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的

调查报告

目录

调查背景 (3)

调查基本情况 (3)

调查目的 (3)

调查方法 (3)

调查项目执行情况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4)

实践小结 (14)

实践建议 (15)

一、调查背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共同繁荣来共同制定的,可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有所了解的却是少之又少。比如说,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我国推出了那些政策,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了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我国又实施了那些政策?能对此作出简单回答的大学生没有几个。就此问题,我们对我校正享受着民族优惠政策的预科学院部分学生做了关于对我国现行民族在政策人认识调查,就现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因此,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的民族、民族问题以及民族政策的认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存在56个民族,各民族特点鲜明,这使得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显著。中央多次要求:“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学习民族法律法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观是人们对于民族的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民族问题,事关大局,民族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都会和民族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所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我们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我们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为加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而奋斗。而作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则更需要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有正确的认知,所以我们小组决定将实践课题定为:调查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呼吁更多的高校大学生重视民族问题,努力学习民族知识,从而建立正确的民族观。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放了200份纸质问卷,69份网络问卷,访谈了拥有不同民族的20人

(三)调查项目执行情况

活动时间:2015.10.28——2015.11.25

活动过程:11.30在本校开展了活动安排讨论,并制作问卷

11.1到各大高校以及网上发放问卷并进行了采访;

11.10收取问卷及整理调研结果;

11.15做总结整理;

11.25汇报展示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请问你是少数民族吗?

问题总结:

此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调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对于民族问题认知程度以及基本看法的区别,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位不同,决定了人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一致,因此调查不同民族对于民族问题的看法是很有必要的。

2、请问您能很好地区分民族,国族以及种族之间的区别吗?

问题总结:

对于民族的内涵必须有清楚的认知才能更好的结局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问卷显示有41%的学生能很好的区分,51%的学生对于概念比较模糊,5%的学生完全不能区分,还有3%的学生认为区不区分无所谓。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对于民族的内涵超过一半人的内心概念是模糊的,而这也折射出学习民族理论的必要性,通过学习,了解民族的一般特征、发展规律,了解民族问题以及解决道路,体会民族平等的深刻含义,了解民族政策与制度。

3、请问您觉得在我国,爱自己的民族与爱国有冲突吗?

问题总结:

据问卷显示,66%的学生认为没有冲突,16%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冲突但是可以化解,9%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冲突,9%而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爱国与爱民族本身是应该没有冲突的,我们虽然存在着不同的民族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们一直以来想要建立的民族关系。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该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4.一些少数民族现在民族特征急剧丧失,趋于汉化,对此

您有什么看法?

问题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道题目的受访者中有50%以上的人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不干预,可见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虽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还有的22人则认为应该极力维护本民族特征,传统特征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凝聚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得上是一种为物质文化遗产,是应该受到重视和被保护的。还有15%认为应该汉化,对此也不能做出批判,只能说在民族认识、理解上认为是汉族为主的,可能是有些偏激了。

5.您对于我国现在的民族问题的看法?

问题总结:

在这道题的回答中,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有一些但不严重,可见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并没有产生什么严重的可以上升为民族差异而导致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可以避免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位居第二的数据表明还是有一些问题: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域。其生活条件,文化发展,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条件不能达到中东部文化底蕴较厚和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竞争力不够,他们在求职、求学、继续发展发面处于不利地位。就这样,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对民族平等产生了制约,由此就会不同层次得产生一些很难避免的矛盾;剩下认为没问题或是与我无关的,这说明民族认识还不是深刻,并没有对这方面做过了解。

6.当不同民族的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纠纷时,您会立马想到这是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别产生的吗?

问题总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都会有一种是又非是的感觉。几乎50%的人都不会首先想到这是与民族有关这一层次但还是觉得有联系,这说明对于某些问题产生的争执还是与民族不同有着潜移默化的联系乃是很有可能上升为民族问题;这是因为在人们是长期生活中已烙下了深深民族区别印记,这样就加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是很不利于全民族共同发展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就认为这只是个人问题,不该去深究是否因为民族不同。这是积极的一面,有利于促进全国共同发展。而对于直接就先考虑到这是由于民族不同而产生问题的人来说,就是太过偏激,看问题不够全面、心里这种自我意识比较强烈。

Q7 您认为民族问题(按照狭义来说)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总结:

一部分的人认为是民族间的利益冲突,大多数的人认为是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出于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能,而还有的人认为生活方式不同,并且不愿意短期之内改变,较少的人认为是政治、经济方面的诉求以及发展状况不同。

我们从人文、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此问题的原因,而多数人认为是民族间文化和利益的冲突,更多的人考虑民族之间的矛盾由个体的差异引起,这也是人之常情,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无论你是不是少数民族,你们之间肯定会有因为地域文化或者是个人利益冲突有一些矛盾,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接触和互相的沟通交流、理解来化解这样的矛盾。

而少部分人认为则是政治、经济方面的诉求以及发展状况不同导致,少数民族在我国毕竟占少数,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相关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针对不同的人群,我们采取不同的方针和政策也是形式所趋,但是,这样的状况毕竟在少数,不同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一般都不会出现政治问题。

总体上来讲,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民族问题,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优良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不会轻易发生民族问题,即使有民族问题的产生,我们也会采取最明智的方式去解决。

Q8:您平时是从哪里了解民族政策?

问题总结:

据调查,大部分人是从电视广播这种传统的媒介来了解民族政策,还有很多人是从报刊杂志以及学校宣传得知,我们还看到有极少部分人并不了解民族政策。

结果显示:人们对于民族政策的了解还是偏向于最传统最普遍的电视以及广播,其次是报刊杂志,然后学校宣传的话,这方面政策一般是针对于学生和教学方面的政策,而对于其他方面了解的可能甚少,至于没有了解的话,应该是生活环境的影响,身边或者自身并没有接触到这方面的事儿,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一员,我们还是应该关注和了解少数民族政策这更有利于自身和民族的发展。

Q9:就您所知,我国有哪些民族政策?(可多选)

问题总结:

此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调查当今大学生对于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我国当今对于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分别有:(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总结: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度较高,其次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认识度较高,由此可知对于我国主要的民族政策当代大学生了解程度较高得益于义务教育中政治的普及。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相比较之下大学生对于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一民族政策了解程度较低,仍需加强此类曝光率较低的民族政策的普及。

Q10、您对于现行的少数民族政策的看法?

问题总结:

此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现行少数民族政策的个人看法,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使多民族能够团结互助相互促进发展,我国所选择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每一位公民对于少数民族政策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所以通过此问题的调查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大学生对于我国民族政策的看法,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分析民族政策执行中的民意反馈。

总结: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7%的同学认为我国现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很完善的,是能够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并表示支持;24%的同学认为现行民族政策偏向于少数民族,忽略的汉族的某些利益,有时不够公平;同时也有5%的同学认为现行民族政策对于少数民族的支持还是不够的。通过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认为我国现行的政策还是很完善的,但是部分汉族同学认为对于少数民族的同学的偏向程度有些过重,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原因可能部分归咎于同学们所出身的背景不同,相比较之下,同为城镇出身的同学可能对于身边同样城镇长大却能够加分的少数民族同学感觉不公,但是对于出身更为偏远的同学而言,他们则认为由于教育质量不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支持仍然不够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民族政策的看法是具有极强的个人判断差别的。

四、小结

我们此次调查了269个人,其中将近55%的人为少数民族,一半以上的人对区分民族,国族以及种族之间的区别比较模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对我国的民族认识不怎么清楚。

对于民族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调查:

1、爱自己的民族与爱是否冲突爱自己的民族与爱国,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没有冲突,爱国与爱民族本身是应该没有冲突的,我们虽然存在着不同的民族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们一直以来想要建立的民族关系。

2、一些少数民族现在民族特征急剧丧失,趋于汉化的看法:50%以上的人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不干预,可见大数的人都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对于我国现在的民族问题的看法。

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有一些但不严重,可见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并没有产生什么严重的可以上升为民族差异而导致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可以避免的,而当不同民族的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纠纷时,几乎50%的人都不会首先想到这是与民族有关这一层次但还是觉得有联系,这说明对于某些问题产生的争执还是与民族不同有着潜移默化的联系乃是很有可能上升为民族问题;这是因为在人们是长期生活中已烙下了深深民族区别印记,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我们通过对调查认为民族问题(按照狭义来说)是怎样产生的得知:很多人民族间的利益冲突,大多数的人认为是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出于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能,而还有的人认为生活方式不同,并且不愿意短期之内改变,较少的人认为是政治、经济方面的诉求以及发展状况不同,民族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产生民族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解决民族问题,我们国家就有以下民族政策来解决:(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3)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4)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5)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8)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9)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随后我们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政策的了解程度,我们发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和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认识比较了解,但对其他的了解甚少,我们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

1.大学生本身,当代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相关理论性的东西不很感兴趣,多数同学趋向于动手方向的爱好,比如举行和参加一些室外活动,而不是一些枯燥的理论研究。

2.学校因素。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正刮着学生就业风,能否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是当前人们衡量大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在大学里面所开的课程更多的是侧重于如何增强学生的技能,相反关于国家民族政策等政策性育被冷落乃至忽

视掉。这样本来就不怎么喜欢理论性研究的学生们便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政策的学习和理论的重要性。

3.学校和社会原因。现在的社会是市场经济型的社会着重于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强调利益的社会。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所以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能否被社会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融入当前的社会,而融入社会的前提是要有一技之长,从而迫使很大一部分同学注重技能学习,而忽视了思想的修养。

4.政府因素。如同市场经济一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宣传相关政策方面,政府依然是决策者。想政治教育与技能培训相反,它不是今天学习明天便可获得收入的,从而政府对国家民族政策宣传力度不是很大,未免导致人们对其了解较少。

五、建议: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加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促进做过统一大业的完成,要让我国民族政策深入大学生心中,为了让当代大学生认知我国民族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大学生本身说。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以及注重技能培训外,多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以及历史,多关心一下我国行民族政策以及民族问题,这既有利于扩宽我们的视野,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2.对于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国家民族政策的课程,加大教育力度。另外可以开展一些民族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向我们生活在民族大学,就可以通过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感受不同民族带来的魅力;

3.对于政府。加强我国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切实履行政策,然大家感受到我国民族政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发现政策就早我们身边。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 根据上级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四个认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通过讲座、报告、深度辅导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2.深入开展法治教育。以法治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法律讲座等形式,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3.深化网络安全教育。倡导文明上网,规范网络言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觉远离涉恐涉暴信息,避免接触或者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思想。 4.深入细致的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摸排工作。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中去,和少数民族学生聊天、谈心、交朋友,增进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交流,准确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真实思想,尤其是对敏感问题的真实看法,以及行为动态。 二、加强学业辅导,促进全面成长成才 1.每学期开学,教导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普查工作,对学业后进学生进行记录。 2.制定辅导计划,开展学业辅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对少数民族特招学生学业和学籍管理实施倾斜性政策。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灵关怀工作 1.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全面细致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心理、经济情况、家庭背景、日常言行、宗教活动等信息,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档案。 2.开展谈心谈话工作。班主任要以深度辅导为载体,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进行深入谈话谈心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实际问题。 3.建立重点学生帮扶制度。组织班主任对家庭有突然变故、学业成绩薄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 四、关心照顾学生生活,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1.做好助学工作,帮助解决贫困生生活问题。 2.尊重少数民族学生风俗习惯,在重大民族节日期间,组织庆祝慰问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节日生活。 五、依法依规严格管理,切实维护安全稳定 1.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各年级要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对无故离校学生,要及时与学生本人及其家人联系,及时将相关情况上报学校。 2.从严管理。对于违规违纪学生,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及时给予警示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3.建立安全稳定台账。每学期初,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建立安全稳定台账。对于重点学生,按照一人一组、一人一策、一人一案的工作机制,定期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动向,强对帮扶教育工作,尽最大力努力做好转化教育。 4.加强网络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及时给予正面引导教育,严防非法分子利用校园网络及现代通讯工具传播有害思想。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4344763.html,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以上海某高校为例 作者:王璐 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2期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事关他们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此研究使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关键词:藏族;维吾尔族;大学生;学习现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普查的调查方法,在资料收集阶段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调查过程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由研究人员统一将问卷发放到受访者手中,尽量做到当场填答、当场回收。调查共发放自编问卷130份,回收117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11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7.4%。问卷构成如下:男生44.4%,女生55.6%;藏族学生72人,维吾尔族学生37 人,分别占63.2%和32.5%;文科生68.7%,理科生30.4%,艺术生0.9%;大一37人,大二42人,大三38人。同时,本研究对1名大三年级的维吾尔族男生、2名藏族学生(1男1女,均为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资料分析阶段,研究借助SPSS20.0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使用了比较分析的理论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现状 整体而言,目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少数民族学生中将大学学习视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的占51.3%,另有超过四成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为今后工作、深造做好准备,只有6.1%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期间或是感到迷茫,不知道大学学习的意义何在,或是只为了获得一份毕业文凭。对大学学习目的的不同认识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不同表现上:认为学习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今后发展做准备的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更加认真努力;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的学生,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所以很容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动力不足或直接丧失学习动力的情况,同样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易沉迷于除学习外的其他事情中;而对于只求顺利毕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则意味着完成老师和学校规定的任务即可,因此对学习的投入同样不充分。此外,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对大学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的测量结果显示,有71.3%的少数民族学生重视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无关紧要,分数对自己并不产生任何影响。对成绩重视程度的分布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笔者的上述观点。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的 调查报告

目录 调查背景 (3) 调查基本情况 (3) 调查目的 (3) 调查方法 (3) 调查项目执行情况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4) 实践小结 (14) 实践建议 (15)

一、调查背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共同繁荣来共同制定的,可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有所了解的却是少之又少。比如说,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我国推出了那些政策,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了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我国又实施了那些政策?能对此作出简单回答的大学生没有几个。就此问题,我们对我校正享受着民族优惠政策的预科学院部分学生做了关于对我国现行民族在政策人认识调查,就现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因此,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的民族、民族问题以及民族政策的认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存在56个民族,各民族特点鲜明,这使得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显著。中央多次要求:“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学习民族法律法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观是人们对于民族的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民族问题,事关大局,民族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都会和民族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所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我们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我们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为加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而奋斗。而作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则更需要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有正确的认知,所以我们小组决定将实践课题定为:调查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呼吁更多的高校大学生重视民族问题,努力学习民族知识,从而建立正确的民族观。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放了200份纸质问卷,69份网络问卷,访谈了拥有不同民族的20人 (三)调查项目执行情况 活动时间:2015.10.28——2015.11.25 活动过程:11.30在本校开展了活动安排讨论,并制作问卷

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第一节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一般要持续三天。 节期: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二节肉孜节 肉孜节是每个成年穆斯林必须在肉孜节的前月(称斋月,即教史九月份)封斋一个月。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三节巴拉艾提节 巴拉艾提节是所有穆斯林同胞的宗教节日。一般来说节日时间无互相拜节得风俗。 节期:为伊斯兰教史八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到了那一夜,虔诚得穆斯林们在“大净”之后跪坐诵经、忏悔、祈祷,彻夜不眠。 第四节巴罗提节 巴罗提节(灯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 节期:在伊斯兰教史巴罗提月的头两天。 主要庆祝活动:第一天得晚上大家对着灯烛潜心祈祷,祈求真主佑助、消灾降福、全家平安。 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去墓地祭扫祖坟,在坟墓前点燃油烛等等。 第五节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古老的传统节日。 节期:每年的春分日(3月21日) 主要庆祝活动: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三五成群地结伴奏家串户拜年。

第六节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体育竞技,娱乐的群众性大会。 节期: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 主要庆祝活动:赛马、射箭、摔跤、套马等传统竞技项目。 第七节抹黑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节期:农历正月十六日 主要庆祝活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地起床,拿着前一天晚上蘸了清油,抹了锅底灰的抹黑布,走到街上肆意地往行人脸上摸。 第八节帕斯喀节 “帕斯喀节”是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与俄罗斯人所信仰的东正教有关,是俄罗斯人的第二大节(第一大节日是圣诞节)相当于西方的“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 节期:每年的4月4日到5月6日之间 主要庆祝活动:在帕斯喀节前一天得傍晚,人们会穿上隆重而鲜艳的节日盛装,带上准备好的这三种食品到当地的教堂里去,把食物供存耶稣的神像前,点燃烛进行祈祷。到了节日这天,人们则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庆祝耶稣复活。 第九节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 节期:四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 编写人:胡尔曼别克 2011年9月25日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办法

电信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法 针对招收来的维吾尔族学生(两名),藏族学生(一名),,我院采取以人为本,以关怀为理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管理帮扶工作。 这些学生,主要指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他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特招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在规模最大的三个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 (2)生活习惯。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在饮食习惯上,新疆学生尤为明显,他们进餐的地方必须是清真餐厅或者清真餐馆。而藏族学生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包括一些脸谱、图腾之类装饰自己的寝室;并且藏族学生整体上自由散漫,这也与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他们在家乡,大部分住在闭塞落后地区,家庭贫困。 (3)交际关系。藏族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聚,即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 (4)学习方面。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特招生来说也不例外。但这些少数民族特招生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他们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这是因为大部分特招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并且很多学生从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计算机就更不用说了。进入大学之后,一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范围,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那些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让他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导致成绩不理想。 以上是少数民族特招生在普通高校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这些特点,学院除了对他们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给予许多特别关注。 第一,学院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对于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学院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掌握程度的问题,特别请基础课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更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第二,学院领导经常慰问少数民族同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想办法困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重大民族节日,学院出资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过节,让他们身在异乡也能感到家的温暖。 第三,班导师辅导员,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们争取助贫资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 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采用总体描述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展示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现状, 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有一定帮助,并通过此次活动唤醒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大学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而谁又能给出准确理解?对于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御,酒令,歇后语等中华传统文化又会怎样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 青年一代,当出生时,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 要么有严重的误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我们进行此次调查,旨在唤醒大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就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坚。 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及重要意义 1.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中国古代艺术,也包括中国古代史学;既包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 2.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探索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当代与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当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诚信的高尚情操。 三.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世界多元文化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唯有高擎中华文化的大旗,弘扬民族传统,加强国民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才能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学的时间是宝贵而又有限的,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更能增强爱国情怀.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我们对不同大学学生进行了采访与问卷调查.本课题从"认同,知晓,态度"三个大方面调查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成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大重点。国家从政策上调控,给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特招生这一特殊群体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之一。这些学生,主要指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咱校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特殊群体。学校除了对这些孩子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给予许多特别关注。他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每个民族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新疆学生在规模最大的三个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 (2)生活习惯。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在饮食习惯上,新疆学生尤为明显,他们进餐的地方必须是清真餐厅或者清真餐馆。 (3)交际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聚,即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 (4)学习方面。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但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大多数都是偏远地区农牧民家庭的孩子,师资力量短缺薄弱,基础教育设施短缺,教学参考资料短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他们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适应性探究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适应性探究 民族高校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学习与生活方式上的适应问题。基于此,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促进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教育适应性的可行性策略如下: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校领导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突出民族高校特色;学生处应组织多种活动,形成与少数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教务处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文化之类的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学生个人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端正思想态度,多与教师沟通,多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习惯。 标签: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教育;适应性 教育培养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高校立校的意义所在。从民族高校的实际教育状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求学,会面临语言交流、社会身份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适应问题,种种变化与文化冲击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思想困惑与现实压力。大连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学生齐聚校园,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适应性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从中得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策略。 一、教育适应性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多维的概念,由于学者们多是根据各自的兴趣和对学校适应的不同理解来加以研究的,因此目前对学校适应的界定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1]。刘万伦认为学校适应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绪和情感、人际等方面的情况[2]。李辉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和学校环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状态,以保证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3]。陈瀛寰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4]。 关于教育适应性的定义,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冷余生认为教育的适应具有双重性,即社会和教育对象,从教育适应的目的讲,也应是双重性的,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5]。竺雪认为高等教育适应性是一种全面的适应,也包括对人的适应[6]。刘尧认为适应是教育永恒的追求[7]。尽管对教育适应性的理解视角存在一些差异,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教育适应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平衡,是“以变应变” “以变促变”,适应与改造相统一的动态过程。 二、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适应性的调查情况分析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贺新宇王志杰熊金银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的各类建设人才,培养少数民族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各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作为未来的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开展民族自治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一、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本民族的杰出代表,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将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因此,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索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二)有利于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方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猖獗,而作为思想传播主阵地的高校,也就成为了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愈发重要。高校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四)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任务的提出,对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

大学生与民族复兴

大学生与民族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强调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需要做为一个大学生的我们积极参与。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使命与责任,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国际形势的复杂动荡,国家内部同样面临着就业、通胀、环境的各方面的问题。要迎接这个挑战,需要我们大学生用自身的能力与知识来建设祖国。我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当代青年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唯有如此,才能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 良好的形象不仅是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以在不远的将来面向国际,面向世界。 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实践,学以致用,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更应当做到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用知识为国家做出实际的贡献,是我们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努力的终极目标。 不可否认,如今的大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承担了太多的期望与压力,但这不正是时代对我们的磨砺与考验吗?不要在再抱怨,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问卷

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 您好!我们是XXX,现在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对于民族认同感方面的调查,现在恳切需要您的协助,将会耽误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填写问卷。本调查问卷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需回答您的真实想法即可。我们对所有回收的问卷都会保密。感谢您的参与和合作! 一、 您的个人信息(请填写或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性别:1、男 2、女 所在班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民族: 家庭居住地:1、城市 2、乡镇 3、农村 二、 请仔细阅读题目,在符合您看法的相 应选项上打“?” 1、我知道自己民族的一些独特风俗习 惯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2、我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不大理解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3、我知晓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4、我知道中华民族的一些传说故事和象征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5、我知道中华民族的含义 选项同上 6、我知道中华民族的一些典型的风俗习惯 选项同上 7、我知道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一些区别 选项同上 8、我知道自己是本民族的一员 选项同上 9、您对其他民族的一些传统饮食文化,宗教习俗是否了解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不知道 D、了解一点儿 E、完全不了解 10、您对民族区域自治是否了解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不知道 D、了解一点儿 E、完全不了解 11、我看重自己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 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一般 D、比较不同意 E、完全不同意 12、您对党的一些民族政策是否了解

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国家助学金心得体会(最新)

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国家助学金心得体会 我家在四川省的一个小城市中,小时侯见得最多的是分母和周围的人扛着锄头早出晚归的情景。那时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那么苦那么累还是比不了有钱人。后来知识改变了我,我发誓一定要走出山区走出贫困。 经过努力学习我如愿地考入了湖南大学这时家里已为我和姐姐高中学费欠了不少债。今年我和姐姐同时考上了大学,这本来是见值得高兴的事,可今年暴雨让家里粮食减了产,按归的学费让我们对大学望而生畏。 这时区总工会的叔叔阿姨来到我家,并带来了社会资助四千元。我至今仍感谢他们不仅是让我们能够交上学费更让我明白,贫困不是不能改变的。 到了学校,学校有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我深知贫困不是资本。我必须依靠自己改变自己的状态。于是,我做兼职,奔波于各个地方。 助学金的发放让我感动不已,感激不已。感动的是,自己能够被关心。感激的是,国家和学校给予的无私帮助。然而,在感激之余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责任,来自家庭来自内心。妈妈每日劳累的身影,爸

爸的吆喝,爷爷的残疾却仍劳心劳力,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急切的渴望改变家庭状况。社会各界对我的关爱,我必须尽最大努力回报他们。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很偏僻的少数民族农村家庭,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朴实,节俭。家里平常都是靠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活,我总能看到母亲那有病在身的瘦骨嶙峋的身躯,出现在炎炎烈日下的田间,弯着腰勤勤垦垦地工作,一年四季,任凭风吹雨打,她却从未间断,也从没听见她说过苦,其实,其中的辛酸只有他们体会最深。每当看到他们做工时的场面,我心里都是一阵一阵的痛。母亲的病就是因为这样长年累积的辛苦而得出来的。家里人口多,对于父母来说,我的学费以及生活费是他们肩上最沉重的负担,而作为家里现今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我的学费及生活费无疑成为父母最大的负担。而且,家里的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经常卧病在床,父亲腿受过伤,身体状况很不好,有风湿性腰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丧失部分劳动力,有时甚至无法去劳作。如此多的问题对于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来说无疑是很大的生活压力。每次想到父母这么辛苦地供我

浅谈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

浅谈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 摘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其教育内容,要以中国历史教育为基础课程,以时代精神教育为核心课程,以各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为其基础。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参与策略、检验策略及榜样策略的运用。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形式上,一要注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育;二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育。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形式 民族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民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文化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特殊性,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把民族高校办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地。这样才能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在提高学校竞争力、发展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活力,才能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卓越贡献。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选择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精髓提炼,其教育内容必须与中国历史相结合,必须与国情民情相结合,必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与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明相结合,必须与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从业精神和个人意志品质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文化体系,并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1.以中国历史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课程 历史虚无主义、保守主义、沙文主义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民族保守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中国历史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课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华夏儿女五千年创造的灿烂文明,传承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精神,感受古人爱国奉献、为国分忧的博大胸襟和坚强意志,既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可以增长智慧、激发斗志和创造力,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 2.以时代精神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课程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精神熔铸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二者具有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是我们国家和社会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的概述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的概述 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实质就是引导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不断适应,以达到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过程。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下对民族国家认同、人际交往、生活习俗、学习习惯以及未来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心理适应情况,并根据这些情况,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生活、学习以及教学和思想教育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中。 1.1研究背景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十分普遍,很多人从父母的庇护下度过童年和中学时代,进入大学突然解放,不能很快适应,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休学、退学时有发生,更有个别极端事件的出现。少数民族也不例外。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国家也相当重视少数民族大学教育,设立了五所部属民族高等院校。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信仰习惯,在进入大学后,不仅仅意味着脱离了土生土长的原住环境,跟重要的是面临来着同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相互交流适应的问题,尤其是进入到以主流文化(汉文化)为主的环境中这种不适应会更加明显。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本文中所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学生,其生活的文化背景与汉族有显著的差异。 1.2文献回顾 徐伯才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一书中认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母体文化是与生俱来的,充满了认同感,难以割舍。异质文化是陌生而又强势的,会在本能上排斥,但它又是主流文化,在他们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中无法回避的。[1]因此,当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到以陌生的主流文化为载体的生活环境中时,会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或大或小的压力”。姜雪风和陈宪章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解释,认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浸润在本民族文化中,而入大学之后,会产生多层次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表现在语言、交流学习等外在方面,还有思维方式、心理活动人生规划等等外在的方面。比如说,调查中 [1]徐柏才, 孙明福.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与教育对策[J]. 思想. 理论. 教育, 2011 (17): 80-85.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感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首先何为认同?“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在哲学和逻辑学中,identity被译成“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后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学界在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进行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首先对民族,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其次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种模式,既矛盾冲突关系,调试共生关系,权力运用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民族”指一个国家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原生态性纽带联结局限性之上,通过低于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练习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历史建构。钱雪梅也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有特定的降雨及主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群组组成,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公共文化,经济社政治生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是其成员对所诉群体的认可,都能增强本群体的凝聚力,而且都收情境的影响。学界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待两者进行辨争。郑晓云认为民族史一个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种认同,使我们就能够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界限。从认同对象上看,民族认同的对象是其所属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其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政治共同体。就认同与个人行为规范的关系而言,国家的规则和惯例具有强制性,而族群习俗相对则宽松很多。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拥有主权,族群则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的权威要求服从和秩序,这主要依靠以暴力机关为后盾的法律制度来确立和维护。从成长机制上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出生,成长与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或群族之中,受到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涵养,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每个人集合为所谓的“民族”,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或族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认同就具有先赋性的特点。诚如王希恩所言:“民族认同是具有天然群聚性和类别功能和类别感知能力的人类具有的社会认知,有很强的自发性。”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意识的投射和转化的形式。 而国家认同是纯粹构建起来的。正如波齐所考察的,国家创建过程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统治者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些统治者依靠其统治机构来保证和扩展他们的权力基础,并且提高他们自己在管理和动员社会资源时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因此,任何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通过政治与文化动员来来建构

大学生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大学生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有人说,这都是努力发展经济的成果。但实际上,维持民族团结也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想要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就必不可少。不仅如此,民族团结还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因此,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肩负的责任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然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呢? 在我看来,想要维护民族团结,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民族团结的含义。民族团结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明确了含义,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维护民族团结时时刻刻放在心上。 明确了含义,其次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信仰。坚定正确的立场,拥护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是引领人走向目标的指路明灯。因此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我们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道路上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和处理事情的准则,遇事也就不会再盲目跟从,以至于犯下严重的错误。 第三,我们应该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又独特的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拥有者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着一定的生产技术,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意识,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尤其是在伴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条件下,当代大学生深深受益于祖国发展带给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生有能力也有义务为祖国发展民族团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学习为第一任务,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突出专业优势,以百倍的热情投身与祖国的发展中。作为一名医科学生,我们的专业与人的生命紧密相连,工作时稍有失误,便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我们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爱护国家的公共设施。培养自己的社会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民族的团结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强大,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在校期间,我们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关注国家大事,增强爱国之心。一个国民的生活细节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爱护各种公共设施,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公民。 除了以上四点,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小事是我们可以做的。例如在生活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文化习惯,通过支教下乡等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以普及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参与乃至帮助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努力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事等。这些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却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面对不断变迁的社会,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向着心中的方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代的大潮流融合,依靠自身的实力为民族的团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