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校为中心,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下,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化,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一、理论依据

1.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从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现实的前提”出发,详细地论证了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本质,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①的原理。这一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既然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及其变化发展决定着人们思想的状况及其变化发展。那么,要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面貌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就要深入考察大学生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线索;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要深入大学生的社会物质生活中去探寻产生思想问题的物质根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把握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2.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我们科学地认识大学生及其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即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交往关系中实践着的具体的人,即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它是人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其次,应在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和差异中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差异;再次,应在大学生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去把握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因此,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就必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化。否则就会背离社会的需要,严重阻碍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因素、多形态、多渠道、多变化的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从系统论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不难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离不开高校为社会发展变化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有机关系。家庭、学校、社会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大学生的全部生活,因此,家庭、学校、社会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化,突破以往单方面高校系统的局限性,立足于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运动变化的脉搏,使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保持一致,在内容上相互促进和取长补短,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体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当然,高校在任何形势下都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主要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社会大系统中来运作,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为辅助来强化高校与社会的联动作用。

4.“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它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提出的总的指导思想,从战略高度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它的精神实质要求教育着力培养能够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人才;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人才;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发展自身,并能够发挥出最大创造性的人才。“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开放性、超前性。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大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

□陈清华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本质属性、系统论以及“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其理论依据。高校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信息时代、社会变革以及西方国家的启示是其现实依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7)11-0040-02

德育新思维

40

2007.11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建设,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走向社会化。如果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或因循守旧就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只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开放环境中来组织开展,立足现实,瞄准未来,拓宽领域,才能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二、现实依据

1.高校改革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密切结合市场经济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在教学方面,如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专业设置改革等,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后勤改革方面,充分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将后勤管理推向社会,实现后勤社会化。在招生和就业方面,近几年扩大了招生规模,毕业时“双向选择”的导向,使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为大学生介入社会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平台,加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还有高校独立学院的成立,私立高校的兴起,使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走向社会化。改革使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过程更加开放,高校从整体上和外界交流与合作将更直接、更快捷。高校的教学、科研、产业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立足于社会求生存、求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紧跟社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社会化。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存在着社会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相对滞后的教育内容设置的矛盾,使得部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在形式上,存在着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影响与高校教育途径相对狭窄的矛盾,造成大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在校外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影响很不协调,甚至作用力完全相反。在目标上,存在着大学生多元化、世俗化的社会目标与理想化的教育目标的矛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大学生个人目标不一致,直接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3.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介入社会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交互平台。一方面为大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了快捷而便利的条件,高校可借助现代化传媒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实其内容,增强其效果;另一方面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难题和负效应,如互联网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特征。“它的自由度特别高,更难于控制和监管;它的共享性特别强,谁也不可能垄断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它的交互性特别突出,‘一言堂’在互联网条件下不会有市场。”④丰富的社会信息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人为阻隔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既不合理也不可能。这对于以防守和维持性教育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信息科技的热流涌动,需要社会各相关部门和领域广泛合作、协调才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别无选择,只能直面现实,进行改革,走社会化的道路,努力寻求社会、家庭、传媒等的协助与配合,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才能应付挑战,争取主动。

4.社会领域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四个多样化”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面对急剧发生的社会变革,大学生们反应迅速,而教育者的反应却显得相对迟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密切结合,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从“象牙塔”式的传统学术领域走向社会,整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挖掘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才有可能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近几十年来,遍览世界各国的公民教育,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上差别很大,内容也各有侧重,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不是简单交由学校或某个专门机构来单独实施和完成的,而是特别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是全社会责无旁贷的共同任务。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墨西哥为纪念1847年9月为保卫国旗而牺牲的六位小英雄,在查普尔特克山下建造了一座祖国纪念碑,并在每年9月小英雄牺牲的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且在纪念活动上,由总统逐一呼唤六位小英雄的名字,在场的人齐声响应,表达对英雄的怀念之情。国外思想道德流行的“隐性课堂”“无形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化的渗透性教育。摒弃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质,其社会化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72-73、5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④刘开春:《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议》,《探求》,2002

年第2卷。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责任编辑徐建秋

德育新思维

41

2007.11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