。因此,今天胡集书会要想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改革演出内容与表演形式以适应 乡村民众的娱乐需求乃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胡集书会;乡村市集;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9-0068-06 胡集书会,又称为“胡集灯节书会”,位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与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并称为中国两大传统书会,至今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①其中正月十二至十六为正节,十七至二十一为偏节,正月十二这天上午更是整个书会的最高潮,届时来自河北南部、山东北部甚至黑龙江等地的各地艺人竞相登台“亮书”,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以求能被周边村民看中而高价卖出。周边各村的村民也纷纷于这天上午来到书会现场,挑选自己中意的说书人下村演出。艺人与村民,在以胡家集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在相互的表演与考察、讨价与还价及请与卖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并维持了这一盛大的书会活动,并使之在很长时间内都保持着繁荣与昌盛。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传统曲艺活动盛会,胡集书会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2006年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但是,与马街书会相比,真正从学术角度对胡集书会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还相对少见,更多的还只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新闻报道与对书会事项的概况描述。就少量成果而言,要么是从保护与发展层面进行的现实探讨,要么是对书会惯习的细致描画。②而真正将胡集灯节书会放回到其所处微观地域社会环境中去,比如与村落家族、乡村集市的关系,进行探讨的更是少见。郝沛然虽然就书会与集市的互动关系作了简要论述,但其更多还是从一种纯粹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书会与集市贸易是如何互动影响的③,而对于书会究竟是如何以市集为依托进行展演的却并未关注。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市集与书会表演的关系角度进行探讨,具体如展演空间、涉及地域范围、表演的时间周期等。④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简介:王加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师,《民俗研究》编辑,历史学博士。 张玉,山东济南山泉社会工作服务社。 ①与此说不同的是,目前有关胡集书会的官方文献称至少已有700多年历史,对此笔者将另撰文予以探讨。 ②具体成果:如邓霞《乡民艺术的展销传统及当代性的思考:以惠民县胡集书会为例》(山东艺术学院2006年学士学位论文)、张献青等《星月留响天地留言:对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胡集书会的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1期)、张玉《民间艺人、书会传承与乡民社会———胡集书会调查与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代福梅《如何进一步开发惠民县胡集灯节书会》(《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等。 ③郝沛然:《乡村贸易与民间书会:以山东省胡集书会为例》,《安徽文学》2009年第2期。 ④本文的基本资料来源于2010年2月24日至3月1日在惠民县胡集镇进行的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并辅之以已有研究之相关资料。参加此次调查的有李浩、张玉、付伟安、刘清春、杨莹、张旭、艾小飞、佘康乐、刘星,在此表示感谢! 86

拓展训练基地建设方案

黑鱼湖景区拓展训练基地规划方案 唐伟 一、拓展训练基地建设对于景区发展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越来越被重视,已成为当今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员工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目的,在体验式培训中实现这一目的。 二、企业进行拓展训练的收益 1、拓展训练对企业的好处: (1)、使员工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组织目标,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2)、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 (3)、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4)、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 (5)、使组织面对各种变革与挑战时更为从容有序。 (6)、使员工表面出更佳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7)、挖掘员工的内在能量,使之聚合,并在工作中全部释放出来。 三、建立拓展训练基地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不仅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需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敢于进取冒险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及组织协调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从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培养出来。对员工素质的拓展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员工本人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四、企业投资效益分析 企业建立拓展训练基地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节省了本企业员工的培训费用。另一方面,在本企业不使用基地的时候可将基地租赁给其他企业或培训公司进行拓展培训,收取场地使用费。 企业建立拓展训练基地也增强了企业的社会效益。一方面,不仅壮大了企业的基础建设,而且随着企业管理的提升,企业团队凝聚力的增强,无形之中造就了人才效应,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另一方面,除作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基地之外,也可邀请兄弟单位参加拓展培训,既增强了同行间的联谊,又提升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 拓展训练的作用: 1.了解企业文化,建立员工的归属感 2.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 3.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4.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

【发展战略】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许檀 农村集市,是中国传统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市的发展,也是明清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于农村集市的研究,自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迄今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成果。①这些先行的研究从理论上、方法上,以及各区域的发展特色等方面,给笔者以诸多教益与启迪,也引起笔者的思考和探索的兴趣。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做一综合考察分析,并对农村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概况 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起源很早,“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种小生产者之间的贸易至少可上溯到秦汉时代。唐宋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坊市制度废弛,草市、墟集贸易日渐活跃。宋代已有不少墟市征收商税,还有一些草市、墟集更因交通便利、贸易繁盛,逐渐发展为镇市。 不过,农村集市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禹、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②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一个增至9个。③在华北地区,州城、县城集市多是在明初设立的;乡村集市中则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明代中叶成化一正德年间兴建的,嘉靖一万历年间其数量更迅速增长。④到嘉靖一万历年间,全国各主要省区大体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请参见表1表2)。 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在相当大范围内造成人口流失,经济衰退,明中叶以降发展起来的农村集市也遭到很大破坏。如山东濮州,明代后期已有集市30余处,经明末清初兵燹水患,有2/3以上的集市“市椽无存,故址付之蔓草”,或“仅存一二颓椽败瓦”;有幸保存下来的几个集市也是“无南北聚物,市肆不过豆米麦及牲畜,较之昔已径庭也”。河南淇县明代“旧有集场九处”,清初“仅存北关一处,其余俱废”。⑤再如,广东灵山县明代中叶有墟市24个,“殆遭明季之乱……废墟者九,存者仅十有五”。顺治末年,清政府为防范台湾郑成功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实行迁海,又使很多港口墟市遭到破坏。如潮州府澄海县因迁海展界,原有12个墟市“废六存六”,几个重要港口墟市西港埠、东港埠、溪东埠等均因迁海而致“溪港湮塞”。高州府吴川县的77个墟市中有16个因迁海而废。⑥ 从康熙中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战事已毕,社会经济复苏,集市也随之逐渐恢复,有些地区还有新的发展。如广东遂溪县两家滩墟,位于遂溪、石城两县交界,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墟市,“迁海以来,商多陆行”,该墟遂废,康熙24年海禁开放之后,逐渐恢复。⑦乾隆八年编纂的山东《宁阳县志》记载,该县明代有集市十余处,“明季群盗蜂起,在乡(集 ①农村集市的研究,以日本学者加片繁、山根幸夫等致力较早。60年代中叶,美国学者施坚雅将中心地引入区域市场研究,使集市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七八十年代区域市场成为经济史研究的热点之一,论著颇丰(篇目详后)。此外,吴承明、方行等学者则对农村集市进行了宏观考察论述。 ②叶显恩、谭棣华(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载《广东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③陈铿《明清福建农村市场试探》,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④山根幸夫(明清时代华北????定期市),载《史论》第8集。 ⑤康熙《濮州志》卷1,《跋郡治考后》;顺治《淇县志》卷1,《集市》。 ⑥李华《明清广东墟市研究》,载《平准》第四辑(下)。 ⑦李华《明清广东墟市研究》,载《平准》第四辑(下)。

2017最新电大政治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5、(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2、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4、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理论与策略、组织。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 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2、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1、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3、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2、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3、我们把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4、制约权力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5、根据分权制衡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1、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3、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4、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5、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拓展训练基地合作建设协议

关于开发户外拓展项目的合作协议 合同编号:08036 甲方:太原XX度假酒店(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北京亮剑开拓拓展技术发展(北京)中心(以下简称乙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乙甲双方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就乙甲双方合作开发户外拓展活动项目事宜,签定本合同。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条:合作方式 1、乙方负责提供拓展训练器材、CS野战器材、培训师资、器材的技术保障等。器材建设或购买所需资金由乙方自筹。 2、甲方在其训练基地内教学楼东侧,提供拓展活动场地。 第二条:合作地点:北京丰台区北京市民兵高炮训练基地 第三条:基地投资建设的主要项目: 1、高空组合架:空中单杠、空中断桥、勇攀天梯、速降、云梯、泸定桥(空中索链桥)、空中相依、天使之手、合力过桥。 2、场地项目十三项:逃生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孤岛求生、雷阵、穿越沼泽、、罗马战车、越障、渡河、荆棘排雷、智取核弹、横木。 3、地面项目四十项:人体多米诺、大风吹、老虎猎人枪、纸杯取水、盲阵(盲人方阵)、交通阻塞、连环手、盲人摸号、木头的体积、囊中失物、齐眉棍、高屋建瓴、爱的传递、高台展示、巨人椅、橡皮筋、牙签游戏、圆球游戏、筑塔游戏、头脑风暴、打招呼、抓住它、合作闻鸡、流星雨、法柜奇兵、生存游戏、DS按摩、气球总动员、穿越封锁、筑桥、风火轮、星球大战、火眼金睛等。 4、CS野战:神情况增加。 5、定向越野:神秘拼图、HASH跑、定向探宝。 6、设备总造价:三十二万元 第四条:产品质量标准: 产品符合行业标准并具备企业质量保证书;符合ACCT(国际挑战课程标准)标准;由国家总局中国定向运动协会拓展与露营委员会检测认证。

江苏拓展训练基地哪家好

江苏拓展训练基地哪家好 上周我参加了江苏明阳天下拓展训练公司的拓展训练活动,总结了一些比较好玩的团队拓展训练游戏,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1.无敌风火轮 一、项目类型:团队协作竞技型 二、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三、场地要求:一片空旷的大场地 四、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五、详细游戏玩法:12-15人一组利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可以容纳全体团队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将圆环立起来全队成员站到圆环上边走边滚动大圆环。 六、活动目的:本游戏主要为培养学员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服从指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2.信任背摔 一、游戏简介: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拓展项目,每个队员都要笔直的从1.6米的平台上向后倒下,而其他队员则伸出双手保护他。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和他人相互信任,否则就会缺乏安全感。要获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先做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对别人猜疑的人,是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的。这个游戏能让使队员在活动中建立及加强对伙伴的信任感及责任感。 二、游戏人数:12-16人

三、场地要求:高台最宜 四、需要器材:束手绳 五、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3.齐眉棍 一、游戏简介:全体分为两队,相向站立,共同用手指将一根棍子放到地上,手离开棍子即失败,这是一个考察团队是否同心协力的体验。在所有学员手指上的同心杆将按照培训师的要求,完成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最容易出现失误的项目。此活动深刻揭示了企业内部的协调配合之问题。 二、游戏人数:10-15人 三、场地要求:开阔的场地一块 四、需要器材:3米长的轻棍 五、游戏时间:30分钟左右 六、活动目的:在团队中,如果遇到困难或出现了问题,很多人马上会找到别人。 4.驿站传书 一、游戏类型:团队协作型 二、游戏目的:使学员强烈意识到,充分沟通对团队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制度规则的建立与修正。 三、游戏介绍:全队成员排成一列,你们每个人这时候就相当于一个驿站,到时候培训师会把一个带有7位数以内的数字信息卡片交到最后一位伙伴的手中,你们要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把这个数字信息传到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基本信息 试卷号:9811 作业名称:第一次作业 学生学号:17 学生:爽 第一次作业 试题总分:100 单选题 单选题:(共25道试题,每题4分) 1.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2.威权主义的政府如果政治体系腐败不堪,效率低下,无法维持政治稳定的局面,并且无法吸收新生社会力量时,则有可能发生()。 A.政变 B.政治改良 C.政治革命 D.政治改革 3.实行()的国家往往采用单名选区制。 A.一党居优制 B.两党制

D.一党制 4.()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指出:“分析旧自由主义纲领与新自由纲领之间的区别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是看它们如何理解平等问题”。 A.诺齐克 B.米瑟斯 C.罗尔斯 D.哈耶克 5.美国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戴维·伊斯顿 C.汉密尔顿 D.哈罗得·拉斯韦尔 6.()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7.()理论认为,就是人民统治,即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 A.自由 B.代议制

D.间接参与 8.()理论是现代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A.代议制 B.直接参与 C.精英 D.多元 9.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政治制度中, ()则是最根本的途径。 A.监督 B.选举 C.弹劾 D.罢免 10.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 A.多党制 B.两党制 C.一党居优制 D.一党制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党派属于 ()。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拓展训练基地建设

拓展训练基地建设 拓展基地设施设计报告 1、拓展基地区域规划 拓展基地建设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方面有安全等级,周边餐饮设施配套,环境封闭性以及交通情况等。看基地的注意点: 1.风景是否优美 2.活动场地是否宽阔 3.高空项目有多少种,每种几组 4.有无足够的树林在夏季提供树荫以供活动 5.有无小湖或者海边以供水上活动项目 6. 周边餐饮设施配套:用餐地点是否远,用餐环境如何,最多容纳多少人用餐,最低餐标多少,餐好不好 7.附近有无足够的住宿住宿环境如何,价格如何 8.基地距离市区多远,交通状况如何,考虑道路状况,以及高峰是否堵车 9.基地租金是否合理 本文主要论述设施建设。 一、我们将该项目整体分为:高空训练设施项目、场地训练设施项目高空训练设施为:高空组合架、巨人梯、高空断桥、空中抓杆、空中相依。场地项目为:胜利墙、模似电网、有轨电车、信任背摔、等等。二、高空训练设施说明: 框架采用12米高,直径直径219mm国际标准钢管立柱的机械化结构,基础为地下1米,预埋地脚螺栓。 1. 高空断桥站立高度9米,上方保护; 2. 空中抓杠站立高度9,上方保护;

3. 天使之手站立高度9米,上方保护; 建设进度 设施生产准备: 0,15天 基础施工准备: 15,25天 设施安装施工: 25,45天 设施调试施工: 45,50天 三、设施技术参数说明 名称高空断桥 规格 1、镀锌钢管 2、花纹钢板 规格:φ219 φ89 规格:σ2.5 材料 材质:Q235 材质:Q235 性能:屈服点(σs)235MPa 性能:屈服点(σs)235MPa 工艺流由镀锌钢管、花纹钢板构成主框架, 由不锈钢钢丝绳组成安全保护系统。程及使经过焊结、打磨、抛光后,镀锌钢管底层喷涂底漆二遍,表面使专用面漆用二遍。 活动目的:1、挑战自我,战胜心理恐惧,增强勇气、胆量和毅力。 2、激发建立自信心,突破自我极限,开发个人潜能,把握成功项目说机遇。明 使用方法:在9米左右高处两处跳板,要求队员跳过去,再跳回来。 注意事项:不得擅自使用,必须有专业人员指导、保护下训练,穿松紧适 度的运动服装,下降时注意控制速度,落地时注意保护。名称巨人梯 2、不锈钢钢丝绳 1、圆木规格:φ14 材料

户外拓展训练方案

乘风破浪 再创辉煌
淄博傅山拓展培训基地
1

傅山拓展培训
拓展训练
体验式学习
商务会议
休闲
培 训 基 地 简 介:
淄博傅山拓展训练有限公司,由国内知名拓展培训推广机构 ——北京激励拓展技术发展中心技术支持,被誉为鲁中地区高端素 质人才培训基地。公司由淄博傅山集团投资建造,坐落在风光秀丽 的蟠龙山下,周边环境优美,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基地建设项目 均为目前国内最新版的培训器械,素质拓展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丰 富,有多个会议场所,住宿舒适,餐饮方便,为参训单位提供十分 贴切的服务。
傅山拓展培训基地围绕自我提升、领导管理、团队建设等现代 管理的中心问题,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到精心设计的户外课程中, 使人们通过体验去感悟,并在不断提升的感悟中,达到“挑战自我、 激发潜能、熔练团队”的培训目的。
培训时间安排
2

日期
第一天
第二天
时间
17:00—18:00 18:00-21:00
7:00-7:30 8:00-12:00 12:00-14:00 14:00-17:00
培训安排
报到安排房间 篝火晚会 早餐
破冰(二个项目) 午餐及午休
培训(二个项目)
培训目标 参训学员:
? 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 挖掘自身潜能,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 启发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调试身心状态,更达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 改善人际关系,融洽地与群体结合
参训单位收益:
? 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培养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团 队精神
? 提升团队成员间的信任程度,增强部门间的沟通意识和协作 精神
? 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第一天:
17:00——18:00 学员报到,安排房间
3

集市

中国集市的发展 一、集市的定义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集市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 的聚集交易,以后常出现在宗教节庆、纪念集会上和圣地,并常附带民间娱乐 活动。 二、农村集市的选址 集市的周期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交易的商品一般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 等低级货物,为集市附近的乡村居民服务。集市地点通常选择位于交通适中的 集镇或乡村,以及寺庙所在地、城镇边缘地带等。集市的间隔往往取决于买者 和卖者所愿意离开居住地前往的最大距离。 农村集镇是经济空间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中心地系统的概念中处于较 低的一级中心地,它以其特殊的职能和规模,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集镇以经济活动为主,是基于其经济功能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农村 商品购集的起点,又是商品销售的终点,担负着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农 产品收购和交易的职能。集镇中一般划有专门的交易地点,为便于管理和进行 交易,各类物资分别集中在一定范围,既互不相扰又联成一体。农村集镇还具 有教育、医疗、娱乐等职能,是农村居民娱乐和相互交往的主要场所。历代地 方官府都力图通过集镇来控制县级以下农村区域。现在农村集市通过以商促农,繁荣农村经济,沟通城乡联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而发挥作用。 三、集市的产生和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在古代早已产生。在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之后,农村集市贸易在古代早已产生。在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之后,由于部落之间、农业生产者与手工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次数增多,交换的规模和范围扩大,由原始的偶然的交易场所,逐步形成为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集市。中国南北朝时的农村集市,称为草市;唐代南方的农村集市称为墟,北方称为集,西南为场。农村集市大多地处 城市近郊或依傍水陆交通要道。这里较易受商业的刺激,商品交换容易发展。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答案 一、填空题: 1、政治化; 2、政党分肥; 3、潜意识; 4、利益; 5、君主专制; 6、村民自治; 7、城市国家; 8、政治关系。 二、选择题: 1、D; 2、B ; 3、D ; 4、AC; 5、C; 6、D ; 7、ABC; 8、ACD; 9、ABD ; 10、D ; 11、ABCD;12、D ;13、ABCDE ;14、ABCD;15、BCD;16、BCD;17、 A ;18、D ; 19、B ;20、B 。 三、名词解释: 1、政治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问或科学。 2、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四、简答题: 1、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答: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1)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2)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把政府描述为一个由个体的人和人群相互作用所组成的过程,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3)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在理论上,一反过去传统政治学者偏重历史分析、规范分析、制度分析法的趋势,而着重于客观的、经验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而成为政治行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3、答: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以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会弃暗投明反璞归真。对公共权力多持肯有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上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政治,保证选拔“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另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对公共权力多持否定性倾向,政治设计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是“法治”社会的 政治设计思路。 4、答: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权力下过很多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前言 从古至今,政治问题纷繁复杂,充满斗争与神秘。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哲学家,思想家,其著作对西欧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政治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早在几千年前,通过对雅典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对当时出现的政治问题有所关注,有所研究。今天,通过阅读前人的著作,了解和学习几千年前这位大思想家对政治问题的论述和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我们揭开政治表象背后的面纱,深刻的认识当今政治问题。 关键词:贫富差距,阶级,法治,政治体制,国家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体系,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亚里士多德生值,公元前四世纪,生于斯达奇拉城,少年时受柏拉图影响巨大,也深受父亲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自然观,当时希腊奴隶制社会正处于危机时期。自伯罗尼撒战后,雅典社会各阶级如商人和手工业者,都受到战争的冲击,农民受到巨大损害。由于当时,大量的土地集中到大奴隶主手中,大量农民做了自由贫民。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在政治上,雅典奴隶主国家动荡不安,自由贫民和富有奴隶主的斗争和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的发展。而作为目击者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认真的观察社会现象,认真思考人们的行为,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主张,通过设学,著作,宣扬自己的主张,想要挽救江河日下的雅典社会,维护城邦的稳定。 论述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深入的剖析。在第一卷主要论家庭和城邦,在第一章到第二章,是关于人类团体的绪论,提到家庭,村坊的依次发展为城邦;在第三至十三章,论述家庭及其组成,家庭的组成于主奴,夫妇,父子三伦,家务的管理在于治产,还提到了主奴关系的发展。在第二卷,论理想的城邦和优良的城邦,其中谈到老师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柏拉图主张废弃家庭和私产,是一切财产包括妻子都归公。亚里士多德对老师的政治思想持否定的态度,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第二卷的九至十二章,论崇尚武力的斯巴达政体,论克里特式政体,论梭罗改革。在第三卷中,论公民和政体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