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年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探析——以上海为例

90年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探析——以上海为例

90年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探析——以上海为例
90年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探析——以上海为例

90年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探析——以上海为例

熊世伟 范炳全 宁越敏

自80年代后期,中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流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特别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最为集中,如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都达到200万人以上。日渐增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对中国特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人口流动对社会产生的巨大效应,使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流动人口理论的评述

流动人口是人口的空间位移,指城市中无正式职业而滞留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

在人口流动的研究中,较早涉足这一领域的当数西方学者刘易斯(W.A.Lew is)。他在“经济发展与劳动力无限供给”一文中提出了人口迁移的二元结构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是二元结构,即现代化的城市部门和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才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也只有靠工业部门的发展才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尼斯(G.Ranis)和费(J.Fei)继承并发展了二元结构的观点,但他们认为刘易斯忽视了工业增长中农业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先决条件之一。麦吉(M cGee)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如果把上述理论延伸,那么人口区际流动便是由劳动力供需的空间差异所引起的。他强调,相对资本而言,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地区工资水平较低,而具有资本禀赋的地区工资水平较高,这种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导致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流向高收入地区。

舒尔茨(T.Schultz)和斯查斯特德(Sjaastad)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解释人口流动的行为。他们认为,人口流动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要支付成本,因此只有当人口流动的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时,产业和区际间的人口流动才可能发生。托达罗(To daro)从个人决策的微观角度入手提出了相似的解释。托达罗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人口流动产生的动因,但就个人而言,要经过迁移的成本—收益计算后才能作出是否迁移的决策。他强调指出,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村,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就必然发生。同时,这也将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的恶化。

斯达克(Stark)和布罗姆(Blo om)另辟蹊径,提出了移民的新经济学理论。他们认为,迁移不是由单个行为者决定的,而是一种家庭的集体行为,目的是使预期收益最大化,同时使家庭风险最小化。因此区域间收入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仅是人口流动的必要条件,即使区际收入差异缩小,由于内地市场和其它制度发育不完全,农村人口仍然会向外流动。

上述理论从城乡区域差异的角度探讨人口流动的成因,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难免不失偏颇。哥兹柴德(Goldscheider)别开生面地从人口迁移与社会结构、制度结构发展演变关系的角度作出人口流动的又一解释。在他看来,在宏观层次上,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为因果的,人口流动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新整合部分和必要条件

总第86期 城市问题 1998年第6期

之一;在微观层次上,迁移则是个体整合于社会的必然结果。他认为,流动人口的个体迁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心理选择迁移,然后是物理迁移,最后是个体适应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的整合过程。这一理论将制度变迁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相联系,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流动人口等现象的解释,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80年代以前,由于中国城乡户籍制度的刚性约束,人口流动问题一直呈隐性状态。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制等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和户籍制度的弱化,流动人口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中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陈吉元等人把人口流动的成因归结为城市高收入和农村高失业率形成的城乡拉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而辜胜阻则构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农村—城镇人口迁移模式。他认为中国农村由于实行了以均分土地为特征的联产承包制,农村人口的失业呈隐性,农村推力较小,而城市的拉力则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人口迁移模式是城市拉力占主导地位的模式。

发生在中国的农村人口流动现象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特殊产物,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它有别于其它任何国家业已出现的人口迁移现象。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的人口流动现象,只有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文化传统观念转变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上海:经济结构的演变与流动人口的职业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较之从前无论经济总量还是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吸引了国内外资本大量集聚上海,推动了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经济集聚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集聚,客观上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庞大的就业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必然要引起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而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则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就意味着结构变化,即在产业构成(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和劳动者经济活动的构成等方面发生改变,也就是产业结构的改变。产业结构的演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正是产业结构的改变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必然反映。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就业结构呈现高度化趋势,即劳动力从旧的产业框架中游离出来,逐渐转移到新的产业中去,这种就业结构高度化过程同时又是劳动力在产业间、区域间流动转移的过程。这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与人口流动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在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中,城市人口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向特大城市迁移。由于上海是中国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城市之一,自90年代初,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口负增长的城市。据统计,1990年上海人口自然增长量为4.9万人,到1993年人口负增长1.015万人,1994年人口负增长量又超过1993年(《新民晚报》1995年2月25日)。因此,上海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外来流动人口和郊区农村人口向上海迁移的结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满足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上海开放了部分劳动力市场,经有关方面批准的外来就业人口就有数十万,还有数十万从事其它服务工作,并且流入市区的暂住人口规模呈迅速扩大的态势。1984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75.9万,相当于当年户籍人口的6.3%;1988年外来流动人口增长到124.6万,相当于当年户籍人口的9%;1993年外来流动人口又增长至281万,相当于当年户籍人口的19.4%,其中常驻本市的非户籍人口62.7万,比1990年的48.8万增加17.9万人。目前,全市暂住时间较长的暂住人口达25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每天在上海的外来流动人口已达330万(《解放日报》1994年11月29日)。相应地,外来人口在本市的就业量也不断增加(表1)。

表11984-1993年上海外来人口就业量变化(万人)年份外来人口劳动适龄人口 就业量

198475.9 6442

1988105.89059

1993251.0214140

劳动适龄人口数按1993年的占外来人口数85.3%估算。

就业量按1993年的占外来人口数55.8%估算。

据1984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估计数。

24城市问题 1998年第6期

近些年来,随着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战略目标的实施和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功能重塑,上海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为适应今后承担国际性大都市的中枢功能,上海的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与此相适应,上海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表2)。

表2 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

年份

国民收入(%)劳动力就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0 3.275.721.129.248.722.1 1985 4.269.826.016.657.925.5 1990 4.464.830.811.460.228.4 1992 3.263.833.210.059.630.4 1993 2.359.837.99.959.931.2 1995 2.557.340.29.854.535.7 1996 2.554.843.010.052.038.0

 资料来源:《1997年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但是,伴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们对职业选择性的增强和青少年就学年限的延长,上海劳动力“老化”与结构性短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再加上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将长期处于零增长和负增长,上海自身新增劳动力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某些工种如建筑、环卫、郊区农业等客观上都需要外来人口承担。世界城市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非当地劳动力的扩大,将使当地劳动力向文化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岗位转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来人口的流入不仅弥补了上海劳动力数量的不足,而且还改善了本市的劳动力结构,必将有力地推动上海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

从对上海市暂住人口流入前与流入后就业结构转变的抽样分析来看,流入上海市的暂住人口集中分布在第三产业,占61.6%。其中在第三产业从事缝纫、修理和经商等行业的从业暂住人口分别占28.3%和25.3%;在宾馆、机关从事服务业和饮食业的,占18.1%;在第三产业从业暂住人口中做清洁工的也占有相当比重,达16.6%。其次,流入上海市的暂住人口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有较大比例,达38.4%。而在进入上海市之前,有较大比例从事第一产业的暂住人口,在流入上海市后,基本上都脱离了第一产业,转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表3)。

表3 流动人口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分布及变化(%)流入上海市之前的就业情况流入上海市之后的就业情况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48.62427.4038.461.6

资料来源:根据对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分析结果整理。

暂住人口流入前与流入后的职业变化表明,这种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在上海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有助于推动上海市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上海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现代化方向转变,有力地配合了上海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在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中有一小部分从事金融、贸易、房地产、研究与开发等工作,他们带来的资金和技术,有利于加快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变。据1993年对上海市流动人口第五次抽样调查,全市因务工经商的流入人口为165.7万人,这些非本市户籍劳动力占本市从事经济活动劳动力总数的17.6%。众多的外来人口为上海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上海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经济结构演变与流动人口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三、大城市空间扩散效应与流动人口的区际分异

在对上海市265个暂住人口的抽样调查中,来自全国各省区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如下:江苏省110人,占总数的41.5%;浙江省43人,占总数的16.2%;安徽省49人,占18.5%;江西省9人,占3.9%;四川省8人,占3.5%;其它省份共占16.4%。抽样调查显示,流入上海市的暂住人口的来源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的特征。

在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具有领导和组织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社会经济活动的中枢功能。一般来说,中心城市与周围区域有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内部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在空间上的极化过程;另一方面,当中心城市形成后,它又要反作用于区域,向周围区域提供商品流通、金融、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服务,并通过各种经济、科学技术扩散,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上海作为沪宁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25

90年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探析

其腹地是多层次的。上海第一层次的腹地是长江三角洲,由上海和江浙13个市组成;上海第二层次的腹地是江浙皖三省;上海第三层次的腹地是整个长江流域。因此,就上海与其腹地联系的第一和第二个层次而言,上海与苏南、浙北的空间关系和经济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上海与苏北、浙南及安徽也建立了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区际联系。正是这种区际联系成为周围省区与上海人际交往的纽带。

从历史的角度讲,上海是历史形成的一个“移民城市”。自开埠以来,世界各地的“国际移民”和全国各地的“国内移民”汇聚上海滩,给上海城市带来了急剧发展和经济的空前繁荣。195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上海籍贯构成中,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仅占15%,而江浙籍的占近3/4。他们在全国各文化传统荟萃的“上海滩”这个大熔炉中,已经形成了以血缘、朋友关系为纽带的联系海内外广泛社会关系的网络。江浙皖三省与上海在历史上的传统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正是江浙皖三省区别于全国其它省份的特殊之处。

进入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原来行政区界限之间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条块分割逐步被打破,江浙皖三省不仅要继续为上海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资金等,而且仍在源源不断地为上海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其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行政界限,必然影响与其毗邻的江浙皖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距离衰减规律支配下,受上海经济扩散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和浙江的嘉兴地区等。而苏北、浙南地区受上海的影响就小得多。在吸引外来人口方面具体表现为:流入上海暂住人口的规模具有明显的区际差异特点。从对上海市暂住人口抽样调查的分析来看,在上海的江苏、浙江籍流动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其它省份,共占57.5%;其次为安徽省,占18.5%;全国其它省份共占23.8%。由于受上海空间扩散影响的程度不同,全国各省份流入上海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呈现出明显的区际差异,流动人口在来源地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华东地区,特别是以毗邻上海都市圈的江苏、浙江、安徽为最多。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历史传统以及空间距离共同决定着流动人口在来源地方面的分布格局。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流动人口的管理

上海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其发展进程极为迅速。上海要实现建成一流国际性中心城市的目标,重塑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功能和形象,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则是上海重新崛起的必由之路。而大量农村剩余人口的流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则是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东京、香港等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看,世界城市中枢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白领阶层和工薪职员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移民进入国际城市从事低等级服务工作。在中国大城市的发展中,虽然不存在国际移民,但由于中国自50年代开始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政策,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起到了类似于国籍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转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这种传统的户籍制度逐渐被打破。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人口流入上海,产生了与国外世界城市的国际移民相类似的一系列问题。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初期,大城市具有较大的集聚效应,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大城市迅速发展。在城市化加速阶段,中小城市得到发展,大城市因人口急剧增加而出现的“城市病”有所加剧。上海从人口构成上说是一个移民城市,目前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是上海市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从上海的现实情况看,市区500多万人集聚在不到200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上,每平方公里达3万人左右,如此高的人口密度是上海诸多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

同时,伴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市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可以预见,劳动力将大规模向第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将放慢,第二产业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在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转移的同时,将出现大规模的职业转移,高素质人才替代低素质劳动力的进程加速。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局面在本世纪末之前将进一步加剧,居民收入差异也将进一步扩大。政府应通过发展劳动力适应性培训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

26城市问题 1998年第6期

力市场实行功能性干预,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切实管理,积极引导有固定工作的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到主流社会。在对外来人口管理的指导思想上,改革现行的户籍政策应当遵循“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的原则,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为上海经济建设和浦东开发服务。前不久,上海市有关部门开设了民工学校,在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今后还需进行某些制度上的改革,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需要,同时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以使外来人口的流动更趋有序。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引导和管理,制订正确的流动人口导向政策,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五、结论

农村人口的流动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制度转轨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新现象,是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中的一大特点。它对作为流入地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就总体而言,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而其负面效应则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方面。政策的制订,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减少其负面效应,以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城市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Lew is,W.A.,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 ith unlim ited s upplies of labour.M anches 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2 M cGee,T.G.,1971:The u rban ization process in the T hird World:Explorations in search of a theory.London:G.Bell& Sons Ltd.

3 T od aro,M.P.,1977: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 hird W or ld.London:M erlin Press.

4 Ranis.G.and Fei,J.C.H.,1961:A theor y of econom ic devel-opmen t:Am erican Econ omic Review.

5 Stark,O.an d Bloom,O.E.,1985:T 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 宁越敏: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5期。

7 王午鼎主编:《90年代上海人口流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8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9 辜胜阻等:人口流动及其后果探微,《人口与经济》,1989年第4期。

10 黄立佳:关于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几点思考,《人口与经济》1991年第2期。

11 周祖根:长期居住上海的外来人口状况分析,《人口学刊》1993年第1期。

12 曹向煦:西方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综述,《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区域规划与交通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本文编辑:黄士正)

(上接第30页)

承担对全县人口布局和产业布局进行大规模调整的主要依托的职能,是目前密云卫星城所没有的。实现这个职能,就会产生保水、强县、富民一举三得的效果,密云卫星城就将成为使全县人民从温饱驶向富裕的“旗舰”。这种“旗舰”职能,除了指挥中心职能外,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的主要聚集区;二是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的密集区;三是第三产业的中心区。

3.密云卫星城应承担首都的部分职能,成为与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园林式的休闲、度假城市

首都北京已走过了向心聚集为主的城市发展阶段,开始了离心扩散为主的发展阶段,一些市区人口已逐渐向近郊卫星城迁移。密云卫星城由于距京较远,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不可能有京城内大量人口来此购房定居。比较现实的是面对大都市中渴望走出“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回归大自然,休闲度假的人群,对密云卫星城的职能给予科学定位。密云全境被有关专家称为“北京山水大观,首都郊野公园。”山美水美环境美,空气清新,是久居大都市的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因此,密云卫星城应在这个背景下,寻求协调,规划和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园林式的休闲度假城市,建成主要面向工薪阶层的乐园,建成首都北京的“东方明珠”。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密云县委政研室

本文编辑:黄士正)

27

90年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探析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龚汇汇 一、前言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基础和先导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重要谈话以来,上海以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为目标,抓住机遇,不断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上海交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历史旧欠基本还清,客货运输稳步增长,服务供应水平不断提高,为交通行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迈入新世纪的上海城市交通,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目标,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着眼于服从、服务于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出行和现代物流的需要。城市交通要实施超常规发展,并融入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之中,增强对内、对外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全面提高上海交通行业的能级水平和综合能力,建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环境协和”的枢纽性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和综合物流系统。 二、交通发展回顾 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交通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对外交通设施能级增强 上海港吞吐量已突破2亿吨,成为世界第三国际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60万箱,跃升为世界第6位,为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基础。 上海已组成以浦东机场为主,虹桥机场为辅的“一主一辅、一市两场”格局的国际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1768 万人次,货邮量88万吨,争取成为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 上海站作为全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沪杭铁路复线全线修通,上海南站(临时站)已开通使用,列车日平行通过能力提高到180对。铁路承担着本市最大份额的省际旅客流通量。 全市公路总长度4253公里,郊区建成了一批快速道路和连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加速公路网络的形成,打通了上海通往内陆的快速陆上运输通道,扩展了集装箱公路运输的腹地。 全市对外交通货物运输总量达2.8亿吨,货运营业车辆12万余辆,48.3万车吨。长途客运营业车辆3万余辆,近30万客位,旅客发送量达1200多万人次。 上海内河正在组构高等级航道网络,与江、浙两省和京杭大运河相连,内河港口吞吐量8800万吨,年货运量1.39亿吨。

(整理)城市流动人口比例.

我国主要城市流动人口比例06 我国流动人口8000多万,其中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工6000多万,其中知识份子2000多万。 北京流动人口有365万,上海387万,武汉近400万,南京85万,由于广东流动人口众多有2200多万,深圳、广州的人口无从计算。 流动人口:目前主要用于中国,它特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 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 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即所谓“人户分 离”,但排除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情 形。至于在多大的空间、时间范围的人户分离才算流动 人口,则要根据实际工作来确定标准。如我国《流动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对农村的同一乡 (镇)或者城镇的同一县(市)之内流动不在管理之列 流动人口对广州发展影响08 一、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态势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州市有流动人口394万人,占广州市普查登记人口994万人的40%。居住半年以上331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47%,占普查登记人口的33%,居住半年以下的63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的9%,占普查登记人口的6%。几乎每10个人中便有4个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人口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流动人口分布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叫外来人口,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叫暂住人口,二者合称流动人口。 在我市,外来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共79万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外来人口共有23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15%。外来人口较少的是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三个老城区和从化市,四区(县级市)共有外来人口24万人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5人口。剩下的4区(县级市)外来人口占总数的20.35%。外来人口占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4%。暂住人口规模较小,以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居多,共有暂住人口36万人,占暂住人口总数的57.58%。 流动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共有流动人口28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1.85%。 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流动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海珠区、芳村区、番禺区占半数以上,花都区、增城市再次之,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从化市的比率最低,仅占户籍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与常住人口比较,全市40%的人口来自流动人口。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

《城市问题》杂志

刊名:城市问题 Urban Problems 主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2-2031 CN:11-1119/C 邮发代号:82-485 复合影响因子:1.459 综合影响因子:0.778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城市问题 创刊时间:1982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城市问题》杂志期刊简介 《城市问题》创刊于1982 年,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城市研究类学术性期刊,系北京市一级期刊、北京市优秀出版物、中国北方优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CNKI 党政领导决策参考信息库期刊、CNKI 高影响力期刊、中国市长协会推荐期刊。《城市问题》自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城市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反映中外城市发展及在推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现存问题,旨在反映我国及国外城市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城市问题》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城市科学,市长论坛,城市建设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城市管理,外国城市,城市了望等。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刘编辑Q:1269292199或Q:26407343 87;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城市问题》杂志期刊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主观判断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的分析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属地化管理取向民意基础分析 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考察 中外大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比较 生态竞争力视角下的城市品牌定位——以广州市为例 内创业员工与独立创业者创业特质比较 北京市公共交通效率评价 长三角城市群纳入首批国家级城市群规划 长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响应特征 中国城轨建设去年日均投资逾7.8亿元 大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环保部重启绿色GDP研究 环保部将严查环保数据造假 九大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源解析结果出炉 基于灰箱模型的中国城市内涝弹性评价

上海十大品牌装修公司

上海十大品牌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有着诸多讲究,既要奢华又不能土豪,既要实用又不能太小家子气;并且大宅的业主通常都为商务繁忙的成功人士,对于装修付诸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紫苹果国际设计作为上海十大品牌装修公司中名列前茅的别墅装修公司,推出行业特有的五大装修模式,从别墅装修设计方案到最后的家具软装设计,为更多家庭实现高品质、高品位的居家需求。 首推的《紫石3.0工艺》,重磅打造最高品质的装修工艺: 一、现场1∶1图纸放样 工地开工后,紫苹果装饰会对图纸进行1∶1实地放样,帮助客户清晰每个空间的详细布局,为客户购买家具提供最佳的尺寸比例和直观的感受。

二、监察、质检双重品控 在工程部质检体系之外,公司还设有一重品质控制体系,即隶属于总经理直管的监察人员对工程的关键环节进行验收方可交付客户。双重品控体系下,可确保施工品质。 三、总部客服全程监控 紫苹果集团总部设有专门的客服人员,在分公司施工合同签订后,在施工各个主要环节全程对客户进行服务及质量的回访,同时设有重罚机制,对客户不满意的公司各岗位进行处罚,确保整个服务过程的品质。 四、VIP客户总经理服务 在紫苹果,所有VIP客户都会得到一张VIP服务卡,卡上附有分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的联系方式。VIP客户的开工仪式、施工进程把控等环节总经理都会亲自参与,与客户当面沟通,极大的确保VIP客户的服务品质。 五、软装设计师提供方案 紫苹果整体家装,涵盖了基装、主材、软装的全面服务,设有主材设计师及软装设计师。每个客户都可以得到主材设计师和软装设计师量身定制的主材选购、软装配置方案,该方案将主材和软装分为多个大类和数十个小类,并就最适合客户的产品品类、品牌、规格、价格进行最佳配比,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的主材、软装需求。

单位和招聘岗位doc-10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单位和招聘岗位doc-10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主办单位: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承办单位:杨浦公共人事服务中心、杨浦区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举办时间:2010年3月12日(周五)下午 1:00 - 3:30 举办地点:杨浦区国定东路200号(近五角场翔殷路) 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 会场交通:8、55、59、61、90、99、133、538、713、749、819、842、 854、910、937、942、405、406、大桥三线、大桥五线等公交车均可到达。 160余家招聘单位,近千个大学生招聘岗位 欢迎2010年高校毕业生届时前来应聘! 招聘单位和招聘岗位名单:(具体以当天招聘会现场为准) 10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招聘岗位:设计师、BIM工程师、 102、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信用卡系统开发、前端(后台)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财务 103、北京东方银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资源开发助理、市场维护、美术编辑 104、百马集团 招聘岗位:办公室行政文员、销售代表 105、上海宝旺实业有限公司公司 招聘岗位:财务、市场营销 106、上海复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行政专员、客户经理、营销、咨询顾问 107、上海铭立玛祖家具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行政人事助理、销售助理、外贸助理、培训主管、销售代表、平面设计师、装潢工程师 108、上海复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技术开发 109、上海精智实业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行政&CSR助理、数控刀具销售工程师

110、上海云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动画设计、漫画设计、平面设计、市场业务员 111、上海复旦四维印刷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印刷技术、电子出版、图文制作、编辑出版、艺术设计 112、上海金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临床检验项助理、科研项目助理 113、上海汉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财务咨询专员、行政专员、房地产咨询专员 114、上海知识产权园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企业服务主管、专利情报工程师、 115、浦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 招聘岗位:电话服务专员、后勤保全、行政 116、上海优房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广告经营中心经理、市场拓展专员、客户代表、摄像师、后期制作、网站技术开发117、上海拖拉机内燃机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产品工程师、模具工程师、焊接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市场营销118、上海圭光科技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集成光学设计工程师、光学精密仪器工程师、会计、出纳 119、上海北翼(集团)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招商管理、财务会计/审计、工程管理、 120、上海西恩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销售工程师、销售助理、市场策划、化工工艺工程师、文秘兼公关 121、上海都赛广告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网站开发工程师、客户经理、英语文案、Project Developer 122、广州益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学术主任、学术专员、研发技术员 123、江苏向海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焊接工程师、市场营销员、法务专员、企业策划、储备干部 124、上海和永全进出口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品质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 125、上海静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出纳兼行政、公关助理(兼总经理秘书)、活动执行 126、上海复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招聘岗位:C++软件开发工程师、PHP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销售代表、市场助理、软件技

中国未来重点发展城市

当前中国城镇化正步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一城一策”推行,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通常而言,具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1.人口流量大,尤其是常住人口流量和回流量大,因为城市人口量大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交通便利,轨道交通设施完善,能够快速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 3.教育资源良好,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劳动力量保障。 4.经济增长速度快,有潜在的经济发展前景。 5.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能够有效推动消费和城市建设。 二、目前,我国最有发展前景也将重点发展的10座城市分别为:南京、重庆、成都、天津、厦门、苏州、武汉、杭州、合肥、郑州。 南京,简称“宁”,中国四大古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中心。在江苏省内,南京的GDP增长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时已经赶超无锡,加之周围的资源集聚(如2030年的八纵八横高铁规划),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辐射到周围的省份和地区。 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拥有高等院校五十多所,远远高于杭州。此外,南京的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达32万

元,GDP的增速也远远超过杭州、合肥等城市。因此,可以说南京的发展潜力相当大。 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在直辖之前,本属四川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那时的重庆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后因为经济的发展,于1997年6月被划为直辖市,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城市。 近几年,重庆的GDP增速迅猛,2016年,重庆的GDP增速为10.6%,位居全国前列。重庆的常住人口达三千多万,拥有普遍的高等院校六十多所;重庆的金融、投资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本币外存款总额高。 成都,简称“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2005年-2015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在10年间增长了两百多万,这座城市拥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近八万人次,充分突显了其坚实的科研力量。 此外,这所城市的外币存款人均达二十万以上,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接近。与此同时,成都是一个网红城市,其旅游业发达,每年接待的游客上千万,大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苏州,古称“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19.51亿元,居地级市首位。 杭州,简称杭,自秦朝新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吴越国和南宋都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因风景优美而被称为“人间天堂”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上海最全平价潮牌大卖场地图

上海最全平价潮牌大卖场地图 上月,优衣库全球最大旗舰店在淮海路原二百永新商场开幕营业,卖场的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近年来,优衣库在华大幅提升开店速度,预计未来每年新增的店铺数量约为80至100家。 在潮人辈出的年代,潮品以秒速层出不穷。收入有限的MM如何才能紧跟世界时尚舞台的脚步呢?于是,类似优衣库的时尚潮牌大卖场便应运而生了。 这些品牌大多走国际连锁大卖场的路子,旗下的设计师最大的任务就是出席各大名品的当季发布会,他们最擅长模仿一线大牌的当季新款,大不了公司承担一定数额的罚款。反正时尚潮牌和一线大牌的目标消费群本来就不同,所以这支队伍便日渐庞大起来。 时尚潮牌大卖场是花小钱买新时尚的理想地。开架式的销售模式,让顾客感觉在大卖场里购物一样轻松自由。这些专卖店各自有着固定

的一群粉丝追捧,每到SALE季节,店铺里外国面孔和中国面孔人头攒动,连试衣间都要排起长龙呢。 这些连锁店,在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等人气商圈都设有专卖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 优衣库:日系潮牌一枝独秀 源自日本的潮牌优衣库全球旗舰店落户南京西路的时候掀起过一股排队热。当时优衣库广告旗在南京路上一字排开,UNIQL的LOGO 被设计成视力表的形式,大大小小、各个方位地玩着设计。门口拦起了红绳子,最强大时排有超过10米长的队伍。附近吴江路上提着UNIQL购物袋的MM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更加壮观的是在门口等候的GG,一个个耷拉着苦瓜脸埋头看手机:为什么非要进去不可?何苦呢? 日本人表示,限制人数是为了“确保购物安全和舒适度”。进入

后你会发现即使限流,人还是暴多。而且当时正是初夏,商场里却没有开空调,空气有些浑浊。那时穿着88色庆贺上海旗舰店开张的限量POLO衫的模特们被装在透明罐子里在店内上上下下,时尚倒是蛮时尚的。只见疯狂的女人一人一筐衣服地冲进试衣间。 他家的衣服只能说性价比尚可,这“时尚品牌”么,本来就是为那些无福成天消受“奢侈品牌”却又迷恋购物游戏的达人们准备的。买个大半天,也许还花不到800元,肉不痛,心不跳。 如今,优衣库的营业员们依旧很日式的工作作风,他们无时无刻卖力地吆喝着正在搞促销的单品和价格。还提醒顾客,试衣间拥挤,可以先买回家试穿,如果不合适再拿到店里来调换。其实那么便宜的衣服,即使有些不合身,估计路途远的也不会专门跑来调换吧,就当是买了居家服。 比较吸引眼球的是,优衣库很懂得用环保行为来提升形象。穿着logo T恤衫的优衣库员工以小分队的形式,在南京西路上捡垃圾。只见年轻男女员工们嘻嘻哈哈,倒也乐在其中。可惜,此番情景只出现过一次。后来又传闻优衣库的HR在中国放出狠话,非北大、清华等5所顶尖高校的毕业生不招。这就有点虚头八脑了。好好做你的服饰,多给年轻人提供一些性价比高的时装才是正道,货色好了,消费者自然会对你的品牌产生好感。 GAP、AMERICAN EAGLE:刮起美式牛仔风

中国未来潜力最大的十座城市 南宁上榜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但现在也有许多二线乃至三线的城市正在迎头赶上,合理的规划、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政策红利使得这些城市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有眼光,可以去这些城市谋求发展,未来一定不错。 十【沈阳】东北经济中心城市,工业基础十分雄厚,本身条件就不错,加上离港口也不远,又占有东北亚中心的地理优势,未来重新起飞并不遥远。 九【郑州】郑州的区位优势很明显,位于中部,交通便利,而且人口众多,近年来经济增长强劲,物流制造业的首选地之一。短暂40于年的现代建成史,速度可以与任何一个城市比拟。 八【长沙】位于中部腹地,京广沪昆两条高铁交互让这座城市成为高铁核心城市之一,而且还具有水路交通优势,机械工程、动漫、娱乐产业发达,中部未来的龙头之一。 七【合肥】近几年城市的骨骼一直在做大,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制造业正在迎头赶上。位于中部和华东之间,是华东的交通枢纽之一,而且安徽本身资源不错,人才众多,未来可期。 六【南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也十分雄厚。南宁是中国和东盟交流的桥头堡,以前交通是其软肋,但现在高铁打通后,成为进入东南亚的要冲。一位香港学者曾提出,南宁将会成为国际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南宁绿地中央广场开盘热销现场精装预约,167-228㎡精装豪宅产品即将亮相

在项目毛胚房源持续热销的势头下,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住宅的需求,南宁绿地中央广场海珀·璞晖精装产品即将面世。精装单位传承绿地高端产品海珀系的高贵血统,引入国际优秀的设计团队,采用高端家装装饰品牌,力求舒适与尊贵的完美呈现。纵观全国的绿地海珀产品,价格都大幅拉开同区域的其他住宅一倍以上,销售依然迅猛,普遍都成为市场的销冠。 五【宁波】从一个内河港口转变为国际性港口,与杭州联系紧密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外贸制造业,港口,化工是宁波的强项,民营企业也十分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未来更加美好。 四【重庆】最大的直辖市,经济增长一直处于高速,位于长江上游,链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中新产业区落户重庆的重要原因,汽车、电子信息、制造、能源、金融产业都十分发达。 三【成都】西部的明星城市,号称第四城,。拥有使领馆数量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国际航线也十分发达,正在兴建第二机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正进入加速通道,带动成都进入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发展阶段。 二【西安】虽然传统上被归于西北,但实际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最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陆空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西咸新区,高科技产业、医药、新能源汽车、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光明。 一【武汉】传统上就是中国的核心都市之一,九省通衢的说法自古流传,地处中国人口腹地,干线陆路、水路纵横,水陆空交通中部无市能敌,是长沙郑州望尘莫及的。教育、工业、高科技产业都很发达,将成为中部最重要城市。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国内外顶级期刊

国外部分 期刊名(英文)期刊名(中文)影响因子 (部分) 备注 管理科学类包括战略管理SM、运筹研究OR、创新管理IM顶级期刊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管理评论 3.9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管理科学季刊 3.3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战略管理季刊 2.5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AL管理学术期刊 2.4 JOURNAL OPERTION MANAGEMENT运筹管理期刊 1.795 JOURNAL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产品创新管理期刊 1.623 MANAGEMENTSCIENCE管理科学 1.468 MATHPROGRAM数学规划 1.29 MATH OPERATION RESEARCH数学运筹研究 1.146 OPERTION RESEARCH运筹研究0.672 EUROPE JOURNAL OPERATION RESEARCH欧洲运筹研究期刊0.605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RESEARCH 产品研究国际期刊0.557 OPERATION RESEARCH LETTER运筹研究通讯0.449 JOURNAL OPERATION RESEARCH SOCIETY运筹研究世界期刊0.416 PROD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产品运作管理0.393 ANNUAL OPERATION RESEARCH运筹研究年刊0.331 INTERNATIONAL JOURN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国际技术管理期刊0.266 金融、会计、商业顶级期刊 JOURNAL OF FINANCE金融学期刊 2.8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消费者研究期刊 2.5 JOURNAL OF MARKETING;市场学期刊2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金融经济学期刊 1.9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市场学研究期刊 1.7 MARKETING SCIENCE市场期刊 1.4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金融研究评论 1.3 JOURNAL OF BUSINESS商业期刊 1.2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会计期刊 1.1 FINANCE MANAGEMENT金融管理 WORLD BANK ECONOMICS REVIEW世界银行经济评论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货币信用与银行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货币金融期刊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金融中介期刊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国际货币与金融期刊

德国汽车四大品牌经典车型历史传承

德国汽车四大品牌经典车型的历史与传承 变形金刚开头。。看到了几个品牌?几个车型,说对有赏。 首先提问:有没有同学是学车辆工程,或者对汽车特别感兴趣的? 请多多包涵。知道了不要拍砖。 一.首先介绍其他国家优秀的汽车品牌的经典车型历史与传承的实例。 1.意大利的法拉利California 与法拉利1957,250 2.美国的雪佛兰CAMARO 3.同样是雪佛兰旗下的CORVETTE 这些都是那些国家汽车品牌最经典的车型。当然了,本人喜欢美系车仅此于德系车。因为他们都融合了各自国家的血统。 当然前面说到了通用,忘记介绍了凯迪拉克V16(附图介绍)为什么不说日本车呢?因为那些车都几乎没有历史。日本汽车工业是从模仿开始的。卡罗啊(附图)第一代,是抄袭BMW 第一代3系的(附图)。从模仿,然后自主再创新,是任何汽车品牌发展的基础。 提问:为何要介绍那么多其他国家的汽车呢?因为那些汽车尽管优秀,但是在德国车面前还是抬不起头的。 此前介绍的法拉利California,虽然看似借鉴了历史。但是中间断了好几代。而且车厂把它们重新捞出来,纯粹是用来挣钱的。法拉利California是法拉利历史上首部运用双离合变速器的法拉利车,被许多纯粹的法拉利车迷所不齿。捷豹被印度阿三收购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吉利公司想收购沃尔沃,人家坚决不答应的原因了。他们宁可破产也不出卖自己的品牌。品牌质量受到了影响,损失时难以估量的。它们已经没有纯正的血统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介绍劳斯莱斯,宾利,迈巴赫等品牌的原因了。它们很早就被德国的厂商收购了。沃尔沃车标(附图)简单介绍。沃尔沃是安全的象征。 吉利老总李书福雷人语录,GE 而收购他们的则是下面的宝马奔驰大众。 而不论是奔驰宝马大众和保时捷,每个品牌的每一款车都有各自的历史。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来地介绍几款经典车型的历史与传承。 1.奔驰系列。说道奔驰,它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品牌。曾经在闪电战攻击波兰之前,和苏联 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其中送给斯大林的礼物就是这辆梅塞德斯770K(附图)本

12种城市规划必看的杂志

1、《城市规划》杂志 2、《城市规划学刊》 3、《国际城市规划》杂志(原名《国外城市规划》)该期刊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份介绍国外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国家级专业刊物,建设部优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一个主题:对于城市规划的重点和热点进行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海外信息速递:提供海外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栏目文章:涵盖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各个层面。 4、《规划师》杂志 5、《上海城市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主办,为双月刊。 6、《中国城市规划》(英文版)杂志,可能就是《城市规划》的英文版。 7、《城市问题》杂志 8、《城市发展研究》杂志,该杂志是国家级专业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4年创刊以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专家学者,面向城市决策者,架起专家学者与决策者之间的桥梁,为城市的健康发展而奋斗。主要业务范围是刊载国内外城市科学研究成果,最新城市发展理论和城市发展趋势,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城市总体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专论、综述或讨论,及时反映学术动态和各城市发展的成功实践。2004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确定为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的中文核心期刊,并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出版(即第四版)。2009年北大、南 划、住房保障、创意产业、产业结构、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学、市长论坛等。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为双月刊。 9、《江苏城市规划》期刊由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主办,月刊。 10、《现代城市研究》期刊,月刊。 11、《城市建设》杂志,内有一部分是关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内容不错。 12、《城市中国》杂志,是由建设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学术智慧资源共同参与的一本课题性的研究杂志。杂志从政治、人文、经济、规划、建筑、艺术、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学科的各层面介绍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权力空间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是对城市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脉络的理性呈现。 《城市中国》的核心领导层是数位和同济大学有着密切渊源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希望借助杂志这个平台,发出自己更具专业水准的声音。我们的编辑团队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对该进程保持敏锐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一代知识分子。

上海老品牌的现状和五大问题

上海老品牌的现状和五大问题 ■石章强(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品牌专委会秘书长) 老字号一般都经历了家族企业——公私合营——国有企业的变化历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发生脱节,老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商务部的一份资料称,网点流失严重、体制转换难、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创新机制这四大难题正威胁着“老字号”的生存。据分析,老字号多位于商业黄金地段,因城市改造往往遭遇拆迁之“痛”。不少老字号被迫隐退到缺少商业氛围的偏僻地段,有的甚至“拆”而不“迁”,经营网点流失严重,徒留一块老字号招牌。此外,老字号大多为手工操作,靠的是独特的工艺和口味,更多的强调“继承传统”和保持“传统特色”,在经营理念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尤其是在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缺乏创新。 中华老字号是中华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名牌经济的重要力量,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生产与发展凝聚了几代民族企业家的艰辛和传奇,发展历史大多可以追溯到两个世纪。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老字号品牌除了少数部分仍然保持着活力外,绝大多数已经从市场上消失。由于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国内市场,以及国产新品牌的诞生,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新产品、新观念、更多的选择机会,也给中华老字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经营困境。 据资料显示,现代国际名牌的成长历程平均只有100年,有的甚至才几十年,而老字号的历史平均都在160年以上,有些甚至长达三、四百年。但当有些人还在为老字号的历史沾沾自喜时,老字号与现代品牌在品牌资产上的差距不言自明:在200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的评选前20名中,除“五粮液”位居第四外,几乎再也找不到老字号的身影。历史悠久、物美价廉、工艺独特、可靠、正宗、货真价实,这是老字号百年历史的积淀,但在现代商业竞争中,老字号经营理念的滞后、品质形象的陈旧、能动资源的匮乏,已使老字号光彩尽失,日显沉沦。 大量的老字号品牌只在历史的深处闪烁着微光,即使一些老字号的经营一直持续到现在,但其市场地位却令人不敢恭维,有的甚至破产倒闭。 权威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原内贸部曾认定“中华老字号”企业1600多家,并授予金字招牌。但目前这1600多家企业中,勉强维持经营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占20%;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效益良好的仅有10%左右。顽固守旧、经营方式僵化、不能坚持顾客导向、没有进行有效的品牌延伸等是老字号遭遇挫折的原因。 一个容易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大多数老字号企业并没有老当益壮,而是在倚老卖老,一个普遍的情况是,很多老字号并没有在生产研发和管理营销上为企业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却依然津津乐道于“祖上的荣光”,造成的结果是,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识也多停留在逝去的历史中。于是,大多数老字号沦为市场中脱离大众的“古董”。 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品牌是名和实的辩证统一体,名和实都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从这样的角度看,老字号企业只有把现代科技、管理、营销乃至企业制度等新的要素注入到企业的经营实践中,推动名和实的交互发展,才能实现“老树发新芽”,而不是仅仅抓住“老字号”这一过去的荣耀继续“挥霍”。 老字号在传承的同时,更要创新。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经济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老字号这棵老树才能发出新枝。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会长安惠民说,“老字号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