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旅游教育中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的研究

高职旅游教育中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的研究

高职旅游教育中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的研究
高职旅游教育中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的研究

高职旅游教育中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的研究

我国旅游专业从70年代末设立第一所高等旅游院校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结构的旅游专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旅游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对旅游教育规律的认识也相对较短,加之旅游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没有从根本上完成,旅游教育与教学人员大部分是从其它学科转行而来,其学科背景差异较大等,导致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无论在课程体系还是专业设置上都有明显的拼装色彩。

本文探讨的精品课程与平常所说的网络课程是不同的概念。从面向的对象来看,精品课程面向的对象有接受远程教育或开放教育的学生、本科学生和高职高专学生三大类;而网络课程通常是为了远程学习者取得学位或某种资格证书而提供,主要面向社会学习者。从建设的目的来看,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最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而网络课程建设的目的是

为远程教育或开放教育的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平台和资源,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从课程质量上看,精品课程从各个角度反映的都是学科前沿,如一流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等,一般要优于网络课程〔,‘〕。尽管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但都是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平台。因此,本文不仅要对高职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展开调研,而且要系统地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出发,对高职旅游专业在申报过程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全方位地把握高职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

①有关精品课程内涵的研究随着精品课程实践的开展及研究的深入,有关精品课程内涵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细化。宋烈侠【20]认为所谓精品课程就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袁德宁〔‘了」认为精品课程是一个载体,精品课程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此外,精品课程是个平台,首先知识是基础平台,同时,它又是一个认知的平台。郑柳萍〔l0]认为精品课程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

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要使学生学到最前沿的东西。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

的总结,本文认为高职精品课程是指: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体现高等职业

教育特点,具有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流的师资队伍、鲜明的课程特色并能够通过课程网站推进高职精品教育资源流通和共享的示范性优秀课程。

由于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的获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一般技能的教授,使之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另一方面应当强调知识必须

在一定的背景中学习。埃迪斯·考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将情境学习的原理运用于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提出了能体现情境学习重要特征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计模式(图2.1)。该模式包括情境学习过程中三个构建要素:学习者、互

动式多媒体程序和实施过程。

高职旅游类专业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当能够较好的反映情境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取上,应当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而教师的讲课PPT、教案、参考资料、视

频资料等也应当通过合理的组织呈现在网上,让这些在网上呈现给学习者的知识变成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而不仅仅是事实的呈现。因此,教师在进行网上精品课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将怎样应用它,或者在实际应用中该课程将如何支持学习过程,而且要考虑学习者、实施过程以及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三者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效果,达到知识学习与掌握的目的。

高职课程开发理论对我国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精品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从多维主体和决策者的角度考虑课程建设的效果。(l)从课程目标来看:目前我国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已建成25门,如何看待这样的结果,是从看中课程本身“是否是精品课程”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看中精品课程普及与推广的角度出发来评价精品课程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精品课程未来发展的走向。(2)从课程的主体来看:高职旅游类专业在课程建设中以教师、学科专家为主体完成,从课程申报、课程实施到网路课程,基本都是教师主导,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旅游类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影响到课程的实践效果。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某些环节的设置,了解学生的体验效果,尤其是网上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3)从课程的决策来看:精品课程的评审以专家评审为主,尽管近年来,在申报的过程中,会要求提供学生、专家、同事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但是这些学生、专家或董事基本上都是参评者自己所找,所述评价全是肯定性评价,各参评者几无差异。高职旅游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要服务对象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学习者,他们对课程的满意程度、感兴趣程度几乎无人关注。

高职旅游国家精品课程在专业类别上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反映了课程建设与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差距,另一方面表明课程在申报与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存在重复建设带来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94]中指出:目前,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主要集中在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十个方面”的人才需求,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函待加强。精品课程专业分布上的特点与我国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相一致,但与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应当发挥其对专业设置的导向作用,对一些“非热门”专业也应当给予关注。而对于同名或同类课程,多个学校不同的团队可以联合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

因此,本文认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及课程特色是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这些要素体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代表了国家精品课程发展的方向,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败的核心和关键要素。①教学内容在《指标》中,教学内容的分数历年都居于前列。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材及相关资料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更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取上,都应与传统学科教育有所区别。在课程内容上应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要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并选择教学内容。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切入

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要求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102]。在《指标》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分值历年保持25分,可以看出教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仍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因此,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根据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等选择或创造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师德风貌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在《指标》中,教学队伍的权重在提升,2008年后,稳定

为20,由此可以看出教学队伍对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前哈佛大学校

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72j因此,形成国家精品课程就必须组成一支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创造力强的专兼职高水平教师队伍。④课程特色通过对《指标》的分析,不难发现与2007年相比,尽管2008年课程特色与政策支持的权重由原来的20W0下降为10%,但是从分值上看,仅次于教学队伍。可以看出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精品课程特色之重视。国家精品课程的精髓在于“精品”,看一门课程是否是精品,是否具有示范性,关键就在于“特色”二字。同时,“特色”不是空洞的,孤立存在的,它应当反映和体现在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同时还可以在教学效果上。

3.2.2申报高职旅游精品课程关键要素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

学队伍及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中的关键要素。这几个要素也同样决定了高职旅游精品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对25门课程申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揭示高职旅游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旅游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提供依据。(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高

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03j。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和深度,决定学校培养学生的规格和质量。教学内容选择如果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导致学校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教学内容是高职精品课程其他要素建设的依据。教学内容决定教学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学校大量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也是为了加强

实践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有效措施。由于25门课程,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也难以进行横向对比,笔者对25门课程的申报书进行仔细的研读,认为这些高职旅游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从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旅游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目标,大部分课程都涉及到“实训”、“实践”、“校企合作”等环节。如湖南网络工程学院的《模拟导游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针对性与适用性,内容设计以导游员工作流程为导向,依据导游带团的实操能力要求,丰富与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都能够将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以湖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导游基础》课程为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文厚”、“技湛”为基点,以课堂教学环节、能力训练环节、专业实践环节为三大环节,进行“课堂导学一情景体验一项目实践一总结提升”四段式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都能够选用先进、适用的教

材,部分精品课程教材获得国家或省级荣誉称号,部分课程自编教学讲义,并根据岗位工作特点,建设有特色的实训教材。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企业公共关系课程》,为完善实训环节,本课程教师编写了《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习》、《酒店实习指导书》、《旅游景区景点实习指导书》、《黄山一千岛湖一杭州旅游资源实习指导书》等教材,进行扩充性及立体化教材的建设。(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内容固定后,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如何改变高职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传统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历年《指标》中该项的权重都是25%。通过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积极探索与研究的潜力,采用先进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

(3)师资队伍在精品课程定义的“五个一流”中教师队伍位于首位,这说明

了要建设高校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关键在于教学队伍具有一流水平。课程负责人道德高尚、学术及教学水平高、教学特色鲜明且教导有方,教学队伍责任感强、团结协作、教学思想活跃、乐于为教学奉献、积极进取f667。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师德风貌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本文对25个研究样本的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汇总和计算,从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团队规模、兼/专职教师的比例等方面分析和评价高职旅

游国家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①课程负责人信息特征

旅游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职业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的

培养,因此对课程建设者的学历要求并非那么严格。尽管如此这些课程负责人

仍然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水平,他们要么是学科带头人,要么是旅游教学实践

的领导者,要么是旅游专业的中流砒柱,他们对旅游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具有丰

富的经验,是教改工作的积极倡导者。

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拥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团结协作的课程建设团队对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3.5可以看出,目前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团队的规模以9一16人居多,占640&;规模在0一8人的次之,占24%,这说明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其中,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餐饮管理》、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导游实务))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课程的团队规模最小,均为6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导游知识应用》课程团队规模最大,由23人组成。但是,无论是仅有六名组成成员的小规模团队,还是拥有二三十人的团队,他们都可以将所教授的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因此,团队的规模并非是课程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课程的质量与建设更多地取决于团队科研能力的强弱、学术及教学水平的高低。从课程组成员的职称结构来看,高职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团队具有较高的职称水平。其中,68%的教学团队副教授人数占整个团队人数的200&以上;有五分之一的团队中,

教授人数占整个团队人数的20%以上。哈尔滨商业大学的《烹调技术》课程团队共有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教授和副教授占团队总人数的71%,总体职称水平最高,团队实力也较强。从课程组成员的兼/专职教师的平均比例

来看,高职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兼/专职教师的平均比例达到了0.51,即15名教师中,有5名左右的教师是兼职教师。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旅游的专业特点

决定的。旅游学科在本质上是应用性的,它的概念、范畴和原理都与旅游活动、旅游业密切相关〔67]。因此,在3S门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某个行业或领域优秀的实践者,他们有的是酒店经理,有的是金牌导游,有的来自旅行社,有的为中国烹饪大师……即便一些课程师资队伍构成中,没有外聘的兼职教师,这些课程的教师也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或丰富的国外学习交流经验。这一统计结果符合《指标》中“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的规定。(4)课程特色国家精品课程的精髓在于“精品”,精就是指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绩效,意味着课程的高水平、高质量,品就是指有特色,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品牌课程的重要生成要素。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尽管课程特色与政策支持的权重由20%下降到10%,但是仍为评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门课程是否具有示范性,关键在于“特色”。通过对25门高职旅游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中课程特色的分析(表3.6),发现不同课程的特色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有的课程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有的课程在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有的课程在教学的方法

与手段方面进行了创新等。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25门研究对象在课程特色中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工学结合”、“产学交叉”、“任务导向”这样的字样。因此,注重操作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既是高职旅游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与特色,同时也代表了高职旅游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共性特征和方向。

(l)高职旅游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性,东西地区精品课程数量差距明显,西部地区明显少于东部地区。旅游精品课程数量与社会经济与地区旅游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2)高职旅游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在专业分布上也具有不平衡性。导游和酒店两个专业的课程数量相对较多,而旅游市场紧缺的会展策划与管理、涉外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的精品课程相对匾乏,这种不平衡性反映了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同种课程重复建设情况严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3)2007年高职((1旨标》的出台,结束了本、专科不同层次教育精品课程共用一套评价标准的历史。通过对2007一2010年《指标》变化的解读,认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及“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4)25门高职旅游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申报的关键要素上具有如下特点:教学内容上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能够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前提开发和建设立体化教材;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各门课程的教学团队能够针对旅游科学和课程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实验室教学、企业实景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师资队伍上,各门课程教学团队实力雄厚,团队规模可大可小,其中,课程负责人的年龄以中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硕士为主,职称则全为教授或副教授,同时,旅游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教师团队的专/兼职比例较高;在课程特色上,高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突出表现了注重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的特点,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工学结合”、“产学交叉”等。总体来看,25门精品课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够符合“五个一流”的标准。

从世界范围来看,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建立在专业科学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模式和建立在教育理论基础上的“学习理论导向”模式后,正在向以职业技术为基础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方式发展(劳耐尔,1999)。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挪顿(N.Norton)教授创立的DACUM方法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代表性课程开

发理论。DACUW法是一个集中“专家工人”(expertworker)、课程开发专家和教学专家集体智慧的有组织的分析过程,其目的是识别出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与之相关的专项能力,从而为职业教育培训中的教学分析提供客观的基础〔叫。此外,施瓦布对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传统课程开发模式和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模式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实践性课程观”,强调高职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主张用集体审议的方法解决课程问题

木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类专业与其它专业精品课程建

设现状的比较。本文以旅游类精品课程为切入点,所揭示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验证。第二,旅游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比较。国外开放课程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横向对比,了解国外开放课程成功的原因,对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国家精品课程战略的检讨与反思。整个精品课程是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进行,以国家的宏观政策为导向,因此,进一步反思国家精品课程的战略,有助于下一步精品课程建设策略的制定。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旅游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策略。

5.4.4体现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突出旅游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旅游职业教

育应当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工学结合”、“产学交叉”、“任务导向”等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融入进来。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教学,突出旅游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目标,将“实训’夕、“实践”、“校企合作”的观念融入到教学及教材的建设中。在教学方法上,各门课程的教学团队要针对旅游科学和课程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企业调研、案例研讨、模拟角色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注重教师职称、学历的同时,应当吸纳一批行业内优秀的实践者进入教学队伍,如金牌导游、省级烹饪大师,帮助学生获得旅游行业内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25门高职旅游精品课程申报材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课程都能在申报材料中体现国家“五个一流”精品课程的要求。但是,在网络教学中,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为得到良好的体现。如李丽的《饭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设置了作业练习列表和在线测验考试栏目,但是均无相关的数据,学习者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除了一王稀的《旅游礼宾礼仪》、窦志萍的《模拟导游》及王祖莉的《酒水调制》课程提供模拟仿真实训,81%的研究样本都没能将情境教学的思想体现在精品课程网站中。陈昊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网站,只呈现了课程申报材料,而相关的练习、考试模块、教学论坛等资源都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更不用提以职业目标为导向进行课程的建设了。因此,高职旅游精品课程无论是在本校的课堂教学中,还是网络教学中,都应该将自主学习、情境学习的理论贯穿于课程的始终,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从多维主体和决策者的角度考虑课程建设的效果。5.4.5完善高职旅游精品课程

网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是学习者获得有效学习资源的重要平台。然而,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模块以理论性教学资源为主,尚不能从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网站的内容,部分网站的内容长期没有更新,使精品课程的网络教育资源质量大打折扣。根据前文对样本网站期望一内容交付的调查结果,笔者针对目前高职旅游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

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很多学生不了解或者不愿意访问旅游精品课程网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课程网站的质量差,呈现的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调查显示:学习者对于“站内搜索引擎”、“支持软件”、“资源的上传、下载”等

技术支持工具具有较高的期望值,而大部分旅游精品课程网站都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何将现实中的精品课程如何转化为能够支持学生在线学习的优质网络精品课程,用网络技术表现现实课程的优势,同时在现实课程中,融入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性是网络课程质量提高的关键[79]。精品课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精品课程网站为依托,建设以知识点为构架的数字化教学素材的集合,建设开放型的动态多媒体资源库。其次,从学习者需求出发设计课程网站的内容。高职旅游类国家精品课程具有“高期望值,低交付率”的特点,除了理论教学资源基本能满足学习者需求以外,网站在“实训教学”、“互动交流”、“学习评价”等方面与学习者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学生在问卷中表示:“网站要么打不开,要么就是一堆枯燥的PPT,很难激起学习的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旅游精品课程网站都只是将申报材料分块展现在课程网站上,而没有将旅游学科的特色融入网上教学。这样的一种网络教学方式,不仅仅与课程申报过程中提到“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现代教学方法相背离,而且没有用自主学习、情境学习及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去指导教学。此外,样本网站内容几乎都只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教学材料呈现,而对学生学习管理方面提供的内容甚少。而实践中,学生更希望能够在网上进行题目自测、与教师进行多种方式的互动交流并利用网站提供的行业动态、名师讲坛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此,精品课程网站在内容呈现上,还应转变观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实现其价值。最后,加强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形成资源定期更新的机制。以陈昊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为例,笔者试图访问其教学视频时,等待了10分钟左右才打开,而且整个课程只有一个教学视频,并且不支持下载功能。同时,笔者希望在教学论坛中了解更多关于该门课程的动态,但是发现论坛中主题和帖子数量均为O。此外,饶雪梅的《餐饮管理》课程主页面上设置了“餐饮游戏”、“名师讲坛”、“餐饮文化”、“餐饮管理系统”等特色资源,但是点击后均无法正常的访问。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要提高网站教学资源的质量,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网站日常的管理,保证网页上每个链接真实有效、信息能够及时更新。

5. 3.1调查访谈发现问题(1)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深度访谈调查的目的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更好的发挥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找出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进一步完善解决问题的办法。(2)调查的对象本次

调查的对象包括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中的主力16名教师成员,负责管理该教学团队的系部领导和该系部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等,为进一步了解学院层面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和相关制度,也调查访谈了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如教务处、人事处等领导和行政人员。

5. 3.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把访谈结果信息整理,运用相关的专业教学团

队理论和原理进行分析,总结出现阶段该学院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问题存在四个方面:(1)师资结构不均衡随着近年学院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师生

人数急剧膨胀,师生比失衡,专业教师人数远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规模,而聘用的兼职教师由于缺少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工作认识不深,教学艺术与水平平庸化,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兼职教师比例不高,且队伍的稳定性不强。(2)专业教师实践和创新能力欠缺大批应届高学历教师的引进,使专业教学

团队逐渐趋向学历化、年轻化,虽然通过采取安排部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活动,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参与面不广,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总体水平仍然提高不快,跟不上企业生产技术改进与创新的步伐。另外,通过“双师素质”认定的教师,由于基地培训时间短,根本无法培养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即使是从行业企业一线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几年时间后其知识与技能的老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与“双师素质”内涵的动态要求相比,尚有不少差距。(3)团队中教师工作绩效考评制度的障碍学院中对教师工作能力考评主要是科研

或教研能力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在业绩考核中,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所占的权重较大。那些教学业绩一般但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往往能在考核中获得好评,而那些把时间和精力较多地花在教学上、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的教师在考核中则处于不利的地位。而考核结果往往与奖金、职务晋升等联系在一起。显然,在这种考评制度导向下,教师不愿意将时间、精力更多地投放在实践教学中。组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院和系部集体积极性高,教师个体积极性差。(4)专业教学团队文化建设薄弱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团队遇到的最

大问题是沟通问题,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伪沟通”现象,没有达到真正的沟通效果。专业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薄弱,体现在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现在的专业教学团队很多都是在原有的教研室和课题组等形式发展而来,团队带头人在遴选成员时,对成员的能力禀赋、个性品行都有所了解,团队成员大多都具有集体主义和大局意识,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团队内部也会产生冲突,如果冲突处理不当,沟通不及时,就会致使成员动力不足,积极性受搓,甚至离幵团队,即使有的冲突得到解决,可能也只是维持在表面上的和谐,极大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5. 4解决问题的优化措施(1)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团队动态运行机制和团队激励机制,优化队伍建设①完善团队动态运行机制a.根据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以及本专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出阶段性的任务目标。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求教师随时总结工作任务,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定时召开会议沟通交流,修订和调整不合适的阶段目标,确保目标制定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民主化。b.制定个人动态发展目标。教师根据个人基本情况分析,制定不同阶段的个人发展目标,并根据完成情况检查反馈,及时调整。c.实行柔性化管理,通过团队带头人的严于律已、公正待人、甘于奉献的人格魅力,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柔性的领导艺术,吸引团队成员自觉地团结成一个坚实的积极向上的团队。d通过加强优秀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将团队建成一支学习创新、互学共进的高效的队伍。②完善团队激励机制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为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到到企业岗位锻炼、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创造了有利条件;学院给予团队带头人和教改项目负责人10%津贴鼓励、职称评聘优先等政策,为团队引进激励机制;完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政策,吸引兼职教师主动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工作,为专兼结合教师团队的形成提供有力保障。(2)

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团队文化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在目标的指引下,让已扎根于每个教师头脑中“团队一致、教学一心、情系学子”的团队建设要求,进一步化为行动力量。使团队行为能相互依存、步调一致、携手共进;心灵上肝胆相照,结果上荣辱与共;成员彼此之间要互敬互重,相互宽容;彼此信任,待人以诚;工作上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生活上彼此关怀,进一步发扬至诚创新、互学共进的团队精神,使其成为团队文化建设的核心,导引成员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3)加强教师培养,完善梯队建设①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进一

步提升带头人的凝聚力、影响力、学习交流能力和专业建设的领导能力。注重培养带头人具备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统筹协调和在相关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的能力。在较强专业带头人培养的同时,做好带头人的梯队建设。5年内,在青年教师中培养出1名后备专业带头人,是带头人呈年龄梯次;并根据校企合作的发展状况,按不同的合作行业培养出具有明确行业发现的带头人。在兼职教师中,培养出稳定的、具有影响了的兼职专业带头人。②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更进一步突出青年骨干教师的中坚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实力。a提升业务素质。安排青年骨干教师校内外、国内外高职教育理论的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鼓励支持或参与教改课题,用培训研讨、学术交流、项目承接、课题研究等方法和途径,提升教师业务素质。b提升实践素能。采取多种渠道、各种方式,让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一线,研究、体会、学习企业运营运作流程,力争能更多地参与或协助企业完成经营项目,积累企业实际运行经验,从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能力。C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鼓励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努力取得国家级技能鉴定部门颁布的相应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更深层次融合。d全面培养青年教师,选拨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与合作企业定期分批互派教师,双向培养。使团队成员在未来两年在教学水平、教改能力、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等多方面有明显提高,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使他们迅速成长并为专业建设发挥作用。③加强兼职教师培养a.制度作保障,建立科学的兼职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使兼职教师队伍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合理流动,吸引行业企业的优秀高级管理精英充实到团队中来,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b.继续完善专兼职教师定期交流、互学共进的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反思总结:专业教学团队优化措施的实现不但需要大多数教师在思想层面意识到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还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同时也需要学院制度层面的支撑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见建设任务实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这就要求专业教学团队自身要具有自省能力,特别是专业带头人要及时准确发现存在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优化措施,改善现状,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章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研究

针对研究中发现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较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并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试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学团队内部三个层面和维度提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以期能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4.1 基于教育主管部门层面的对策分析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它的建设有助于改善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通过立法、行政、拨款及评估等多种手段来确保教学团队的有效

运作,使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1 确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工作框架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整体教育教学改革规划时,可以将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地方高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分,确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工作框架,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尽管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质量工程的文件确立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然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学团队及教师成员可能会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总目标产生了曲解,影响了教学团队的发展及进程,因此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目标也应列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范畴之内。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注重免费为高校提供规范、长期的培训计划,为高校提供定期的校际间学习交流的机会,增强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教学团队之间的了解与互信,缩短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之间、高校教学团队之间、不同学科教学团队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教学团队建设目标达成共识。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学团队建设的学科分布上应做出前瞻性合理的规划,关注各学科之间发展的均衡性问题,促进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学科建设的发展。同类性质的教学团队数量过多,容易淹没彼此的优点,教学团队之间形成了一种隐性的不良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术壁垒,不能促进团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针对每一类教学团队的数量,高校主管部门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即无论申报的教学团队来自哪所地方本科院校,在申报材料上报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申报的同类教学团队评选,将其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并在每一个层次中选取一到两个教学团队作为代表,同意其组建教学团队。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教学团队层次化,同一层次的教学团队容易形成过于明显的竞争,而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之间可能形成互相学习的局面。竞争与合作并存,形成内部的制衡机制。发挥了团队“传、帮、带”的作用,同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最后,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科难发展和教学团队数量较少的特点,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有针对性地出台扶持此类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和举措。地方本科高校要想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型和有创造性的人才,要适当地扶持对地方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对地方性高校的实用型薄弱学科要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实用学科的资金投入及硬件设施建设,改善科研环境。同时,还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引进相关学科方面的专家型人才,为了避免人才引进流于形式,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政策给予引进的人才以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以专家为核心组建临时性的教学团队,带动师资薄弱的教学团队的成长,为这些教学团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4.1.2 确定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 号)的要求,确定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使各个地方本科院校有具体规范和要求可循,具体包括教学团队成员情况、教学团队教学情况、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教学团队科研情况、教学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以及教学团队今后建设计划等。本文拟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发,确定教学团队中的某几个方面的具体指标体系。首先,针对教学团队成员的具体指标体系:首先,团队成员组成及结构:团队由带头人、骨干成员4~6 人及一般成员4~6 人组成,职称、学历和年龄的结构合理,知识、技能具有互补性;其次,团队成员教学任务:承担本

科生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再次,带头人职称:具有教授职称且任职年限在5 年以上;第四,带头人师德、师风。获省级以上(含省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第五,带头人教学、学术水平。评为省级(含市级)教学名师,或入选校学科带头人;第六,带头人科研水平:主持过市级以上(含市级)纵向课题,课题并获市级以上(含高级)一、二等奖;第七,骨干成员科研能力。参加省级以上纵向课题的人数不低于50%。其次,针对教学团队教学方面的具体指标体系:首先,带头人教学情况:每年承担本科课堂教学工作量超过160 学时;近三年教学考核中教学质量均在合格以上,获优秀等级不少于二次;近三年担任省级教改重点项目或省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近五年为省级教改成果奖,或校级教改成果获奖的第一获奖人;担任公开出版教材的主编。其次,骨干成员教学情况:每年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工作量超过240 学时;近三年教学考核中教学质量均在合格以上,并获良好等级不少于二次;担任公开出版教材的主编;近三年担任校级以上(含校级)教改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不低于50%;再次,一般成员教学情况。每年本科教学工作量数超过规定量,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并有人获得良好等级;近三年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不少于5 篇。

4.1.3 确定教学团队建设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机构首先,确立教学团队建设的组织机构。透过教学团队评选的文件通知以及研究可以明显的看出,依然没有成立独立的组织和机构来管理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几乎全部由教育部依托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由各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司)来实行统一的教学团队建设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评价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教学团队管理机构,以此来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高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可以成立专门的考评机构,在对教学团队进行考核与评价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抽调部分与该教学团队学科、专业、课程对口的教师、专家组成专门的考评机构,从学科、专业、课程的角度对其进行客观的定期和非定期的考评,这样可以避免以往对教学团队考评的非专业性和时间固定性,同是也能避免由于教学团队进行自我考评而出现对团队自身的问题认识不足、认识过于肤浅或对个人及团队业绩评估过高等弊端。其次,构建自下而上的三级管理体制,调整权力配置结构。目前,我国对教学团队的管理依然是一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科层等级管理模式,权力和管理的重心偏上,行政权力泛化。因此,有必要使教学团队的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最下一层由各教学团队自主管理,高校一层由各校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各高校的所有教学团队建设,最高一层由各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各地高校的教育团队实行统一管理。另外,构建自下而上的三级协调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理顺各级管理的职责和权力,将管理重心下移,使一级教学团队真正成为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教学与管理实体,从而增强学校办学的整体活力。使最高一层的管理以服务下一级管理为主,主要负责教学团队的总体目标的制定,总体规划的设定,资源的协调配置,监督与评价等。体现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学管理体系中相对独立的一面,又能体现行政管理体系中服务的一面。最后,教学团队的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为避免教学团队独立机构管理带来的完全规范化,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因此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改革创新,推动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使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既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又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正确处理好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关系,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4.1.4 形成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和评价制度首先,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考核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对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考核要从考核周期和考核指标两个方面齐头并进。考核目的主要是监管,其评定方式主要是评定该教学团队是否合格,合格则予以支持,不合格则可能取消其资格,重视考核结果,考核周期要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要给予教学团队足够的发展时间。对于一些出成效比较慢的学科要分阶段对其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另外,将学生培养质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对学生质量的测评是衡量教学团队实际结果的一个终端指标,也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指标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项,可以通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定教学团队构建前后教学质量的变化。客观方面是要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如果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是为了培养学术性人才,那么就要看该团队指导下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各类成果和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来衡量,也可以通过科研机构的升学情况来反映。如果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为了培养实践型人才,那就要从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衡量。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都要把学生在教学团队构建前后的变化作为评定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的最基本和最重要指标。其次,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评价制度。根据团队学习理论,教学团队建设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即时性评价和解释性评价,并且以团体评价为主,使团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对教学团队评价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前期、中期和后期。在前期评价阶段,评价的重点应是团队成员现有情况及对教学和科研情况等方面;在中期评价阶段,评价的重点应是教学团队的具体实施与建设情况,对教学团队中的全体成员及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后期评价阶段是一种总结性的评价,此阶段的评价除了进行显性的评价还要进行隐性的评价,例如,教学团队成员间的配合默契程度、教学团队精神和文化的形成、教学团队整体抗挫折的团队心理能力等等。最后,要确定教学团队建设期和检查期,细化评分标准。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教学团队的评审和验收都是在建设期满来进行,而现在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教学团队的评价都是由所在地方院校组织校内专家来完成,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未能做到充分参与,因此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部分参与地方高校的教学团队的评价工作,做到有效的指导,因为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评价是动态的,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这样做可以对下一步关于评价方面的文件制度和修订以达到适切性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有效的教学团队建设最好能在中期或者是在建设期中间有1--2 次验收,合格继续,不合格停建,验收的标准要细化,包括科研,教学,科研成果转教学成果等,经费的下拨也要分次分批,建设期一般为3 年左右。同时还要结合各类地方本科高校的历史,办学水平,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等实际情况,分门别类的制定教学团队的评价标准,比如理工类、经济类、文科类等等,学科不同,其评价标准应该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体现出各个学科教学团队的特点,同时避免对所有地方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的评价指标的一致化,使对地方高校教学团队评分达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做到更好的适切性和适应性,真正达到建设教学团队的目的和意义,而不是流于形式和完成任务。

4.2 基于学校层面的对策分析

4.2.1 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效果和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教学团队的出现,则把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推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大大提高

高等学校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学团队中,大家可以就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有助于加深对教与学的深层理解,扩大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还可以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通过群体的智慧凝集、优势互补,使教师集体力量得到有效地整合,从而提高处理复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有利于专业建设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这个个性张扬、共性奇缺的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教学内容不断向“基、精、深、新、能”发展,加之信息技术引进教学系统,使得任何一个教学系统都会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能团结带动一班人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的队伍,以及一系列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利用他们在教学和学术上的优势对青年教师进行引领和示范,形成“名师带头,团队作战”的培养方式,发扬“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造就一大批承上启下、富有朝气的教学骨干,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出现为教学、科研合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克服了教研室存在的一些弊端,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促进了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一方面,教学团队成员的梯队建设,可以使青年教师在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中成长,而老教师也可以在与青年教师资源共享中更新知识和观念。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团队中通过交流与沟通实现教学上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彼此之间通过不断地学习发现自身教材知识和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不科学之处,从而有效促进教材知识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4.2.2 发挥决策指挥权并有效制定相关政策制度首先,正确处理好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同样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密切相关但又各自具有自身的独立性,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属于性质不同的活动领域,科研团队强调的是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建设是以科研为核心,注重科研评价的量化标准,科研成效显现;而教学团队主要是围绕学校教学,它的建设是以课程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多种多样,教学成果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高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正确处理好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关系,“促进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整合,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开展科学研究的功能、科研团队开展教学育人的功能”。①同时,高校还要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加大对教学团队的经费投入,形成教学改革合作机制,改革教学与科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两者更好地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其次,制定宽松的政策与制度,确保教学团队自主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是保证教学团队高效、有序运行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结合的现象阻碍了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削弱了教学团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因此,地方高校在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工作中,“要克服泛行政化管理倾向,赋予教学团队学术自主权,实现教学领域的学术权力回归。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进行角色转换,要从发号施令者转换成为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服务者和支持者”。②另外,赋予教学团队特别是带头人“资源配置权,如各种资金、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信息接触的权限等”,③保证教学团队的正常运转。同时,学校的领导层要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为团队建设提供有

意义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最后,成立独立的组织和机构管理教学团队。目前高校教学团队的管理工作多落在教务处或教学科,掌控着教学团队的监督、评价、经费等,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混乱。所以,建立学术指导委员会或教学团队建设办公室等独立机构来管理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4.2.3 制定具体的教学团队建设的规范性要求首先,对教学团队建设做合理规划。建设高效的教学团队除了高层倡导和规划之外,学校自身的规划和管理也很重要。学校可按等级对教学团队建设做合理规划,给教学团队及其成员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可把教学团队分为三级:学校一级——准备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或准备申报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学校二级——准备申报省级教学团队或准备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学校三级——准备申报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同时,还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通过制定系统的规范化要求来协调教学团队建设,规范约束和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取向、业绩目标,包括组织纪律、资源配置、岗位职责、绩效标准、考核聘任方式、奖惩约定、教学研讨制度等。其次,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整合优势资源主要是要求各地方本科高校将最优秀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整合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是要看到各类资源之间的共同点和整合的可能。通过这种强强联合,进一步将优势学科和优势教学团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同时起到带动弱势学科的作用。多学科整合就是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文理限制,克服学科内部重新组合的弊端,尽可能挖掘文理科教学团队之间的相通之处,在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中促进教学知识结构的重建,形成一支可以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最后,鼓励校际间的团队合作。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单指地理上相互接近的群体,而是要注重成员之间的长处和对团队目标的作用。高校团队建设更是如此,只要是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根本目标,而且教学团队成员的结构之间确实具有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的作用,就要鼓励这种合作。尤其是校际之间的合作,完全可以因为团队的一个临时性的目标而吸纳一部分外校的成员,组建临时性的教学团队,当临时性的任务结束之后,还可以恢复原先的团队结构。这种临时性的吸纳对本校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校教师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定势,适当地促进学校间的文化交流,也可以为教学团队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教学团队的更好发展。

4.2.4 制定评价和监督制度首先,建立发展性与个性化的评价机制。教学团队评价机制建设应注重教学的长期性和成果的滞后性两大特点,侧重于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团队今后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改变以往只关注过去一段时间教学业绩的评估。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重对团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团队的凝聚力等隐性成果的评价”①在评价方法上,要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消除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教学团队成员间的真诚合作。推行“教师教学评价得分=课堂教学评价得分+课程评估得分+专业评估得分”的制度,把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教学团队成员自身专业的发展以及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教学团队的评价制度要突出个性化以及学校的本校化,针对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严重的抄袭和挪用现象并没有做到真正的适

切性,应该根据学校的性质、办学水平、历史沿革以及学科分布等特点,制定出适合本校的教学团队评价制度和体系,真正实现评价制度和体系的本校化,本土

化,把教学团队的评价过程化和落实化。其次,制定教学团队的全程监控制度。全程监控制度是教学团队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教学团队的多方监控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加以落实。实行学校主管部门、教学团队内部、学生代表三位一体的监督。学校的主管部门要对学校内所有的教学团队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教学团队内部要实行定期的自我检查和交流汇报制度,团队成员要定期向团队领导汇报工作进展,以及工作中的难点,同时团队领导要针对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核实并及时沟通解决。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工作情况有权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可以将相关的评价结构向教学团队的主管领导反馈。学生对教学中的意见即可以反馈到教学团队的主观部门,也可以向团队带头人或团队教学成员直接反馈,从而及时发现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不足。最后,建立阶段性定期汇报及审查制度。阶段性汇报及审查制度可以使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把握教学团队的发展阶段,督促教学团队工作稳定有序进行,还可以针对教学团队成员个人的工作业绩或不足及时的调整管理措施,为团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4.3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内部的对策分析

4.3.1 确立明确的团队建设目标有无成员共同认可的、特定的、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是教学团队与其他教学组织、教师群体的重要区别。②根据组织行为学中杰森(1997)提出的团队发展阶段理论所述,团队的建设第一阶段就是团队形成阶段,也就是组建团队,因此要确立明确的团队的建设目标,也就是这个团队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和使命。团队发展的目标是一个方向标,其指引着团队建设的走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创造力,为团队建设最大限度的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认为,团队建设目标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明确性原则:在团队建设的目标确定中,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并且有特定时间的特定目标,要遵循明确性,不能表述不清或者含糊不清,否则将给教学团队内部成员在具体操作层面带来障碍和不变;二是可行性原则:在制定团队建设目标的时候,首先要分析清楚本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以及优势和劣势,还要清楚分析团队成员各自的强项和弱项,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适合团队建设和发展的以及具备本教学团队特点和特色的目标,绝对不能好高骛远,如果所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导致无法实现,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三是全面性原则: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很多项,而且极为丰富,例如开展教学研究、青年教师的培养、探索教学改革、为教师的充电和进修提供平台等,因此在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时候要做到目标与建设内容相配套,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如果建设目标不全面,有所偏颇的话,会造成教学团队建设内容的缺失,甚至造成其不完整性,对教学团队的长期建设和发展不利;四是融合性原则:团队目标要融合个人目标。教学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对团队目标有都着清晰的理解,并确信符合自身价值,因此,教学团队目标要激发成员的内在动力,为成员个人目标实现提供途径。另外,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要高度一致。当教学团队目标与个人的目标高度一致时,团队成员就会把实现团队目标内化为自身需求,成员之间愿意分享知识,并不断地学习创新,激发出拼搏精神、敬业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实现教学团队的总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赢。

4.3.2 确定条件建设的相应举措任何一个团队要保证其正常运行并且发挥作用,必须以一定的制度政策、硬件和软件设施以及资金投入做为后盾和保障,教学团队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政策制度保障、硬件与软件设施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又被称作团队建设中的条件建设,也就是团队建设的基础设施保证,是教学团队

内部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教学团队的教研设备仪器建设。教研设备仪器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实验以及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实践能否顺利开展等方面都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的帮助和支持,如果先进的设备仪器到位,其教学实验就会相对顺畅,教学成果的产生速度就会适当的快一些,而且加强和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总之这一切都要以足够的资金支持为后盾。另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要做到妥善使用和管理,保证设备的使用频率和使用寿命,更好的为教学团队服务,达到设备和仪器的高效运转。其次,教学团队的必要经费保证。教学团队的建设受到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支配,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设备作为支撑。学校应该对评选出来的教学团队给予专门的充足的经费拨款,在此基础上还要给予教学团队足够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支配权,在经费使用自主权下放后,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承担其教学团队专用经费的管理任务,加强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同时,团队带头人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些是教学团队所有成员共同所有的经费,只能用于教学团队的建设,专款专用,自己只是一个经费管理者,并不是经费的完全支配者和拥有者,最后,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可以与教学基地建设、精品课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以期获得更多的经费来源和经费支持来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有效的建设教学团队。最后,教学团队的政策制度保证。教学团队内部的一系列完备的政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团队高效率运作的基本保证。一是弹性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学团队的成员都具有高素质并且个性和自主性相对较强,因此在团队中实行弹性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较为合适,而非弹性和强制性的工作管理制度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种弹性的工作制度保证团队成员在完成基本教学团队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有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满足团队成员对时间的需求。同时,伴随着弹性工作制度而来的是弹性管理制度,对于团队成员的管理不应该采取传统的纯行政性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交流,沟通为主的管理方式,让团队成员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二是明确的补偿制度。教学团队的成员都是一线的教师或者说是教辅人员,他们都有自己本职的教学活动,本着对教学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为教学团队目标的达成和团队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但这些工作大部分都要在基本工作量完成后去操作,多半发生在工作时间之余,因此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要制定出明确的物质补偿制度来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定期检查制度。一般教学团队的建设周期都是2—5 年不等,其具有建设周期长,见效延迟的特点,因此应该在团队内部从加强管理保证效果的角度建立定期的检查制度,使团队的管理者和团队成员都清楚团队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策略和管理措施,为团队下一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3.3 确定团队建设的具体内容团队建设理论认为团队成员是构成团队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力量,是实现团队既定目标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教学团队是由教师组成的一个学术组织,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首先必须加强教学团队队伍自身的建设,具体包括团队带头人的选择、团队规模的确定、团队结构的优化以及团队文化的形成等。首先,确定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在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也是

团队各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而在对山东省四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调查中,其中大部分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是集行政职称与学术职称于一身,挂有行政职称的团队带头人势必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忙于行政事务,对教学团队的领

导和关注就会少一些,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学术带头人对行政职称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学术权力依附于行政权力,笔者认为在高校中应该还学术权力应有的地位,使教学团队的带头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术上。在团队带头人选拔方面,应采用外引内连的方式来扩大选择范围,依据一定的软指标和硬指标,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选拔的教学团队带头人除了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要具备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团队中有较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在教学团队带头人培养方面,应建立一套有效的育人机制,鼓励已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优势的中青年教学团队带头人或骨干或对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培养对

象委以重任,比如让其担任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归纳起来,团队带头人应该有以下“3A”三项基本素质:(1)Academic:团队带头人首先要是一名出色的学者,并且要在本领域和本学科的专家,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较高的水平,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2)Ability:团队带头人要有出色的能力,这里的能力并不是单指学术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内部处理各种突发和非突发问题以及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包含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3)Appetency:团队带头人应该使用一切手段

降低自己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心理距离,消除畏惧感和隔阂感,增加亲和力,使团队的每位成员都能感到你的平易近人,很容易接触和靠近,这样才有助于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带头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对于团队带头人来讲,有利于零距离的了解团队成员的情况以及思想变化。

其次,确定合理的团队规模。合理的教学团队规模是有效地完成教学团队工作任务的基本保障,同时合理的团队规模也能保证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成员之间的误解,共同促进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必须由一

定数量的成员组成,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的梯度差别,以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①对于团队的具体规模,应该做到一般与个别的相互统一。具体来说,实证研究表明,团队规模愈小,其成效与效率越高。通常,超过10 人的团队,其合作成效和效率就会打折扣。②也就是说,高绩效高效率的教学团队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成员人数最好不要超过10 人,否则就可能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和相互责任感。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在基本能够完成团队任务的前提下,团队的规模越小越好,而在当前学校以及教学团队的管理者普遍带有团队规模越大越好,人多力量大,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这样带有偏见的认识和观点。而在具体的教学团队组建的时候,应该把本教学团队所担任的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工作的复杂程度作为确定团队规模的重要标准。通常,一支教学团队中应该包含 1 名团队学术带头人、2—5 名团队的教学和学术骨干、2—3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加1—2 名辅助人员,团队规模控制在10 人左右。再次,确定团队的基本结构。团队的基本结构是发挥教学团队功能和作用的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应该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结构,如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结构进行整合和优化。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应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梯度差别,团队中既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术造诣高的专家教授,又有年富力强、有活力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打造一支梯队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这样既可以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优秀的教学经验得以传递,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又可使中老年

教师从年轻教师的身上学习到新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改变不合理的知识结构等,

这样的教学团队有较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学团队的绩效。

最后,形成团队文化。群体凝聚力理论认为,和谐的团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动力,能够把团队成员的知识、能力、积极性等方面朝着团队既定目标的方向去聚合,以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而高校教学团队的组成成员都是高素质的并且需要高度精神认同的教师,他们应对的是一些复杂的教改项目或者原创性教学科研成果的创新,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没有良好的团队文化,没有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团队运作就不会成功。团队文化建设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同样不容忽视,良好的团队文化不仅使团队成员具有高度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具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欲望,并能够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和分享。团队内部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团队文化,首先,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平台。根据勒德洛和潘顿的模型,①即“约哈里窗口”,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没有绝对的知识权威,否则教学团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在教学团队中赋予每位成员不同的任务,形成成员之间的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对话关系,真正的为团队贡献力量。其次,加强沟通理解。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要建立稳固的内部沟通渠道,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加强成员间的教学沟通和人际沟通。再次,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在教学活动中,不必考虑职称、资历、行政职称、上下级关系等其他因素,团队成员之间可通过平等而有效的对话、讨论、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团队中知识、经验、教学资源的共享。

4.3.4 制定合作成果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教学团队中的成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他们是各个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或者中青年骨干人才,具有素质高、自尊心强、成就感强、其工作业绩和成果喜欢得到他人的评价和认可,自己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的特点,因此最好能为他们设立和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不但体现在物质奖励和激励,同时心理和精神鼓励和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在教学团队内部成员之间注意公平感的问题,要充分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自己得到满足,使之认为自己为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得到团队的认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公平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果人们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感到自己得到的报酬合理,就会获得公平感,就会对工作充满热情;反之,人们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从而降低工作的积极性。教学团队在激励制度方面更要重视这一点,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潜力。这符合凝聚力理论的要求,有利于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因此,制定和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团队的作用,在奖励中要重点强调团队的成果,避免突出团队中某一个体的作用,避免教学团队内部出现不和谐的因素。首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对于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的激励,一方面要满足薪酬、福利保障、公平待遇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地方高校教学团队成员,其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后,更加注重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等精神激励因素。其次,整体奖励与个体奖励相结合。一方面,采取竞争式合作,合作式竞争,使教学团队中成员个人成果的奖励要位于团队成果的奖励之后,另外,还要按教学与研究水平对个人进行激励,便于优胜劣汰、培养人才。

2. 1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逻辑起点

2. 1.1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

团队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围绕教学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团队叫教学团队,把教学团队做为团队的一种类型。可以侧重从团队是否具有共同目标、由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组成等方面定义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一般定义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工作为主线,重点放在专业、课程、教学基地等建设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幵展教学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教师群体”_。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其具有“幵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要组建一支高素质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教学团队。因此,可以把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定义为: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共同目标,由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以及其他专兼职教师(包括校内外兼职教师)组成,充分利用教学实训基地,团队内部角色与能力互补,成员相互信任与合作,可以自发创造出色的教学科研成果的正式群体。2

.1. 2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素结合团队理论的构成要素,归纳出专业教学团队大致由五个方面构成,即目标、人、定位、权限和计划,可以把它称为“5P”组合。总结如下:

2.1. 3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1)高职院校教学机构的比较

①专业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比较通过大量查阅资料,把专业教学团队和教研室进行比较,从目标、结构、职能、互动性、管理与运行等5个方面总结如下:表2-2专业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比较Table 2-2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s wi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s—组织模式专业教学团队教研室B标方面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协调和一致个人目标的实现结构方面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梯队单一性教师队伍职能方面教学职te、科研职IK、培养PI格M 学职能、科研职能师素质”型的教师狄了如目匕憎■匕

动而竞争小于合作;倡导协作精神;教师竞争多于合作;合作内容匮乏;交流与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协作伙伴的关系协作机制不完善

有统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的调配缺乏对专业建设的指挥权、教学资源的管理与运行方面权,便于专业建设,经常形成有创新分配权、调配权等,难以形成有突破性性、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的教学改革成果

通过比较发现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学团队不仅担负着实施教学活动,还要承担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任务。原先单一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教研室已不能完全完成这些任务的组织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替代教研室成为一种必然。②专业教学团队与非教学团队群体的比较在史蒂芬P罗宾斯对群体和团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和非教学团队群体的特点,从四个方面进行区别比较,总结如

从表可见,在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中,各人所作的贡献是互补的;而在非团队教学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换的。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通过团队成员互补的技巧与经验、相互信任、密切合作有效完成既定的目标。实质上,专业教学团队与非团队教学群体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员相互依赖的程度和有多少共性。

(2)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

是实现集体绩效;成员之间要协同配合;个体技能互补和具有共同责任心;

核心是团队精神。另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和教师群体组织方式的特殊性。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①工作目标明确。形成共同愿景,要求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接受团队建设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并认识清晰,整合力量,实现整体效应。②组织结构合理。团队带头人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除此以外的团队成员的年龄、职称、知识结构要科学合理,能发挥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成员技能互补和提高。③团结协作紧密。团队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对团队的整体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有极强的责任心,成员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形成“拳头”力量,协作一致的更好的完成任务。④教学成果显著。团队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意识,勇于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几方面创新。积极参加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并获标志性成果。

2. 2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的必要性2. 2.1科学知识发展综合化的需要随着近几年时代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知素质的提升,导致科学知识的发展方向展现出现两大特色:一方面,由于学科种类的多样性和分类的细化性特点,致使科学知识领域表现出固有的自主性和内涵的深奥性;另一方面,传统学科的界限被不断的突破,大量的新兴交叉学科兴起,例如有边缘学科、横断和综合学科等,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综合化发展,表现为不同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被相互移植和运用。导致对应的研究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渐渐把主要研究形式从个体的、单一专业学科研究,转变成以集体的、综合专业学科研究为主要方式。因此,在科学知识综合化的趋势下,专业教师在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上,都要紧密联系教学团队的合作,为实现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平台。

2. 2. 2教研室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开发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达到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迅猛发展和不断的扩招,使得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导致了师学比例,专业建设、教师管理和培训、教学工作量等因素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原有的教研室体制工作管理难度增加,具体表现为:(1)教研室业务单一。学院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系部专业教师数量不够,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疲于上课,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教学创新和科研研究,其阻碍了自身素质的提升。(2)看淡教学改革力度。现阶段高校职称晋升评聘的机制更多注重课题立项的多少、结题的时间,核心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编写材料等问题,这都导致教师教学侧重点偏离教学改革,特别是新补充的年轻教师,不能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第一线,而真正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则无暇顾及。还有一些教师受到经济利益诱惑,做一些社会兼职,如搞培训、营销等。(3)教研活动中缺乏合作精神。由于民主意识淡薄,教研室在制定活动计划时,意见证求少,成员个体目标常被忽略,多数教师随大流思想严重,活动计划的制定容易遭到个体的消极对待。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缺乏配合与合作。(4)学校管理措施不力。学校层面出台的管理制度仅对教研室活动遵行的原则提出要求,但具体活动管理激励的配套办法和活动效果的考核办法等方面并没涉及很多。导致教研室缺乏吸引力,最终系(部)对教研室管理的积极性下降。所以,教研室体制迫切需要变革,可以再原有的教研室建设的基础上,组建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合理的优化教学资源。

2. 2. 3教师相互合作发展的需要以往教师教学讲授工作中、集教材编写、学生管理工作等多项工作任务于一身,常常孤身作战。当今,随着科学知识综合化的发展,仅仅在一门课程中,教师个人的能力很难精通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很难对深入研究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过程也都变得异常复杂,仅一人之力很难驾驱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円益综合化和学生需求多元化的今日,需要根据当前变化将各种知识性、技能互补性的教师整合

最新如何选择教科研课题题目

如何选择教科研课题题目 当前,我们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总觉得得难以找到研究的问题,即使找到了却不适合于研究。主要表现为: 问题宽泛。 即研究的主题太大,无从下手。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对象范围太大,研究难以把握,如“中国主体性教育研究”、“山东省素质教育研究”等都超出教师研究条件和能力,研究自然无法开展。有的是因为问题本身的范围界定不清楚,让人难以明白研究的重点和边界,如“新课程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课程”和”创新能力”都是很宽泛的概念,研究者难以把握研究内容和研究的切入点。 二、问题狭窄。 即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有时由于经验不足和视野限制,所选择的问题只是反映某个现象或在教育教学中想实现的某个简单期望,它虽然是事实,但可以直接解决,也可以作经验感想之谈,但不应作为教育科研课题,如“数学新课堂如何让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微笑在教学中的应用”就属于此类。问题狭窄还表现为,有时问题是一种个别的具体问题,如“怎样解决班级两个女同学的不团结问题”,它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应作为科研课题。 三、问题模糊。 即问题的主攻目标不明确,问题研究具体要解决什么以及如何解决不清晰。问题模糊现象在教师研究中比较常见,表现为: (1)问题中的变量单一。课题研究旨在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模糊的问题,只显示一个变量,使人不知道该怎样来解决问题,如“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或是“培养和发展初中生语文素养”,都只有一个变量,到底从哪些方面来形成“良好习惯”,来培养“语文素养”,让人难以确定。 (2)问题中的变量过多。变量过多也会造成研究重点不突出,使教师产生模糊认识,无法开展研究,如“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它们既是问题宽泛,也是变量过多,“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数学教学”、“学生个性”等都包含着很多变量。问题中包含过多的变量,会造成研究目标离散,难以形成有效的研究成果。 (3)问题陈述含糊。好的研究可以用发问的形式,明确无误地陈述出来。而模糊的问题则无法清晰陈述,也就是说,当我们对问题进行假设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无从说起,如“素质教育中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批改和减负”、“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历史最好”,研究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都难以知晓。 四、问题平淡。 即问题老套,价值不高,若自己再去研究,应该寻找新的研究角度。 故课题选题时可参考以下技巧。 1、课题宜小不宜大。尽量选择小课题,课题越小,目标越集中,就越容易把问题讲清楚,要以小见大,做深做透。 2、课题宜实不宜虚。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问题,切忌抽象空泛的问题。如“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就是一个过于抽象空泛的问题。 3、课题宜重不宜轻。所谓“重”,就是指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程度、意义的大小以及所选课题是否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是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不是可有可无或与教学关系不大的问题。 4、课题宜准不宜偏。选题的方向要明确,角度要准确,内容要确切,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选问题不能偏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摘要]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分析了多媒体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条件,并对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科研创新教学团队团队建设 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结构合理的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团队组成的基本条件 团队是由相互合作且具有一定技能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团队成员有个人目标,且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一致。不同的组织,表现不同的形式和特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团队构建。以专业为单位,“校企合作”共建双轨制团队,成员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其中,专任教师由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具有高校教师职称并具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由具有相关行业的中级以上职称、多年从事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担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分布合理,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成员数量的1/3以上,能有效指导和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 2.团队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长期在教学一线授课,系统讲授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掌握学术发展前景、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进展动态;建有有效的团队管理机制,结合社会资源,在团队中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校企嵌入式合作”思想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制定切合实际的团队建设长期规划。 3.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将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教学,及时将先进的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实践实训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重视教学课题研究,深度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多次主持或参加市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改成果应用范围广泛、实效性强,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人才培养。团队作为校企嵌入式合作的桥梁,引进企业项目和典型工作任

《教育科研与方法》论文

《教育科研与方法》论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万福镇初级中学校许禄贵 新课程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欣喜的背后,不难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由于在某些程度上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很多思想品德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课堂教学缺少生气,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教。总的说来,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如何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才能使初中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呢?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它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面一些措施来达到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不是教师表演的道具和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引导最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 第一、调动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同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法律部分知识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决心学好法律常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第二、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 传统教学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课堂变成“讲堂”,教师变成了“讲师”,学生则成“看客”、“听客”。这样学生独立性不断消失,依赖性越来越强,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如:我在上初思想品德《自我负责》时,打破常规一框题定讲的模式,按“自学-讨论、质疑-演讲”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收集归类。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归纳。第三课时:教师让学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立项 (1)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立项(转摘) 研究和思考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出现,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古人是没有课题这一说的,他们读而思,思而有得,诉诸笔墨,遂成著述。古人的研究是自由的,研究的内容是自选的,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研究:研究的时间也是自由的,没有人给他们以特殊的规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些研究项目只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费支持才能完成,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于是,课题这一科研形式就产生了。 可见,所谓课题就是一种对学术或研究项目的认可和资助形式。具体地说,它通过一定的评审程序,确定研究资金的分配,从而使最值得资助的研究项目有比较充裕的资金和时间等条件的支持,以保证研究能顺利的开展,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课题的来源与选题原则、方法 1、课题的来源 课题的来源有多种多样,一般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从课题的来源渠道上,可以分为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和自立课题。 纵向课题是指来自于国家、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基金会和学术团体的研究项目。如国家86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横向课题是指受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研究课题,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展的研究课题。自立课题是指本单位为了发展的需要而立项的相关研究课题,如教师在科技、专业、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经学校同意给予立项的课题。 (2)从课题的内容上,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基础研究项目。这是体现一个国家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的项目,如数学、理论物理等方面的研究项目。 二是软科学研究项目。软科学研究是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组织和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辅助各级领导决策为根本目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进行的一种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战略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研究,管理研究,体制改革研究,科技法制研究,技术经济分析,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以及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 三是应用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和解决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或者是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 (3)从学科大类上,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如哲学、教育、经济、文学类的研究课题。 二是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如数学、物理、医学、天文学的研究课题。 三是工程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如软件开发、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类课题。 (4)从资金资助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金资助课题。资助的资金可以来自政府,企业和学校,也可来自各种基金会。根据课题的重要程度,资助的额度是不等的。有的上千万元,有的可能只有几千元。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由于实验、设备要求不高,资助的额度少一些;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研究的项目由于需要做实验,购置一定设备,因而相对资助的资金多一些。 另一类是自筹资金课题。这类课题只给予立项,但不给予资金支持。研究所需资金由课题承担者自行解决。如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就有自筹资金课题,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多是自筹资金课题。 对于课题经费,我们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课题经费可以改善研究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课题研究有比较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另一方面,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必须按经费资助者的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教育文档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与创造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的高职院校创新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益探索。通过在高职学生教学中贯穿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的培养,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 1基于项目的团队运作模式 项目是团队的有力支撑,学生是团队的生命线,老师则是团队的主导。项目来源一部分是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有一部分最初要靠团队负责人到社会上去争取。并且对接到的项目前期必须要争取良好信誉,实现造血功能,才能让以后社会上更多的项目源源而来。团队的项目一般来自社会上公司企业等委托的真实项目。项目最好是小资金、短期限,这些小资金项目恰是社会现实急需,具有如此特点的项目很适合本科生来做。另外,积极争取校方及学校各部门的项目支持,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今后预期的目标是资金充足,项目做不完,实现教学促科研,科研项目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2以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将各类学科竞赛,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引入团队。将学生科研融入团队,如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逐步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激发创意,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转变,从而进行自我发展。总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成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作用是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具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参考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参考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教育科研课题方案设计,是指研究人员为完成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工作。它包括课题研究所必须的人、财、物、信息等,必须按研究的内容、要求和客观实际的可能性构成为一个包含时间序列、人员活动序列、信息传递序列等方面综合相关的合理系统。 课题方案不是研究的终结,而仅是开始的谋划,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故一切方案都只能是逐步完善的,要随着研究的进展而更改,包括预期之外的新发现、新设想,我们应当允许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我们既要反对无计划的盲目行为,也要反对消极地僵化地按计划方案一走到底。 二、课题研究方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必须考虑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一般要求可归 纳为六个方面:(1)课题依据与意义;(2)研究目标与范畴;(3)研究任务(实验内容)(4)研究方法与步骤;(5)课题成果形式与构成;(6)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课题依据与意义 课题依据包括课题形成的理论或实践上的依据。这常体现在:研究方案的“问题提出”部分中对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具体情况分析。研究者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真正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这是制定课题方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课题的实践依据,其核心问题是认真思考和分析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否反映了现实教育实践、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对

现在、将来的指导意义的问题。倘对实践的反映越深刻,越迅速,课题的实践依据越充分,其指导意义就越大,价值也就越高。 (二)课题目标与范畴 1、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是研究者根据课题依据所收集到的有限资料和事实,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要探索、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后,所提出的一个研究目标。 2、课题研究范畴。课题研究范畴是指研究类型、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方面的界定。当课题目标确定之后,相应地就要投入到某种范畴中去研究,要充分注意研究类型、对象、范围的界定;否则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目标的变更或方向的转移,也容易产生研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这样,才能使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各得其所,不致雷同或偏离研究主题。 (三)研究任务(实验内容) 在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确立在研究范畴内,围绕研究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通常包括理论的探究、教师、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等内容。要找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预测出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便于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方法。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较多采用行动研究法。其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1)发现问题(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鉴定问题(选定研究主题);(3)文献探讨(深入探讨有关文献); (4)拟订计划(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5)设立假设(将要采取的行动和对行动结果的预测);(6)收集资料(常用观察法、问卷法;调查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386-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发展策略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发展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高职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有哪些新的标准?这是高职院校以及青年教师自身在规划未来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通过初步调研,近几年来,得益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高职院校抓住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此过程中也引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如何让青年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关键要素,这也是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本研究力图通过政策梳理和专家访谈,分析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领域、单元;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和发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制定相关培养及培训方案(课程)提供现实依据,提高青年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为每一位青年教师设计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提供依据。 (二)课题界定 关于新时代的界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进入了新时代”。综合目前学术界的观点,本课题将十九大作为新时代到来的标志。 关于青年教师的界定。通过CNKI检索“青年”一词,虽然目前对于青年的年龄界限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规定,但结合一般意义上“青年”的年龄上限界定和高职教师的特殊身份,本课题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年龄上限界定为40周岁以下。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在《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一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表现为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于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应该完善体系、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强化服务、扩大开放。高鸿在《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路径》中认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其关键在教师。迎接新时代,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以新理念、新战略、新思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系统性工程。 2、教师职业能力研究 (1)国外关于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进行过一次有关教师职业能力的探索分析并认为教师的能力有:斟酌和评估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水平、发展规划的水平、教学水平、承担教师责任与政治任务的水平、交流水平、提升个体素养的水平和帮助学生长期发展的水平。德国研究基金(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DFG)资助的教师能力合作探究项目指出了有关教师专业水平架构模型,主要涉及理论知识、个人信念、自我限制、个人价值观。所谓专业知识通常涉及学科理论知识、教学知识、组织性理论知识。 (2)国内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 关于教师职业能力,国内的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杨晓陶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探硏》认为,职业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高职院校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4269862.html, 高职院校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探析 作者:姜黎 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26期 摘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解决当前高校面临的矛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特点,探讨了高职院校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提出了高质量、高速度、高规格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方法。 关键词:教科研创新团队高职院校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数以千万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使命。自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效益上取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内涵建设质量不高、速度缓慢。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对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要求还不够适应,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一定差距,更为重要的是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因此,实施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带动高职院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文件也要求职业院校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校实现人才强校战略的抓手,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以重点专业、重点教科研项目为依托,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核心,围绕重点项目凝聚学术和教学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优秀的创新团队,促进专业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本文所指的高职院校教科研创新团队,是指在高职院校中,若干具有教科研协作性、技能互补性和跨学科、跨领域的校企融合的技术人员为了一个共同建设项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基地建设等)或教科研项目(教研教改项目、技改项目、科研项目)而相互承担责任,并完成教科研任务所形成的研究集体。该集体一般在5人以上、8人以内;对于较大的项目(如300万元资助金额以上的项目),项目组成员的人数可以在15人左右,集体成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创新型教科研团队建设中,团队带头人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培训有感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培训有感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培训有感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培训有感 教研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科研是教研的深化。教研要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科研要围绕教研中的热点和难度问题展开。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 培训的主要内容:一、什么是教育科研二、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三、如何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四、如何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五、如何设计教育科研方案六、如何选择教育科研方法七、如何撰写和发表教育科研论文 大部分教师的误区:将教研作为教育科研,将教研论文作为教育科研论文。将教育科研论文写成工作经验总结 ,缺乏问题意识、科学方法、学术规范 教研与教科研的关系教研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科研是教研的深化。教研要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科研要围绕教研中的热点和难度问题展开。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 斯腾豪斯说过: “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课堂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 。对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不管从任何角度理解教育研究,都必须承认的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

我们教师常出现的选题不当:一是范围太大;二是研究问题不明确;三是研究意义不大;四是课题太难,条件不具备;五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问题。 通过听陈博士的讲座,我对教研与教育科研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前我分不清什么是教育科研什么是教研。而且,一想到写论文就怕,不知如何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如何设计教育科研方案,通过今天的学习,课题的选取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课题的来源也很多,可以反思 教育教学 ,留意各种争论,关注焦点、热点、难点,分析他人经验,探究问题的起因,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多注意平时教学中存在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随时把它记下来,就可以作为日后的写作材料。

教育科研培训:课题选题及研究方案的设计汇编

教育科研培训:课题选题及研究方案的设计 金慧蓉2009-9 一、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所谓选题,即挑选确定教育科研的课题。选题好,相当于课题成功的一半。 教育科研的课题,就是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内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的题目,并且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内容和任务。 课题即问题。有些问题可以成为课题,但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问题不一定就是课题,尤其是一些政策性的问题很难成为教师所研究的课题。但如文献性的、纯理论的、纯学术性的课题研究,离我们的实际很远,我们一般不予提倡。作为教师,主要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及与之密切有关的问题,教、较微观的层面。太大、太宏观,我们没有那种承受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一般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等类型。作为基层学校的教师所选择的课题,应基本属于应用性的(将理论同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开辟应用的途径,或将实践经验上升对教育一般规律的认识等)。 (二)选题三要素 选题,大致可以从需要性、新颖性、可行性等方面去考虑。 所谓需要性,是指研究课题应根据教育实践的需要来选择,要求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现实意义,或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学术价值。 所谓新颖性,是指属于新的问题、目前尚未有人研究过的问题、问题的新的角度,或者新的学校乃至新的区域作验证性的研究。 所谓可行性,是指选择的课题应有研究的可能性。包括研究者自身的能力水平、智力性向、兴趣爱好,以及设施经费及环境条件等是否具备。如选择的课题是力所能及的,体会最深的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出成果。有的课题开口小,但研究有深度,往往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比有些大课题低。 (三)关于课题的来源, 应该是十分广泛的,我这里列举几个方面: 1、从教育教学中碰到了问题或遇到困难,在反思中确立课题(这种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又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任务的,才能成为研究课题)。 如某幼儿园老师,根据幼儿在家里很会说而幼儿园上课时不说不会说的问题,反思

湖南省教育科研 协会高职高专教育科研课题结题实施细则(试行)

关于印发《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高职高专教育科研课题结题实施细则(试行)》 的通知 各高职高专会员单位,协会各研究分会: 为加强和完善我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的管理,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经报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会长批准同意,现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高职高专教育科研课题结题实施细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高职高专教育科研课题结题实施细则(试行)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2018年4月11日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 高职高专教育科研课题结题实施细则(试行) 为规范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高职高专教育科研课题结题工作,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参照《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结题实施细则》,特制定本细则。 一、课题结题的形式 课题结题工作原则上由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秘书处负责组织进行。 结题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验收结题,二是会议结题。课题结题形式以验收结题为主,会议结题须经主持人同意并自愿申请。 验收结题由协会秘书处验收时按本《细则》第三条、第四条规定进行验收,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会议结题由结题鉴定专家组按本《细则》第三条、第四条规定和成果质量与水平确定,等级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二、课题结题的程序 (一)填写《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结题申请书》。课题组在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主持人应填写《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结题申请书》(单独装订),同时提交一式三份课题结题材料(资料装袋)。封面贴上协会受理结题登记表。所有结题材料需报送高职高专院校会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签字盖章后交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秘书处,由省教育

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参考

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参考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信息能力的研究 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语文课堂学习中培育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的探索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 小语教学与网络资源整合的研究 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角度的研究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方式的研究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语文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与“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融合研究 语文学科预习案的设计和使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师生关系的研究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研究 数学学科中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验与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数学学科预习案的设计和使用研究 小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验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的研究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及考查方式的分析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英语学科预习案的设计和使用研究 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与运用研究

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办法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办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推动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适应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教学科研团队是指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内容,在日常工作中相互支持,项目任务中协同分工,共同完成目标任务所组成的工作团体。 第二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旨在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资源开发,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第三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原则: (一)加强资源整合的原则。鼓励跨系(部)、跨专业,联合局、(狱、所)、企业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原则。教学团队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人员以及必备的教辅人员或技术

人员合理组成。团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能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三)以项目建设为主原则。教学科研团队应当承担相关专业及课程的规划论证、专业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教材建设、实践项目建设与教研教改、科研项目建设。 (四)教学科研一体化原则。教学科研团队成员应当坚持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共同提高。 (五)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学生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由教务处、科研处指导,由教学系(部)组织实施,由团队主持人负责的原则开展,教学系侧重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教学部侧重课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第二章团队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教学科研团队成员应当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风端正,对本专业或系列专业课程有研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梯队建设等方面有明确的思路与规划,且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原则上由学院名师或由具有副高以

浙江高职教育研究会2017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7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立项指南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1.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2.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3.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及评价研究 4.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5.优质暨重点校建设研究 二、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1.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督导、评价、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模式研究 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4.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5.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1.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案例研究 2.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研究 3.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4.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研究 5.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研究 四、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 1.高职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研究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实证研究 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研究 4.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度研究 5.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结构设置的研究 五、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 1.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校本实施机制研究

2.高职院校课堂生态调查研究 3.***课程教学方法(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4.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5.教师教学激励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 1.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证研究 2.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与实践 3.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研究 4.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5.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七、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体系研究 3.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八、国际合作与比较研究 1.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实践研究 2.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3.世界主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北欧、澳洲等) 九、其他 申报者可结合教学实际,自行确定其他选题。

最新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参考

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参考 1 2 3 小学语文 4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信息能力的研究 5 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6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7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8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语文课堂学习中培育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研究 10 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研究 12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的探索 13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 14 小语教学与网络资源整合的研究 15 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 16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17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角度的研究 18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方式的研究 19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20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语文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与“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融合研究 21 22 语文学科预习案的设计和使用研究

23 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师生关系的研究 24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5 小学数学 26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27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28 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研究 29 数学学科中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30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验与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31 3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 33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34 数学学科预习案的设计和使用研究 35 小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36 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37 38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39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验研究 40 41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42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的研究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43 44 小学英语

小学教科研课题选题参考

小学教科研课题选题参考 一、语文科研课题: 1、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2、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师师之间合作的实践与研究。 3、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合作的实践与研究。 4、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生生之间合作的实践与研究。 5、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6、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7、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设计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8、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9、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实践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10、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精神的培养。 11、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合作学习中小组间的优化组合。 13、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14、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5、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6、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7、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 18、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9、开放式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课题研究性作文的尝试。 21、识字教学中,如何增强趣味性。 22、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3、低年级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二、数学科研课题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研究 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 4、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的研究 5、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 6、优化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研究

7、优化学习过程与创新意识培养研究 8、优化学习过程与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9、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10、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1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应用题研究 12、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英语科研课题 1、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内合作互动研究。 2、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间的合作互动研究。 3、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 4、英语听说训练与合作互动研究。 5、合作互动的形式、策略。 6、英语合作互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在读写训练中实现合作互动。 8、小学高年级全英文授课的可行性。 9、Ss teach Ss “小老师”的作用的发挥。 10、英语新单词学习中,教学情景的创设。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第12卷第4期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2№.42012年12月 JOURNAL OF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Dec.2012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曹可,王艳秋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与项目管理处,江苏徐州221140)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针对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及不足提出了有关建议,指出在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依托办学特点、优化团队建设模式、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结合、合理搭建学术梯队、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等,从而确保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团队建设;建设模式;学术梯队;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G  6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550(2012)04-0054-0 3Analysis and Thinking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and Innovation Tea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 esCAO Ke,WANG Yan-q iu(Research and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Xuzhou Colleg e ofIndustrial Technology,Xuzhou,Jiang su 221140,China)Abstract: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ea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t thestarting stage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has not been formed.According to the currentsituation and deficiencies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eam construction in hig 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hat we should rely on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optimize team construction mode,realize combination crossing subjects and specialties,build theacademic echelon reasonably and establish perfect opera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benign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eams.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eams;team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mode;academic echelon;op eration mechanism收稿日期:2012-10-1 8基金项目: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曹可,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E-mail:77571187@qq .com 近年来, 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以提高其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 科研创新团队的良性发展[1] . 本文拟对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样对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及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 作为高职院校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由若干名一线教师或专职科研人员组成, 汇集校内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骨干.团队成员相互协作,依托校内资源,以纵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完成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己任,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