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解

局解

第一章、头颈部

1.试述额顶枕区的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
答:【皮肤】①厚而致密,内含大量的毛囊、汗腺及皮脂腺,为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②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血液循环丰富,外伤时易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是一个良好的供皮区。
【浅筋膜】①结构特点: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致密结缔组织形成许多纵向走行的纤维隔,使帽状腱膜与皮肤紧密相连,并将脂肪组织分隔成很多小格,血管、神经穿行于不格之中;②临床特点:由于皮肤被许多结缔组织小隔紧密连于帽状腱膜,两者间形成许多封闭的小间隙,所以此层感染时,炎性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剧痛。由于小格内的血管壁又与结缔组织隔融合、固定,故外伤后血管断端不易回缩、闭合,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帽状腱膜和枕额肌】①结构特点:帽状腱膜坚韧而致密,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额肌的枕腹,两侧与颞筋膜浅层相延续。②临床特点:在头皮撕裂伤同时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由于枕额肌的收缩而使伤口裂开较大。故缝合头皮时应将此层单独缝合,以减少皮肤的张力,有利于止血和伤口的愈合。
【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间隙)】①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故头皮大面积撕脱时多发生于此层;②因腱膜下具有疏松结缔组织,皮肤移动性大,易分离,临床上开颅时可经此层将头皮切开、游离后翻起,此间隙内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整个颅顶。③间隙内有导静脉穿过,感染时可经过颅骨的板障静脉蔓延至颅腔内的硬脑膜窦,继发颅内感染。故此层又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颅骨外膜】①结构特点: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与颅骨表面连结疏松,容易剥离,但在骨缝处连结紧密,不易分开。②临床特点:临床上,骨膜下积血或感染积脓时,常被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

2.试述颞区的境界和层次结构?
答:【境界】:上界为上颞线;下界为颧弓上缘;前界为额骨和颧骨的结合部;后界为上颞线的后下段
【层次】:皮肤、浅筋膜、颞筋膜浅层、颞筋膜深层、颞肌、颅骨外膜。
【间隙】:①颞浅间隙:位于颞肌与颞筋膜深层下部之间,内有脂肪组织填充;②颞筋膜间间隙:颞筋膜深层在颧弓上方2-3cm处分为浅、深两层,分别附着于颧弓内外侧面,两层之间的间隙称颞筋膜间间隙,内有脂肪组织和颞中血管;③颞深间隙:位于颞下窝部,颅骨外膜与颞肌之间,内含有脂肪组织及分布于颞肌的颞深血管和神经。

3.试

述分布于颅顶部的血管、神经的名称、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
答:①血管和神经:前组有滑车上血管和神经、眶上血管和神经;外侧有耳前的颞浅血管和耳颞神经、耳后的耳后血管和枕小神经;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
②分布特点及意义:血管和神经是由颅周围向颅顶边分支边走行,集中于颅顶区,且血管、神经分支间相互重叠,故局部麻醉时应于血管神经束的主干处进行,另外仅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需扩大阻滞麻醉的范围;临床上行头皮单纯切开术时,应采取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颅顶血运丰富,故抗感染的能力较强,伤口愈合较快。

4.腮腺咬肌区境界?
答: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缘及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界为下颌体下缘。

5.腮腺咬肌区层次?
答:结构由浅入深大致为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底部、腮腺峡部及穿经的血管和神经、咬肌、下颌支、腮腺深部。

6.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答:纵行穿经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横行穿经腮腺的结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的分支。

7.腮腺咬肌区毗邻?试述穿经腮腺周围(上、下、前缘)结构的名称及排列关系?
答:【毗邻】:位于面侧区。上缘邻外耳道、颧弓及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内邻接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浅面与耳大神经的末梢和腮腺浅淋巴结相邻;深面与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四对脑神经相邻。
【排列】:自上缘穿出的结构由后向前为耳颞神经、颞浅血管和面神经的颞支;自前缘穿出的结构由上向下为面神经颧支、面横血管、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和面神经下颊支;自下端穿出的结构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和下颌后静脉。

8.腮腺被膜的解剖特点与临床意义?
答:腮腺被膜来自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鞘浅层致密,与腺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将腮腺分成若干小叶。深层较薄弱,且有裂隙。在腮腺前缘处,浅、深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腮腺发炎肿大时,由于腮腺鞘包裹,故鞘内压力大,可产生剧烈疼痛,化脓时多形成散在性脓肿,导致引流困难。当腮腺急性化脓性感染时,可导致小叶坏死而形成多数孤立性脓肿,不易出现波动感。在行切开引流时,应把每一脓腔彻底引流。否则腮腺浓重穿透深层向深部

蔓延,形成咽旁脓肿或向颈部扩散。脓肿也可流入腮腺鞘内。

【腮腺床】:在腮腺深部,由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血管和下4对脑神经共同组成。
【腮腺管】:腮腺管由腮腺浅部前缘的深面发出,长3.5~5cm,经咬肌表面到其前缘,然后以直角折转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开口处形成腮腺管乳头。

9.试述咬肌间隙的位置、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答:咬肌和下颌支骨膜之间的间隙,称咬肌间隙。
【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内容】:咬肌的血管和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
【毗邻】:其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邻腮腺。
【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内通翼下颌间隙。
【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牙槽脓肿及下颌骨骨髓炎时均可扩散至此间隙。

10.试述翼颌间隙的位置、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答:翼内肌和下颌支内面骨膜之间的间隙称翼颌间隙
【位置】: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内容】: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血管。
【毗邻】:前邻颊肌,后邻腮腺。
【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外通咬肌间隙。
【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下牙槽神经阻滞时即将麻醉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11.颞下间隙?
答: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12.上颌动脉分段与每段分支?
答: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起点到翼外肌下缘,分支: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第二段:翼外肌浅面或下头深面,分支:颊动脉。
第三段:从翼外肌两头之间进入翼腭窝以后,分支:上牙槽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

13.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答:下颌头表面覆以纤维软骨,由一横嵴将其上面分为前后两个斜面,前斜面覆盖的纤维软骨较厚,为关节的主要功能区,颞下颌关节疾病常见此区破坏。主要症状为关节区疼痛、张口受限、下颌运动时有弹响或摩擦音。

14.试述海绵窦的位置、毗邻、交通及穿行的结构?
答:【位置】: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
【毗邻】:前邻眶上裂及穿经该裂的结构;后邻颞骨岩部尖端及三叉神经节;内侧壁上部邻垂体,下部邻蝶窦。
【交通】:①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②经颅底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交通,翼静脉丛再经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③在颞骨岩部尖端部,分别经岩上窦与横窦、经岩下窦与颈内静脉交通。④在枕骨斜坡处,经基底静

脉丛与椎内静脉丛及体壁静脉交通。
【穿经结构】:海绵窦外侧壁内的结构自上而下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窦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外侧的展神经通过。

15.颈部分区?
答:以两侧斜方肌前缘为标志,把颈部分为颈前外侧区和颈后区。颈前外侧区又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两侧颈前区再以舌骨为界分成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舌骨上区包括颏下三角和下颌下三角。舌骨下区包括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颈外侧区包括枕三角和锁骨上大窝。胸锁乳突肌区则为胸锁乳突肌所覆盖的部位。

16.颈深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
答:颈深筋膜共有3层,由浅至深分别为浅层、气管前层和椎前层。浅层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以及下颌下腺的腮腺;气管前层包绕喉、咽、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甲状腺等器官,又称内脏筋膜;椎前层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和臂丛,形成腋鞘。
颈深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方分为两层,形成胸骨上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有气管前间隙。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的间隙为咽后间隙,其与咽壁侧方的部分为咽旁间隙。椎前间隙为脊柱颈部与椎前筋膜之间的间隙,可经腋鞘与腋窝相通。
【简述胸骨上间隙的构成及内容】
【构成】:颈深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3~4厘米处分为浅、深两层,向下分别附着于胸骨柄的前、后缘,两层之间与胸骨柄上缘形成此间隙。
【内容】: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和脂肪组织等。
【气管前间隙的位置及内容】
【位置】: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内容】: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左头臂静脉和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小儿还有胸腺上部。
【椎前间隙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位置】:位于脊柱颈部、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临床意义】: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向两侧可至颈外侧区,经腋鞘可扩散到腋窝。如脓肿破溃后尚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17.【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18.颈动脉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答:【构成】:由胸锁乳突肌上份的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内容】:主要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部分颈深淋巴结等。

19.肌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答:【构成】: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三角的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颈丛的皮神经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内容】:主要有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和食管颈部等。

20.试述甲状腺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答:【位置】:甲状腺的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及气管颈部的前外侧,上至甲状软骨的中部,下达第6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
【毗邻】: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后内侧邻喉与气管颈段、咽与食管颈段及喉返神经;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其内容、颈交感干等相邻。
【临床意义】:①甲状腺肿大向后内侧压迫喉、气管和喉返神经时,可出现呼吸、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②甲状腺肿大向后外侧压迫颈交感干时,可出现Horner综合症(即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③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靠近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喉外支,引起声音低钝或呛咳;而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进行,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21.试述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答:【位置】:上平第6颈椎下缘,下至颈静脉切迹水平。
【毗邻】:前方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其内容(如颈静脉弓等)、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第2~4气管软骨的前方有甲状腺峡,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及可能出现的甲状腺最下动脉;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后外侧有颈交感干和颈动脉鞘及走行于气管食管旁沟内的喉返神经。
【临床意义】:①由于幼儿的胸腺、左头臂静脉及主动脉弓常高出颈静脉切迹水平而至气管颈部的前面,故幼儿行气管切开术时应不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水平,以免伤及上述结构;②由于甲状腺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及可能出现的甲状腺最下动脉等结构,故行气管切开时也应注意。

22.试述食管颈部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答:【位置】:上平环状软骨下缘,下端在颈静脉切迹水平移行为食管胸部。
【毗邻】:前方为气管颈部,后方有颈长肌和脊柱颈段,后外侧隔椎前筋膜与颈交感干相邻,两侧邻甲状腺侧叶、甲状腺下动脉、颈动脉鞘及其内容等。
【临床意义】:由于食管颈部的位置稍微偏左,故食管颈部手术入路以左侧为宜。

23.颈部淋巴结分群?
答:

①颈前淋巴结:位于颈前正中部,分为颈前浅淋巴结及颈前深淋巴结;②颈外侧淋巴结:分为颈外侧浅淋巴结和颈外侧深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结:主要延颈内静脉排列,上至颅底,下至颈根部,常以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点为界,分为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24.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中应注意的几个解剖学要点?
答:①切口部位及层次:在颈静脉切迹上方两横指处,顺皮纹横向呈弧形切开皮肤、浅筋膜及颈阔肌,切口两端可稍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翻起皮瓣后,沿颈正中线分离颈深筋膜浅层,并横向切断两侧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再进一步分离甲状腺假被膜,显露甲状腺。
②甲状腺上动脉的结扎部位:紧靠甲状腺上极,避免损伤喉上神经。
③甲状腺下动脉的结扎部位:在距甲状腺侧叶较远处结扎甲状腺下动脉,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④对甲状腺中静脉的处理:防止该静脉在手术中被牵扯撕裂,由于血管回缩造成止血困难。
⑤保留甲状旁腺:以甲状腺下动脉进入甲状腺处为依据,寻找、保留上下甲状旁腺。

25.小儿气管切开术注意事项?
答:①采取头正中后仰位;②在第2-4气管软骨的范围内切开气管,但不宜过深,以免伤及气管后壁;③切勿切断环状软骨,以免术后发生喉狭窄;④不应低于第5气管软骨,以免损伤其他结构。

26.锁骨下动脉分支分段及分布?
答:左侧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右侧在胸锁关节后方起自头臂干,呈弓状绕过胸膜顶上方,向外侧穿行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侧缘处,移行为腋动脉。前斜角肌将锁骨下动脉分为三段:
第1段:位于前斜角肌内侧,胸膜顶前方。分支:①椎动脉②胸廓内动脉③甲状颈干④肋颈干。
第2段:位于前斜角肌后方,有时发出肋颈干。
第3段:位于前斜角肌外侧,第1肋上方。有时发出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

27.试述椎动脉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答:【构成】: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前方有颈动脉鞘、膈神经和胸导管弓,后方有胸膜顶、第7颈椎横突、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肋颈。
【内容】:椎动脉、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和颈胸神经节等。

28.下颌下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答:【构成】: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有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和咽中缩肌。
【内容】:主要有下颌下腺、下颌下腺导管、下颌下淋巴结、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舌神

经及下颌下神经节等。

29.枕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答:【构成】: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围成。浅面有皮肤、浅筋膜及颈深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及其深面的前、中、后斜角肌,头夹肌和肩胛提肌。
【内容】:副神经、颈丛及其分支、臂丛及其分支等。

30.颏下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答:【构成】:由左、右二腹肌的前腹和舌骨体围成,三角的浅面有皮肤、浅筋膜和颈深筋膜的浅层;深面有两侧的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
【内容】:1~3个颏下淋巴结。



第二章、上肢

1.腋腔的顶、底、四壁和内容?
答:顶:由锁骨的中1/3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共同围成。
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
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
后壁: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
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位肋骨及其肋间肌组成。
外侧壁:由肱骨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构成。
内容: 主要有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腋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何谓锁胸筋膜?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构成】:由胸筋膜深层附着于锁骨及锁骨下肌、胸小肌和肩胛骨的喙突之间而形成。
【穿经结构】: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
【临床意义】:临床上需要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相应的血管和神经,以免造成出血和胸大、小肌瘫痪。

2.简述腋动脉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毗邻关系?
答:①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第一段:位于第1肋外侧缘至胸小肌上缘之间,分支有胸上动脉。
第二段:位于胸小肌深面,分支有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
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缘与大圆肌下缘之间,分支有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
②腋动脉和臂丛的关系极为密切:
第一段的后方为臂丛内侧束,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和后束。
第二段的后方为臂丛后束,内侧为臂丛内侧束,外侧为臂丛外侧束。
第三段的前方为正中神经的内侧根,外侧为正中神经外侧根及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内侧为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方为桡神经和腋神经。

3.试述腋淋巴结的分群?
答:腋淋巴结分为互相连续的五群。
①胸肌淋巴结(前群):位于胸大肌深面,胸小肌下缘处的前锯肌表面,沿胸外侧血管排列,收纳乳房大部、上肢、胸前外侧壁和脐以上腹壁的淋巴管;

②外侧淋巴结(外侧群):沿腋静脉远侧端排列,收纳上肢浅、深淋巴管;
③肩胛下淋巴结(后群):沿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经排列,收纳肩胛区和胸后壁的淋巴管;
④中央淋巴结(中央群):位于腋腔中央,收纳前群、后群与外侧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尖淋巴结
⑤尖淋巴结(内侧群或尖群):位于胸小肌上部和锁胸筋膜深面,沿腋静脉近侧段排列,收纳其他各群淋巴结的输出管和乳房深部的淋巴管,尖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汇合形成锁骨下干,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左侧注入胸导管。

4.【腋鞘】:由颈深筋膜的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延续,包绕臂丛及腋血管构成,亦称为颈腋管。锁骨下部臂丛麻醉可将麻醉剂注入此鞘内。颈部椎前间隙脓肿,可沿锁骨下血管和腋鞘蔓延到腋腔内,形成腋腔脓肿。

5.【提携角】:肱骨的纵轴形成臂轴,尺骨长轴形成前臂轴。臂轴与前臂轴延长线在肘部构成向外开放的钝角,正常为165°-170°,补角为10°-15°,称为提携角,也叫外偏角。骨折畸形愈合或肘关节病变可造成提携角改变,提携角变小为肘内翻,前臂向内偏斜;增大为肘外翻,前臂向外偏斜程度增大。

6.肱二头肌内侧沟有哪些主要结构走行?其相互位置关系如何?
答:【主要结构】: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
【位置关系】:以肱动脉为中心,肱静脉伴行于肱动脉的两侧。正中神经在臂上部位于肱动脉的外侧或前外侧,在臂中部经肱动脉的前方转至其内侧,下行至肘窝。桡神经在臂上部位于肱动脉的后方,继而与肱深血管伴行至臂后区的肱骨肌管。尺神经在臂上部位于肱动脉的内侧,在臂中部离开肱动脉与尺侧上副动脉伴行,穿臂内侧肌间隔至臂后区。

7.简述肱骨肌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
答:【位置、构成】:位于肱骨中1/3段的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由肱三头肌和肱骨后面的桡神经沟构成,又称桡神经管。
【内容】: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临床意义】:肱骨干中段骨折时,易损伤桡神经而致前臂后群肌瘫痪,伸指障碍,并出现垂腕征;肱深血管及其分支损伤时,导致出血。

8.上肢的浅静脉的位置、走行及主要属支?
答:①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沿前臂和臂的桡侧上行,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穿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在肘窝处常发一吻合支经肘窝前方斜向内上,注入贵要静脉,称为肘正中静脉。
②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沿前臂前面的尺侧上行,继沿肱二头肌内侧沟至臂中份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
③肘正中静脉:在肘窝

处连接贵要静脉和头静脉。

9.简述前臂屈肌后间隙的位置、构成、交通及临床意义?
答:【位置及构成】:位于前臂前区远侧1/4段。前面为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后方为旋前方肌,内、外侧界分别为尺侧腕屈肌、桡侧腕屈肌和前臂深筋膜。
【交通及临床意义】:此间隙向远侧可经腕管与掌中间隙相通,两个间隙感染时可相互蔓延。

10.试述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
答:肘前区略呈倒三角形的浅窝。
【构成】: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下外侧界为肱桡肌,顶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为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
【内容】:肱二头肌肌腱位于中央,内侧为肱血管,最内侧为正中神经,饶神经位于外侧肱桡肌和肱肌之间,前臂外侧皮神经从肱肌与肱二头肌肌腱之间穿出,肱动脉向下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分叉处有肘深淋巴结。

11.臂和前臂肌前群起止、作用和神经?
答:【臂肌前群】:①肱二头肌:起-(长头)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肩胛骨喙突,止-桡骨粗隆,作用-屈肘、前臂旋后,神经-肌皮神经;②喙肱肌:起-肩胛骨喙突,止-肱骨中份内侧,作用-屈、内收肩关节,神经-肌皮神经;③肱肌:起-肱骨下半前面,止-尺骨粗隆,作用-屈肘,神经-肌皮神经。
【前臂肌前群】:①肱桡肌:起-肱骨外上髁上方,止-桡骨茎突,作用-屈肘,神经-桡神经;②旋前圆肌:起-肱骨外上髁上方,止-桡骨中份,作用-前臂旋前,神经-桡神经;③桡侧腕屈肌:起-肱骨内上髁及前面,止-第二掌骨底,作用-屈肘、屈腕,神经-正中神经;④掌长肌:起-臂深筋膜,止-掌腱膜,作用-屈腕、紧张掌腱膜,神经-正中神经;⑤尺侧腕屈肌:起-臂深筋膜,止-豌豆骨,作用-屈腕,神经-尺神经;⑥指浅屈肌:起-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及桡骨尺骨,止-2~5指中节指骨,作用-屈腕关节、掌指关节及指骨间关节,神经-正中神经;⑦拇长屈肌:起-桡骨、前臂骨间膜前面,止-拇指远节指骨,作用-屈拇指,神经-正中神经;⑧指深屈肌:起-尺骨、前臂骨间膜前面,止-2~5指远节指骨,作用-屈腕关节、掌指关节及指骨间关节,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⑨旋前方肌:起-尺骨远侧段前面,止-桡骨远侧段前面,作用-前臂旋前,神经-正中神经。

【手内肌起止、作用和神经?】
答:【外侧群】:①拇短展肌:起-屈肌支持带、手舟骨,止-拇指近节指骨底,作用-外展拇指,神经-正中神经;②拇短屈肌:起-屈肌支持带、小多角骨,止-拇指近节指骨底,作用-屈拇指,神经-正中神经;③拇対掌肌:起-屈肌

支持带、大多角骨,止-第一掌骨桡侧缘,作用-拇指对掌,神经-正中神经;④拇收肌:起-屈肌支持带、第三掌骨、头状骨,止-拇指近节指骨底,作用-内收拇指,神经-尺神经。
【中间群】:①蚓状肌:起-2~5指指间深屈肌腱桡侧,止-2~5指指背腱膜,作用-协调伸指骨间关节,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②骨间掌侧肌:起-第二掌骨尺侧,4、5掌骨桡侧,止-2、4、5指指背腱膜,作用-内收2、4、5指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神经-尺神经;③骨间背侧肌:起-1~5掌骨相对缘,止-2~4指近节指骨底及指背腱膜,作用-外展2、3、4指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神经-尺神经。
【内测群】:①小指展肌:起-豌豆骨、屈肌支持带,止-小指近节指骨底,作用-外展小指,神经-尺神经;②小指短屈肌:起-钩骨、屈肌支持带,止-小指近节指骨底,作用-屈小指,神经-尺神经;③小指对掌肌:起-钩骨、屈肌支持带,止-第5掌骨尺侧缘,作用-小指对掌,神经-尺神经。

12.简述肘后三角、肘外侧三角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答:【肘后三角】:①构成:在屈肘90°时,由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尖端之间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当肘关节伸直位时,三者在一条直线上;②临床意义:当肘关节脱位或骨折时三者的正常关系发生明显改变。
【肘外侧三角】:①构成:在屈肘90°时,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和尺骨鹰嘴尖端三者形成尖向前的三角形,称肘外侧三角;②临床意义:其中央点是肘关节穿刺的部位。

13.【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后区外侧部,当拇指充分后伸时明显。其桡侧界为拇短伸肌健,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可触及其搏动。

14.【桡骨背侧结节】:Lister结节,位于腕后区,桡骨下端背面。桡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穿髓内针常以此结节为进针标识。

15.【肌腱袖(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附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在临床上称此腱板为肌腱袖。当肩关节扭伤或脱位时,可致肌腱袖撕裂,在三角肌深面、肩峰与冈上肌肌腱之间各有一滑膜囊,滑膜囊的炎症性粘连可使肩关节外展受到障碍。冈上肌、冈下肌受肩胛上神经支配,小圆肌受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受肩胛下神经支配。

16.【手背腱膜下间隙】:在各掌骨远近侧端,深筋膜浅深两层互相结合形成手背腱膜下间隙。手背腱膜与手背浅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为手背皮下间隙。手背的这两个间隙彼此常有交通,感染时可互相蔓延。

17.【腱间

结合】:在手背,2-5指伸肌腱扁而薄,各肌腱间由斜行的肌腱束相连接,称腱间结合。伸指时,各腱彼此牵扯,协同动作,尤以中指、环指、小指之间结合较明显。由于腱间结合的存在,当某一伸指肌腱在结合的近侧断裂时常无伸指功能障碍。

18.【肩胛网】:肩胛动脉网,位于冈下窝,由肩胛上动脉、肩胛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而成,是肩部动脉的侧副循环网。腋动脉受阻时,此动脉网可维持上肢远侧血运。

19.【肘关节网】:肘关节动脉网,位于肘关节周围,由肱动脉发出的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发出的中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桡动脉发出的桡侧返动脉,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返动脉和骨间总动脉发出的骨间返动脉等吻合而成。在肱深动脉发出点以下结扎动脉,肘关节动脉网可起到侧副循环的作用。

20.简述腕管的构成、穿经结构及临床意义?
答:【构成】:屈肌支持带分别于桡侧附着于手舟骨结节、大多角骨结节,于尺侧附着于豌豆骨和钩骨钩,与其深面的腕骨沟构成构成一通道,为腕管。
【内容】:管内有指浅、指深屈肌肌腱及其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其中通过尺侧囊的为指浅屈肌腱和指深屈肌腱,通过桡侧囊的为拇长屈肌腱。
【临床意义】: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紧贴屈肌支持带桡侧端的深面,故腕骨骨折或腕管内占位性病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而引起腕管综合症。

21.简述掌中间隙的位置、构成、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答:【位置】:位于掌中间鞘尺侧半的深部。
【构成】:前方为第3~5指屈肌腱及其腱鞘(屈肌总腱鞘)、第2~4蚓状肌;后方为骨间掌侧筋膜、3~5掌骨、2和3掌心动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第3、4骨间掌侧肌支等)、3和4骨间掌侧肌等;内侧为掌内侧肌间隔;外侧为掌中隔。
【交通】:向近侧端可经腕管通前臂屈肌后间隙;向远侧经第2~4蚓状肌鞘达2~4指蹼间隙,并经此通指背。
【临床意义】:在手掌刺伤、第3~5指腱鞘炎、屈肌总腱鞘感染破溃或第3~5掌骨骨髓炎时,均可引起掌中间隙感染并经上述交通途径蔓延。

22.简述鱼际间隙的位置、构成、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答:【位置】:位于掌中间鞘桡侧半的深部。
【构成】:由掌中隔、拇收肌筋膜和外侧肌间隔构成。
【交通】:向远侧可经第1蚓状肌鞘与食指指背相通。
【临床意义】:手掌刺伤、示指腱鞘炎和第1~3掌骨骨髓炎时,可向鱼际间隙蔓延。

23.简述三、四边孔的构成及通过的结构?
答:【三边孔】:由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下缘、大圆肌的上缘与肱三头肌的长

头构成,孔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四边孔】:由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下缘、大圆肌的上缘、肱三头肌的长头与肱骨外科颈构成,孔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24.简述前臂屈肌后间隙的位置、构成、交通及临床意义?
答:【位置及构成】:位于前臂前区远侧1/4段。前面为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后方为旋前方肌,内、外侧界分别为尺侧腕屈肌、桡侧腕屈肌和前臂深筋膜。
【交通及临床意义】:此间隙向远侧可经腕管与掌中间隙相通,两个间隙感染时可相互蔓延。

25.使前臂旋前、旋后的肌肉?神经支配?
答:【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受正中神经支配;
【旋后】:旋后肌、肱二头肌,旋后肌受桡神经支配,肱二头肌受肌皮神经支配。

26.手掌骨筋膜鞘的形成及内容?
答:从掌腱膜的外侧缘发出掌外侧肌间隔,经鱼际肌和示指屈肌腱之间走向深部,附着于第1掌骨;从掌腱膜的内侧缘发出掌内侧肌间隔,经小鱼际肌和小指屈肌腱之间,走向深部,附着于第5掌骨,在手掌形成三个骨筋膜鞘,即外侧鞘、内侧鞘和中间鞘。
【外侧鞘】:鱼际鞘,由鱼际筋膜、掌外侧肌间隔和第1掌骨围成,内含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拇対掌肌和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以及至拇指的神经和血管等。
【内侧鞘】:小鱼际鞘,由小鱼际筋膜、掌内侧肌间隔和第5掌骨围成,内含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以及分布于小指的神经和血管。
【中间鞘】:由掌腱膜、掌内侧肌间隔和掌外侧肌间隔、骨间掌侧筋膜和拇收肌筋膜共同围成,内含指浅屈肌间、指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以及掌浅弓及其分支和掌侧总神经等。此外,在手掌深筋膜深层的深面尚有手掌筋膜间隙,分别为掌中间隙和鱼际间隙。

27.腕管综合征?
答:正中神经通过腕管时易被卡压而受损,称为腕管综合征。由于腕管各壁坚硬,管腔狭窄,使腕管缩小或内容物肿胀的因素,均可使正中神经受压。腕管处正中神经损伤时,由于拇短展肌、拇短屈肌和拇対掌肌瘫痪,出现神经性萎缩,表现鱼际平坦、拇指对掌功能障碍、外展无力并处于内收位。此外还有桡侧两条蚓状肌瘫痪和桡侧三个半指掌面及背面中、远节的皮肤感觉障碍。

28.手的功能位?
答:手的功能位是手指部、腕部的伸、屈肌与拇指的外展、内收肌均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姿势。手在功能位上可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外伤后应按功能位姿势固定。手的功能位姿势是:桡腕关节后伸30°;掌指关节屈曲30-45°,各指均轻度散开,各指骨间关节呈半屈曲位,如同握拳状;拇指轻度屈曲和外展,拇指

尖对向示指远侧指骨间关节。

29.手掌的切口应注意保护哪些结构?
答:正中神经返支、尺神经深支、掌浅弓、掌侧总神经和血管、掌侧固有神经和血管。

30.Allen实验?
答:检查手部的血液供应,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的吻合情况。
方法:①术者用双手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
②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指5~7次至手掌变白;
③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变化。
若手掌颜色15s之内迅速变红或恢复正常,即Allen试验阳性,表明尺动脉和桡动脉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相反,若15s手掌颜色仍为苍白,即Allen试验阴性,这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禁做做介入、动静脉内瘘等手术。


第三章、下肢

1.大隐静脉?
答: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cm处,进入大腿内侧部,与股内侧皮神经伴行,逐渐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其汇入点称为隐股点。
大隐静脉有5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它们汇入大隐静脉的形式多样,相互间吻合丰富。大隐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时,须分别结扎、切断各属支,以防复发。大隐静脉全长的官腔内,有9~10对静脉瓣。通常两瓣相对,呈袋状,可保证血液向心回流。此外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借穿静脉与深静脉交通。穿静脉的瓣膜朝向深静脉,可将浅静脉的血因流入深静脉。当深静脉回流受阻时,穿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深静脉血反流入浅静脉,可导致下肢浅静脉曲张。

2.通过隐静脉裂空的结构?
答:大隐静脉、股动脉发出的浅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阴部外动脉)、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管等。

3.试述肌腔隙的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答:【构成】:前界为腹股沟韧带的外侧部;后外侧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
【内容】: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
【临床意义】:当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还有可能刺激股神经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4.述血管腔隙的构成及其内容?
答:【构成】:前界为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后内侧界为耻骨肌及其筋膜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后外侧界为髂耻弓。
【内容】:有股鞘及鞘内的股动静脉和股管、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等通过。

5.【收肌管】:又称Hunter管,为位于股前区中1/3段内侧、缝匠肌深面的一个间隙,长约15cm。前臂为缝匠肌及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

肌之间的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大收肌和长收肌。收肌管的上口通向股三角,下口经收肌腱裂孔通腘窝。管内自前向后有隐神经和股内侧肌神经、股动静脉。股动脉在该管下端处发出一支膝降动脉,参与组成膝关节网。

6.何谓臀肌间隙?其交通情况如何?
答:【定义】:是指臀肌之间形成的间隙为臀肌间隙,有疏松结缔组织和神经、血管充填,其中以臀大肌深面的间隙较大而宽阔,其交通广泛。
【交通】:可沿梨状肌上、下孔通盆腔;借坐骨小孔通坐骨直肠窝;沿坐骨神经通至大腿的后面。以上的交通,均是感染相互蔓延的通道。

7.试述梨状肌上孔、梨状肌下孔的构成、通过的结构及其排列关系?
答:【构成】:由于梨状肌自盆腔后壁起始,向外经坐骨大孔出盆腔,此肌与坐骨大孔上、下缘之间各留有一个通道,即上方的梨状肌上孔和下方的梨状肌下孔。梨状肌上孔由梨状肌上缘与坐骨大切迹上部构成;梨状肌下孔由坐骨小切迹、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共同围成。
【穿经结构及排列关系】:①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及臀上静脉。②穿经梨状肌下孔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静脉、阴部内动脉及阴部神经。

8.试述股鞘的构成及其内容?
答:【构成】: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并包绕股动脉、股静脉上段而形成的筋膜鞘。
【内容】:股鞘内由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分为三个腔,内侧者形成股管(内有脂肪组织和1~2个淋巴结)、外侧者容纳股动脉、中间者容纳股静脉。

9.腘窝边界和内容?
答:腘窝是膝关节后方呈菱形的间隙,有顶、底及四壁。
【边界】:顶为腘筋膜,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壁、腘斜韧带和腘肌。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上内侧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侧壁为腓肠肌内侧头,下外侧壁为腓肠外侧头和不恒定的跖肌。
【内容】:正中线上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动脉、腘静脉,还有沿窝外上界走行的腓总神经,以及腘血管周围的腘深淋巴结。窝内主要结构之间有大量脂肪组织填充。
【临床意义】:①临床上患腘窝囊肿或腘动脉瘤时,因受腘筋膜的限制而胀痛明显;②当股骨下端骨折时,易伤及腘血管而致出血或动、静脉瘘形成;③当腘窝感染时可经收肌管向股前内侧区蔓延,也可分别向上、下蔓延至股后区及小腿后区。

10.【膝关节动脉网】:由腘动脉的膝上内、外侧动脉,膝下内、外侧动脉和膝中动脉,股动脉的膝降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以及胫前返

动脉等相互吻合而成。当腘动脉近侧被阻断或部分关节支有阻塞时,此网有一定的代偿功能。

11.【伸肌上支持带】:亦称小腿横韧带,在踝关节上方,由小腿下端的深筋膜增厚形成,内侧附着于胫骨前缘,外侧附着于腓骨前缘。

12.【伸肌下支持带】:亦称小腿十字韧带,位于伸肌上支持带的下方,呈横置的Y形。由邻接小腿部的足背深筋膜增厚形成。其外侧部附着与亘古前部的上面;内侧部分为2束,上束附着于内踝,下束越过足内侧缘,续于足底深筋膜。伸肌下支持带向深面发出纤维隔,形成3个骨纤维性管,通过3管的结构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是胫骨前肌腱及其腱鞘、长伸肌腱及其腱鞘、足背血管和腓深神经,趾长伸肌腱及其腱鞘和第3腓骨肌腱。

13.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答:小腿骨筋膜鞘几乎闭合而少弹性,当股部骨折或小腿部严重挤压伤,血液及渗出液积聚在小腿骨筋膜鞘内,鞘内压急剧增高,阻碍血液循环,发生缺血和水肿恶性循环,导致肌肉坏死,称之为“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应及早切开小腿深筋膜,开放骨筋膜鞘。

14.述坐骨神经的起始、走行、在股后部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答:【起始和走行】:起自骶丛,在臀大肌的深面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并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内1/3交点处下行进入股后区,在股后区经大收肌和股二头肌长头之间下行至腘窝上角处,在此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终支。
【分布】:分支支配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和大收肌。
【临床意义】:①由于坐骨神经的肌支主要是由神经干的内侧发出,故手术分离坐骨神经时应沿神经干的外侧进行分离,以避免损伤其分支;②在臀大肌下缘与股二头肌长头外侧缘夹角处,由于坐骨神经的位置比较表浅,是临床检查坐骨神经压痛点的常用部位。

15.试述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内容及其交通关系?
答:【位置】: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呈一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构成】:由腹股沟韧带(上界)、缝匠肌内侧缘(外下界)和长收肌内侧缘(内下界)构成,前壁为阔筋膜,后壁自外向内依次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包括股神经、股鞘及鞘内的股动静脉和股管、腹股沟深淋巴结、淋巴管和脂肪等。
【交通】:向下经收肌管通腘窝,向上经肌腔隙和血管腔隙通盆腔。


第四章、胸部

1.简述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径及临床意义?
答:【回流途径】: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群,其引流方向有以下4个:①乳房中央部和外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

入腋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④乳房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另外,乳房内侧部的浅淋巴管可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相交通,内下部的淋巴管还可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临床意义】:临床上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侵犯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如果淋巴回流受阻时,肿瘤细胞可转移至对侧乳房或肝。

2.乳房血管分布?
答:【动脉】:乳房由腋动脉、肋间后动脉、胸廓内动脉的分支分布。乳房的主要血供为胸外侧动脉。胸外侧动脉沿胸大肌外侧缘下行,发出乳房外侧支,分布到乳房外侧部。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通过锁胸筋膜经胸小肌前面,穿过胸大肌分布于乳房深部。第2-4肋间后动脉发出穿支,于胸前部的外侧分布于乳房的上部,通常以第2肋间后动脉的穿支最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来自胸廓内动脉穿经第3-6肋间隙的分支。乳房内、外侧的动脉分支在乳房内形成3-4层吻合,在乳头周围形成动脉环,这种血管分布方式有利于哺乳期血液循环的通畅。
【静脉】:乳房浅静脉外侧部分经胸腹壁浅静脉回流至腋静脉;内侧部分汇集至胸骨外侧,穿过胸壁汇入胸廓内静脉,或与对侧浅静脉吻合向上汇入颈前静脉。乳房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分别回流至腋静脉、肋间后静脉、胸廓内静脉。乳房深部的静脉经肋间后静脉与椎外静脉丛吻合汇入奇静脉,由于椎外静脉丛的静脉压较低,血管内又无静脉瓣,是乳腺癌的重要血行转移途径之一。

3.上纵隔由浅入深有哪些结构?
答:由前向后可分为三层。前层: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中层:左右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后层:气管胸部、食管胸部的一部分和胸导管。

4.试述主动脉弓的位置、毗邻?
答:【位置】:主动脉弓在右侧第2肋软骨水平、胸骨角右半后方与升主动脉相续,从右前方弯向左后方,在第4胸椎体下缘左侧移行为胸主动脉。主动脉弓上缘约平胸骨柄中点或稍上方,小儿主动脉弓位置较高,可达胸骨柄上缘,做气管切开时应予以注意。
【毗邻】:左前方有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和左迷走神经;右后方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和心深丛;上方有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其前面的左头臂静脉和胸腺,下方有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和心浅丛。

5.试述动脉导管三角的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答:【构成】:在主动脉弓的左前方,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

动脉围成。
【内容】: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临床意义】:①动脉导管三角是临床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②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中游离肺动脉端时,应将心包后壁推向前上方,以免损伤之;③由于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或动脉韧带的主动脉端,故手术中需轻轻游离和牵拉喉返神经,以便充分暴露动脉导管和避免神经损伤。

6.试述气管胸部的位置和毗邻?
答:【位置】:位于上纵隔的中央部,上端平颈静脉切迹水平与颈部相续,下端平胸骨角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毗邻】:前方有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右前方有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后方有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左侧有左迷走神经和左锁骨下动脉;右侧有奇静脉弓和右迷走神经。

7.试述食管胸部的毗邻及临床意义?
答:【毗邻】: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右肺动脉、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右肋间后动脉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胸导管的上段及左纵隔胸膜;右侧有奇静脉弓及右纵隔胸膜。
【临床意义】:①左主支气管跨过食管前方处,为食管的第二狭窄处,是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②左心房扩大时可压迫食管,在食管钡餐造影时可出现食管压迹。

8.【心包窦】:由于心底处有大血管出入心包,在大血管的根部心包的壁层转折到脏层,心包腔形成一些隐窝,即心包窦。①心包前下窦:位于心包前壁与下壁的移行处,其位置较低,又靠近胸前外侧壁,心包腔积液常积聚于此,是心包穿刺抽液的安全部位;②心包斜窦:为心底后面的隐窝,前壁为左心房后壁,后壁为心包的后壁,右界为两条右肺静脉及下腔静脉根部,左界为两条左肺静脉根部。心包斜窦形似开口向下的盲囊,为心包积液常见部位;③心包横窦:为一管型间隙,可容纳一个手指。前界为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干,后界为上腔静脉及左心房前壁。做心脏和大血管手术时,可经心包横窦钳夹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干,以暂时阻断血流。

9.试述心包的位置和毗邻?
答:【位置】:位于中纵隔(四分法)或前纵隔下部(三分法)。
【毗邻】:前方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邻。但在心包(裸)区则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及左侧4~6肋软骨相邻;后方邻左右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及半奇静脉等;两侧邻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上

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下方邻下腔静脉和膈中心腱。
【心包裸区】:心包下份直接与胸骨体下半的左侧份、左侧第4-6肋软骨及第4-5肋间隙的前部相邻,为心包裸区。

10.简述肺根毗邻关系及内结构的排列顺序?
答:肺根是由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结、淋巴管等结构被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外包以胸膜而成。此处的胸膜呈袖套状,上半包绕肺根,下半形成肺韧带。肺韧带内有小血管,切除肺下叶时要仔细分离结扎。
【毗邻】:右肺根的位置通常较左肺根靠近背侧1-2cm。左肺根的前方有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和左迷走神经的肺前支;上方有主动脉弓由右前向左后方跨过;后方则有胸主动脉、左迷走神经主干及其肺后支。右肺根的前方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膈神经、右心包膈血管、右迷走神经的肺前支;上方有奇静脉弓由后向前跨过;后方则为奇静脉、右迷走神经主干及其肺后支。
【排列顺序】:由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由上向下:左肺根为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和肺静脉。

11.简述膈上三个裂孔的名称、与椎体的对应关系及通过的结构?
答:①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水平,主要有主动脉、胸导管和淋巴管通过,偶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通过主动脉裂孔者。
②腔静脉孔:位于第8胸椎水平,有右侧膈神经分支和下腔静脉通过。
③食管裂孔:位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迷走神经前后干、胃左血管的食管支及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通过。

12.简述胸肋三角的位置、通过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答:【位置】:位于膈肌的胸骨部和肋部之间。
【通过结构】:有腹壁上血管和来自腹壁及肝上面的淋巴管通过。
【临床意义】:为膈疝的好发部位。

13.简述腰肋三角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
答:【构成】:由膈肌的腰部、肋部和第12肋构成。
【毗邻】:三角的前方与肾及其被膜相邻,后方邻肋膈隐窝。
【临床意义】:是膈疝的好发部位。另外,行肾的手术时,要注意勿损伤肾和胸膜。


第五章、腹部

1.常用腹壁切口?
答:【纵切口】:①正中切口:通过白线的纵切口称正中切口,由于白线血管少,不伤及肌肉、神经及主要血管,进入腹腔和关闭腹腔都较快。上腹部正中切口层次: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优点:上腹部正中切口出血少,关闭时将各层腱膜形成的腹白线一次缝合,减少切开与缝合时间,手术中不损伤神经,腹壁肌功能不受影响。缺点:由于脐下

白线较狭窄,有时不易分清两侧腹直肌的界限,容易偏斜至一侧腹直肌鞘内。
②旁正中切口:为在前正中线旁开2cm处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切口。切开皮肤、浅筋膜后,切开腹直肌鞘前层,将腹直肌及其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层分离,并向外侧牵拉腹直肌,切开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和腹膜。优点:操作简便,容易延长,对肌、神经无损伤,术后腹直肌介于缝合的腹直肌鞘前、后层之间,有保护作用,有益于切口愈合。
③经腹直肌切口:是与旁正中切口相同位置上或稍外侧所做的切口,切开腹直肌鞘前层后,于腹直肌内侧1/3处,钝性纵行分离腹直肌,切开腹直肌鞘后层、腹膜外组织和腹膜。优点:操作简易、迅速,便于延长,显露范围大,缝合方便。缺点:在同一矢状面上损伤了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切口愈合难以耐受腹内压增高,易损伤肋间神经和肋间后血管。
【斜切口】:①肋缘下斜切口(Kocher切口):由剑突下向外,在肋弓下缘下方约2.5cm处与肋弓平行,切开皮肤、浅筋膜,在切口内测切开腹直肌鞘前壁及腹直肌,在切口外侧切断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一并切开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和腹膜。
②右下腹部斜切口(McBurney切口):为阑尾切除术常用切口。在右髂前上棘至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作与该线垂直的切口,切口上1/3在连线的上方,下2/3在连线的下方。切开皮肤、浅筋膜,剪开腹外斜肌腱膜,依纤维方向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肌纤维,切开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和腹膜。优点:不切断肌纤维,按三层扁肌彼此交错的纤维方向逐层分开,亦不损伤肋间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各肌层的切开不在同一平面上,影响腹壁完整性的可能性小。
③腹股沟部斜切口:皮肤切口起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斜向内下,止于耻骨结节上方。多用于腹股沟部疝修补手术。

【简述腹直肌鞘的构成及鞘内的结构?】
【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但在脐环下4~5厘米处以下,三层阔肌的腱膜都转移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腹直肌鞘前层的构成,使腹直肌的后面无任何肌腱膜覆盖,在后层下缘形成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的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内容】:有腹直肌、腹壁上血管、腹壁下血管、肋间血管的终末支,和神经的终末分支、肋下血管和神经的末技等。

2. 何谓腹股沟区?层次关系?此区为何易形成疝

?手术中如何区分直疝和斜疝?
答:【腹股沟区】:腹直肌的外侧缘、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连线之间的区域。 【层次】:皮肤、浅筋膜(Camper筋膜、Scarpa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和壁腹膜。
【易发生疝的原因】:①腹外斜肌在此处移行为较薄的腹外斜肌腱膜,其下方还形成一三角形的裂隙(皮下环);②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没有肌肉覆盖;③腹股沟管的出现,形成了腹壁潜在性的裂隙;④当人体直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压力比平卧时要高出3倍。
【区别标志】:手术中以腹壁下动脉内、外侧为标志,分为直疝和斜疝。腹腔或盆腔结构由动脉的内侧突出者为直疝,由动脉的外侧突出者为斜疝。

【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呈弓状行于精索的上方,在腹直肌的外侧缘、精索的后方两者呈腱性结合,形成腹股沟镰,亦称联合腱。
【弓状线】:在脐以下4~5cm处,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转向腹直肌的前方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其后层的下缘呈一凹向下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
【白线】:亦称腹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脐以上宽约1~2cm,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明显。

3.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答:【疝脱出部位】:斜疝-腹股沟管深环,直疝-腹股沟三角;
【与腹壁下血管的关系】:斜疝-疝囊口位于血管外侧,直疝-疝囊口位于血管内侧;
【与腹膜陷凹的关系】:斜疝-从腹股沟外侧窝脱出,直疝-从腹股沟内侧窝脱出;
【疝内容突出的方向】:斜疝-自外上方向内下方突出,直疝-自后向前突出。

4.腹外斜肌腱膜参与形成哪些结构?
答:腹股沟韧带、腹股沟浅环(内侧脚、外侧脚、脚间纤维)、反转韧带、精索外筋膜、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腹直肌鞘前层、腹白线。

5.简述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答:【构成】:由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腹直肌外侧缘围成。
【临床意义】:①为临床上腹股沟直疝的突出部位;②腹壁下动脉为手术中鉴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标志;③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环的连线,故腹腔穿刺时应在此线的外上方进行,以免伤及此动脉。

6. 试述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
答:【位置】: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为一外上斜向内下的肌筋膜裂隙。
【构成】:包括四个壁和两个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为腹内斜肌起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