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个平面”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受事句问题探讨

“三个平面”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受事句问题探讨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普通语言学理论课程考核论文

院(系、部):中文系年级: 2008级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姓名:艾冰学号: 2008020006 密封线

任课教师:夏中华

一、命题部分

用普通语言学的某一理论(观点)解释分析古今汉语中的某一现象,或解决汉语言文字学

中的某一问题。

二、评分标准

1.提倡小题大做,深入挖掘。

2.注重理论层面的阐释,体现学术性。

3.题目自拟。如:基于语言经济原则阐释下的汉语新词语产生和传播的途径研究 **理论

视角下的汉语**问题(现象)探讨 **理论指导下的汉语**问题(现象)阐释普通语言

学**理论在汉语**问题(现象)中的应用

4.通过本次作业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并为下学期开题做练笔准备。学会收集资料、语料的方

法,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文风,杜绝抄袭,反对“拼盘”。

5. 全篇行文格式遵守学术论文规范。字数在8000—10000字之间。用研究生学院试卷用纸完

成。7月10日交电子版。电子信箱:zhonghua1956@https://www.doczj.com/doc/084336083.html, 6.每题5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您确定的评分标准详细评分,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教师”部分,其余由教师填写。其中蓝色字体部分请教师在命题时删除。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试题、评分标准、评语尽量控制在本页。

注4: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

“三个平面”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受事主语句问题探讨

艾冰

提要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论著中,大多都是采用一个方向来阐述汉语语法中的现象,但是

汉语的语法现象确是多维的,因此以往的语法研究难免会有不全面的感觉,“三个平面”

的语法理论的提出,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我们说“三个平面”

指的是,句法、语义、语用三者相结合来共同分析语法现象,在这三者中,句法是基础。

汉语中的受事主语句与被动句、被字句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不能把三者等同起来。

受事主语句的生成不仅有语言自身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更加于人类的思维和民族文化不可

分割。受事主语在三个平面语法的关照下,我们可以得出比以前论述更全面更接近实际应

用的受事主语规则。这对我们汉语的教学甚至是对外汉语的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三个平面”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

一、引言

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法著作的研究,我们发现现代汉语的每个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问世。但是这些著作大部分都是平面的研究,也就是说,他们或者从句法方面,或者从语义方面,或者从语用方面加以研究。可以说这些研究是一维的,但是任何事物包括的语法现象都是多维的,所以以往的这些论著都没有很全面的一个语法现象。“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认为语法研究有三个层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这一理论一经产生,便得到了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汉语语法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广泛更深入地揭示语言自身的规律。汉语中的受事主语句是非常活跃的一类句子,今天我们就从“三个平面”的理论来分析来多角度地分析汉语中的受事主语句。

二、“三个平面”理论介绍

密封线

(一)“三个平面”理论含义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句法分析比较简单,它既对句法结构内部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又对这些关系进行层次分析。前者注重结构方式,后者着眼于层次分析。比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如进行句法成分分析,则是把句中的各类实词充当的句子成分分析出来,并根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确定结构类型。而进行层次分析,就是把句法结构中词语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按照关系的远近分出不同的层次,从而说明词与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范晓在《三维语法概述》中说过“在进行句法分析时,既要进行成分分析,也要进行层次分析,并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语义分析是指对语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语义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语义并不是词汇意义、概念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等,而是与句法结构相关的意义,它表示语词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分析句子的时候如果只分析表层的句法关系,不挖掘深层的语义关系,还不能完成分析句子任务。比如“人吃饭”和“饭吃人”,其句法结构是完全一致的,都是“N+V+N”式,但他们的语义联系却不一样。前者“人”是施事,“饭”是受事,而后者则正好相反。二者虽然在句子结构上是具备合法性的,但是在语义逻辑上却是不合法的,因为谓语动词“吃”要求动作的发出者具备[+动物]的语义特征,而动作的就接受者要具备[+食物]的语义特征,在“人吃饭”中,符合动作发出者[+动物],动作接受者[+食物],因此这个句子是成立的,而“饭吃人”则恰恰相反。总之我们语义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内容。

对句子做语用分析,就是研究人们怎样运用语词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它偏重于表达,是动态的分析。关于语用分析的内容,目前存在较大的分歧。胡裕树先生、范晓先生认为包括语用结构、主题、述题等,还有表达重心和焦点、语气口气、评议、句型或句式的变化。范开泰认为,语用分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话语结构分析、心理结构分析、信息结构分析、语气结构分析和言外之意分析。章一鸣认为,语义分析看重研究语用意义和语用形式的对应关系,并且主要从语用形式入手,而语用形式主要包括语用成分和语用方法两部分,语用成分包括语素、词、短语、语调、语气、重音等等,语用方法则有省略、增添、重复、位移、

密封线

停顿活用等等。

总之,三个平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在句法、语义、语用三者当中,句法是基础,是核心。因为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实现,而要了解语义或者语用,也往往离不开句法结构。人们常常用变换的方法来了解语义和语用,但是变换也离不开句法。

(二)“三个平面”的内外联系

在传统语法中,对句法、语义、语用都有所涉及,但是往往是不分层次的,互相纠缠,结果把主语、主题等同起来,把宾语和受事混为一谈,或者各执一端,做无意义的矛盾之争。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讲从“三个平面”的理论去进行语法分析,也就是把语法分析、语用分析、语义分析三者结合起来。但是三者的结合并不是盲目地结合,也要遵照一定的前提,那就是,要以三者明确的界限为前提,到底什么是“句法”,什么是“语义”,什么是“语用”到搞清楚,然后才是彼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分析句子时充分运用更好地将句法、语义、语用结合起来。总之,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是各司其职,句法负责句子合不合法(句法规则),语义负责句子合不合理(语义规则),语用负责句子合不合用(语用规则)。

三、受事主语句与被动句、被字句的关系

现代汉语教材基本上都讲到了“被”字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几本教材给“被”字句下的定义分别是:黄廖本:“主语是受事,而用‘被’字引进施事,或将被字直接附于动词以表示被动的句子,叫被字句。”黄廖本认为,没有“被”字的被动句式,如“布告贴出去了”一类的句子,主语虽然也是受事,不算被字句。

胡裕树本以“被”做状语的句子,用介词“被”引进施事(主动者),同时指明主语是受事(被动者)。胡本认为,主语是受事,“被”字引进施事,是“被”字句的典型格式;作用与“被”字相同的“叫”’和“让”没有直接附在动词前边的用法。

这两本教材对“被”字句的定义各有侧重,互有补充。但都认为“被”字句在意义上表示被动,主语是受事。实际上,我们在语法研究中也会遇到被动句和受事主语句,在一些语法论文中,论文作者也往往都把“被”字句或被动句看作受事主语句,认为他们的主语应该是受事。然而,“被”字句、被动句和受事主语句之间在概念上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如果不

密封线

讲清楚,学生往往会混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时觉得三种句式是一回事,有时虽然认为三者存在区别,却不明白区别在什么地方。

现在己经有许多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宋玉柱认为“被”字句的主语表示的不仅仅只是受事,还可以是处所;吕文化则指出:一般认为“被”字句的主语是受事,“被”字句的主语还可以是系事、当事时间、处所词语等。薛凤生也看出了被字句和被动句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被”字句都有被动的意思;其次,不是所有表示被动意思的句子都用被字。他指出,“被”字句和被动语态虽然大部分重合,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决不应该把它们等同起来。吕叔湘先生也认为,比如被字句表示被动,但并不是凡是具有被动意义的地方都必须或者可以用“被”。

从语法史上看,“被”字句和被动句本来就有区别。王力的《汉语史稿》上说,真正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当时的被动句式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于字句;第二类是为字句;第三类是见字句,到了汉代,被字句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为一所”句式;第二是“被”字句。有人认为,“被”字大约从魏晋时期起才能够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从而发展成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被”字句、被动句、受事主语句三者所依据的分类标准并不相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相同。它们反映的不过是语法形式在句子层面上的不同的聚合关系。换句话说,被字句是从句子中的显性标记出发,是指句子中含有介词“被”字的句子;被动句是从整个句子的意义出发,是指意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受事主语句是从主语的语义出发,是指主语是受事的句子。可以说,这三者既有联系又重叠的地方。

四、受事主语“三个平面”的句法结构分析

(一)句型分析

汉语受事主语句的谓语部分一般由及物动词(有时也可以用不及物动词)充当,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主语+动词+附属成分(如:了、起来、着、呢等等)。例如:

密 封 线

((11))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解决了。

((22))书找着了。

((33))这个蛋糕吃五个人。

这种句型只是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在古文中,通常是没有任何附属成分,只是由动词构成谓语,例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主语+形容词(如:好、容易、难等等) +动词。例如:

((44))这事情难办。

((55))这小孩可不好蒙。

3、主语+能愿动词+及物动词。如:

((66))这东西不能吃。

((77))边区的贫困面貌一定要改变。

4、主语(受动者)+动词十宾语(施动者)例如:

((88))我淋着雨。

((99))猫晒太阳。

5、主语+动词十不得。例如:

((1100))这样的姑娘爱不得。

((1111))酒肉朋友交不得。

这样的句子通常暗示“不得”前面的动词表达的是坏事情,如果做了会产生不利后果。

(二)语义分析

在受事主语句中,做主语的受事因受某种影响而在性质、方位、领属等方面有所改变,这种足以改变受事的语义可以来自含使役语义动词、结果动词、得字动词、方位动词短语、动量词、名量词、动词短语的体貌助词“了”、“著”、“过”,也可以是表示受事的方位、领属、实体等名词短语。

汉语动词单独出现时只表示某项动作。例如:

((1122))妈妈烧信件。

这是一个施事句子,这里只表示“妈妈烧信”这件事情,没有明确表明受事“信”受影

密 封 线

响而变化这一语义。所以由此句子转化的句子不能成立:

((1133))信件被妈妈烧。

当动词加上表示动作完成语义的“了”时,相应的受事就会有受到动作影响而变化的语义,句子“信件被妈妈烧。”中当动词后加上表示完成的“了”时句子就可以成立:

((1144))信件被妈妈烧了。

除了表示完成的词语“了”,表示重复频率副词也可以使受事含有“受影响”的语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了”的句子虽然有时候不自然,但也能成立。例如:

((1155))国外来的信常常被人拆。

有些被字句除了主位受事和“被”字后表示动作者或者使动的名词短语外,还有一句末名词短语。在语义上,它是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实体,和主位间具有整体和部分的语义关系,因此,主位同时还含有受影响的语义。例如:

((1166))她又被张木匠抓住她的头发,把她按在墙上。

((1177)) 后来骂我的人被警察剪去了辫子。

((1188))他给地主害死爹,我给地主害死娘。

“她的头发”、“辫子”、“爹”、“娘”分别为动作“抓”、“剪去”“害死”所影响,同时“她”、“她”、“骂我的人”、“你”和“我”分别是他们的领属语义的修饰部分。

((1199))他昨天晚上才死,今天就被人偷了彩电。

((2200))他昨天晚上才死,今天就被人分了财产。

((2211))她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被众人扒了坟。

从句法这一角度看,(19-21)和(16-18)是同是一类,但是(19)却不太能成句。这一差异我们可以从语义角度来加以说明。“偷”解释做获取他人所有之物,“他”既然己死,句中的“财产”不同,他的归属是一种法律概念,并非是一种实物的具体占有,“财产”的归属和人的生死无关紧要,因此(20)成立。(21)中的“坟”和(19)的“彩电”也不同,“坟”是“她”死后安身之地,故“坟”被扒,死后的“她”一定受影响。如果“彩电”能解释成“他”临死前放在棺木中的陪葬品,(19)在此特定的上下文中便能成立。

主语和句末成分之间“整体一部分”的语义关系,除了和“属一被属”并行,也可以和

密 封 线

“受损实体——受损结果”并行。例如:衣服被烧了一个洞。

((2222))衣服被烧了一个洞。

((2233))伙子右手的中指已经被水笔磨起了水泡。

((2244))不一会,萧毅被剃了一个大光头。

句(21)中的“洞”,句(23)中的“水泡”和句子(24)中的“大光头”,分别是“衣服”、“中指”和“萧毅”的受损结果。

句末名词短语除了表达受损结果语义外,还可以表达主语受到改变后的结果状态。例如: ((2255))那条裙子被她改成了旗袍。

((2266))黄豆被妈妈磨成了豆浆。

句(25)和句(26)中的主语“那条裙子”和“黄豆”都是被改变状态的实体,而“旗袍”和“豆浆”则表示变化结果。

有些句子既没有“了”等表示动作体貌的助词,也没有结果动词、得字结果动词、方位词结构、动量词或其他句末成分,但它们仍然成句。例如:

((2277))我要利用你们,而不被你们利用。

((2288))他们被敌人包围,在风搅雪雪搅风的雪地里,艰苦作战。

((2299))我爸爸被害,一定也和小林有关系。

这类句子一般是粘附小句,它们本身不能单独成为句子,一般在一定的上下文出现。至于上下文的语义条件,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语用分析

我们知道汉语最基本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从语义上来说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施动者,宾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主语和宾语是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但是汉语中还大量存在同样的形式“主语十谓语+宾语”但是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却和基本形式恰恰相反。主语是受事宾语是施事,也就是所谓受事主语句。当然受事主语句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前面己经描写和论述过。现在我们要找的是这种现象的语用方面的原因。

语用中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句子成分在语言环境(即上下文)中所具有的接续功能。篇章的段主题、主题链的主题和句子主题都具有重要的接续功能。因为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

密 封 线

言,句中主题的地位往往由语序表示,所以汉语语序的语用描述主要是研究主题地位和语序的关系。请看例(30)的句子:

((3300))a.老李拉走货了。

b.老李(把)货拉走了。

c.货(被)老李拉走了。

例(30)中各句的基本语义一样,动词“拉走”带施事“老李”和受事“货”有关系。各句的动词“拉走”后边最多只有一个名词短语,所以都符合形式规则。各句中的施事“老李”都用在动词前,而且都用在第一或第二个位置,所以也都符合语义规则。但是,例(30)各句采用的语序不同,表示的主题结构不一样,如例(31)所示:

((3311)) a. 主题 述语

老李 拉走货了。

b .主题 次主题 述语

老李 (把)货 拉走了。

c. 主题 述语 述语

货 被老李 拉走了。

例(31)(a)中,“老李”是句子的主题,其余部分是述语。例(31)(b)中仍以“老李”为主题,在述语部分又将“货”标为次主题。例(31)(c)中的主题为“货”,次主题为“老李。例(30)中各句的主题结构不同,因而语用或篇章功能就不一样。主题结构的语用或篇章功能是承上启下,即承接上文引出的主题,以及引出下文的主题,所以主题结构的选用,由该句的上下文决定。如果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那则会更加复杂,在这里我们就不作具体的分析了,总之,句子的主题结构会随链主题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继承上文的主题时,句子常将该主题标为句主题;引出下文的主题时,句子的主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受链主题的限制。

五、受事主语生成机制

(一)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

密封线

从语言内部情况来看,汉语受事主语句以最简单而直接的组合满足了一个自足的句子在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上的要求。我们在这里所讲的自足的句子指的是脱离开语言环境能基本上被理解的句子,也就是说,一个句子若能离开语境基本上被人理解和接受,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从理论上讲,对一个自足的句子来说,句子的主语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与谓语具有同等的地位。其实,语境不仅可以承载主语表达的意义,还可以担负任何一个句子成分所

表达的意义,如一个人在河边钓鱼,旁边有人说一声“鱼!”就有可能是“有鱼”或“鱼咬钓钩”等等。综上所说,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地位同等,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对表达来说是“话题”和“说明”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一个自足的句子来说,主语是必不可少的成分。与此有关的问题是宾语问题,宾语与主语的不同不仅表现在它们不是同一层面的句法成分上面,还表现在对一个自足句子来说,宾语的作用远不如主语更重要。

受事主语句的主语担负着一个自足句子对语法和语义两个层次的要求:语法上,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话题,假如这个话题在表层结构中没有出现,它一定被语言环境承担了,话题不一定是施事,也不一定是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受事主语句的受事就是话题。语义上,一个

及物动词后面必须带有受事,否则,及物动词在语义上就没有着落,以施事,受事与动词的关系而论,受事更重要一些,受事不一定位于动词的后面,也可以位于动词前。受事主语句可能就是为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而存在的,也正因为满足了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的要求。句子才能够成为自足的句子。

(二)思维与文化

汉民族这种重视人的主体意识的观念在语言组织中所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崇尚简单实用,即去除烦琐的形式法则,而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中心。具体组织句子时就是把要说明的主要信息(即语法单位)按自然的逻辑心理顺序依次做线形排列,至于语法单位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则可以由人根据语境去体会,而不用客观的形式框架去约束并体现出来。

在语言组织中重视主体意识,重视人的主观体会的语言观,究其根源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下的产物,而从思维类型来看,体悟这种认知方式本质上是属于直觉思维。直觉是主体自身运用知识经验,不受逻辑规律约束,对客体本质,属性以及规律性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直觉思维作为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密封线

被全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广泛使用。

被汉族人广泛使用的知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组织结构中就是:语义,语用(受制于语言环境)的因素大于西方语言意义上的“句法”因素,即常常使用“意合法”(通过意念联系而组合)。那么汉语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大量的而西方语言绝无仅有的受事主语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这种思维模式相适应的是汉民族注重主体的这一思维特点。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主体意识,主体参与,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在每个受事主语句中都隐含了施动者“人”。因为按照汉民族的思维习惯,人的行为只能由人来完成,而不能由事物来完成。这种直觉性与整体性的结合又产生了另一种传统思维特征—模糊性。这一特征在汉语中也有诸多表现,其中包括语态的模糊性,以及汉语主动句与被动句在形式上无明显区别,施事语与受事语无确定位置。

人们通常认为汉语是具有强烈临摹倾向的语言,而语序的临摹便是临摹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临摹性为基础的SVO语序无疑应是汉语的优势语序。“施事一动作一受事”作为心理完形上的图式,不仅在语言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常常影响着人们对汉语语句的理解,认知心理学有关汉语语句理解策略的研究曾有两种不同的结论得出,一种是以语义策略为主的结论,都与“施事一动作一受事”的认知框架在语句中理解中产生作用相关。

六、结语

在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受事主语句与被动句、被字句之间的关系,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不可将三者盲目混同。在区别中更好的把握汉语的受事主语句。我们汉语受事主语句的生成一方面与汉语本身的内部原因,当然还有外部的原因,一方面也跟汉民族的思维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三个平面语法的关照下,我们可以得出比以前论述更全面更接近实际应用的受事主语规则。在这些句法规则的指导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受事主语句。这在汉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是有巨大帮助。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三个平面”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语法现象,从多维的角度来更好地阐释语法问题。

密封线

参考文献:

1.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语言与教学 1993年,第二期

2.王飞华《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30卷第2期

3.冯志纯《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问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19期第4卷

4.齐建涛《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看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王玉婷《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评述》[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期

6.宋金花《受事主语句的句法语义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